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08
导语:在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对其他运动员的观察和访问,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心理素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柔道运动员 心理素质 比赛
一、前言
随着柔道运动的发展,对抗程度的激烈,对柔道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不仅要有充沛的体能,精炼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差距日益缩小、比赛强度和负荷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成绩的好坏,胜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见解。
二、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一)柔道运动员心中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心理素质”,通俗的说是指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情做自我心理的调整,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或承受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心理素质的好坏。柔道运动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心理因时因地而异。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柔道运动员对比赛水平的发挥。有专家认为心理素质在整个体育运动中的比重占30%,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已被国家体育界所公认。
(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状态,常与愉快、紧张与否及其强度有关。心情不畅或过于紧张,都会在大脑皮质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刺激点,心理学称之为“兴奋灶”,会干扰人们的情感平衡。人们的情感平衡扰时,判断能力和动作都会失准,肌肉也会产生某些部位的痉挛。情感的强烈激动与失控,或因精神压力而推动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将引起血液和内分泌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无益于柔道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因此,柔道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情绪平衡,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员的意志力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意志力坚强的运动员,即使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临场不怯不馁,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进入竞技状态。再者,运动员的个性作用,在训练和比赛中同样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刚毅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我暗示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能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从而能有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三、比赛时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及对比赛的影响
(一)心理现象
现代柔道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中技战术的影响日趋显著。有人做过调查统计,70%的运动员认为心理素质对比赛有较大的影响。本人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及对其他的运动员的观察和交谈中发现,赛前,有些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常常会表现有赛前燥热症,具体表现有:心跳加快、尿频、口干舌燥、肌肉抽筋、情绪不稳定、信心起伏大。有的甚至于比赛前几天就失眠,影响训练质量。
(二)对比赛的影响
1.自信心对比赛的影响。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神支柱。同样的客观情况,不同自信心水平的运动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赛前,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伤病等原因,缺少正常训练,对自己的训练水平产生怀疑。再就是对自己的对手没有充分的了解,产生对比赛的恐惧心理,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例如,在碰到天气闷热的情况下,运动员对比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运动员认为闷热的天气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自信心下降,担心出汗太多,手臂滑,不易拿把,做不了动作,发挥不了技战术水平,导致最后的失败;有的运动员认为天气变化对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自信心没变化;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在这种天气里自己仍能发挥自己原有水平,天气影响的只是对手,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自信心反而提高了。如表1:
2.环境条件对比赛的影响,因比赛时的环境气氛比平时更热烈,周围有观众,有裁判,有记者摄影,比赛场地、气候都与训练条件不同,这些外界的变化刺激运动员的运动中枢神经,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刺激的输入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做出各种反应,如反应消极会削弱情绪,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柔道训练通常都是在白天进行的,但有些重要的比赛因场次过多,不得不在晚上安排比赛,如晚上比赛时灯光的照射,会使有些柔道运动员视觉产生模糊,看不清对手的动作和比分,导致技战术发挥不正常。
3.自控能力对比赛的影响。每个柔道运动员在心理上都有好与不好的特质,也有好与不好的状态,哪一方面占优势,都得靠我们这个“主人”利用好的“控制”方法十分重要,而比赛时间的安排将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比赛,准备活动做到什么程度,饮水问题,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比赛计划是什么。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对自己紧张的情绪的控制将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等.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
抓好德育工作也就是首先抓好德育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就是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的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对学校、班级的德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学校、班级的德育管理目标(目标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他们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有效地推进德育进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抓好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抓好了德育工作,是其它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唐代思想家、散文学家、政论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早有论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突出、首要工作就是“传道”,即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那么,要抓好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应掌握些什么呢?
我想,正确分析并掌握人的心理是最重要的吧。因为,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心理生活内容丰富多采。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理解人的心理,先就要对心理进行分析。
心理即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总是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发生和进行的,所谓个体心理就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者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将个体心理概括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四大方面。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是“人在与世界的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下心理活动的变化的顺序”。所以,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人心理操作的程序及完成程序所经历的进程。由于人心理操作的程序与形式不同,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
但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不同的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时,这种状态也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不断的变化,有时也有一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倾向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即在认识事物,总结问题,作出决策时,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因为遗传、教育、训练、环境等的影响,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点有些是偶然的、暂时的,有些则是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人身上的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个人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生活的特殊性,是人与人在心理上的类型差异与特征区别。心理特征也叫个性心理特征,它与前面所讲的心理倾向一起构成人的个性心理方面。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教育作为一种传递人类文化,培养社会人才的活动,其活动的展开与效应,都是通过师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适应和改造而加以表现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从教育活动的性质看,教育即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以精神的开发活动,其最终效应体现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所以,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教育,特别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把握心理与教育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尤其重要。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犯小的错误,但许多老师却默然视之,他们认为人人都会犯错误,犯点小错误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不去管它,也好象无所谓。
实际上小事并不小。为什么呢?因为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意识的朦胧期,不能够严于律己,是非观、道德观、认知力都不强,不能正确分辩是非。因此,很多坏习惯正是在小事中养成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在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在长大后是很难改掉的,甚至是终身难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的小毛病,怎样抓好德育工作,让学生正确地树立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呢?现就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1 班级管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一个班上学生的坏习惯真不少。比如,上课铃响了,一个学生才大摇大摆的闯进教室,这种表现让教师非常气愤。于是,我让他重新回到教室门口喊报告。却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因为同学们还不理解我的真实想法。但我却借此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了教育。小小的报告是尊重别人的开始。如果不对该生的这种行为进行及时纠正,长此下去,不仅让学生养成了横闯教室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不尊重别人的习惯。所以,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班级管理,首先不但要有班规、班训、有班干部的督促,更重要的是要有老师去诱导,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作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千万不能妄为人师。
2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课堂常规管理是课堂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没有常规,学生在课堂上则无准绳。所以,在常规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制定并处理好课堂常规,并科学地实施,以取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应。
在课堂中,一些学生不时地说话、玩手、玩笔、发呆,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我立刻请他们小站一会儿,再请他们座下,并要求他们必须在本节课中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他们带着任务只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跳皮而又不专心的学生即兴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都能回答。问题回答后,及时对他们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自信和体会成功的喜悦。长期坚持下去,他们的不良习惯就改正了不少,上课也比较的认真专心了,学习积极性也大大的提高了。
3 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
环境塑造人,说明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那么,环境是指什么呢?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人类可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前者如气候、地理条件、物质状况等,后者则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人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在农村小学中,骂脏话的学生为数不少。在我接触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都有骂脏话的习惯。记得有一位学生是骂脏话的高手,骂脏话成了他的口头禅。有一次,一位女同学被这位男同学骂哭了。我刚走进教室,这位女同学便向我哭诉了事情的经过。我立即请过那位骂脏话的学生,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我说:"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是爹妈养的,你骂别人,你以为你心理好受吗?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才对嘛?"当时,他被我批评得流下了眼泪,但过不了一会儿,他又旧病复发了.于是,我请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他进行一个月监督.在监督改造的过程中,只要该生说一句脏话,我就要立即对他进行一次教育.在监督改造的这一个月当中,他还是骂了几十次脏话,但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只要有两天他没有说脏话,老师和全班同学立即对他进行鼓励表扬.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这位昔日的"脏话王"彻底改掉了骂脏话的坏习惯.其他有坏习惯的学生在监督他的同时,自身也逐渐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这时,我又发动班上的优生和我组成"学习互助组",对班上有不良习惯的"后进生"进行其实可行的辅导,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3.2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工作教育,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学生,在学校老师要教育学生,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重要。所谓环境塑造人就是这种道理.愿我们的家长也重视德育工作吧.
3.3 除了学校、家庭外,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我们要培养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当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靠全社会的努力才行。
因此,学生所处的年龄不同,环境不同,他们的表现就不一样,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那么,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才好,学习成绩才有提高。
4 抓好德育工作应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更不能因为恶事小而又去做了。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不要去做违反纪律、损人利已的事。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从小事抓起,让学生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向前发展。
从小事着手抓好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抓好德育工作,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模范地履行好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要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只要我们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绩,就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主编:栾学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出版发
行。
[2] 《小学心理学》。主编:蔡笑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4月,第三次印刷。
摘 要 环境心理品质包含的因素很多,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私密性、社区感、向心力等等,本章重点从室外环境的主体――人的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探讨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归属感、安全感三个方面的认识与评价探究社区室外环境心理品质因素。
关键词 社区室外环境 环境心理品质
环境心理品质包含的因素很多,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私密性、社区感、向心力等等,本章重点从室外环境的主体――人的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探讨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归属感、安全感三个方面的认识与评价。然而任何一项心理品质的测量都具有不确定的标准,因为个体对环境的感受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探讨这些心理品质时,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一、舒适感
在环境心理学中,舒适感主要指人在环境中所感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轻松愉悦。居住环境的舒适感不仅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外在形式的直接感受,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个人体验,是包含了表层形式在内的对环境整体的意境和风格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应从整体出发来理解部分的存在。居住室外环境的舒适感是直接影响人对环境使用的关键因素,舒适性的空间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符合居住者的感知和行为特点。
安凯文・林奇曾说过:“从外部空间的本质上讲,场地的空间感受就是精神感受”。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每个人的空间体验也因人而异。但人们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能带给自己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感。居住环境中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合理的空间秩序是创造舒适感的必要条件。
宜人的空间尺度。室外环境中过大的空间尺度容易让人们产生空旷、单调的心理感受,从而疏远环境。而现代高层的住宅环境,使得建筑本身给人的尺度感不断增加,居住者失去了在小环境中的舒适感,也就很难在心理上产生对室外环境的亲近。当下许多大型社区在环境规划上,过分追求室外景观的规模与新意。从环境规划来讲,这样的设计导致了空间的极大浪费,从心理学来讲,这样的规划模式不能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因为其形式上所造成的“领域”不能被居住者认同,从而失去了心理上的“防御领域”,也就难以产生在环境中活动的心理舒适感。
合理的空间秩序体现了环境的领域性和易识别性,带给人们理想的空间体验,为人的空间行为提供了基础。按照这种心理现象,室外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特色的绿化、入口小品以及有特征的标志物等,使人们跨入这一领域就有进入家园的亲切感。
另外,室外环境中景观的有序变化还能带给人们丰富的感官享受,例如西方庭院创作往往利用空间轴线展示不同的景观序列,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归属感
归属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务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和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隶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社区归属感(Community attachment)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社区归属感的产生为居民提供了一种除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的场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的孤独感和离群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对推动我国城市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往是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的需求中更高层次的需要。古语有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获取信息、实现人与人的沟通等。渴望交往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缓解压力,获得外界信息和帮助,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与城市空间和住宅结构的转变,邻里关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社区位置上靠近的关系,但人们相互之间并不相识,相识的愿望也很淡薄。
三、社区安全感
社区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是社区居民对所居住地区治安保障的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况的主观认识,是一种群体意识。社区安全感是环境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当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接着便会追求对安全的需要。因此,居住环境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心理。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
、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
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称号使人类可以骄傲地有别于其他生命。心理是人类所独具的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奇妙、最高深莫测的一种现象。说起来,人们似乎用很简单的词汇就能描述出一些心理现象,但是要科学地、通俗易懂地解释心理现象却非易事,因为一般的心理常识与科学的心理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什么是心理学?最简洁的回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不过,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人人有之,但不一定能自知,或者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决定了心理学科的研究任务是探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客观原则:即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人的活动中进行研究:二是发展原则把心理现象当做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去看待,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去研究心理现象。心理学早年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后来根据研究本身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一些便于收集材料、易于操作,不影响信度、效度的新方法,如问卷法、测验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及模拟法等。
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被大脑反映出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客观事物或脑)都不能形成心理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人的大脑称之为“自然的王冠”,说明大脑在产生心理时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有大脑而无现实刺激作用于它,大脑也就变成一个徒有其名的“王冠”。了。我们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厂”,客观现实统统都是“原材料”,加工厂把原材料吸收进来,加以消化,完成对材料的内部“深加工”过程:经过大脑加工后生产出的“产品”,再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更多地代表和体现着每一个个体的风格和特色。
人的心理之所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是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完成的。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塑造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主观世界。同样是阅览一本书,或同样进行一次交谈,观摩一场表演,人们却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亦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反映。社会实践是心理的不竭源泉,社会现实的改变带动着人们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谈到心理学的发展时,大家都喜欢引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段话:“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心理学,实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人们对心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仍在不断地探索中。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与“不同”
咨询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恋及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咨询的话题内容是与个体发展和心理保健有关的,是正常人一生有可能遇到各种事件时在心理层面上获得专业人士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其过程是建立在咨询者和来访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
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中外有多种提法,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业务性的联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和现有症状,调解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致力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不妨这样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差异:心理咨询是伴随正常人生活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生命阶段,为之疏导、使之豁然,内心重新获得力量,而心理治疗是临床的一项治疗工作,针对的是问题甚至是疾病,心理医生需要识别、调整来访者的问题,改变其不良情绪、行为,理想的治疗过程或多或少地要影响来访者的人格。相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个更为艰巨漫长、更需要双方投入时间、精力,更需要有良好关系作基础的一个过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有所区别的,但其在发展近百年的历史中,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唯有认识共同之处,我们才能明确、把握其更核心的东西。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都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利用其专业技能及所创造的良好咨询关系(共情、理解、尊重),来帮助人们学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难题。②咨询与治疗都是围绕心理话题,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咨询者所运用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③都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双方共同合作的努力。改变,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就是劝说一番,事实是,并非那样轻而易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近年来,作为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也成了频现于媒体的时髦字眼。在不少人看来,心理咨询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而更多有求助心理咨询师想法的人,还在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解或误解,而迟疑着不敢叩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有能力把握和调整自己,心理咨询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有时我们又会发现,实际上一些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心理咨询又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情绪反常比较严重或者持续时间比较久了,就会建议他去看看心理医生,但是我们又对心理工作不甚了解,不清楚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不是对任何情绪上的或者说心理上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有效呢?这就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有关知识。
先说心理咨询吧。咨询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属于发展心理,入托(学)、职场、婚恋、养育、退休,从小到老贯穿人的一生,主要是给予来访者一些建议和指导。另一部分工作是帮助心理基本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康复过程的心理不适应。减轻来访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之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完善自我,比如个人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学习焦虑等等,都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说各种神经症、情绪问题、人格障碍,多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如果诊断是精神疾病,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药物控制症状后,康复期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辅助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有些人的初衷是“找个专业人员帮帮自己”,那么,心理工作者能给来访者提供哪些帮助呢?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吗?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来访者怎么去解决一件具体的事情,更不是代替他去作选择、作决定,而是帮助他找到影响情绪的不良因素,使当事人
意识到一些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观念、想法和行为模式。此后,咨询师会指导来访者做出一些改变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超越当事人的控制力,咨询师会教他如何去理解这个事实,重新面对它的感觉会有所不同。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和鼓励,当事人可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理解自己并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建立相对适应外部环境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我们前面说过心理改变是一个过程,它和几个要素有关。比如说:问题本身有难易之分,来访者被“卷入”的深度,其对问题的感受、性格特点,来访者的领悟能力……同样是一个婚外恋的问题,有的人谈上几次就能茅塞顿开,基本上”心中有数”,而有的人会持续咨询很长时间,还拿不定主意。每个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对咨询师的开放程度不同,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在真正面对现实问题时候自制力的不同,都决定了咨询相同次数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与生理疾病的治疗方案相比,心理上更看重个体差异。所以,咨询的次数不太可能有一个“标准值”,效果也不可能在未进行咨询之前就评估出来。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中年与老年,在我们的习惯中常常统称为中老年,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提法,还说明它们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年龄阶段,有着一些相似的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其相似性在于逐渐步入生命的多事之秋及需要面对生命后半程。
如果分别看待中年期和老年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以下方面不同之处。
中年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因为中年人具有社会角色,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也有相对固定的社会交往圈子,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主要压力一部分必然来自工作,来自社会角色,比如坚守职责,完成任务、挣钱养家糊口、保障家庭的生存:另一部分心理压力来自精神和情感需求,比如维系爱情、亲情,维护各类社交关系。
当心理结构逐步趋向稳定的同时,作为社会与家庭的栋梁,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是对一个人承受力的考验,并且意识到了自己此生发展的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些挫败感,有感人生不如意。感情危机也是中年人的一大话题,因为有孩子、有父母,比起年轻夫妻的处理要更为复杂。若多年经营的感情受到伤害或化为乌有,是大多数人所难以承受的。离婚、再婚等问题的处理过程,这些人生亲密关系的失去和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延续一生。
与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无论是心肺功能还是体力、耐力都有所下降,高强度活动后身体恢复慢,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在心理功能方面,中年人通常习惯于按照固有思维和经验去处理事情,对新信息加工接受得慢,记忆力有所减退,有感力不从心。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令人措手不及,为此感到困惑和无奈。中年男性虽然没有明显的更年期,但是在心身承受压力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反应,且往往因为“硬扛着”而错过自我调整的最佳时机,直到以心身症状形式表现出来才被意识到,甚至成为躯体疾病才引起重视去接受治疗。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辈子走过来,人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可形象地比喻为人生风云变幻。有些风云变幻是时代、时局以及外部环境造成的,普通人难以掌控和改变,无奈命运弄人而有些风雨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把握的,但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当事人未能把握好时机和方向,留下遗憾或悔恨。不同的人生经历,留下不同的经验和结论。不管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作为生命体验、阅历、经验被保存和利用,但有的经历也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内心的痛楚和创伤被留在记忆中,与我们终生相伴。
人在年轻时身强力壮,忙于发展拼搏,很多人生“风景”顾不上看,很多值得体味的东西无暇顾及,甚至来不及有更多的消极、抱怨,因为年轻人关注未来和希望,关注自己努力的结果。年轻的那段光景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生存状态足够好之中,人的各方面反应也是相对比较健康的。
人至中年,人生过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不少的故事,自然也沉淀了一些负面的感觉、想法和经验。与日渐增加的压力相对应,中年人的承受能力却不是无限的。现实中,中年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变故,适应难度往往会比年轻人大。因为中年期的生理功能和体力耐力已不如从前,扛不住强烈的刺激,面对问题很难做到破釜沉舟,通常不会轻易去冒险,更不会做出颠覆性选择。他们要考虑自身条件,考虑家庭亲情关系,为了维护形象、顾及影响及名誉,不愿也不能向他人倾诉,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及调适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症状。比如情绪不快、烦躁易怒、恐惧担忧、睡眠障碍等等,影响工作效率及家庭氛围。长期的不良心理刺激还会影响到躯体的生理功能,引发某些躯体疾病,甚至中年早逝。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说到老年,一般从60岁算起,但人们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有的人生理年龄到60岁,可是心理年龄、精神状态还像中年人的也为数不少。老年人首先面临的变化就是抗拒不了衰老,一方面是身体反应:感觉、知觉不再敏锐,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说话唆,行为方式刻板:另一方面,老年人退休离开岗位,生活内容和节拍都不一样了,不具有社会角色,也就失去了职业带来的社会关系,老年期开始依赖个人性格、兴趣及结交方式去安排和完成自己的余生,性情开朗、爱好广泛,适应能力强的老人能较快找到新目标,而孤僻、缺乏兴趣爱好的人则体会到较强的失落感。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答案好像更加多面、更复杂一些。比如:有人年轻时豁达开朗,老了反倒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有的老年人做事犹豫、容易后悔;有的老年人格外关注身体“信号”,夸大身体不适,终日生活在焦虑恐惧情绪中:还有的老年人非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要求儿孙,话不投机,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快。
生命过程是一个轮回,衰老使一个人重新又回到了无力照顾自己的状态。他们在生活上需要依靠亲人,精神上需要依恋亲人,这一点就像年幼的孩子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幼童是一张没有图画的白纸,特点是乖顺、听话、容易服从家长的意志:而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事情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为此,老年人往往与其亲人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依赖别人照顾的同时,还要来点个性小脾气;拿不定主意求助于人的同时,也少不了固执己见:面对儿孙不顺从时,总忘不了要摆摆家长尊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把家中老人当“老小孩”看待,就是因为老人们身上出现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能意识到、不能整合的、可爱又好笑的想法和行为。
快乐生活,老年人如何调整自己
尽管老年人的可塑性不大,我个人认为,一些简单的情绪调整和行为改善还是可以尝试的。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调整的必要性,或者是在其他人的提示之下意识到并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情绪状态及生活状态,完全是自己选择和决定的,也就是说,忙碌与闲在、郁闷与开心、痛苦与快乐,诸多情绪感受及生存状态都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而其他人则是旁观者,必要时可以帮助一下,除此之外爱莫能助,没有能力真正救助什么。我这样说是想强调一点,就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现实的世界中没有“救世主”。
换一个角度看,影响中老年人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一是个体感受。如果一个人较多地沉溺在自己的感觉当中,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乐趣所在,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另一种生活方式“感染”,不太可能有所感触、感慨,而是完全依照自己多年形成的习惯去待人行事。对于这样的老人,亲朋好友最好为其打开一扇关注外界之“窗”,看看外界环境,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的,看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活法”,启发当事人,让他们动心尝试。只要能迈出一步就给予鼓励,而当事人产生新感受后才有可能愿意尝试更多。
二是性格所致。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暴躁、回避,内心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他(她)对外部世界、周围人的判断和感受,就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比如:他们做事会趋向于自我保护、小心谨慎,或者猜忌、对立、敌意,并且因为与他人格格不入而不愉快。对于这样性格的人,家庭成员的理解、关爱和宽慰是十分重要的。不良性格影响终生,所致的心理痛苦也是很常见的,年轻时尚可考虑通过心理专业的帮助去适度纠正,成年后可塑性减小,而此时亲人的理解、接受,为其提供具体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
链接:中老年人心理自我保健
最后,我介绍一些小措施,读者可根据个人需要采纳。
对于中年人来说,减压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不把工作带回家,将工作和休息在时间段上分开。凡事有度,不求完美,尽力而为即可。另外,生活有规律,预留出时间和空间处理突发的事情,避免心身出现超负荷状态。如果说真要设一道健康底线的话,那就是每日有轻松一刻,每晚有安稳一觉。
如果您的工作是严肃的、紧张的,每天要承受大量的负面情绪,比如说法官、警察、医生、护士、城管队员等等,那么,区别上班、下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身着职业装时是职业角色,回家换便装就是其他社会角色,努力将工作中不良情绪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离开。
工作中的某些压力实际上来自不愉快的人际关系,基于不同角度人们的看法不一。待事过之后换个角度为上级想一想,或替下属考虑考虑,我们内心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不只是留下愤怒,郁闷和恼火。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吐不快时,说出来是最迅速的减压方式。可以试着听取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沟通消除隔膜;也可以是聆听自己的心声,扪心自问,忙碌之后给自己留出一段空闲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交流。如果一个人通过自省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受,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特点的人,比拒绝和否认真实的自我要轻松得多。
支持、陪伴或承诺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压九尤其是当一个人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时,避免于困境中“孤军作战”,人们才能更容易地找回轻松。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理论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5、(B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 、社会心理学
B 、应用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 、比较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实验心理学
E 、发展心理学
F 、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
A 、社会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应用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
A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 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9、(C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 、笛卡尔
B 、洛克
C 、冯特
D 、缪勒
10、(B )年,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是(C )创立的
A 、笛卡尔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 、罗杰斯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C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
D 、情感过程
E 、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 ,E ,G )
A 、感知过程
B 、知觉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注意过程
E 、情感过程
F 、行为过程
G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 ,D )
A 、理论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普通心理学
D 、应用心理学
E 、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 ,C ,D ,E )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咨询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E 、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B ,C ,E,F )
A 、心理学学科性质
B 、心理学方法论
C 、身心问题
D 、学习心理机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础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观性
B 、可验证性
C 、准确性
D 、系统逻辑性
E 、描述性
9、(A ,B ,C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会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E 、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
A 、客观性原理
B 、系统性原理
C 、发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 ,E )
A 、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 、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 、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 ,C ,D ,E )
A 、每次尽可能长
B 、有明确观察目的
C 、随时记录
D 、可利用现代手段
E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人脑
D 、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 ,D )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 ,C ,D ,E )
A 、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 、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 、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 、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 、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 ,C ,D )
A 、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 、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 、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 、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实验和研究设计
B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 、抽样法
D 、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 ,C )
A 、孕育阶段
B 、转折阶段
C 、确立阶段
D 、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学的确立
B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 、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 ,B ,C )
A 、意识
B 、前意识
C 、潜意识
D 、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 ,B ,C )
A 、潜意识理论
B 、梦的解释
C 、泛性论
D 、本能学说
E 、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
A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 、信息的识别
C 、信息的选择
D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A 、阈限
B 、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
A 、大小恒常
B 、形状恒常
C 、颜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D
A 、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语词逻辑思维
D 、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A 、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 、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BCD
A 、温觉
B 、冷觉
C 、痛觉
D 、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认知小鬼
D 、判断小鬼
E 、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选择
B 、保持
C 、调节
D 、监督
E 、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静止
D 、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A 、注意范围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转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BCD
A 、动机
B 、神经系统的特点
C 、后天的训练
D 、兴趣
E 、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 、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 、经过大量统习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资源量限制
B 、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B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 、语义编码
D 、表象编码
E 、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错误
B 、记忆痕迹消退
C 、信息的干扰
D 、意识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类比
D 、启发式
E 、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E 、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
A 、气质
B 、性格
C 、兴趣
D 、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荣格
B 、谢尔顿
C 、威特金
D 、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尔
C 、哈撒韦
D 、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 人格测试
C 、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D )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D 、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
A 、l 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气质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E 、兴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 、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 、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 、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 ,B ,C ,D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E 、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钠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罗夏墨迹测验
C 、主题统觉测验
D 、16人格因素问卷
E 、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测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内容信度
E 、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 ,C ,E )
A 、强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 ,C ,E )
A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 、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 、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 、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
B 、加德纳
C 、皮亚杰
D 、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
A 、同化
B 、顺化
C 、平衡化
D 、自动化
6、在《超越IQ 》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
A 、强化学说
B 、先天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 ,B ,C 、D )
A 、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 、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 、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E 、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认知
B 、语言
C 、情绪
D 、社会性
E 、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 、D )
A 、经济节省
B 、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 、一致性效应
D 、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 ,C 、D )
A 、投入较大
B 、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 、会有被试流失
D 、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 ,B ,C )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 ,B ,C )
A 、成熟
B 、经验
C 、社会环境
D 、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 ,B ,D )
A 、语音
B 、语法
C 、语句
D 、语义
E 、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 ,B ,C ,D )
A 、牙牙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 、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 、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 ,B ,C ,D )、
A 、人际交往
B 、认知
C 、自我调节行为
D 、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13、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6、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
B 、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D 、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
A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学设计能力
B 、教学组织能力
C 、教学决策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
A 、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 、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对象
D 、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D )
A 、目标
B 、策略
C 、计划
D 、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 ,B ,D )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 、B ,C ,D ,E )
B 、录象
C 、计算机
D 、黑板
E 、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 ,B ,C ,D )
A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 ,C ,D ,E )
A 、产生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 ,B ,C ,D )
A 、独创性
B 、发散性
C 、灵活性
D 、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热爱学生
B 、善于启发
C 、勤学敬业
D 、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 、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 、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 )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不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加涅
D 、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
A 、奥苏贝尔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应用律
C 、失用律
D 、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意志力
D 、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
A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
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中心兴趣
D 、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 ,C )
A 、华生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 ,B ,C ,D ,E )
A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 、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 ,B ,C ,D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认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 、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 、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 ,B ,C ,D )
A 、习得反应
B 、条件强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改善学习
E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努力奋斗
B 、实事求是
C 、独立意识
D 、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
A 、归因
B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 、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临近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
A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 、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 、暗示
D 、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 ,B ,C ,D )
A 、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 、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 、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 ,B ,C ,D )
A 、报纸
B 、电视
C 、广播
D 、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 ,C ,D )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稳固性
D 、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 ,B ,C ,D )
A 、劝导宣传法
B 、群体影响法
C 、活动参与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报
D 、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
A 、给老人让座
B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 、抢救落水儿童
D 、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A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 、手段犯行为
D 、目的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体个数
B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点
E 、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体智慧
C 、增加群体凝聚力
D 、费时费力
E 、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C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 、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B
A 、问题的内容
B 、内在心理根源
C 、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 、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 、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A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 、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 、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 、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 、情绪较稳定
B 、乐于工作
C 、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 、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A 诊疗模式
B 、发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 、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 、学习动力缺失
C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 、亲子关系问题
E 、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 、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 、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 、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 、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A 、家庭问题
B 、生活危机
C 、财务问题
D 、生涯发展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3.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C )
A .共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换说
D .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B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B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学习
D .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 B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
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二)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
(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 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 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 行为记录单;2. 轶事记录;3. 等级
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 测验的实施过程;3. 接受测验的被试;4. 所选效标的性质;5. 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 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 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 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 评分是否客观。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
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 、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 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 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 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 追踪到22、23岁) 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具体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 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 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 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 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 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 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 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 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 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 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 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 大学生通过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 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 又是新的修养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 成为习惯,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 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自我发展意识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 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 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 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 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 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 心理逐渐成熟. 但是, 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 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 环境适应问题2. 学习压力问题3. 人际关系问题4. 感情问题5. 求职择业问题
5. 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 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 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6. 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3.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关键词 脆弱高自尊;人格障碍;症状
分类号 B848;R395
1 引言
高自尊异质性(heterogenelty of high self-esteem)是目前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指的是高自尊与高自尊之间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它存在着多种类型,如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fragile HSE)与安全高自尊(secure HSE)。以前的研究结果认为低自尊是造成很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脆弱高自尊和一些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比低自尊更加紧密,如防御、攻击、心理幸福感等。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人格障碍症状。如自恋、偏执、边缘与脆弱高自尊这一心理变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此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综述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从脆弱高自尊这一新的、整合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理解自恋、偏执、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
2 脆弱高自尊
2.1脆弱高自尊及其心理特征
脆弱高自尊这个概念由Kemis(2003)提出,他认为那些依靠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增强策略来维持高自尊的人,意味着这种类型高自尊本身的脆弱性,他将以下三种类型的高自尊统称为脆弱高自尊:(1)不一致高自尊(diserepant HSE),(2)不稳定高自尊(unstable HSE),(3)条件高自尊(contingent HSE)。不一致高自尊指的是外显自尊得分高而内隐自尊得分低,这种现象可能说明这类高自尊者在意识水平上持有积极自我意象,但在无意识或较少意识水平上却持有消极自我价值感(Bosson et al.,2008)。不稳定高自尊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随时间和情境波动的程度。自尊稳定性的测量方法是:被试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每日测一两次整体自尊,连测4~7天,将标准差作为自尊稳定性指标(Kemis,Cornell,Sun,Berry,& Harlow,1993)。条件高自尊指的是个体会将其自尊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如达到一个成就目标,得到其他的人特殊款待等。
虽然脆弱高自尊有多种类型,但它们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消极心理特征:低水平的心理幸福感(Paradise & Kernis,2002),更多的敌意、攻击(Thomaes,Bushman,Stegge,& Olthof,2008;Thomaes,Stegge,& Olthof,2007)。根据Kemis(2003)的理论,对于脆弱高自尊的人来说,问题似乎表现在他们遇到自尊威胁时过度的防御。Kernis(2008)探究了脆弱高自尊与言语防御(verbal defensiveness)(个体不去感知或者扭曲威胁信息)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首先对被试进行一项名义上为“生活经历”调查,包括一些中性的、积极的和负性的问题,但实则从被试对负性问题的言语描述中来评估防御水平。问题如:“请你描述是否有某个时刻你觉得没有你的朋友有魅力?”评分者用两个标准对这些材料进行评分:觉察(awareness)和扭曲(distortion)。觉察是指被试能够从自己的角度自由地、无偏见地表达有关自我威胁信息;扭曲是被试与有关个人的负面信息保持距离,如一件事情失败时否认自己的责任。研究结果显示自尊越脆弱,言语防御水平越高,即在自尊的稳定性、条件自尊和不一致自尊的分数都比较高的个体,防御水平最高。相反,被试的自尊越安全,防御水平也越低。除了言语防御,Kemis(2010)列举了一些脆弱高自尊典型的防御手段:理智化、逃避、愤怒、攻击、过度反应(如他们在知觉到配偶出轨时会比一般人有更严重的报复行为)等等。而且,自尊越脆弱的个体,应对生活所使用的防御方式越不成熟(zeigler-Hill,Chadha,& Osterman,2008)。
2.2脆弱高自尊的影响因素
至于是什么造成了个体高自尊的脆弱性,目前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中,自我概念的建构方式与依恋模式是影响脆弱高自尊形成的重要因素。
2.2.1脆弱高自尊与自我概念的建构
首先,脆弱高自尊可能与自尊锚定(anchored)的稳定程度有关(Kernis et al.,2008)。Kernis认为,安全高自尊是锚定得较好的,他们对自己的任何缺点非常开放,直言不讳,展现真我(warts and all),自我相关的负性信息与负性情绪对他们来说威胁感不大。反过来,脆弱高自尊锚定得非常肤浅,自我价值感会随着一些表面的信息、一些外界的看法、一些微小的生活事件而波动。脆弱高自尊的个体可能完全不确定自己的价值感和重要性,为了补偿他们的自我疑问,他们有过激的倾向去防卫、保护、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有一个概念部分地表达了自尊锚定的意思:自我建构的抽象性(Self-construal abstractness,SCA),指的是人们以一种抽象的、总括的、广大的、有弹性的方式建构自尊的重要基础而不是以一种具体和特定的方式。一项研究(Updegraff,Emanuel,Suh,& Gallagher,2010)通过日记法来探究SCA、自尊稳定性、生活事件和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SCA可以预测个体自尊的稳定性(SCA越高,自尊越稳定),而且,SCA可以通过缓冲每天的负性情绪来使自尊变得更加稳定。
脆弱高自尊可能还与过多的自我卷入有关(Heppner & Kemis,2007)。Kernis提出这种思想时,借鉴了佛教的思想,认为安全高自尊拥有宁静的自我(quiet ego),即可以将自我价值感和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分离开来。那些总是将自我高度卷入进生活事件的人,其自尊变得非常的脆弱和具有波动性,他们会对自我相关的事件非常的敏感,常常反应过度(Kernis & Goldman,2006)。
2.2.2脆弱高自尊与依恋
在Tracy(2003)关于脆弱高自尊的模型中。提示脆弱高自尊和早期经历,特别是依恋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条件高自尊可能是来自父母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当孩子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父母会让孩子有一些挫折体验,如拒绝、忽略、惩罚等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脆弱高自尊的孩子知觉到他们的父母更加批评,有更多的心理控制(例如“如果你爱我,你就不要这么做”),不承认他们的积极行为(Kemis,Brown,& Brody,
2000)。有研究(Foster,Kemis,& Goldman,2007)证实了某些不安全依恋,如焦虑型依恋,与自尊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无论个体的自尊水平如何。
由此可见,个体感受自我与关系的方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尊的脆弱性,而且这些特点是慢性地、逐步形成的。而人格障碍症状正是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些应对生活的策略,这些策略大多是稳定而不适应的。
3 脆弱高自尊与人格障碍症状
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绪、人际或控制冲动方面明显偏离个体所在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内心体验及行为模式(DSM;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以往的研究认为人格障碍症状与自尊水平联系得特别紧密。近年来。脆弱高自尊与人格障碍症状的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偏执、自恋、边缘人格障碍症状与脆弱高自尊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
3.1脆弱高自尊与偏执
偏执是指以持久、不切实际的倾向去怀疑别人,将事件解释成对自己有贬低或威胁的含义。早期有研究者认为低自尊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如Colby(1981)认为,偏执者相信自己是不适当的、不完美的和不能胜任的,许多研究(Combs & Penn。2004;Freeman et al.,1998)也证实了低自尊和偏执信念、被害妄想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无论是临床还是非临床人群。但是,关于偏执信念、被害妄想和自尊的关系也有许多不一致的研究,如Lyon(1994)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人群测得的自尊比一般人群要高。考虑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有其他变量影响自尊与偏执信念的关系。Bentall(2001)提出了关于偏执者的一个模型,模型提示,自尊水平并不是偏执人格稳定而显著的特征,自尊的不稳定性才是。一项研究(Thewissen,Bentall,Lecomte,van Os,& Myin-Germeys,2008)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研究者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来探究偏执者在生活中自尊的变化,即让被试随身带一个传呼机,研究者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随机呼叫他们,请他们评估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偏执信念。研究发现当个体自尊下降时,即刻开始出现更多的偏执信念。另一项研究(Raes & Van Gucht,2009)更为直观,低自尊确实影响偏执信念,但是将自尊的稳定性纳入回归中时,低自尊对偏执信念的预测力就消失了,证实了自尊的不稳定性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Bentall(2001)认为,当个体自尊下降时会对自己有一系列的认知偏见,偏执信念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这些消极信念影响。那么偏执信念真的是一种防御负性情绪的方式,还是个人一种习惯化的思维方式?一项研究(Valiente,Provencio,Espinosa,& Fuentenebro,2010)选取了抑郁、偏执人格障碍和正常被试组,分别测试了他们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尊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偏执人格障碍组和抑郁组有着一样多的负性自我评价,但自尊水平却和正常人一样。研究结果可能说明了,偏执者自我评价和自尊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并不是他们可以接纳自己的不足,偏执者之所以没有受自我负面评价的影响陷入抑郁,是因为他们将偏执信念作为一种防御方式。Ben与他的同事(Ben-Zeev,Granholm,& Cafri,2009)进一步发现抑郁和焦虑对自尊与偏执信念的关系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波动产生的负性情绪对偏执信念的维持起关键作用的。换句话说,偏执信念可能是由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驱动的。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结合Freeman(2002)的观点来理解偏执者:偏执者不仅有着许多的消极信念,而且将其看成是自己的软肋(soft target),是脆弱和易受攻击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会预期比较多的负性事件(Bentail et al.,2008),体验较多的消极自尊和负性情绪。而他们又无法通过积极地、建设性地调节自尊的方式来应对,也可以这样理解,偏执信念是(成熟的)自我调节自尊的功能受损的结果(Thewissen et al.,2007)。
3.2脆弱高自尊与自恋
Kemberg(1975)提出自恋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常常还结合着阵发性的自卑。自恋者会吹嘘他们的天资和成就,对自己过分的热衷,但常常会伴随着非常脆弱的自尊。这使他们不断地“检查”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且会对批评做出愤怒和失望的反应(Gramzow & Tangney,1992)。Kemis(2003)认为自恋本质上是用外显的高自尊来掩饰他们内心的低自尊,这使他们有更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的策略――愤怒、攻击。其中攻击行为、青少年越轨、犯罪行为与自恋、自尊的关系受到近年来特别多的关注。在这个领域最让人关注的、最核心的是两大问题:第一,自恋是不是一种脆弱高自尊的表现,它的证据是否可信、一致、详实?第二,自恋者采用愤怒、攻击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呢?其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自恋和三种脆弱高自尊关系有大量理论建构和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毫无疑问,自恋者有着高水平的脆弱高自尊。但令人迷惑的是,实际上仍有许多不确定或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一项元分析(Bosson et al.,2008)发现自恋与条件高自尊是不相关的。另一些研究(zeigler-Hill,Myers,& Clark,2010)发现自恋者只有在某一特殊领域――竞争性的成就事件才会表现条件自尊。遇到负性成就事件(negative achievement event)的时候(如我试着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不会),自恋者自尊会有更多的降低。对于其他生活事件对自尊的作用,自恋不起调节作用。这也可能是元分析中对成就事件权重比较少,导致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Zeigler-Hill(2006)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发现自恋者确实存在外高内低型自尊,但在另一些研究中(Campbell,Bosson,Goheen,Lakey,& Kernis,2007)这个结果没有出现,无论是重复的IAT还是用姓名字母任务(Name Letter Task,NLT)。Zeigler-Hill(2010)总结了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隐自尊的测量技术导致的,可能是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自恋(Pincus et al.,2009)。也可能是内隐自尊有不同的方面(Campbell et al.,2007)。有研究者(Kirkpatrick,Waugh,Valencia,& Webster,2002)发现内隐自尊至少有两个维度:自我喜欢和自我吸引。自我喜
欢是关于社会互动的,包括依恋、归属,而自我吸引是有关像支配,竞争这样的东西。在此基础上,Sakellaropoulo(2007)发现自恋者并不是所有的内隐自尊都比较低,他们表现出了高水平的自我吸引自尊和低水平的自我喜欢。而且。当将自恋分成不同的类型时,不同类型的自恋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也变得不同。研究发现(Barry,Grafeman,Adler,& Pickard,2007)适应性的自恋(领导特质与自信)与自尊有关,而适应不良的自恋(资格、榨取、表现)与自尊没有显著的相关。适应性自恋与个人稳定的特质或品质相关,是一种锚定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评价,而不适应的自恋和社会评价、不良的社会互动相关(Raskin,Novacek,& Hogan.1991)。由此看来,自恋者在不同的内隐自尊维度上表现是不同的,不同自恋又会影响和外显自尊的关系,考虑到这些新的影响因素,脆弱高自尊和自恋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也使得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越来越深入。
关于第二问题,自恋者采用愤怒、攻击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呢?许多研究者发现羞耻可能在引发自恋者的防御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Traey(2003)有一种表述:羞耻感是自恋人格中“开启秘密的关键因素”(keystone),自恋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尊的方式防御着内在过度的羞耻。在一项研究中(Thomaes et al.,2008),研究者让10~13岁的儿童参加一项电子游戏,并告诉他们要争取打赢你们的对手。获胜后的奖励是可以发送白噪音来刺激你的对手。在实验组的第一轮游戏中,他们输了。并看到他们的名字在排行榜的最后一个。在第二轮。他们有发白噪音攻击对手的机会。研究结果发现,自恋的儿童会更有攻击性一些,但只有当自恋的儿童被羞耻时,他们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那些自恋的同时又是高自尊的儿童攻击行为最高。羞耻会增强自恋儿童的攻击性,那么降低羞耻感可以减弱其攻击行为吗?Thomaes和他的同事(2009)让被试完成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写作任务,即让他们将自己个人的优秀品质和重要价值写出来,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肯定写作任务让自恋的攻击者比控制组在一周的学习时间内显著地减少了攻击行为。由此可见,自恋和偏执一样,脆弱高自尊使得个体有更高的风险体验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引发和维持症状的核心因素。
3.3脆弱高自尊与边缘型人格特征
边缘人格最核心、典型的特征是不稳定:对自我身份、他人形象的不稳定和情绪的紊乱。最近一些研究也开始从脆弱高自尊的视角来看待边缘型人格障碍。Hofmann(2009)提出对自我外显和内隐评价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协调的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左右为难,它也会增强内部紧张的水平,唤起高水平不愉快的情绪。一些研究(Vater,Schroer-Ab,Schutz,Lammers,& Roepke,2010;Zeigler-Hill & Abraham,2006)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那些有着不稳定自尊的人比那些稳定自尊的人有着更多的边缘型人格症状(borderline symptom,BS),即使是稳定的低自尊,即不稳定自尊和边缘症状的相关比稳定水平的低自尊还要高。而且,不一致自尊的水平越高,BS中自我伤害(autoaggression)、情绪紊乱(Dysphoria)的症状越严重,自我感觉(self-perception)越不稳定,而且症状比内外一致的低自尊更严重。对边缘人格症状和脆弱高自尊的关系目前还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4 小结
【关键词】 心理档案 大学生 方法 原则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高校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学根据,也是高校改进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特点
心理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种,是指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自我表达等材料的记录与保存。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性的档案,目的是为了评估与预测个体的心理行为。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心理特征建立起来的,主要记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内容,用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提供参考的档案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有:
1.1 动态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发展期,其心理状态处于变化之中。学生心理档案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建设学生心理档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与调查,补充新的资料,尤其是反映学生心理成长变化的动态信息,为评定、预测及指导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系统性。心理档案不是心理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类别排列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心理档案资料的连续完整性,还要反映学生的整体心理面貌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脉络[1]。
1.3 专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对档案资料收集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校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及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除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了解档案工作,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心理测试、调查、访谈和计算机操作等方法技能。重庆市教育部门表示,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的主要测试者不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是身份中立的专业人员。主持测试者事先应经过严格培训,档案管理者系统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基本资料、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2.1.1 基本资料。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身体状况资料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经历、辍学、留级、特长爱好、行为习惯、体育运动、社会活动参与、不平凡的社会经历、担任班干部及获奖情况等。影响学生个人生活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他人(包括教师、同学)的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影响个人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1.2 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取需要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评定材料、班级活动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智力水平。如智力总体水平如何,是言语智力或是操作智力占优。二是个性特征。包括学生具有哪些比较稳固的兴趣,持续性如何;性格、气质特点,哪种占主导地位;哪些个性品质较好,存在哪些不良倾向等。三是心理健康状况。如心理状况如何,有无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四是学习心理特征。包括学习心理动机状况,学习认知因素状况,学习社会因素状况,学生态度、方法、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等。五是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包括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职业倾向是什么,职业倾向与学习专业关联程度等。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料的收集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可以采取填表的方式获得。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对学生基本资料的获取尽量不采取单独的方式进行,最好将其结合在调查、访谈之中。对于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依靠以下方法获取。
2.2.1 心理测试法。是指依据心理现象构成元素化、心理现象测量操作化和心理现象评价数量化的操作流程,编制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将被测试者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量化处理,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品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范围包括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能力与兴趣测验等。2004年教育部组织心理学专家研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测量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量心理健康达到的水平)和大学生人格量表(测量人格特征)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心理测验已出现了明显的计算机化趋势。
2.2.2 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现在使用访谈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要求访员都必须受过专门的训练,掌握访谈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访谈法有助于对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也存在工作成本高、信息失真或者偏差大、结果难以处理等问题。访谈法适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原因、行为倾向等深层次的问题。
2.2.3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比较真实自然,但大学生对行为反映的自我控制力强,需要在自然状态下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实的资料;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2.2.4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分析、推测群体或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群体调查法和个体调查法,群体调查法比较容易和迅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其缺点是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态度及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个体调查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但调查者的态度、方式与资料的价值关联度比较高。此方法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究。
2.2.5 作品分析法。这里的作品是指学生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生产出来的成品。作品分析法是借助学生的各种评定、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学习心得、日记、笔记、各种作业等)来获取学生心理信息的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被试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创新能力强,在其作品中能明显体现出其典型、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但作品分析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它不仅对研究者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研究者要从多个作品中找出共性,避免“以偏概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所获取的信息(包括测验的、观察的以及调查访谈的)进行客观的描述,切忌主观臆造。在采用心理测验时要选择相对成熟的,信度、效度好的标准化量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关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3.2 系统性原则。首先要长期、定时的收集相关资料,使心理档案本身要有序、完整、系统。其次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将对学生心理的考察放入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再次是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测评要一致。心理档案本身有系统性才有可能进行追踪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
3.3 保密性原则。在建立和使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时由于经常涉及到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心理障碍、身体疾病等方面的隐私,学校对此负有保密责任。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明确档案的保密性原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取有价值的心理资料。管理与使用过程中,也不能轻易将信息流露,以防对学生带来伤害。
3.4 发展性原则。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档案的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及时反映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保障档案资料连续完整。其次,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不仅要在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中而且在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测上要体现发展的眼光,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进步,助添学生成长的信心和力量。最后,要将学生心理档案视作“成长档案”。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发展历程和结果,更要重视和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要利用心理档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5 教育性原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档案所采用的方法与工具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档案的建立与使用要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心理档案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应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刨根问底或进行心理疗伤等易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或二次创伤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