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

时间:2022-06-02 02:58:27

导语:在社会调查报告评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

第1篇

【关键词】就业 高职 应用文写作 改革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人才”,而应用文写作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或选修课都选择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目的是要提高高职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效率不高、作用不大、实效性不强等现象,导致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低下,甚至严重影响其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导向下,如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受重视

高职教育办学主要是紧随市场的需求,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追逐高就业率、高招生率,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应用文写作等人文课程的关注不足;加之教育部也没有相关文件强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开这门课。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规划,只在文科性质的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并不开设。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但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凑数,总课时富余就多安排点,课时不够就少安排甚至不安排。在课程建设上,也不能像专业课那样给予充分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够

首先,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的入选例文陈旧,没有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且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无法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难以收到实效的原因之一。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这种“本领”,让“本领”在实践中得以熟练运用。但目前相当部分教师都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台上台下”的教学方式,只偏重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加之,高职院校部分生源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录取分数基本围绕高考录取最低分数线上下波动,学生普遍对纯粹的理论学习热情性不高,对于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兴趣低下。

二、改革措施

(一)以就业需求为前提,融入专业学习

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具备企业一线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能力本位”安排进行教学。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同小异,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无法与社会现实对接。高职生绝大部分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面向行业,联系专业,把相应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融入专业学习,以学生熟悉的载体和工作必需的文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应用文写作知识是走向职业社会专业所必需的一项求职技能,从而认真对待,乐学愿学。因此,应用文写作科任教师要主动与各专业教师深入沟通,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对政法类的学生应突出命令、报告、批示等文种的教学;管理类专业可增加建议书、合同等文种;财经类的学生应突出投资调查报告、业务信件、贸易合同等文种的教学;而师范类的学生应突出教案、评语、教学记录等文种的教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该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科任教师应该善于改革创新,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演讲稿的时候,可以与公共关系课程相联系,将二者结合起来举行一个小的演讲比赛,然后根据比赛内容撰写演讲稿;讲解到广告文案设计时,可以播放一小段广告视频,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讲到法律文书方面的内容时,也可以播放法庭案件审理的视频,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除了课堂模拟的形式,还应要求学生加强课外训练,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工作情景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负责拉赞助这个任务来巩固学习怎样写策划、方案;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这样,拓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广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才能学得扎实高效。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各个专业所需,从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的角度选择讲授文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书面表达、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写作课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服务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长.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才智,2015(13).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教学 学习兴趣 技巧

实践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材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材料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这一知识时,教者布置学生对我们班学生的兴趣小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绘制成表,再由表绘制成统计图。所有的这些都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再如在教学“警惕平均数的误用”时,可先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该塘平均水深为1.5m。小明身高为1.7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塘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这样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的优缺点。

二、在合作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讨论交流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组织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量,为继续学习提供知识源泉。这样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一个小群体的学习交流中,敞开思维的大门,遨游于数学世界。在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讨论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让学生在各项讨论中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对解方程的知识是掌握了,实质对其中的应用并没有掌握,所以,做到应用题时错误百出。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有一片牧场,草每天都匀速地生长(草每天增长的量相等)。如果放牧24头牛,则6天吃完牧草;如果放牧21头牛,则8天吃完牧草。设每头牛每天吃草的量是相等的。问:(1)如果放牧16头牛,则几天可以吃完牧草?(2)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放牧几头牛?这样,用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激情。

三、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在课堂上可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试的教育功能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函数单元测试中,设计一部分选做题和必做题,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题目。在评卷中,首先,给予客观评定分数,其次,在卷面上,对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可设计评语:“进步很大、很好、继续努力”等;对平时中等成绩,这次也考中等的评语:“在这次考试中虽然进步不大、不明显,但你潜力很大,再加油啊!”;对考的不理想或明显下降的学生的卷面上设计评语:“虽然失误、粗心,老师相信你在哪里摔倒会在那里爬起来,下次一定会成功”等。试卷发下去,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不同的喜悦,学生家长也纷纷打电话表示感谢。此举让学生在同伴、家长、老师面前都能抬起头,享受到了成功喜悦,以后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四、在课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题研究时,可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不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另外,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功能,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如在教学圆的图形镶嵌活动时,教者可设计“瓷砖的铺设”课题让学生研究。要求这些瓷砖能铺满地面又不留一点空隙,然后,交流收集瓷砖铺设的形状及各种铺设方法。教师再出示:现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地板砖若干,请你设计有多少种方法铺地板?笔者要求分小组讨论,请各小组设计方案。经过合作探讨,充分讨论,在一定的时间内,各小组都能设计出可喜方案。又如学习《数据处理》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收集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者设计围绕“我们与周围环境”这一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写出简单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等。

在数学课题研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好素材,巧妙地设计,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更有效的掌握好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剑波.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数学,2003.

[2]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第3篇

教师语文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17-02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

1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4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5评价的组织者

第4篇

【关键词】体验感悟 活动教学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新版思品课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性,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和探究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七年级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七年级政治“体验活动课”的特点

七年级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体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七年级政治教材共设计了 22项活动内容。比如第一课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我们的学校,可以画平面图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描述学校特色。第三课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制定今后三年的总体目标,并经常及时查核验收,督促培养学生养成自己自觉管理自己的习惯。第四课“学会学习”中活动内容是把每天所做的事情分出它们的轻重缓急,以便合理安排这些事情。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七年级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如第八课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比较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异同,让初一新生能够及时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第十四课请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一学期各方面发展的情况做出评价,具有浓郁的素质教育色彩。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体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 3―5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招考试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适度指导

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三)转变学习方式

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体验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一)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思想品德课现在在学校一般被看作是副科,一不能引起学校 、家长的重视,二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毕竟,在社会观念中,它是属于考查课,不属于大部分人观念中的主课,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但活动课却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

(二)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四、体验性活动教学的操作与实施

在体验性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尽可能把思品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讨论、合作,从而使教和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潜力。

(一)阅读自学,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阅读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课前读、课中读和课后读三步。课前读即自读,它是按教师的要求三读课文:一是细读,了解全课的基本内容;二是概读,了解和提炼本课的知识体系;三是疑读,找出不理解的知识点并设问。当然教师必须对课前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在上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恰当时机对重难点进行课中读即引读,在引读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读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看、耳听、脑想,使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统一起来,这样,学生对所读内容就会产生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的疑问就解决了。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情境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乐趣

情境体验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像音乐等再现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引起学生认识的共鸣和发展。

1.运用表格、调查等手段创设情境。如在“ 分数值外的收获”这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格中实事求是的列出自己在本学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然后再列出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爱好与特长等方面的成就与遗憾及努力方向。经过这样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在思想深处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能够为那些分数不够理想的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整理课余活动带给我们哪些收获?调查初中生的学习、娱乐和休闲状况,分析和讨论他们与素质发展的关系,自然引发了珍惜青春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如在学习“宽容与理解 ”这课时,教师请一位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扮演一位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通过表演使表演者体验不同情境的不同感受,促使该同学改掉了在条件不好同学面前高傲自大的习气,他向好的方向转变。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会渲染整个学习环境,学生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三)实践活动,内化知识的情感价值

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农活劳动,调查家庭收入变化,学生通过实践 、调查,提高分析能力,亲身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少同学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写到“真没想到种菜劳动需要那么多知识,耗费那么多的精力,每一分钱都这么来之不易,想想父母的辛勤劳动,我真该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反思

体验式活动教学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验式活动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境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求多求杂,也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的表现方式,更多地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活动的创设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三)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活动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平时要注意做个有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

(四)应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重在对学生个体评价,可以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也重过程,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方式。这些对于一个兼职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操作者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学校也应支持教师做出大胆的尝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思想品德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3-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时间性很强,但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事例、信息等往往数量有限,更新不快,容易滞后。信息环境下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1]。我们基于网络的教学创新实践,就学科而言,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最大程度地优化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其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基于平台的互动讨论功能,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践,一定程度上既拓宽加深教材的知识,扩大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又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1.基于平台的互动讨论,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

问题的发现是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基于网络平台的充分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的视野从教材转向广阔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形成多重假设,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判断、分析与综合,使课堂教学在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突破和创新。例如,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放眼世界》的学习。

首先,教师播放两分钟视频《腾飞的湛江》,让学生观看“湛江成果展”短片,并在平台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发展中的南珠滨海——湛江。

接着,教师演示湛江大力打造“南方港城、南国风光”的城市品牌,荣获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图文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思想的碰撞,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民友好交往,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请同学们在平台上畅所欲言。本环节中,教师通过视频短片和图片等媒体资源的展示,给学生以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无限暇想,激发学生对家乡湛江的热爱。

教师再播放一个动漫故事:湛江导游小明与外国游客在西餐厅发生冲突与尴尬(语言和饮食习惯的冲突、思想和文明礼节的差异),引导学生在观看动漫人物的言行基础上,体会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处境,并从比较中发现问题:(1)小明为什么会发生尴尬事件?(2)小明解决冲突与尴尬处境的方式恰当吗?为什么?(3)假如你是小明,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处理这一尴尬和困惑?通过层层提问,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发现、借助网络平台自己的分析讨论。同时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回复提交之后,认真浏览其他同伴的分析,并指出自己赞同谁的,质疑谁的,同时也要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归纳出正确的认识:必须以客观、平等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问题分析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全面清晰地呈现,更焕发了学生对友好使者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也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现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每位学生在平台提交自己的回复,让自己的表达不再是呈现给教师一人,而是呈现给每位同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尽可能地深入思考、流畅表达。另外,学生在浏览他人的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的碰撞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在这种碰撞中积极地思考着。再加上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逻辑思维能

力提高。

2.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把“社会”搬进“课堂”,以此引发学生对情景中隐含问题的思考。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或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明,千姿百态”时,课前,教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来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要求:(1)调查我们身边的外来文化及其特点;(2)调查中韩“端午申遗”之争;(3)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探究成果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在组织资源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主题网站或学校门户网站的学科教学栏目,适度组织教学材料资源,让学生能从中查找或搜寻所需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搜集网络环境中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初步筛选、归类整理,积累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可用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容量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正确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知识体系。这种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小组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请同学们将自己所在小组的探究成果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来向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料中领悟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及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学生对如此的内容与形式充满了学习的热情。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去学习?为什么?(2)对待外来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其中正确的是……?(3)你是如何看待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资源成果共享和辩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促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弘扬优秀文化工作的基本理解,大家充分认识到随着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往来日益密切,高度融合。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以及进一步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既能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能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合理恰当地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平台,课堂的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并且每位学生亦深切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成功感。

3.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2]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其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显然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元的、全面的、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以前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主要是运用语言或者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其结果是学生参与不主动,课堂可能变得更加沉闷,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而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保存,目的是形成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通过“诊断、改变、激励”来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品德发展。例如:(1)基于平台的学习过程保存。基于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将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资料进行收集和记录。包括①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既可以是学生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辩论比赛、时政知识及小论文竞赛等活动,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或主题探究活动。②引导学生将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活动计划、提交的调查报告、小论文、照片、光盘等或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个性化的体验、感受、经验等)及时加以收集汇总。通过学习过程保存,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和个性发展。(2)评价反馈。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反馈。包括课

堂学习反馈、单元考试反馈、期中考试反馈和期末考试反馈等。②学生对自己品德发展进行监控,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特色与专长等。(3)描述性评语。教师要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激励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前三项内容中的表现,如态度、能力、行为等写成评语。

通过课堂的即时反馈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认知和个性化学习,使教学与评价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提高课堂的生命力,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4.小结

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基于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沟通,自主查找资料并概括整理,并通过即时反馈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既能对习得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反馈,强化学习技能,又能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进步,促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学习行为,促进其不断思考和创新。另外,教师也可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中国企业加快国际趋同的步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制度等。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国际趋同的法规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等,为中国企业制度与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相对原有制度框架而言,这些规章制度从理念到实务、从目标到方法等都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改革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内容更新、结构安排、教学设计等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高层次管理活动,制度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胆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这种模式侧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不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背离。《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会计、财务、审计、法律、管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课程实验、企业调研和案例研讨。 已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也存在教学素材缺乏, 案例资料陈旧、 没有课程实验等问题。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 本科课程应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 笔者主要研究《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素材缺乏、案例资料陈旧、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

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充实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设计”境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课堂参与程度。以达到“学生为主,教师辅导,课型丰富,效果良好”的教学境界。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专业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养成全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实践教学活动 现代英语的“实践”一词为“Practice”,意指“行动、行为及其结果”。“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or Instruction)有着不同的意义。“Teaching”意指“拿给人看”,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Learning”的意思是学习、获取知识。“Instruction”一词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教学理论中,并逐渐成为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术语,其涵义是“指导”,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两个过程,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是被支配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是支配者,而应是引导者。早在1975年,德国学者Flechsing就尝试将项目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该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与环境相关、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行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很多德国学校都有系统的实践训练方法,如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训练。Williams(1993)提出案例分析、项目讨论、模拟实务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技巧和综合素质等。

顾明远(1990)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汤百智、杜皓(2006)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活动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江峰、阳杰(2006)基于对实践教学基本形式的理解,提出由实验、实习、实训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吴国英(2010)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乔兴旺、纪晓丽(2011)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传承实践知识, 形成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与方式。

(二)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教学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以职业技能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美国很多学校将会计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即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澳大利亚会计教育遵循“行业引导教学”的思想,由会计行业机构组织专家设计课程体系,按“模块”编写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实行学分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对于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Gordon等(2005)的调查报告显示案例教学最受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亲睐。

吴国英(2010)按照经济管理实验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将经济管理实验分为操作性经济管理实验、演示性经济管理实验、验证性经济管理实验、模拟性经济管理实验、设计性经济管理实验、综合性经济管理实验以及研究性经济管理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拟订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单独或按小组完成设计实验,写出设计报告并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性实验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资料查询、实施实验、实验总结等阶段。龚中良(2005)强调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赵建荣等(2004)就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沈建国(2006)基于CBE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丁一琳(2007)提出会计专业实践教育应在校内积极开展“仿真教学”的同时,对外积极探索“产学结合”, 将企业“搬进课堂”。 乔兴旺、 纪晓丽(2011)专题研究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 孟祥霞等(2010)基于创业导向研究了经管类专业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认为经济管理实训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经济管理能力和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的训练, 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关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有会计学者借鉴西方的会计实践,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如王义云(1985)、江友三(1985)、李宝震、杨永平(1984)、陈安怀(1987)等。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张文贤(2004)专门就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出版了其研究成果,朱荣恩(2005)专门以内部控制为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因会计制度缺陷而发生的失败案例。但在同一案例中,能将理论内容、案例解析、制度完善等内容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 杨芳(2009)认为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过程中, 95%的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及实践空间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探讨。 宋艳敏等(2011)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是不满意的。

(四)对当前研究文献的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知的目的,是检验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世界,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也颇有成效,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现有文献大多从宏观方面围绕实践教学的内涵、模式、组织、实验、实习、实训等展开研究,很少有涉及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文献,从目前文献检索的结果看还没有针对《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特点,以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实践环节考核等为主要模块,构建《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空间,形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程序设计和控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素材;学生课外阅读和理解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各组总结观点,发表课堂演讲;教师点评各组观点;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成果。这些过程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很多细节可能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例如,素材的选取是否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学生分组有没有考虑性别、性格等结构因素,教师的补充和点评是否具有针对性,如何鼓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发言,如何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做到收放自如等。现有已公开出版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中,设计案例较少,且绝大部分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应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及学科发展趋势,自行设计一定数量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进一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外实地调研项目 实地调研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地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项目的设计一般包括调研目标、调研组织、访谈内容、考核要求等。为增强学生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外实地调研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研。

(三)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情景资料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设计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实际的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要经过确立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过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项目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主题突出,线索明确,符合逻辑;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便于分工,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角色,都能参与其中;项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延展意义,以便学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可以产生能够展示的具体成果,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和给出改进建议。

(四)设计课程模拟试验项目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自己动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组织分工、操作标准及考核要求等,由学生分组拟定自己的实施方案来完成实验任务。

(五)设计《会计制度设计》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 为引导学生课堂参与,教师在《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学生的分组讨论成果展示。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包括: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并指派给各组同学;学生分组,指派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讨;每次课抽出10~20分钟时间,安排1~2组学生在课堂上演讲或展示其小组研讨的成果;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给出进一步补充和改进的建议; 各组同学根据点评意见进一步改进其“作品”,连同讨论记录、 展示课件等一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实践环节实施原则 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课前教师要深入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素材、情景资料、实验提纲、研讨主题等,课堂上要精心组织,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要作点评、补充和总结。实践教学应让学生深度融入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和理解实践内容,积极讨论和发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总结、表述和设计。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设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

(二)实践环节实施案例 笔者从调研报告、课程实验、成果展示、课堂参与等方面构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如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分值分配可按下列标准确定:(1)调研报告考核(20分)。企业实地调研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由于是学生分组在课外进行,任课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可依据各组在班级的汇报情况和调研报告的质量来确定。调研报告应包括小组成员、调研主题、调研目标、调研对象、调研提纲、访谈记录、主要结论等。(2)课程模拟实验考核(20分)。实验过程考核10分,依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实验结果并结合其考勤情况、实验态度等评定成绩;实验报告考核10分,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其实验结果与分析给出评语、成绩。(3)成果展示考核(40分)。依据前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多个地方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包括在项目教学法中各组同学设计的作品、在课堂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各组同学展示的成果等。这些成果应作为各组同学考核的依据,原则上组内同学的得分应一致,除非有证据表明某同学有搭便车,未积极参与其中的情况。(4)课堂参与情况考核(20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在这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可依据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中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确定分值。

为提高《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率效果,任课老师应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素材。由于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建议相关高校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果共享,提高备课效率。

五、结论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从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学生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空间,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相关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安排资源大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第二,相关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与企业、社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开拓和积累自己的实践资源。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组织,而组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应该引起任课教师足够的重视。第四,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客观、公正、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潘煌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曹祖耀、吉青:《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杨芳:《会计制度设计的几个问题》,《财经研究》2009年第23期。

[5]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8]Arquero Montano,Jiménez Cardoso,Joyce John. Skills development,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types of case studies. Accounting Education. 2004,13(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