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科重症医学

时间:2023-09-18 17:40:11

导语:在儿科重症医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科重症医学

第1篇

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正式的科学集体活动课程之外,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科学活动的总和。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本文尝试将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从固定的科学集体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或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亲历科学探究,获得初步的科学概念。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幼儿园科学探索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幼儿自主游戏、学习的过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和探索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因此,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是教师有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1.为了让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生活化,寻求更自然,更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更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科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1 在区角活动中设置科学游戏情景,使师幼互动更加和谐。

以大班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纸桥"为例:

活动开始,让幼儿自由组成小组,每组自定一名幼儿作实验记录。孩子们很快组成了小组,有的三人、四人……最多的一组有七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尊重他们的自愿,大家兴致很高地投入操作。可没多久,纷争不断出现,特别是人数多的小组,谁也不听谁的,人多手杂,根本无法开展实验,告状声此起彼伏,这时,老师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班级开展的《西游记》主题活动,孩子们特别喜欢扮演师徒四人,而且在游戏中合作得特好。于是教师对自由分组进行了调整。"你们想不想扮演唐僧师徒四人来解决难题呢?",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幼儿说:"那我们必须四人一组才行","很好,搭建纸桥这个难题就交给唐僧师徒四人来解决吧!" 大家很快调整了小组人数,进入到有角色的游戏情景中,有的组让唐僧做指挥,有的组说悟空最聪明听他的,大家在轻松、愉快、和谐中开始了搭建桥的探索活动。

当然,在探索活动中,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情景,例如我在中班开展的《喜欢玩水的纸娃娃》科学探索活动中,设置的游戏情景是幼儿扮成爸爸和妈妈带纸娃娃玩水,(将普通的白纸剪成小人状,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带纸娃娃玩水。)由于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薄弱,爸爸或妈妈带着纸娃娃,也就是角色上是两人一组,但在每张桌上放两个盛水的大盆(潜在的教育目的是考虑到生生互动的因素),就好象是"家庭"的"邻居"一样。游戏情景使幼儿在活动中更积极,更投入,更有责任感,同样也使师幼互动更和谐。

1.2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活动,师幼互动更具实效。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科学探索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它更多的时候是在日常生活,户外采集、区域活动、个别交流等非正式的时刻生成。

中班的一次户外采集活动,一群孩子正围在两株灌木之间,议论着,一片白色的蜘蛛网引起了孩子的关注和兴趣。以后的几天,孩子们每天都会提到那张网,"它补好了吗?""下雨啦,网会怎样?""蜘蛛可以做多大的蜘蛛网呢?"等等。

正是孩子对蜘蛛与网的关注与兴趣,生成了《蜘蛛和网》的主题活动,墙角、草丛、石缝和树丫间成了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也许幼儿的问题来自无意的观察,但这些无意、自由、个体的观察,常常会为幼儿带来惊喜的发现,而教师在此应答互动中又可以将幼儿的"无意"引发到"有意"的观察,从而引领幼儿实现更持久、系统、深入及有目的的探究。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探索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幼儿探索的空间更大,所以,更加具有实效性。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 科学探索内容的选择、安排不合理――重现成的教材内容,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科学探索实践中,教师主要依靠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来设计科学探索活动,认为科学活动就是要给幼儿传授有关自然、社会、物理等方面的简单知识,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偏呆板和单调,忽视本园的具体情况和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

第2篇

关键词:公平;公平意识;自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来看,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3篇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第4篇

关键词:重症肺炎;低钠血症

Clinical Analysis of 19 Cases of Infant 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Hyponatremia

CHEN Jing-jian,ZHENG Ming-ping,WANG Jing-ji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Ningd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Fuji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evere pneumonia with hyponatremia in infants. Methods103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were detected with serum sodium analysis from February 2011 to May 2013. Results19 cases (18.4%) with low sodium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103 children of severe pneumonia. Among the 19 cases, 1 to 3 months infants were 17 cases. 17 infants were cured and 2 infants left hospital without cure. Conclusio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severe pneumonia with hyponatremia is short of specificity. Low serum sodium is more likely to happen in infants. Therefo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onitoring serum sodium level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severe pneumonia.

Key words:Severe pneumonia; Hyponatremia

婴儿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往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于漏诊而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重视[1],当机体严重低钠时,可出现低渗性脱水、循环衰竭、脑细胞水肿,神经兴奋性下降等表现,这些表现与婴儿重症肺炎合并的肺外脏器功能受累时表现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不易区分,导致诊断不及时,因此及时诊断是提高抢救率的关键。2011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103例重症肺炎患儿,现对血钠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3例均为2011年2月~2013年5月住院的患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关于《2005年全国小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专题研讨会纪要》中的标准[2],患儿入院后即刻抽取血标本送检,应用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定血清钠水平。低钠血症按血清钠

1.2结果103例重症肺炎患儿中低钠血症19例(19/103,18.4%),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3个月17例(17/19,89.5%),6~12个月2例(2/19,10.5%),伴营养不良4例,腹泻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脑发育不全2例。血清钠

1.3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症状外,肺外表现主要为:①神经系统症状:2例表现为抽搐,精神萎靡10例,昏迷4例,腱反射减弱10例,四肢肌张力低下9例;②循环系统:面色青灰或苍白11例,皮肤花斑3例,脉搏细速12例,脉搏减慢4例;③消化系统:腹胀9例,拒乳16例。

1.4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呼吸道护理、抗感染、抗炎、吸氧及营养支持,显著低钠血症,血清钠120mmol/L时停用3%氯化钠,改用0.9%氯化钠溶液或单独限制液体摄入。血清钠水平在120~130mmol/L的轻度低钠血症患儿缓慢滴入生理盐水,间隔2~4h监测血钠结果。19例患儿中12例血钠于24h升至>130mmol/L,5例于24~48h升至>130mmol/L,17例治愈好转,1例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1例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家属自动放弃治疗。

2讨论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本文103例重症肺炎患儿中低钠血症19例(18.4% ),与马志平[4]报告危重症患儿低钠血症发病率13.55%相接近。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主要有:①摄入减少和/或排出增加:重症肺炎患儿因进食少或不能进食使钠摄入减少,或因常常合并呕吐、腹泻导致钠排出过多均可引起低钠血症;②重症肺炎合并低氧血症可使细胞代谢障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泵功能失调,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低钠血症;③医源性因素:因担心肺炎合并心衰的发生,限制钠的补充,给予低张力或无张力液体导致医源性低钠血症的发生,Choong K等报告补充低张液可显著增加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是补充等张液的17倍[5];④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时过多、重复使用利尿剂引起低钠血症;⑤重症肺炎时,因低氧血症,酸中毒,反射性使下丘脑-垂体分泌ADH,导致水潴留,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熊丰、邓蕾丽报告48例婴儿重症肺炎发生抗利尿激素(ADH)异常分泌达27%[6]。本组重症肺炎合并低钠血症主要为3个月以下小婴儿(17/19,89.5%),进食显著减少,常常合并呕吐、腹泻导致真性低钠血症;以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严重疾病时易于发生ADH异常分泌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

低钠血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拒食、疲乏、表情淡漠、腹胀、甚至因严重低钠血症发生脑细胞水肿,出现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惊厥及昏迷。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时的临床表现与之较相似,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7]。低钠血症临床表现的程度轻重主要与血钠的下降严重程度有关,同时,血钠迅速降低的患者比缓慢血钠降低的同样血钠浓度的患者更易为明显[8]。因为低钠血症时血液为低渗性,自由水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可引起急性脑水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当血钠浓度<125mmol/L时,可出现食欲下降、表情淡漠、疲乏无力等,当血钠浓度<115mmol/L时,神经系统受累更为突出,可出现明显的意识改变如嗜睡、昏迷、惊厥甚至呼吸肌麻痹。赵源等报告重症肺炎伴低钠血症77例中15%治疗无效[9]。

重症肺炎治疗中应注意医源性低钠因素,赵祥文等[10]认为住院患儿因疾病的影响即使是普通的疾病,也可能发生ADH分泌异常,也有发生低钠血症的可能,建议使用等张液体作为住院患儿的维持液;Hoorn等[11]建议当血钠低于138mmol/L时,推荐使用等张液而不宜采用低张液。总之,重症肺炎存在发生低钠血症的高危因素,对特别是小于3个月小婴儿的重症肺炎治疗中,应重视血清电解质的监测,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存明,宋建刚.婴幼儿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5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1):1003~1004.

[2]中华医学会编辑委员会.2005年全国小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5,143(11):876.

[3]蒋玉麟,潘家华,吴圣楣.现代实用儿科诊疗指南[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6-97.

[4]马志萍,王丽.关注危重症患儿低钠血症[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358~359.

[5]Choong K,Kho ME,Menon K,et al.Hypotonic versus isotonic saline in hospitalised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Arch Dis Child,2006,91(10):828-835.

[6]熊丰,邓蕾丽.重症肺炎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与循环充血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2):716.

[7]Takayanagi N, Matsushima H, Tokunaga D, et al. Legionella pneumonia: report of 25 community - acquired cases[J]. Nihon Kokyuki GakkaiZasshi, 2002, 40(11):875

[8]高婧,任颖.低钠血症诊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01~103.

[9]赵源,刘莲香,杜江滨,等.重症肺炎并低钠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2040-2041.

[10]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99.

第5篇

[关键词]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

小儿肺炎是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肺炎患儿占住院总人数的24.5%~56.2%,其中婴幼儿肺炎住院数为学龄儿童的39.5倍,病程发展迅速,预后转归亦有较大变化,是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的疾病之一。重症肺炎的及时合理救治和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由于婴幼儿的特点,患儿多不能言语,临床监护中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评分方法反映患儿病程变化和评价预后转归。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ediatric?critical?illness?score,PCIS)在1995年草案公布后经过多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应用证实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和患儿预后[1],正确评估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对重症肺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12年1月利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480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评分,现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婴幼儿重症肺炎480例,重症肺炎的诊断依照《实用临床儿科学》[2]的标准:(1)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2)除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外,其他系统亦明显受累,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心肌炎,急性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败血症,明显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中毒性肠麻痹,脓胸、脓气胸、张力性气胸、肺脓肿。(3)小儿肺炎伴发下列疾病者:①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心血管功能不全者;②Ⅱ度以上营养不良者;③严重佝偻病者;④免疫功能缺陷者。其中男性278例,女性202例,年龄1个月~3岁。住院天数最短的1d,最长的29d,平均住院天数为12d。

1.2方法

(1)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3]的标准进行评分;(2)首次评分在入院后24h内完成,以后分别在入院第3天,第7天及出院前进行;(3)首次评分时,评估患儿是否存在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4)统计学处理采用ⅹ2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11.5。

2 结果

2.1评分结果

(1)~100分属非危重病例,共318例,占66.25%;(2)~80分属危重病例,共120例,占25%;(3)0~70分属极危重病例,共42例,占8.75%。

2.2首次评分与转归

本组共死亡26例,占患儿总数的4.4%,而0~70分死亡16例,占死亡人数的61.5%,~80分死亡10例,占死亡人数的38.5%,~100分无死亡病例。随着评分值的降低,患儿病死率从0%升至40.5%。见表1。

2.3 4次评分结果与病情变化

部分患儿未进行第2~4次评分,故例数少于首次评分。第4次评分为出院时的评分,有的住院天数少于7d,故无第2、3次评分,但有第4次评分,故第4次评分例数多于第2、3次评分。治疗后,病情好转,评分上升,高分值病例数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已滤除死亡病例)。但首次评分后持续低分者,预后差。见表2。

2.4首次评分与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

评分越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数越多。见表3

3 讨论

一、PCIS在PICU中的应用价值

1.评价病情危重度:本组资料显示,入院24小时内评分值高低与预后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PCIS列项简单,指标客观,实用性强,评价较准确。

2.预计病死风险概率的高低:在患儿入PICU24小时内,由于病情变化和治疗干预,病死风险率可能增加或降低。根据其评分值,经过计算可得出该患儿在目前PICU治疗水平下的病死风险概率,给予治疗可避免死亡危险因素发生。

二、应用PCIS预计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死风险概率模型的准确性

重症肺炎是婴幼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正确评估肺炎的轻重对于肺炎的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证实,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可准确判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轻重,并对动态观察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次评分能准确反应重症肺炎的轻重,评分值越低病情越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数越多,病死率越高。多次评分能动态评估病情,有助于判断预后,危重或极危重患儿经数天治疗若评分值未见提高,病死率增加。评分要求系统全面地观察患儿,根据各项评分指标,初步判断患儿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对于各种并发症,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及其引起的不良后果。评分有利于治疗,对危重病例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使许多患儿得到成功的救治,不至于因病情估计不足而延误抢救时机;相反,对非危重病例,避免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抢救,避免医源性损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的轻重,但需注意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关系不是一尘不变的。新疗法的出现,恰当积极的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绝不能因为病情太重就放弃抢救,也不能因为病情轻就不重视病情的观察。

参考文献:

[1]董宗祈,孙继民,张芙蓉,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与评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3):138-139.

第6篇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小儿重症肺炎;儿科临床

临床上,小儿肺炎属于一种常见疾病,若患者在这时没有得到尽早治疗,很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发展为小儿重症肺炎。小儿重症肺炎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对患儿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甚至还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且临床应用范围较广。该文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18例,并对其中的59例患者在行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18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9例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34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年龄(3.1±1.4)岁。实验组59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年龄(2.7±1.1)岁。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予以患儿抗菌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起到有效肺部感染的作用。另外,还需要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并对患儿进行输氧,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就需要对其行利尿以及强心药物,使得患儿的心力衰竭得到有效纠正,并保证患儿体内的酸碱平衡[2]。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剂量为0.4g/(kg•d),患儿需连续接受治疗3d[3]。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需要对两组患儿咳嗽、心力衰竭、退热以及肺部啰音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儿的住院天数进行记录分析。根据患儿的实际治疗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无效3个等级。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呼吸通畅。好转:经过治疗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肺部湿啰音减少、呼吸急促减少。无效:经过治疗之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指标未出现好转,甚至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3.22%)明显较对照组患儿(79.66%)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儿的退热占比、肺部啰音消失占比、咳嗽消失占比及心力衰竭好转占比分别为86.44%、84.75%、74.58%、88.14%,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为(11.2±1.2)d,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2±1.6)d。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治疗产生影响。

3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儿的呼吸到受到合胞病毒的严重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该种疾病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对于患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4]。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在受到感染时,其免疫功能很容易出现变化。因此,需要对患儿进行尽早及时的治疗,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证明,小儿重症肺炎病情发展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以及患儿免疫系统紊乱都具有密切联系。小儿重症肺炎会导致患儿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情况,且导致患儿呼吸系统受到严重损伤,其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如微循环衰竭、心肌炎等[5]。对该种疾病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有效纠正患儿的缺氧症状,并对并发症进行有效治疗,积极对病因进行治疗[6]。免疫球蛋白是健康血浆纯化得到的一种血液制品,其中的主要成分即蛋白质,具有免疫替代以及免疫调节的显著作用,对于小儿免疫功能系统紊乱出现的疾病可有效治疗[7]。免疫球蛋白属于一种免疫效应分子,可直接参与体液免疫[8]。在集体中,免疫球蛋白主要是以lgG存在,参与人体的被动免疫。在临床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主要是以静脉注射制剂的形式存在[9]。现今,随着医疗技术以及医学水平的逐渐提高,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一些病变治疗以及预防都效果明显。有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补体结合进行阻止,从而使得补体产生得到抑制,对于机体内的免疫细胞以及效应细胞进行调节,并对细胞增值以及凋亡进行调节。通过这几种方式在治疗免疫异常疾病中积极发挥作用。免疫球蛋白进入人体之后,可对人体中正常lgE合成进行抑制,并对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进行增强[10]。活性得到增强的T淋巴细胞亚群还可对B细胞分化产生抑制,进而与其共同产生活化调节的作用,对机体正常功能进行保护,防止机体受到自身免疫的各种损害[11]。该文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18例,并对其中的59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实验组),其治疗有效率可达93.22%,明显较经常规治疗的对照组高(P<0.05)。徐海波等学者[12]于《免疫球蛋白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表明,经每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3.2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该文相似,证明将免疫球蛋白用于儿科临床治疗中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疗效。此外实验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盘洪兰学者[13]于《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亦较对照组短(P<0.05),与该文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在儿科临床中使用免疫球蛋白,可以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促进其身体的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综上所述,对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发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志远.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5,8(22):84-86.

[2]邱波,陈新霞,戴晖.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51例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3):228-229.

[3]李胜红,胡汉楚,霍小平.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8):1444-1446.

[4]陆美华.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6):70-72.

[5]房伟.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4):69-71.

[6]LIZheng-ying,ZHOUWen.Clinicalstudyof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nthetreatmentofseverepneumoniainchildren[J].ZhonghuaYiNongXueXueZaZhi,2012,22(16):3554-3555.

[7]曾宪铭,陈永昌,黄丽芸.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1):2940-2941.

[8]邝朝锋,欧少阳,邹春山.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7):9-10.

[9]白乐平.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4例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02-503.

[10]陆月凤.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43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11):1472-1474.

[11]殷利平.小儿重症肺炎应用氨溴索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2):2075-2077.

[12]程立红,贾利波,尹莉莉.免疫球蛋白联合米乐松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4):7190-7191.

[13]徐海波,任泽东.免疫球蛋白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3,26(30):222.

第7篇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婴幼儿;重症肺炎;东莨菪碱

婴幼儿肺炎是小儿时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型肺炎经治疗后均可痊愈,而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婴幼儿重症肺炎,此病指生后1个月~3岁的婴幼儿,因各种致病原引起除肺部炎症外,同时还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病毒细菌毒素、炎症介质作用及其他器官和/或系统并产生相应症状者称为婴幼儿重症肺炎,是儿科疾病的病死原因之首,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故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2003-2007年采用东莨菪碱佐治婴幼儿重症肺炎36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儿均符合婴幼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1月~1岁46例,1岁~3岁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月~1岁24例,1岁~3岁12例,设立对照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与观察组中相仿。

1.2 临床表现 患儿皆有如下共同临床特点:①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食欲差或拒乳;②体征:呼吸增快,40~80次/min,发绀、肺部音。治疗组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微循环障碍11例,其中4例合并心力衰竭;并发胃肠功能衰竭5例,其中3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中毒性脑病18例,其中2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对照组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微循环障碍14例,其中3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胃肠功能衰竭4例,其中2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中毒性脑病16例,其中3例并发心力衰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1.3 辅助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 治疗组白细胞总数高达15~30×109/L者28例,占78%,伴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2例,占61%,8例患儿周围血象属正常范围。对照组白细胞总数达15~30×109/L者29例,占80.6%,伴中性粒增高者23例,占63.9%,7例周围血象正常。

1.3.2 胸部X线检查 两组共摄片42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为1~3岁幼儿均有肺纹理增粗,肺透明度降低,两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5例表现为肺不张或肺膨胀不全。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 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液支持治疗。

1.4.2 根据病情予以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氨茶碱、强心剂、酚妥拉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

1.4.3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用量按病情轻重以每次0.01~0.03 mg/kg,每15 min一次,至面色转红,肢端温暧,尿量增加,呼吸改善,心跳有力后改为30~45 min一次,以后再适当延长1~2 h一次,维持24 h左右。

1.5 疗效判断 包括:①6 h内面色转红,肢体温暖,尿量增加,呼吸改善,心跳有力为显效;②24 h内出现上述变化为有效;③24 h内患儿病情无好转为无效。

2 结果

2.1疗效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8例口干,2例尿潴留,3例烦燥,经一般处理或停药后即可缓解,全部病例未见严重的毒性反应。

3 讨论

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时,由于缺氧酸中毒及病毒血症与细菌毒素、炎症介质等作用,使危重症肺炎患儿发生微循环障碍。其表现为除原发病症外,患儿面色及全身皮肤苍白,发凉发花,足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眼底动脉痉挛,静脉迂曲、扩张,尿量减少。现已认识到微循环障碍是许多危重患儿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特症,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过程[2]。东莨菪碱属莨菪碱类药物,其药理作用较多,该药在微循环障碍时能拮抗乙酰胆碱、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对微小动脉致痉挛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研究证明,休克时血清胆碱脂酶含量活性降低,乙酰胆碱分泌亢进,在随着东莨菪碱的应用和病情恢复,血清胆碱酶含量逐渐恢复正常,抗胆碱药M受体阻滞剂东莨菪碱能有效地逆转休克时血液动力学改变,在肺炎并微循环障碍时进一步得到证实[3]。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毒素作用于脑组织使血管痉挛,脑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因而予以扩张血管药物如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改善微循环至关重要。临床上用东莨菪碱与能量合剂及胞二磷胆碱治疗中毒性脑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尽管胃肠功能衰竭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时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阐明,但感染后炎症介质释放入血,低氧血症、酸中毒所致胃肠道微循环障碍,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细菌移位及其毒素入血引起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因素占有重要地位[4],因而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尽早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东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肺炎临床上出现微循环障碍、胃肠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等,在24 h内使用东莨菪碱者效果佳,24~48 h后使用者效果差。在治愈者中90%患儿在用东莨菪碱后1~3 h微循环障碍逐渐改善、手足转温;4~6 h开始排尿;至48 h意识转清楚,72 h脱离危险。所以,抢救时机是微循环障碍的早、中期并在微循环障碍发生后24 h内用药。根据病情,用量不限,笔者曾救治1例1岁10公斤患儿,为重症肺炎并发微循环障碍、心力衰竭,24 h内曾用12 mg东莨菪碱,平均1.2 mg/kg,而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东莨菪碱能解除肺、脑微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的血流灌注,减轻肺瘀血和肺水肿,改善气体的交换。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同时使周围小动脉扩张,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肺功能。还具有兴奋呼吸、循环中枢,抑制大脑皮层,对并有烦燥不安,抽搐的呼吸衰竭患儿尤为适用。由于微循环改善,防止发展成为微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及DIC等并发症,为抢救争得时间。采用东莨菪碱为辅综合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必须强调早期、足量、维持递减原则。此法见效快,毒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1180.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73.

第9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细菌感染; 匹多莫德颗粒; 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16.31.09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159-02

手足口病(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成人少见。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有一定机率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危重症的特点,且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病例较前明显增多,为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残、病死率,2008年5月我国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使其诊断、报告逐渐规范,治疗更加及时、有效。目前国内外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均未发现特异性方法,主要采取支持、对症处理,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患病时免疫功能通常较正常儿童弱,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而正患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儿童免疫功能也较平时差,易感染手足口病病毒,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且使其进展成危重症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月以来诊治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76例,对其中40例在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 月-2016 年6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76例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 例,年龄1.3~7.0 岁,平均(2.9±1.2)岁,病程1~24 h,平均(10.28±4.35)h;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 例,年龄1.2~7.5 岁,平均(3.0±1.3)岁,病程0.5~18 h,平均(9.44±4.27)h。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均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1)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平时散发,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伴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3)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在3 d以内;(4)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2-4];(5)患儿父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疾病如结核、慢性肝炎、肾炎等;(2)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异常表现,提示危重症手足口病可能;(3)对此次治疗需有使用的药物过敏;(4)细菌感染严重,需有静脉输液或住院治疗;(5)近期已接受相关治疗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抗细菌感染治疗: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2)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有手足等处皮肤不适症状者予炉甘石洗剂外涂,口腔疱疹严重者予开喉剑喷剂(儿童型,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喷患处,3~6喷/次,1次/1.5~2 h,6次/d,至口腔疱疹基本或完全消退后停用。对发热病例,均采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1.3.2 治疗组 在支持对症处理基础上,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并联用匹多莫德颗粒(谱乐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岁,0.4 g/次,2次/d;连续治疗7 d。

1.4 疗效评价指标

(1)显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完全消退;(2)有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或体温基本正常,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大部分消退;(3)无效:用药5 d,患儿仍发热,和/或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消退不明显或未消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5 y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6,P

2.3 两组安全性观察和危重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均无病例进展成危重症。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等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流行范围很广,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后,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报导该病。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季多见[6]。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 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 组(Cox A)多见。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1] 。其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在发病后1周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但有少数患儿在发病后1~4 d内迅速进展成危重症病例,并发脑炎、脑膜炎、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如不及时诊断和进行救治,病死率可达到80%以上[7]。我国2011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中也提到,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8]。有研究表明,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可占总重症病例的91.13%[9]。具有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易凶险的特征[10]。故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手足口病患儿多见于5岁以下,且危重症多见于3岁以内,要考虑与患儿自身机体免疫状态紊乱有关,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3、CD4、CD8、CD4/CD8等明显下降,且重症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轻症者改变更为明显[11-14]。 而伴有细菌感染者,则进一步加剧了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使CD3、CD4、CD8、CD4/CD8的下降更为明显,易导致患儿病程延长,甚至发展成危重症。因此,尽快使紊乱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可减少危重症发生的机率。针对上述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过程中,我们在积极对症支持处理基础上,予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同时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来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匹多莫德( Polimod,又名Pidotimod),是一种多相广谱免疫调节剂。该药于1993年在国外就已经临床使用,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而起作用,可使患儿降低的CD4与CD8的比值升高或恢复正常[15]。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症支持处理和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其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病程时间也显著缩短,且无一例进展为危重症病例,充分说明在对症支持处理和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1):1473-1475.

[2]姚慧娟,林厚雄,姚昆.C反应蛋白测定对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旬刊,2014,30(18):57.

[3]韩雪,程江,左维泽,等.感染指标在手足口病早期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6):996-998.

[4]周俏滢,廖友明,江风,等.降钙素原在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4):1564-1566.

[5]梁锦枝,罗钦宏,方乙生,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 13(12): 1446-1454.

[6]曹洋,洪志恒,金连梅,等.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2):975-980.

[7]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07-909.

[8]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75-678.

[9]杨芳,于石成,张菊英,等.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1):888-893.

[10]谢忠杭,蔡少健,林英英,等.2010-201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0):839-843.

[11]杜潘艳,赵丽梅,乔国昱,等.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1):22-24.

[12]姜涛,李双杰,欧阳文献,等.手足口病患儿Th17、CD4+CD25+{节性T 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113-1115.

[13]陶叶海.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征检测及价值[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5):242-244.

[14]邹前锋,朱俏欣.EV71感染手足口病不同程度患儿T 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9):116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