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19:38
导语: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中专生 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因为学生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开展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符合教育规律,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特别是针对各学生的心理实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对学生的思想也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正确引导他们。特别是这些刚步入中专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幼稚,不能充分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主任就必须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有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班上有不少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且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家求学,因此班主任要多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其人格,谆谆教导,从而取得教育实效。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在情感教育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用集体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往往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班主任可以利用这力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及一些兴趣活动等,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教师还可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很强。叶圣陶说:“要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认识的主体。因此,量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专生守则》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目的。如迟到的问题,班级有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外,还要家庭、社会一起实现,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专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班风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积极向上。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而对于普通班,要搞好班风建设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上课喜欢说话、睡觉、看小说,平时非常懒散,不能按时到课,按时交作业,等等。所以必须先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时间的宝贵,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思想,鼓励他们基础差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要努力要刻苦,要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成绩好的同学应主动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使得整个班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们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学生间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形成风气。每个学生都愿意向上,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学习知识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从而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劳动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班集体的活动实践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逐步形成“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建设积极、健康、文明的良好的班集体风貌,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当好教学工作中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学管理的组织者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参考文献:
[1].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跨实纪探索[J].教育研究,1999,(4).
[2]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J],2005,(10).
关键词:网络时代 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并不能独立的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或者是一件事情的是非,因此需要家长或者是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小学生选择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外界影响因素。在网络时代,对小学生造成影响的外界因素在不断的增加,小学生缺少对各种诱惑的抵抗能力,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给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小学班主任就应该加强德育工作,避免小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下面本文就从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策略进行浅析。
一、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分清优劣,容易受到周围人以及环境的影响。而在网络时代,小学生面临着庞杂的网络信息,其在上网浏览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导致小学生接受错误的观点,形成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相违背的观念,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问题。
(二)小学生健康观念的形成受到阻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控制能力较弱,其“自我意识”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喜欢标新立异,以与众不同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受到网络时代各种不良青年的影响,会导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形成不良的个性和心理,使得小学生养成好逸恶劳、喜欢攀比以及追求享乐的错误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增加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难度,对德育工作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小学生深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和爱闹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游戏并没有抵抗能力,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带来了庞杂的网络信息,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游戏的发展,导致很多小学生深入游戏又不能自拔。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游戏与学习之间孰轻孰重,而学生受网络游戏的影响往往认识不到游戏对其学习的影响,这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策略
(一)小学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筛选优质网络信息
在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教师要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首先应该自己了解网络,并运用网络和各种高科技知识、技术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班主任教师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学生筛选优质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在优质的网络信息引导下纠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减少网络信息对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从网络信息出发,以网络实例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并告知学生不良网络信息中内容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给学生以警示,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小学班主任应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教师在实际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制作一些将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教育软件,让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接受到网络道德教育,在无形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既避免了学生对于教师教育和观念反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论,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
(三)建立班级网站让学生掌握正确网络运用方式
在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应该摆脱传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更好的实施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应该建立属于班级的内部网站,在网站中为学生总结出网络上一些优质、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信息,并通过QQ、邮件等方式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以及交流,让家长辅助班主任帮助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知识,进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运用方式,在网络中实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而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小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给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在遇到诸多问题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机遇,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面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班级管理以及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心智的发展,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籍晓玲.论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制作,2016,(15).
关键词:办公室主任 三件大事
“办公室工作无小事”。这是办公室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牢记的工作宗旨。办公室工作与领导活动和企业管理息息相关,无论事情大小,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应认真对待、精心实施,才能做好服务、杜绝差错。在这千头万绪的办公室工作当中,办事、办文、办会是办公室的“三件大事”,只有抓好这“三件大事”,才能保证办公室工作的高效运转。
1.办事要讲效率
办事是办公室工作的第一件大事。办公室是沟通上下的桥梁,是连结左右的纽带,是联系内外的枢纽,事务性工作非常繁重。办公室的事务性工作主要体现在:行政事务、公关接待事务、档案事务、领导临时交办的事务等等方面。效率是办公室事务性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办公室要提高工作效率,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1.1是要夯实基础管理。从夯实办公室工作基础入手,认真查找办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制度建设,并在执行落实上狠下功夫,有效促进办公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进程,进而提升办事效率。
1.2是要强化部署落实。力求在“精、细、深、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办公室整体工作水平。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以严细扎实的工作作风,顾全大局,率先垂范,在办理事务性工作中精益求精,细致入微、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把握好计划部署、推动实施、总结反馈各个环节,确保工作部署落实。
1.3是强求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就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指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数字化办公方式已经逐渐代替了原有的纸质流转式办公。在这方面,许多单位和机关都在办公室业务中推行了网络办公系统,如公文办公系统、督办办公系统等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办公室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办公室各项业务的运转也更加优质高效。
2.办文要讲标准
办文是办公室工作的第二件大事。办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处理政务及记载各项活动的主要方式。而办公室就是这种方式的具体执行者。办文就是办理公文。公文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权威性、论说性和约束性,具有领导指导、宣传教育、凭证依据等作用。办文的主要要求就是标准化、公式化。办文的质量反映了一个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水平。办好公文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做好日常公文流转。日常公文主要是针对一些文件、通知、通告、决定等常用文件,办公室主任作这部门的领导,要严格把握起草、校对、、印发等各个环节,使公文在流转过程中程序严谨、格式正确、标准规范。此外,还要提高公文的流转效率,文书人员要加强办文过程中的催办、回收等工作,缩短办文时间,确保公文流转及时、快速,使办文形成闭环管理。
其次,加强文稿草工作。文稿起草是办公室政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日常行政公文以及各类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的起草等等方面。文稿起草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秘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较深的理论知识。办公室主任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更要把抓好文稿起草工作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写作过程中,导向要正确,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意见要求;用语要简洁,文字言简意赅,不要用生涩难懂的语言和形容性文字;表述要科学,正确理解公文写作要求,用语正确规范,避免引起误解;格式要规范,写作条款清晰,顺序层次明确,格式符合办文要求;语气要得当,分清文稿起草的不同情境,注重用语妥当,表述准确到位;文种要正确,特别要分清请示、报告两类文种,避免混淆,使公文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办会要讲规范
办会是办公室工作的第三件大事。办会就是处理各种会务工作。会务工作,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会前、会中、会后所有与会议活动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其中还包括会议组织、会议文书、会议后勤服务、会议接待等各项服务性工作,具有政策性、保密性、服务性、规范性的特点。办好会务,要注重五个方面的问题:
3.1注重深刻领导会议指导思想。知道为什么开会,才能知道怎么开好会。办公室主任会前要加强与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深刻领会会议的指导思想,了解会议召开的起因、任务、目的和意义,选定议题、把握方向,才能保证会议的顺利召开。
3.2注重从全局和大局出发。会议一般都贯穿领导者的思想和意图,办公室主任应从大局和全局出发,以领导为核心,做好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照应内外等各方面联系工作,真正起到办公室的枢纽作用。
3.3注重提高会议的效率。会务工作往往繁杂琐碎,办公室主任要切实加强时间观念,既要保证会议的质量,又要提高会议的效率,使会务工作更加优质高效。
3.4注重会务工作的精细严谨。会务工作头绪繁多,会务工作组织的好坏体现着办公室主任的智慧和能力。办公室主任要以万无一失为目标,谦虚谨慎、周密细致,注意倾听领导的要求,加强同参会各方人员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同时保密会务秘密,遵守各项纪律,确保会议圆满顺利进行。
3.5注重节约办会工作费用。办公室主任作为会务的组织者,要特别注重勤俭节约,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开,能应用网络、电话召开会议的尽量采用网络、电话等形式,精简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缩小不必要的规模,切实避免铺张浪费,从而实现绿色开会,减少开支。
办事、办文、办会,这“三件大事”,是办公室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办公室工作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办公室班主任要牢记使命、担负职责,切实抓好这“三件大事”,使办公室工作的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本主义心理学 小学德育工作 启示
德育,在学生个性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着重从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理论基础,旨在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新型心理学派,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关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与真实感受,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1]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还原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环境决定论”,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关注的是健康的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存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每个人都存在尊重与名望审美、求知与理解、创造自由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最高的目标是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因此提出教育者应该看到学生具有学习完善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的动机,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潜能、发挥自己潜力的趋向。罗杰斯指出人的本性就是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的态度。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即为心理和谐的人。[2]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是人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指那些“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时总是尽力去做好”。[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其心理治疗的“来访者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师生话语权不平等、学生依然处于弱势的情境下,教育“以人为本”更多体现为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可以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一种不以价值为条件的积极参与关注体验,是在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觉得自己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的体验。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渐渐的,他就会产生和谐的自我,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关注。同理在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尊重、自我积极体验、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制定恰当的德育目标。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低级需要至少要部分实现之后,才能深入地探求高一级的需要。而每一阶段需要实现的方式不同,也就决定了在德育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实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我国小学德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要状态分阶段的制定德育目标。
比如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制定德育目标时,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环境制定恰当的目标,否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能导致目标空泛,缺乏操作性,难以实现。而在对小学高年级制定德育目标时,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思辨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这时就要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其需要并从中获得愉快和自尊的感觉,增强德育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小学德育内容。
一个心理和谐的人能够坦诚地看待我们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内心世界,愉快地欣赏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关注自我的生活体验的人。而“自我实现”的人则是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做好”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摒弃那些讲究全面的传统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实用的德育内容。注重学生自我的道德体验和接受能力,防止教学与实际相脱离。[4]要回归学生主体,回归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掌握日常的道德规范,能学以致用。比如在对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时,应选择有关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内容,而在对高年级如五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求明显提高,更多和社会权利和义务等相联系,比如爱真理,主动求新,遵守社会规则、公共道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地尽自己的义务,尊重与自己持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
(三)探求新的小学德育方法。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则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将其理解到的道德规范及时地表达出来,允许学生有看法,犯错误,走弯路,保证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爱和关心的氛围中不断反思,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现有的教育思维,改变以往德育“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各种环境中提供学习场景,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分析、反省,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德育模式要特别注意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没有心理负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观念和感情的碰撞中明辨是非,内化社会规范,达成我们的德育目标。
(四)建立新型学生观、师生观。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当教师形成和学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有正确的学生观时,教师无意还是有意的德育教育信息都能够很快得到学生的接纳,并且内化,而传统师道尊严使得德育说教的意味浓厚,灌输式的方式在不平等的语境下只剩下了枯燥的文本,丧失感情和力量。“以生为本”是学生观的核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建构出一种“主体参与”式的德育模式,强调自我发展,强调自我教育,因势利导,师生互相尊重,才能保证学生的真实德育需求体现,并且是学生自觉攫取有益于自身生存的道德养料,才能使德育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贺佩荣.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安康师专学报,2005,(10):102-105.
[2][3]孙胜,延丽.本主义心理学述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4):26-27.
一、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明确工作目标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促进一个班级全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一点是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的最大区别。科任教师主要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同时兼负育人职责。班主任则是专门负责一个班级全体同学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面向班级全体同学,了解每一位同学,教育、关心、指导他们在集体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做人的道理,并强调要从中找到做人的乐趣,这些思想对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即能够治邦理国之才。“士”的标准是“君子”,成为君子主要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除孝悌外,君子之道还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等。在仁、知、勇三达德中,尤以仁为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所宜具有德性之总纲,其他方面还有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等。孟子总结君子的特点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上》)把仁和礼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德性修养。孔子还要求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孔子一方面要求君子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所谓德;另一方面也要求君子学习治国安民之术,即所谓才。从对君子的社会要求来说,孔子希望君子能够成为治国安邦之才,即“学而优则仕”。此外,孔子还注意美育陶冶,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美”指声音,是就艺术形式而言的;“善”指内容,是就艺术实质而言的。孔子还提出君子应“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德为先,把道德教育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来抓。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完美的人格。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一标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今天的班主任仍然要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和塑造理想人格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因为“受社会的影响,在广大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缺乏深层的道德意识或者叫道德价值观”[2]。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3]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4]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以及一些学生家长在这一问题上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乃至成名成家,却没有看到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也能够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班主任,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以培养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在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突出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二、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领路人,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论述对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就是说,只要教师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如果教师的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算了命令,学生也不一定听从。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班主任而言,作风正派、办事公正是最重要的品德,有了这种品德,其威信自然就能树立起来。做好一个班主任,还需不断学习,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征服学生。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荀子也曾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荀子曾经从道德、学问、威信、能力、语言、方法等方面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为师者要尊严庄重,具有威信;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信仰;诵读与解说要有条不紊,不违礼法;要通晓精微的道理且富有辩才,能深入浅出讲解明白并加以发挥。曾子也有过一个概括:“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此段论述表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即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
《吕氏春秋·诬徒》指出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对于班主任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毛病涉及的也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问题。第一种是:“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工作缺少一贯性,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的威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班主任的一种基本要求,班主任应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不足,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班主任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第二种是:“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这是说为师者自己有过失,却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作为班主任,如果在说话、办事等方面出现失误,应该勇于承认,不应因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而回避失误,这样你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第三种是:“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这是说为师者阿谀谄媚权势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当前各类学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认为,给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班主任的一种义务,也是一种美德,这其实就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第四种是:“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这些都是正常的。作为班主任,要善待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前所述,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在此笔者拟结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谈谈儒家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启示。第一,要关心爱护学生。有的班主任能力可能稍差一点,但是只要他对学生倾注了真诚的爱,肯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就是说仁者应当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学生们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为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这就是对学生真正的爱。第二,要坚持因材施教。孔子把人性禀赋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由于实施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才情。“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做到长善救失;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分别加以引导,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孟子所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孔子的人格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班主任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春蚕精神,其使命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班主任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这就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反己以教”的教育理念。“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能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第四,坚持“预时孙摩”的原则。“预时孙摩”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预”,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也叫预防不良倾向发生的教育原则。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对班级学生十分了解,获取班级信息的渠道必须十分通畅。所谓“时”,即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因势利导,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学生的一言一行,班级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及时教育的教材。所谓“孙”,即有次序地进行教育,也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班主任来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所处的年级等开展相应的教育。比如,开学时要及时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同时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在平时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所谓“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让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的方式,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儒家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初步尝试,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2011(7).
[2] 胡孝四.论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艺术,2005(10).
【关键词】安全生产;培训教学;考核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防止生产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经过教育培训,使一线职工增强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熟悉本岗位安全职责,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控制和检查违章行为,做到安全生产。
几年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经历,使我对安全教育培训有了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生产关系的认识
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生产应该是紧密联系起来,却又不同于安全生产,生产可以在短期看到实际的效益,而安全教育培训应该是一项长期的要逐渐渗透到职工思想中,使每一位从事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达到高度重视的工作。而恰恰是这样不能短时间见到成果的工作不被参加培训的人员重视,于是经常在授课的间歇时间,听到职工带有埋怨的声音。很多学员认为参加安全培训就是走形式,单位安排,不学不行。有时候也会听到,诸如“老师所讲的安全操作我们都知道,可在工作中有时不能这样,因为会影响生产”之类的话。遇到这些问题,作为培训教师会常常觉得无奈,有时甚至会觉得安全理论知识与安全生产在职工面前有些“脱节”。但是作为从事安全培训的教师,要深知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得需要在备课中找到切入点,既能使听课的职工有兴趣,也要起到一定的安全教育意义,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二、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探讨
一直以来作为安全培训教师,所担任的安全培训项目主要是起重机司机、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员操作证的初训及复训教学,培训的内容除了起重机、企业内机动车辆的结构、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装置及安全技术要求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之外还包括了较多的安全法律法规,防火及触电急救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学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实际应用的较少,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乏味的现象,而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与安全生产和安全培训息息相关的新的政策和法规。作为培训教师则有义务使职工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这些信息,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呢?采用如下的方法,在备课中除了将新的法律法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之外,还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安全方面的资料,比如说在我们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图片,提醒职工安全无处不在。新的安全法律法规比较多,学员学习起来枯燥,我们就找到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帮助大家学习掌握,像“职工受工伤后自杀 首次被判因公死亡 ”案例;“工伤申请超出时效 16万工伤赔偿‘泡汤’”案例;“矿长隐瞒险情致7名工人死亡 获刑3年 ”案例;特别是在针对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这一法规的学习讲解中,特别设置了几种特殊情形,组织学员共同讨论“这些情形是否算工伤”极大的提升了学员学习兴趣,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将工伤的情形熟记于心。案例与法律法规的相融讲解,学员听起来有兴趣,记起来容易既不会乏味,又掌握了知识,通过教学反馈,感觉到这样的授课在学员中是比较受欢迎的。而对于防火及触电急救这些内容的讲解,则可以从生产到生活延伸,使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意识到这些知识对于生产和生活都是很有用处的。掌握了这样的技能就相当于帮助自己和他人赢得生命,于是授课中更重视的是视频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讲课中播放FLASH动画及急救实际操作方法视频,配合讲解练习,学员学起来认真,练起来仔细,几乎每次培训下来,学员都会觉得收获很大,这种直接的教学更优于纯理论的讲解。
三、如何帮助学员完成学习任务
参加安全培训的学员往往是在几天的培训结束之后就进行考试,只有顺利的通过考试,才能上岗作业。所以在众多的参培学员中,经常遇到课间休息时,学员过来打听考试和考题方面的事,有时甚至就直接说:“老师给我们一些复习题,我们回家自己总结自己背。”虽然每次都婉转的拒绝,但是也意识到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时更重视如何顺利通过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帮助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呢?特别是有些学员年龄偏大,要想培训结束在复习时完成考试任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这样的学员理解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要做到既能让职工达到安全培训的目的,又能顺利通过考试,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更合适一些。当讲完每一部分的内容后,做几道相关的习题帮助职工在课堂上复习整理,帮助学员分析习题,分析答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谓趁热打铁,也就会好于课下的死记硬背了。
总之,面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探索和深思的内容。安全生产离不开安全教育培训,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将安全意识深深地植入每一位职工的心中,才能使安全生产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起重机司机,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
[2]现代安全生产管理 河北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 2004年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秘书;教学管理
2015年11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接受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的考查,被专家组评定为总体情况良好,符合通用标准的相关要求。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逐步规范,为教学秘书工作带来了有益启示。
一、教学秘书工作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作用
教务处管理权下放政策使得教学秘书工作重要性增加,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应起重要作用。但从国内院校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学秘书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发挥作用有限,原因如下:
一是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对专业教学和管理水平的细致考查,一些教学秘书受自身学习背景所限,对专业要求理解不到位。
二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致使教学秘书在时间和精力上仅能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材料收发整理、信息传达、讲座服务等繁杂琐碎工作,无暇深入研究。
三是高校管理者认为工程教育认证是否顺利与教学秘书工作并无太大关联,重点在参与认证的专业教师引进和实验室建设,对教学秘书的作用关注少。
领悟认证工作带来的诸多启示,教学秘书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值得思考。
二、工程教育认证后对教学秘书的思考
1.教学秘书需要具有专业性
(1)教学秘书应注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秘书要主动学习所在院系的专业知识,可通过自学、旁听或请教专业教师的方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主动参加教研、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不做“门外汉”。
(2)教学秘书应注意加强管理的专业性。教学管理同样是一门科学,具有专业性。教学秘书需对所在院系所有课程都基本了解,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熟练应用管理学原理。此外,领导应给予教学秘书足够重视,为其提供业务培训、参观和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学秘书的专业水平。
2.教学秘书应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教学秘书身为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应践行基本理念,工作也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课内、课外教育紧密结合,提倡教学理念从“教师、教室、教材”转变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学秘书的工作需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做出调整,积极协助实验室、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等机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2)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双管齐下且相互配合,打破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壁垒。教学秘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要从道德和思想的维度去影响教育学生。
工程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等品质。教学秘书相对长的坐班时间,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能在品质、道德、态度和处事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考核,与传统教学评价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不同,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渠道,多阶段性评价和过程性测评构成学生最终成绩,更科学合理。因此,教学秘书应配合考核方式的改变,相应改变记录成绩和反映学生水平的形式。此外,新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学秘书关注每个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动态发展情况,及时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第一手资料。
3.教学秘书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教学秘书应有意识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4.教学秘书应增强档案意识
完整且分类明晰的资料档案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好呈现,也是考察教学秘书日常工作是否规范的良好尺度。教学秘书应细心收集、整理资料和档案这一宝贵财富。
5.教学秘书应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秘书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应明确哪些融入了创新教育思想。在衡量学生成绩与表现时,应注意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部分,以此鼓励学生将创新作为一种自觉意识。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学校多方面工作的全面检验,教学管理同基础教育、专业建设、教师考核等工作一样需长期而持续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新理念、新要求也使教学秘书面临机遇和挑战,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形式,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做教学管理的专家和敢于创新的实践者,才能成为维护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石,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和整体实力提升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刍议[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85-87.
[2]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2):60-79.
关键词:监狱二级管理 警长 职能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监狱押犯构成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暴力型罪犯、高智商罪犯和“三涉”犯的增加,使监内狱情愈加复杂。监狱原管理层级组织结构明显已无法高效运转,效能的低下,将有可能造成监狱工作局部和全面的被动。因此,监狱实行二级管理,增设警长一职,对于构建一个加快决策速度、实施快速反应的新的管理机构成为必需。但监狱工作实施扁平化二级管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新生事物,二级管理在运行中,特别是运行初期,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设置警长职位的初衷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其职能作用发挥得怎样,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突破现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现对警长工作浅谈几点认识和思考,以期引玉。
一、警长工作的现状
(一)“问题终结者”现象
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刚调整后的监区。所谓“问题终结者”现象就是指监区领导比较热心队伍建设、民警管理和监区事务的宏观管理、决策,把监区内有关罪犯的问题,特别是一些 “疑难杂症”交给警长处理,警长冲锋在监区工作一线攻坚克难。二级管理后,个别监区领导十分欣赏警长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警长足够的信任。监区发生的罪犯问题特别是重大的改造问题、生产问题,如对有自杀、暴力危险的罪犯进行教育,对屡教不改、屡犯监规类罪犯的管控,如何解决罪犯中一些群发性问题,如何调动罪犯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直接交给警长处理,而警长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往往是药到病除,但警长的工作负荷增大了,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逐渐降低。“问题终结者”现象其实质是过分夸大了警长的职能,削弱了监区领导的职能。
(二)“鸡肋”现象
二级管理中,监区领导取代了三级管理中分监区长的角色,警长不再是一个独立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对监区民警也不再如分监区长管理分监区民警那样有考核处罚权,监区民警直接听命于监区领导,对警长的敬畏度降低。警长虽有“协助”之职,但实际工作中有职无权、有心无力,无处发挥,有时顶替普通民警的岗位做些带值班事务,有时又安排在监区领导的位置,发号施令、进行决策,充当“赶场人”的角色。警长角色定位不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同鸡肋。
(三)“万金油”现象
有些监区虽然实行了二级管理,但由于“惯性”使然,监区民警和罪犯依然把警长看成以前的分监区长,大大小小的事务乐于向警长汇报,期待警长的解决。监区领导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上面,对日常事务事前拍板、事后审核,至于过程和细节则放心交给警长去办。监区哪里有事情,哪里就出现警长的身影,改造方面、生产方面、日常生活方面……“有问题找警长”成了监区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普通民警则习惯于按指令行事,不愿意参与管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把警长当作监区的“管家”或“保姆”。
二、原因分析
(一)监狱管理体制改革引起起认识上的偏差
不可否认,监狱三级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曾取得了巨大的改造成绩,推动了监狱整体工作的开展。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改革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机构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三级管理体制下机构庸肿、人浮于事、权责不明、作风拖沓、行政管理成本大、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病,实现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权责清晰、管理高效的追求,警长的设立亦是同理。改革是必然的,但又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要“摸着石头过河”,应允许改革做实验、犯错误,允许它有一个循环往复再提高的过程,二级管理如此,警长亦如此。改革是科学的,慎重的,结果是客观的,但“天地虽大,视野不同”,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层次、工作经历、岗位分工都可能对警长分工作出各异的解读。且改革之初,各监狱也没有对“警长”的概念外沿和权责作出明确合理的框定。这造成了监狱工作实践中对警长角色定位不准的现象。部分民警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醉心于三级管理模式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习惯于用以前的经验、心得指导自己的工作,用以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当前的事务,这必然使警长工作走上歧路。
(二)对警长角色定位不准
纵观各个监狱设置警长,其本意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培养监狱后备人才的需要。二是作为实施二级管理后安置监狱中下层领导干部的渠道。三是政治上体现从优待警,组织上缓解基层警力紧张的考量。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各个监狱对警长的定性上无一例外为:既不是监区领导,又不同于普通民警,低于“官”高于“民”,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这种定性可以用清晰的文字来描叙,但却不具有实践操作性。监区实际工作中,警长的使用上往往是左右摇摆,警长向“官”上发展,即警长监区领导化,亦即警长职能的强化;向“民”上靠拢,即警长普通民警化,亦即警长职能的弱化。警长职能的强化,寓予警长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考核权;警长职能的的弱化,则把警长等同于普通监区民警。警长这种使用上的分歧则直接决定了警长是否以管理者、指挥者还是以服务者、实干者的身份出现在监区,然无论怎样,都与监狱设立警长的本意相悖,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警长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当然进退失据,事倍功半。
(三)权力分配体系不科学
责、权、利相结合,是行政运行的基础,也是考核一个单位、领导工作优劣的标尺。相对于三级管理中的分监区长,警长不再是一级独立单位的负责人,当然也失去了决策、指挥、考核等领导职能。随着领导权力的失去,其责任和利益也必然要求削减,但实践是利益调整了,责任却还在。从目前各个监狱对警长的设置上看,都是定义为“协助”监区领导抓好监区各项工作。但协助标准太过宽泛,就像一个大麻袋,林林总总的监区事务都在其中,协助本身在实践中也不容易操作:监区领导作出决策,警长具体执行算是协助;警长和监区领导共同决策再执行算是协助;获得监区领导的首肯独自作出决策然后执行也算是协助。且在警长具体的执行中也多多少少要对民警或罪犯进行管理和考核,对其中的子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另外对协助的“度”和“沿”,目前各个监狱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可以预见的是警长做每一件事情,都蕴含着风险,改造工作无小事,“谁主管谁负责”、“首问制”的责任问责机制都是悬在警长头上的一把利剑,万一出了事,轻则通报、经济处罚,重则丢饭碗。有职无权,责任重大,成为制约当前警长工作良性发展一道难过的坎。
三、对策和思考
(一)深化监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培训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心须以改革解决之。要不断推进监狱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二级管理体制的用人体系、权责体系、考核体系,加快磨合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岗位分工、权力分工,以早日凸显新管理体制下警长工作的推动性;要加大基层调研力度,深入到基层一线,观察基层工作运行规律,分析警长工作出现瓶颈到底是结构上、观念上的原因,还是操作上的原因,倾听监区不同层面的民警对警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推动警长工作良性发展提供实践上的依据;要适时采取纠编与矫正措施。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来看待监狱的体制改革和警长工作现状,动态理性地看待警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适时出台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框定警长职务的内涵和外延、理顺警长与监区领导、基层民警间的分工与协作;要完善考核机制,遵循“责、权、利”相一致的考核理念,加强结果考核,突出过程考核,确保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另外,还要加强民警的思想教育,不仅是普通民警,还包括监区领导,消除他们因体制改革而产生的思想震荡,真心迎接改革。监狱二级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管理机构层级和管理人员的精减,更应该体现在处置狱内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的提升上,但由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根源蒂固,以及普通民警参与管理主动性不强等多方面原因,监狱工作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对于监区领导来说,要帮助他们调整好工作心态和角色,该放权的要放权,该“沉”下去的要“沉”下去,让他们认识到警长的设置是监狱工作大局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认识到警长一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支持、辅助警长的工作,减少工作中的碰撞;对普通民警,应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使监狱工作效率在“团队环境”中提高。
(二)塑造清晰准确的警长角色定位
警长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给自身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位。结合各个监狱的实践看,警长总是处于“协助者”的角色,然而也正是“协助者”其内涵和外延太过宽泛才导致警长工作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窃以为应该对此如下理解:
1、警长是监区必要的协调者
一则广告说得好:再好的戏,没有声音也出不来。二级管理下的监区,罪犯大都在200人左右,监区民警数十人不等,监区事务纷坛复杂,互相干扰,监区领导不可能事必躬亲,针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发出指示,即便发出指示,说不定也会产生曲解,这就凸显出协调的重要。作为警长,其首要工作就是协调,让决策者的声音响彻监区的每一个角落。
(1)搞好上行协调。及时向监区主分管领导汇报当日或近期的工作事项性质及进展程度,分析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建议领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请示下一阶段的任务,坚决落实领导的指示。
(2)搞好下行协调。主动向监区民警传达监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发挥自己的亲和力、沟通力,凝聚所有的积极力量,开拓创新,推动监区工作上台阶。针对民警的疑问与思想问题进行“一对一”沟通,将民警的思想拢到监区的路线上来。还要关注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并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监区领导。
(3)搞好人、财、物的协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监狱举措,不论如何循环往复,亦不论形式怎样变幻,归根结底要回到罪犯所在监区上来,这需要监区人、财、物作支撑。监狱各个职能部门都要会求监区给予最大的重视度,实现归口工作质量最优化、效率最大化。警长的使命就是在监区领导的指导下,用全局的眼光考量监区工作,最大限度地优化监区人、财、物资源配置,实现“1+1>2”的整合效果。
2、警长要扮演好“守夜人”角色
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提出了“守夜人” 一专有名词,它的意思有二:一是主张行政管理越少越好。二是强调服务功能。在这里,取其第二层意思。
其实,我们回头看看监狱实施二级管理便知,二级管理后,分监区层面被取消,监区领导要直面监区事务最底层,实际上顶替起了三级管理中分监区长的角色。随着角色的转换,监区领导也将从重视宏观调控向重视微观管理转变。决策、管理、指挥、控制、考核权达到了合谐的统一。普通民警也只是面临罪犯的增多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则是警长,环境的变化使得警长剥离其它职能,凸显出服务职能。它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次上警长必须脱离带有考核权的“硬管理”,执行监狱制度和监区领导的指示,坚守监区领导的方向,秉承监区领导的意图,以人格魅力、领导权威及灵活的协调沟通能力来管理监区,以此达到“硬管理”的效果。其次,警长还必须在监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量弥补监区领导实施““硬管理”中造成的人际裂痕,实现监区机器运转通畅,这是警长开展工作必备的要求。再次,还体现在警长要有出色的信息整合能力,能从每天大量的监管改造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等信息中分得出轻重缓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优化整合,帮助监区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计划,使其免受错误信息、无用信息的困扰。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多元化;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层次教育特征较为突出,同时在层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良莠之分缺乏关注,使人文关怀失去了土壤,影响到了“人”的作用的发挥。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教育发展忽略了“人”的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解决,是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未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立足点应在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关注点在于大学生。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关注的要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忽略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体需要[1]。
(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掺杂功利性的评价因素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在关注“效果”问题。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因素,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学生所需要的东西缺乏关注,完全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三)单元标准缺乏层次性
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存在单元模式,完全从共性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受当下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更希望自身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希望高校能够对学生予以人文关怀。而单元化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共性发展,不论是学习还是思想,都以共同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一情况下,高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丧失。在共性教育模式下,个体差异问题得不到充分考虑,强加在大学生身上的种种要求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激起他们的反感和反抗,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2]。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
(一)把握个体差异,加强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的关键点在于“一对一”的对话,这一模式能够针对个体差异,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人文关怀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关系,教师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予以了解和认知。同时,在对话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得到了满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这样一来,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能不断增加,双方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在活跃大学生思维的同时,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3]。
(二)去除功利化,强调实效性
实效性是人文关怀的出发点,通过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文关怀模式下,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差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功利化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人文关怀理念关注的是“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必须对其自身予以关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这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把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三)立足时代形势,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
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内涵在于把握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立足于人文关怀的基本出发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对大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困难,对其予以关怀和帮助,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格。同时,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要注重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心灵的关怀,在满足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作者:李雯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进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