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3-09-18 17:40:21

导语: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第1篇

建议一: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正确处理速度与高度的关系,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高度,包括大力提高产业、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附加值,特别要狠抓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二是正确处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在扩大经济总量、企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近期与长期的关系,在千方百计实现当前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建议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应由“要素驱动”转变为“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几年,必须狠抓资金、项目、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投入的“要素驱动”,实现新的发展,但同时要狠抓“创新驱动”,包括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只有把“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三:打破市内行政区域的制约,优化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要形成错位发展和差异化产业优势,避免镇与镇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农业产业化“块状优势”基础较好,工业经济应突出这一思路,逐步由镇区工业向片区工业发展。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搞好调研、拿好规划、强化引导,并跟进有关扶持政策措施。

建议四: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提升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企业家队伍素质。“知识”决定发展思路和决策水平,“能力”决定业绩。根据观察、了解和社会上的一些议论,我市现有的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企业家中,有一批知识面宽、能力强、作风正的优秀人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办法为一教育、二学习、三培训、四实践。市里应组织实施对上述三种对象的学习培训工程,持之以恒地抓

三、五年。建议五:加快建设一支人数较多、学历较高、素质较优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抓好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根据我市发展之需,力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政府和企业应舍得投入,人才投入是永不亏损的投入。二是创新思路和办法,用好本地现有人才,包括已经离退休的技术、管理人才。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市委、市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高管团队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建议六:进一步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重点是要坚持务真求实,杜绝“两浮”(浮躁、浮夸)歪风。目前,我市极少数镇、部门和党员干部程度不同地存在浮躁、浮夸的不良作风,主要表现是: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追求虚名;虚报成绩,做表面文章,甚至不顾法律和道德底线,弄虚作假等。杜绝“两浮”歪风,除了强化教育、先进典型示范、惩处违法违规者以外,十分重要的措施是完善对镇区、部门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

第2篇

按照《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核和奖励办法》(黑县域组[2009]1号)、《关于按季度上报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通知》(黑县域组办[2011]3号)以及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全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工作,全面、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当前,全省各县(市)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都在不断实现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工作对于顺利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目标具有直接影响。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主抓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工作,亲自负责指标的审核、把关和上报;要固定专人负责指标统计、上报,不得随意调换统计人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保证质量,及时报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季度报表上报时间为每年的4月10日、7月10日、10月10日、次年1月10日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年度报表上报时间为6月20日前。各项指标的牵头部门务必按照时限要求,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季度、年度数据及时、完整、准确上报县统计局,由县统计局汇总后上报省市统计部门。各项数据在报县统计局之前,各单位、各部门要提前做好同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衔接工作,确保省、市、县三级部门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要积极与县统计局联系,对需要核实、查询的数据,及时沟通协调,不准推诿扯皮,影响全县数据上报工作。

三、严密程序,认真审核。对各单位、各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实行数据质量单位领导负责制。各单位、各部门数据上报前,必须经主要领导审核把关、签字并加盖公章。对填报数据不实、弄虚作假和未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的,县政府将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服务地方;启示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也必然成为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借鉴和研究。目前,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研究很少、经验总结的也不多。因此,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必将成为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拓展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独立学院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在原来民办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董事会或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在投资教育之前都是企业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是很深刻。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由于投资较大,急于收回成本乃至盈利,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注不够。

2. 组织协调不力。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短,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所难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服务社会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有些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上有口号无行动;有些独立学院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但组织散乱,单兵作战多,集体攻关少。

3. 专业设置不科学。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都紧随市场,本身无可厚非。但存在“一窝蜂”的现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4. 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师非老即少,中年教师甚少,老教师基本都是原高校的退休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科研积极性也不高;年轻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更缺乏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中年教师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梯队建设。这导致独立学院的教师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相当滞后,除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外,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也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社会服务的发挥。

1. 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

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教育部在公立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院校给予了较大的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而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要求与母体学校相一致,否则,学生毕业时的学位授予就成问题。这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往往在母体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妨碍独立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办学和进行社会服务。

2.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认识不清,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当作地方的民办企业看待,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科研水平、专业设置等问题要么无权管理,要么怠于过问。二是地方政府利用独立学院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利用独立学院的人才、技术、信息和思想来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重要问题考虑不多。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充当“红娘”的意识。地方政府往往怠于“插手”独立学院的发展,缺乏充当独立学院与地方企业沟通与结合的“红娘”的意识。

3. 企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地方的企业。由于地方企业与独立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地方企业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多持怀疑态度。在有需求时,往往舍近求远,寻找重点院校、公立院校提供服务。

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始建于2000年9月,属广州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4月,由广州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为独

立学院。学院校园占地540亩,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目前设有8系3部, 21个本科专业。

(一)举办者高度重视。

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历来重视学院服务增城经济社会发展。马云珍是增城民营企业家、民办教育家,2004年,被中国教育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在办学之初提出了“立足珠三角,服务广东省、放眼全中国”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松田学院被批准为独立学院之后聘

请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原宁波大学校长张钧澄担任学院执行院长,之后聘请的历任院长都十分重视科研与社会联动工作的发展。

(二)学院领导大力扶持。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历任院领导均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深谙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服务地方的问题上,精心组织,大力扶持,为学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遗余力。

1.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全面负责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松田学院在2006年专门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作为学院的处级单位,负责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面工作,下辖独立学院研究所,专门立项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2.制定一系列支持教师和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凡获得立项各级各类课题,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教师进行科研联动工作均折抵一定工作量;三是积极支持校级、院级科研立项;四是积极打造科研团队。

3.大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院为进修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报销学费,设立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

4.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如学院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产业情况,成立了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的社会体育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结合增城打造广州物流基地的现实,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

(三)加强师资建设。

在学院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教师队伍建设渐趋合理、科研积极性高涨、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团队基本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显著增强。

(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取得成效。

1.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根本。松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凝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扬长避短,力创特色;远近结合,立足长远;加强内涵,质量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努力实现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松田。每年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5%,高质量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

2.主动出击,在“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2007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学院上报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关于服务增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学院向增城市政府推荐专家学者参政议政,与增城市法院、检察院、教育局、体育局、邮政局等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还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送服务上门。

3.成立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学院先后成立了岭南营销管理研究所、独立学院研究所、松田艺术研究所、汽车与摩托车市场营销研究所和珠江经济研究所,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

  4.全院共同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设立了特色社会服务项目,增强了师生的服务意识。如法政系师生为社会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咨询服务;管理系师生为增城市邮政局提供策划、宣传服务;艺术系师生为豪进摩托车进行衍生产品进行设计服务;外语系师生为“广交会”提供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三、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启示

(一)举办者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键。

独立学院一般都适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往往取决于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个人。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实施专家治校的思想直接推动了松田学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苦练“内功”是提升独立学院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基点。

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教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才获得社会认可的。

(三)主动出击是目前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唯一出路。

独立学院相对“年轻”,服务地方的能力有限,“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要有一股闯的劲头。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主动联系政府、企业,以点带面、由弱到强,靠的就是一股闯劲儿。

四、关于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形式的思考

尽管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院校、重点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借鉴著名大学和国外的高校服

务社会的形式就相当必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上,独立学院还存在形式单一,内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而一些著名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经验、模式都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和借鉴。如有的学校加强了图书馆、物业、后勤、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可以做,应该做,也能做好的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挖掘这些方面的服务功能。

(二)广修栈道,打通“关节”。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障碍是中间环节受阻。这要求独立学院要多渠道地联系社会。学院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学院服务的能力介绍给社会,弥补教师与社会打交道能力不足的缺陷。如可把学生动员起来,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子女,让这些学生充当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红娘”,必将大大缩小学院与企业的距离,节约学院开展服务的成本。

(三)广结善缘,请佛诵经。

在服务社会方面,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经验有限。广结善缘,就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支持。请佛诵经,就是要聘请政府、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政府、企业对学院的了解、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中间开花,服务“零距离”。

中间开花,就是在企业集中区域建立服务公司,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资讯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总之,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只要增强意识、苦练内功、坚定方向,独立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一定可以厚积薄发、大有作为。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0y8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

[2]李源潮.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2008,(4).

[3]徐铜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模式;实现途径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已成全世界的共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而服务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实际完成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此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也同样有所不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生产知识的重要基地,高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站,其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发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地方高校而言,服务社会这个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面。而高等职业教育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普通教育相比,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加强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实现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来突出和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服务模式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模式进行探讨。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学工业园又称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公园和科学城。是一种以加速新高技术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新兴产业开发基地。是以开发高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大都设在大学和研究所周围。其实质就是知识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园内企业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往往给予优惠待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属科学工业园的性质。从其兴建的形式分析,该模式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企业组建型,如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组建型,如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RTP);高校组建型,如硅谷。

2、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该模式因行业、地方和企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合作方式,如“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岗位培训型”、“订单融入型”、“继续教育型”、“双师指导性”和“借船出海型”等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3、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政府为“舵手”、行业、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的综合性的“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澳大利亚较为典型。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落实了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通过采取学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制订行业岗位标准,密切双证融通教育;学校密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使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通过不断地深化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创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

4、高校服务社区的多样式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根据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主要形式有:高校为政府或企业部门咨询,或者担任顾问,以及开展社区服务等。如:学校的体育馆、影视院、图书馆等一切设施免费或廉价对社会全面开放;向当地居民开设技术课程、扫盲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公共服务,以此作为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高校开展社区服务是促进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一种双赢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赢得其所在区域的尊重,获得相关研究和发展的有用信息,以及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相当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1]

第5篇

一年来,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落实“三抓带动、产业支撑、项目开发、城乡互动、优化环境”二十字方针,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抓亮点、刨特色,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一、2007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200*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2007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2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2008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华纺企业、银和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2009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2006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华纺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2008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华纺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2008年工作重点

2008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计划的3个项目(雪阳棉纺、华纺纺织、银和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2008年5月前建成投产。

第6篇

一、**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华纺企业、银和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华纺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华纺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年工作重点

**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

计划的3个项目(雪阳棉纺、华纺纺织、银和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年5月前建成投产。

第7篇

关键词:社会大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5-0001-05

大学特色主要是指大学的办学特色,它“能区分这所大学与那所大学的不同”,是大学质量、水平、竞争力的体现和标志。但现实中如何具体思考和认识大学特色,有效创造、保持和发展大学特色,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精神,有效推动各层次高校制定富有特色的“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推动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多次组织国内高校举办特色规划研讨会,采用专家报告、学校交流、与会者讨论等形式,以加深与会者对大学特色以及特色发展规划的认识。但在学习和讨论中,与会者对大学怎样办才算有特色,“十二五”规划究竟怎样制定才能有效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仍然疑问重重,感到难以捉摸。鉴于此,笔者试根据自己多年有关这一问题的思考,立足“社会-大学”即从大学与社会有机体相互关系的视角略述看法,希冀对人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基于“社会-大学”视角思考大学特色的缘起

大学必须有特色,特色是大学的生命。没有特色,大学难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经济逐步转向知识经济,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界形成的共识。教育部已经完成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更是将特色纳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并且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有特色是“良好”的必要条件,特色鲜明是“优秀”的必要条件。然而,到底什么是大学特色?大学怎样办才会有特色或特色鲜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色项目怎样总结才会最终得到评估专家的认可?都没有现成答案,以至于当时不少人感叹:一个特色指标难倒了中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的书记和校长!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千校一面,不提特色。现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高校,大家都积极思考特色、探寻特色、强调特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观念上的一大进步,是我国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战略、办学思路等方面的一大跃升,反映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接轨,凸显的是我国高校主动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自觉。

在高等教育实践领域积极思考、探寻大学特色的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讨论,近年来,不断有相关研究和访谈文章出现。有人统计,关于大学特色的定义已达几十种,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其中,有代表性者有四。一是方式、特征论。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优良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特征的总和。二是个性论。大学特色就是大学的个性,是此所大学区别于彼所大学或其他大学的不同风格、特征等个性,体现的是一所大学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在众多大学中的特殊位置。三是比较论。所谓大学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凸显的优势和特征。四是风貌论。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本校特有或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第四种观点直接源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其具体解释是: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等。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道理,都有不小的影响,尤其是第四种观点对我国大学办学实践的影响相当突出。这里不拟对它们一一评析,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这就是它们似乎都只是在就大学谈大学,就大学特色谈大学特色,似乎大学特色与大学置身其中的经济社会毫无关系。这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二、“社会-大学”视角下思考办学特色的基本路向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大学作为位于社会有机体上一个特定点的社会组织,既要发挥其特殊功能,为社会有机体服务,又要受整个社会有机体制约,适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变革而创新发展。大学特色就是大学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大学的特殊风格和重要标志。历史地看,纽曼时代的大学,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功能和特色就是传播普遍知识、培养绅士;洪堡时代的大学,适应近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功能从单一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拓展到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即科学研究,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学最需要显现的特色;前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VanHise)提出大学校园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强调大学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直接的服务,大学功能进一步拓展到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科学研究,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三位一体,而在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的前提下,直接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正是威斯康星大学的显著特色。在大学日益走进社会中心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大学要“着眼未来,引领社会”,这无疑是当今众多大学需要在其中着力寻找、创造、发展自身特色的崭新理念。

大学是置身于社会之中的大学,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建立在大学等社会组织基础之上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学。大学特色,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只能在大学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然而,大学要有效地处理自身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形成鲜明的特色,必须有科学的思路。在“社会-大学”视角下,这样的思路应重点考虑四个方面。

其一,密切把握当代世界特别是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加强,不断走进社会中心的大学必须有国际眼光、世界情怀,不仅应当努力培养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更应当努力培养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但是,任何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主

要舞台在本国,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它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关键。所以,大学只有首先更好地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得到本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才能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学要创造特色、形成特色、发展特色,就必须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把握本校可以在其中形成优势的方面和领域,科学确定自己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推进相应的创新和发展。诚然,大学无论置身于怎样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都需要保持相对稳定,都需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这种“稳定”只能是相对的,大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距离始终不能拉得太大,否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充耳不闻,势必最终失去经济社会的支持,丧失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今天,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高质量提升。这个主导趋势对所有高等学校都是宝贵的发展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谁能够从“社会-大学”的关系中,找准新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并通过自身的多方面整合和创新来适应,谁就把握了发展的“先机”,进而可能使过去不突出的特色突出,不鲜明的特色鲜明,过去突出、鲜明的特色得到新的发展和充实。

其二,把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适应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任何一所大学都置身于相应的区域,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所在区域为它的生存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物质、信息和环境条件。对于地方大学而言,所在区域更是其研究课题、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学校生源的重要供给地和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地。同时,一所大学积极地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更是所在区域人民心目中的骄傲和自豪,这又是一所大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所以,任何一所大学要有效地创造、形成和发展特色,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持与当代世界和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主导趋势相适应的前提下,立足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整合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地方院校办学需坚持六大战略:凝练办学理念,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性;坚持科学定位,发挥层面优势,扬长避短;密切与当地经济社会联系,引导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区域高等学校纵横联合,提高系统结构效益;注重区域需求,办学形式多样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六大战略,完全可以理解为地方大学如何创造特色的战略。国外那些特色鲜明的大学中,不少都在这方面拥有非常成功的经验。

其三,科学进行学校定位,整合学科资源,着力建设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定位,简言之,就是在准确把握国家和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校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基础设施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学校在国家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科学定位是大学有效创造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的重要前提,但不是充要条件。一所大学的特色创造、保持和发展,从根本上说与其主干学科、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主干学科、专业是其他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人才培养、学校文化等方面特色的基础和支撑。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规模很小,只有2700多人,却因为航天学科的独特优势,连续多年位列美国大学的前三名。卡内基・梅隆大学世界知名,就在于它的计算机学科力量雄厚,优势突出。反之,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不明,不仅不会办出特色,甚至于自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已逐步走进知识社会的今天更为如此。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能够体现在一个或几个学科、专业的整体层面固然理想,但那些无法形成这样的优势、却能在一个、几个学科或专业的某些重要或关键领域形成优势的,也同样可贵。国外知名大学中,这类情况亦不在少数。总之,优势学科、专业或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创造、保持与发展,是学校特色创造、保持与发展的强大基础和支撑。

其四,准确把握学校历史,将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势、特点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整合,相贯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后人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是现实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历史就没有发展。大学特色的创造和拓展,既需要实践探索,又需要经验总结、理性提炼以及建筑于这一基础之上的实践指导,二者缺一不可。除新建学校只能在科学定位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从零起步外,其他学校都应当也必须善于总结学校历史,包括创业史、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等等。通过回顾和分析,把握学校发展的整体历程和思路,提炼学校以往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历史积淀的优势和特点,进而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整合、相承接。这种整合和承接,是大学在新形势下科学把握特色生长和拓展的重要思维取向和行为取向。

三、“社会-大学”视角下大学特色的相对稳定与创新发展

在“社会-大学”视角下,大学特色具有相对稳定和创新发展两重突出特征,是二者的辩证统一。相对稳定是大学特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从大学组织的一般层面看,大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大学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产生和发展。但是,大学无论怎样发展,其培育人才、存储、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本质与功能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基本精神却一以贯之。大学特色是大学本质的体现,服务于大学功能的实现。大学本质及其功能的相对稳定,从本质上决定了大学特色的相对稳定。从大学特色自身形成的层面看,大学特色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不管是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或管理制度、管理机制、教育模式、人才标准等等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无不是这所大学的一代又一代人从思想到行为持续追求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扎根于这所大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依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作用方式,展示出独特的文化张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新人,又在一代又一代大学新人对它的不断体认和张扬中展现生机和活力。尽管任何一所大学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特色的具体表现可能因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而有不同,它的基本精神却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使其轻易改变的。有资料表明:牛津大学的教授给学生上课,通常是教授把几个学生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一边“喷烟”,一边与学生讨论问题,四年系统地“喷烟”教育结

束,即使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写作和思维,成了名副其实的“牛津人”。这里的“喷烟”教育就是牛津的教学特色,就是牛津的教学文化。它有自己特殊的运作习惯和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特殊心理基础和文化认同,不可能因为某种情况而改变其风格,也不可能有什么权力能够强制它改变其风格。相对稳定之于大学特色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它使大学特色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印记,使一所大学能够与其他大学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在众多大学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有效地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创新发展是大学特色不断拓展的活的源泉。大学特色的这一突出特征也是由大学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大学特色自身形成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也是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组织,正是相对稳定和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才使大学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大学特色体现大学本质、服务大学功能,自然与大学的本质和功能保持着内在统一性。再者,大学特色是大学发展进程中历史积淀和文化延续的结果。历史积淀本身就是创新发展成果的不断累积,文化延续体现的正是相对稳定和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离开了创新发展,无论是历史积淀还是文化延续也就没有了基础和前提。在内容上,大学特色的创新发展反映的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等对原有特色进行的拓展或加深。同时,任何大学特色,虽然在本质上都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印记,它的具体表现和效应却多种多样,并且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同的生源条件等等情况下,其具体表现、具体效应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表现出较大差异。在这些表现和效应中,有的可能因为各方面的情况有利而进一步发展、积淀为大学特色的新的元素,这同样是大学特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大学特色相对稳定和创新发展的两重突出特征中,相对稳定只有相对于创新发展才凸显其实在意义,没有创新发展就无所谓相对稳定;创新发展也只能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没有大学特色的相对稳定,创新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科学把握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既然相对稳定是大学特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在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就不仅一般地要有特色意识,努力地创造特色、发展特色、丰富特色,尤其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保持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指导思想的连续性,努力保持实践已经证明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领域或方面的连续性,尤其是反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连续性,矢志不渝,才会有大学特色的不断积淀,才会形成鲜明的大学文化个性。学校领导有任期,中层干部有任期,教师工作有任期,学生学习的时间有周期,但是学校特色的创造和积淀却没有任期和周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由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持续不断地努力才会更加丰满,常葆青春。这一点应该成为大学人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既然创新发展是大学特色不断拓展的活的源泉,任何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要不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都必须善于契合经济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导趋势,及时对自己的优势、特色进行整合和创新,既保持整体优势、特色的延续,又尽量拓展展现优势、特色的具体形式和方面,进而在生动拓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在这一意义上,每一个大学管理者、每一个大学人都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学校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以理论的自觉和实践的主动,不断推动大学特色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一点也应当成为大学人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

总之,大学特色是大学质量、水平、竞争力的体现和标志。大学特色的创造和拓展,究其根本是大学不断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潘懋元教授曾言: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定的,特色只能是从认识到行动自己搞出来的,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但这个“内在生发”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大学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文化等等方面逐渐创造和积淀的。相对稳定是大学特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创新发展是大学特色不断拓展的活的源泉。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创造特色和拓展特色,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传杰,没有特色,不成文化[N],科学时报,2005-04-25(B3)

[2]王冀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新华文摘,2007(10):117-119

第8篇

关键词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2010年是质监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总结过去5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十一五”规划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科学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推进质监事业大发展、快发展至关重要。

在编制和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当中,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母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强化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寻求自我发展。这些理念的可行性,已经为部分发达省市质监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所验证。

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质监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质监部门尤其是市县级质监部门,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不但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排忧解难,有的甚至给政府和企业“添乱”,成为“不受欢迎部门”,难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因此,在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转变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的立足点,做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将企业、产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该系统管理职责和服务职能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的大背景当中,将该系统的能力建设,融入到地方质量能力提升的大背景当中,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否则,质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质监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质监部门的特点,是以技术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手段,工作内容是以质量为中心,计量、标准为基础,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服务管理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需要质监。从古到今,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就是计量与标准,这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前提,从先人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网络信息手段,从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现代“全球化”经济,计量与标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秩序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计量与标准的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将无法立足。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质监。和谐社会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安全又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而质监工作的重点,就是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民以食为天,生以安为先”,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不断向人们昭示质监工作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需要质监。产业的依托是企业,而企业又是质监工作的重要对象。无论任何企业,大到基础建设、生产运行,小到标准采用、质量检验、工艺控制,无不渗透着质监工作的内容,质监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近年来质监工作的管理内容和成效来看,“生产许可证”管理帮助企业改善了生产条件和检验条件,完善了生产工艺,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认证认可”工作帮助企业规范了管理行为,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质量分析”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质量控制能力,使企业学会了运用质量分析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当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漏洞,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可以说,质监事业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护航者、推进者,所以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既要强化“大质量”、“两个安全”,又要重视计量和标准的基础作用,细化规划内容,将各项工作做实,促进质监事业平稳均衡发展。

二、以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点,促进机体活力提高

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管理体制上的不同,加之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使得各地区质监系统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致使其在运行上存在诸多弊端,一定程度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是分配机制单一,激励机制缺失,造成分配不合理,大锅饭现象严重。二是人才引进机制落后,具有真正技术能力的人员不多,奇缺专业领军人才。三是人员任用机制不合理,非专业人员管理技术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当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一是改革创新,摆脱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鼓励事业单位公司化,实现系统内部、内部与外部的有机联合,形成技术集团,为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二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调整分配形式和方法,以能定岗,真正激发“能人”的积极性,促进用人机制的活化。三是建立人员竞聘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风气和导向,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四是建立系统内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专业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系统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人才培养常规化,形成该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才构架。

三、以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质监系统的优势在于依托技术手段支撑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其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技术能力方面。综合技术能力,包括检验检测能力、产品质量分析能力、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产品研发和工艺指导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上述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支撑。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检验检测项目,将各级质监技术机构建设成为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可以信赖的技术平台,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企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民众生活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幅度提高质监部门综合技术能力。要按照国家局、省局的规划和布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全面争取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等大项目落户到市、县,采取自我建设与强强联合相结合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三是强化移动实验室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移动实验室是固定实验室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它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应急能力强、试验速度快、结果判定迅速等突出特点,可根据试验结果,快速给出应急解决方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按不同级别合理调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质监系统国家、省、市(县)3级移动实验室体系,并加快移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范和管理方法的研究,探索移动实验室应用的新领域,使移动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步入正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探索质监系统技术机构4级框架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国家级质监技术机构到县区级质监技术机构,业务分工不尽合理和明确,检验检测业务大同小异,不但造成上级机构忙于一般的检验检测工作,疏于集中高级专业人员研究深层次问题,而且造成系统内上下级技术机构之间配合不当,下级机构业务空间狭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应当由国家局统一界定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业务范围,合理分配业务内容,充分体现出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特定地位和作用[6-7]。一是将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分为国家、省、市、县4级,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范围,各司其职,避免和减少业务重叠和冲突。二是结合实际,分级设计业务内容,国家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全国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布局、制订技术规范、组织高精尖人才培养、组织高精尖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组织国家级中心建设、组织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重点工作;省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地方性技术规范、组织一般性检验检测人员的培养、组织对市、县级技术机构建设的指导、开展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组织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区域性工作;市、县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常规性的检验检测工作,配合上级机构开展人员受训、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对等一般性工作。三是加强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现整体合力。

五、参考文献

[1]叶炎.高举三大服务大旗推动质监事业发展[J].徽州社会科学,2008(8):9-11.

[2]龚治国.浅析“三大服务”与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J].中国发展技术监督,2009(2):62-63.

[3]刘华贵,冯魁.用心督查督办服务福州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4):40-41.

[4]陈玄韬,邱春玲.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2):33-35.

[5]尹集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城市技术监督,2001(4):12.

第9篇

关键词: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根本。在正在经历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今天,如何推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如何确保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制下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等,其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区域中的产业基础、资本积累、人力结构、对外经贸关系等均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条件,未来时期整个区域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将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市2004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时期宁波市整个区域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处于加速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属于技术密集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配置不当,经济社会发展中容易出现“瓶颈”。要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瓶颈”现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改革,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只有成功地推进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理论上,所谓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它关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产业结构则是指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组成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与相关产业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需要相适应。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注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有效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内生变量,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整个区域教育,尤其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型”的办学理念,构建服务型的教育体系,按市场需求进行办学定位,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其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以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架构下,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地方性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发明家、企业家、高新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高级设计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等各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型教育体系要求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从而使整个区域的教育体系与区域社会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积极承担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争取为区域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应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更快、更高、更好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下,区域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区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服务支撑。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运动,大批原属于中央部委的院校下放给地方管理。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6月28日,全国共有公立普通高校1683所,其中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不过100余所,地方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方院校,首先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且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院校。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服务型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着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服务地方。在这方面,美国的赠地学院、州立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成功的范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大学”(metropolitanuniversity)、“相互合作大学”(interactiveuniversity)和“合作伙伴大学”(partnershipuniversity)等新型高校。这些新型高校抛弃了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他人为中心”,以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心。实践证明,这些高校合理的办学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在我国由于学校办学定位不合理,升格攀比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原本很明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失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需要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迷失了这个战略方向,缺乏服务型的办学理念,地方学校的办学定位就会出问题,区域教育的发展就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发展道路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三、立足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教育的发展在于制度的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心城市办大学”,到90年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无不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结果。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架构上,都还显得十分艰难,还跟不上社会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影响了其他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同样处在重要的转轨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仍然存在。反映在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即由于无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变化,严重脱离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导致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两张皮”的现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上作出重大变革,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加快教育自身发展,实现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对接互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特别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模式上开展了大胆探索,实现了重大创新。

第一,理念创新。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既是一个理念,又是一个模式,还是一条有效途径。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它给予高等教育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跳出教育来发展教育”。在这一视角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结果发现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是“以我为中心”,事实告诉我们,这一逻辑非但没有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自我”,反而使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经济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的边缘。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当前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这一发展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将更加主动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此高等教育必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而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服务型教育体系也是一部分经济“先发”、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是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而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是实践服务型教育体系理念的必由之路。

第二,制度创新。先进的理念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服务型教育体系需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超越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制度。通常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是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专业与学科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组织细胞。学科按知识进行分类,是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专业依托学科而设,又面向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分析可见,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和学科的知识创新功能,又是通过课程、研究等活动具体实现的。因此课程、研究是构成专业和学科的主要要素。然而,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高校内部专业与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了严重分离。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是,高等院校内部出现“无政府状态”,并使高校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分离又使日益变动的社会需求,难以迅速地反映到专业、学科中来,并进一步反映到课程和研究等活动中去,使高等教育失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所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创新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分离的制度构架,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平台。为此,宁波市提出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这是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改革的重要实践。正如《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特色办学的原则,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程建设和项目研究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重在办出特色。”

第三,资源环境创新。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制度设计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资源环境的核心是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基于单位所有的封闭配置模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重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于服务型教育体系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开放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指最大限度地开放现有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资源环境制度,就是要实现上述“两个最大限度”的资源配置模式。比如,在《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中,我们提出设立一个基础管理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学校、专家等各方面代表构成,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又如在《关于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意见》中,我们提出数字图书馆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个网络或者说社会平台,应通过联合全市图书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图书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高效的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如高等教育产学研网站和设立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教育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支持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