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历史笔记

时间:2023-09-18 17:19:38

导语:在高中历史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历史笔记

第1篇

【论文摘要】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美高校预算管理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如何借鉴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高等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学校的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是依据学校预算,通过财务活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是高校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市场经济发达,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美高校预算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先进经验,对于有效解决教育事业经费供需矛盾,提高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美国高校普遍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学校预算性资源的预算办公室,通过科学预算,随时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和有意义的预算和财务信息;为学校提供财税、财务政策与实践以及管理和分析等高质量的财务咨询;管理学校及各单位预算的制定过程,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活动。

(二)严格的预算编制及控制程序

美国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也是学校规划事业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预算设有严格的预算编制及控制程序。美国高校预算年度一般为每年7月1日到次年6月31日,预算要提前一年编制,即每年4月份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层层审查论证,不断完善,最后报至州长,州长最迟必须在每年6月份确定各高校下一年度预算。州长批准的预算各高校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更改。为严格控制预算,高校财务处下设有专门的控制办公室,校内各预算单位均设有预算员,负责执行本单位的预算,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预算。

(三)较高的预算编制参与度

美国高校在预算制定过程中,一般会应用参与法、咨询法等鼓励部门和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由员工组成的预算和财务重点项目委员会,负责推荐校园的重点项目和相应的预算方案。

(四)“保障重点”的预算制定原则

美国高校在制定预算时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预算中要优先体现校长的愿望,对当年学校优先发展和保证的重点项目要给予优先保障,从而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五)合理的预算分析法,灵活的预算调控作用

美国高校进行预算决策分析时,通常选择在办学宗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一般支出水平等方面对等的、类似的同等院校作为参照物,采用对比分析法来评价高校预算决策的正确性。此外,把预算看作是学校对可用资源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对于那些有社会需求、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增加预算,对那些失去社会需求或是评估成绩差的项目减少预算,以保证学校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一般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预算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统一领导是指学校在统一的财经政策、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下,把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列为学校预算管理对象,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实行统一预算,统一管理。集中管理是指在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由学校进行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及评价分析的管理,从而形成财权的集中管理、财务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集中管理以及会计事务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指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学校,在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预算分别由学校和各级各单位(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分级管理。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只有相应的预算管理权,没有预算的调整权。 "

(二)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必须在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也就是说,编制预算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决不能超越财力的可能安排预算和搞赤字预算。收入预算坚持稳健性原则,意在核实收入,为确定支出预算打下基础,同时也避免产生赤字隐患。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体现出预算年度学校整体的事业目标,突出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地位,充分考虑学校的财力,正确处理“基本运转”和“发展建设”的关系,在确保基本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对于设备购置项目安排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年解决。对非重点项目,则要从紧安排。学校事业的发展、计划和预算安排,必须与国家计划和学校财力相适宜。

(三)多样的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编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要包括增量预算法,复式运算法、零基预算法等。增量预算法是指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如物价上涨因素、工资增长因素等),下达各部门预算指标的预算编制方法;复式预算法是把支出预算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在确保经常性支出的前提下,安排建设性支出;零基预算法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根据确定的目标,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确定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据此进行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由于零基预算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因此,我国高校已开始使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并且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四)“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可概括为“两上两下”。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等学校根据下达的控制数编制预算,并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我国高校一般在年初编制预算, 年内的工作按预算执行,但预算的准确性不高, 财务部门不能有效控制预算。究其原因主要编制预算时的条件与执行时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无法按预算执行;各部门操纵预算;领导不严格执行预算, 导致财务管理失效。

(五)严格的预算调整规定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项目需要调增、调减的,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调减支出预算。

三、比较及启示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美国高校预算编制建立在近三年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分析各项支出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使得经费分配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并且采用依据学生培养成本分配经费的预算办法,使得各院系预算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无法编制出合理的预算分配方案,一方面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使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推行零基预算法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然而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反映内容不全面,数据统计不完整、不真实;决策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主观随意性较强等现象。美国高校预算年度与工作年度基本一致,而我国高校现行预算编制是按照公历年度进行,而学校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期年度来安排的,造成收入实际使用会计期间和预算核算期间存在差异,增加了预算编制以及管理者监督和管理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都在每年十二月布置下年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一些项目缺乏详细科学论证,预算编制晚、时间短造成了执行预算过程中要求追加经费的报告不断,冲击了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为此,应借鉴美国高校作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规律,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将预算年度与工作年度调整一致,增强预算的可行性论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建立有效的高校预算管理经济责任制,明确学校及下属学院(部门)各自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将预算管理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使预算得到切实执行,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

(二)强化预算意识,健全控制体系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美国,高校预算编制有多方面人士参与协调、论证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即成为法律性文件,必须严格执行。而在我国,预算编制基本上是由财务部门一家负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论证,上至领导下至教职工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漠不关心。其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凭经验靠感觉核定支出现象严重,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大多数高校在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财务部门对各院系的预算执行情况心中无数。事中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事后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细,未能建立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难以令高校的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为此,借鉴美国高校做法,设置校长直接领导,由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预算管理机构,使预算更切合实际需要。同时,彻底更新财务人员及广大教职工的预算观念,提高全员预算意识,鼓励他们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预算管理,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体系,预算一经确定并通过审核后,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增减收支项目,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预算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程,严抓收入、支出、预算平衡的实现。

(三)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当分离

美国高等学校设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专门行使预算编制职能,预算执行由财务部门具体实施,预算监督除学生和教职工外,还有内部监督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分工明确的机构设置使得预算编制机构全面掌握预算编制的政策与标准,避免了各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千方百计扩大预算规模的现象,有利于内部各单位权力的相互制衡。而我国高校财务部门既负责预算编制,又负责预算执行和分析。为此,借鉴美国高校做法,依据相互牵制的原则将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度分离,部门各司其职,能够有效解决财务部门大权独揽的问题,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和监督。

(四)早编、细编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多媒体技术;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的,面对这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掌握好这门技术。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以更好地使这项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更加容易接受。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离开了多媒体资源的辅助,很多教师都无从讲起。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因为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今天,笔者就结合高中英语课程,具体谈一下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一、在高中英语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优点

(1)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加生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图形、音乐、动画、视频,这些鲜活的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模式熔于一炉,这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最常用到的就是录音。其次,教材中出现的歌曲也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2)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发现教师变着花样地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其中,经常可以见到教师采用ppt课件、fias、电脑版简笔画等生动的形象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英语学习主要是语言类的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教会学生发音与说话,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教学。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播放英语教材中的录音、带领学生观赏英语影片进行,这两种形式对学生学好英语口语都是很有帮助的。

(3)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现状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掌握良好的多媒体实用技术。不仅要学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还要对教学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处理。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媒体突然不能够正常工作,这时候很多教师都束手无策,等待学校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维修。这样就耗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进度,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作为经常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一线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会处理简单的故障。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

(4)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资源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网上课题讨论、网上授课的模式,这些形式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加大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联系,形成全国、全地区的教育对话,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作为英语课程,更是需要与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进行联系,共同探讨教好英语的方法,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国际化进程。这对我们的师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高中英语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缺点

(1)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难免会将教学内容扩大化,从而使学生难以分辨教学重、难点,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成果。

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有些内容对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可以保存下来传授给学生。但是,有些内容是鱼目混杂的,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宗旨相背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之中善于动脑,挑选出适合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不分好坏地选择网络教学资源,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降低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

(2) 由于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再强化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导致一些教师的个人素养难以满足我们教学的需求。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易查易用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万不能直接复制粘贴网络信息资源,这是对教学严重不尊重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识记一些知识点和内容,如果只是照抄照搬网络信息,那样的教学根本没有任何新意,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常常基于常态一味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我们教学的实质,这对教学、对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第3篇

关 键 词: [G/GI/m/K]队列; 高负荷; 队长过程; 流失比例; 模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4?0028?03

Analog simulation for heavy?traffic limit of loss proportion in many?server queues

ZHANG Ying, LIU Jian?min

(College of Scienc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To get the heavy?traffic limit for the loss proportion in many?server queues, the model of [G/G/1/K]queue with customer loss is extended to the model of[G/GI/m/K]. The limit theorems for the queue?length process, loss process and the heavy?traffic limit for the loss proportion in the system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eavy traffic. Taking the[M/M/m/K]queue as an example, the analog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with Matlab programming to verify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t is a new way to analyze the many?server queues.

Keyword: [G/GI/m/K]queue; heavy?traffic; queue?length process; loss proportion; simulation

0 引 言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遇到的是多服务台排队系统且队伍较长的现象,例如银行和医院中的排队现象,这其实就是高负荷条件下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在高负荷情况下研究多服务台的排队系统已有很多文章,如Whitt研究了带放弃的多服务台的流体模型[1],Whitt给出[G/GI/n/m]队列的扩散逼近[2]。Whitt和Hal fin研究了多指数服务台队列的高负荷极限[3]。Whitt研究有阻塞的服务系统的高负荷极限,讨论了局部高负荷极限[4]。Whitt研究了单服务台队列中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5]。关于高负荷条件下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模拟仿真研究的也比较多,例如霍明的并联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建模研究[6]以及邓年华的基于Matlab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5],陈实的多服务台混合制排队模型[M/G/s/k]的仿真研究[7]。本文是在高负荷情况下,对有顾客流失的[G/GI/m/K]队列模型进行了研究,给出队长过程、流失过程及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同时给出基于Matlab编程的仿真算法,进行模拟仿真。

1 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的是[G/GI/m/K]队列模型,一个一般平稳到达过程,到达率为[λ],独立同分布的服务时间且服从一般分布,[m]个服务台,平均服务率为[μii=1,2,…,m],等待空间的额外最大容量为[K],服务规则为先到先服务(FCFS)。设到达过程与服务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服务强度为[ρ],则有:

[ρ=λμ1+μ2+…+μm] (1)

设[Uk,V1,k,V2,k,…,Vm,k:k≥1]是一非负随机变量序列,其中[Uk]表示的是第[k-1]个顾客与第[k]个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Vi,ki=1,2,…,m]表示的是第[i]个服务台潜在服务时间序列,则相应的部分和为:

[Suk=U1+U2+…+Uk] (2)

[Svi,k=Vi,1+Vi,2+…+Vi,k; i=1,2,…,m] (3)

且:

[Su0=Svi,0=U0=Vi,0=0] (4)

相应的计数过程为:

[At=maxk≥0:Suk≤t] (5)

[Nit=maxk≥0:Svi,k≤t, t≥0] (6)

令[N]为叠加过程,定义为:

[Nt=N1t+N2t+…+Nmt, t≥0] (7)

由以上的定义可知:[At]表示的是[0,t]内共到达的顾客数,[Nt]表示的是[0,t]内共服务完的顾客数,记[Qt]为[t]时刻的队长,[Lt]为[0,t]内共流失的顾客数,考虑一个上面描述的队列系统序列,则相应的刻画随机过程为时间用[n]来刻画,空间用[cn]来刻画,[t]表示向下取整:

[Sunt=c-1nSun,nt-λ-1nnt] (8)

[Svn,it=c-1nSvn,i,nt-μ-1n,intAnt=c-1nAnnt-λnnt] (9)

[Nn,it=c-1nNn,int-μn,int] (10)

[Nnt=c-1nNnnt-μnnt] (11)

[Qnt=c-1n?Qnnt] (12)

[Lnt=c-1n?Lnnt] (13)

式中[μn=μn,1+…+μn,m]。

为了陈述结论,令[?]表示依分布收敛,[DD0,+∞,R,M1D,M1]表示在[M1]拓扑下在[0,+∞]上除0点外左极限存在的右连续实值函数空间,[Dk=D,M1k]为[k]维[D]乘积空间,[Dm+1,WM1]表示的是在[WM1]拓扑下的[m+1]维[D]乘积空间,[Discx]表示函数[x]的不连续点的集合,[=d]表示依分布相等,[e]表示在[D]上的恒等函数,即[et=t],[x?y]表示复合函数。

令[?0,ψL0:DD2]的一维反射映射,且在0处有下界,满足:

[?0x=x+ψL0x]

且令[?0,k,ψL0,ψUk:DD3]的二维反射映射,且在0处有下界,在[k]处有上界,满足[8]:

[?0,kx=x+ψL0x-ψUkx]

式中:[ψL0x]为下界修正函数;[ψUkx]为上界修正函数。

2 [G/GI/m/K]队列的随机过程极限

2.1 队长过程与流失过程的随机过程极限

定理1 (队长过程与流失过程的高负荷极限) 考虑上面所述的[G/GI/m/K]队列模型序列,假定系统初始状态为空,在[Dm+1,WM1]上:

[Sun,Svn,1,Svn,2,…,Svn,m?Su,Sv1,Sv2,…,Svm] (14)

设[cn∞], [ncn∞],[μn,iμi,0<μi<∞],有:[ηn=n?μn-λncnη, -∞<η<+∞] (15)

[Kncnk, 0

且假定:

[PSu0=0=PSvi0=1] (17)

[PDiscSvi?μie?DiscSvj?μje=?=1] (18)

[PDiscSvi?μie?DiscSu=?=1] (19)

则有:

[Qn,Ln?Q,L= ?0,ki=1mSvi-Su-ηe,ψUki=1mSvi-Su-ηe] (20)

2.2 流失比例的探究

因为[Lt]表示的是[[0,t]]内共流失的顾客数,记[Πt]为[[0,t]]内的流失比例,则[Πt=Ltmax1,At],且其相应刻画随机过程为[Πnt=nΠnntcn]

定理2:在定理1的条件下,若在[D0,∞,R,M1]上:

[Πn?Π] (21)

其中[Πt=Ltt],[t≥0],假定当[t>0]时,[Pt∈DiscL=0],对于所有的[t>0],当[n∞]时:

[ncnΠnnt?Πt] (22)

且:

[Πnntμn-λn?Πtη] (23)

式中[η]是式(15)中的极限,若当[t∞]时[Πt?π],则有:

[ncnΠnnt?π] (24)

式中[π]是某一确定的流失比例。

3 模拟仿真

3.1 算法设计

为了方便排队系统的信息记录及仿真算法的研究,本文构建这样一个状态矩阵A为一个[8×s]矩阵,[s]为考虑的[0,t]到达的前[s]个顾客,矩阵的每一列存放着一名顾客的所有信息及此顾客到达时系统的状态,则以第[i]列为例,矩阵每一行所存放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在算法中:[r]表示平均到达率;[μ]表示平均服务率;[k]为等待空间容量;[m]为服务台数;[loss]为流失比例。根据到达过程产生顾客的间隔到达时间,则可得到每个顾客的到达时刻,并初始化矩阵A的第一行,根据服务时间服从的分布产生顾客的服务时间,流失比例的计算应用第2节中的定义式。

表1 状态矩阵A

由于前[m]个顾客到达时均不需要排队,因此可初始化矩阵A的前[m]列。当第[ii>m]个顾客到达系统时,会遇到如三种情况:情况1为 顾客到达时有空闲的服务台,顾客不需要等待直接接受服务;情况2为顾客到达时无空闲服务台,顾客进入等待队列;情况3为顾客到达时等待空间已满,顾客被阻塞而流失。这样通过对顾客的到达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数量指标,同时初始化矩阵A。

3.2 算例分析

现在给出算例分析,以[M/M/m/K]为例:考虑一[M/M/m/K]队列的模型序列,在第[n]个模型中:令刻画常数[cn=n],顾客的平均到达率[r=m?1+1n],各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都相同为[u=1],则服

务强度为[ρ=rm],令等待空间容量[k=30],[s=n],即考虑在[0,t]内到达的前[n]个顾客。

3.2.1 对顾客基本信息的分析

对到达的前100个顾客进行分析(m=100)如图1所示。从图1中的(a)部分可得到当顾客的离开时刻与到达时刻相同时,则该顾客为被阻塞而流失的顾客;从(c)部分可得到当顾客的等待时长为0时,主要为两种情况:顾客到达时有空闲的服务台顾客直接接受服务;顾客到达等待空间已满,顾客因被阻塞而流失;而 (d)、(e)、(f)部分分别表示了顾客到达时系统的队长、流失顾客数及流失率。

图1 到达前100个顾客分析图

3.2.2 探讨流失比例[loss]与[m,n]的关系

模拟在[n]与[m]取不同的值的情况下的流失比例(横坐标均为时间,纵坐标均为流失比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当[n]的取值相同服务台数[m]不同时,服务强度相同但平均到达率不同;当服务台数[m]相同[n]取不同的数值时,平均到达率不同从而服务强度不同。服务强度与流失比例对比,如表2所示。

由于到达时间间隔与服务时间均为产生的随机数,每次的模拟结果均不相同且有时相差很大,但是当[n=10 000]时,可观察到流失比例基本上趋近于一个确定值,当[n]取值更大时,通过多次的模拟计算,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与推论结论相符,所以建立的仿真算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图2 n,m取值不同时的流失比例

4 结 语

本文给出[G/GI/m/K]队列在高负荷下队长过程、流失过程及流失比例的高负荷极限,并且以[M/M/m/K]为例,给出关于流失比例的模拟仿真。根据[K]的不同取值可被应用到不同的随即服务系统,当[K=m]时,可被应用到呼叫中心服务系统,当[K>m]且为具体某一个值时可被应用到随机服务系统(如银行系统)。通过对更新方法与随机数产生的方法,该仿真算法还可被应用到其他的队列系统,如[G/M/m/K]或[M/G/m/K]等队列系统,显然当[m=1]时为单服务台队列系统。

参考文献

[1] WHITT W. Fluid models for multi?server queues with abandonment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54(1): 37?54.

[2] WHITT W. A diffusion approximation for the [G/GI/n/m] queue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2(6): 922?941.

[3] HALFIN S, WHITT W. Heavy?traffic limits for queues with many exponential servers [J]. Operations Research, 1981, 29(3): 567?588.

[4] WHITT W. Heavy?traffic approximations for service systems with blocking [J]. AT&T Bell Laboratories Technical Journal, 1984, 63(5): 689?708.

[5] WHITT W. Heavy?traffic limits for loss proportions in single?server queues [J]. Queueing Systems, 2004, 46: 507?536.

[6] 霍明.并联多服务台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建模研究[J].广东科技,2012(15):198?200.

[7] 邓寿年,姜培华,何广.基于Matlab的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计算机模拟[J].安庆学院学报,2011,17(3):61?63.

[8] WHITT W. Stochastic?process limits [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39-01

近年来,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科研成果,其推广和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何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管理观念落后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型人才,管理上忽视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管理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推广,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能很好地解决重大社会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给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损失。

(二)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评价科研业绩完全是以教师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如科研经费的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数、出版专著数量和获奖成果数量等,而不是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具体情况来区分,这种评价机制确实会使高校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明显增加,这只能使科研情况表面看一片繁荣,但实际上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少之甚少,由此产生的后果会造成高校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会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的繁荣和发展。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思路

(一)更新科研管理工作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科学研究队伍。为此,高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支持和引导科研工作者的发展,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部门应提高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提高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2)强化效益观念。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加强市场意识,科研工作应把研究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组织学校科研力量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全方位开展服务,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要把效益观念贯穿到研究开发的始终,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进一步拓宽各类科研项目来源渠道。

(3)加强信息应用。信息技术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然具有信息化的特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支持,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成果管理、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网络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提高管理效率,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1)强化科研激励机制。没有考核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低绩效的工作,高校应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创新能力、重科研质量、重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考评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激励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制度,不断优化科研队伍。

(2)建立科研评价体系。高校应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既要有数量、规模指标,更要有质量指标,当前尤其要强调质量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要克服重数量指标轻质量指标的倾向,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要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给科研人员营造一个稳定、宽松、和谐的创新科研的氛围,使其在精神和物质上充满优越感,可以按既定目标自主的开展研究活动。

(三)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1)研究基地锤炼科研创新团队。研究基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金字塔”型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优势,发挥基地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发挥强大的辐射示范效应,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使科研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锤炼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科研项目凝聚科研创新团队。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团队成员可以以重大基础性、整体性、交叉性问题为导向,汇聚不同学科视野,形成集合优势,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会逐步拓展开来,捕捉热点问题的敏锐性、视野和洞察力会逐渐增强,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提高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增强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设计有效性;反思

新课改的主题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改过程中,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迫切。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就不仅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成了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做了如下几点浅薄的反思。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必修三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

基于高考考试大纲对命题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简洁的教学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考点命题灵活操作设计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既要斟酌所考查知识的范围和难度,又要能以此准确把握和理解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例,《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2)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在对这个教学要求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和深度。其中知识范围很明确,但对于了解、体会、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却没有划定大致的边界,因此还要认真学习指导意见上给我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这无疑也就成了我们这节课把握能力层次和深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透视:(1)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2)不同时期类似历史背景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文学主流和文学体裁);(3)不同时期文学主流的特色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的把握:设计同一文学内容用不同时期的文学来展示,揭示文学多姿多彩背后不仅是多样的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风格、非凡的文学成就,最后整合本课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探究出在中国文学多姿多彩背后隐藏的文学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而后才能深刻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美感,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要重视探究必修三教材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对重要考点进行整合,通过引导、分析、应用实践等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在建构、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

(一)从必修三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可以探究出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把握了必修三的脉络,减轻了必修三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对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从必修三的区域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都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且这种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或小或大规模的交融和借鉴。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学生自然能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性、融合多样性,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继而提高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成就以及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1.课堂设计模式要创新多样化

课堂设计模式创新多样化是实现有效课堂设计目的的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其实际情况和心理进行了解,选择适合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课例中,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多变,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最佳的课堂设计模式。

2.课堂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它特有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贴近生活。这样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设计要成就学生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成就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学生要求应试能力提高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课堂设计的主旋律是教师把应试和发展学生素养相结合,使学生拥有广博的见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世界的趋势与潮流,实践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在现实中提升对社会历史的敏感度,进而活学历史。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要把握设计自身的特点

(一)设计严谨的教学结构

首先,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严谨的文学性和特性的科学性,切忌将必修三的历史课设计成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课等。其次,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要防止出现设计上的漏洞,如前后矛盾和逻辑不顺等。因此,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等进行缜密的设计,以便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

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设计的情景内容与主题既紧密相关,又显而易见、简单明了,并且最终要达到预期设计的功效。

(三)设计要符合课题的灵活性

有效的课堂设计提倡自由创造、创新。如设计方法上有倒叙、插叙,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核心材料的连贯运用等。但在不同的课题上又要探求符合其课题的设计方法,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设计,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实践来带动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历史必修三教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一是围绕核心目标,二是体现必修三的学科教学教育价值,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四是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设计,才会有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才能有师生双赢的可能。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考试性质和功能比较

传统的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其功能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必修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考试。新课程实施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政府设立的以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为主的统一考试。其功能是检测普通高中教学状况,为评估学校教育、教学绩效提供依据;检测普通高中学生修业状况,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基本标准提供依据;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基本学业信息。可见,传统的高中会考主要是评价高中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是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同时为高校选才提供参考。天津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背景、性质和功能的革新决定了其考试组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

二、考试组织管理理念比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考试管理是引导、肯定和提倡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考试行为,防范、反对和制止消极的、滞后的、负面的考试行为。因此,考生考试行为正确与否成为考试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高中会考将考试单纯地视为评判阶段性或终结性教育结果的标准,因此在考试组织管理中实行管制式、惩罚式的方式,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外界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维护考场纪律,杜绝作弊行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认为考试不仅是评价学校,评价考生,评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提倡考试也是一种学习,考试也是一次教育,考试管理活动的目的提升为规范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其主要的管理理念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等手段,帮助考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违规考试行为。

三、考试组织管理模式比较

教育考试的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从管理的要素来看,它是一个由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应考人员、考试政策与规定、考试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管理的职能来看,是由观念、计划、目标、组织、领导、控制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性的动态系统。

1.管理主体及其行为方式比较。

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管理主体通常是由许多人构成的综合体。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管理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主体系统主要由考试机构、考点、监考教师等组成,考生则是唯一不变的管理对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高中新课程的推进,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学生被赋予参与考试管理的权利,成为管理主体系统的成员之一,考试组织者成为考生应考的协作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以及考试过程中的教育者。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者主要是施行独断型管理。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把“杜绝学生考试舞弊,保证考试顺利进行”作为主要目标;把“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试规则”作为其管理的主要手段。管理者用强制、惩罚的办法,强制管理客体,依据规章制度、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考试过程,使得考试管理者与考生之间是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惩罚与被惩罚的关系。整个过程中,考生对考试没有兴趣,没有考试主观意愿,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考试过程中产生的不信任感将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无益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

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中,管理主体则施行民主型管理方式。管理过程中,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为主要手段。新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教育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使得考试管理过程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将学生从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可以通过管理程序制约管理者的参与性力量,从而实现学生的民主参与管理,促使考生主动配合管理者共同实现考试组织目标。通过正确的自我管理及管理者在考试过程中的协作,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采取正确的行为模式。

2.管理的基本方法比较。

为了使考试组织管理正常运转且处于良好状态,必须采用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组织管理运用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高中会考考试管理主要运用行政方法和法制方法。行政和法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管理者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市级考试机构、区县级考试机构之间,区县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点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监考教师与学生之间各个环节都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采用强制的行政管理办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统一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志和行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考试管理已经形成许多的规章制度,例如《考试管理规程》、《考试制度的实施办法》、《试卷的移交、印制、分发及保密制度》、《考试纪律》、《监考人员须知》、《巡考人员须知》、《考生须知》、《考试违纪处分规定》等。除此之外,对考务等具体工作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如试卷的管理、装订、阅卷、试卷分析、考场设置等。通过多层次、多层面的考试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考试工作的各环节工作都有明确的考试规范,有效地保证了考试目标的实现。

(2)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基本方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的基本方法继承了会考的行政和法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同样,考试机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应限制学生的自由,而应该保护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自由。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所包含的“公平”“分享”“关怀”等“公正原则”,应成为教育文化的背景和支撑,用以引导考试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指的是学生能公平地参与考试管理活动,有权参与制定考试规则;“分享”指的是学生能够与教师和考试管理者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考试结果,一起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从而找出改良学习的有效方法;“关怀”则是指考试管理者在考试管理过程中,通过“友情操作”,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此基础上建成既能实现竞争又能体现公正的教育法治文化,为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了如下管理方法。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提高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的方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民主、法制等许多方面。教育的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是一项最根本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自觉、自警意识,从考试的行为主体深心处杜绝考试作弊的欲望,而非简单的以规定和惩罚制约学生的作弊行为。一是要让考生理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以及其具有评价考生学习所达到水平的功能,使考生自愿了解自己在某些科目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具有报名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性;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激励考生,给予考生以信任感,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对于违规行为产生羞辱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具有间接性,但其体现的成果往往是长期的。

人本管理方法。目前很多的考试管理中,大量的依靠硬件和技术设施来预防考试作弊行为,其管理方法比较冷漠,既浪费人力、物力,也疏远了管理者与考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利于考生人格的培养。在考试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首先,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把人作为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使考生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把考生的个人价值与考试目标融为一体,为考生才能、智慧、个性的展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考生的主动精神;最后,要考虑考生的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因素,人的全部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考试组织者在考试组织管理活动中,通过法律、命令、规范、指令等手段以及有效的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对考生的需要进行强化或削弱,引导考生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

3.考试管理职能比较。

考试管理活动表现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之中。关于管理的职能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现以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和最基本的活动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1)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筹划和安排,以保证组织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中,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最高层管理者完成,下级管理者和参与者执行,目标的制定和目标的贯彻是相分离的,基本上是从上至下的层次性、直线型计划。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下开展的,采用的是目标管理法。各部门分目标和实现分目标实施方案的确定即是计划的制定,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由上下共同参与协商,广泛听取各级考试机构、考点,甚至考生的意见,采取“由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方式制定,目标的制定者就是目标的执行者,其实现过程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过程。以目标为依据制定的计划是最具有意义和实效性最强的,每位组织者都参加了自己拟定目标的工作,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明确目标的追求者,利于激励人们的主动精神,诱发人们的责任感。

(2)组织协调职能。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和协调过程。

传统的高中会考等考试一般是直线制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命令系统单一直线传递,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一元化管理,决策迅速。考试管理中的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沟通方面。沟通的方式为链式沟通,属于控制型结构,在组织系统中相当于纵向沟通网络。网络中的每个机构或个人处在不同的层次中。

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其沟通方式为环式沟通,可以看成是链式形态的一个封闭式控制结构,表示几个人或几个机构之间依次联络和沟通。其中每个单位人都可同时与两侧的单元人沟通信息。这种组织协调方式有利于加强考试机构上下级之间,同级考试机构之间,甚至一级考试机构与考点之间、考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考试管理工作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职能。所谓控制,从其最传统的意义方面说,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高中会考管理在控制方法上主要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两种方法。反馈控制是一种事后的控制,即在考试完成后,总结考试组织管理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对于本次考试活动不再具有纠偏的作用,但通过制定或修订政策、规定可以防止将来再出现类似的偏差。前馈控制旨在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依次进行反复认真地预测,将可能出现的结果与计划要求二者之间的偏差预先确定出来,或者事先察觉内外部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传统的高中会考能够较为有效的对考试进行控制,但是管理控制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系统,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体系。现代管理理论指出,管理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需要标准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采用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的同时,还采用了现场控制方法。现场控制方法是明确制定考试管理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实行实时监控,这种控制是在活动进展过程中随时监视环境因素的变动,一旦发现干扰因素介入,便立即采取对策,以防执行中的偏差出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管理将建立如下考试质量标准体系。

第7篇

关键词 环境绩效信息;独立环境报告;选择性披露;可比性

中图分类号 F275.省略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5月10日,从全球范围看,有5312家企业了共计21186份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则有250余家企业了450份相关报告。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以企业年报中的环境信息为基础进行,对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研究较少。国外只有Morhardt等 [7] 依据GRI 2000和ISO14031等指南对世界500强中规模居前的40家企业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了评价,国内则只有钟朝宏等 [8]对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进行了评析,张振华等 [9]对中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和差距进行了比较,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着重从是否有利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的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分析。本文其他部分将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石油2007年及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报告部分,分析其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状况,并通过与日本石油公司的对比,提出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并有效推动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

1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是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的一个热点问题。ISO 14001标准认为环境绩效是用来准确计量和评价组织环境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是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10]。许家林、孟凡利 [11]认为,环境绩效是对企业在涉及环境问题方面的财务业绩和环境质量业绩的统称。国内外很多团体及学者对如何构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及环境报告应该披露哪些数据指标进行了研究。以下是几个国际组织所提出的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展的ISO 14031标准。该标准考虑到组织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等不同,没有设立具体的环境绩效指标,而是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 [4],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选择,该指标体系包括组织内部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包括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

(2)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简称WBCSD)提出的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环境绩效评估标准。该标准将生态效益指标分为产品和服务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成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三类指标,该生态效益指标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即生态效益指标是相对效益指标,表示每单位耗原材料/水/能源的产出价值(产量/营业额/增加值等),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3)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环境绩效指标。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 [12],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

(4)世界资源研究中心(WRI)的体系。该体系包括原料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非产品产出四项环境绩效指标。

综合上述国际组织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虽然具体指标存在差别,但体现出环境绩效的核心就是运用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等的投入,生产出最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并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学者也大多借鉴了上述国际组织的思想构建了指标体系,如主要借鉴了WRI、WBCSD、GRI等国际组织的做法,设置了包括原料(再生原料使用率、可再使用包装物

比重、生物原料使用率)、水资源(水消耗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排放物(单位产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等)、环保供应商、产品或服务(产品平均寿命与标准寿命之比、延长生产者责任制度履行情况、环保产品销售比重)、环保计划与政策(是否通过ISO14000系列认证、生态保护的计划和政策、生态保护计划目标实现率、环保投资比重)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林万祥、肖序等 [13]等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采购、生产和运输、使用和处理)设计相关环保效果指标,还从实际效益和推测效益两个方面设计了环保活动所衍生的经济效益指标。下面将以中石油为例,分析我国独立环境报告能否提供环境绩效评价信息。

2 中石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中石油于2000年开始编制《健康安全环境报告》,2006石油在报告中GRI环境指标索引部分对自身披露情况进行了评价,此表根据报告披露的实际情况对其评价进行了微调。年开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是其中一个独立的部分。2007年的环境报告和2006年的相比,指标覆盖面有所增加,因此本部分主要对其2007年和2008年的环境报告进行分析。

在报告的内容指标体系上,中石油参照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年版)以及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和美国石油学会(API)联合编制的《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其中环境索引指标是依据GRI的指标体系中的9方面30项指标(其中核心指标17项),下表参照GRI的指标体系对中石油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进行了总结(核心指标以号标注)。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石油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存在以下问题:

(1) 指标披露不仅不完整,而且越重要的核心指标的披露情况越不理想,2008年与2007年相比还出现了倒退。从上表可以看出,GRI的30项指标中,中石油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未披露的环境指标有10项,其中7项为核心指标,占核心指标总数的41.12%,这些核心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原材料、能源、水的消耗及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的排放物或包装物情况;披露不全的环境绩效指标有13项,其中核心指标8项,占核心指标总数的47.06%,也主要是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可量化指标;而披露详细的指标中只有两项是核心指标,占核心指标总数的11.82%。而2008年报告中未披露的环境指标却上升为17项,其中10项为核心指标②,占核心指标的58.82%;披露不全的由14项降为9项,披露较为详细的有由7项降为4项,这两类中核心指标数并未发生变化。

(2) 定性指标披露的较多,而定量指标披露的较少。从上表可以看出,没有披露的指标中可以量化的较多,而这些指标恰恰多是应该披露的核心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也更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第三方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披露得较为详细的则大多为可以定性描述的内容,而且以主观性的判断语言为主,可验证性不强,第三者不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其可靠性进行验证。在披露不全的指标中,多数都没有得到清楚客观分析,都只是简单、不全面的定性描述。

(3) 体现企业积极行动和效果的内容和数据披露得较为详细,存在选择性披露倾向。通读中石油环境报告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都是描述企业的积极行为、良好意愿和积极效果,而原材料耗费、能耗、水耗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三废排放和回收利用等情况却没有得到客观完整的披露,企业存在选择性披露倾向。

上述不完整的指标披露、定性披露和选择性披露使得读者无法对企业的总体环境表现进行整体、客观的评估。就已披露的定量指标来看,每个方面的指标都比较零散的散落在报告的各个部分,甚至单个指标都散落在多处进行说明,不利于读者进行评估,更没有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对环境的总体影响,使得报告的系统性、清晰性和可读性不足。另外,有的只披露了绝对数(如“三废”排放量),没有披露相对指标,也没有在给出绝对值的同时给出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对比值,如政府规定的最低限度,或行业的平均水平等,这样不能使读者比较直观的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也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另外,中石油的独立环境报告未经过审计,这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及环境绩效的可信度。中石油在公布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时曾提出“将开展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计联系”《中国石油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finance.省略/chanjing/b/20070301/10033367175.shtml,但其2007年和2008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仍然没有经过第三方审计,使得可信度不足。

3 日本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经验借鉴

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努力下,日本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独立的环境报告,而且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做的比较规范,以Cosmo石油公司为例,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核心指标披露较为完整,所有投入和输出因子都给予了量化,且披露系统,有利于读者对进行整体评估。Cosmo石油公司借鉴ISO 14031的操作绩效评估方法,系统量化了企业在原油开采、原油运输、炼油、产品运输和仓储、产品使用整个业务链各环节的投入因子(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水等)和产出因子(包括产品和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及其循环利用等处理情况),使得所有和环境相关的投入和产出因子数据都得到了充分完整的披露,而且披露很系统,读者能对企业的环境表现作出整体评估。

从披露形式来看,按不同业务和环节披露有助于读者评估企业不同业务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有利于不同企业相同业务和环节之间的比较;另外,将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投入和输出因子用一个图表系统表示,形象生动,读者能较为轻松的对企业的操作绩效进行系统评估。

(2) 定量分析较多。从Cosmo石油公司的环境报告可以看出,其中定量分析较多,且都同时给出了绝对数和相对数(如每单位产出的资源使用数)。相对数披露法借鉴了WBCSD的生态效益指标法,有利于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比较。GRI纲领(2002)也曾提出应该用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共同说明环境绩效信息,该纲领认为两种指标反映的信息都很重要,但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侧面。绝对指标可反映能源使用的总量及对环境的总体影响程度,可从整个生态系统考虑企业的环境影响,而相对指标则体现了企业的环境效率,还有利于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比较。一般来讲,投资者应该能用环境绩效中披露的绝对数和财务报告中报告的数(如净销售收入)去计算出环境绩效的相对指标。但出于方便、准确和可比性的需要,GRI认为还是应该要求组织同时提供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另外,Cosmo石油公司将多年度的绝对数和相对数用一张图表示,非常有利于进行相同企业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和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3) 环境会计部分量化了所有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还有企业编制了综合绩效指数。日本Co

smo石油公司的环境报告中有单独的环境会计部分,参照日本环境部制定的《环境会计指南》(2005年版)和《环境保护成本分类指南》(2005年版),以表格的方式全面量化披露了企业当年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以及以往的累积环境成本,这也是日本Cosmo石油公司环境报告中相当精彩的一部分,非常值得中国企业的学习与借鉴。成本和收益的综合反映能使读者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用于环境方面的资金及取得的成果,从中清晰的看到企业的环境绩效,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比较。

为了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Cosmo石油公司从2001年开始还编制并披露了综合环境影响和环境生产率指标――环境影响点数(EIP)和环境生产率指数(EP)。环境影响点数是用一定的标准将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等有害物质进行换算后加总的绝对数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负担。环境生产率指数则是用企业约当原油产量除以环境综合影响点数的相对数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环境效率。两个指标能让读者一目了然的了解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还有利于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企业间的比较。

(4) 日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般都附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意见(或评论)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核报告。如Cosmo石油公司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附有环境审计研究集团主席的第三方意见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独立审核报告。

4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推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工作。

(1) 企业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提供相关信息。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数据是否能够获得及该数据是否能够提供所需信息。由于原来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均未将环境相关信息纳入日常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所需数据和信息,因此使得企业在披露信息时无法获得准确的环境绩效相关数据,尚不能满足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开始重视环境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环境相关信息纳入企业日常的信息管理系统。顺利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需要一些基础工作的完善和相关政策支持,如相关数据收集与管理制度建设、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重构等。

(2) 企业主观上存在选择性披露的动机。由于一些企业掌握的有些环境数据不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加上相关部门又没有颁布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和指引,有些企业可能选择不披露不利的环境绩效信息,而只选择性的披露对企业有利的环境信息。日本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得较为规范、全面,而且企业之间环境绩效的可比性较强,这得益于日本环境部的统一规范和指南。

虽然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也于2008年5月14日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鼓励上市公司在披露公司年度报告的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披露公司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环境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但该通知只对应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原则性说明,没有提出具体的披露模板,既不利于企业主动披露真正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系统环境绩效评价的信息(如企业有可能有意将应披露的信息散落在不同部分,干扰投资者的系统评价),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环境绩效的横向比较和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因此我们最好借鉴日本环境部的做法,提供一个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鼓励企业执行,统一的披露模板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选择性披露行为,而且规范的格式也有利于提高行业间和企业间的可比性。

(3) 在披露方法上,未综合相关国际组织的好的做法。从中日企业的比较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在参照GRI指南的基础上,综合了ISO 14031标准中的操作绩效指标整体披露法和WBCSD的相对生态效益指标法,增强了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比性,非常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估工作的进行。而我国企业则只参照了GRI的指标体系,却没有考虑从披露方法上方便读者的绩效评估工作,信息披露的很零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综合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的好做法,提高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质量以便利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进行。

(4)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规范指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是一个新课题,从内容到方法上都还存在不成熟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也迟迟没有推出系统性的指引和规范性文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只是出于各方压力和需要做一了些比较表面化的披露,中石油2008年环境绩效指标,尤其是核心指标比2007年比发生了倒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尽快推出一些规范性文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指导企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优化环境绩效的信息披露,以推动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发展。

(5) 为了增加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政府相关部门和监管部门还应积极推动环境报告审计的发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撰写规范,企业环境报告书需附第三方审计报告。KPMG2008年对全球可持续报告2279名读者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读者都认为对该报告的审计很重要 [14]。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探讨环境报告审计的可行方式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进展。

5 结 论

有效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是正确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本文以中石油为例,通过对企业独立环境报告中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不仅不完整,而且越重要的核心指标的披露情况越不理想;定性指标披露的多,定量指标披露的少;体现企业积极行动和效果的内容和数据披露得相对较为详细,存在选择性披露的问题,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都较差;相关信息披露的很散乱,不利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进行。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企业应开始重视环境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环境相关信息纳入企业日常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披露方法上综合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的好做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系统指引和规范,并积极推动环境报告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历红,李山梅.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新趋势――独立环境报告[J]. 环境保护,2007,(4B):23. [Gao Lihong, Li Shanmei.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a New Trend:An I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Report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4 B):23 ]

[2]温素彬,薛恒新.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 会计研究,2005,(4):60~64. [Wen Subin, Xue Hengxi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ase

d on Th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 [J].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60~64.]

[3]孙静春,常琳,张博. 燃煤电厂环境绩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J]. 西安工 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6):157~161. [Sun Jingchun, Chang lin, Zhang Bo.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6):157~161.]

[4]陈静,林逢春. 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差异分析[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8):18~20. [Chen Jing, Lin Fengchu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sis [J].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5,(8) :18~20.]

[5]陈静,林逢春,曾智超. 企业环境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1):37~40. [Chen J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2006,(1) :37~40.]

[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研究,2006,(9):23~26.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roup.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6, (9):23~26.]

[7]J. Emil Morhardt, Sarah Baird and Kelly Freeman. Sco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 Using GRI 2000, ISO14031 and Other Criteria[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9):215~233.

[8]钟朝宏,干胜道,邱英. 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3):118~121. [Zhong Chaohong, Gan Shengdao, Qiu Ying.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Report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3):118~121.]

[9]张振华,林逢春. 中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及比较差距[J]. 世界环境, 2006, (3):70~74. [Zhang Zhenhua, Lin Fengchun. Report of the Chines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Status Quo [J]. World Environment, 2006, (3):70~74.]

[10]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Guideline for Organizations [R]. ( Fiscal Year 2002 Version) Tentative Translation April 2003, 4. env.go.jp/policy/jhiroba/PRG/pdfs/e_p_guide.pdf

[11]许家林,孟凡利. 环境会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36. [Xu Jialin, Meng Fanli.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4,336.]

[12]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

第8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12-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水平并不稳定。其中2014年净利润同比出现了大幅下滑。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居高不下,过度依赖大客户亦对公司的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盈利状况同比下滑

数据显示,2012-2014年,实华工程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621.04万元、10378.20万元和14471.43万元,其中尽管2014年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回升,也远不及2012年水平。

记者注意到,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而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工程总承包收入的不稳定。具体来看,2012年度,公司工程总承包收入高达15761.75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73.20%。然而,2013年度,该项收入便大幅降至3072.61万元,占总收入比例仅为29.90%。2014年总承包收入再次回升至7384.64万元。

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工程总承包收入变动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基于公司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战略思路和实际承接业务的能力及总承包业务的特点决定的。具体来看,承接工程总承包项目需要大约配套30%的自有资金,另外对管理能力、技术人员、组织机构有门槛要求。总承包项目具有单项金额较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目前公司工程总承包项目承接能力和实际业务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因各项目开工时间、施工进度、材料及设备采购进度、工程移交情况、工程验收及决算等时点不同,总承包收入在项目实施期间的确认不均衡,从而可能导致总承包收入在个会计年度波动较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司自2009年以来正式开始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目前公司在提升业务承接能力的同时,客户的拓展亦是当务之急。当前公司大客户结构单一,对公司未来收入水平的稳定带来挑战。

记者同时注意到,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综合毛利率与同业相比处于劣势。具体来看,报告期内,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分别为20.50%,25.62%和26.38%,而公司相应的毛利率仅分别为11.51%、4%和15.32%。其主要原因系总承包项目的结尾工程且后期成本有所增加所致。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2814.32万元,同比增长84.72%。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由于安庆市房屋管理部门退换多交的部分住房维修基金,使得公司营业外收入增至824.31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29.29%。2014年,在失去了营业外收入的支撑后,公司净利润回调至1867.56万元,同比降幅为33.64%。

客户集中度居高不下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2014年度,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55%、68.60%和82.04%。如果按照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销售客户合并计算,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96.84%、79.83%和90.28%。可见,公司尽管在2013年度客户集中度出现下调,2014年又重新回到了高位。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由于我国能源行业体制决定石化工程主要集中在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中海油集团等国家大型石化集团,导致公司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上述集团所属企业。因此,公司主要业务客户集中度较高,符合公司业务特点。

对此,记者查阅了公司的可比公司三维工程(002469)和镇海工程(拟上市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三维工程2012-2014年向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姐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分别为79.60%、70%和66.27%,不仅整体水平要低于实华工程,且显示出逐年递减的态势。此外,镇海工程的招股书显示,2012-2014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02%、63.88%和75.84%,客户集中度整体水平依然略低于实华工程。可见,尽管行业特性决定了此类公司客户集中度偏高,但公司对于大客户的依赖性仍高于同业可比公司。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1

1.前言

如何强化学生们对历史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学也不是说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老师在学生们自学的过程中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点。高中要比初中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多,针对于现在的高中知识如果学生们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那么好多东西学生们都会难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把知识牢牢记住了可是还是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所以学生们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须要有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2.高中历史自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1 学生按照方案进行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历史的要求不只是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就行了,还要把学生们的高考成绩提高。所以不仅要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起来同时也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摒弃。老师可以在开始学习新知识前制定学习任务,把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提出问题做成预习表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按照教材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们从预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了解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教课前给学生们制定任务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战争发生的时间、过程,战争的双方是谁还有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等最础的知识,让学生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

2.2 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是主体是最常见的,许多老师都认为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把教材中需要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表达给学生们就完成讲课的任务了。正因为这样才造成了现在历史的课堂上学生们死气沉沉的状态,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如果没有老师,学生们就不知道学习历史知识该从哪下手了,自学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低沉了。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提问题等方式,这样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只听不动脑筋了。比如在讲《开辟新航线》的时候,并不是只给学生们讲解事件的最基本的内容,而是从几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们对课程进行学习:第一从各方面分析开辟新航线的原因以及新航线的开辟对当时有什么意义?第二为什么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没有开辟新航线呢?第三我们对这次开辟新航线有什么评价?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学习,然后让每一组来回答这几个问题,最后老师再把学生们的想法总结到一起。这样学生们就是这个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缺乏质疑性思维的头脑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完“十月革命”后,有些同学就提出:“假如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否会产生资本主义?能不能说是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呢?”等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释疑,有些则需要老师释疑,也有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讨,师生共同释疑,对于那些具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课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想要学到知识必须要通过教材,要想充分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就必须要有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在教材上做好标记,来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二十四史》的时候就直接在书上做笔记,这是很有效果的读书方法。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从头到尾什么标记都不做,即便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标记,而在复习的时候就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了。所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也是强化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5 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高考中现在好多考试题目都是比较开放的,答案不只是一种,回答的内容只要符合现实的理论就可以给分,这就要求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老师可以就某些历史想象提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们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自己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尽量不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多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们因为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他们所表述的看法和意见不一定是多么的深入,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对的结果进行讨论,老师从PPT中找出了几位名人对的评价,然后让学生们各自谈谈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多么深刻但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快的了解对历史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好的学习关于这个历史战争的内容。这也就强化了学生们的自学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和书本上的内容。

3.结束语

所以在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迅速的,因此我们要走到哪学到哪,可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人会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想要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就必须要靠自学了。所以在学生时代,除了需要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强化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中“问题情景式”教学策略[J].金山,2011(10)

[2]周国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