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感情心理辅导

时间:2023-09-18 17:40:14

导语:在感情心理辅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感情心理辅导

第1篇

关键词: 表达性艺术治疗 团体心理咨询 大学生情感创伤 辅导效果

精神创伤(或心理创伤)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包含了对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可能引起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很多。从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如美国911事件,战争,被抢劫或,严重的交通事故,到造成相对比较轻微的创伤事件,如失恋,人际矛盾的冲突,婚姻关系破裂,遭受亲人的遗弃或背叛,等等。人们对严重的灾难性的创伤事件引起的中度的和严重的精神创伤(PTSD)的关注较多,但对轻度的精神创伤却常常忽略。轻度的精神创伤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生活动力下降,伤心落泪,不愿和人交往,对生活缺乏兴趣,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严格地讲,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多次经历到。

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来说,从心理上看,一般也结束了由性意识觉醒而引起的躁动不安,由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各方面发展、变化、完善的重要阶段,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更不具备为结婚成家承担责任的条件,热恋中由于不理智发生的婚前及失恋后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失恋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自杀、网络成瘾、自卑、抑郁、饮食和睡眠障碍等。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形式,帮助那些正在经历着失恋,或曾经经历过失恋但尚未很好地将情感问题解决的大学生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采用绘画、述说、心理剧等心理治疗技术,利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情感创伤进行干预。这种治疗方式能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唤起,运用艺术、绘画、游戏、沙盘、写作、说故事、心理剧等方式,即通过治疗师的协助,帮助个案将其未说出及尚未解决的冲突表达出来,并透过这些方式来满足人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同时借由表达性艺术治疗让人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创造力、灵感得到修复。

此次研究的目标:针对轻度情感创伤的特点,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出来,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情绪与需求,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处理压力,面对创伤,走出创伤,重建心灵,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成长。

二、研究方法

干预采用团体咨询方式。咨询活动分阶段进行,共六次,每次一个主题,时间约120分钟,每周两次,三周完成。活动设主持人(指导者)一人,协助者一人。地点设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环境宽松自然。在实施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后,根据自愿报名的结果,选取SDS量表得分大于453分、SAS得分大于50分的学生作为咨询干预对象。经过面谈,最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团体活动,其中女生10人,男生2人,分别来自中文、会计、外语、生物及旅游专业,年龄在19~22岁之间。

三、咨询活动过程

正式活动开始前先做准备活动,由主持人倡议,大家围成一圈做自由选择放松运动,目的是活跃气氛,放松情绪,使每个成员在正式活动前有较好的心理适应。然后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进行步骤、注意事项。每次活动后都布置家庭作业。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第一次活动:相识――团体的建立,暖身。主要活动为“不吐不快”、“三人行”、“恋爱中我的位置”、“规范树”。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初步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了解团体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协助成员与领导者相互认识并协助成员制定团体规范,并引出成员对恋爱中关于我的定位,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第二次活动,寻找恋爱中的自己。热身活动为“请帮助”,主要活动为“恋爱价值观探索”、“你说我说”,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成员对自己的爱情观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回忆失恋时的感受,接纳失恋的事实,对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合理处理悲伤情绪。并在活动的最后,对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强调保密原则,增强对团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减缓焦虑抑郁等情绪。

第三次活动,生命中的能量――认识自身的资源。热身活动后,进入主体活动,即绘制生命曲线并挑选出一幅图作为心理剧的剧本,导一个简单的心理剧。目的在于通过绘制“生命曲线”,回顾人生历程,并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发掘和回顾自己生命中能量的来源,给自己以走出情感创伤的力量。

第四次活动,过去――直面创伤。热身活动后,成员与上次主角分享上次心理剧的感受。之后,成员单独创作“创伤之手”,并挑选其中一幅,以那幅画的作者为主角,导演一个简单的心理剧。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借助艺术创作使组员表达出失恋的复杂情感状态,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

第五次活动,未来――走过创伤。其他成员与主角分享上次活动的感受之后,进入主体创作活动,指导者将成员的感受升华为“未来和希望”,并集体创造以“未来和希望”为主题的心理剧。本次活动,通过艺术创造和心理剧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并有效地唤起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使其人格获得统整。

第六次活动,离别――团体的结束。主题活动为我们大家都来说、把心留住,之后分享团体活动中的感受。本单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成员回顾团体历程,分享收获、检视自我的成长,并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并对未来进行适当的展望。活动结束时大家心情愉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彼此建立了融洽亲密的关系。

四、结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即对参加者进行了心理测验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咨询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抑郁、焦虑程度的比较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各量表的差异如下表:

咨询前后症状自评各因子分、总分及SAS、SDS各量表分差异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12名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咨询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发现咨询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焦虑、抑郁各量表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团体咨询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他们的因情感受挫问题所带来的抑郁、焦虑情绪,增进了其心理健康。

(二)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咨询结束后我们还就学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目的、最大收获、对活动的满意程度、是否想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反馈问卷情况看,其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询问被试是否还想参加此类活动时,全部回答很想或比较想。参加咨询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咨询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认识了新朋友,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减缓了焦虑、抑郁,增加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对恋爱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等等。而且总体上对活动结果感到满意,从部分成员的总结报告中也可看到这种结果。

五、讨论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即我们应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实施干预。对大学生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依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干预应以加强对恋爱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和恋爱方式及应对情感问题的方式为主。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严重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我们应进行咨询与治疗。本研究以团体咨询的方式,对一部分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从量表评定和调查问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的因情感问题所引起的轻度、中度的抑郁、焦虑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团体咨询活动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框架下,运用了行动演剧、绘画、述说等方式,帮助参与者将未说出及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表达了出来,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技术,经过分享和讨论,并配合了个别咨询,以期望帮助在情感中迷失的大学生,较好地处理了因情感失败所带来的压力,缓解了因情感挫败所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其人格的成长。这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干预模式。当然,由于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大学生情感创伤的干预措施也可采用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Ed.E.Jacobs,Robert L.Masson,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Victoria M. Folleffe & Jacqueline Pistorello,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樊富岷.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关键词】同伴 同伴心理辅导研究 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调研背景

如今,小学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时,失去了同龄人相伴的快乐,他们不懂得分享,责任,不懂得如何培养友情、善待友情,出现了种种现实心理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风化雨般地使全体学生心理趋于健康化发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课题研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空洞的指示性说教,或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再去处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同伴关系来进行心理辅导,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所谓的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指研究者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辅导共同活动,共同成长过程的研究。它是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小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经过充分准备,加上老师和同学提供宝贵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说明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为河小)三到六年级学生。

2、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是针对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实施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的因素等诸多方面。

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4年4月3日

4、调研方法

(1)、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

数据是调查员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后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采用对选项被选次数累加的统计方式得出的。

(2)、抽查对象的抽样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三到六年级共计541名学生采取普遍调查。

5、调研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数541人,通过班主任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样本率100%。

三、调研总结

(一)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情况来看,如今的小学生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而是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同伴的言行举止都巧妙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为同伴的欣赏而愉悦,为同伴的疏远而伤心,为同伴的批评甚至于变得沉默起来。

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伴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7)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进行交往。

(二)对于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议

1、通过组织同伴活动的研究,帮助小学生学会同伴倾诉,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尝试在脱离他人帮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成功与失败,并表现勇敢、坦率、真诚、想象力、批判力等人类的本性;

第3篇

关键字:心理辅导课;备课艺术

上好任何一门课,备课这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那如何才能备好心理辅导课呢?笔者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里想从“三备”的角度谈谈心理辅导课的备课艺术。

一、 备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情感丰富的鲜活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多方面“经验”的独特个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和理想,走近(最好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独特的、神秘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谈不上备学生。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1.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来了解。专业书籍指由心理学专家编写的相关心理学专著,他们集中了心理学领域广大专家的智慧。此类阅读有助于教师了解本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应对方式,了解他们的好奇心,了解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了解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等。比如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阅读《高中生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在阅读中了解高中生共同的心理规律。

2.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问卷调查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对当今某些社会热点现象和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的看法。每次新的主题前,可以好好做做这项工作。比如,笔者在上高三心理辅导课前,就做了一番小调查,了解高三学子的考前需求,知道他们存在压力过大、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通过与班主任、学生交流来了解。班主任是最接近学生的人,和班主任交流有利于把握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有的课题如《我的父亲母亲》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构成(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这些信息都可以从班主任那里获得。面对面、朋友式的交流容易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了解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到这些,可以为以后的上课埋下伏笔。比如笔者就常常利用乘车的机会和身边的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喜欢的影视剧、文艺作品,了解他们对“超女现象”、“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进而在课堂中联系实际,抓住他们的兴趣兴奋点,促进教学。

4.利用网络来了解。如今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媒体,是学生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我们心理老师也可以经常到学生常去的网站逛逛,了解学生网民平时不敢暴露的真实心态。比如笔者就常常去本地学生常去的社区潜水,从崇明网友会到尘爱社区再到百度吧,我追随着他们的身影,关注他们,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有时候还要辅导他们。这些经历都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新的触动。有学生曾经感叹到:“老师,怎么你这么理解我啊!”

5.通过阅读“他们”来了解。阅读“他们”指的是看他们看的,看他们写的。看他们看的,有助于了解他们这代人共同的兴趣;看他们写的,有助于捕捉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也应该成为常规工作。比如笔者借阅过曾登上我校图书借阅排行榜第一名的《像少女一样》这样的纯情小说,知道他们仍然有着纯真的爱情梦想;也浏览过《诛仙》这样风靡网络的武侠小说,知道他们内心向往着玄幻般的无拘无束;我常常关注最近几年的优秀作文,我曾经去图书馆借了好几届的“新概念作文选”看,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我还常去看看韩寒的博客,看看庞婕蕾的《穿过岁月忧伤的女孩》,了解一下青少年作家的新作,温习他们青春成长的轨迹。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心理辅导课非常有针对性,教育目标就会特别贴近学生,也会更容易实现了。

二、 备环境

环境,是教师上课的载体和平台。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不同的教学环境是不同的“场”,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笔者认为,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桌椅的摆放、学生分组。这三方面环境都可能对上课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1.教室的选择与布置

一般来说,在普通教室上心理辅导课,学生常常会比较容易表现出拘束、害羞和独立,对于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行为体验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调动力量,努力为学生创造心理辅导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否则,让学生融入心理课的氛围,则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付出更多。心理辅导课的布置有着比较大的自由度,教室可以通过窗帘、灯光、挂图等布置得温馨自然。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经验,学生在专用教室上课比较好。一方面,学生进入这个独特的环境,容易融入心理课堂氛围,在体验感悟方面也容易放得开;另一方面,一般专用教室和其他教室相距甚远,也不容易影响其他班级的教学。

2.桌椅的摆放

关于桌椅的摆放,常态应该是全班分为几个六到八人的小组,大家环绕围坐,这样便于讨论交流。但对于具体的每一节心理辅导课来说,这些都有讲究的。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感恩篇》的时候,不需要小组讨论,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回忆反思,可以将桌子摆为单人单桌;在上《竞争与合作》的时候,需要四人一个小组,另设观察员座位,可以四张桌子五把椅子排列。

3.学生分组

学生上课需要分组,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分组。至于小组的组建,可以按教师制定的方法或者按学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一般应设小组长(或者轮流)。在需要课堂小组竞赛或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可以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启发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比如在上《思维一转天地宽》的时候就需要异质分组,以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在需要较多交流内心感受的时候,可以同质分组,把性别相同、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学目标分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在上《沟通无极限》的时候,就非常需要他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感情交融。

软环境指的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调节与控制。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阴沉、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削弱学习的热忱,降低对未来学习的信心;温暖、激励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目前的学习,而且能培养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所以心理辅导课的备课,对于气氛的预判必不可少。

1.教师应该了解这节课需要营造怎样的气氛。比如,在上第一节课《师生轻松见面会》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心理课的轻松,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心理课神秘感的追问,为今后的上课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比如,上《我的父亲母亲》时,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沉思而感动的氛围,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对亲情的追忆深思,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2.教师应该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心理辅导课上的气氛渲染与营造,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心理辅导老师是幽默、亲切、智慧的人。那么教师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笔者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幽默感,特别注意学习幽默的技巧。在课堂上当气氛有些沉重或者有点失控的时候,一句贴切的俏皮话常常让学生精神大振,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3.教师应该准备和掌握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课堂的技巧。有时候,教师因为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所限,不好控制一些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功夫。比如,在上《我的父亲母亲》时,很多学生进入情境,开始沉思,有些女生开始抽泣,这时候有一个调皮的男生开始嘲笑本组的女生哭鼻子,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变了。幸亏课前我讨教老教师准备了一点应对技巧,及时地调整与辅导,场面才没有失控。

通过对这两方面环境的准备,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又朝成功迈进了一步。

三、 备教案

备教案应该包括教学主题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教学主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换句话,心理辅导课上什么内容?

主题的来源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生的需要。目前还没有(其实也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教材,所以基本上现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各自为战,随机而动。而市场上的心理辅导课教材林林总总有很多,如何进行取舍呢?笔者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博览众书,各取其长。使用下来,较好的教材有: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吴增强主编的《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以及叶斌主编的《中学生心理辅导自助手册》。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教材,自己进行类比性阅读,选择和自己学生需要紧密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然后精心设计。这样备课可以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成的活动设计,不用自己从零开始挖空心思去开发。同时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课的主题选择还要问问课堂更重要的主角――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如果仅仅考虑教师容易掌控课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这样的课不上也罢。以前,笔者就有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表演各种情绪,虽然很受学生欢迎,气氛活跃热烈,但课后学生的反馈却是“太小儿科了”。现在我常常会在学期上课前,先给学生很多选择,让学生去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主题,然后我再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进度与教学主题,效果好多了。

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备课最头疼的除了目标的设定,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因为这些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到引入点题、体验交流、启发感悟、总结这些具体环节的设计就不多说了,这里重点说说主题活动的设计。心理辅导课大多数时候是活动课,说教非常少,所以课堂上非常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或参与实践,不断尝试,乐此不疲;或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不明不休。所以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主题活动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想办法:

1.借鉴心理活动课教材。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也可以作为参考。笔者上课所用大量的活动设计来自对身边这些教材的取舍修改。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今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辅导课虽是后起之秀,但因为各位同行的积极分享,心理辅导课活动设计也是非常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妨在网络上搜一搜。另外许多企业拓展培训方面的小游戏、小活动也可以引进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堂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用了。

3.自己创造设计。这是最难的,最有挑战的,最需要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别人的活动设计不能照搬,照搬容易水土不服。比如笔者在上《心有千千结》的时候,就把经典的“解手链”游戏改造为对成功的理解,过程与结果的思考,成为新的游戏。

4.同行之间头脑风暴。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在我的身边,有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大家在一起备课教研,进行头脑风暴,分别贡献自己智慧,反复论证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最后可以挖掘出新的素材,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第4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效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

(二)高三学生需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在减轻学校交往障碍、降低自卑感、提高个人自我评价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些辅导都会辅助学生缓解压力。

二、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在充分了解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和心态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高三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一)游戏调节法。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沉寂的,在对高三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采取游戏式调节法。游戏调节式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调节高三紧张气氛,使学生获得别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高三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

(二)音乐感染法。音乐感染法是借助于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高三学生平和精神,舒缓和释放压力。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感染发在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高三学生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的作用。

(四)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以抛出一个话题,调动高三学生一起来发表见解,给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让学生自身纠正思想偏差的方法,。集体讨论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合适的话题,这个话题必须是当前班级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有且有话题性的,笔者曾以“放弃或坚持”为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正处于“高原反应期”高三学生诉说当前学习的感受,困难,让学生说出来,论起来,宣泄和抉择,最后重新燃起斗志,战斗到底。

三、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通过游戏调节法、音乐感染法、角色扮演法、集体讨论法等方法,对高三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其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高考与人际关系

1.有助于高三学生对高考的正确认识。从学生对高考的认识角度看,高三学生存在有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是把高考看成赌博,幻想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另一一种是把高考看成龙门关,产生畏惧心理,听到高考就害怕,总想躲避这个话题,结果是越躲越想,越想越怕。

通过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认知性团体辅导,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为高校输送人才,有一定的竞争性,而且这个竞争是公平的,不是赌博。高考的题目有一定的区分度,哪一道题是为了区分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有平时踏实努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既让学生正确认识了高考,也让学生树立了信心。

2.有助于高三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正确领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中生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交往主动性与掌握并运用交际技巧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变。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他人的帮助以及助人的快乐,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同学交往的主动性。学生在这种团体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个性和人格,是个体咨询无法获得的。

(二)情绪层面――有利于高三学生培养健康的情绪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别人一样的体验”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繁重的学习压力,日渐复杂的同学关系,成长中的烦恼,容易使高中生形成冷漠、懒散、自我中心、猜疑等不良的个性品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找到合理的渠道尽情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

(三)实效层面――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适应不良、情绪压抑、考试焦虑等情况,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对高三学生做高考学习成绩提升、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学习心理辅导,避免“题海战术”,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促进学生身心与学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武典主编.团体辅导手册[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2]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第5篇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者“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很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虽然他们有强烈的倾诉需求和交往需要,但却不愿主动向他人倾诉,尤其是不愿将内心的想法告诉家长、老师。因此,同伴作为中学生心理上最重要的支持群体,其价值特别重大。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知心朋友成为他们寻求外部帮助的首要考虑对象。朋辈辅导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我校以多种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为心理辅导站及时提供学生的心理动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着局限性。心理辅导是一对一的辅导,它对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心理辅导站给心理委员提供的培训是有限的,学生的业务素质很难达到专业心理辅导的要求,因此通过朋辈之间一对一的辅导效果难以凸现。这就要求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多样化。

1.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广泛开展普及教育

我校通过社团招聘会、面试等方式,从各班招募二十多名学生组建心理社团。多年来,心理社团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承办学校“心理健康周”;开展趣味心理测验、心理征文、心理小报评比等活动,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心理导航”,坚持不懈地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等工作;编辑出版了心理报刊《心语心苑》;开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空间。

2.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建立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力量

心理委员是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者,各班挑选一位乐观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学作为心理委员。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委员的职责是在班内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老师,或建议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三、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引入校园心理剧的设想

1.校园心理剧介绍

校园心理剧基于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道理的目的。通过学生“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还能够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

2.开展校园心理剧的优势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遇到困惑和烦恼时,他们也不愿意轻易地向别人吐露心声。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主动来求助的学生并不多。如何以一种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心理成长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课题。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的特点符合我们探寻的心理辅导形式。

校园心理剧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达到了与别人换位思考的效果,对于解决师生、生生、亲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效果显著。

四、校园心理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我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尝试始于心理小品大赛,以“截取生活片段,演绎健康人生”为主题,由学生自编自演,以小品这一载体演绎了发生在身边的心理故事。各班的心理委员担任了督导者这一角色,负责剧本的修改、排演过程中的指导及演出后的分享。

以这一形式开展校园心理剧影响力大,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形成了“关注心理,呵护健康”的良好氛围;参与面较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各班先在班内进行选拔,挑选最好的一组参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心理小品的活动;题材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能引起师生共鸣。如初一3班的《试情百态》、初一5班的《五班之爱》、初二4班的《游戏的诱惑》以及初二8班的《小巨人的烦恼》等小品都是围绕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心理事件展开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有较大的触动。

这一成功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校园心理剧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在心理社团中也引入了心理剧,心理剧的编排都由学生合作完成,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分组,一般为六人左右;第二阶段是撰写剧本,由组员讨论、商量,确定剧本的题材和大致的剧情;第三阶段是删选剧本,这是对剧本进一步深化、细化的过程,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第四阶段是排练剧本,组员分角色排练,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剧本;第五阶段是汇报表演。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朋辈辅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从剧本撰写、排练剧本、汇报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阶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

五、校园心理剧实践心得

1.把好剧本关是前提

剧本是一个心理剧成败的关键。学生创作剧本,可以使心理剧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把我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融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但学生的创作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始终参与其中,并在剧本的修改上给予实际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请语文老师、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心理剧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成长的问题。就我校而言,考试焦虑、同伴交往、初一新生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2.注重编排过程,适当加以指导

心理剧的编排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编排心理剧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问题和矛盾投射出来,首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方法,然后教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过程就是朋辈辅导的过程,也是心理剧和其他小品剧的一大区别。

3.整合体验,巩固效果

学生参与心理剧过程,只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而情绪释放后的整理与统合才是心理剧的关键。当激烈的情绪宣泄过后,重要的是能有所感悟,学习以新方式来应对问题,并能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心理剧表演完之后,还应增加讨论分享阶段,及时巩固体验的效果,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对校园心理剧运用于朋辈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心理剧活动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体,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其特点在于生动、有趣、渗透性强,比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更加宽泛,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看心理剧戏剧时,是一种主动接受的愉悦的心理状态,剧中人的心理独白,情节的发展,都能引起学生换位思考。这是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都替代不了的。

团体心理辅导课是以心理辅导老师为主导,是师生心理辅导。而心理剧是学生组织、参与整个过程,是生生心理辅导,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更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

心理剧对解决学生人际关系和同伴交往作用显著。学生通过参与演出能有效地提高其自控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悦纳能力。心理剧活动要求与更多的同学配合、面对集体演出、群体间分享,以此为大家提供帮助,这一过程就是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同时,心理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较真切地体验、感受他人的机会,它是由学生将社会现象与生活经历提炼,思考再现出来,根据自己的体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着重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和自我感受,这种自发性使学生的感受更真切。

第6篇

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生理上已经成人,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的特点。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对生活充满美好愿望且勇往直前;发散思维不断发展,逐渐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自尊心强;逐渐能够驾驭正常的人际交往;消极性表现也很明显:精力充沛但容易蛮干;对事物有很大希望,遭受挫折时情绪体验强烈,容易沉溺于低落情绪,不能进行良好自我调节;强烈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导致轻信片面的社会舆论和观点。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把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简单归咎于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偏差。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进心理科学,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思想引导的同时,伴以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不仅是现实情况的需要,对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辟新途径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2 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要求

2.1 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是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很多高校采用的专家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培训形式零散,并且由于与职务、职称晋升联系较少,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如果能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联系起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2.2 需要积极的人格品质

心理辅导要求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辅导过程需要咨询师真诚、热情、接纳、宽容、尊重、通情达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其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十分重要。积极的人格品质既来自于自身的积极修炼,同样来自于关心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引导辅导员发现自身的美德和优势,拥有自信、乐观和求知激情及创造力,从而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2.3 需要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

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虽然可以运用人格影响力,但是难免需要运用权威影响、纪律强制、批评教育等手段,因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不平等的。而心理辅导中,辅导员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辅导技术,强调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性。再者,心理辅导要求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因此需要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将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色协调起来,角色协调性包括角色统一性和角色转换的合理性。

3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技巧

3.1 从心理角度认识、了解学生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辅导员习惯于从道德品质、组织纪律性等方面去认识学生,很少从心理角度去分析了解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要求辅导员多从心理角度去认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辅导员工作更理性化、科学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3.2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心理学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有其巨大的发展潜能。加强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就是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对发展较好的学生,采取措施促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发展不好的学生,要认识到大多数学生只是暂时发展不良,他们仍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积极采取措施,挖掘潜能。另外,高校辅导员强化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增加自我价值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3.3 采取心理辅导的方法教育学生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表现出特别强的个性特点,辅导员做起工作来感到很棘手。另外,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再单纯是思想品德问题,更多的是心理品质问题。因此,应加强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要求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以心理辅导员身份去面对学生。比如,对主体意识比较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要他们接受某种意见,改变某种行为,总之,现代学生的特点与发展,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辅导方法的灵活运用,以保证实效。

3.4 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

辅导员的威信、与学生的关系,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础。根据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等特点,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心理学十分重视人文关怀,特别是心理辅导与咨询更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辅导员加强心理辅导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人的了解、对学生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尊重学生,放下教育者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心理健康咨询专家都强调早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教育者特别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我国学生出现的个性弱点,如以自我为中心、意志薄弱等容易导致心理健康出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辅导员对学生有较强的权力影响力。辅导员除了自觉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6 建立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4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4.1 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

4.2 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4.3 求职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都会面临心理问题。于是我们班上专门组织了一场求职面试模拟。我和一些同学通过商量,设计了不同的面试环境和不同的问题,对同学进行模拟面试,很多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使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对于个别心理负荷过重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心理辅导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加油鼓劲。

第7篇

一、心理辅导对于心理问题的具体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辅导就是一种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和方法。大学生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提供多种服务给学生,来使他们可以充分而自由地发展自身的个性,同时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发挥潜能与特长,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与当今社会所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心理辅导这种教育方法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被看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之一。

1.保证心理品质的健康。后天的习得方式会对人的心理品质优劣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辅导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优化,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消除掉,起到优化认知的作用;同时可以在满足学生正当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情感和心理、生理方面关系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强化理智感,这就是优化情感的作用;最后是优化意志,也就是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从而形成更坚定的意志。在心理辅导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并且建立起自信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强化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游戏、团体互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鼓励学生去交朋友并且向别人的优点学习,与同学保持友好的关系,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在情感交往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心理辅导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做到尊重他人,求助老师或者同学解决遇到的难题,并且养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对情感交往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想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尊重、理解、帮助等是必不可少的,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将自身欠缺的道德知识弥补回来,同时道德方面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检测自身的道德认识以及具体行为,来增强自身的荣辱感,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起到强化学生的教育水平的作用。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1.班主任处于比较特殊的工作地位。大学班主任不仅需要负责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组织和管理好一个班集体,正是在这种双重角色的工作状态之下,才能对班主任将自己身上“教书育人”的重任顺利完成起到帮助作用。班主任通过自身的教学任务,可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这点相比起宿舍管理员等负责学生生活的教师有很大优势;班主任不仅可以直接联系到学生,还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家长,有利于班主任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第一手动态,这是班主任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所不同的地方;班主任还要管理和组织好一个班级集体,因此对于学生处于集体生活中的状态有详细的了解,这点和授课教师之间有很大差异。正是因为在学校中班主任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他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神经都是相连接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一种缩影。班主任在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中所处的角色位置,也决定了他可以更全面、方便地去了解学生。

而心理辅导同时是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监控学生发展性障碍的一个重点,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需要定期完成班主任工作日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班上有哪些后进生、有哪些学生家庭情况非常困难、有哪些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障碍以及哪些学生受过处分等,这对于管理班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还负担着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对班级中的授课教师的教育进行协调,对家庭教育和学校进行的教育管理进行协调,还需要将自身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职能发挥出来,为班级创造出一个良好、和谐而宽松的心理环境,以便于开展心理教育,对于心理辅导来说心理互助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而普通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老师,是不具备这项能力的,因此相比起班主任来说作用缺失了不少。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性,是由其特殊的工作地位决定的。

2.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咨询、角色扮演、玩游戏、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正面教育中,在辅导的过程中既要对整体的全面性有所考虑,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既能起到避免学生出现问题和矛盾的作用,又能将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与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不同,增加了许多具有积极性和团体性的正面活动,不单纯只有班主任的关心和关怀,同时还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技巧、知识融入其中;和以往的班级管理也不相同,有效地将个体辅导结合在了集体辅导之中,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方面进行了考虑。

3.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如今的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地取代计划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都会发生改变,逐渐加快的社会和工作节奏带来的“社会震荡”更是会很大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方面虽然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心理成熟并没有完全同步,再加上在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方面的欠缺,平时也承受着比较大的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以及观念转变带来的压力,在心理活动方面比较不稳定,容易有焦虑和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导致各种方面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人格构建出现问题或者不适应学习。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给予了过度的保护,自身意志薄弱、感情脆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与挫折和烦恼正面相遇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反而会痛苦不堪甚至有极端行为出现。所以班主任在学校内开展心理辅导,对于目前的条件来说是最主要的一种发展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途径。

4.补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以及预防,并且会开展很多活动例如心理讲座、心理交流会等,为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建立起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同时担负起心理咨询的重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强化专业水平。高校中还有很多学校自发地建立了各种心理社团,平时开展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给身边的同学,进一步扩大同学们对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储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和应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三、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班主任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心理辅导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而这种成长和发展过程从本质来说还是需要自觉性的主动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精神也就不会有受辅动机,这时候学校和教师如果强行开展辅导,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置,并且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心理辅导的真正作用。青年时期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对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进行检验,会比较反感外界带来的压力以及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过度保护,所以在心理辅导中班主任需要适当地帮助学生,但是又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独立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4-04

一、存在的问题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目标性、系列性、操作性较强的辅导形式。教师在辅导中对自身定位的不同,可能直接影响辅导活动的效果。许多教师已经在心理辅导课中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但是目前在心理辅导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

1.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心理辅导课,配备了教师,但是教育者由于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的不力,心理辅导活动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辅导课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辅导课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

2.心理辅导课的孤立化倾向

心理辅导应该是贯穿于所有学科的,而不仅仅是在心理辅导课中实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认识差异,认为心理辅导仅仅是心理辅导课的事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除了在心理辅导课中进行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外,不再进行其他的辅导。

3.心理辅导课的教育化倾向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深入,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新型师生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中开始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旧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于心理辅导课中,且有它的顽固性,仍然以教师的教育指令为学生表现的主要方向,其主要表现为“一压、二包、三放弃”。

一压: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没有以引导、内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辅导,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认为合适的心理状态。

二包: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表达方式、对感情与设想自主宣泄的机会,一人承包到底,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

三放弃:对那些长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有问题的学生,对经过多次辅导仍不能达到心理健康要求的学生放任自流,放弃了对这些学生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

二、问题的分析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之中。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地教导学生,严格地管理和约束学生,多讲道理和规范;辅导者的角色要求他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显露教育者的角色。例如,总想代替学生作出决定,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索;总给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不是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适合辅导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可以从辅导理念、师生关系和教育方法三方面加以考虑。

1.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

童年是生命旅程的开始,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良知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念是通过教师的期望体现的。事实上,教师对班上每个学生的期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构成教师对每个学生期望的信息源是千差万别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克服对低期望学生的偏见。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多多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得很活跃。

2.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辅导者,师生之间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朋友般平等地讨论问题。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做出自我表露,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1)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团体辅导活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导者和学生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辅导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一员出现,充分融入学生的活动中,把自己也当作学生,参与活动,一起讨论。

(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融洽相处、互相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以民主、平等、融洽为特征,以师生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以必要的交往技巧为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师生交往看作平等、互动的过程,营造宽松、温暖、富有激励性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在人际关系上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具体交往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快乐地、充满信心并富有成效地与老师进行交往。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不断地感悟。与此同时,教师也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活动,给学生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

在辅导活动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心灵的接近,与老师零距离的交流,希望老师能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去感受他们心灵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去帮助他们分担心灵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这样的辅导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

3.教师的辅导方法要到位

如前所述,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导”字上,而不是“教”字上,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解决学生问题。“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辅导方法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辅导的好途径。

在这里,“引导”就是指教师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就是教师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并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活动”包括下列几种含义:每个学生都要投入;在活动中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品表演,努力理解、体验角色;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的活动。

这种辅导方法能促进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感觉到,心理活动课气氛宽松,没有心理压力,可以毫无顾虑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让自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多元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

1.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这是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学科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考虑更加要注意,因为心理辅导活动直接面对的是孩子幼稚的心灵。教师的一句言语、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只有设计好教学思路,组织好教学步骤,才能有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与辅导。设计和组织心理辅导课的一般步骤有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期望效果

一个活动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辅导目的,有的才能放矢。其次,教师要清楚活动期望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只有明确了依次辅导的目的、意图以及预计最后的辅导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达成目的。

(2)确定辅导的形式

辅导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至关重要。可多以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来渗透辅导的目的、意图。辅导形式作为辅导的载体,应该是教师在斟酌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与辅导内容三方面的基础作出一个最佳的选择。

(3)多方位考虑

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辅导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既定的设计方案实施,会出现种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多种可能性,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出调整或者应急的辅导方案。

(4)精雕细琢

不仅辅导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细致入微,辅导过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经过细细地斟酌,甚至可以设计到教师的每一个手势与神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能参与辅导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精致、科学的活动设计可以使辅导活动事半功倍。

2.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的操作者和参与者

这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设计与组织好教学的思路,更要有执行与操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实践的能力。心理辅导课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心灵与内心世界的,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有强有力的能力来执行自己设计意图。

教师执行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书面的材料,如果只停留在简单执行辅导活动设计上,那么辅导活动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教师要将书面的设计方案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心理融合到教师创设的环境氛围中。在良好的心理体验中,教师将自己的活动课目的潜移默化给学生。

3.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和调控者

学生的心灵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活动调控者。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更要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教学的过程,更要引导学生成长的途径;促进教学顺利完成,更要促进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

(1)激活

《学会打电话》片段描述:

师:小朋友好,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渡过这愉快的40分钟!初次见面,老师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所以带来了一点点小礼物,希望你们喜欢!

(学生惊喜,觉得老师很可爱,很容易接近。)

师:请小朋友帮助老师一起分礼物。

(学生高兴得不得了,开始和老师握手,甚至还有更亲热的举动。)

一句亲切的言语,一件小小的礼物,把原来并不熟悉的师生距离拉近了;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处于紧张状态的师生成为了朋友。一个巧妙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心灵的放开了,就会很快投入,让自己进入角色。这样一堂心理辅导课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了。

(2)引导

心理辅导重在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如何引导,怎样引导、何时引导都是值得探讨与设计的。

引导重在对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学生与教师在辅导内容上有了思想与情感的交流的时候,引导才具有意义。引导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学生在情感需要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引导,可以使辅导的作用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引导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够,学生得不到辅导的作用;过了,又容易让学生感觉有些做作。恰到好处是教师在实际辅导中需要把握的。

(3)调控

学生是一个个体,学生的心理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辅导“轨迹”发展,学生会在辅导活动中出现各种状况,教师就要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找到他们问题的“症结”。教师可随时调整辅导的方法与控制辅导节奏,不能拘泥于自己预先设定的辅导方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让学生在“活”的辅导气氛中“倾诉”自己心灵,使辅导活动在师生双方面的交流中得到最佳的效果。

(4)促进

心理辅导有成功也有失败。反思辅导活动的成败,总结辅导活动中的一些得失经验,可以促进辅导活动的最优化,以反思来促进辅导活动的成功。

同时,辅导过程中教师也要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对学生做一个促进。言传身教,同样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辅导活动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反思、调整,促进辅导活动更好地开展。

四、反思与讨论

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多元角色?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他既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理状况外在表现的教育者,还是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只有将这些角色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师角色,才能实现角色的多元化。

1.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

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首先是教师,教师的天职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技能。在辅导活动中,也离不开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1)要有相对专业的学科知识

心理辅导课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辅导者必须要有相对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有正确的分析,对问题的剖析要有理论的支持,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有专业的解决方法。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手段,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辅导,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都是一个心理辅导活动教师需要明了的。缺少了专业知识的辅导者会对辅导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束手无策,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这对于心理辅导活动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2)具有熟练的辅导技巧

心理辅导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每一个个案都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辅导,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这样才能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方法,使辅导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3)积累实践中的丰富经验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积累各种不同心理状况的辅导方式与解决途径,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借鉴。对辅导活动中的点滴成功与失误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长期的积累、长期的反思必定可以使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实效。

2.学生心理状况外在表现的教育者

教师是一个教育者,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面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行为中的表现,教师必须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结合起来,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1)用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爱学生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没有爱心怎么能够对学生进行关心与爱护,怎么能够从孩子的发展需要来进行辅导?所以,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的是一颗爱所有学生的心,对待学生要有和风细雨般的心态,在活动中可以站在爱的立场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2)用自身形象激发、引导学生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须要有:开朗的性情,愉快的神态;丰富的知识,贴切的表达;适当的穿着,合宜的打扮;负责的态度,幽默的涵养;宽阔的胸襟,客观的包容;创意的教学,自信的气质。这样才能以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3)用微笑言语支持、鼓励学生

学生的点滴积累都是完善自己人格的开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的瞬间,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善意的微笑、和蔼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激昂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在教师的激励下,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

3.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者

目前而言,心理辅导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交叉,在多种学科教学中容易互相产生迁移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其中的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中坚持辅导活动的原则、方法,做一个真正的辅导者。

(1)摆脱学科教学的固有模式

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有些教师的辅导模式摆脱不了语文学科已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师的意志作为辅导活动的内容,教师辅导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教师怎么辅导,学生就怎么适应。教师成了心理辅导活动的操纵者,学生完全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自主健康发展。教师在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应该是活动的有力调控者。

(2)对辅导活动观念的再认识

无论是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适合辅导的情境。把团体辅导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辅导者的引导下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师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灵体验,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

(3)以积极旁观态度面对辅导

积极旁观是对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的一些认识、行为的一种观测与分析的积极态度。与学生融合在活动中的同时,带着问题观察,带着目的调整辅导活动,随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引导与激励,促进学生在快乐与肯定的体验中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的角色――心理辅导课的教师更需要在新的时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自己的角色定一个合适的位置。要把心理辅导过程看作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讨、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整合自己是传授者、教育者与辅导者的全新角色,做一个心理辅导活动的有力调控者。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大众心理学,2001(5).

[3]吴武典,金树人.班级辅导活动设计指引. 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3.

[4]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 曹钊俊.开设心理辅导课的探索.心理辅导,1999(3).

第9篇

【关键词】朋辈辅导 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应用

一、引言

人的健康成长往往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充足的、外在的物质条件,其二是健康的、内在的心理条件。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教育部就此提出各个学校都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设心理咨询室,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原因,我国各个阶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或者心理咨询师都比较缺乏,面对这种局面,朋辈心理辅导被引进学校,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心理咨询师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

朋辈辅导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的牛津大学,主要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朋辈的含义是“朋友”和“同辈人”,“朋友”是指那些值得信赖的人,“同辈人”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仿的人。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因此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朋友和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1] 从事朋辈辅导工作的人被称为朋辈辅导员。

三、朋辈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相比所突出的特点

朋辈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三个优点:群众基础扎实、同理心和共情心理较强、亲和力和亲近感较强。

1.群众基础扎实

朋辈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相比,朋辈辅导员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朋辈辅导员有的是选自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学生,有的是选自于班级或校级学生组织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或党员,他们往往在生活或者学习中结识的人比较多,认识他们的人也比较多,他们的人际圈子很广,影响力也很大。因此朋辈辅导员可以说是“源于群众但又高于群众”。相比之下,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却没有这些明显的优点。

2.同理心和共情心理较强

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说,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往往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和共情心理,他们能够很容易与来访者建立沟通的桥梁。对于朋辈辅导员来说,他们很容易让来访者敞开心扉,很容易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来访者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向朋辈辅导员诉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选拔的朋辈辅导员与来访者是同龄伙伴,通常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2] ,他们的想法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相近,所以朋辈辅导员很容易理解来访者的心情与感受,很容易对来访者产生同理心和共情心理。相反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说,因其与来访者的年纪相差较大、心境完全不同,有时还会产生代沟,因此很难产生感情的融通。

3.亲和力和亲近感较强

对于亲和力和亲近感来说,朋辈辅导员往往优于专业心理咨询师,朋辈辅导员都是选自于同龄的学生,其年龄与来访者相差不大,在相同的情境中学习和生活,相互了解的程度高于师长,同时,同辈辅导员言语表达方式与求助者相近,不会对求助者有专业压迫感[3] ,交往起来往往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有的朋辈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还是很熟悉很要好的朋友关系。而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说,除了其年龄与来访者相差较大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影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没有亲近感的原因是出于传统师生的距离观念的影响。

四、朋辈辅导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的优势

1.效率高

朋辈辅导的高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朋辈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不需要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建立亲信关系。学校选拔的朋辈辅导员往往是各个年级中开朗、大方的学生,或者是学生干部,其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较大,许多来访者与朋辈辅导员在生活中都比较熟悉,另外同辈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容易被来访者接纳。[4] 其次,朋辈辅导的效果较好,同辈辅导员与来访者的体验相似使得同辈辅导比较具有说服力。青少年时期同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代际的差异使得成年人往往无法说服青少年,相反,同辈的观点往往被采纳 [5] ,这就使朋辈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

2.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的覆盖面一般都要比专业心理辅导的覆盖面广。一方面,现阶段受到条件的限制,每个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师的人数很有限,并且每个心理咨询师一次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人数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需要心理咨询一般还得与心理咨询师预约。然而朋辈辅导却不同,朋辈辅导员可以覆盖学校的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另一方面,朋辈辅导可以覆盖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个阶段,一般专业心理辅导只是在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而朋辈辅导可以覆盖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萌芽阶段、干预阶段以及治愈调整阶段。相比专业心理辅导,朋辈辅导更有利于把学生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灵活性强

朋辈辅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首先,朋辈辅导对学生心理干预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如在课间和放学后等时间,在教室或者在寝室等地方,而专业心理咨询必须在预约的前提下在心理咨询室这个固定的场所进行,不仅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还有地点的限制。其次,朋辈心理辅导及时性比较强。他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如果一旦发现有同学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同学恢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6] ,而不至于产生心理问题。

4.生活化

朋辈辅导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失去了浓重的专业色彩变得生活化、平凡化和大众化。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心理咨询难以接受,他们对心理咨询存在恐惧感,认为心理问题并不是病,没病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咨询。[7] 然而把朋辈辅导引入生活,使得心理咨询以朋辈辅导的形式在其生活中存在,让心理辅导融入生活并在有形与无形中使其心理问题得到干预。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和困惑,并且觉得应该去找心理辅导老师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同学笑话自己、拉不下面子,所以很多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等到问题非常严重才被迫去找老师咨询。[8] 然而朋辈辅导主要突出的是一种谈心、互动的形式,而不是咨询,它把心理咨询融于谈心、互动等生活细节里,因此可以充分照顾学生的各种顾虑和感受。

五、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具体应用

1.班级设立心理卫生委员

在学校心理辅导资源与需求矛盾突出的现状下,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准辅导方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班级心理卫生委员辅导是朋辈辅导的一种形式,加强心理卫生委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意义重大。然而现实中,不同阶层的学校对班级设立心理卫生委员的做法不同,目前只有各高等学校在班级中要求设立班级心理卫生委员,各个中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基本还没有实行这一做法。并且各高等学校对各班设立心理卫生委员的做法并不重视,一方面,对于选拔心理卫生委员的标准不够严格,只是把心理卫生委员放在一个并不重要的位置,与选拔一般班干部一样,并没有对心理卫生委员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解;另一方面,有些班级大一、大二的时候设立心理卫生委员,到大三、大四则取消心理卫生委员或者与其他职务合并。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学校不仅要坚持设立心理卫生委员,而且在选拔心理卫生委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心理卫生委员要求由性格相对开朗、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沟通的学生担任,而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不适合担任此职务。其次,心理卫生委员要求自身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要情绪稳定,个性沉稳,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再次,心理卫生委员应该具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

2.学校设立朋辈辅导员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应该设立朋辈辅导员,建立朋辈辅导员体制。朋辈辅导员队伍可以通过学校自上而下建设组成,学校可以对朋辈辅导员队伍进行选拔和培训,然而在选拔和培训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在遵循自愿的原则下,一方面,倾向于选择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开朗大方、交流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倾向于对学生干部、党员和团员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学生的选拔。其次,对于培训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选拔人自身素质的培训,包括其观察能力、倾听能力、分析能力、必备的信念、对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选的人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辅导基本理论、心理辅导基本技术的培训等。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朋辈辅导员。

3.构建朋辈辅导体系

学校构建朋辈辅导体系的基础是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因此应该从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以及网络科技体系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构建校级—年级—班级的朋辈辅导体系。学校应该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在各个年级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支部,各年级心理辅导支部在相关教师的带领下选拔一批优秀的朋辈辅导员,在各个班级还要设立心理卫生委员。心理卫生委员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咨询问题,当遇到棘手问题时向年级反映,当年级也解决不了时再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反映,这样一级一级环环相扣,构建出完整的朋辈辅导体系。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信工具得以普及,朋辈辅导员可以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如用QQ和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打消了学生因隐私而产生的顾虑。通过这两种朋辈辅导体系的结合,在有形和无形之间加强了朋辈辅导对学生的覆盖及其作用。

六、结束语

面对我国心理辅导发展还不成熟、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的缺失等现实问题,要想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确实是一个难题,然而朋辈心理辅导自引入学校后给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现阶段要想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就必须做好朋辈辅导的一系列工作,因此构建健全的朋辈辅导体系是目前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参考文献:

[1]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2]叶云屹.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3][4][5]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