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科学理学

时间:2023-09-18 17:19:43

导语:在生物科学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科学理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也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是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模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实验室条件、生物教材内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在校园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启发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改进拓展生物实验,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会对事物和现象进得观察、比较、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科学结论;提供显露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参加生物科技动植物标本制作、设计校园植物挂牌进行校园展示和评比;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创新科技论文,推选作品参加区级、市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了解利用身边的现成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 、积极探究、创新发现、创新实验、五官并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 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

3.1 认识校园植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运用知识,以校园绿化树种为研究学习对象,对校园50多种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识别、分类、分科研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观察校园植物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才能美化校园?促进生物教学的目的?

3.1.1 设计制作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我们在七、八年级宣起了“我为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我们先让学生走遍校园,认识校园植物,在规范认识了校园植物学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科研究,学生设计广告语、制作植物挂牌,制作得好的挂牌就会挂在校园植物上进行展示,让优秀的作品在校园文雅亮相,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上网查询、制作幻灯片、选背景、写广告语、请教老师。最后做成了精美的植物挂牌,美化了校园树种,体现了校园文明,提升了校园档次,向社会、家长、学生展示了珊瑚中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3.1.2 植物保色标本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我们在参观校园时发现校园植物大多是绿色的,于是我们开展了保绿色干制标本制作,学生采集到了小叶榕、发财树、腊梅等植物的枝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配制保色原液:将硫酸铜5克+水95ml按比例扩大4倍剂量至饱和溶液,到入500ml的大烧杯中,再进行保色煮沸处理,我们发现酒精灯的火力不足,学生就想办法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观察到烧杯内植物叶片由绿变黄,由黄变绿,这时取出植物枝条,用清水漂洗干净,再通过吸水、压制、上台纸、注明植物学名、采集人名、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同学们做出了不同样式的保绿干制标本,放人塑封机中用护卡膜塑封,得到合格的植物保色覆膜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3.1.3 植物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我们学校承接有中、英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于是我们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叶脉书签的制作试验,我们选用红叶李等叶形好看的植物,我们把10克碳酸钠和14克氢氧化钠投入装有400毫升水的烧杯中,让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解,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等溶液温度较高时,将树叶放进去煮一会儿,原则是树叶变黄,树叶上的叶肉轻轻一刷就能刷下来时,这时叶脉仍是坚韧的,取出叶片用牙刷轻轻在自来水下刷洗,将洗干净的叶脉放入溶于水中的染料杯中染色,抖干后用吸水纸吸一下水,然后夹在两片玻璃中压平晾干,写上要表达的中、英文,最后在叶柄上系一根彩色丝线,一张张中、英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礼品出现了。既运用了生物学知识、又拓展了英语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3.2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结构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3.2.1 制作细胞模型——培养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中,琼脂不容易取得,需要量大费用高,在实验前,我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既经济有实惠?”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果冻壳作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作细胞核。这样一来,一个既经济有实惠,有欣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培养了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3.2.2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中,课本上要求用稀碘液染色,但观察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有的学生就提出是否可以用高锰酸钾或红墨水染色,我鼓励他们探索实验,结果细胞结构层次分明,效果非常好。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实验效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3.3 替代拓展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3.1 用蚯蚓替代鼠妇——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但实验中的主角“鼠妇”城市学校“货源”不足,影响到实验的开展,我们想到了用蚯蚓替代鼠妇,蚯蚓学生也熟悉容易获得,我们决定用蚯蚓替代鼠妇来做“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我们有塑料水槽,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我们把槽内分隔成三等分分别放上较干的土壤、潮湿的土壤、过湿的土壤,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后,放上一些腐烂的叶子,盖上硬纸板,但能够通气,有利于蚯蚓呼吸,观察结果发现:蚯蚓集中在潮湿的土壤层,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3.3.2 蝗虫溺水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探究蝗虫气门”这一实验中,教材小实验是:去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一只把头部侵没在水里,另一只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20分钟后,其结果是:头部侵没在水里的那一只没有死亡,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露出头部的那只死亡了。通过推理得出蝗虫是用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样的推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安排。于是我们拓展了实验:将胸腹部吸气扩张的蝗虫迅速放入倒置在水槽里的小烧杯内,水静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蝗虫胸腹部的气门处有小气泡并随蝗虫胸腹部的气门扩张、回缩而扩张、回缩,而蝗虫口器处没有看见这种现象,在短短几分钟的实验观察,学生就明白蝗虫是通过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而不是靠口器。这样实验既简捷又省时,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3.4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组织我校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广泛开展了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3.4.1 制作便捷的捕捉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王娱在《探究外来物种-德国小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的实验报告》时,在捕捉德国小蟑螂时发现它既跑得快又要钻缝隙,还带有病菌,于是开动脑筋,发展创新思维,自己设计制作出了便捷的捕捉工具:用郫县豆瓣的塑料瓶剪掉下面半截,先在地上照住蟑螂,然后扭开盖子,再用带有手套的手取出蟑螂。进行喂养时,发现德国小蟑螂尾部拖着条形卵鞘,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实验室对卵鞘进行解剖统计卵粒数。

3.4.2 喂养投放病虫害天敌——培养学生创新试验能力。

姚君一在研究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时,发展创新思维,根据嫁接成活的原理、动物缺氧窒息死亡的原理、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的原理对南山植物园的樱花进行了大量的实作对比试验,对樱花进行了嫁接,用药棉药泥水泥封堵蛀孔,投放病虫害天敌(食虫鸟20只、30只蟾蜍),既环保又经济,找出了一系列提高樱花的花色质量、延长樱花的花期的非生物因素和人为调控的方法。

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学生实作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3.4.3 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本身就不强,科技论文更是不知如何写,我们辅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试验数据,分析实验、试验数据,根据实验、试验数据和实验、试验现象得出实验、试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斟字酌句反复指导学生修改出线的论文四到五遍。其中《“7.17”重庆水灾调查报告》和《实验探究酒精对胃蛋白酶的影响》获南岸区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探究杀灭德国小蟑螂的实验报告》获重庆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今年我们研究的课题《重庆南岸城区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初探》获得区级二等奖,《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 subhirtella(Miq.)Sok]更“灿 烂” 》获得区级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了论文写作水平,在大赛中取得了不少的科技创新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2006 创新与实践活动——生物教师培训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54-62

[2] 《百年科技话创新》路甬祥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 王 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 2001,17(4):6-8

[4] 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 2000,25(5):8-9

[5] 王建华 张文华 刘国璋编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6] 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上海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第2篇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现状;科研能力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生物课本里学到的一切理论知识都是由一代代生物学家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结果。理论和实验,一个抽象一个具体,要想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必须通过更具体的实验教学。因此对生物专业大学生来说,实验课必不可少,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和补充,又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建立一套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需的。但目前某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生物实验教学还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验课教学现状

生物学科是本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自然科学之一,最近二三十年更是生物学爆炸性发展的时期,然而有些院校的生物课程用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实验教材更新不够及时,内容相对滞后。老版教材通常在实验内容设置上过于保守,验证型实验安排较多,同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严重脱节。除了教材更新不够及时外,还有一些高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存在更新缓慢问题。生物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依赖于实验设备的进步,正是实验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才成就了生物学家不断攀升的科研高度。高校本科生实验课堂上的实验设备往往赶不上研究生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直接导致本科生无法接触到较为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也会由于落后的实验设备的局限而只能选用较为陈旧的甚至已经被主流实验室淘汰的实验方法。

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固定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弱,对老师和同组实验同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较为突出的问题。实验课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根据实验指导教材讲解实验设计,之后学生分组实验,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学生由于有同组实验同学,随大流,跟着做就行,自己不动脑思考,即使实验出现了错误,数据不准,也有其他同学的数据拿来参考,有时甚至下了实验课后都不能完整地叙述出整个实验的前因后果;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从课后实验报告中发现,让教师很难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实验的难易程度,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讲解,对实验操作提出不同要求。陈旧的教学模式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会越来越低,直接导致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使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师资队伍水平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讲授实验课的教师务必时刻关注自己所属专业领域内技术发展动态,了解目前最新教材、研究方法及最先进实验设备,这是为学生讲述最前沿实验知识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大量阅读文献,掌握该学科的科研动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教师的实验课讲授连续几年都没有变化。同时,实验课教师应该多走出自己的实验室,到条件更好的院校多学多看,了解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学习更灵活多样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认清自己的实验课堂急需改革的地方,还有助于向学校传递教材及实验设备的更新信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处于科研前沿的事物,对学生科研能力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不论是教材、设备的更新,还是老师自身科研素质的不断提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主体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做实验、如何分析实验,才是最终目标。以往实验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实验后,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做实验,即便有课前预习环节,也多是看看实验教材的实验步骤而已,学生很少动脑筋设计实验,针对这种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我们可以考虑换个思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如实验设计环节,在不参考实验指导教材的前提下,3-5位同学分一组,每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步骤,并提交电子稿;教师收稿后,去掉学生姓名等信息,再将每位学生的实验设计转发给同组其他同学,学生通过参考其他同学的设计对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更改,再次提交;教师收稿后,在每组实验设计中挑选一个最合理的作为该组的实验设计使用。被选中的同学在课堂上讲解和说明自己的实验设计,经同学讨论后,再次做出调整即可按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仔细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同实验指导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和分析,做出总结。这样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动脑,不只是照着参考书和老师的板书做实验,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切实锻炼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今后实验教学中,只要每一位教师都努力提升自己,学校支持实验室建设,学生真正融入实验教学中,必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实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顺寿,曹其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13.

[2]许国安.构建基础实验训练平台,培育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8-21.

[3]徐伟丽,马莺,徐德昌,代翠红.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0,5:64-65.

第4篇

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地方。当然,要把最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比较先进的做事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地做事效率,增强他们地创新能力。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向学生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另外,中学生大多在11—18岁之间,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是那么丰富,尤其是经历的探究过程比较少,对探究方法了解不足,给一个具有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思考,怎样操作。人都是有争胜心的,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渴望得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够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快速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的探究,通常要经过如下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因此,教师可以先叙述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当学生对这些科学研究的事例有所了解之后,再来分析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它分解为上述六个步骤。这样,学生不但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感性认识,而且也有理性认识,获得的方法就是完备的。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讲,提出问题要比研究问题难。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活动总是依据于现有的经验,而现有的经验都是经过实践所检验的,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依据过去经验活动,没有遇到问题,人们发现问题的意识淡漠,不会去刻意寻找活动中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是问题总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问题特别隐蔽,极不容易被人发现。还有,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寻找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而一旦问题被提出,解决它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只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简捷,是否科学而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重要的,而且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增强质疑提问的本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故意留下后门,让学生钻空子,找问题。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强调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性繁殖,一种是无性繁殖。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前面的复习,繁殖的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可是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科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有性繁殖,学生不免会想到:昆虫有没有无性繁殖呢?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呢?这就引出了一个生物方面的科研课题。但是,如果教师不做复习,或者在复习的时候不强调两种繁殖方式,那么学生可能就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3、要重视研究计划的制定

第5篇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的物理教材是以经典物理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调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现代学生素质为中心,尽可能反映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对中职物理教学的新要求。在知识层次上以基本知识为主线,全部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与近代物理四个部分。

中职物理虽然难度比较小,但是知识点多、面广,不仅有许多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需要考生去记、背,而且还有物理仪器的操作和物理实验的原理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解决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复习任务呢?我认为对口升学物理课的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以中心内容为主线,完成各个版块的网络构建图

首先,根据物理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物理考试大纲》,对物理知识进行有序化的复习,进行知识的梳理。将力、热、光、电、原子物理作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中又包含许多知识点,而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运动和能量联系起来。由于平时我们是从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讲解的,因此学生的知识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先将杂乱的知识系统化,先进行单元复习,然后再用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跨章节综合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必须以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物理规律为主线,要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教师要在做系统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如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时,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主线,构建质点受力和运动关系网络图。一边是力,一力是运动,中间是物体。在复习力的知识时,可以复习各种性质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对力进行合成与分解。而在运动知识的复习中,首先,从机械运动的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包括质点、参考系、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等概念,再进一步到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再对直线运动进行分析,匀速的直线运动和变速的直线运动,再找出变速直线运动中有特点的匀变速运动进行分析。将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融入其中进行分析。

网络图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将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有序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网络。编织知识结构图要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一般到特殊,理清知识体系,达到知识归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二 在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加强对概念的再理解

在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实验和一些物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物理复习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是认真阅读课本,深刻理解包括注解、阅读材料、演示实验、课后练习。读书的目的在于去粗取精,掌握精髓,便于理解和掌握。比如,有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很容易混淆的,而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又有联系,可以运用图表类比或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在复习中可以起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如比较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时,加速度是用来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没有关系。速度大,加速度可以很小也可为零;速度小或为零,加速度可以很大;加速度的方向也与速度方向无关,可以与速度同向、反向,也可以成任意的夹角。再如电场和磁场,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比较,电场线和磁场线的比较。这个过程会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再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三 通过做题,将知识深化掌握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物理习题可以促使学生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单调的物理概念、公式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一,要熟悉题型。理论和研究表明:“不存在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不做练习就能学好物理。”要熟悉题型,必须做题,而且要做大量的题,以达到熟练。

第二,要概括出题的类型。比如,计算题中,一般情况下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是必考题目。从受力分析到物体的运动或者是由物体的运动推出物体的受力情况,通常以物体静止或物体做匀速运动为一种情形,或者以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来考查。而另一道大题通常是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还有一种考法,比较难一点,就是关于复合场的考查,重力场、电场、磁场的复合场,再结合能量守恒或动能定理来解题,对于中职生来说确实非常难,考的概率不是很大。而电学方面的考查,主要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时还会结合电场力做功分析电势能变化。

第三,必须教会学生认真读题,分析物理过程。有些题的物理过程比较多,涉及的公式也比较多,学生就会心浮气躁。所以,这时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分析物理题目,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如静止、匀速、匀变速等等,认真分析过程,方可变难为易。

第四,关于解题能力的考查。在掌握了物理题型之后,需要明确各种题型的解题关键。如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去解题的关键是:(1)判断物体或系统的受力情况,判断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在做功,如果有其他力在做功,机械能是不守恒的。(2)找出零势能的参考平面。(3)找到初位置与末位置。(4)运用机械能守恒来解题。

第五,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物理计算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除了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外,很多时候会用到三角知识,有时要用相似三角形的比值法来解题。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还要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加强学习。

四 灵活运用知识,多种方法解题

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

有一些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解决物体受力和运动问题时,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去解,也可以用动能定理去解,这样做可以拓宽思路,增加解题的路径。

2.用多种物理方法解题

图像法:这种方法可以将相关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出来,直观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我们常见的图像有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力随位移变化的图像,电学中伏安特性图像等。如在解决升降机运动的题目中,第一段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段是匀速直线运动,第三段快到达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作出速度—时间图像来求位移非常简单。

理想实验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就用到了理想实验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质点的概念,如果不能将物体视为质点,许多问题会变得非常复杂。另外,还有点电荷概念、光滑水平面、光滑斜面,这些面的摩擦力为零,都是理想化的。

等效法:这种方法是把问题中的情境等效为我们熟悉的物理情境。如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就讲到了等效法,必须是一个力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才可以等效替代。在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中,首先要将复杂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可以一目了然哪部分是串联,哪部分是并联,电压表测出的是哪两点间的电压等。

五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题中,题目更贴近生活,紧密联系实际。如汽车牵引力和功率问题,手机充电、汽车能耗问题等。这些问题非常新颖,而题目中文字又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当遇到这类题目时,必须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找出其中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然后再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六 加强对实验的研究

第6篇

一、立足现实生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教授说:“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义”。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依靠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寓学于乐”,使学生逐渐达到“以学为乐”的境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注重科学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甜”,从而会促进学生更加主动钻研并在钻研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积极持久爱学物理的情感。例如在学压强这节课时先让学生体会一下书包带宽和窄那个背着舒服些?你被穿高跟鞋和穿平底鞋的两人各踩一脚那个更疼?在学习保险丝作用时,在一个装有火线、地线、保险盒、电灯、插座的照明电路示教板上进行“短路”演示,按下保险丝,接通电源,电灯亮起来,取下插座盖,用绝缘钳子将插座两金属片短接,只见火花闪亮“噼啪”一声,一股青烟升起电灯熄灭,保险丝断了,重新接好保险丝,电灯复亮,一些常识、一个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精力集中了,情绪高涨了。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利用各种名人轶事,高科技成果等,设置各种趣味性的问题,适时插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媒介,成为学习抽象物理问题的剂。比如阿基米德的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能翘起地球”。等等。

二、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心灵上与学生相沟通相融合,为此,教师要少批评学生,更不能体罚,辱骂学生,即使那些经常违纪或有时对自己不礼貌行为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宽容,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学生能接受 的方式去改正他们,在批改作业时,常找学生谈话,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多讲一些鼓励的话,另外,教师还应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信任感,从而也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要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尽量满足他们“吃饱吃好。”对待基础差的学生也要多鼓励、耐心辅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有饭可吃”。

②还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不给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课堂上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比如,我把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车胎充气问题融入课堂,气多骑起来轻快,气少骑起来重,冬天路滑为了安全起见是气多还是气少?而夏天又为什么不可以打的太足?从而能引出哪些物理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他们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了。

三、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创设主动参与的多种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究、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推理及解决一些基本的实际问题,获得探究乐趣与成功的体验。比如在学习电路连接时,我就给每个小组发够用的小灯泡和电池、开关,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电路连接,最后总结出电路有串联和并联。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疑问动态的创设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那么必定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内容都过于抽象化,以往初中物理教师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长时间作用下,会消减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课堂教学成效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述与《浮力》有关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和两个同样体积的球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如果将这两个球体同时放入水杯中,那么这两个球体承受的浮力是否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学生心中也会随之产生很多想法。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要求学生将内心的想法大胆讲述出来。教师需要认真听取学生的众多想法,矫正学生思维上存在的误区,然后进行实验环节的开展。这种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学习成效也会大幅度地提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二、注重学生评价,为学生提供和谐展示动态平台

为了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合理、科学的赏识评价,为学生提升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大胆地将内心的想法讲述出来与学生分享,对学生进行赏识动态化的评价。(2)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信心,消除基础较差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存在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发言机会,使这些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可和重视。(3)对于学生有价值性的回答,以及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利用“你回答得很好,下次继续努力”等言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成果包含内容众多,不仅有学生的作业,同时还有学生的实验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在班级内部开展作品展览,要求学生对相互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物理课程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注重实时点拨,创建实验探讨动态教学课堂

第8篇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实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无论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还是在布置的科学探究作业中,都应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题材,不仅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情境也要尽量与实际生活一致,探究的结果也要到生活实际中去验证.

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力的实例.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底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大致相同,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底鞋的则宽而浅.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实例.通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过程性原则,要求教师要重视探究过程的质量,要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学会评价过程而不只是评价结果;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尽量参与探究的各个环节,尝试各种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要尽量体现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养成记录探究过程的好习惯.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一位教师提出问题:大气对我们周围物体是否有压强?然后做纸片托水杯的实验,这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一个学生提出:水杯不够深,杯再深些,纸片就托不住水了.于是教师用量筒做上述实验,水仍不流下.有的学生提出要求:用很长的量筒做实验试试看.教师不怕费时间,用1m长一端封口的玻璃管做此实验,水仍未流出.学生惊呼:大气的压强真大呀!然后教师提出:如果用密度特大的水银做实验就不同了,再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表述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创设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物理问题几乎都是教师直接提出,学生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如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一些富含物理问题的实验,讲一些物理学史或物理事件,展示一些问题情境丰富的音像资料.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学生问题所在,而只是提出探究任务与思考方向,让学生发现矛盾与问题.

2. 鼓励学生要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关键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并能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不要讥笑学生幼稚天真的想法,反而要表扬他们敢想、敢说.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学生家庭、当地社区等校外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态度与能力等无形的资源。通过近几年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家庭、社区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受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只是为教师服务,更应当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生物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发生物课程资源时应深入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发现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之门,从自己以往与学生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达到生物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个体差异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选材时应当取舍得当,从中筛选出那些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为此,教师不但需要了解任教班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而且应兼顾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将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积极收集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丰富材料,从不同的层次来设计同一主题的多个活动方案。同样向学生布置作业和下发相关练习材料,也应因学生个人而异,因学习小组制宜,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到智力活动的乐趣,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3. 让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中学习生物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教师在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为开展生物教学服务的同时,也积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组成活动小组,自行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查阅相关书籍及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调查、收集、整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并展示和讨论、交流成果。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了解就地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所肩负的重任,使学生对我国目前在上述领域中面临的威胁进行思考,学会分析和判断我国生物多样性潜在的威胁,鼓励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际联系,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对生物学科课程学习结果的体验和认识,较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爱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3.2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增加教育说服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家庭中往往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养花、养宠物,家长平时也会谈及有关栽培、饲养和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时,可以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并建立配套的评价措施,还可以组织班级内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认可,增加教育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