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时间:2023-09-18 17:40:09

导语:在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工矿废弃地;复垦;社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37-1

1 研究概况

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遵循一定技术原则,根据实地踏勘,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块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明确各地块的复垦方向,使废弃土地发挥最大利用效益的专项规划。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是以2011年为规划基期年,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12~2015年,全市复垦工矿废弃地总规模1565.18公顷。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依据单元内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及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将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大致分为三个潜力区。其中,和县属复垦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388.31公顷,复垦耕地284.49公顷;雨山区、当涂县及含山县属复垦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277.51公顷、364.78公顷和292.7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规模分别为264.89公顷、266.54公顷和244.54公顷;博望区、花山区属于III级潜力区,复垦规模分别为189.32公顷和52.5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分别为137.82公顷和50.43公顷。

2 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分析

2.1.1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通过对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1248.71公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提高全市粮食产能,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2 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 矿山开采具有采区位置的不可选择性,部分矿山开采造成农田分割及田块破碎,矿山土地复垦将最大程度地恢复原有农田生态格局,促使耕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通过复垦工程及生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便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种植效益。

2.1.3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市,矿山开采在为国家输送经济建设所需资源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工矿废弃地。在国家严控建设用地总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背景下,如此多的工矿废弃地无疑成为马鞍山市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做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复垦区的复垦治理,缩减了建设用地规模,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到城市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将几乎零效益的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

2.1.4 拓展建设用地发展空间 通过将工矿废弃地复垦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增建设用地,缓解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供需矛盾,本质上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范畴,但由于其挂钩指标独立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指标之外,是寻求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规划的实施,对拓展马鞍山市建设用地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经济效益分析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经济效益采用投入产出进行评价,矿山投入主要指矿山复垦治理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复垦耕地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二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效益。

根据前面的投资估算,本规划的实施将投入复垦资金72761.67万元;复垦后新增耕地1248.71公顷,按耕地亩均纯收益1000元计算,复垦耕地每年直接产生的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为1873.07万元;规划实施后,可调整利用新增建设用地1361.00公顷,按目前马鞍山市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215.07万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292710.10万元。从投入产出看,规划的实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环境效益

长期矿山开采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具有诸多生态环境负效应,如地表景观破坏、诱发坍塌、滑坡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系结构、造成土地压占、挖损及土壤退化、板结、加剧水土流失等等。通过复垦治理,恢复原有地貌景观,加大地表植被覆盖,并对原高低不平的地表区域进行规整,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改善复垦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水环境,使其与周边土地利用及景观植被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从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得出,规划制定的发展任务符合发展要求,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

[2]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经济社会效应;结构化;研究探析

中国经济社会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朝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在当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民生等词汇的出现,映射出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涌现。现阶段,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效解决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下滑和政府投资下滑的关键所在。不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是长期以来存在并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也就意味着人口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加强城乡构建医疗保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国家富民强民的政府,决绝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问题,自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着重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采取自愿参保原则,覆盖领域较广,涉及城镇职工和新农合群众,城镇医疗保险由政府补贴和参保人共同承担费用的形式,对于创收能力较弱的部分人群,需由国家予以补贴,医疗保险相对于新农合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更大。商业医疗保险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的作用在2009年的国家政策中给予了肯定,医疗保险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其作用也被凸显出来。然而,尽管医疗保险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其产品和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化优化建议

(一)提升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升保障能力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已达到95%以上,实现较高覆盖面的目标时,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逐渐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出现局限性,这两种矛盾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极为明显,而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相对于农村来说压力更大,因此,政府虽然在完成较广覆盖面目标的同时,其在以后的工作重心需几种在改变地保障水平现状等问题上。提高基本医保的支付能力,当前医保基金的结余率相对较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不断提高医保的支付水平,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医疗费用控制和支付方式

信息化对数据收集更为便利,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在信息化的利用方面仍较为欠缺,从全国范围来说,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改革只有部分地区在实行,仍有部分地区医保支付方式为病后支付,尽管医疗保险已不断加大环节处理支付的新形势,但医疗费用上涨趋势依旧迅猛。根据当前我国费用控制和支付方式的现状,医疗机构与产品药品供应上之间应多加强沟通,建立健全谈判机制,增加购买服务机制。

(三)为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

医疗保险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就医能力,能有效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但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医疗改革方案提出,政府作为医疗改革的领导者和维护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度对医疗方面的投入,引导医疗保险制度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政府的参与并不是全民医疗保险实现免费,仍需要参保人员缴纳部分费用,相关专家表明,医疗保险应由政府和企业、参保人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降低个人承担费用的比例,个人承担费用在20%以下为宜。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医疗保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和企业共同构建利于国民健康发展的环境,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国民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三、结语

医疗保险制度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大问题,解决好医疗问题,能有效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减少国民医疗所承担费用,整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民的健康起到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显扬.中日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赵玲玉.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

[3]金湘红.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J].中国市场,2016.

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思路

成本会计学课程实践性、技术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基础,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利用项目导向将成本核算一般过程进行任务分解,核算内容化整为零,就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点,而后各具体环节有机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基本方法。

教材应选择知名高校的教材及教学辅导书,使学生能从理论框架上有清晰的理解;课程定位方面,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掌握专业知识;课程重视程度上,积极地为本门课程配备相应的资源,不仅进行理论授课,还要安排上机或手工操作的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更好地检验理论知识的应用;师资配备层面,要保证教学梯队的层次性与合理性,适当安排企业中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真实经验。

2.成本会计学课程反馈信息分析

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2008级和2009级平均每届学生300人左右。为了检验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反映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人份,收回284人份,回收率88.75%,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成本会计学课程问卷调查统计(n=284)

从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重视,学习效果较好,能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程内容的延伸,积极去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课外竞赛,有一定的成绩;少数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教授本门课程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搭配好才能相得益彰。

3.由教学效果折射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成本会计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组织系统性差。教师对整体成本会计学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准,重局部轻整体,重点不明确,内容组织不合理。许多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印象是大量的计算,易形成条块分割,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品种法,很多同学会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而不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高校成本会计学学课程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传授或制作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不甚理想。

实践教学的缺乏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虽然也有对应的实验,但校内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成本核算相去甚远。一直在学校的环境中按老师的思路去处理业务,对于将来工作中的实务操作缺少实质性的帮助。

3.2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动力不足。成本会计学本身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有些枯燥,许多学生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去长期记忆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与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期末考试,所以考试过后关于成本会计学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所谓“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整体课程建设的思路,而且,授课教师需要集百家之长为己用,缺少外出交流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高校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高校首先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些主干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成本会计学学虽也是专业必修课,但重要性次之,这样导致成本会计学学课程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受限。

4.完善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建议

4.1重视实践环节

校外企业何时便于让学生去实习时间视自身情况而定,生产旺季往往是专注于经营,无暇顾及其他,而淡季又不能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貌;在校生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如何与校外实习时间搭配合理是需要在每一开课学期初始就与合作企业协调好的问题。

4.2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基本方法侧重于将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得准确,辅助方法中核算与管理并重,而成本控制则重在控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清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倒推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本门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本还原,对各种核算及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联系。

4.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网络课程建设也是不能被忽略的环节。在现有的成本会计学学课程网站上,有相关的教案、课件、实验资料等,但往往一年之中只登陆几次去调整课程内容,应做到随时更新。

4.4考核方式的创新

现有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参考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共同确定最终成绩。应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课程考核成绩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课堂案例讨论提问占10%,课后作业占10%,课堂考勤占10%,校外实习成绩占10%,期末笔试占60%,电子实验和手工实验各占50%且单独以百分制考核。改变过去一卷定分的模式,课程考核应既注重基础知识测评,又应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 大学生发展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勤工助学是各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它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并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不仅能为其解决一定的经济困难,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其社会与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高校一直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机会,但在当今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为在校大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并提升了其就业能力与素养,使其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各大院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也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勤工助学机会,在校内通过建立和完善勤工助学机制,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将勤工助俭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成材主动权相结合,同时拓宽勤工俭学渠道,加强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而促进勤工助学学生由简单的劳动实践向技术型、能力型、管理型岗位转变。当下学校不再拘泥于学校内部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社会,进而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各高校都别出心裁,本着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各院校经过严格考查校外企业情况,在确保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如上海某高校专门成立“自强社”这样一个学生团体,社团根据职能划分了不同部门,商务部是其中之一,专职负责与校外企业联系,登记其用工需求,安排校内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

各院校如此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推进与发展。

一 勤工助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使其快速融入社会,尽可能快地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首先,锻炼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其实是从逆境中成长的过程。这种经历可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进而增强其自我约束和管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其次,增强并拓宽个人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勤工助学是学校课堂教育外的自我补充与拓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开拓学生眼界,让其在校期间便可多方位学习并补充所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走进并认识社会,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能力得到社会认可,进而在实践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最后,勤工助学可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进而促进其顺利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难问题。据调查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保证其完成学业。国家现有的勤工助学政策虽不是很完善但也有效地实现了贫困生生活方面的经济自立。这不仅减轻了学生思想压力,同时通过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可有效定位自己将来就业。

二 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勤工助学降低了家庭负担,减轻了社会压力。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较困难。勤工助学是有偿性劳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获得报酬,另外,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样可有效缓解家庭负担进而减轻社会压力。

第二,勤工助学可增加学生经济收入和经验,更有利于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助学可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同时还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并拓宽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进而可有效缓解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

第三,勤工助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提供经验,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经济贡献

第四,大型企业可以借勤工助学,低成本的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大型企业通过适时招聘在校学生勤工助学,可低成本的培养适合单位长期发展的人才。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由于勤工俭学工资低,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而用较低的成本培养员工,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潜在效益,通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加入企业工作,直接带来效益,增强了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第五,勤工助学非正式工作,一些制造型或低技术性企业可以解决用工荒。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少,各中小民营企业如制鞋、服装、电子、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均出现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勤工助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为企业正常运营发展出一份力。

第六,勤工助学在增加学生收入的同时,可提高学生消费水平,这种良性循环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第5篇

【关键词】买办制度 社会资本 交易费用 经济效率

一、买办制度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一种新的视角

什么是买办?以赫延平为代表的学者将之定义为一种“中介”――“买办云者,乃华人与外商根据互订之契约,在一定报酬之下充外商之使用人,居于外商与华人之间,以外商之名义与华商交易,并缴纳保证金或具保证人,且于一切交易负无限保证之责任,同时得其规定之佣金者一也”,也就是说,是受雇于外商、为外商与中国的生产者、消费者沟通的中介人。后来,他进一步将买办的概念拓展为“一种逐步形成的以买办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制度”。买办制度是公行制度取消后,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必不可少的手段,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以致于形成了买办阶级,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状况。

什么是制度?诺斯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中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指导了行为者的活动规则,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了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视作内生经济变量,认为一种制度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经济原因。买办制度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市场上的重要制度,它的经济效率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对买办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有一批学者受西方经济学影响,以“经济因素论”理解买办制度,例如(1923)认为,买办的产生是由于“语言不同、习惯各异、商情之特殊”,从而产生对中介的需求。有学者更细致地罗列其重要因由为“经济情形各异、语言不通、资产信用不明、商业砂演不同、中国度量衡与货币复杂及有排外心理”等,所以必须藉买办之力方使中外贸易“冲突得以斡旋,困难得以消释”(陈金淼,1940)。由此可见,这些学者分析重点在于19世纪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障碍,从外商的心理角度分析雇佣买办的原因,但没有考察这一制度的内在效率。

建国后,对买办的研究带有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国内学者对买办制度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对其阶级属性、政治影响的批判上。例如张国辉(1963)在定义买办时,强调买办是“外国侵略者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和外国资产阶级结成直接的人身雇佣关系或资本合作关系”,“通过外国资本积累形成自己的资本积累”。此阶段的研究主观性和意识形态特征太强,不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买办制度。

近年来,受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影响,国内学者越来越抛开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从经济制度的效率的角度分析买办制度产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胡胜强(2007)以“社会网络的开发与利用”看待买办的作用,分析其调动社会网络的能力与效果;龚会莲(2007)认为买办在利用信任关系打开市场、承担洋行风险中起到重要作用,增加了市场交易,极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赵娟霞(2010)则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买办制度替代公行制度的原因及其衰落的经济原因。

本文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以“社会资本与交易费用”作为基本研究框架,分析买办制度中蕴含着的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易费用的下降,来证明买办制度是符合十九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制度,从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一些补充和发展。

二、十九世纪的中国市场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中国,是十九世纪中国经济的重大事件,然而,这一进程却并不顺利。除了政治制度的限制外,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对侵入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强烈的排异反应,是自发抵抗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力量。

首先,制度环境不佳。体现着浓厚的家族主义和等级色彩的传统法律体系,难以形成一种对称的权利义务格局,等价交换、自愿平等的原则并不被普遍采用(,1984);各地各业,行会林立,有着复杂的内部规则,其中包括许多封建陋习。

其次,社会关系“嵌入”经济过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注重关系本位,人们普遍重视的是亲族、乡里、朋友和熟人等关系网络(,1984)。相应地,市场交易大多发生在族人、亲朋、乡里和熟人等封闭和半封闭的网络中间,依赖于个人信誉、亲朋网络、乡里关系,以及私人友谊等社会机制来调节。

最后,市场信息严重不足。由于交易发生在封闭的关系网络中,交易信息和交易信用也相应地被锁闭在关系网络中。

总而言之,这种个体间交易类型,可以被视作一种建构在关系基础上的、弱替代性的、封闭性的、特殊主义取向的、人格化交易,它大大不同于资本主义抽象性基础上的、强替代性的、开放性的、普遍主义取向的、非人格化交易类型(龚会莲,2007),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造成了困难。买办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被建立起来的。

三、买办的桥梁作用:社会资本、交易费用与经济效率

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稀缺资源、并由此受益的能力(边燕杰,2000)。帕丹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一是作为资本的一种充当生产要素,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三是降低监督成本。在此,我们考察的是社会资本对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价格机制的运行并非是零成本的,而这个成本就是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过大,造成的后果,第一是对稀缺资源的浪费,第二是可能直接阻碍了交易的发生。没有买办的洋行所面R的就是这种交易费用过大的问题。依据威廉姆斯的分类,交易费用中的市场型交易费用,包括搜寻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三种;而社会资本正式通过减少这三类交易费用,促进市场交易的形成和扩大:

(一)搜寻和信息费用

买办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向内地市场收购农产品,主要是茶叶和生丝。但是,语言的不通、货币制度的混乱和度量衡的混乱,再加上中国市场上形形的行会对市场的干预,价格机制根本不能指导商人的行为,直接交易的成本很大,甚至使得“外商在事实上不可能直接同中国人进行贸易”(赫延平,1988)。

以买办为中介,则解决了这一难题。买办作为熟悉当地社会的人,首先十分了解农产品市场,“买办不仅照管采购,而且为洋行提供行情”(赫延平,1988)。其次,在语言、货币和度量衡上没有障碍,因此能更好地提品信息,与供应者进行沟通,从而促成交易。例如在生丝集散地的浙江南浔,据《南浔志》记载“南浔七里所产之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日众。与洋商交易,通语言者谓之通事;在洋行服务者谓之买办。镇上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正不少。”

最后,I办自身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获取的信息量大。洋行在选择买办的时候,希望其“首先是一个商人”,是一个“面子大”、“有地位、有势力、与中国的商界有各种联系”的商人(赫延平,1988),还鼓励买办经营自己的生意,有时甚至是与洋行竞争的生意。按常理,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对手、保护商业机密,应当禁止手下的职员利用其职员身份为自己谋利,正如现代企业要求的那样。那么,洋行当时为什么要怎么做呢?因为洋行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买办的商业网络,洋行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也就不断增多,在交易信息获取上优势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由于十九世纪中国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官僚机构与市场的关系紧密,很多情况下洋行需要与政府进行交易,而买办承担了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的职能。例如经营军械物资的旗昌洋行,会雇佣特别才能的买办,为洋行写一些斯文的信件给经常打交道的清朝官员。当洋行大量贷款给政府的时候,洋行也注重雇佣职员专门与官员打交道。

(二)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讨价还价费用降低的关键在于“信任”关系,信任度高,在讨价还价和决策中产生的交易费用也会降低。根据信任所赖以建立的道德基础,信任可以分为两类:群体内信任和普遍性信任。前者将信任对象的范围局限于与个人具有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内部,后者则是将信任适用于抽象的个体,包括那些与自己没有私人、血缘、地缘等关系的人。不同类型的信任将决定交易过程中规则的不同应用。群体内信任具有封闭性,交易过程中,不同的交易规范具有非普遍性,行动者在考虑交易规则时,会根据对交易方的信任程度做决定。

根据上文描述,19世纪的中国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是群体内信任,因此,“打入内部”的买办十分重要。买办是当地社会中的士绅式人物,在乡土社会拥有很大威信,在交易时便省去了许多麻烦。最典型例子是怡和洋行上海买办唐景星,1869年帮助洋行经营鸦片贸易时,从上海发出的行情报告如下:“……由于大部分鸦片在二道商人(中国人)手里……白皮土开价600两,外国卖主开价610两,但是如果真正有意交易……中国卖主590两也愿意卖……”。通过买办与交易者间的互相信任关系,成功降低了讨价还价与决策费用,使交易顺利进行。

(三)监督和执行费用

洋行的监督成本有二:对雇员的监督;对交易方的监督。社会资本在这两类监督中起作用的机制相似,那就是创造出一个封闭的社会网络。

科尔曼曾对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经济做过细致的分析,他认为,拥有比平均义务密度更高的社会结构的封闭性网络,网络的封闭会促进约束,降低在市场中人们信任他人的风险。用博弈论的理论来看,封闭性的结构中存在着长期重复博弈,人们因为着眼长远利益,会强化彼此的信任。此外,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封闭性的结构由于强化了彼此之间的义务,沉淀着大量集体物品性质的社会资本,其会造成利益的外溢,可信的连坐性惩罚的威胁对结构中的成员较有约束力。

首先,在买办的挑选上,洋行十分注重买办的可靠性,而对可靠性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洋行合股人熟识的从前的公行行商的介绍;二是通过同华商长期直接的商业往来,将所信任的商人变为买办。例如原是一家钱庄职员的王槐山,因与汇丰银行新任的上海人过从甚密,在1869年成为这家银行在上海的第一个买办。赫延平也记录到:“一个商人一旦被雇佣为买办,通常将他的家族成员和同乡找来做买办间职员,或介绍做其他洋行的买办。”以致于在当时,还根据地域划分出“广东帮”和“宁波帮”这样的买办帮派。买办家族和买办同乡网络,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对买办信用的保障。

其次,买办制度中,洋行通过买办之间的相互担保,并强化其连坐连带责任,利用买办之间存在着的封闭性的密网,加强对买办信用的监控。1859年福州琼记洋行买办唐能的保单这样写道:“立担保单人亚杨为因举荐唐能往福州隆顺行喝公司庄口承充买办,但行内事务或有亏空银两系担保人填还”(聂宝璋,1985)。保单中的担保人亚杨是琼记洋行在香港的买办,他担保唐能(即唐隆茂)充任福州琼记洋行买办。买办之间的相互荐保强化了买办关系网络的封闭性。结合科尔曼提到的社会网络的两个功能,这种担保制度的优势有二,第一,买办的机会主义信息以及信用等级信息对洋行来说难以了解,但对于同处一个封闭性网络中的其他买办,这些信息是易得的;第二,通过负有连带责任,使被担保人的行为相对担保人具有外部性,直接激励担保人加强对其监督、制约;第三,为被担保人的不守信用行为增加了成本,即被担保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要冒被逐出对本人极有价值的社会网络,并丧失使用社会资本的能力的风险。

对交易的监督也是一样。外商在中国市场中,对风险的控制十分重要。在重视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中,外商始终是局外人,在无法获得现代市场取向的正式制度对其权利予以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买办嵌入到封闭的社会网络中,以求借用买办在该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来保障信用。

四、小结与启示

抛开买办个人特征,以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眼光看待,买办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制度。它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利用买办的社会资本,降低了交易中的搜寻与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以及监督和执行费用,使稀缺资源没有被浪费、市场交易能顺利进行,促进了市场的形成于扩大,为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中国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段历史也启示我们,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的制度存量(尤其是非正式的制度存量)有时可以发挥建设性的“代偿”功能,应该给予肯定。

20世纪后,由于外国资本渐渐熟悉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非人格化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有了发展。为适应新的变化,洋行将买办制变为高级职员制、经销包销制或合伙制。当20世纪40年代前后外商企业因战争等原因纷纷撤出中国时,买办社会底层大量破产,上层则向创办民族企业转化,买办制度渐渐衰落下去,最终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赫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3].中国买办制[J].东方杂志,1923,(20).

[4]沙为楷.中国买办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5].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 传染病医院;经济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c)-117-02

Enhancement of cost benefit analysis techniqu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XU Tingting

(Medical Department of Liaocheng Contagious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uthor's experiences of financial work and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cost benefit analysis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It explores management theories that are more feasible to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economic management, control medical cost, improve social benefit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Contagious hospital; Economic management; Cost benefit analysis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改联动,以及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传染病医院与大型综合医院间的竞争,与综合医院的“大而广”相比,传染病医院应更加追求“专而精”,这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然而,传染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相对较少,床位周转率较慢,针对这一特点,更应该加强全院成本效益分析,合理利用资金,争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联系经济学理论知识,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传染病医院的实践与体会作一概述。

1 医院实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义

1.1 用成本效益来分析医院经济活动,从根源上控制医疗成本

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传染病医院的经济管理中,体现出资源和成本控制有效利用,而不是采用以提成和创收为指标来改善经营状况。重视对医疗费用成本的控制,在保证医疗需要的前提下,做该做的检查,用该用的药物,减少个人在健康保健方面的支出和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其效果等同于创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为管理者、政府及社会等相关主体梳理医院财务、医疗服务及资源综合使用信息,并提供完整的经营管理结果,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管理水平等提供适用性、诊断性建议[1]。

1.2 使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医院各科室的发展状况

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通过分析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与科室核算成本,院领导可以得到数据指标和其他形式的指标在内的全面的信息[2],掌握各个科室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作出发展决策奠定基础。此处所述的社会效益,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例,如急诊科、查体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疼痛科等科室,虽然不能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却很明显,也是一个传染病医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因素,医院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此类科室的健康发展。

1.3 为医院调整各科室及个人奖励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院内培训学习成本效益分析,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将“节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我院进一步加强了成本核算,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建立奖金分配考核制度。按岗位、工作量、按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分配机制,岗位考核体系以非经济指标为主。激励和引导全院人员努力支持节支制度,通过持续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用低廉的费用和优质的服务去回报社会,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传染病医院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成本效益分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2.1 医院临床科室实行成本效益分析

由于社会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高和医疗设备及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费用亦在不断上涨,患者的负担越来越重。卫生主管部门认同,由于工资及劳动成本提高、物价提高和高新技术引进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医疗成本不断提高,而收费标准却是几年调整一次(聊城市至今仍使用2000年山东省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成本与服务收费标准同步增长,致使目前实际消耗的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存在很多差距。医院临床科室是医院效益的主体,其医疗服务成本不易控制、衡量变化快,其分摊测算相当复杂。因此,我们建立了反映临床科室成本效益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指标预测和可行性论证,以此来探讨医院临床科室如何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从而提高临床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2.2 医院医疗设备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医疗设备作为医疗机构诊疗疾病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一种能力,目前随着三医联动改革,医保人群覆盖面的扩大,费用的总控及实施按病种定额付费方式,医院的医疗设备投入也由蓬勃发展期的粗放型管理,转向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3-4]。这种经济管理的原则是合理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对医疗设备的全程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前期的项目论证、采购论证、使用中的跟踪管理、终期的残值处理等。因为医疗设备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一旦购置,因无二手市场作为退路,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更改,所以前期设备项目的论证中的经济学评价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这种形势要求,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将设备购置当作是一种投资项目,对医疗设备全寿命成本进行估计,对经济效益进行合理预测,达到了以下目的:①为医院领导作出正确决策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购置前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避免投资一些高投入、而市场需求量又不大的或是在使用中消耗性支出过大的项目。②对全院各部门的申请购置项目进行统一标准的预测分析,确立分析指标,进行项目的排队,找出哪些投入合理,临床又确实需要,有足够的需求,使用中成本支出合理的项目,在医院的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化项目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③通过和申请使用部门一起综合分析市场现状和历史资料,全面而客观地估计使用量目标,并将此使用目标作为科室承诺目标记录在案,便于今后实际使用中对照考核。

2.3 提高医院预算管理的措施

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辑制订医院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现金流量等预算,使医院经营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执行。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科学地对预算管理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对不符合的预算项目进行有效的调整。我院以成本效益为基础提高医院预算管理的措施有:①提高认识,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覆盖,控制运行机制,而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都有权威性的领导层来加以促进和推动,将其作为医院的一项全面管理系统工程加以重视。②将医疗服务作为预算管理的龙头,为医院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医院以医疗市场为重点,每年预算编制前,先由医务处分析疾病走势,上一年医院各病种统计资料和本地区医疗统计资料,制订门诊和住院的预算,并根据医疗预算为医疗各部门制订各病区和门诊各科预算,真正使医疗服务与医疗市场相衔接、相统一。③成本费用控制为医院预算管理重点,为医院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在业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医院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行医院预算管理时,始终把成本费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④为了更好地把未来的潜在因素考虑在内,收支预算采用滚动预算为好,一季度调整一次。综上所述,在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同时,寻求一种制订预算的科学办法,改变了过去编制预算的误区,为制订出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3 结束语

我院通过在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医院的经济活动,对医院的医疗成本控制和凸显公共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够促使医院各个部门大力开展控制成本的活动,提高医疗业务效率;另一方面,将社会效益考虑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够维护传染病医院的社会公益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聂兴凯.如何进行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3.

[2]谢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0(4):134-136.

[3]范明利.浅谈医院医疗设备投资的决策论证[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2):45-47.

第7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复垦力度;水土流失;效益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97-2

0 引言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其通过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和评价来评价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当然,这也是土地整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实施和开展耕地保护以及节约用地的相关制度,应该结合城乡的发展,对城乡的建设用地结构给予优化,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需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的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相应的效益分析和评价,关于土地整治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程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1 研究区土地整治规划概况

吉林省土地面积约在1874万公顷,是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其中,黑土面积在110万公顷左右,可耕地面积在83.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在粮食产量方面,黑土区生产的粮食约占吉林省的一半还多。吉林省土地整体规划在结构上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体,布局上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按照2008年的土地利用调查知道,吉林省农用地约1639.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耕地553.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在全国排第9位,林地、园地、牧草地越在110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45.59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约106.5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交通运输、居民地、工矿用地以及水利设施等约占100万公顷,还有一些是没有用的土地约在165万公顷,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基本农田占全国的4.4%左右,人均耕地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2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

在开展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效益分析,十三五规划还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的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1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整体的资金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充分考虑到整体规划后是否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是否盘活建设用地存量,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并且促进该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2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首先,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保护耕地方面,土地整治对保护耕地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基本农田等,从而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这样有利于保障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将有效的空间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和林地总量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提高效率和优化布局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并村并镇、撤村撤镇以及旧村改造等来加大农村土地的建设和开发,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农村建设不轻易损失浪费土地,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

2.3 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分析

当前,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和生产、气候的调节、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的净化与治理。在土地整治规划期间,吉林省通过耕地质量的提高,加大废弃土地面积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有效保护吉林省中部黑土带的生态环境,对破坏的土地生态格局进行恢复,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吉林省整体的生态环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规划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以增加农村的可耕地面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道路,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并且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因限于研究范围,没有相关的文献及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对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性介绍和分析,需要通过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06:240-246.

[2] 黎诚,缑武龙,吴茗华,胡月明,张伟,贾正雷,杨志才.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20-8322.

[3] 王媛,李贻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1833-1835.

[4] 于跃,张延军,宋广伟,郭久艳,刘琛.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0-74.

第8篇

关键词:效益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日益繁重,超载、超限和大型重载车辆增多。部分早期修建的梁式桥梁病害严重,一些近期修建的梁桥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损坏。

作为公路交通的咽喉,桥梁尤其是大中型桥梁对交通的影响作用巨大。桥梁设计、施工、建设投资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为此,维护桥梁的健康、安全运营势在必行。在桥梁运营过程中,一旦发生桥梁垮塌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不良影响是相当大的。

1 项目产生的效益分析

桥梁安全监控是桥梁养护、运营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总结了多年安全监测、预警的方法,并对国外安全预警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总结了一整套梁桥安全预警技术及其配套系统软件。该项目实用性强,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效益角度分析,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从业主和施工单位角度,分析对工程本身直接降低的施工成本。间接效益主要从资源节约、填埋清理、重复开采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交通用户带来的影响这几个角度来分析。

1.1 直接效益分析

1.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的研究,为梁桥安全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减少检测单位的日常工作量,使量大面广的梁桥安全状况检测更加经济、安全、合理。

本研究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达到:

①减少检测单位日常工作量70%;

②减少因重载车辆过桥引发的事故80%;

③与同类工程相比,在达到同等监测效果的前提下,节约投资费用达20%;

④梁桥安全预警分级指标值可靠性90%。

1.1.2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成果的应用可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养护管理水平;推进桥梁管理的现代化,有效地提高公路管理技术标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桥梁运营的安全性,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提高桥梁的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公路部门更好地面向社会。

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可杜绝受控梁桥垮塌事故的发生,使因梁桥病害而发生的交通故障同比减少90%,使梁桥大修加固费用同比减少60%,提高示范工程桥梁畅通率达98%。另外,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用在路桥养护和整修的相关费用约20亿元人民币,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预计项目成果的应用可使资金增效5%,增效资金近1亿元。另外,巨大的需求为本项目提供了难得的产业转化机遇和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1)减少桥梁垮塌事故 应用项目研究成果“梁桥安全预警系统”,可以监控桥梁的安全运营状态,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对危及桥梁整体结构的重大病害提前预警,使桥梁状态受控,避免桥梁发生垮塌事故,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针对一座中桥,初始建设费用2000万,建设时间维1.5年,在使用过程中未加安全监控,在超重车作用下,加之外加病害的作用,可能发生垮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3000万。并且造成人员伤亡。

一座中桥安装应用梁桥安全预警系统,初始设备安装费用:硬件60万,软件20万,后期应用服务费用20万,合计100万左右。在系统的监控下,及时发现桥梁结构重大变化及潜在的重要病害,及时提出维修加固措施,提升桥梁承载水平;监控超重车非法上桥,避免垮塌事故发生。加固费用120万左右,总成本投入220万元,延长桥梁使用寿命,避免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发生。

2)减少桥梁专业检测费用 根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1-2004)规定,定期检查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次。按照两年一次的检查频率,每次检查的费用为10000元。采用预警系统的桥梁可以适当减少检测次数以及检查项目,总体减少工作量70%。

2.2 间接效益分析

间接效益分析是指项目间接带来的各类影响。主要从资源节约、施工对交通及用户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2.2.1 资源节约数量及费用

由于桥梁未加安全监控,当发现桥梁病害较为严重甚至发生垮塌事故,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重新修建一座中型桥梁,需要混凝土约30000立方米,钢筋1000吨,沥青以及其他材料若干。总耗资社会资源约计1000万元。给本来资源紧张的社会造成不小的的负担。

2.2.2 施工对交通及用户的影响

1)因桥梁中断无法出行或采取等待通行的情况 一座中桥发生垮塌事故,需要重新修建桥梁,保证道路的畅通。以浙江省一条普通国道的收费站统计一天通过的车辆为3000辆-4500辆。以一辆运输蔬菜的车辆统计,每天的怠工费200元,蔬菜腐烂损失500元,每天损失700元。假设有1000辆蔬菜车通过受阻,每天损失为70万元。其他运输车以及办公用车采取相同计算水平,则总的每天损失达到200万元。一座中桥的重建设计、施工、养护最短需要300天。因桥梁垮塌重新施工对用户造成的总的损失达到60000万元。

2)采取绕行的情况 桥梁垮塌造成道路局部中断。需要社会车辆绕行。根据平均水平,每辆车平均多绕行100公里,每天绕行车辆2000量,总绕行10万公里,由此增加耗油20000升,价值140000元。平均每辆车多耗时间1.5小时,每天总多耗时间3000小时。由于绕行造成其他路段的车辆拥挤,通行率降低、事故增多,都间接造成社会及个人的经济损失。

3 结论

3.1 经济效果评价

项目经济后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内部收益率(工RR),投资利润率((E),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推动本地区、本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针对该桥的病害现状,如果采用拆除重建方案,势必会中断交通,影响整个公路改建速度,影响当地地方的经济发展,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箍等综合加固技术加固后,达到了建设投资的预期目标,节约了投资资金,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2 社会和环境效果评价

桥梁的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其直接的功能是提供运输通道,它的重要性会在社会很多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桥梁加固后评价中的社会效益评价,应设置贫困地区收入分配效益指标,以促进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合理,以及交通科技卫生,民族安定团结的指标,拆除重建某座桥梁会造成相当不好的社会影响。除社会指标外还应设置环境方面的指标,是否对当地植被和野生生物产生影响,对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和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3. 3 可持续效果评价

加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性是指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完成后,加固改造的目标是否还能继续,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主要通过分析预测工程加固改造后,工程寿命的持续性及经济效益持续性、环境效益持续性和社会效益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郭小亮,杨宏伟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资源科学.2010年12月(12).

第9篇

>> 城市人工湿地效益探讨 大庆市龙凤湿地湿地效益的评估 园林精品绿地效益分析与评价 河南宿鸭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宿鸭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环境影响保护评价 金坛市长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措施及综合效益分析 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下的用地效益分析 农机合作社流转农村土地效益及前景分析 宝应湖湿地功能的分析与利用 南四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衡水湖湿地现状分析及生态评价 翠湖湿地风波 湿地之恋雁鸣湖 浅谈衡水湖湿地 莲花湖湿地东扩 游溱湖湿地公园 大九湖湿地自驾 湖南省山河库湖治理的效益分析 盘锦市湿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 代彦满.三门峡黄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效益评价[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 杨祎.洞庭湖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 崔保山,杨志峰.吉林省典型湿地资源效益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3):55-61.

[7] 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 18(2):109-113.

[8] 郝运,赵妍,刘颖,等.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价值估算[J].吉林林业科技,2004,33(4):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