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时间:2023-09-18 17:19:41

导语:在如何提高规则意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人才需求;教育适应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43-02

当今我国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但是我国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落后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仅就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谈谈基础教育应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

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一方面规定参与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特别是经济的激励结构。从事市场交易,首先要了解该交易的规则,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因此,任何制度的设计过程,首先应尊重和回应不同社会公众集团的利益需求,取得社会公众的制度信任,促进自觉遵守规则行为,减少制度执行成本。再次,规则意识还表现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经过长时期的沉淀而成为人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根深蒂固,也就会形成“人人按照规则办事”的社会。对照现实,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员缺乏规则意识、随意违反规则的机会主义行为比比皆是,这显然对我国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挑战。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民主、平等意识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而且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它提倡所有市场主体在从事交易时地位平等,公平竞争,在市场中不允许有超越经济的特权,也就是说不能因权力、地位和职务的差异而形成等级差别。一切市场参与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三、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独立、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既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条件,也使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强烈地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给个体发展和多样性的选择以广阔的空间。所以,自主经营、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开放流通,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和内在要求破除了“官本位”和封闭保守的“平均主义”旧观念,摧毁了人身依附关系,需要学校教育从小就帮助学生树立起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

四、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自由竞争意识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经济主体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互相联系和运作,权益与风险自担。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从而不断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系内,经济主体以赢利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种机制,它允许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职业和自己的角色,承认并且保护每个人的正当权益,鼓励个体为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去努力工作。这样,每一个企业和个体都把发展自己视为目的,把对方看作是满足自己的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平等竞争意识,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五、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波诡浪谲,充满风险。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用好可以利国利民,用不好就会伤害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市场经济的风浪,迎接这种风浪的考验.不能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去考虑新的问题,而应进一步转换脑筋,学会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参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思维应是充满理性的、开放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理性精髓就是的辩证思维。唯此,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规律有正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导致“人文精神滑坡”现象,引起人们普遍忧虑人文生态,希冀重构“人文精神”。尽管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但对目前社会上“人文精神滑坡”的现象却形成了共识: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国民的的人文精神、合作意识,这方面,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六、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失误,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转贴于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 刘爱真.文化认识与言语得体.外语界,2000(2).

第3篇

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又进行规则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把规则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知道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期行》(七年级上册)时,教育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学习《背影》《永久的悔》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题材。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规则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规则意识提供了氛围。教学中,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制教育。 比如,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境小课题研究》,结合当前进行的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当然,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就要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让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比如,外出活动期间的行车安全规则等。同时,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三、在写作活动中关注,规范规则意识

第4篇

关键词 教师 合作 交往 幼儿

“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意识与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需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我让幼儿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

二、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3-6岁的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启发他们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同时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己通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总是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会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真好”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如:“你要和他商量着玩啊!”;“你们都想当将军,没人当士兵,玩不成了,怎么办?”,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家园同步教育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的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时,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

总之,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能与人交往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英语单词;音节;发音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3-042-02

前 言

毫无疑问,有坚实的单词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坚实的单词基础就意味着有一定的单词量,这就需要很好地记忆单词。而英语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记忆单词始终是个难题,而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对英语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如果掌握不好识记单词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学生们苦于记单词,会逐渐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如何提高词汇识记能力就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用“音”识形,事半功倍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这种拼音文字的词形和读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初学英语,能慢慢掌握一些拼读规则,了解音形的对应关系,根据读音去识记单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强化音节意识,合理整合词汇和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通过读音记单词的方法和技能。

二、教会学生简单的字母发音规律

(一)先从简单的字母发音开始

初学英语的学生在接触英文字母前,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建议这个时候英语教师不要突兀地把音标的概念灌输到孩子们的脑子里,因为这个时期他们对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和元辅音音标等体系极容易混淆,但教师可以让他们感知简单的字母发音规律。可以采取字母操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集中学习和操练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律。26个字母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可以策略化地编写字母操,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如下列游戏的演示。

1.游戏之前的准备工作

先给学生演示如何做字母操,带领学生做熟练字母操之后开始讲授读音,并给每个字母配上读音进行联系,等联系熟练之后开始游戏。(这个游戏适宜在学生熟练掌握26个英文字母读音之后进行。)如下列字母操所示,

2.游戏规则

(1)先把每个字母的读音写在黑板上,老师指读音,学生边读出边做出字母操,之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选出读得做得最标准的学生作为胜出者。

(2)让学生动手做出26个字母读音卡,由一个学生出示读音卡,然后另一个学生做字母操。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计时比赛。在有限的时间里,哪组做出的字母个数多就胜出。

这个游戏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利用这种形式集中记忆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

(二)引导学生发现字母的发音规律

字母本身也有自己的发音规律,在字母教学时,教师也要重视这些规律,强调哪组字母中含有哪些相同的读音。把他们归类总结,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们去读,去练习,如name, plane, Jane, baby, cake, bed, let, pen, desk, yes, egg等单词中都含有相同的发音,引导学生们发现其相同的发音部分,并再次给出几组含有相同读音的单词让学生们去自己找,并把他们归类,其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戏,竞赛,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三)循序渐进,做拼读练习

当学生们已经熟练掌握了26个英文字母读音,并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常见的音标,就可以教授学生们拼读单词的技巧。

由于英文单词众多,而且差异细微,所以拼读技巧并不是像汉语拼音有规律,因此英文单词拼读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所以在学习单词时,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大量字母或组合发音的拼读练习。如:sit,s---[s],i---[I],t---[t][sIt]---sit。改变传统的拼读字母的方法sit---s---i---t---sit。当然,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者说小学生来讲,他们只需能读出字母的发音就可以,暂不要求他们会认或会写音标。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如到中学,学生应初步具备根据拼读规则和音标拼单词的能力。

三、注重平时积累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

(一)归纳总结很重要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二级要求中,对语音的标准描述有一条“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则”在语音项目表中列出:(1)26个字母读音;(2)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3)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4)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5)辅音连缀的读音;(6)成音节的读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有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不断地归纳总结,由感性的经验积累到理性的认识,避免死记硬背。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如:br,ch,cl,dr,fl,fr,gr,ph,pl,sh,sl,sp,st,th,tr,wh,wr等,他们的发音相对简单些,也比较固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归纳学过的含有相同字母组合的单词,放在一起比较记忆,逐渐掌握这些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比较复杂,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元音字母组合的意识。教学时以旧带新,如比较:ear,year比较pear,bear等单词音形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字母组合的整体意识。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如ea,ee,ei,er,ar,ai,air,ay,au,oo,oa,ow,ou,or,oy,ir,ie元音字母组合的基本发音,会触类旁通,联想记忆,提高记单词的效率。

(二)强化单词的音节意识

教学双音节单词或多音节单词时,注意强调单词的音节意识。如单词:banana /b?'na:n?/,教学时,强调ba―na―na三个音节,而不是b-a-n-a-n-a去拼读单词。在如:表示周几的几个单词。Monday: Mon---/mΛn/ day---/deI/--- Monday.Saturday: Sa/s?/---tur/t?:/---day/deI/等让学生自己根据经验给单词划分音节,根据音节去识记单词。学生原来有汉语拼音的声韵母拼读经验,对于感知音节概念也会有很多帮助。

(三)集中强化训练,复结归纳

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量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掌握的词汇也不尽相同。我们适时根据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做一些语音集中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音节意识。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大部分教材都安排了语音的巩固练习板块。老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做好集中强化练习。教师也可以策略化地编一些口语练习题。为了让学生练习不同字母或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如字母或th发/θ/音,让他们练习说数字3333 three thousand,three hundred and thirty-three。再如:A big black bug bit the back of a big black bear. A good cook could cook good cookies.还可以根据所写内容让学生自编绕口令,这些绕口令形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练习语音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6篇

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小学德育课程强调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但并不是指要完完全全地还原儿童的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儿童此时所过的生活都不能代表其生活的全部,但这种特殊的课程学习生活又与儿童的其它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一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不是一无所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前,教师应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对内容的掌握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层面,要通过教学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价值观念。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在引导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避免用成人的观点去代替、规范儿童的价值观,而应该从儿童的自身生活出发,要引导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去体验、理解、感受,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经验,构建自己新的价值观。二是避免用既定的道德知识来代替道德认知。道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只是学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基础。比如,在规则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相关知识,而且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情境创设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为什么在不同的场所要制定规则”“规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不遵守规则的结果会怎样”,提高学生对规则问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树立规则意识,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在教学中对儿童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要充分了解儿童,寻求引导的起点;二是关注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三是巧妙设计活动,引发价值冲突;四是精心创设情境,渗透价值观念。

教学要从简单问答走向有效的沟通与对话

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教授特别提倡:“德育课堂要引导对话和交往的进行,把它看做是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重要过程,要培养儿童具有对话和交往的正确意识,使他们既善于表达和肯定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同样也能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改变和提高自我。”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问”替代了“满堂灌”,这样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封闭的交流,学生仍然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并没有体现师生对话的真正有效。

因此,建议教师,一要重新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平等和尊重的角度,认识自我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要学会更多地鼓励、接纳学生的想法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二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了解活动的方式与步骤,注重学生行为、情感、思维的全面参与。三要通过有效问答实现有效对话。对话虽然不仅仅包括问答,但有效的问答可以成为对话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善于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还要善于引导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课堂交流从单一的师生互动到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

第7篇

关键词:体育 游戏 教学

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呢?那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是关键。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在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的首选内容。游戏可以起到调动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的作用。所以在学习体育技术的同时配合一些游戏教学,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自主参与意识在体育游戏时,学生能在对游戏方法和规则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才能获得预订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游戏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游戏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规则是如何根据游戏方法来实施的?从而明确游戏方法和规则的作用。还要让学生了解游戏方法和规则制订的原则,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等等。在学生理解游戏方法和规则上,学生才对会游戏感兴趣,才会在游戏中有目的地了解方法和规则,并在游戏中对方法和规则提出疑问,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完善游戏方法个规则。

2.修改游戏的规则对游戏规则进行适当的修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自主参与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丢手娟》游戏时,就发现有的同学,游戏时围绕圆圈跑了很多回,但是不肯丢手娟,其他同学很着急。于是决定对游戏的规则进行修改:规定只能跑一圈就一定要丢给别人,否则就被淘汰。大家非常同意这个规定,于是按这规则继续游戏,大家发现游戏紧凑了,轮换的次数就增加了,积极性高涨。同样在《老鹰捉小鸡》和《大家乐》等游戏中也作了修改规则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游戏中,学生还能主动去比较、发现、修改等,使游戏更有趣。

3.质疑游戏的规则学生可以对游戏的尝试来完善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从而使游戏更精彩。例如:运球接力游戏,如果掉了球不捡,让球一直往前滚,然后追上去把求捡起来直接传给对方,这样他的速度就会更快,其他同学也就会跟着仿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们怎样处理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集中多数学生的看法:球掉后还是把球先捡回来,从掉球处接着运球,否则无效。按照这个规定再进行比赛,效果好多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运球者离其他同学还很远就把球传了过去,这样许多同学的不高兴,于是再对规则进行修改。还是出现了新问题:有的同学在运球时,把球往前一拍,跑好几步再去拍一下,又明显快了。于是又对规则再作修改。最后游戏规终于在练习中得到了完善,游戏在公平、合理中进行了。

4.创编游戏规则和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教学中,通过理模仿和修改等,让学生掌握游戏方法的构思:从参加人数――活动形式――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等。接着引导学生尝试性的自编各种游戏。(1)不用器材创编。学生能根据要求创编出冰冻人、背对蹲跳、争位置等很多游戏。(2)用器材创编游戏。用一块垫子、几个足球,一个呼拉圈,自己创编一个游戏。可以是一人编,也可以三人或一个小组编。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编出了许多不同组合练习的游戏方法。(3)选择器材创编。提供给学生几种器材,如篮球、足球、跳绳、接力棒、实心球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任意选择一些器材,自定游戏的规则,然后组织游戏。

二、在玩中学体育实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个体认知的过程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受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接收的效果如何,决定了认识的深度。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体育项目来源于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游戏的情节中扮演某个角色,就能更好的体会生活、认识生活。例如:在《大鱼网》游戏中,同学们在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还有的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在游戏设计的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辛劳,掌握了渔民作业的基本技能。

2.提高孩子的公德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如果忽视了对其品德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的可塑性较强,所以用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活动之中。用特定的角色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学会有责任感和正义感。例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有群鸡搏斗老鹰的一场战争,大家集体合作后,共同打败了老鹰。这种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凶残的敌人,感悟到集体的力量是大的,还懂得团结互助的好处。内容健康的体育项目,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3.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认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体贴、帮助、关爱学生。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有很多是奇思妙想,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育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体育教学更应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充分引导学生,与学生公同参与,教师潜移默化地的感染学生,学生的热情才会被激发,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亦坚、陆广强.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做到多样化[J].体育师友,2006年03期.

[2] 李友成.小学体育教学要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J].安徽教育,2009年11期.

第8篇

关键词:语法 自主性 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法教学通常采用语法规则教师一条一条讲,学生一条一条听,教师一条一条写,学生一条一条抄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法课堂显得沉闷枯燥,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语言规则,既容易遗忘,也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法,乃至英语这门语言都失去兴趣和热情。但语言的习得犹如一所房屋的建造,词汇是砖瓦,而必要的语法知识就是如何把这些砖砖瓦瓦连接搭建起来的钢筋,是结构构造的关键。懂得语法可以减少运用语言的盲目性,帮助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即理解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中学阶段掌握好一定的英语语法,对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既不应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又不应忽视语法的学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讲抄背"的语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回顾: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以旧引新。

学习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新的知识都需要先前的学习。语法的学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英语新教材(SEFC)在语法编排上遵循了循环式、螺旋式的编排特点,把同一语法项目安排在不同教学阶段。针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语法内容,教师通过预习作业的设置,指引和帮助学生进行对和这一语法内容有关的已有知识的有效回忆,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学生激活知识储备,并把这知识纳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诱导学生主动探知的动因,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在这一环节,巩固练习的设计和操作是关键,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拓宽巩固练习的设计思路,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气氛。

多样化的语法教学要使语法教学摆脱讲解规则,举例说明,练习印证的刻板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多样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不同类型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另一个是同一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教。每一种巩固训练的方式都会有其有效之处,也必有其缺陷。所以一方面针对不同内容应设计尽可能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连词成句、完成句子、改错、翻译、句型转换、造句练习等,所谓"小环节,多台阶;多变化;勤鼓励"。另一方面在使用同一种训练方式时也要注意方法的改进。如句型转换训练对掌握基本句型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它的缺点在于单调,学生容易不动脑筋而随声附和的进行操练,为此教师可采取加快训练节奏,因为快节奏可以激发接受训练人的参与兴趣;每一单项训练应严格控制时间,务必不要使此类训练显得冗长;变换学生的组合方式,齐声、分行、分组、个人操练应穿行。

教师可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因为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参与愿望越强烈,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的设置同样能使原本枯燥的语法课堂多些欢笑,多些活跃,同样可以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三、运用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语法教学应抓住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环节,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确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了解其意义是关键,学会使用才是真正的目的。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应是交际。学生既要扎实掌握语言规律,更关键的还是学以致用,是应用这些语言规律进行自如的交际的能力。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篇幅长,总单词量大,知识覆盖面宽,而且几乎每题都设有具体语境,单凭语法规则、语言形式来判断,往往正确选项不止一个,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辨析的能力.鉴于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讲完语法概念后应把语法纳入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意识。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几乎每题都设置了一定的语境,如果考生语感意识不强,或忽视一定的语境,就难以保证选中得体的答案。怎么才能增强语感意识?这就不仅要通过大量选择题练习去不断体验,还要坚持一定有声操练。众所周知,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 转贴于

这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语法的活动,达到了消化难点,加深语法印象的效果.既熟练了语法,又得到了能力的训练。

四、鉴赏美文,体会语言之美。

各国的语言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本身更是美丽的。学习语言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而现在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为学语言而学,更或者说是为考试而学,学生沉浸在大量的练习之中,疲于应付考试。

汉语的教学经常是让学生学习并背诵名篇名句来体会如何更好的使用语言,英语的教学也大可模仿。在教学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平时大量积累素材的情况下,精心挑选一些因为恰当运用了一些语法结构而使文章为之增色的篇章和诗歌等,供学生欣赏体会。不但加深学生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体会到语言的美丽,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第9篇

[关键词] 语法学习 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

一、语法学习

1.语法学习的地位

语法学习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焦点话题。语法能力是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通过对语法能力的定义和认识,可以帮助人们从其功能上认识语法的目的,改变学习语法的意识,从而建立语法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模式中,语法教学处于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虽然能够完成一定水平的阅读或翻译工作,但其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很弱。在随后出现的视听模式教学法中,语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交际法的模式下,教师注重的是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该种模式下是课堂的中心,交际能力是教学的目标,有时语法的教学会被忽视。

基于不同语言教学法所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当前的语言教学更多地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语法能力的培养。在折中思想的指导下,语法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学习者大脑的“语法内化”。所谓语法内化是指获取“操母语者所具有的对何为符合语法,何为不符合语法的一种直觉”。(Rod Ellis,1994)

2.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虽然语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承认,语法教学的目的也被定义为最终实现“语法内化”,但是具体到语法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安美华曾总结说:在实际语法教学中,常见以下的情况:(1)语法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语法规则,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词、语境、交际目的。(2)举例中缺乏足够的语境,造成句子意思理解困难,不能发挥语法的中介作用。(3)语法教学是在句子水平上的,语篇水平上语法运用很少。(4)语法教学跟实际阅读、写作分离。(5)教师因语法而教语法,学生为考试而学语法。(安美华,2000,38)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语言学界出现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两种争论。何为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在语法的学习中又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两种方法呢?

二、语法学习中的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1.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差异

外显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就是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才能完成信息的搜寻检索、制定、解决问题的过程。他的特征是可以言传,一切都明确而有序,可以操练,可以控制,可以观察。(Reber, 1967, 855-863)

外显学习是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受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因而常常是不稳定的。而且外显学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层面的规则,因而,外显学习是表层的。(郭秀艳,2002,351:356)这也正是为什么经过外显学习学到的语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得以正确体现的原因。

内隐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Reber于1965年提出,用他早期著作中的话说,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Reber,1993,88-123)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O’Brien-Malone和Maybery认为内隐学习的最主要特征是以下四性:无意识性、无意向性、不受加工容量限制性、以及不受影响外显加工的神经心理异常性所影响的强有力性。(A.O'Brien-Malone, & M.Maybery,1998,37-56.)基于外语学习方面内隐学习所体现出的与外显学习的差异,孙炬(孙炬,2006,39)曾经用下表来解释他对二者差异的理解。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是人类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获得知识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外显学习是受意识控制,需要意识参与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方式,是有目的、有选择性注重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熟悉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其根本特性是需要有意识地努力参与。与外显学习相反,内隐学习则是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或陈述出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规则是什么,但却获得了这种规则的学习方式,即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情境中复杂知识的学习方法。

尽管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各自为政。相反,几乎所有复杂的知识都须由二者合作获得,并加以运用。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扬长补短,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

2.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联系

(1)背景理论

虽然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机制,但是外显和内隐学习并不是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联系(阳志清,杨烈祥,2006,24)。

关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存在不同观点:①Krashen的“无接口理论”,即正规课堂教学无法促进日常交际所需要的内隐知识的获得(Krashen, 1989)。②Dekeyser的“强接口理论”,即通过不断地练习或训练,不但外显知识可以转换成内隐知识,而且外显知识也可以转换成内隐知识(Dekeyser, 1998,42-63)。③R. Eillis的“弱接口理论”即外显知识有向内隐知识转换的可能性(Ellis,2005)。

其实,这三种观点的的差异所在就是外显知识能否通过操练转化为内隐知识。那么,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是否能够能否相互转化呢?

(2)语法学习中的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结合的理论支持

内隐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外显指导时机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ianne表示提供的外显指导与材料潜在规则一致时,学习效果与内隐学习相同。而当提供的外显指导与材料潜在规则不一致时,学习效果不如内隐学习的效果好。(Dianne, 1993,56)这一理论表明,学习者有充足的理由利用内隐学习方法来帮助自己进行语法学习。而Mathews通过应用人工语法范式进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研究发现,学习复杂任务时应该先具备一个内隐知识基础,然后在试图建立外显的任务模型,即最理想的学习需要两种过程――即内隐和外显。(Mathews, 1989,1083-1100)二人的理论均表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另外,从整个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史上看,也足以证明外显与内隐相结合在外语学习中的必要性。从语法翻译法的外显式方法到听说法、交际法的内隐式方法,到现在的被广为接收的折中方法,外语教学模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显式的方法教授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较为系统的了解英语的语法知识;而单纯内隐式的学习会导致学习者不注意语法的正确性,这将使交际产生相反的效果。Batstone表示,流利性和正确性地位的失衡将导致学生语法错误的僵化。(Batsone, 1994,224)折中法的盛行足以证明只有通过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结合,才能实现外语语法的习得,才能保证正确的外语输出。

无论是从外语教学的历史来看,还是从个体语言的习得过程来看,语法学习同时需要二种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承认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至少有一个弱接口可以把二者连接起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在语法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对语法习得过程中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语法学习的过程诠释如下:

外语学习者往往是先对外语有了一定的接触才开始系统的开始语法学习的。这里的语法输入是夹杂在语言输入中的,是模糊、不确切的。有了一定量的语法输入后,学习者会积累相当的内隐知识。例如通过阅读、听力抑或视频等材料的输入,学习者会对简单的语法项目具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最简单的时态或语态的变化有一定的模糊的感知能力,甚至能自行总结出诸如一般时与过去时的差异及各自的大概用法这样的语法知识。这样的内隐知识就成了更好接收外显知识的基础。

接下来,这样的内隐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者有意识的归纳变成外显知识。当然外显知识的获得并不能只依靠学习者自身意识的总结归纳,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外显知识的获得方法来自于外部――教师的讲解以及后续的操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习者更扎实、更确切的掌握外显知识。

通过学习者自身有意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在老师的讲解以及其所引领的操练下,学生确实获得了语法知识的系统了解。但是为何还会出现实际应用中的错误呢?因为语法项目的学习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何将其习得,重新转化成内隐知识,实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孙炬表示如果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语法项目进行判断往往依赖的就是内隐知识。(孙炬,2006:41)而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我们更多需要的也是内隐知识。

如何实现“语法内化”这一语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呢?除了在语法课上系统的操练语法的学习项目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习者在实际的交流以及其他的语言接触及应用过程中实现对语法项目的内化。教师应帮助学生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或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加强实际的应用,从而达到这一目的。R. Ellis把内隐式教学学分为两种,即非“增强”输入及“增强”输入,具体说来分别为:单纯地为学生提供包含目标形式的二语材料以及将目标形式以某种形式凸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Ellis, 2005,13)在我们的语法教学中,可以借鉴R. Ellis的做法,增加学习者的语法输入,材料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材料,音频、视频等材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种形式材料的运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材料,从而尽可能的实现“语法内化”的目标。除了教师所作出的努力外,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主动的搜寻并分享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发挥他们在语法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语法实现内化的过程中有效的监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运用外显的语法知识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监控,通过发现错误、做出改正这两个步骤的反复进行,最终才可能实现语法知识的真正内化。虽然教师也应在这一监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笔者把这一个监控过程更多的理解为学习者对自身的语言输出的监控。我们可以要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交流中提高语法意识,这样更多的交际练习,就意味着更多的自我监控的机会。针对监控的训练,其实方法并不单一,除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书面作品进行自我检查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其口头交流进行监控:如在语言口头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所做的课前陈述还是同学之间的口语练习,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录制下来,以便其在回放收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语法错误,从而“在内心深处”对语法错误得到认识和重视,尽快输出正确的语法表述。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以及各方的努力,外显的语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内隐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法内化。这也正是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后论

本文论述了语法学习中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结合的必要性,也分析了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结合。但是对于语法课的开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争议问题,我们将在此稍加分析。

1.语法课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语的学习者还是教师都可以了解到语法教学的关键即为提高意识。无论在归纳总结语法项目的过程中还是利用已学的语法知识对自身的语言输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语法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许多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语法课的争论中,我们的建议是开设语法课、进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如何,语法教学是增强学生语法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2.语法课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教肯定有法”,这是各科教学遵守的通用原则。语法教学也是如此。很多语法教学的教师以及教学法的专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语法教学方法,如任务法,语料驱动教学法,语法发现法等。(高远,2007,19)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语法教学法。当然,教师也可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成功的语法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衡量表述规则的能力,而是应该在外显规则学习和语言的交际性之间寻求平衡。

3.语法课的教学内容

Bill Gribbin曾经把语法划分为Grammar1,Grammar2和Grammar3三部分。G1指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的知识。他认为所有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无论有没有受过教育均懂得这种语言,否则,他们就无法使用它;G2指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有意识的知识,包括概念、术语和谈论语言的分析技巧;G3是语言成规或用法(Gribbin, 1996, 55)。在这三种语法中,学生在语法课中学到的只是语法的一部分,即G2。我们就是要通过以上理论传播和教学实践帮助学习者将G1吸收为无意识的知识,以实现语法的内化。但是,基础语法知识还包括G3,即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规则,我们教授给学习者的语法也应包括G3。所以,在我们语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来介绍目的语的文化、思维、传统习俗,使学生能在具体、真实的交际场合不仅懂得运用语法,还具有变通能力,掌握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了解语篇的知识并准确地把握处理交际信息。

参考文献:

[1]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外语界,2000,(3).

[2]高远.增强语法意识,加强语法教学. 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7,(6):123.

[3]郭秀艳,杨志良,周颖.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在人条件下[J].心理学报,2002,34(4).

[4]孙炬.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研究的新进展.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6,(6):116.

[5]阳志清,杨烈祥.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6]Batsone R. Product and process: Grammar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A].in M Bygate, Atonkyn & E Williams (eds). Grammar and the Language Teacher [C].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4.

[7]Dekeyser, R.M. Beyond Focus on Form: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8]Dianne, C. B. & Zoltan Dienes. Implicit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d Litd., 1993.

[9]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terature Review[R].report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w Zealand,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2005.

[10]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Gribbin, Bill. The Role of Generalization in Studying Grammar and Usage[J]. English Journal,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