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21
导语:在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护理干预;高血压;防治
【中图分类号】R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78-01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仅依靠药物治疗,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因此,有必要进行多种护理干预措施[1,2]。在社区内,高血压病作为常见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对社区内12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社区内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0.3岁。所有患者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心、肾、肺、眼并发症。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住院患者(n=76)和非住院患者(n=50)两类。护理过程中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40);将非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分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分别于半年和1年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及服药依从性等情况。非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自行服药,试验组每月进行1次面对面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指导。
1.2.1 一般护理: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社区内高血压病患者均由医务人员登记建档,进行病情评估,在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后,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帮助患者解释和分析可能造成病人心理紧张的影响因素,社区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情况,进行细致心理疏导,对容易激动或性情暴躁的患者需给予特殊护理,时刻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使其保持乐观与平和的积极心态。同时要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紧张。
1.2.3 健康教育: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包括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进患者日常膳食结构及坚持运动等。社区内运动方式可多样化,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此外,需要戒烟限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按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主要包括以下:①显效:患者舒张压≥10mmHg,并且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或较原来降低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者患者舒张压下降10~20mmHg,但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尚未达到以上标准。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显著提高(p
从疗效来看,行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为主,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综合征,在大多数病人中难以查明病因者占95%以上。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影响患者脏器,如心、脑等的功能,甚至造成部分器官的功能衰竭。病人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都是影响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着手,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高血压病治疗要求的现状,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3]。
本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在社区内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思想情绪、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以及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将有助于全面治疗高血压病效果的显著提高[4]。此外,在常规治疗方法及方案的基础上,社区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医疗和药物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并且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艳容, 何金爱, 余健.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9, 30(12): 1938-1939
[2] 纪萌健.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J]. 青岛医药卫生, 2008, 40(3): 235-236
[3] 黄珍柳.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09, 7(2): 336-337
[4] 高应涛. 浅谈人性化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9): 77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社区急救 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也是社区医生经常遇到的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治疗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因此早期正确的社区急救对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本文就本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年来接诊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社区急救现状、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2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同时结合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例心肌梗死病例的病史、高危因素、诱因、发作症状、家庭处理、就诊方式、就诊时间、诊断依据、社区抢救方式、120到达时间、社区抢救、医院治疗方式、转归及死亡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除2例初诊患者在本中心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中1人抬来时已无呼吸心跳),其余18例均为经本中心初诊抢救,随后经120急救中心转诊到上级三甲医院进一步确诊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转诊的病例中,除4例在住院期间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4例经治疗后,3个月内均先后治愈出院。其中12例行心脏介入术,3例行溶栓治疗。1周~3个月内,均对死者家属或已治愈患者进行随访,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见表1~8。
讨 论
心梗病例年龄好发于41~70岁的中老年人,占到心梗就诊患者的80%(见表1)。有高血压病史75%,冠心病史35%,糖尿病史25%,中风病史25%。文献报道,高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广泛上移、糖尿病、心率>100次/分、低血压等是心肌梗死死亡的高危因素[1]。把握心肌梗死死亡的高危因素,对提高社区医生的警惕性有好处。
通常心肌梗死没有明显诱因。本组病例75%在休息时发生,在劳作时(如散步、钓鱼等)仅25%。文献报道,有50%~81.2%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2]。但往往没有引起重视,或有冠心病史者含化硝酸甘油等自行处理而未到医院就诊。一旦疼痛症状不能缓解或加剧时,才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此时大多伴有胸闷、气紧、冒冷汗等症状,以腹痛或牙痛为主诉者仅5%(见表3)。因此,有经验的社区医生会高度怀疑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对于没有冠心病史或心梗症状不典型者,社区医生往往容易误诊。文献报道,对于已有冠心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病、慢性消化性疾病或存在冠心病其他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不典型时,也要立即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3]。
表4所示,从就诊方式而言,步行者45%,由家属背或车送来55%。可见当发生心梗时,患者或家属对本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致不恰当的就诊或护送方式占多数。从胸痛发生至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该时间段(就诊时间)从表5中可以看出,2~3小时就诊55%,1小时内就诊仅15%。文献报道,各种心肌梗死患者的延误时间在2~6小时,占总时间的60%~70%。原因有:①老年、女性、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不急于寻求帮助;②大量的医疗及媒体宣传典型症状较多;③患者内在的恐惧、犹豫及希望可自行缓解症状的心理及经济原因,使患者抱着等着看的心理;④运输的延误等[4]。
表6所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为何不测心肌酶?原因是在大中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当务之急是要将患者转诊到具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条件的三甲医院,即使检测了心肌酶,但往往是结果未出,患者就已经被转走。再就是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结果不太认可,结果做了也等于白做,到大医院后还是要重新检测。这就无形中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抢救的基本方式是制动、平卧、吸氧、静滴硝酸甘油,合用安碘酮或利多卡因注射或静滴纠正心律失常。文献报道,目前不主张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常规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对恶性心律失常首选安碘酮。安碘酮的剂量与用法:对于心室率>170次/分钟的患者,75~150mg(3~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5~10分钟),发作终止立即停药。对于心室率≤170次/分的患者,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250ml静滴,直至发作终止。如无安碘酮,又无心电监护设备时,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如低龄(
本文所有心梗患者没有1例使用药物溶栓。文献报道,医师必须具备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出正确诊断,以及辨别及处理溶栓时发生心律失常的能力,才具有溶栓的资格[6]。社区医生往往因为技术条件所限,大多情况下对心梗不能做出权威性诊断,并且溶栓的最佳时间是在胸痛发生后6小时内,所以都把溶栓移到大医院进行,没有必要冒颅内出血、大出血等溶栓并发症的风险。再说患者或家属也难以签字同意。并且,进入21世纪后,不少单位放弃了行之有效的院前溶栓,代之应用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型(PTCA)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即使是发病12小时后进行的晚期PCI(介入治疗)也是有效的。文献报道,对伴有ST抬高的患者,应用PIC治疗比溶栓治疗更有效[7]。
表7所示,本文100%心梗患者通过社区医生向120急救中心呼救出诊。而救护车在20~50分钟到达的85%,19分钟以内到达的仅10%。可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向120求救的同时,必须同时对心梗患者进行积极的抢救。
表8所示,在20例患者中,2例来不及转诊抢救无效死亡,18例成功转诊到三甲医院。转到医院后治愈率达77.8%,死亡率22.2%;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达66.7%。文献报道,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血液完全阻断,缺血梗死区心肌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程度加重,24小时后梗死区极少有存活心肌。因此,重建血流的1小时为“黄金时间”,3小时为“理想阶段”;12小时以内进行PCI,明显减少低血压,特别是无复流的发生;24小时后择期PCI存在争议[8]。因此,介入治疗仍是社区心梗患者通过转诊后首选的治疗手段。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的社区急救相当于院前急救,因为在此施救的患者最终是要转到具有心脏内科和介入治疗的大医院治疗。加强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识别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是社区急救取得成功和平安转诊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冯庚.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129.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6.
3 陈书艳.老年患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1):14.
4 戎其飞,苏恩本.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99.
5 冯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院前急救要点[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255.
6 冯庚.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溶栓(条件评估与患者选择)[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12.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社区管理
急性脑卒中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脑中风”,在我国急性脑卒中已成为第一位死因,占疾病死亡率的22.63%。临床上好发于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且发病急、病情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106例,对其在社区管理现状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脑卒中的发病规律和原因,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0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均为住院后返回社区管理的病人,经头颅CT检查确诊,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对病人进行生活饮食习惯、血压、血脂、病史、家庭史等多方面情况的调查(主要由病人及其家属提供)。
2结果
调查病例中男65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1.5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女差别有显著意义。结果见表1~3。
3讨论
3.1脑卒中偏瘫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本组资料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58∶1,说明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要高,这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年龄方面,50岁以上,脑卒中发病率即明显增高,而以60~70岁为最多,但考虑到70岁以上发生中风的患者有些人可能在家治疗,故7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能比实际要高。
3.2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WHO2008年协作材料中指出,脑血管病例有高血压病史者占1/2。从本文表2、3来看,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而高血压又是各种类型脑卒中首选最强因素,同时,长期吸烟、饮酒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在主要诱因中以睡眠状态和情绪波动时发病较多,但更多的却是在无明显诱因下起病,且缺血性脑卒中倾向于凌晨睡眠时发生,而出血性脑卒中多是在活动中或是情绪波动时发病。
3.3脑卒中的预防
脑卒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就需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社区管理。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合理服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物,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用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推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认为,对于脑卒中病预防,凡年龄45岁以上,对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病史、身体肥胖、长期吸烟饮酒者,应提高警惕,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由全科医生有效管理上述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及剧烈运动,要戒烟酒,治疗习惯性便秘,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若能如此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表明:
(1)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血压趋于正常水平,脑卒中的发生率将降低。
(2)在研究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50岁以下高血压患者愿意参加社区管理比例较低,主要是社会工作比较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血压如长期得不到控制,随着病程的延长,脑卒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因此必需加强该年龄段病人的社区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淑萍,赵立杰,梁宝华,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年龄等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1(3):135.
[2]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08,620.
[3]李世焯.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实验方法与基本设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2(1):54.
[4]郭铃.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0):44.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已经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健康问题。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具有高发病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特点[1]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患者都是终身服药,在如何提高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的依从性,建立良好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等方面,社区护士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辖区共有居民约4800人,常住居民约4500人,经检查确诊高血压患者430人,针对我辖区430例高血压患者我们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使社区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高血压及各种并发症的危害性、参加运动的比例、生活行为、生活质量、服药的依从性等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430例均符合国际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其中男253例,女177例,年龄32岁---85岁,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服药的依从性、饮食习惯、不良生活行为等情况,经过分析整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健康指导、一对一辅导、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集体讲课、家属教育、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等干预措施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次发放问卷调查发现430名高血压患者在健康教育知晓率、服药依从性、、良好饮食习惯、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1.2干预方法
1.2.1建立档案
将辖区内常住居民4500人中高血压患者430人全部建立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情况、电话号码、血压、所患疾病、高血压并发症、服药情况等建立电子档案,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范管理,定期监测及跟踪随访
1.2.2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高血压患者参加形式各异的健康教育活动,发放有关高血压病的宣传资料,撰写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专栏;请心血管科医生来社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高血压及各种并发症的危害,按时、终身服药及合理运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每月组织高血压患者联谊会一次,让患者之间进行交流;邀请营养专家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进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同时对家属进行知识培训,使患者在家庭也能得到疾病及健康知识指导
1.2.3一对一辅导
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行动不便、并发症较重的患者采取一对一辅导,社区护士定期上门监测血压、指导患者适当运动,指导家属协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社区医生定期上门进行检查,及时调整药物及剂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2.4电话随访、上门随访
每周对430名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要求及时监测血压,每日限油、限盐,进低盐清淡饮食,适当进行运动,询问患者服药情况,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行动不便患者上门服务,每周监测血压一次,有异常情况每周适当增加次数,教会患者家属测血压的方法,使患者和家属能随时监测血压;向患者和家属宣传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2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到本辖区430名高血压患者中大多数血压有所下降,以收缩压下降为主,舒张压下降不明显,通过按时、规范服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人数有明显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如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适当运动;低盐清淡饮食;定时监测血压;按时服药等。通过护理干预使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如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外出等有了明显改善。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护理模式也不断改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护理工作也从医院走向了社会,工作内容也从单纯的护理疾病扩大到卫生宣教、健康咨询、预防保健等,社区护士的职责、角色对社区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有别于与医院不同的更高的要求,社区护士作为重要的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血压,更重要的是增强长期服药的依从性,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们通过对辖区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档案,使社区医护人员对本辖区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更加了解,更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更好地监督患者按时服药,使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不良行为改善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相对较好【3】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住院治疗较困难,通过家属参与护理,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顾与支持,更有利于患者血压的稳定【4】。通过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参加运动的比例明显提高,生活行为有了很大改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从而使患者的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继昌,许毅,汤大俊,等.四川省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3(6):633-636.
[2] 王跃萍,刘彩玲.个性化音乐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孩子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886.
关键词 缬沙坦 高血压病 胰岛素抵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13
胰岛素抵抗(IR)及继发于IR的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来对高血压病与IR关系的研究已引起临床关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IR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多数研究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改善IR,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对IR则无影响,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对IR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探讨缬沙坦(ARB)在降压的同时对IR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月门诊1~2级高血压患者142例(非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2,平均体重56±6kg),男82例,女60例,年龄31~72(46±10)岁。所选病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1],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病、药物过敏等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缬沙坦组76例,硝苯地平组6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情及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方法: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胶囊80mg,晨起1次顿服。硝苯地平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晨起及睡前各口服1次,疗程均为6个月。
观察指标:血压(BP)、空腹血糖(FDG)、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要求患者入选当日及每月1次,共治疗和观察6个月。测血压取坐位,休息15分钟以上,用台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肢肱动脉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空腹血糖(FP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采用放免法,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胰岛素作用指数(IAI)来表示IR。IAI=1/[FPG(mmol/L)×Fins(mv/L)],Fins数值越大IR越严重,反之越轻。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及组间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ins明显升高,IAI降低(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Fins明显下降,IA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硝苯地平组Fins、IA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1。
讨 论
缬沙坦是一种高度AT1选择性的ARB,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而改善糖代谢。已有研究表明,ACEI尤其是卡托普利可改善IR,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加重IR,而钙拮抗剂对IR无影响。故本文选择硝苯地平作为对照组来观察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对IR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组较硝苯地平组显著降低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善IAI,提示缬沙坦在降压治疗的同时,也具有改善IR和预防新发糖尿病的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机制可能为骨骼肌葡萄糖运转增强所致,而长期服用ARB对骨骼肌葡萄糖运转的作用与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增强相关[3]。骨骼肌主要通过毛细血管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是葡萄糖氧化利用的主要器官,IR是指胰岛素敏感组织和细胞,如肝脏、骨骼肌、脂肪细胞等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能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IR产生的机制是交感神经激活后,使外周血管收缩,骨骼肌周围的毛细血管床关闭,引起血供减少,导致葡萄糖和胰岛素进入骨骼肌组织减少,使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迫使胰岛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引起IR。IR测定的“金标准”一般认为是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钳夹法)[4]。但操作复杂、费用昂贵,国内外现已较少应用。应用较多的是IAI[5],缬沙坦治疗糖尿病小鼠增强了胰岛素信号级联反应,进而促进GluT4膜转位,并能降低骨骼肌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及超氧阴离子的产生,从而增强葡萄糖的吸收作用,进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6]。本研究也证实,无论是轻或中度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均降低,使用缬沙坦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提高。对ARB扩张血管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学说提供了支持。对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兼顾有效降压的近期疗效和改善预后的远期疗效才是抗高血压治疗的最佳选择。ARB降压同时对IR的改善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2 彭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722.
3 HenriksenEJ,Jacob S,Kinnick TR,et al.ACE inhibition and glucose transport in insulin resisrant muscle:Roles of bradykinin and nitric oxide.Am JPhysiol,1999,277(lpt2):332.
4 李玲.用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各种简易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中华糖尿病杂志,2007,15(12):708-710.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 网络管理 中青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4-02
高血压是指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高出正常水平。因为人体的血压升高会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并且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1],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在社区内对指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以提高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控制患者的血压发展。本文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17例,对照组117例。观察组男性73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1年;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对照组男性75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的7年,最短的3个月;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2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眼前突然发黑、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高血压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都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进行网络健康教育。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采取集体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患病原因、治疗方法、依从服药的意义、日常自我血压监控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教育[2]。
1.2.2 观察组 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患者个人资料档案的管理,建立网上咨询邮箱,患者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社区医生的解答,建立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网站,对高血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方便患者阅读,并制定答卷[3],让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努力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4],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并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激励机制,和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形成行为契约,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一直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效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控制血压。
1.3 应用评价标准
效果优: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并且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
效果良:患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超过10毫米汞柱但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到20毫米汞柱。
效果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效果优和效果良的程度。
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 以P
2 结果
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39例,效果差57例,效果优良率51.28%;观察组效果优51例,效果良48例,效果差18例,效果优良率84.6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25.52 ,P
表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网络膳食管理 在网络上提供高血压患者的饮食食谱,规范了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方便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学习制作,例如:每日要喝1袋牛奶;每日要用50克的燕麦片来煮粥;黑木耳的日常做法等。对患者起到了提醒和指导的效果,并且患者之间在网上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把自己的膳食心理和别的患者进行分享,提高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3.2 网络运动管理 在网络上提出每日的运动指标,并鼓励患者一同完成。例如:每天要步行的三公里,并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每周要进行五次以上的运动。
3.3 网络不良生活管理 对有烟酒史的患者进行不良生活管理,在网络上用生动的视频讲解吸烟和饮酒和高血压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患者通过生动的案例了解烟酒对自身疾病的影响,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3.4 网络心理管理 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拥有快乐心和平常心,积极的治疗高血压。例如:在网络上每日更新一些快乐的视频资料让患者调节心情,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信箱,方便患者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排解紧张的情绪和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的顾虑。
3.5 网络用药指导 在网上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在家里就能学习高血压用药的知识和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例如:把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的分类和服用注意事项,在网上进行总结、分析,方便患者进行查找和学习,对自己所服用的高血压药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6 网络自我血压监控 指导患者每日在家进行自我血压测量,并进行网络录入,方便社区医生进行查看,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在家进行血压自我测量,在安静休息五分钟以上后测血压,现把自己的左上臂出来,袖带绑好要松紧合适,取坐位,并保持安静,使用电子血压计,右手按血压测量开关,等测量数值出来后,等一分钟再一次测量血压,测三次,取平均值,记录在电脑中,上传数据,社区医生就可以看到了,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下一步的用药指导。
3.7 网络测试评价 患者根据网络学习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网络学习测试,在网上回答关于高血压的常识,对一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社区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患者的下一步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 张凤,健康教育疗法治疗原发性轻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0―1061.
[2] 宋春丽,如何对高血压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57―58.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 电话联系 家庭自测血压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157-02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亦呈现迅猛的上升趋势[1]。而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病危害认识不足,造成所谓“三高”、“三低”现象(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血压控制率低)[2]。毋庸置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定期监测血压成为评估治疗效果的依据。笔者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施以电话联系结合家庭自测血压方式从而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医院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入组条件包括:①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诊断与标准;②长居于本社区,1~2年内无外出计划;③自愿参加本研究。80例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62.8岁;其中,男51例,女29例;病程3~15年,正在服用降压药治疗。符合条件的80例患者中自备血压计自愿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者为试验组(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共40例,其余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①研究前先对试验组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家庭自测血压的培训,培训的注意事项包括:测量前在安静的环境下休息5~10 min;测量时血压计零点、肱动脉测量处、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每天于相同时间段定、定部位、定血压计测量;每次测量3次并每次间隔2 min。血压计的种类是立式汞柱式血压计或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试验组每日自测血压2次,按医生设计的表格自行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内容包括测量时间(7:00~9:00、15:00~17:00)、所测量血压及心率结果,医生向试验组公布医院固定电话和相应移动电话号码,如出现血压异常波动时则与社区医生电话联系,及时调整药物;血压无明显波动时将有关资料于复诊时提交医生,同时,了解试验组中白大衣效应的发生率;另外,每2个月均嘱咐试验组成员携带自备血压计到诊所进行诊所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的对照和校正。②对照组仅于医院定期复诊时进行测量诊所血压。如过程中出现心、脑卒中、肾衰等并发症则按病情进行处理(如住院,则出院后继续进行观察)。两组患者所得资料全部定期归档。
1.3 效果评价
药物治疗6个月后,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治疗的依从性。治疗的依从性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按医嘱服药、不滥用降压药、不擅自停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活动、规律作息、保持心理平衡、定期复查等9项治疗依从性。能够执行8项内容以上者界定为治疗依从性良好;能够执行的项目低于8项内容者界定为治疗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结果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很好的坚持服药治疗,有效地控制血压,就有可能引发脑中风、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健康,延缓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社区护理的关键。诊断高血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白大衣效应”的影响,导致到医院时血压偏高,在家时用药过量出现低血压的发生[3-4],同时,长期服药患者到诊所复诊的周期多为2~4周不等,导致血压波动时患者可能无法知晓,从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诊所外测压技术的问世开创了血压测量的新时代,其中包括了家庭自测血压(HBPM)。其具有方便、可多次测量、费用低、更易于推广等优点,结合社区医生电话远程监控,有助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评估,并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指导治疗[5-9]。
本研究通过医生电话联系,结合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率,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后实验组依从性82.5%,对照组45.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2.170,P
[参考文献]
[1]郭娇,欧爱华.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4:1354-1356.
[2]徐小玲,唐新华,金宏义.浙江省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服务率和血压控制状况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5,10(1):36-39.
[3]刘勇,杨涛,黄文良,等.高血压患者白大衣效应和白大衣高血压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3):196-197.
[4]卜敏锐,朱宁,陈丹,等.诊室血压与家测血压的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119-1121.
[5]高一兵.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甘肃医药,2009,28(2):100-101.
[6]李淑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25):123-124.
[7]曲俊杰,李明霞.40岁以上社区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5(14):154-155.
[8]李琦,翁秀珍,杨炳湖.高血压脑出血70例急性期与康复期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2):119-120.
[9]袁秀华,郭红蕾.健康宣教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32,140.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常规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溶栓和介入治疗也只能部分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出血风险很大。奥扎格雷是问世不久的抗血小板聚集的静脉药,2007年10月~2008年8月对60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加用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60例脑梗死患者,45例为急性期、15例为恢复期。年龄28~80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及活动障碍等,脑CT证实为脑梗死,排除脑出血,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血常规。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试验组30例,男17岁,女13例,平均年龄(55±2)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2)岁。试验组中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4例,有卒中史2例,TIA发病1例。对照组中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有卒中史3例,TIA发作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伴发病、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项目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应用20%甘露醇、川芎嗪、脑蛋白水解物、尼莫地平等。试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将奥扎格雷钠40~80 mg(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加入氯化钠或葡萄糖250~500 ml静滴,每天1次,连用15 d。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作相应处理,治疗期间不用抗凝剂。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各评价1次。显效: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或功能障碍基本消失或显著进步;好转:头昏、头痛、肢体麻木或功能障碍,经15 d治疗后,临床表现有所减轻。无效:治疗15 d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1.3.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甚至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及纤维蛋白水平见表2。60例患者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表1 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比较(略)
3 讨论
目前,对脑梗死治疗除常规用药及介入治疗外,没有新的突破。奥扎格雷钠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静脉用药,改变了以前抗血小板治疗以口服为主的现象,而静脉用药效果更直接和明确。
脑梗死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或微血管血栓形成所致。由于血栓形成与否取决于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动态转化,血栓引起的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血栓烷A2(TXA2)具有趋化性,可致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进一步黏附并引起血小板白细胞聚集[3]。奥扎格雷钠为高效、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栓烷A2的产生及促进前列环素I2(PGI2)的生成而改善两者平衡失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改善大脑局部缺血时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增加脑血流量[4,5]。本研究证实,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滞血栓形成;还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能量代谢的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脑梗死患者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改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6],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故认为奥扎格雷钠在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81-383.
[2]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381.
[3]问名,蔡定芳.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微循环障碍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4):289-291.
[4]武金颖.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6(2):137.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 研究分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29-02
1 高血压在国内外的现状
高血压是脑血管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临床上由高血压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2]。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710万人死于高血压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3]。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4]。据WHO分析,2020年,高血压诱发的死亡将位居所有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第1位[5,6]。
2 抗高血压药的分析研究
2.1 常用抗高血压化学药物。钙拮抗剂是高血压治疗方面主要进展之一。钙拮抗药能抑制细胞外Ca2+的内流,能松弛平滑肌、舒张血管,使血压下降。降血压时并不降低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不引起脂质代谢及葡萄糖耐受性的改变。钙拮抗剂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化学结构、组织选择性、用药次数和作用持续时间而进行的。
2.1.1 钙拮抗剂的分类。过去的任何分类系统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最近由专业人士提出的分类系统较为全面(表1)。在该分类系统,依据对动脉血管和心脏的不同亲和性质而分为许多亚组。在每个亚组内,根据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制剂。
本院已通过对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将门诊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频度、联合用药方案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抗高血压药物最常用的是钙拮抗剂,其次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用药频度较大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β受体阻滞剂)、苯磺酸氨氯地平(钙拮抗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1.2 第三代钙拮抗剂。第三代钙拮剂的出现已克服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制剂所出现的大多数副作用。再者,迄今仅有二氢吡啶类被划分为第三代制剂。
氨氯地平与其他钙拮抗剂的区别在于它通过与钙通道结合位点高亲和性相互作用的特有方式和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2.2 抗高血压药间的比较。对于非洛地平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不仅血压水平高,而且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也大,而BPV越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就越高[7,8]酸氨氯地平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2种长效钙拮抗剂[9]。但2者的降压疗效和对BPV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为了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本文运用动态血压检测技术,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EH患者血压和BPV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2.1 一般资料。入选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10];②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且无服用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禁忌症;③能坚持服用被指定的药物,并按时接受复查的患者。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老年EH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37例,年龄67~89岁,平均(75±3.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47例,合并冠心病37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120例EH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停服所有降压药物,经2周洗脱期后,分别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5mg)、非洛地平缓释片(1片,5mg),服药时间一般为早晨6~8点,连续服用3个月。于服药前检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伴随疾病和动态血压的各个指标上,都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2,2 观察指标。所有观察对象在服用上述药物前后都接受动态血压检测。采用美国Spacelab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由专人负责,连续检测24小时,其中白昼(6AM~10PM)每30分钟、夜间(10PM~6AM)每60分钟自动充气测压并记录1次,分别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
2.2.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检验结果取双侧的P值,并以P
2.2.4 结果。3个月后,能坚持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非洛地平缓释片、并能如期回访的患者共有105例,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54例,非洛地平缓释片51例。经统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都能有效降低BP(P
2.2.5 讨论。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BPV越大,其对机体靶器官的损伤也就越重,因而BPV被认为是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报因子。BPV增加导致靶器官损伤的机制与以下4项有关:①BPV增高的直接损伤作用,表现为对组织的灌注时高时低,并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②体液调节系统被激活,最为常见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③心肌细胞调亡增加;④炎症反应[14]。
3 高血压患者病情护理的研究
非药物治疗措施(护理融入生活)是改善高血压临床状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我院心血内科395例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实施院内、外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选择2007年~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3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213例,女182例,男性平均年龄>51岁,女性平均年龄大于62岁,将患者随即分为护理组合对照组。
3.1.2 方法。入院时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目前生活方式状态。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组制定院内护理计划及院外护理计划,对两组高血压患者均建立检测档案,分别实施常规一般护理与院内、外护理。
3.1.2.1 院内、外护理方法包括。①病情观察:院内:患者住院期间每日测量血压2~3次,每周测量体重1次,每月进行1次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查。院外:出院期间每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内容:测血压、体重、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生活方式的改变状况。做好详细记录,综合评价。②心理调控: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高患者对其疾病的正确认识,自我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③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限酒,节制饮食,防止超重和肥胖,全面提倡推广低钠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ASH)作为生活方式调整,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④锻炼指导: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频率、时间、强度。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宜,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运动时间一般为每次30~60min,运动强度为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170减去年龄)的70%即可。
3.1.2.2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数据录入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分析。
3.2 结果。实施护理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降压药物减量、血压改变情况见表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讨论。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以及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导致对治疗的依从性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本研究对我院的高血压患者,从认知护理融入生活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调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护理组的疗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护理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孙艳,刘萍.我院抗高血压药利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43
[2] http://.cn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健康田地.挑战高血压
[3] 马长生,乔岩.解读2007年ESH/ESC高血压指南[J]
[4] 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
[5] 徐小芳,吕嬿,陈美娟.我院2001年—2004年降压药物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4):10
[6] 钟兴远,李桂峰.社区高血压防治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767
[7] Gomez_Angelats E, de la Sierra A, Sierra C, 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silent cerebral damag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4,17(7):696-700
[8] Pringle E, Phillips C, Thijs L, et al.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hypertensive population[J].J Hypertens,2003,21(12):2251-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