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基础笔记

时间:2023-09-18 17:19:38

导语:在统计学基础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基础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鼻出血 静脉留置针 肝素钠 出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50-02

静脉留置针特点是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可以留置于静脉较长时间,目前在临床中已经替代传统的头皮针,被广泛应用[1-2]。封管液的应用是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是具有抗凝作用的肝素钠溶液。鼻出血患者往往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和出血倾向,研究表明,合适浓度(不超过125U/ml)和剂量(3ml)的肝素封管用于鼻出血患者是安全的[3],本研究对鼻出血患者采用低浓度、不同剂量的肝素钠溶液封管,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收住我科鼻出血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2ml 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62岁,平均46岁;3ml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5岁,平均49岁;4ml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69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7天,不足3天者不计入实验观察对象。3组患者的选取符合统计学均衡性原则,本实验均取得患者及主治医师同意。

1.2 方法

1.2.1 封管方法 实验所用留置针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留置针,型号为22G。用的肝素是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生产的肝素钠溶液,每只12500u/2ml。各组患者在应用静脉留置针(22G,美国BD公司产)前常规抽血,检验血常规、凝血常规功能,了解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情况。穿刺均选择四肢浅静脉,3组封官均采用浓度50u/ml(肝素钠125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的肝素钠溶液。2ml、3ml、4ml组于输液结束后分别注入2ml、3ml、4ml肝素钠溶液封管,穿刺及封管由专人操作。

1.2.2 观察指标 拔静脉留置针后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凝血酶元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了解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出血倾向程度变化和置管时间。凝血酶元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分别是:11.5-14.5、28.0-43.0、(100-300)×109l。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两个样本均数差异t检验及x2检验,数据均用x±s

2 结果

2.1 3种剂量的肝素钠封管液对鼻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见表1。

表1 用3种剂量肝素钠溶液留置针封管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比较

3组实验前后PT、APTT、PLT对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置管后PT、APTT、PLT相关检验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种剂量的肝素封管液对鼻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2.2 3种剂量的肝素钠封管液对鼻出血患者出血倾向的影响,出血倾向包括再次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粘膜出血。见表2。

表2 3种剂量肝素钠封液对鼻出血患者出血倾向的影响

3 种剂量肝素钠溶液对留置针保留时间的影响 见表3

表3 3种剂量封管液留置针保留时间

留置针7d通畅率2ml组(5例)为17%,3ml组(9例)为30%,4ml组(27例)为90%。4ml组与另两组相关检验p

3 讨论

肝素钠溶液在临床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肝素是一种刘三花的酸性黏多糖混合物,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其药理机制为干扰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凝血酶活性,阻止纤维蛋白形成,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黏着、聚集和释放反应等,体内体外应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凝作用[4]。因此,临床上常常将其稀释后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防止血液回流,凝固造成的堵管,保持输液通畅。研究表明,肝素钠合理应用于留置针封管安全可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5]。但过量使用肝素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乃至出血的严重不良反应[4]。因此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疾病,使用肝素钠封管需要确定合适的浓度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最大程度的避免不良反应,保证医疗安全。

浓度为50u/ml、剂量为3 ml的肝素钠溶液封管适合鼻出血患者。

表1表2表3的结果表明:对鼻出血患者采用2-4 ml、浓度为50 u/ml的肝素钠封管,对凝血功能、出血倾向无明显影响(p>0.05)。由于封管液的肝素钠浓度低(50u/ml),且进入体循环的量少,不能达到药理浓度(药理上肝素钠抗凝用量一般为每次5000-10000u [3])所以对患者全身功能无明显影响。经检测,静脉留置针的延长管长约6.6cm [1],与肝素帽一起可容纳1.2 ml液体,封管时可能有部分肝素钠进入体循环,但并未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并且从另一角度看,3组的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2-4ml).50u/ml浓度的肝素钠封管,对鼻出血患者是安全的。本研究发现,4ml组局部皮肤紫癜、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27%)较2 ml组、3ml组高,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与样本量小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2 ml组4ml组而言,3ml组可达到留置时间长、管腔通畅,不增加出血倾向的效果,故认为 3ml浓度50U/ml的肝素钠溶液可作为鼻出血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合适药物。但在临床中绝不可拘泥于经验或者常规,必要时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3.

[2]李琼.两种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2009,16(9B):74-75.

[3]丁全福.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9-160.

第2篇

【关键词】联机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血液透析;甲状旁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51-01

随着血透技术的不断改进,MHD患者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由中、大分子(如:PTH、β2-MG)蓄积引起的心脑血管、肾性骨病、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等并发症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其发生主要与中大分子毒素清除不充分有关。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可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但有一定的局限性[1],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L-HDF)是结合了弥散和对流方式,可更大程度地清除中大分子毒素[2]。本文通过对60例MHD患者采用OL-HDF和HFHD血液净化技术对比研究,现将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0.5-6年的MHD患者,原发病:慢性肾炎31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10例,多囊肾4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35岁,随机分为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L-HDF)A组和高通量透析(HFHD)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血脂、血红蛋白、白蛋白、尿素氮与血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患者净脱水量根据病情需要约为体重的3%~5%。

1.2 治疗方法:(1)A组(OL-HDF),30例患者,采用FreseniusFx 80高通量透析器,在Fresenius 4008 S透析机行联机透析滤过治疗,置换液为后稀释法,平均置换液流量为4L/hr;(2)B组(HFHD),30例患者,采用FreseniusFx60高通量透析器.有效面积为1.4 m ,超滤系数46ml/h•mmHg。二组均采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4008S透析机,Fresenius Bibag碳酸氢盐干粉,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血流量250-30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研究前60例MHD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均采用FreseniusFx60高通量透析器透析2次/周,采用FreseniusFx 80高通量透析器OL-HDF1次/周。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单次血液透析治疗前及结束时从透析路动脉端采取血标本,监测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蛋白水平。观察治疗前后各种溶质浓度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版软件完成。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

2. 结果

①透析前A、B两组患者的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相近,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透析前比较,二组透析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较前明显下降(P0.05),二组透后较透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BUN、Cr、iPTH值对比

注:治疗前后比较* P< 0.05,两组问比较 P< 0.05。3. 讨论

尿毒症毒素分子量范围广泛,成分复杂 ,目前已知分子量大于500D的中、大分子毒素共22种[3]。已有研究证明,iPTH及β2-MG是已知的重要尿毒症大中分子的代表。iPTH是衡量血液净化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一个很好的检测指标。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使得PTH(相对分子量8400D)的排泄障碍,导致体内PTH积聚,高PTH血症可致广泛的软组织钙化,使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导致肾性骨病,还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顽固性皮肤瘙痒。β2-MG蓄积不仅导致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性,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MHD患者的治疗以间歇性血液透析(IHD)为主,依靠弥散的方式清除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氮等,对中分子毒素清除很少,对大分子毒素基本不清除,因此大、中分子在体内蓄积,随着生存时间延长,相应并发症逐渐出现,严重影响MHD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采用高通量透析(HFHD)逐渐代替低通量透析进行常规维持性透析趋势。HFHD是一种用高通量血液滤器在容量控制的透析机上进行常规的血液透析的一种新技术,高通透量透析器膜材料是高分子合成聚合物,膜孔径大,其超滤系数达46ml/h•mmHg,最大相对分子质量截留值可达60000道尔顿,清除方式也从低通量透析弥散为主的方式增加为弥散、对流及吸附三者的结合,在保证对小分子溶质清除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对大、中分子溶质的清除[4]。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L-HDF)技术使用高通量合成膜,应用超净透析液,置换液量大,进一步加大对流溶质,其综合了HD和血液滤过(HF)的优点,既可通过弥散,高效清除小分子物质,又可通过对流作用高效清除大中分子物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通透性的透析膜,只要是透析膜能够通过的物质都能清除[5]。

本研究结果显示,OL-HDF与HFHD一样能使血清BUN、Scr下降,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二者都能够很好清除小分子物质;在清除中大分子溶质方面,二者均能有效清除iPTH,但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OL-HDF对iPTH的清除大于HFHD,其原因考虑为HFHD脱水量仅为两次透析间期体质量的增加量,而OL-HDF从血中滤出大量含毒素的体液的同时输入等量置换液,超滤量大,通过对流清除中分子物质增加。本研究证明,OL-HDF比HFHD对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疗效更佳。

OL-HDF与HFHD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能力增强能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且治疗过程平稳,是较为理想的血液净化模式。近年来已逐渐采用HFHD代替低通量透析进行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因OL-HDF比HFHD对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疗效更佳,在HFHD替代治疗的基础上适时的进行OL-HDF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血透患者的远期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清瑞,叶任高,余学清.血液净化与肾移植[M].北京:人民卫 lu生出版社,1998.150-5.

[2]Lornoy W,Because I,Billiouw JM,et a1.Remarkable removal of beta-2-microglobulin by oil-line hemodiafihration[J].Am J Nephrol,1998,18:105-8.

[3]Vanholder R,De Smet R,Glorieux G,et a1.Review on uremic toxins:classific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rindivldual variability[J],Kidn呵Int,2003,63(5):1934-1943.

[4]STEFONI S,CIANCIOLO G,COLIL,et a1.Artificial kidney:status of the art and new perspectives[J].Artif Cells Blood Substit Immobil Biotechnol。2003,31(2):111-112.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湿地;氨氮;季节影响;负荷率;温度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70-3

1 概述

人工湿地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和维护简单、生态友好等优点,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废水、河流污染治理等应用广泛,特别在处理村镇污水中具有显著优势,是政府、环保专家和受服务者一致推崇的技术。但这种系统脱氮规律认知尚存在盲点,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不同条件下对总氮去除效果迥异,去除率20-80%不等(北美数据库关于湿地系统统计信息(USEPA,1993)),严重制约了其应用。

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是人工湿地除污染的重要执行者,其生长受季节影响严重,相应地,季节对人工湿地系统除氮效果也显现出一定影响,明确不同季节人工湿地系统除氮规律对其管理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季节对人工湿地去除NO2--N, NO3--N, NH4+-N,TN速率的影响均有报道[1-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本文拟从水温和污染负荷率这两个关键季节影响因素出发,分析表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串联工艺对NH4-N的去除动力学受季节影响的规律,为明确人工湿地系统除氮规律提供支持,为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常年稳定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2 材料与方法

2.1 人工湿地系统

试验系统由两个自由表面流(FWS)和两个潜流型单元(SSF)间接串联组成,如图1所示,1#表面流单元长15m,宽15m,高1.0m;3#表面流单元长30m、宽15m、高1.0m;两个潜流型单元均长30m、宽15m、高1.5m,基质厚度1.0m,水面距基质表面0.15m。

图1 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在自由表面流湿地(FWS)及潜流湿地(SSF)分别种植水葫芦、大瓢和芦苇植物,芦苇最初种植密度为2株/m2,经过几个月运行之后,已经长成了60株/m2。

表1 原水水质指标

Table1 Raw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2.2 系统的运行操作

本文通过连续监测了一年期各湿地单元进出水指标,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0.4-26℃,进水污染物组分随着河水流速及流量成季节性周期变化,本次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评价人工湿地在北方地区氨氮的去除效率随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与季节相关参数温度和进水污染物负荷率等之间的关系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为人工湿地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推广提供支持。

系统首先由原水泵将水抽至原水箱,再由进水泵及流量计控制进水流量,保证湿地内的水力负荷率(HLR)在一个常数值,由于1# FWS与其他单元湿地面积不同,在1#FWS的HLR为1.62m/d, 其他单元为1.51m/d两个不同值,在FWS里我们假设内部植物及挂膜体积相对于整个湿地对流量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及3#FWS里HRT分别为7.81和15.62h,再加上在2#及4#SSF里的停留时间分别为3.85h,因此在人工湿地内的总停留时间为36.13h,进水通过FWS之后再由重力作用进入到SSF里,最后从砂率池出水直接排入河流。

2.3 分析方法

每周取水样一次,分析指标包括氨氮、PH、DO、CODmn、Temp等,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标准方法分析各水质指标。

2.4 反应速率和温度系数的计算

通常来说,基质的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生物反应过程经常用一级动力学反应来描述[5],在研究过程中以污染物各组分每月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来研究反应速率及温度系数。一级动力学模型通常的表达方式为

式中表示氨氮的出水浓度(mg/L); 表示氨氮的进水浓度(mg/L); 表示体积去除速率常数(d-1); 表示面积去除速率常数;HRT表示水力停留时间(d);HLR为水力负荷(m/d)。温度对体积去除速率常数及面积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可以用Arrhenius 方程来修正。

表示温度在20℃时表示体积去除速率常数(d-1); 表示温度系数;T表示水温(℃);将(3)式两侧同时取对数,得到ln( )关于(T-20)的线性回归方程,以ln( )为斜率,以ln()为截距。通过相关系数R来评价所有线性回归的适应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度的影响

1月至3月及11、12月,湿地的月平均进水温度为2.28℃(范围0.8-3.6℃),高于当时的月平均环境温度,FWS与SSF出水温度相比较进水温度而言没有明显变化。在整个研究期间,河水中氨氮的浓度范围在0.5-16mg/l之间波动,其浓度在温度较低季节含量相对高,在温度较高季节含量相对较低,从图2可以看出,氨氮的浓度与水温成显著负相关,分析认为,这一规律与季节有关。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气温、水温较低,同时永定河处于干枯季节,降雨量少直接导致河流中污染物组分浓度升高,反之,夏季水温高,降雨量大,这种现象发生变化。

图2 氨氮的进出水浓度、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Fig.2 The influent AN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 changed with tim。

通过计算,当湿地内部月平均温度从1.35℃到24.3℃时,体积去除速率常数Kv变化从0.13-7.0d-1,并且其变化情况是与温度成正相关(图3),因此在整个系统的个单元内,可以看出氨氮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各单元Kv20的值分别为1.135、1.939、1.686及2.682,也可以看出两个SSF(1#,3#)的Kv20要高于两个FWS(2#,4#)值,水生植物芦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θ对于氨氮的去除在四个单元内没有明显的区别,其值在1#、2#、3#、4#分别是1.077、1.187、1.086、1.079。

然而,氨氮的总去除率却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成指数降低的趋势,在四个单元里选择3#FWS及4#SSF进行研究分析,在3#FWS单元氨氮去除率从1.9℃的2.99g N•m-2•d-1到24.8℃的0.015g N•m-2•d-1;在3#FWS单元氨氮去除率从1.6℃的1.38g N•m-2•d-1到22.8℃的0.015g N•m-2•d-1(图4)。在3#及4#单元内即使在高温较大θ值时,也没有出现较大的氨氮去除率,这个可能是因为在高温季节,与河水中的氨氮负荷率较低有关系。

图3 氨氮体积去除速率KV与温度的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V for AN removal and the monthly mean water temperature

通常生物反应取决于温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温度低于15℃时硝化作用是更敏感的,温度系数(θ值)相对来说也更高。本研究中,计算得出的θ值(15-26℃)要高于其他参考文献[6-8]所述,并且更接近于所能查到已知文献记录θ值的上限。这个结果意味着,在本研究中存在着其他季节性的相关参数增强了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在FWS单元KV20的值(1.135和1.686 d-1)及潜流SSF单元KV20的值(1.939和2.682 d-1)均要高于文献所记录值,并且FWS单元KV20值低于潜流SSF单元,这可能因为整个系统作为一个串联工艺,后端单元的污染负荷低于前端单元,即使在相同去除量的情况下,污染负荷基数小去除速率则越大。

通常认为,较高的温度系数(θ值)可以代表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提高氨氮的去除率。但是事实上,氨氮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种说法是矛盾的,温度系数(θ值)并不是提高氨氮去除率的唯一相关参数,其他与季节性相关的参数也影响氨氮的去除率。

人工湿地内氨氮的污染负荷也是随季节性变化的,并且与水温成负相关。因为人工湿地的进水来自于永定河,在寒节氨氮的浓度随着流量的减少而增加,在暖季节正好出现与前者相反的状态,氨氮的去除率随着污染负荷的增大而增加,直到到达一个极点。

3.2 氨氮负荷率的影响

表2 与氨氮去除有关的温度动力学参数

Table.2 The kinetic parameters related to temperature for nutrient removal

在3#FWS与4#SSF单元氨氮的总去除率随着污染负荷率(MLR)的增加而达到一个峰值(图4),在FWS单元里氨氮的最大稳定去除率(1.75g Nm-2d-1)是在负荷率为15g Nm-2d-1情况下达到的;在SSF单元里氨氮的最大稳定去除率(1.60g Nm-2d-1)是在负荷率为10g Nm-1d-1情况下达到的;但是在整个系统内部氨氮的去除百分比却是随着污染物负荷(MLR)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

从图5可以看出氨氮的体积去除速率是随着氨氮负荷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为了消除温度对污染负荷(MLR)与去除速率常数关系的影响,通过温度校正后的KV20来取代KV值,来阐明真正的污染负荷率(MLR)对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如图8)。其中KV20‘可以通过KV值除以θ(T-20)来求得,θ值选1.05,主要是因为θ=1.05是经过研究者们针对温度的影响而进行修正后并得到大家认可[9-11]。本研究中所得到的θ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也能很明显的反映污染负荷率(MLR)与去除速率KV的关系,污染负荷率(MLR)与校正后的去除速率KV20‘的也具有类似关系,KV20‘经过校正以后明显高于KV值(图6与图5相比)。在3#FWS单元(幂值-0.1784)污染负荷率(MLR)对KV20‘的影响程度要低于4#SSF单元(幂值-0.3559)。

图4 对氨氮去除率及去除效率随氨氮负荷率(MLR)的变化

Fig. 4The changes of AN mass removal rate and AN removal efficiency with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图5 氨氮负荷率(MLR)与氨氮去除速率的关系

Fig. 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V for AN removal and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MLR)

图 6 校正后(θ=1.05)氨氮去除速率与氨氮负荷率(MLR) 的关系

Fig. 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erature corrected kV (kV20′) based on θ=1.05 for AN removal and the AN mass loading rate (MLR)

氨氮的去除速率常数KV和KV20′与氨氮负荷率成幂函数负相关(KV和KV20′αMLR-n),氨氮负荷率对去除速率常数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当温度环境系数采用参考文献的θ=1.05校正以后,氨氮负荷率与去除速率常数的相关性在每个单元都有所下降,结果表明温度对去除速率常数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温度对较高的θ值有影响以外,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氨氮的校正去除速率(KV20′αMLR-n)与负荷率的关系比(KVαMLR-n)更能真实反映负荷率对去除速率的影响。

4 结论

(1)通过计算,本研究的四个串联湿地系统单元去除速率常数KV20分别为1.135、1.939、1.686及2.682,且潜流湿地单元Kv20值高于自由表面流。通过温度系数(θ=1.05)校正以后,结果表明除氨氮负荷对去除速率有一定影响外,温度也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本研究选择在恒定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影响因素,因为一级动力学方程是描述负荷与处理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系统处于稳态和推流,虽然一级动力学方程对考虑因素比较单一,但是对描述湿地运行处理状态还是有一定意义。研究通过人工湿地系统现场处理污染河水,对于几个因素同时变化的可能性,在今后的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中中应加以区分这些参数的影响。

(3)冬春季节河流水量小、污染重的季节最需要且有利于湿地净化,但温度会成为限制因素,考虑通过人工措施(比如大棚温室)适当提高湿地温度,可提高净化效率并缩小湿地规模。

参考文献

[1]C.A. Prochaska, A.I. Zouboulisa, K.M. Eskridge. Performance of pilot-scale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as affected by season, substrate, hydraulic load and frequency of application of simulated urban sewage. ecological engineering31(2007) 57-66.

[2] Douglas J. Spieles 1, William J. Mitsch. The effects of season and hydrologic and chemical loading on nitrate reten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a comparison of low and high-nutrient riverine system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4 (2000) 77-91.

[3] 聂志丹,年跃刚,李林锋,等.水力负荷及季节变化对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影响.给水排水,2006, (11):28-31.

[4] 左丽丽,郑蕾,丁爱中.不同季节潜流人工湿地除氮效能分析.第八届环境水力与生态学会,贵州. 2008.09,

[5] Shuh-Ren Jing, Ying-Feng Lin. Seasonal effect on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by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polluted river water in southern Taiw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27 (2004):291-301.

[6] Huang, J., Reneau Jr., R.B., Hagedorn, C., 2000. Nitrogen removal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employed to treat domestic wastewater. Wat. Res.34(9),2582-2588.

[7] IWA Special Group on Use of Macrophyte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2000.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Pollutant Contro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No 8. IWA Publishing, London, England.

[8] Reed, S.C., Crites, R.W., Middlebrooks, E.J., 1995. 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econd ed.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9] Reed, S.C., Crites, R.W., Middlebrooks, E.J., 1995. 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econd ed.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10] Kadlec, R.H., 1997.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aspect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performance and design. Water Sci. Technol.35(5),149-156.

第4篇

Abstract: Plant drawing as a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it is important to plan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the beginner. Photography as a convenient means of image recording,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hnology, but its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can not be the main method of orthodox botan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botan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mplementary use.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植物绘图;摄影技术;实践教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lant 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49-02

1 传统实践方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各中药和医学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绘图的雏形,它们来自不同绘画人士之手,而这些人有些是专业的研究者有些则只是出于影像记录目的的普通人。它们的绘画工具皆是毛笔,手法以白描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间对其所描绘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手法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植物绘图差别也很大,在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插图。这些插图伴随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本草学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本草学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到了近代时期(引进西方植物学时期),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均较短,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在19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学有着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开端,那就是——观察,对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时期整体和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观察。而对观察结果最好的记录方法在当时就是植物绘图!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技能,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边缘了,但植物绘图即使是在如今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优点,比如:①植物绘图可以精确的表达出植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精细结构,而比如花的复杂细节构造是很难通过照片去表达的;②植物很难在一个时段呈现开花和结果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特征,而绘画可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和光照的问题,无法准确表达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实际质感,而绘画则可以通过阴影等透视技法表现这些重要的细节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结构也描绘出来;④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植物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观察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去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药用植物学了解植物本身构造和特异性的目的来说,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这比起生物理化指标去鉴定更具有实践意义。

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植物绘图会在显微镜,放大镜和目视观察的条件下进行,但其基本规则和手法是相同的,作为刚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植物绘图还是和普通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在一开始将植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清楚说明:

常用绘图方法有徒手绘图法和显微描绘法两种,若按绘图工具则常分铅笔绘图法和墨线绘图法两种。绘制显微组织简图,要用通用的代表符号来表示,要求比例正确,形态逼真,结构清楚,还要求富有立体感,不能随意夸张和任意涂影。要正确绘出实物的立体结构图,必须有一定的透视知识,如前大、后小,近明、远暗,透视方向一致等基础知识。

①绘图的一般原则:1)一切结构均用线条来表示。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圆滑,明暗一致。2)所有结构线条不能用尺或其他圆规或曲线板等工具代画,必须徒手作图,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态。3)显示立体结构可用透视线条来表示。对球形、圆柱体或圆锥体的立体结构可以用圆点衬托明暗光线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来表示。点要小而圆,由密到稀逐步过渡。4)各部位应先画出引线再注文字。引线用直尺画实线来表示,要求细直、均匀、不交叉,以免误指。图内的结构名称,可直接用文字写明,也可用数码代注,再在图下集中注明。注字书写要求清楚、端正。图下需注明标本的名称、部位和放大倍数。

②徒手绘图法的步骤:1)选择最典型的标本或结构。2)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及其间的比例关系和较明显的立体结构。3)用较淡的铅笔(2H或4H),按照实物或显微图像的比例关系和立体投影画出轮廓草图,经反复对照修改后,再用较浓的铅笔(HB或2H)绘出修改图。4)画引线,注字。

在明确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领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同时植物绘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植物性状和结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于药用植物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极有裨益的。

那么作为古典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植物绘图除了如上所描述的优点之外,是否毫无缺点呢?

学习植物绘图的初衷是了解和认识并最终记住植物,但由于经历了从实物到大脑识别并抽取特征描绘到纸上这个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视觉信息的转换,必然会导致信息的遗漏和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绘图脱离了植物本身,这可以说是植物绘图这种古典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 现代技术的便利与片面

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更乐于接受和喜欢通过用图片来展示植物,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照片的视角更接近人眼观察实物所得,这种不经图像和思维转换的获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纳!但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是否能通过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精细性状的时候,图片就显得乏力和片面。虽然便于理解和远远超越绘图的便利性,但摄影技术不适合精确研究的特性在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3 互补使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技术的可行性

植物绘图具有精确详实描述植物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的特征,但缺点则是初学者很难通过观察植物绘图迅速和实物联系起来;

摄影图片则是能够让初学者迅速记录并通过简单查看就能联系实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时缺点则是无论何种详实和高明的拍摄手法,都会因为光影记录本身的特征无法体现植物的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质决定它们可以互补优缺点。笔者也以这个结论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一方面始终贯彻对每一个研究植物对象都进行绘图来深入了解其细节构造和精密性状,同时在辅以大量照片补充植物的视觉信息和要求学生自己对植物标本做摄影记录描述研究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和研究记录中用两种方法交叉说明。

经过一些时间的积累,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佐证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现代技术互补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宝等.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J].植物分类学报,2008,46(5).

第5篇

1.要把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上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会直接去复习重点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心理统计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解基础概念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把握的基础上,是对基本概念的整合与深入,如总体、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基础概念是房屋的地基,重点、难点如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是房梁,地基与房梁都很重要,不能拆开,心理统计学的这种特点是由统计学科的逻辑性决定的。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很好,最后的考试成绩却不好,理解的也不好。经总结发现这些学生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课堂上的所谓“表现好”只是记忆的表现,知识没有经过加工进入长时记忆,从而产生了一种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是对知识理解很好的假象。所以在心理统计学的课堂上,学生一定要放弃在高中时只重视重点、难点那种学习方法,要把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打好。

2.加深对统计符号的记忆与理解心理统计学也是一门符号学,对不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记忆与理解是很重要。心理统计学课程越到后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专业术语越多,用符号也越多。如果学生忘记了前面学习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后面的课就听不下去。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统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时要放慢速度,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中来,对后面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注重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使用的条件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心理统计学问题时,经常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使用什么统计方法。如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不能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究其原因还是对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样本t检验的使用条件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各种统计方法使用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什么心理统计学方法是对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体现。

三、注重及时复习

第6篇

《水文统计学》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研究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和途径。通过《水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水文统计理论和方法,为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和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本课程基本概念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数学基础要求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研究,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若干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缺乏互动性,枯燥乏味的听、记、 背、默,常常使一些学生逐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1 教学形式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在一节课50分钟的时间里,一般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左右,剩下10%的时间才属于学生自己;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开展的,教师多半是站在讲台上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1.2 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方面

教师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即间接经验;学生偶尔也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获得直接经验,但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多半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为了验证和加深对这部分间接经验的理解。它将教学视为一个漏斗,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但是,根据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规律,这种方式所记住的大部分内容都将在短时期内被遗忘掉。

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强调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更注重记忆的方式,乃至形成了所谓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整理笔记,一个阶段之后复习笔记,临考之前背诵笔记,考试之中默写笔记、考完之后忘记笔记的现象。

1.3 教师的作用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每个教师通过形象的、生动的逻辑语言,将其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在不少的场合,教师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师主要承担的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由于是教师讲、学生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在台前授课,但学生有没有听课,是否认真地听课,教师往往很难判断。

1.4 质量控制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质量控制多为单一的,绝大多数的控制行为都归结为考试,而且主要是笔试。现行的考试制度,对于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和多少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核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这种质量控制的方式很难适应当今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2.1 教学形式的改变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解决问题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师可以站在学生中间, 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其积极性和创作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2.2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直接经验,而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由学校通向社会的必经桥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记忆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由通过手和脑的结合获得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3 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并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当然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也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在学生中间,当学生任务完成得好的时候,可以点点头,或者微笑给予肯定;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就给予具体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碰到问题时候的咨询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双向的。教师主要讲课和指导,学生主要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同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只有双向传递的信息,只有不断得到信息的反馈,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信息传递。

2.4 质量控制的多样化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质量控制是多方面的。有比较常见的笔试方式和口试方式。口试对于改变个别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方法,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乃至学生的整个综合职业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水文统计学》是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论联系实践,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3.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水文统计》课程的核心教学环节,由于课程基本概念较多,又不易理解,因此,每堂课都有明确的重点,根据讲课的内容,设计合适的例子,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必须讲清、讲透,并注意归纳各章节之间、各概念与方法之间的共同点及差异点。

3.1.1 授课艺术增加教学效果

授课时尽量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要求语言精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绝不使用容易误解和模棱两可的词语。幽默的语言增强教学感染力、适当的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适时的反问造成悬念、刺激学生追根究底、适当的反复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加深印象。

3.1.2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吸引学生等优点,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抽象内容用动态的图像和动画演示,以视频和图像背景资料支持并配音来阐述一些重要理论和概念,效果较好。但是传统的黑板也有现代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就必须能够实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求教师能利用黑板,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解释清楚,有些复杂的推导和证明,利用黑板效果更好。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3.1.3 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有问有答,平等讨论,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充满乐趣和吸引力。

3.2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水文统计》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绪论中明确告知《水文统计》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使得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进行中,始终贯彻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思路,尽可能多举一些与专业有关和有趣的实例,使得同学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解决问题的余地,根据水文统计内容及学科发展,给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到书本及参考资料中去寻求答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专题讨论课

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水文统计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讨论课事先布置讨论题,同学预先收集资料,准备发言内容,由同学作主题发言,然后在讨论中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启发思维,争辩中取得共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为了保证专题讨论课的质量,一般采用小班课的形式。

3.4 发挥互联网功能

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学生自学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最常用的网上交互功能主要包括:①通过网上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按规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②通过网络,教师向学生布置课程练习,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对练习进行评判后再返回学生。

3.5 作业、考核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水文统计》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都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发现带共性的问题,将在习题课上进行讲解。

第7篇

1.教学手段分析在教学手段的调查中,对于“你觉得《统计学》课程应该用哪些方式授课?”9.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会增强授课效果;56.7%的学生支持“老师应该粉笔写黑板结合幻灯片讲解”;认为“应结合实际例题,有同学和老师共同分析,提高学习兴趣”的占19.3%;,从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虽然统计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支持率并不是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难以笔记,丧失了由此产生的记忆功能和复习巩固功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余地,造成知识消化吸收不良。

2.教学内容分析在有关《统计学》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在回答“你认为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是什么”的问题时,68.2%的学生认为是“抽象难懂”;而在“你在学习《统计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调查回答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是“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上课听不懂,就不愿意学了”,“数学基础不好”,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涉及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课程本身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教材的看法也须引起重视,教材的选择不应过于理论化,应选择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对“你认为《统计学》实训课程和统计软件教学的必要性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67.3%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而在“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加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呢”的回答中,56.7%的学生都选择了“增加统计学案例的教学”,排在第一位;20.0%的学生选择了“增加统计学软件的教学,排在第二位;19.3%的学生选择了“加强二手统计资料搜集环节的教学”,排在第三位;而真正希望通过“多布置作业”来加强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的同学仅占4.0%。从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学生的选择实际上说明了今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但总体上从可行性来看,“加强统计案例教学”、“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和“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二手统计资料”相对更容易做到,也更能兼顾到大多数同学的愿望。

3.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既懂得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土地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实践中,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理论实践的结合性。比如,对“你认为统计学教学有无必要根据专业组织教学”的回答中,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说明忽视统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而统计学能否解决各学科的具体问题,一方面要看是否正确选择了适合所研究问题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要看是否与各专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结合,即是否通过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有了较好的定性把握。只有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二、提高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

1.联系实际,改善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教师必须寻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既突出统计原理本身,又联系专业特色,将统计教学改革与土管专业知识相结合,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土壤和土地利用开发规划等工作中,使学生从具体的工作和项目实施中,感受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更便于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理解。

第8篇

一、实施公安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以教学案例为基础,通过创设具体教学环境,以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推广应用该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案例教学法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政府管理、教育、法律、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抽象的理论之树植根于丰腴的实践土壤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3]。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死气沉沉,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创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公安统计学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学习了公安统计知识后,还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公安统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都是由公安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和真实数据构建的教育情境,其作用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会运用统计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解读分析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在公安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盲目性,缺乏学习兴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安统计学存在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深奥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是公安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严重与实际脱节,使学生对公安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深。公安统计案例教学法选用在公安业务工作中的实际事例作为教学案例,所选择的数据来自于公安统计工作所获得的真实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公安工作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真实事例和数据的讨论和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公安业务特别是公安统计工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公安统计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解决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公安统计学的兴趣。

二、公安统计案例教学的具体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编写。

公安统计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案例的编写。一般说来,教学案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真实性。即要深入实际搜集资料,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提炼和概括,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公安统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严肃工作,其中很多数据都涉及对社会治安等状况的客观描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了缺乏真实性的教学案例,特别含有不真实数据的教学案例,不仅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会使学生对现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典型性。即要从搜集到的大量原始统计资料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作为案例的构成内容。

3.针对性。即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突出相应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案例。

4.理论性。即要将适宜的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融会于具体教学案例之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

5.适宜性。即案例的选择要难易适中,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无从下手,只能消极等待老师的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案例过于简单,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课前准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需要对案例材料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拟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其次,对于难度较大、材料较多的教学案例,应提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给于充足研读案例和阅读参考书的时间,使学生在进入课堂讨论前能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内容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在案例讨论时有话可说。再次,要充分考虑到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对问题讨论的控制和把握。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难于回答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好这样的情况,控制好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见,并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学组织。案例教学组织包括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案例总结两个环节[3]。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分析和讨论质量的高低关系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最终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对案例设计的问题应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由于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案,相互辩论,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由于认真倾听他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得到更完善的决策观点。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现象中的特殊问题,分析现象发生的约束条件,将案例一般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评价、提炼,上升到一般理论,并进行实证性的简要分析或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后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参与的评价和对案例分析的评价[3]。

1.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的评价。课堂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论和学生的角度来说,案例教学可视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它是建构性的。学生必须学会与文本互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相检验彼此的理解和观点。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就不能真正把握和领会案例教学的要义,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获得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案例分析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分析案例水平的评判,直接反映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评价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平时性的评价,即教师平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案例分析的表现做出评分记录;另一种是总结性的评价,即教师结合学生案例分析报告内容的质量和学生反思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学生的进步、表现情况做出评判。

三、实施公安统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公安统计工作内容,编写具有公安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目前,适合用于公安统计学的教学案例还非常稀少,因此编写具有公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是目前实施公安统计案例教学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公安统计教学案例的建立应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并尽量考虑围绕公安工作的内容进行,如对社会治安、刑事犯罪、交通事故、公安管理等情况。

公安统计教学案例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1)深入公安统计工作第一线,参加公安统计实践活动,从实际工作中搜集案例;(2)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公安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案例。

(二)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它既不能解决公安统计学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方法中对公安统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需在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才能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4]。因此,在公安统计教学中应将案例教学和传统授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公安统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熟悉相关的公安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对各种案例背景、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熟练把握,才能对计算结果的优缺点有比较透彻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参加与公安业务相关的统计实践活动,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

(四)结合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公安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将统计分析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公安统计案例教学的要求,更是公安统计工作的实践要求。公安统计案例教学所涉及的数据往往都是大量而复杂的,对于这样大量而复杂的数据,用手工进行处理和演示是不现实的。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计算已经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

(五)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在实施公安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表,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节约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是达到案例教学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公安统计案例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为学生设计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实际课题中,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分析方法的确定、计算结果的解释等步骤,使学生能从工作实际中充分认识和体会公安统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第9篇

一、推进文字教材改革,夯实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础

《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是我们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撰写的,并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学科发展需求不断修订和更新的。自1997年编著第一版《生物统计学》以来,我们已经出了四版。在第一版中,教材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较复杂的公式则只给出公式,主要目的是让从事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读者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并结合实例,重点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

2000年,在对第一版进行增补的基础上,我们又出版了第二版《生物统计学》,不仅对原有章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而且还增加了统计学词汇和术语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思考练习题的部分答案。

2005年第三版《生物统计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和通经分析等,为了与统计软件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对全书的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重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读者的学习和检索。

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被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生物类相关专业作为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考研参考书目,读者和用户的反映都比较好。为此,《生物统计学》(第四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这一版教材在前三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特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更加突出了非统计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较深的内容和几个不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增强了教材的针对性[4];另一方面,章节调整上主要考虑方便于课程教学的因素,使内容更加循序渐进;第三,内容调整上兼顾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资料,更换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增强了本书的学科适应性。可以说,我们的《生物统计学》文字教材在十余年的不断修订中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成为了一本适用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并举的工具书。

二、深化多媒体教学实践,完善立体化教材的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所以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逻辑推导、数据计算等,相对于生命科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来说比较抽象,甚至难于理解。所以以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的现象。如何把《生物统计学》课程上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一直是困惑着统计学老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也越来越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许多高校得到了普及,我们也从2002年开始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也就是说,生物统计学的PowerPoint课件紧扣教学大纲,基本和教材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用手忙脚乱地记笔记,而主要是对当堂讲授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PowerPoint课件上的内容也不完全是文字教材的“大搬家”,而主要是根据教学思路,借助动画、图形、色彩、声音等形象性的手段,来传达统计分析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理性思维[5],使课件的动、形、色、声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轻松接受和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

(二)开阔思维,扩增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教学过程摒弃了传统板书中老师在黑板前“奋笔疾书”,学生在下面“无奈等待”的局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在原有文字教材基础上又补充了部分生命科学相关的例题,比如在第四章“假设检验”中,我们以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的数据分别进行了二项分布的假设检验和频率的假设检验两种检验计算,又在第五章中对同一例题再次进行了χ2检验计算,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增进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促进对统计方法的活学活用。

三、编撰配套教辅教材,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巩固与应用

随着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涌现出许多版本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但关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辅导书却非常少,许多读者在理论学习之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和课后训练。为此,在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的同时,我们同时编著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作为配套的教辅材料和参考书,进一步加强了原教材知识内容的拓展、细化和训练。这本《学习指导》每个章节的安排与原教材相同,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概要、本章重点、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自我测验等六部分内容。这本教辅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凝练的语言突出了主要教学内容和重点,以便于读者进行重点掌握和课后复习;同时针对难于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概念内涵、公式推导等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加深对统计原理的理解,掌握统计公式的推导,将统计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二)精选例题进行详细解析

我们在多年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物统计学素材,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编写了各类典型例题,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逐步求解,帮助读者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三)加强课后的习题训练

本书在选择典型例题同时,对《生物统计学》(第四版)每章的思考练习题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答,同时订正了第三版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中的部分错误。另外在习题答案后还精心选择了一些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向选择、计算等题型,方便学生对各章的概念、公式、统计方法进行自我测验,以促进读者熟练掌握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强化统计方法的应用,使生物统计学的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2003年,我们借助我校资助的网络课程平台,开始建设基于Web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在网络课程中,我们设计了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材及参考书籍、授课教案及教学课件、练习与思考、相关链接等几个模块,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教材本身,还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在内,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拥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习题训练,巩固课堂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生“吃不了”和“不够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需求的统一,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点,实现了《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的时空突破。

几年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构架(图1)。这次教材建设不仅使我校本科生物统计学课程质量得到了一次较大的提升,使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教材改革,也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切实提高了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

同时,为了顺应生命科学对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要求的提升,我们的《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今后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一是广泛开展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念,保持教材的时新性和进步性。比如可以补充进去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的多维标度法(MDS)等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