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时间:2023-09-18 17:19:43

导语:在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1篇

1.舞蹈是以动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达到“长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艺术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艺术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次却相互融合的综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节演绎的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审美艺术的韵律美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舞蹈的身韵和气息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虽然主要是动作的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高层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这些都是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透过肢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极难预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了解舞蹈的审美过程,这样使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第2篇

关键词:古代舞蹈;当代审美;融合

如今,艺术领域的各种表演形式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舞蹈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以当代人对于艺术的赏析水平,透过其对舞蹈艺术内在价值的体会与认识,从中国古代舞蹈的特点着手讨论,并且结合古代舞蹈发展的实际情况及趋势,重新走入中国古代舞蹈的天地中,体会千百年来古代舞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1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舞蹈可以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算起,直到封建社会时期的舞蹈都被称为古代舞蹈。在这个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代舞蹈经历了若干不同阶段的演变,对于中国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的构成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特色研究的核心范畴,便是舞蹈的“形”与“神”。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铸就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完美外在与深刻的内涵。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中“形”与“神”的简单认识和理解,可以迅速准确的把握住中国古代舞蹈的本质。

首先,舞蹈又被称为活动的绘画表演。顾名思义,古代舞蹈的“形”,就是通过舞蹈表演者的动态形象来描绘与刻画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形”是舞蹈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形”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动作变化,也可以是舞蹈者的造型设计,舞蹈音乐的此起彼伏等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段。这些“形”的外在表现就是在讲述舞蹈的内容,同时也体现着舞蹈本身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把内心的状态转化为看得见、听得到的舞蹈形象。“形”在舞蹈中是变化万千、复杂多样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因为运动本身有其运动方向和运动轨道,所以舞蹈也有它自身的方向和轨道。这种舞蹈的方向和轨道,总结起来就是舞蹈的线条。舞蹈的线条是流动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表演,不同的舞蹈线条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舞蹈中的平行线条往往给人亲切、安详的感觉;而强有力的纵线则会给人带来紧张、激烈的心情;折线会让人觉得所表现的事物的跳跃性和律动性等等。“形”是古代舞蹈得以生根发芽的基础和根本。没有“形”的表达与传播,就没有“神”的理解与体会。

其次,所有优秀的、经久不衰的古代舞蹈作品,除了会有流畅的、优美的舞蹈“形”的外在包裹,无一例外的透过“形”的描绘与组合来表达舞蹈内容的精神实质,给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带来极大的精神震撼。这就是组成舞蹈的另外一个基本元素――“神”。“神”的范围也及其广泛,凡是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题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舞蹈的“神”。仅仅依靠舞蹈的动作外形所塑造处的造型美是不能体现舞蹈的艺术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通过造型美来体现出舞蹈的情感。“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旦丢失了生命就会名存实亡。“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生命,没有了“神”,那就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不能使他们的情感有效的宣泄,就提不到任何的价值所在。中国古代舞蹈成功的基本保证,就是古代舞蹈的表演者们深刻的领会编导在舞蹈各个阶段的意图,深入到了舞蹈情节中去,把自己化身成为舞蹈中的主人翁,该喜则喜,应悲则悲,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在舞台上的表现真实并且自然,极具视觉的冲击力和震撼的精神感染力。

第三,正确把握好中国古代舞蹈的“形”与“神”,要从两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薄的肢体动作组成的运动轨迹不是舞蹈,舞蹈一定是把肢体动作同思想情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兼备,缺了“形”,“神”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少了“神”,也就塑造不出真实饱满的舞蹈形象,舞蹈的表演者也就成了摆肢体动作的机器人。另一方面,要做到用“神”带领“形的表现。这就强调了两者中“神”处于比较高级的位置,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形的表现。

2当代人审美观点与古代舞蹈的融合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给国人的审美特点造成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文化转型更加深入,当代人的审美角度与审美个性都处在强烈的变化之中。以往的审美观点主要集中在是否符合净化自身的要求,是超越生活的、带有一丝理想主义的一种审美特性。当代人的审美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了现实与生活的追求,认为美并不是那么遥远与虚幻,美是现实的,美是生活的。对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也在悄然的发生改变。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和当代的审美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古代舞蹈中“德”是舞蹈艺术的重中之重。这和当代的审美观点是相一致的。“德”的字面理解有三方面,一方面是与心态、情境有关;另一方面是与行为、举止有关;还有就是与价值观念有关。“德”在远古时代已经被理解为部落成员一同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在舞蹈中,“德”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一般行为准则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例如舞蹈祭祀,舞蹈祈福等等。现代人的审美观点与艺术准则中,同样扎根在中华名族的“德”文化之上。舞蹈中,凡是表达积极向上的,团结互爱的,积极进取的都广泛的被当代人所接受。而这些舞蹈也深深的烙上了精神文明的价值。中国古代舞蹈对于当代舞蹈的形成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接近当代人的审美观点的中国当代舞蹈,它的形成不同于西方当代舞蹈。西方当代舞蹈源于现代舞蹈的蜕皮,是现代舞蹈发展的深入。而中国当代舞蹈是充分汲取和吸收了古代舞蹈的“形”“神”精华,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形”的技巧与准确,在精神体现上注重“神”的张扬与宣泄。通过形象的完整塑造并且对意象的准确营造,对古代舞蹈的继承可见一斑。无论是中国古代舞蹈所体现的美学,还是当代人的审美观点,都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我国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上,往往注重将审美情感寄托在形象上。托物寄情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鉴赏,就是重神似而轻形似。相比之下,西方的审美更倾向于现实主义。

其次,传统的审美情趣在于对现实的超脱,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当代人的审美注重的是美与生活的相互融合,对于审美的实用性更加看重一些。相比中国古代舞蹈所显示出的美学,当代人更加乐于欣赏更加热情,更加主动的艺术形式。现实生活的气息越浓越容易受到当代人的喜爱。另外,审美大众性也是当代人审美的主要特征之一,越是大众的,市场就越广阔,就越容易被接受。

3总结

中国古代舞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贡献的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在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变化的时期,怎么能使中国古代舞蹈适应当代人变化的审美观点,使二者有机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保留中国古代舞蹈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要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喜好的作品及艺术形式。使得中国古代舞蹈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朱欣荣.传统美学理念的艺术形式探究[J].浙江文艺,2006(7).

第3篇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_________说。()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像。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第4篇

关键词:舞蹈;意境;艺术;虚实相生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艺术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意境之美”就是中国舞蹈艺术中重要的核心要素。所谓“意境”,即意象境界。舞蹈家贾作光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动态舞姿,是舞蹈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要素。舞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化的反映,人们透过舞蹈有形的外在,看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故事的艺术化处理,感受到的是舞蹈营造的意境氛围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遐想,这种虚实相生的融合,才是舞蹈的灵魂。“意境”是活的,在欣赏一些经典舞蹈作品后,人们更多记得的是舞蹈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而外在的、经过提炼、美化后的人体动作起到的则是建立沟通桥梁的作用。细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辉煌成就,人们认可和喜爱的是这部舞剧的艺术魅力,是在优美的舞蹈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动听的音乐旋律和华丽舞美设计背后,将这些美的元素和谐地整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从悦目悦耳到悦心悦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体验并接受的过程。“虚实相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趣。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虚实相生”,这可追根溯源至中国的老庄哲学。“中国艺术无疑属于感性的美学,艺术最完美的境界不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这样的审美意趣对中国的诗歌、书画、戏曲、舞蹈及音乐,都深有影响。就舞蹈来说,要想表现出这种意趣,必须从取材、形式、情感、音乐、舞美等多个方面着手。

1 舞蹈意境所着眼的内容要积极、可塑

只有在精神上能唤起大家积极、美好的联想的舞蹈作品才能给人留下赏心悦目的观看感受,所以舞蹈表现的内容很重要,主要由题材、主题和意蕴来决定。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和取材的源泉,细分来说,舞蹈题材着眼的生活素材大致有“现实生活”、“古代历史”、“神话寓言”、“自然景物”等几大类,应该着重选取那些感情饱满、可以用强烈的动作和感情来表达的题材,以便于艺术抒发和表现。《丝路花雨》的主题创作过程中,从一开始对敦煌艺术的表面挖掘到后期将中华民族与西方交往、中外人民友谊的思想呈现出来,即符合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特性,也深化了整个舞蹈的主题,这就是艺术认识从表面到内里,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过程。在舞蹈的内容题材选取时,意蕴是指整个作品在被欣赏过程中让观看者品味、反思的部分。就当下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崇尚具有文艺与社会互通、悲剧与“大团圆”共存的特点,不少观众在舞蹈艺术形式之下,更重视舞蹈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是舞蹈艺术的意境营造时,在内容题材方面要重视的因素。

2 生动和富张力的形式呈现是舞蹈意境形成的直观因素

舞蹈内容的意境需要外在的动作美才能实现形神合一的呈现,舞蹈形式为内容服务,同一个主题的舞蹈作品通过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呈现,和与平庸一般的舞蹈动作传达,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视觉艺术,如运用了民间舞风格动作中的自娱和打情骂俏成功表现了新时代老人乐观积极、豁达向上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老伴》,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典范作品。舞蹈形式要考虑的因素除了舞蹈家的体态容貌和舞姿,富有节奏型和规律性的舞蹈动作也是舞蹈内容呈现必备的条件。最关键的是如何将意向化的舞蹈内涵通过肢体与观众之间建立通感联系:杨丽萍的《雀之灵》,将舞者伸展的腰肢和有层次感的身体律动与孔雀的外部形态应和,于形似中见神韵,是形式美和内容美成功结合的范例。

3 以情动人,赋予了舞蹈动作不可忽视的感染力

每一次的舞台表演中,舞者都要赋予舞蹈角色个性化的情感演绎方法。这是一个舞者与角色间情感交融再升华的过程,没有情感的舞蹈表演充其量只是动作技巧的浮夸呈现,没有身心合一、缺失感情的舞蹈动作观众感觉得到。舞蹈演员要去体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将角色要抒发的感受通过动作迸发出来、饱满的刻画出来,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这个过程是没有范式的,例如中国的舞者们面部表情很丰富,表情比较生动,以此来配合动作传情达意,而西方的舞蹈家们大多通过肢体的动作和延伸来表现,面部表情则单一。《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舞者如果自身没有悲痛欲绝的内心情感,想要营造出那种爹爹被打死后的惹人怜悯和义愤的氛围也会很难。以情动人,是舞蹈意境打造的内在关键,它赋予了舞蹈动作不可忽视的感染力,让舞蹈动作不是机械、技术性的冷漠表演,而是一举手一投足间地牵动观众的精神,撩拨心弦至深陷其中、同喜同悲。

4 音乐和舞美为舞蹈营造时空和形声交错的美感

音乐和舞美对于舞蹈作品意境的打造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和烘托,音乐有时也会承担交待展现剧情的功能。声音是抽象的,有声无形,而舞蹈动作是具象的,是一种视觉语言。音乐可以在观众的脑海中将舞者的动作串联,营造出一套完整的情感氛围,而动作则不断地将这种氛围抒发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成的结合可以为舞蹈营造形神交错的美感。而舞美,作为舞蹈服饰、道具、布景、灯光等的综合元素,是舞蹈作品意境营造的重要物质伴同物。《小溪 江河 大海》舞蹈小品中,飘逸纱裙就随着舞者的动作,将“水”的动感和灵动呈现出来,除了材质,服饰的色彩也与舞蹈主题的营造息息相关,浅色的清新、暖色的喜庆、黑白色表现的矛盾和对立等等,都能与舞蹈内容结合产生美不胜收的观看体验。舞台的布景和道具可以为舞蹈表演营造一些暗示性、象征性的联想,观众从看到场景布置的一瞬间会立刻被带入到舞蹈想要表现的年代和环境中,这更多的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暗示功能。随着现代舞美技术的发展,舞蹈布景中灯光的作用被多大加强了,光影交错、立体渲染等艺术照明效果被引入到舞蹈表现中,相信大家都有被2012年春节晚会上杨丽萍《雀之灵》舞蹈表演时的舞台舞美所震撼。舞蹈灯光在创造审美主体、凸显形象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辅作用,为舞蹈的各个环节营造出相符合的意境。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永恒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标准。当我们一一分解开来看,比照当下中国舞台上不少的舞蹈作品、晚会上,被光影声色填充的满满当当却华而不实的所谓“视觉盛宴”时,难免感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审美意识中对“空灵、留白”的意境强调被轻易抛弃,相反却在盲目追随西方外显、夸张的舞蹈形式,这已经曲解和失掉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真谛。

在经过了近30年的广泛吸纳、糅合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沉静下来,认知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以限之形传达无尽之意”的大美和意蕴。这种审美趋向的回归,将成为舞蹈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而“虚实相生”也将是舞蹈意境营造的永恒不变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 刘青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 神韵美 课堂教学

古典舞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舞蹈美学特色和艺术内涵的舞蹈形式,与当今时代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同时也有很多关联之处。古典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古典舞的美学思想、主张和特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古典舞的艺术精髓,不利于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为此,基于古典舞神韵美学特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发显得重要。

一、古典舞的身韵美的内涵

所谓古典舞,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舞蹈,而是对我国古代戏曲、杂技、武术等众多的曲艺表演艺术进行提炼,单独作为一种舞蹈艺术来研究和发展的一门舞蹈艺术。古典舞和我过的戏曲文化、杂技、武术等有很强的关联性,是讲究舞蹈者“手、眼、身、法、步”和谐统一并立共存的一门艺术形式。

古典舞的身韵美,其实就是对舞蹈者外在舞蹈表现和内在内涵、感情、韵律、节奏的整合把握。它体现的是舞蹈者在进行特定的古典舞表演的时候,通过举手投足间一动一静的动作和表演来深入的刻画舞蹈节目中的思想与情感。身韵在古典舞之中是辩证统一的,有“身”的演绎才有美的传递,有“韵”的把握才有思想的绽放和流露。号召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将身韵审美特征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也恰恰是因为身韵美是古典舞的灵魂。不能很好的理解身韵美的特征,不能领会身韵美的表现,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古典舞身韵审美的特征与具体表现

(一)形为外,古典舞审美的第一特征

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中,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形在这里可以作多种解释,是形体、形态、动作、衣着、服饰等多方面的总称。我们对古典舞的审美研究和欣赏,全部是建立在这个形的基础之上的。在古典舞中,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是单独的、片面的研究,比如舞蹈者的步法、动作、举手投足是否到位,是否标准,是否过度,是否与舞蹈本身的旋律、节奏有冲突等。这是从一个断面、一个层面来解读的。第二种解读,是对整体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蹈演绎的形的品鉴与欣赏。一个古典舞表演完毕之后,我们要通过对舞蹈者的个体的“形”的演绎来了解和评判整个舞蹈活动、舞蹈动作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是否有出彩的地方,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在很多古典舞的艺术研究中喜欢把形的审美按照静态、动态、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等形式来进行区别理解,这其实就是局部、片面与整体的鉴赏关系。形不仅是观赏古典舞的艺术特色,领会古典舞的艺术内涵,评判古典舞的特点与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接触古典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层面。从直观的视觉效果入手,对古典舞的了解才会逐渐深入进去。

(二)神为内,古典舞审美的第二特征

神,是古典舞艺术中的精髓,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神,则形的演绎就成了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荒诞演出,丝毫谈不上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神在这里也有多种概念,是神态、神情、神采、情绪、气质、气韵、情感的统称。神的审美特征,在表面上主要归结为神情、神态、情绪和情感的流露等方面,比如悲怆的、苍凉的、激愤的、热烈的、沉闷的、忧郁的、紧张的各种情感的流露,这是神的表面化特征,是观众可以借助舞蹈者的表演直观的感受到和观察到的。

神还有一重内涵就是对古典舞的主题思想、思想感情、情感主张和文化内涵、文化本质、价值观念、美学理念等内容的解读。这些内容,需要观众结合古典美的形的审美特征和外在的神态、情感的流露等内容来思考、探究和分析。就像《黄河》、《梁祝》或《丝路花雨》等古典舞蹈名作,其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情感诉求都因为舞蹈的创作背景而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需要通过对神的审美特征的精细把握和解读来了解。

(三)劲为辅,古典舞审美的第三特征

劲是在形的表演中把握动作节奏和层次,确保形的表演、演绎遵从神的指导和意愿的特殊因素。劲是一个动作的规范,当然并不局限于动作,它还可以延伸到神情、情绪表现的幅度方面。劲的意思,在古典舞蹈中是指在动作表演中要把握一定的幅度,要确保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保证每一个动作到位,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它也规范了动作的缓急快慢的节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借此来把握动作的柔和与刚猛、舒缓与急切。可以说,是劲的把握和规范作用,让古典美的表现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容。

跟据劲在人的神情动作中的不同表现,也可以区分为动作上的“寸劲”、“反衬劲”和“神劲”三种情况,寸劲的幅度小但力度很足,反衬劲的幅度很大,力度也很强烈,神劲则是用在眼神上较多一点,用眼神中的感彩和力度的大小来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律为法,古典舞审美的第四特征

律是一种归于古典舞艺术特有的节奏和律动,也是一种章法和规范。律的演绎,赋予形的表演另外一重辅助,它与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在古典舞蹈中,对律的运用有两个:正律和反律。正律是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顺畅连贯,不带有强烈的矛盾和突出,一气呵成。反律则是指在动作中加入一些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动作,比如左右冲突、上下起伏、骤然回转等,它的作用就在于将表演的内容、情感等以更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形式,类似于一种普遍的规律和遵循的原则,它是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化和强调的有力方式。通过对古典舞的四种审美特征进行解读和领悟,要掌握古典舞的美学特征就更加容易一些。

三、基于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开展的课堂教学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不是单纯依靠一些理论介绍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对古典舞的感悟和体会,其实还是要靠反复的观摩才能逐步了解。这其实和体育运动或者武术训练有类似的特点,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和观摩,才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在古典舞教学中,不可能频繁的反复的进行古典舞蹈的演练和编排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通过多媒体系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通过视频系统定格一些画面,或者通过播放软件来快进和后退,可以让学员对古典舞中的特定的动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舞中的形的美学特征,那通过对古典舞的画面进行定格,让大家静静的观摩和体会这一个姿势、一个动作的要领,体验这种动作、体态中蕴含的神、劲、律的特征,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将特定的画面放大,这对于细致的观摩和了解古典舞的技术要领、美学特征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演练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来了解基本的美学特征。而课堂演练则是对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深化。通过课堂演练教学,其实是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原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亲自演练来体验其中的审美特征。比如让老师在课堂上摆出古典舞的动作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围观观摩中深入的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对“劲”的审美特征的讲解,老师在同样的姿势下,通过手部的动作来演示寸劲的效果,或者通过眼神的表现来展示“神劲”的差异性,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清晰理解的和感受的细节,通过现场的体验和观摩会有更加真实的效果。

通过体验式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古典舞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古典舞蹈的身韵特征。学生的兴趣会在这个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这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经验分享和话题探讨式教学互动

这一步是对多媒体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深化。和前面两种教学方式比较起来,经验分享和话题讨论是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来启迪学生对古典舞美学特征有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天赋不同、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所掌握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通过经验分享,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掌握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体验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理解,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当一个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的时候,其他学生可以参考和比较,从而了解这种观点是否和自己理解的一样,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对方有差异的地方。

探讨式教学有类似的特征,让学生分组探讨或者集体讨论某些话题,加深学生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美学思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扩大化。这比老师自己进行讲解更省力,也更能够体现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四)结合学习成果强化基本功训练

在前面三条教学项目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完成教学成果的最后一步。在学生对古典舞有充分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能够深切的了解每一项基本功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就增加了基本功训练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基本功训练的强化反过来也会加深学生对古典舞理论、艺术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对基本功中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标准动作和呼吸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身韵特点中的各种美学效果。这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基本功训练来加深对古典舞美学特征的认知,再通过深化的认知来指导基本功的训练。以此来推动古典舞教学效果的提升效率更高。

四、结语

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是古典美的灵魂。对这几个美学特征有充足的了解,就可以确保对古典舞的美学艺术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结合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古典舞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强化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要活的理想的教学成果就会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高双凤.如何把中国古典舞身韵引进高职课堂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第6篇

关键词:歌剧 美学 美在关系 狄德罗

歌剧艺术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不容质疑,从1600年《达芙妮》的出现开始,经过蒙特威尔第、A·斯卡拉蒂、吕利等人对其基本艺术形式的确立,再经过莫扎特、罗西尼、多尼采蒂等人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发展,终于在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等人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在交响乐作品为欧洲人民所熟知之前,即曼海姆乐派、海顿等人的交响乐创作实践之前,歌剧一直是西方人民音乐生活的中心。即使是巴洛克后期,器乐作品开始乘胜追击,并在古典、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的这段时间,歌剧也没有被这股势力冲淡,而是与器乐作品(主要是交响乐作品)并驾齐驱,一起统领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双方甚至是呈交融合作的态势共同发展的。

歌剧能在西方艺术观念、主题、形式不断变迁的这三百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活力,不被淘汰,那么它一定具备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为各阶层人民所共同热爱的艺术美感。要知道,这段时间里被淘汰的音乐体裁是不少的,如大协奏曲、康塔塔等,甚至古典主义时期极为盛行的器乐奏鸣曲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也慢慢淡出作曲家创作的视野。那么,歌剧给予欣赏者的是怎样的一种美感?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综合美”一说,但真能以“综合美”简单地、机械地概括歌剧的审美特征吗?毕竟这一说法的立足点只是单从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形式特征这一点出发的,因此,我们不妨对其再作重新的思考。

一、“综合美”适合于概括歌剧的审美感受吗?

谈及歌剧的美感问题,我们总能听到诸如“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体”,“歌剧展现的是多种艺术形式交织的综合艺术美”等的句子。似乎“综合美”已被大家默认为是歌剧最基本的一种艺术体验,但实际上,“综合美”只是对歌剧艺术美感的一种模糊定义,只是道出了歌剧艺术包含了多种个体艺术美的呈现,不能让人认识到歌剧艺术美的本质。“我们还时常听到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实,这种歌剧定义与其说发人深思,不如说它妨碍了我们进一步的思索”①。首先,“综合”一词用在歌剧上本身就显得空泛,因为包括歌剧、话剧、舞剧、戏曲、电影、电视剧在内的各种剧艺都属于综合艺术,用一个大艺术类别(综合艺术)的特征来概括具体艺术种类(歌剧)的审美特征,这首先显得空泛、无力。其次,“综合”二字实际上是歌剧美感研究途中的一个障碍。以“综合美”回答歌剧美感问题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歌剧在形式上的确是综合艺术,但这却是一个伪答案。一旦将歌剧的基本美感被定义为“综合美”,那研究者的目光马上投射到歌剧内含的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各种艺术中,研究的焦点被分散了,研究的方向被生硬地指向各种艺术中,容易从“综合”里再分裂出歌剧的文学美、戏剧美、舞蹈美等分散的、繁琐的论题。这样的说法不仅没有触及歌剧独特的艺术美,也难以形成一种概括性的论述,深入的研究也将难以为继。

综上所述,“综合美”貌似回答了歌剧美感的所有问题,但这个答案的内在却是空心的。因为它只道出了歌剧的形式构成,及这种构成所产生的、模糊的审美轮廓,并没有触及歌剧艺术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并阻碍了我们对这种特征形成条件的进一步研究。此外,我们必须强调,并不是说我们因此便否定了歌剧艺术的综合特征,歌剧仍然是综合艺术,综合美也仍然存在于歌剧艺术,只是这不意味着它就是歌剧最基本的、显著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歌剧展现的是音乐与戏剧的关系美

那么,歌剧的基本美感如果不是“综合美”,那么会是什么?“人们判断某种艺术的特殊本质,并赖以作为艺术分类学的客观标准,主要是它的存在形式或运动形式以及由此而给人们带来的特殊美感。”②居其宏在他的《歌剧美学概论》里将歌剧美感分成形式美感、内容美感、风格美感、载体美感、综合美感五种。他的划分与阐释可谓面面俱到、相当详尽。而其中形式美感被他视为“歌剧综合美感最重要的来源”。如他所强调,艺术的存在形式与运动形式是“判断艺术性质和艺术分类的依据”,美感的探寻也要从艺术形式出发。因此,对歌剧最基本、独特美感的探寻,也要从歌剧的形式说起。“虽然谁也不会否认,歌剧是一种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艺术品种,但在科尔曼看来,这种‘综合性’并不构成歌剧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和体裁的根本特征。科尔曼坚定地认为,歌剧首先、而且主要是‘戏’——通过动作和事件展现人的冲突、感情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承担着最重要的表现职责。换言之,歌剧理应属于‘戏剧’的大范畴,而它之所以不同于话剧、诗剧或舞剧等等其他戏剧品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中心艺术媒介不是对白、诗歌或舞蹈,而是音乐。”③这段话指出歌剧艺术形式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歌剧表现的中心是“戏”,二是歌剧以音乐作为表现戏的主要手段。我们可以这样对歌剧的形式作定义:歌剧是用音乐表现戏剧的艺术。

音乐如何与戏剧内容相契合是贯穿歌剧历史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戏剧的品格,从歌剧诞生的那一天起始终是歌剧的基本品格;作为戏剧的歌剧,始终把戏剧特性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④这种观点强调“戏”,是歌剧的首要表现目标,而音乐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本的、贯穿始终的手法。因此,歌剧欣赏活动,主要是指听表现戏的音乐与看用音乐表现的戏这两个共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相比于“综合”要更引人注目,实际上,“综合美”说里提及的,“歌剧由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组成”,这样的说法强调了各种艺术对歌剧美感形成条件的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舞蹈就不属于歌剧的必要组成,《游吟诗人》、《丑角》、《乡村骑士》、《奥赛罗》等没有舞蹈场景的歌剧作品不胜枚举。再如,说文学是歌剧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如说它是随戏剧进入歌剧中的。许多歌剧中的文学文本面世至今愈数百年,有的作品甚至采用广为熟知的民间传说,这些作品的情节观众早以熟知,不乏一些狂热的观众甚至倒背如流,当他们进入歌剧院时,清楚今晚每一幕的情节、每一句台词绝对无异于以往,但他们还会及早奔向歌剧院,生怕错过演员的任何一个动作,这是因为他们欣赏歌剧的目的并不在于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而是另有所图。

总言之,无论一部歌剧的组成要素有多少,其中一定不会变化的只有戏剧与音乐(当然,这要排除不同演绎着带来的变化),演员动作、舞台布景、服饰装扮等这些在歌剧演出中一直都是可变量,观众允许它们可变的原因是它们的改变并不会影响歌剧作品的艺术本质。只有戏剧、音乐是不容改变的,一句对白也不能多、不能少,一个音符也不容许改变。这些都说明,歌剧艺术的重点在于音乐与戏剧,观众来剧院是要听表现戏剧的音乐,以及观看用音乐表现的戏剧,他们所追求的是歌剧进行过程中,戏剧与音乐不断有机结合而呈现的关系美感,这种美感是音乐不断适应动作而展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因此音乐与戏剧等因素(主要是戏剧)的关系而产生的美感,才是歌剧艺术最基本的一种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如何展现,以及因此带来美感体验才是歌剧艺术就基本的审美特征。

三、从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出发看歌剧美感

狄德罗在《论美》一文中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著名论题。他给美下定义说:“美是一个我们应用与无数存在物的名词,存在物之间纵有差异,若非我们错用了美的名词,便是这些存在物皆有一种性质,而美这一名词即其标记,二者必居其一”; “我把一切本身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中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唤醒上述概念的东西”,前一句所要传达的是,我们之所以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美”,来形容各种不同的事物,其原因是不同的事物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共同性质,而在第二句话中,狄德罗就指出这种性质就是唤醒人关系概念的能力。上述是狄德罗“美在关系”理论的基本思想,而狄德罗在谈及“关系”的概念时,总是与“情境”的概念结合起来。朱光潜先生对此是这样解释:“美要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情境改变,对象的意义就随之改变,而美的有无和多寡深浅也就相应改变。” 狄德罗以高乃依戏剧《贺拉斯》中的一句台词:“让他死吧”为例,在不知道情境的情况下,单纯的这句对白本身并无美丑可言,而当观众知道这是个老人鼓励儿子为祖国荣誉而战斗、不畏牺牲而说时,这句话就具有了崇高感,它就美了。

这运用到歌剧艺术,即歌剧音乐美的体验要建立在戏剧情境之中。纯器乐作品,即便是标题性器乐作品,所能提供的音乐内容,感情都是抽象的、难以具体化的,即便是像《幻想交响曲》这种给予每一乐章具体文字说明的作品,每个音符、和弦代表的涵义仍是任由听众驰聘想象的。“歌剧的音乐,自然不能象交响乐那样独立自在地发展,以发挥其最大限度的形象概括能力。歌剧总谱,不是一般的乐谱,而是一部有着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的绚丽多彩的画卷,是活生生的人物的心里动作、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和音乐动作互相渗透、结合而形成的音乐戏剧性动作体系。”⑤因此,歌剧艺术的关系美感主要见于歌剧如何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性、曲式结构等去指向具体的戏剧内容,如何以音乐展现戏剧的艺术魅力。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是将戏剧的艺术魅力转成歌剧中音乐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宏观上看歌剧作品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戏剧情节展现的是抒情段落,歌剧音乐呈现的就是展现人物情绪的抒情旋律;戏剧情节展现的是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歌剧音乐也就动荡激烈;戏剧情节若是插科打诨,音乐自然也会妙趣横生,这便是所谓的“音乐戏剧性”。微观地看,戏剧中的各种组成要素,包括人物性格、人物的动作、戏剧情境、人物冲突引起的戏剧冲突、以及戏剧事件发生的环境等,都是导引歌剧音乐创作的风向标。并且这种导引是十分深入、细致的,即便是人物情绪的一点小变化,音乐都不能忽略,音乐艺术也因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胜任此工作。

音乐与戏剧之间的这种关系尤其鲜明地体现于歌剧中的冲突性重唱部分,这也往往是作曲家对关系最难把握的部分,并常作为一幕甚至一部歌剧的地方而出现。“冲突性重唱由于把几个登场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冲突溶注在几个不同性格的旋律的纵向叠置之中, 并运用丰富多变的和声与复调手法加以对比、变化、 发展, 使它们按照预定的戏剧轨道互相碰撞、冲突、斗争, 因此既有强烈的戏剧性, 又有丰富动听的音乐性, 是戏剧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统一。”⑥以歌剧《弄臣》中那首著名的四重唱中,威尔第将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冲突缜密地组织在了四重奏的逻辑结构里,包括曼图阿对新欢倾诉虚伪爱情的抒情浪漫曲调,玛达琳娜与公爵调情的戏谑、欢跃的旋律,吉尔达声部中那因被爱人背叛而愧恨交集、断断续续、与不成句的哀号,里格莱托则冰冷地压着自己的愤怒,沉吟中暗藏杀机。作曲家通过调动复杂的和声与复调,将戏剧中的这四种冲突情绪在音乐中纵向同时展现,其真切生动、紧张感人令人信服,并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雨果曾在欣赏完这首著名的四重唱后对冲突性重唱高度评价道:“如果我也能在我的戏剧中让四个人物像歌剧那样地同时说话,而又使观众懂得人物的台词和情感,我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显然,雨果对冲突性重唱的认可是基于音乐能以不同的旋律同时展现不同戏剧人物的行为、情绪这一点价值上的,成功地把握这些动作、情绪与音乐的关系,并有效将这种关系置放于音乐进行逻辑结构中,是冲突性重唱成功的重要标准。

歌剧音乐能否提供符合戏剧内容的音乐是评价一部歌剧作品最重要的标准,即音乐的戏剧效果。“对于创作家来说,用音乐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剧中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心理状态,便是歌剧写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歌剧的接受者而言,洞察歌剧音乐以怎样的手段达到了上述目的,既是理解、鉴赏和评价歌剧的重要途径。”⑦也就是说,戏剧与音乐的关系对于创作与欣赏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歌剧的艺术效果的来源便在于此。

四、结语

我们放弃“综合美”,而对歌剧艺术的审美特征重新提出疑问,是因为歌剧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本位,具备自己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而不是其他艺术审美特征的拼贴。从艺术创作的目的、方式及体验的角度来说,“关系”显然重于“综合”,“综合性”只是歌剧这项艺术,因形式要求而被动存在的特征,歌剧创作者并不会主动追求“综合”,接受者所期望的也不是“综合”。他们的追求与期盼是“关系”,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处理好了,音乐便能以戏剧中的冲突、抒情等要素为自己形式提供内容,给予接受者更深刻的美感体验。因此,与其说“综合美”,不如说“关系美”才是歌剧艺术的基本美感。

注释:

①[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③[美]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④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⑤焦杰:《歌剧美初探》,《中国音乐学》,1985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必要性;青少年;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岁月,2013(23):62―63.

[2]董玮华.舞蹈教育如何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3):2―3.

第8篇

[关键词] 电影 音乐美学 融合

一、电影艺术的特征

1、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本质被克拉考尔说成为“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艺术是一种运动的视觉艺术。首先它和摄影绘画一样具有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光、影、色、形。电影艺术能够像戏剧、舞蹈艺术一样,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功能,艺术地表现和再现出现实中的生活情景。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真实性、价值性和娱乐性。

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真实,其实质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它包括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真实。内容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深刻反映,是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外在规律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外表的再现或是表现。我们通过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电影艺术的价值性。电影艺术具有特有的观赏的艺术价值和净化心灵、移风易俗的教育价值。电影能让你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进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的世界中去体验,使你将你的全面情感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和音乐中,你的思想感情都会随着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运,随着电影音乐的节拍而起伏变化。

电影艺术的娱乐性。电影艺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依托现代化的音画设备,给人带来高级视听享受。使人倍感身心愉悦和畅快。

2、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知觉特征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是它的知觉特征的集中体现。电影艺术的美感首先是电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我们视听感受中的绘画和音乐美。还有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语言美,即蒙太奇运动表现的美。在电影中往往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音乐和场景相结合,电影美术的声光色影相交织,通过这样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电影艺术所特有的美来。其次是电影的内容美。电影通过故事内容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善良愿望,或是批判现实,或是揭示丑恶的东西,或是颂扬美的东西,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美。通过形式与内容最佳结合,让人感觉到一种意蕴深远的更高境界的美。

二、音乐美学的特征

1、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音乐美学的艺术语言美。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听觉为对象的声音的艺术,或叫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而且由一系列乐音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音乐学中所讲的乐音体系。在音乐美学的乐音体系中,它依据自己特有的律动美的法则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第二,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音乐主要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一种时间艺术。由于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一特点,这样又赋予了音乐美学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即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对于音乐的审美欣赏,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

第三,音乐美学的抒情性。这种审美特征是真接区别于造型艺术的。造型艺术讲究以直接表现的手段再现外部现实生活,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内心的表现,来反映人的感情、意志、命运等。

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采取间接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感情和意志,表达人们对于生活及生命的思考和体验,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这些古典音乐就是采用了间接表达的手段。

2、音乐美学的表现手段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音”声之象也。2这是古人对于音乐美学的最初理解。音乐美学的表现手段,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声音,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乐音。以乐音体系为载体,音乐美学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场景,抒感。声音有其特质,不同的声音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音乐有着许多影响因素,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时代环境音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也不同。这也就是音乐艺术塑造音乐形象,再现一定外部现实生活的特性。

三、音乐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1、音乐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手段。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作为电影综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电影艺术中对于表现故事情节等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中音乐的演奏通过现代技术处理,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在电影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的力度、密度、音色,突出某些乐器或增加立体感、增减混响程度等等,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所以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举例说明音乐美学在电影作品中如何与电影情节融为一体

在电影中音乐美学通过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一种是以此来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如火车奔驰、紧张追逐、风暴雷鸣、海潮起伏等;一种是以此来对加强对于辽阔的草原、晶莹的海底世界、科幻片中的外空间这些特定场景所作的色彩性、气氛性图景描绘等。

第9篇

关键词:舞蹈;形式美;内容

引言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它以直接感官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所表达的内容是具有间接性和含蓄性,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很多美的享受都是从形式上开始的,因而形式美具有相对审美独立性。舞蹈一种是形式感很强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历来舞蹈家是十分重视形式美的,本文将从舞蹈具有的形式美、舞蹈形式美的重要性、舞蹈形式美的特征、舞蹈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舞蹈形式美去创造艺术价值高的舞蹈作品五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舞蹈的形式美。

一、舞蹈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形式

腾守尧曾指出:“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为媒介展示出表现性动态形式……舞蹈动作与日常动作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它之所以造成特殊的经验乃是因为它展示或包含着特殊的内容;或者说,舞蹈动作被注入了丰富的信息,从而成为由虚幻的力组成的抽象符号,这种特殊的符号的感人性在于它表现了人类种种内在情感……舞蹈独特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形式。①舞蹈的形式是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之分的,内在形式就是指的舞蹈的结构形式以及作品表达的方式,而外在形式就是人们可以具体感知到物质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蹈语言。舞蹈是一门融入视觉、听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综合性艺术,不通过形式是无法欣赏到内容,创作一个舞蹈作品如果不考虑其形式美也是不能提高舞蹈作品的。

二、形式美――舞蹈追求的高境界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人体动作形式的造型艺术,在舞蹈的创作整个过程中都是要以创造独特的舞蹈形式为目的的,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决定了形式美在舞蹈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舞蹈《珊瑚舞》和《蛇舞》是20世纪50年代从舞剧《鱼美人》中单独提炼出来的舞蹈,为什么这两个舞蹈能脱离舞剧进行表演,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就在于这两个舞蹈外部形式的独特魅力,《蛇舞》中演员双臂与身体的曲线运动、《珊瑚舞》各种造型组合起来的奇妙空间效果都是舞蹈外部形式美的典范,这种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舞蹈美,甚至要比具有文学内容的舞蹈更能给人以冲击感和震撼感――一种纯粹的舞蹈美。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一味的强调纯的形式美,在舞蹈中是不能忽略了其他任何一种表现手段,更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造成喧宾夺主或纯粹的形式主义,只追求表面华丽而忽视其思想内涵,我们“强调形式美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舞蹈美的功能,提高舞蹈艺术品格,起到塑造人物和烘托主题的作用。”②

三、舞蹈形式美特征

舞蹈形式美的特征欧阳晓芹在《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一文中总结出舞蹈形式美的特征是:“观念的程式”“独特的风格”“超绝的技巧”“妙肖的摹态”四个特征③。对这四个特征我简单的解释一下:

(一)“观念的程式”――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进行传达的,因而舞蹈是具有一定规范性,并且人体的舞蹈结构形式是必须与人本身的感觉心理相符合的

(二)“独特的风格”――舞蹈具有独特性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时代在进步,那么舞蹈的形式美也是要不断创新的才能永葆活力,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责任。

(三)“超绝的技巧”――一般舞蹈演员运用到高深的技巧时,观众还不用品级其内容,就能充分欣赏到其形式美,高超技巧直接向感官诉说其美感。舞蹈演员艰辛的练习技巧,也就是对形式美锲而不舍的追求,当然这不是说片面最求技巧,作品技巧与内容结合才是达到最极致的美。

(四)“妙肖的摹态”――摹态是中一种借物抒情的方式,舞蹈中有太多的以模仿各种动物,如:鹤、孔雀来表达追求吉祥和平的心愿,或者是植物,如:荷花、水仙等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摹似某种对象再注入其审美情感,从而以形式美来感染观众。

四、舞蹈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

黑格尔对内容和形式有个著名的论断:“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内容和形式是同等重要,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既矛盾又统一,那么一个艺术品内容和形式如果泾渭分明,那肯定就不是佳作。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观点也认为任何形式相对于更高层次的形式而言,又是内容,任何内容,相对于低层次的内容而言,又是形式。⑤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创作灵感是从舞蹈的形式而来,从小鸟的飞翔得出大雁、海浪等艺术形象,又或是受到某件事情的触动而创造出一系列的动作,因而不管怎样,只有当形式和内容走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才是具有价值的艺术品,象《东方红》《黄河》等这样的作品,它们的艺术魅力绝非仅是外部的形式美,更可以说是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气概在震撼着观众。因此,对于任何舞蹈作品,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则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当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时,艺术精品就产生了。

美是舞蹈的本质特征。诺维尔说:“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所以舞蹈必须讲究美,美的形象、动作、舞姿、画面等等。舞蹈通过美的一切,给人以美感的享受,美是舞蹈的本质与形式,朱立人在《舞蹈和舞蹈美学》中曾说:“舞蹈美是以人体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以人体动作为抒情表现手段的舞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外在肢体和表情来传递的,因而形式美在舞蹈中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具有形式美的典型作品还不是太多,就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与需要表达的内容谐同的共存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舞蹈艺术珍品。

注释:

①腾守尧.舞蹈的主义奥美学特征.【J】舞蹈丛刊 ,1985年

第1期

②张集敏.舞蹈的形式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

卷第2期

③欧阳晓芹.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2005年11月第27卷第6期

④黑格尔.小逻辑第133页.[M],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⑤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第133页.[M],三联书店,1955年版

[2] 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腾守尧.舞蹈的主要美学特征.【J】舞蹈丛刊 ,1985年第1期

[6]张集敏.舞蹈的形式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

2期

[7]欧阳晓芹.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第27卷第6期

[8]邓可彪.浅析艺术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千手观音》舞蹈动

作造型与福田繁雄设计作品比较[J]四川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