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骨折手术后如何护理

时间:2023-09-18 17:19:36

导语:在骨折手术后如何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骨折手术后如何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骨科手术;医院感染

随着人们健康维护意识及患者自身权利认知的加强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骨科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已经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医院感染不仅使患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 而且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对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整理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经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者相关资料, 其中男43例、女15例, 年龄8~89岁, 平均47.1岁, 住院时间10~261 d,平均59.7 d。

1. 2 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5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汇总、统计、分析。诊断标准以2001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2 结果

2. 1 医院感染的部位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手术治疗患者2694例, 发生医院感染58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153%(58/2694), 其中医院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最高,其次为泌尿道感染、下呼吸系统感染, 血液、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见表1。

其中本组患者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的31例患者属于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7例。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的31例患者, 22例置内固定、清创缝合6例、置外固定2例 取内固定1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在术后2~7 d 15例、7~14 d 10例、>14 d 6例。

2. 2 医院感染病原菌 本组病例中送病原学检查50例, 分离出病原菌菌株36 株。革兰阴性杆菌19株占52.8%,常见菌为铜绿假单胞菌5株、阴沟肠杆菌5株、大肠杆菌4株、鲍曼不动杆菌4株(其中1例属多重耐药菌)。革兰阳性球菌17株占47.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3株(2例属多重耐药菌)、表皮葡萄球菌3株、溶血葡萄球菌1株(1例属多重耐药菌)。

2. 3 抗感染药使用情况 本组病例使用抗感染药24种,其中静脉用24种,预防性用药占61.25%,发生院内感染后应用抗感染药占100 %, 整个住院期间使用抗感染药品1种(16例)、2种(14例),≥3种(10例),联合用药占以二联为主。抗感染药物种类居前几位的是头孢二代、头孢三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头孢一代、林可霉素类。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本院骨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术后伤口感染为首位, 且多为Ⅲ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文献报道相符[1]。骨科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且牵拉损伤组织、出血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使感染机会增加。组织损伤程度的增加, 不利于伤口愈合而增加术后感染[2]。本次调查显示本院骨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1529%,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507%,Ⅰ类切口感染率(0.36%)较同级医院较低, 这与院方和科室几年来重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无菌手术的甲级愈合率, 正确的围术期用药有一定的关系。但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95%)、Ⅲ类切口(感染率达5.66%)较同级医院较高[3]。分析其原因, 本院地处城乡结合处, 接诊的患者主要是外来打工人员。发生创伤、骨折时往往就诊时间较晚, 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 未充分评估伤口的污染程度以及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早期轻视病情, 把换药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工作, 选择治疗方法不当, 使病情拖延。形成慢性感染与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有置内固定史占70.97%。随着材料科学及医疗水平的发展, 骨科内固定治疗骨折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合理应用内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固然有其优点, 如可使骨折良好复位、稳定, 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软组织、特别是血管神经的修复, 创面的愈合或二期修复, 早期活动等;但是, 如果不能严格掌握指征, 不能正确评价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局部的软组织条件, 而勉强给予内固定治疗, 则可由于创伤手术和出血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 广泛暴露骨折端增加了深部感染的几率, 骨科手术后存留体内的内植入物, 可发生排异反应而使伤口长期不愈。金属内固定物又可使细菌形成生物膜而致感染经久不愈。而手术后感染是其严重并发症, 可造成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用、慢性骨髓炎等严重后果。创伤后开放性骨折需急诊进行清创内固定术, 清创是否彻底至关关重要。如何有效防范感染是骨科医生必须关注的问题[4]。

泌尿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居二、三位与骨科患者创伤、失血、术后卧床时间长及有插尿管史有关。本组调查医院感染致病菌以G-杆菌中的非发酵菌占多数为主。国内外有关开放性骨折创面的外源性细菌学研究表明,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细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革兰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的潮湿环境里。医务人员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高于正常人。其入侵途径主要为通过污染的手导致人与人的传播, 若不注意洗手或无菌操作不严格, 可将细菌在患者之间传播。

本组患者全部有抗生素用药史, 虽然在发生感染时能即时采集标本送检, 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药。但仍有多部位感染发生。说明抗生素并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而且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及耐药菌株的增加, 给治疗带来困难。

外科技术日益改善, 新的抗生素不断涌现, 但是, 骨科术后感染依然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十分棘手的临床问题, 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是骨科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发生,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预防和控制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必须全面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卫生制度,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 还应调整其机体防御功能, 消除外因, 杜绝医源性因素, 将感染率降低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章赛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7):1420-1421.

[2]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57-261.

[3] 陆惠根,张中伟,徐红伟.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8):1548-1589.

[4] 赵建萍,李国雄.骨科感染标本的病原学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20(1):427-429.

第2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3月进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44例,非计划性拔出胃管及鼻肠营养管10.其中术后麻醉未清醒状态烦躁拔出2例,感觉不适拔出4例,自行呕出2例,护士操作不当拔出1例,固定不牢滑脱1例。

2 原因分析

2.1麻醉未清醒缺乏有效约束 患者在手术后麻醉未清醒状态拔管多数发生在夜间。患者手术时间长,术后时间晚,导致手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即被送至病房,手术后患者处于谵妄状态,烦躁不安,胡言乱语,无法控制肢体活动,转运床上未进行肢体约束,导致无意识地拔出胃管及鼻肠营养管。

2.2患者感觉不适,不配合治疗。①患者手术完毕返回房间,在由手术床转运至病房床位时造成患者疼痛加剧,不适感增强,拔出胃管及鼻肠营养管;②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常有鼻腔堵塞,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胃管对咽喉部粘膜刺激易引起咽喉肿痛、异物感,导致患者难以忍受而拔管等;③患者术后感觉胃部烧灼不适,并伴有恶心呃逆等症状,主要是由于长期禁食,术后器械牵扯及膈肌痉挛引起,患者认为胃部不适是由于胃管引起,于是将胃管拔出;④患者认为自己已经通气,留置胃管没有更大的意义,只会增加不适于是自行将胃管拔出。

2.3自行呕出 ①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反应引起剧烈的呕吐,导致患者将胃管及鼻肠营养管呕出;②术后胃管被血液及胃内容物堵塞,未进行有效的引流,导致患者呕吐将胃管呕出;③患者行肠内营养时,由于患者腹胀不适,引起剧烈的呕吐导致胃管及鼻肠营养管呕出。

2.4护士操作不当 胃癌根治术后5~7 d,待患者胃液减少后拔出胃管,由于胃管与鼻肠营养管置管途径一致,护士操作不当导致胃管与鼻肠营养管一同拔出。

2.5患者活动时拔出胃管 早期下床活动对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很重要。由于患者手术前2 d有心电监护还有尿管及腹腔引流管等管道,导致患者被动或主动活动时为注意管道导致胃管及鼻肠营养管拔出。

2.6有效的宣教与沟通缺乏 ①医护人员手术前后对患者及家属解释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的重要性过于简单,使患者对于管道的理解不足;②手术后护士未准确详细的告知患者预防管道滑脱的方法,并告知患者术后不适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3 护理对策

3.1适当的约束肢体 正确评估患者自行拔管的危险因素: ①与麻醉科及医生沟通,在胃癌切除术后患者清醒后再返回病房或者在转运床上行肢体约束;②对于术后谵妄的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约束,运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肢体固定,需要护士向家属做好充分的讲解,告知约束的目的及必要性。注意观察患者约束处的皮肤,特别是老年患者骨质脆弱,皮肤干燥,缺乏弹性,易发生骨折和皮肤破损,易激惹,不合作,不知避讳危险,故约束老年患者时不能强拉肢体,以防扭伤或骨折,尽量保持功能位置。

3.2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①正对留置围观后引起的咽喉干燥疼痛不适,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面部护理。每日行口腔护理,并指导患者自行用温开水或盐水漱口,口唇涂抹石蜡油。术后给予雾化吸入2次/d;②每次更换胃管胶布时,将胃管顺方向粘贴,减轻胃管对鼻腔的压迫;③及时的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是否舒适,并提供舒适护理,减轻患者痛苦。

3.3减轻呕吐症状 ①患者麻醉清醒后适当抬高床头30°~45°或半卧位,减少胃液反流,鼓励患者适当在床上活动,使胃管与胃体的各个部位充分接触,增加了胃管的引流效果。保持胃管通畅,防止胃管堵塞;②术后使用护胃,抑酸的药物,减轻胃部不适症状,防止呕吐发生,指导患者恶心呕吐时做深呼吸,可缓解症状;③告知患者肠内营养注意事项,防止因肠内营养输注不当引起呕吐不适。

3.4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①对于新入科的护士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培训,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管道脱出;②在拔出胃管时,给予患者口服少许石蜡油,以胃管,防止因为胃管和鼻肠营养管粘连导致拔出胃管时将鼻肠营养管拔出。

3.5合理的指导 ①告知患者胃管和鼻肠营养管对于胃手术后患者的重要性,并给予明确标识,防止胃管滑脱;②指导患者活动时如何防止引流管的滑脱,将胃管及鼻肠营养管妥善固定,告知患者下床时动作缓慢,不宜突然变换,并留出适当的活动空间。若出现胃管脱出,立即告知护士处理。

3.6妥善固定 对胃管及鼻肠营养管进行加固,良好的固定方法即可减少管道滑脱,也增加了患者自行拔管的难度,可以将胃管与鼻肠营养管分开固定于鼻翼两侧和面颊部,并取另胶布将胃管与鼻肠营养管分别粘贴在左右耳朵上。

3.7加强心理护理及手术前后宣教 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加强患者对胃管的耐受性:①手术前留置胃管前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告知留置胃管的作用,方法及重要性,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②手术后指导患者避免胃管折叠,扭曲,滑脱的方法,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③治疗期间,耐心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详细解答,结石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甚至耐心对待患者的埋怨,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3篇

【关键词】 小儿骨折;术后功能锻炼;舒适护理;临床疗效

功能锻炼是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恢复环节, 对患者今后的正常行为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如何提高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成为临床医护人员极为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抽选自2009年05月~2013年05月期间, 在广东省蕉岭县中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的骨折患儿84例, 随机将他们进行分组, 并在术后功能锻炼中分别予以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分析和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恢复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05月~2013年05月期间, 本院收治的骨折患儿84例, 对他们进行临床手术治疗, 并实施术后功能锻炼治疗。患儿年龄大约在2~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2.3)岁;男性患儿49例, 女性患儿35例;骨折部位中, 头部骨折5例, 四肢骨折60例, 胸部骨折12例, 背部骨折7例;骨折原因中, 摔伤18例, 砸伤35例, 交通伤10例, 高处坠伤21例。将全部患儿按照入院治疗时间划分成平均的两组, 即观察组患儿42例, 对照组患儿42例。经临床统计,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原因、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全部患儿均进行手术固定治疗, 并实施术后功能锻炼恢复治疗。

1. 2. 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骨折患肢护理、药物护理、感染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一般性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1]。

1. 2. 2 观察组 给予患儿舒适护理方法进行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具体方法为: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舒适护理方案, 其内容主要包括:舒适护理, 心理舒适护理, 恢复锻炼舒适护理, 环境舒适护理以及生活舒适护理等[2]。

1. 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5.0软件对84例骨折患儿的临床护理恢复情况进行临床统计、比较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临床统计比较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 特别是痊愈率(66.67%)尤为突出;其临床护理总满意率(100.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90.48%),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适护理, 是当代临床护理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 它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使患者保持身心愉快的最佳状态, 从而有效抑制并发症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临床研究表明, 本次选取的84例骨折患儿中, 在术后功能锻炼阶段采用舒适护理的患儿其临床恢复效果(痊愈率66.67%, 总有效率100.0%)明显好于常规护理患儿(33.33%, 95.24%), 在患者满意度(100.0%)方面也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儿(90.48%), 两组患儿的各项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茹长英,张丽,赵金芝, 等.舒适护理在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河北中医, 2013,35(01):127-128.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桂秋 单位:鹤岗鹤矿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374-375.

第5篇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循证护理;围手术期;高龄患者;疼痛;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发生于高龄老年人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而在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着一些护理风险因素,如何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1-2]。循证护理是一种以“实证”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其临床应用在近年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1~83(72.60±10.37)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4(72.15±10.4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②年龄≥60岁;③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1.2.2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及精神障碍者;②合并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③不配合研究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等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则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1)拟定问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将护理问题定为“如何提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2)寻找证据。根据护理问题总结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等关键词,在万方、知网、维普等各大学术研究数据网站搜索,筛选出实用性高的研究资料,对资料中的护理措施进行整理,制定护理方案。(3)落实护理方案。①术前认知护理:对患者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其认知情况,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待重建认知框架后,再为患者讲解手术步骤、手术作用。②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术前灵活运用沟通技巧,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内心顾虑,耐心聆听患者倾诉,总结其心理问题,通过语言安抚、肢体接触等方式鼓励患者释放内心情绪;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进行安抚,指导其放松身体。③术后疼痛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后出现疼痛的原因,普及镇痛方法,提高其对疼痛的心理接受度,并播放舒缓、动听的音乐,在音乐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尽可能放松肌肉,通过聊天、看书等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④术后活动指导: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患者术后早期在床上进行被动四肢锻炼,再过渡到床边站立练习、独立缓步练习,从被动关节练习过渡到主动关节练习,循序渐进,严格控制好患者的运动强度。

1.4观察指标

1.4.1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疼痛评估法[3]评价患者术后8h、12h、24h、48h的疼痛程度,其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1.4.2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4]评价髋关节功能,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1.4.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5]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包括躯体功能(0~100分)、心理健康(0~100分)、社会关系(0~100分)、生活环境(0~100分)等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ˉ±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百分率比较,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Pearsonχ2检验;均由SPSS19.0进行统计。α=0.05。

2结果

2.1疼痛程度

术后8h、12h、24h、48h,观察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髋关节功能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第6篇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文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国内邱贵兴等[3]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由此可见对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9年07月-2010年12月,我科收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病人137例,共216例,男93例,女123例,平均年龄57岁,术前伴发糖尿病、哮喘、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及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98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认真术前宣教和安全告知,教会患者如何正确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程序,同时把过去典型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告知,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

2.1.2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低脂、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钙物质,多饮水,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引起腹内压增加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1.3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需要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将患者身体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2.1.4 功能锻炼:术前应进行简单的肌力训练,以增加静脉回流及静脉弹性。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健侧下肢力量及双上肢力量,以便在术后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

2.2 有创性操作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2. 2.1 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需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如必须反复穿刺抽血,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留置套管针或作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穿刺后用肝素钠盐水封管,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避免作下肢静脉穿刺。

2. 2.2 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手术、烧伤、严重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要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改善血液的粘滞性。另外还要密切观察有无高凝状态的发生,如抽血时注意有无血液过快凝集现象等。嘱患者多饮水,绝对戒烟、酒,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瘀积。

2.3 术后护理

2.3.1 药物预防措施:利伐沙班10mg,口服,术后6~10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6~10小时)开始使用,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物药[4]。我科常规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2500IU皮下注射,术后24 h开始, 10天抗凝;0.9%NS(或10%GS)加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脉滴注,1-2周。对血栓通过敏者滴注川芎嗪抗凝。

2.3.2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抬高患肢时,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麻醉消失后,即应做踝、膝关节的早期主、被动屈伸活动,以促进小腿静脉回流。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是预防DVT的发生。有研究证明,约有50%DVT发生于术后第1天,30%发生于术后第2天[5]。故术后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护士左手握术腿的足跟部,右手掌附贴于其小腿体表,用手指和鱼际肌的力量从术肢足踝开始向窝方向均速的挤压腓肠肌,同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如感觉疼痛,即停止挤压并报告医生处理;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2.3.3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根据病情在医生护士协助下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时间可逐渐延长,行走时避免屈髋大于90℃,以防髋关节脱位。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可保持下肢静脉张力,防止静脉淤滞。

2.3.4 患肢观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科要求床位护士8小时上班7小时责任包干制巡视分管病房,严密观察患肢皮温、肿胀、颜色、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班护士认真交接并检查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协助锻炼。尤其要交接患者下肢是否有水肿、疼痛,肢端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发现患者有下肢疼痛、小腿水肿、低热等循环障碍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

2.3.5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发生引流管的扭曲、堵塞而形成局部血肿,血肿的局部机械压迫可加大静脉回流阻力,诱发下肢DVT的发生[6]。

2.4 出院指导和跟踪随访: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预防迟发性血栓形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至少持续至出院后3周。告知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出院后进行跟踪电话回访和家庭访视,了解功能锻炼的程度和纠正、指导循序渐进地功能锻炼,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防止迟发性血栓形成。

3 预防效果

2009年06月~2010年12月期间, 我们科共做髋部骨折手术、THR、TKR等大手术216例,护士长将以上各种预防措施纳入重中之重的现场管理,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落实床位护士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模式,切实落实好每一个病人护理服务,使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大大下降。此期间仅1例并发,一例青年女性左股骨颈骨折在入院第二天出现轻度肺动脉栓塞(PTE)症状,经积极地吸氧、法安明和血栓通临时用药一次,次日症状消退。

综上所述,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7]。积极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

[2] Mosby’s Dictionary of Medicine,Nursing& Health Professions.7th ed.St Louis,MO:Mosby,2006:115-116,335,520,1454,1849,1949

[3]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822

[4]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3(2):146

第7篇

情绪与护理质量 彭秀燕

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王三荣

经小隐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徐彩凤,黄惠芳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胡孝红

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的抢救及护理 李积萍

高血压病的康复护理指导 李庭美

乙状结肠代阴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魏雪群,黄佩贤,柯奕旋

吗丁啉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配合 袁夕凤

快速急诊抢救32例创伤性休克的护理分析 张海波

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围手术期护理 黄树枫

痔术后便秘的护理干预 陈琳,毛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自我护理效果探讨 何艳丽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盛秋玲

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及体会 何惠琴

经鼻气管插管护理 李积萍

关于护理神经内科患者的几点思考 杨鹤云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 李红艳,马丽敏,王建华

浅谈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护理方法 钟玉辉

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钟玉辉,李任萍,邱金花

浅谈肾病综合征护理 李瑞祯

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曾建玲

浅谈住院病人心理护理体会 王金梅

喜疗妥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刘春晖,孙晓红,张智容

浅谈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胡山花,钟小梅

老年人泌尿系感染的病因及护理 胡洁

谈谈新生儿红臀的护理 周秋红

门诊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讨 张义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工作实施经验 杨敏

90例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廷辉

小儿先天性区结肠灌肠护理探讨体会 温亚男

关于儿科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陶庆芬,张梦

50例普通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高凌

老年肺部感染的护理要点240例观察 许红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 潘旭

儿童肾病综合征复发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蒋捷

剖宫产后产妇便秘的护理体会 林美英

浅谈护理语言的特色与运用技巧 钟小梅,胡山花

20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的护理体会 何丽娴,江艳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75例护理体会 张莹

排差登记本在产科病房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朱卫娟

产生临床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 赵爱敏,金仲品

关于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探讨 孙玉红

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卢美珍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中增加舒适的护理体会 华婞

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陆沈艳

急性阑尾炎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分析 张秀芳

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 王园

行为语言在失语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周琳

人性化护理工作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刘钰玲

综合性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周永贤

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护理 姚小红,陈晓芸,张爱琼

敌敌畏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周春华,柳莉,袁红,盛志琼

ERCP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护理体会 罗利英,张献玲,李雪丽

探讨椎骨骨折32例手术后护理 潘敏

浅谈基层手术室麻醉与护理配合 袁励,甄惠萍

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 邓小球

浅析妇产科临床护理问题与对策 王葆芳

浅析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刘佳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齐丽娜,张文

恩度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体会 陈秀玲,梁艳娉,栗霞,廖洪映

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柳翠英

浅析肺结核60例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张莉翎

浅析妇科急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措施 赵玉英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关健仪,吴海华,林娴

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特点及临床应对策略 张素娟,韩卫香

医院感染病人的护理与防治措施 李庭美

蛛网膜下腔出血46护理体会 崔媛媛,毕务霞,姜潇宇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分析 高帆

护患双方对护士职业形象认知差异的调查研究 张芸华,张兴涛

应用硬膜外镇痛泵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居敏

1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罗润君

舒适护理在妇科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陈艳

下肢皮肤牵引的护理 谢菲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经验 邵华

氨磷汀联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察与护理 方妍

浅谈护士职业防护 刘玉兰

腹膜透析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华剑红

手术治疗4例小儿骶部畸胎瘤的护理 姜玉

重度中暑病人的临床护理与观察 何秀娣,徐琴

由妊高症所致尿毒症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体会 刘月秀

高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护理 刘庆华

乳腺癌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陶二丽

糖尿病足9例的护理体会 夏丽萍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邵华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对策 熊春秀,石焕阶

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家庭护理 徐菊玲

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卞玲

特发性脊椎侧凸后路矫形手术患儿术后的护理 张平平

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 张晓娟,孙梅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金英顺

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护理 庄召蓉

一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物切除术后胎膜高位破水患者的护理 李欣

全麻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护理体会 冯淑谊

从血液中检出1株威斯康星默勒菌 彭晶

中药大黄的减肥美容作用研究 冯元丽

生命成长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陈涛

手背静脉输液技术的探讨 李雪红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罗显艳

谈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 范锦花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护理 李琦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不孕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宿令令

老年患者严重胸外伤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 彭长媛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罗利英,雷情,张献玲

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干预 靳爱芳

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治疗及护理方法探讨 尹慧玲

小儿手足口病310例护理体会 张莉翎

品牌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体会 曾英玉,曾盈盈,黄柳芳,马育璇,李美清

提高临床护理教育的探讨 刘莹

一例起搏器电极脱位后手术电极重新安置的护理心得 徐黎

社区护理中护患沟通的障碍及对策 许珍爱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分型及护理探讨 姚演

47例急性心梗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钟莉萍

5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手术护理体会 蔡卫宁

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的护理 王艳玲

舒适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术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刘威,陈天铃,刘佳,高静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 彭长媛

58例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 刘金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3例的治疗和护理 何虹

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 何秋

护理记录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冯德芳

英国人文实践诠释护理工作理念 杨敏

80例脑出血患者护理体会 杜敏

心理干预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观察 付春燕,谭金霞

肺癌患者化疗期常见副反应的护理对策 贺莉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雷蓉,文红英,何开莲

人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探讨 王净,周媛,张莉莉

高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道的护理 刘琴,杨秀梅,杨洁

盖诺外周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刘星远,谷瑞金,李秀玲

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钱红英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体会 郭兆峰

浅谈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任晓菊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家庭病床护理 岳晓敏

肝硬化腹胀患者的护理 谷静,张晓玲,王淑琴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及体会 俞丽君,朱娟,陆琴芳

急性阑尾炎护理分析 张春霞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史屹香

外科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 张秀平

如何做好21世纪的护理工作 张晓磊

浅谈合理应用血液成分 王静

阿奇霉素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张淮光,李强

羟丁酸钠对利多卡因惊厥半数有效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周洁,李旸 ,张稳燕

我院96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翟新文

23例解热镇痛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杜长勇,卫东

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选择浅谈 张曜

多媒体课件在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陈海亮

药物咨询服务在医院门诊中的应用 张璐,王倩

瓜蒲通络汤治疗急性乳腺炎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友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发的因素及措施 刘海波,李传玲,赵枫,曹杰,徐谦

53例宫颈癌根治术中行阴道延长术后状况调查 梁金艳,杨州,卢毓芳,陈静平,郑小敏

基层医院152例胸腔置管引流体会 彭晖,唐昕,吴贤林

家庭化温馨陪产模式在产房中的应用意义 蓝彩旋,钟玉旋,邱海花

食管、肺双原发癌1例诊治报告 景向永

胆汁酸稳态失调对肝脏的损伤 付笑非,朱振东,蔡委

第8篇

【关键词】骨科 新技术 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80-02

1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作者的体会是,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准备等。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晌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问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156术器械外,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刨伤较小。但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胭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气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的变化,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 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有时是作为主要的保守治疗手段,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支具治疗一直未有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支具治疗使得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所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炼。

支具治疗使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变得方便,如颈椎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以往的治疗通常是患者手术后继续颅骨牵引至拆线,拆线后再行头胸石膏固定。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加之定时翻身使护理极为不便。而使用halo-vest(头胸支架)之后,患者可以起床行走,不必卧床牵引,缩短了卧床时间,使护理工作量大大减少。支具的关节较多,而支具的观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其中1处若出现松动而未及时处理,将导致整个治疗失败。

4 结束语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骨科护理工作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在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持续性护理干预;老年髋部骨折;Harris髋关节评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11-04

髋部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因此对于需要手术治疗并且能够耐受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但有研究报道,部分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后1年仍不能独立行走,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术后入住老人护理院。目前对患者的功能锻炼虽然在住院期间进行相关的指导,但出院后患者多不能继续系统的功能锻炼,因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中我科根据情况探讨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髋部骨折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61~78岁,平均(70.1±13.7)岁。入选标准:①髋部骨折诊断明确,并且手术治疗;②年龄≥60岁;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认知障碍,不能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或者不能配合治疗护理工作;③合并有终末期的疾病;④骨折前已经丧失了行走及负重能力;⑤1年内曾进行过对侧下肢或髋部骨折手术;⑥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影响活动的疾病;⑦出院后进入健康康复机构进一步接受康复训练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9.8±12.7)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2±14.1)岁。两组的性别比、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为避开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的纳入对象均为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包括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前进行功能锻炼宣教。出院后3个月进行门诊随访。

1.2.2 干预组 入院时给患者发放髋关节的相关知识以及髋部骨折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目的、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早期主要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后期主要是肌肉的等张收缩,包括仰卧直腿抬高、髋外展等。关节活动训练主要有仰卧屈膝屈髋运动、除患肢外的其他各关节活动。负重锻炼主要有提拉站立、站立为平衡、步行训练、单拐训练、全负重训练。生理自理能力锻炼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日常起居训练等。患者出院后1周内进行第一次的家庭访视,观察患者居住的环境,告知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整修意见。整个护理过程中均贯穿心理支持护理。向患者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庭访视的方法了解患者锻炼的进度和依从性,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加强家庭访视,并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向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使其树立信心,增加其依从性。在情感上给予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协调解决,当患者在锻炼中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对于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要增加电话随访或者家庭访视的次数,及时沟通和解决。向患者家属介绍亲人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其加入到患者的功能锻炼中来。

1.3 评价指标

患者入院后2天内完成第一次的各指标的采集,包括一般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2]用于了解骨折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Barthel指数[3]以了解患者骨折前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采用GDS量表[4]了解患者骨折前的抑郁状态。以上指标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再次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或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干预组出院后1个月和三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3。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出院后1个月以及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4。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GDS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GDS评分均有差异,治疗前及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而出院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 0.05)。见表5。

3 讨论

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髋部骨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每年全世界有160万发生髋部骨折,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南部地区的发病率为11.26/10万人,北方为74.6/10万人。随着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老龄化,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会逐渐上升。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有研究者对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人口进行调查,发现平均发生髋部骨折的年龄是78岁,而其中>60岁的患者占91.2%,超过75岁的患者占73.9%。老年患者因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病,髋部骨折后长期的卧床可导致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多种并发症,有的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上,患者身体条件允许者应积极手术治疗,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主要是内固定治疗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本文为避免不同手术方式对结果的干扰,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因为良好的功能锻炼对内固定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更明显。有研究显示,髋部骨折的患者手术后4个月~1年内有25%~75%的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不能恢复到骨折前水平。 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情况;日常活动及生活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有研究显示综合锻炼对患者术后肌力、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等的改善均有显著作用[5]。而患者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骨折后髋关节的疼痛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而抑郁症状又会影响患者积极锻炼的主动性,导致恶性循环。

既往的护理结束均在患者出院时、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锻炼主要靠家属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国外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比较重视,术后的康复涉及到物理治疗、护理人员家庭访视、在康复机构锻炼等。在我国髋部骨折主要还是以治疗为主,术后康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过程。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就是护理干预持续于整个康复过程,制定科学的康复锻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心理干预。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骨折后愈合比较慢,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患肢制动可导致相关的肌力下降、肌肉收缩力下降、甚至肌肉萎缩、关节活动能力下降等。持续性护理干预以术后功能锻炼为主,并给予心理支持,持续性给予患者指导和支持,能够使患者科学锻炼,克服康复过程中的困难,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关节的粘连僵直,预防肌肉的萎缩,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系统性的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患肢功能恢复[6]。也有研究显示,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术后的前3个月是康复的重要时期。老年髋部骨折的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出院后的家庭康复对老年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7]。在本文的研究中,一方面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直接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一方面也指导和鼓励家庭成员参加到功能锻炼康复过程中,给患者以支持。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疼痛常常是影响患者功能锻炼以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手术导致周围组织的损伤等均可导致大量炎性致痛物质释放,使患者产生痛觉[8]。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也会给患者带来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功能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而疼痛本身也会造成患者逃避功能锻炼[9]。而疼痛介质的释放还可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水肿,影响伤口愈合[10]。在持续性护理干预中,向患者讲解关于疼痛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疼痛的原因、可能持续的时间、可以采取的舒缓方法,告知患者如何克服疼痛,进行功能锻炼。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包括肢体的摆放、翻身、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等。科学系统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从而减轻疼痛。

行走和负重是髋关节的主要功能,髋部骨折患者功能的恢复是影响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在术后早期卧床时期便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髂腰肌等肌力训练,可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力量,改善髋关节的功能。关节活动度是关节运动时的运动弧度和角度。髋部骨折手术后因为制动,髋关节内部易发生纤维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关节功能恢复。术后早期进行相关的锻炼能够减少纤维组织对关节活动的限制。关节的训练顺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助力运动、到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又避免过早过度锻炼影响骨折的愈合。

在本文的研究中,干预组Harris髋关节评分在干预护理后显著好转,并明显优于对照组,髋关节评分的各个维度的改进干预组也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是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干预组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强。持续性的干预护理在整个过程中都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因此干预组在术后3个月GDS评分疾病下降到骨折前水平,而对照组仍然较高。

综上所述,持续性的干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

[参考文献]

[1] 李省伟,伍书氏. 浅析创伤性髋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112.

[2] 严佳成,李登斐,陈秀玲,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97-99.

[3] 凡芸,杜兆辉,丁燕. Barthel指数在老年分级护理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45-4546.

[4] 刘春辉,刘申,祝墡珠,等. 6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老年抑郁量表评分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11):783-785.

[5] Dai YT.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hip fracture: six months’follow-up of patients in a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J]. J Formos Med Assoc,2002,101(12):846-853.

[6] 周海林. 系统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63-4065.

[7] 许红璐.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家庭康复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广州:中山大学,2005:50.

[8] 李红,张丽珍. 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急性加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70-171.

[9] 王新琛,丁丽敏,季光芬. 疼痛教育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13,20(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