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室人文建设

时间:2023-09-18 17:40:19

导语:在科室人文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室人文建设

第1篇

从20世纪末开始,人防工程建设日渐规范化,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当前已经建设出了很多质量好,面积大,效益高同时种类也很丰富的人防工程,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人防工程的实际建设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对人防工程建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只是将人防工程简单的当做是防空洞,而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这种看法具有十分强的片面性,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们已经逐渐转变了这种老旧的思想,新型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做好了可行性研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的满足了战时防空的需要,同时又和当前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其功能性更强。此外,在人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去执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树立质量意识。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综合效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防空工程已经朝着民防工程的方向在转变。

2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2.1综合整体规划

要想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工作,就一定要从工程建设的根本入手,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和目标,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人防规范,此外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方针,在建设中必须要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保持和谐共存的关系,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合理性,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好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人防工程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地上和地下统一安排,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的原则。要切实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工作,逐步建立与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齐抓共管,保证开发过程规范有序进行。

2.2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

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是世界各国民防建设的普遍做法,既有利于城市平时发展经济、完善功能,避免各类建设的相互干扰和反复拆迁、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又可增强城市平时防灾、战时防空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的管理及监督检查职责,会同城市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开发利用及项目审批工作,进一步拓展人防工程建设领域,满足现代城市安全防护要求。不断拓展人防工程建设新领域,把人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要求落到实处。

2.3把好设计审查关

城市人防规划和城镇人防规划,是指导城市和城镇人防建设、地下空间战时开发利用的法规性文件,应严格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坚持“以建为主”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建”与“收”的关系。应当做到“以建为主,应建尽建,以收促建,应收足收”,把“建”放在首要位置,有效增加城市、城镇人防工程的防护面积。严格对人防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在初步设计文件审查阶段主要解决出入口布置、进排风口部布置、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划分、结构形式布置等问题。在审查时既考虑战术要求,把握技术可行性,切实保障人防工程的防护标准,也要注意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人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4提高人防队伍素质

人防部门自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培训环节的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获得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做好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人防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从而也为我国人防工程建设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当前,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思潮,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协调好以下三种关系。首先是立足眼前,目光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发展,而不顾长期的发展。其次是要协调好质量和效率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最后就是要协调好自我创收和多渠道资金筹集之间的关系。

2.6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2篇

关键词 新闻摄影;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立德.以素养能力为主导的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新闻界,2009(5):191-192.

第3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24-02

创新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既作为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创新者的行为和表达。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是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1]。包括人才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

1.树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人才价值观。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资源。高校要树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人才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彻底转变以往“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尽最大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牢固树立重实际,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也要兼顾一般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通过发现与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人才资源的重点培养。防止高、精、尖稀缺专业人才及技术骨干的流失,将其流失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对可发展人才要加速培养以及保护,确保人才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营造讲诚信守道德的良好学术氛围。科学道德、学术风气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激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影响。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优良的学风传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他们无怨无悔献身科学、发展自己学术事业的精神力量,也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生命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不乏捷径型人才。他们以追求个人名利为根本宗旨,把、出成果作为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其结果是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侵占他人的科研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重复,扰乱了科研秩序。有调查显示,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2]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有目的地进行学术道德建设并设立监督机制,在学术活动中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借助外部力量有针对性地的介入,促使学术活动者在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作用下行为变得规范。

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文化环境建设的着重点

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目前高校仍大范围存在科研考核重量不重质,学术道德时有失范,宽容、开明、平等交流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善等负面因素,建设高校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环境的着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新高校顶层的思想观念。科技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起着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高校顶层对创新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只有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将人才意识和创新价值观贯彻到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人才培养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觉地将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关键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才能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顶层要以人才为本,转变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2.不断完善和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评价机制。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它对科技活动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科技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各高校要针对自身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完善和健全科技评价体系。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于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要通过合理的遴选机制来保障,使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年轻人能脱颖而出。科技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健全特别需要有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批评的精神。

3.大力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且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各高校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针对当前科研工作中的失范现象,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把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好。要对科研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有较好的自律和道德养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制度约束,加强规范管理。通过不断地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及系列规章制度,使科学工作者的行为有章可循。另外要通过社会监督增加对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使人人自觉争当崇尚道德的模范。推进科学诚信,实现科技公平竞争,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关乎我国学术界的风气,绝非危言耸听,其任重道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余三定.三个“过分”破坏了学术生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19.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读者:凌先生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问题。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人事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关于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9号)和《自治区人事厅、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的通知》(桂人发〔2009〕42号),是指导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文件。文化事业单位应按照桂人发〔2009〕42号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

二、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条件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桂人发〔2008〕85号)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事业单位应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为健全事业单位内部选人用人机制,规范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201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法》(桂人社发〔2011〕185号),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专业技术岗位的竞聘条件:

竞聘专业技术岗位,应当具备竞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的条件,由事业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根据岗位职责要求设定。

竞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应当具备准入控制的职业资格。

原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须符合上述条件。

第6篇

1医患沟通的形式

1.1预见性沟通

预见性沟通建立在良好的综合知识、正确诊断、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其通常用于处于疾病进展期的病人。病史、体检、辅检、综合分析是预见性沟通的四块“基石”。详细询问病史是建立医患沟通的第一块基石,按照“起病时间缓急因,主诉的性质与‘三程’,治疗经过伴随症,一般情况要详问”的病史询问顺序,开始与患者建立沟通的基础,有时对于特殊病例,甚至可能需要询问病史之外的生活方式。仔细的体格检查是建立医患沟通信任的第二块基石,其不但可以获得有意义的体征,而且还可以增加补充问诊的线索,发现潜在的兼证和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疗有轻体检、重辅检的倾向,这不利于医患沟通的开展。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是构成医患沟通的第三块基石。综合判断是建立医患沟通信任的第四块基石。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三基训练、丰富的临床知识是正确判断预后的基础。有了这四块基石,预见性医患沟通才有保证。预见性沟通也用于伴随症的沟通。伴随症发生医疗意外是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没有检测出的伴随症。我科曾经收治1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的老年患者,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对于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导致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患者家属已经有充足的认识,但对于2型糖尿病和老年原因导致的心脑血管病风险伴随症认识不足,对此,给予适时告知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本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脑出血,由于有适时告知沟通做铺垫,未出现医患矛盾。

1.2适时沟通

适时沟通是医患沟通最主要的方法,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演变、体征变化,结合已有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预后进行适时告知,具有“现在时”为主的特征,沟通内容可能与发生了可以预料的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并发症和伴随症有关。例如,我科就发生过老年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例,由于沟通及时、准确,与病理报告相符,化解了医患纠纷。

1.3补救性沟通

补救性沟通一般是指发生医疗意外以后的医患沟通,常见于误诊、漏诊、并发症、伴随症出现危重、致死、致残后的沟通。实际上,误诊、漏诊不完全是因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临床经验及责任心不强。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不确定的行业,即使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检测技术,国内外一致承认确诊率也只有70%,危重病抢救成功率70%~80%。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肝细胞肝癌(HCC)的发病率已经得到公认,但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CC认知不足,发生HCC后的沟通就是一种补救性沟通。我科就发生过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CC,并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对此我科进行了总结,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中发生原发性肝癌24例临床分析》,[1]并在抗病毒治疗同意书上增加了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仍有发生肝癌可能性的内容,使补救性沟通转化为预见性沟通。

2规范医患沟通行为对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规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质量、医疗效果及医疗安全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医院科室的学科建设。

2.1尊重患者,依法守德,换位思考,规范沟通

医患沟通是技术与情感的交汇。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专业知识等书籍作为沟通的依据,依法守德,而不是信口开河;针对患者的病痛要感同身受,深入到别人思想里,体验他人的感受。[2]这样的沟通显示了沟通者的学术水平、法律水平及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例如,为了规范诊治不明原因发热,我科建立了PDCA循环,将医患沟通放在诊疗计划中,保证了医患沟通的计划性。

2.2科学分析,留有余地,留下证据

医患沟通要用共同价值观的理念,即战胜疾病的共同目标进行沟通。但医患沟通一定要科学分析,一定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不应为引起病人重视,把病情讲得过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对治疗不利;某些病,与患者亲属沟通应实话实说,对患者有时则需要“善意的谎言”。沟通语言应将医学专业语与通俗性语言相结合,让患者清楚并理解沟通的内容。同时,医患沟通要留下证据,对重点沟通患者留下患方签字的文字依据。对医患沟通签字人一定要确定法律关系。

2.3科室文化建设是医患沟通的助推剂

科室文化建设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管理行为,充分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和现代人需求的多样性,利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达到管理目标。科室文化是一种渗透于科室一切活动之中的精神内涵,是科室的灵魂所在。[3]我科建立的“患者至上,质量第一”“严谨、敬业、求实、创新”的文化,形成了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不竭动力,对医患沟通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室在文化建设上,坚决抛弃“生物医学模式”将“人”变成了一个个“器官、组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病人看成是患病的“人”,而不仅仅是“病”,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文明用语。感染性疾病科的主要患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疗程长、效果差,在文化建设中经常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两句流传广泛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摒弃了医学的人文性,就等于失去了医学的本质属性”,强调关爱患者的重要性。科室服务人性化,受到患者广泛赞许。

3医患沟通能力建设对科室学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第7篇

一、人文关怀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医院是从事特殊工作的特殊行业,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病人群体,这就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强化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清醒认识“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真谛。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到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千方百计让病人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且要在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能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抚慰,以此弥补先进的诊疗手段和医疗条件所不能穷及的缺憾。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一)强化人文关怀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是文明服务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文明程度,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病人对医院的选择与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关,医院整洁有效率以及服务者亲切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及充满信心的谈话,不仅会使病人增强对不适应和恐惧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顺从性,增强对疾病的忍耐性,从而对医院产生良好印象。所以医院服务要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我们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都应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出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既要向病人传递人文关怀,还要向病人灌输博爱精神,真正做到医务人员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将对提高医院形象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强化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医务人员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服务态度上的冷、硬、顶、推和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引发了不应有的医患矛盾,严重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从近几年发生的医疗事故来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则是因服务态度不好和责任心不强及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对患者推行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应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自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强化人文关怀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平等、赞美、相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每个人感觉到在一起工作着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同时,应根据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医务人员以全方位的关怀。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团结、敬业、拼搏、奋斗”的医院精神。

二、人文关怀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医院遵循的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不仅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医院人文关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一)医院对病人的关怀

医院对病人的关怀,体现在医院用良好的医疗设施、优越的医疗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为病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病人需求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服务品质和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外在表现。医院总体布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打造美丽温馨的“绿色医院”;院区、科室及花园草坪的设计和布置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院内平面图、科室标牌整齐醒目,各种医疗、生活设施和就诊流程充分考虑孕妇、儿童和残疾人的需要,能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疗机构应利用健康教育宣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宣传医院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服务特色,简化医疗流程,科学合理配置科室和人员,充分发挥医院功能。在服务措施上,要积极提供导医和一条龙服务,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病人排长队挂号、取药、打针现象。力求用最好的医疗设备,最短的检查、治疗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确保病人来得放心,住得舒心,走得开心。

2.拓展卫生服务范围,努力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要。认真分析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把主动全面服务贯穿于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医前服务要提供健康教育、义诊宣传、科普讲座;医中服务要提供细致、周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后服务要采用对患者、电话、回访、直接上门家访等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信息,提醒复诊或给予其康复指导等。由“要我服务”的被动服务向“我要服务”的主动服务转变;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服务转变。要将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六位一体”的新模式送进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卫生服务,真正享受到人文关怀。

3.关爱弱势群体,降低和减免收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低保、特困”人群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医院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免挂号费、诊疗费,真正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层面。

4.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在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到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制度的环节上必须做到:一要更细,二要更精,三要更实,四要更优。坚持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卡,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门诊科室、相关医技辅助科室等进行综合满意度调查,并设质控组和督导组,做到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坚决贯彻,有力监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吸纳、改进。

(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根本宗旨,然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实践,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充满人性化的温暖和关怀。

1.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思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修养;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宽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医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变过去那种病人围着医生转的不良现象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真正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要通过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安慰病人,同时对患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用我们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亲和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带着期望而来,载着满意而归。同时,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诚恳,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贫穷人和富裕者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积极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开展微笑服务、迎宾送客式服务,让病人在就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家的温馨、爱的关怀。

(三)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体现在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精神、物质追求,积极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1.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创造,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院管理者要带头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医务的劳动,尊重医务人员成长进步,对那些贡献大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举办院歌、院徽、医院精神征集活动开展医院文化节周以及举办歌舞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职工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老病死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每年可拔出专款,用于扶持卫生系统特困户、病灾户。在隔离病区内为医务人员安装电话,配备电视、为医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

三、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切合医院实际

强化人文关怀,不仅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浓烈的氛围,更要切合医院的实际,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1.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文关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关怀会沦为纸上谈兵。因此,加大经济投入既是医院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形势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8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美丽”的总体目标,把环境治理“进机关”充分融入全局中心工作并全面落实到位,大力提升机关环境质量,推进全区蚕桑产业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5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细化完美治理措施,围绕美化办公环境、文化人文环境、净化职业环境、绿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质量,增强广大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文明道德素质。2015年底,全局科室环境建设治理要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

三、工作重点

围绕“四抓四提升”,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

(一)抓综合治理,提升环境质量。继续深化“四个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问题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切实在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排查治理和提档升级上加大推进力度。

1.在美化办公环境上:要规范有序,门卫着装整齐;院内车辆摆放有序、室内办公物品放置整齐;保持清洁卫生,有密封式垃圾箱(池),无暴露垃圾、无污渍痰迹、无乱贴乱画。

2.在文化人文环境上:要提炼反映本部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机关精神核心词,通过深入打造富有特色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心态文化,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素养和人文修养,展示机关良好形象。

3.在净化职业环境上:要强化机关管理,严格上下班制度,不迟到早退,保证工作时间正常在岗;严明工作纪律,办公室内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不得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强化目标责任,在机关醒目位置,对本部门职能任务、办事程序、办结时限等事项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挂牌服务,办公桌上要有标准一致的办公人员职责标牌(包括姓名、职务、工作职责等),执法执纪、综合服务部门人员在工作时间必须衣着制服、挂牌上岗。

4.在绿化人居环境上:坚持绿化美化,机关办公区率化率要努力达到30%,绝化设施配套美观,花草树木配得当。

(二)抓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生动局面。一是深化《条例》贯彻实施。继续开展《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的宣传教育,加深对意义、目标、任务、措施的认识,增进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机关办公区公示栏设置提示宣传警示语,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爱卫生、讲文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强化氛围营造,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良好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以交通文明和公共场所的文明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集中行动。动员倡导机关干部广泛开展低碳出行、文明出行、文明驾车等活动,自觉做到不闯红灯、不乱踩绿地、不乱停乱放等行为,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文明城市建设中积极发挥机关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第9篇

一、认真调查研究。

通过各科推荐的形式,一是认真听取领导及各科室对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科设立了信息通讯员,于7月召开了医院信息通讯员会议,从而建立起医院的信息宣传网络。二是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有约、广播电视报社、电视台、晚报、气象预报等建立起联系,为开展宣传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院报工作的组织与发放

排版后协助校对,每月为院报撰写和组织稿件。出版后负责邮寄、分发4-11月共向市内、市区及各病区、门诊科室发院报1.6万份。

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网站、院报宣传。并首次在医院网站信息报道中,一紧密配合医院的中心任务开展宣传工作对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加入新闻图片,提高了新闻信息可视性。

向市民发放院报、医院宣传册,二配合各科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活动一是配合各科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并在院报网站进行报道。二是内分泌科将举办糖尿病日义诊活动,进行院报专刊组织工作,拍摄照片、组织相关的文字材料等。三是配合呼消科接受保定电视报记者关于“三伏贴”冬病夏治、夏秋季节补脾”专题采访,并在电视报刊登,同时在院报、网站进行报道;对外科支部系统救治特困患者及捐款活动及时在院报、网站进行宣传,都市报》>新闻>社会万象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四是全面统计我院各科专家情况及应诊时间,发至健康有约栏目,让全市群众都能通过该网站了解我院专家诊疗特色及应诊时间,达到宣传我院的目的

院应邀参加了公园举办的文化科普宣传周”大型中医药展览活动。按院领导要求,三参加了科普文化周活动”今年9月。制定了相关方案,制作了医院宣传展板,设计并印制了以宣传我院重点专科、诊疗特色、医院文化为内容的医院参展宣传册。参展活动中,副院长、主任、副主任为群众义诊;为前来咨询的人员介绍医院、专科特色,发放医院宣资料,向首都人民展示我院的发展成就和特色优势,得到有关领导及群众好评。院基本情况也被载入文化科普宣传周特刊,取得了参展预期效果。

四、加强医院网站建设。

增设院报栏目为扩大院报的阅读范围。一更新了医院网站部分内容。

向社会各界提供全面、可靠、及时的医疗健康信息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医问药及医患沟通渠道,二为使医院网站能有效宣传、展示我院的整体形象。进行了网站全面改版。

如院党委及共青团组织的演讲比赛、争先创优”活动,三充分利用医院网站宣传平台开展宣传活动一是网站新闻动态栏目我院重要活动信息。院内、院外义诊活动等。二是帮助各科室在网站诊疗信息,招聘信息等。

五、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一是根据中医药文化建设相关要求,一为迎接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制定了实施方案,包括医院精神、医院宗旨、理念、战略方针等价值理念体系,制定了员工守则》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知识问答》文化建设总结等。二是主任及院办室人员全力支持与配合下,制作了中医医院管理年工作汇报课件。

新建的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为树立医院品牌,培育医院文化,使医院标识系统体现医院形象、历史及人文精神,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院的标识、标牌导向系统的工作已全面展开。为做好此项工作,制定了明细落实方案,二院原住院病房楼内部环境装修改造已经完成。发至各相关科室,以保证工作落实。首批标牌将于近日完成制作并安装到位。

力争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三积极准备医院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积极策划了院训、医院理念、精神、宗旨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栏、展板、标语、广告栏、医院宣传画册等内容。使人们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