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23
导语:在产品经济社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乡社会环境 儿童 产品包装设计
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地域,市民和村民的文化内在必然会有所不同,其对各自子女的观念注入以及文化塑就亦会相异。基于外因对一个人的影响,儿童产品设计者理应将此作为考量因素,详细分析城乡对儿童产品需求的不同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儿童产品,以助于对儿童的关爱与保护。
1 城市社会环境下儿童产品设计的方向
城市儿童基于其物质资源的丰厚性、文化资源的充足性以及信息接收渠道的广泛性,对儿童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上述因素促进了儿童相关产品开发的社会化程度。而这就要求儿童产品设计者不要仅仅拘泥于产品的色彩、形状等外在方面,而应使其产品内在化,从而使其富有挑战性、开拓性以及变化性。此外,城市儿童多被人造物所围拢,对大自然怀有强烈期待感,儿童产品设计者可以将此作为考量因素之一。
1.1 注重仿生性儿童产品设计
对于尚处于视觉模糊阶段的儿童来说,艳丽的色彩往往能给他们造成视觉冲击,从而给其带来丰富的感官体现。而一旦儿童脱离视觉模糊阶段,单是色彩的体验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儿童产品设计者注重产品的仿生性,即通过声音、材质、形态的结合来给儿童带来全方位的感觉体验。对于仿生,又作了具象形态仿生和抽象形态仿生的区分,前者是基于自然的生理反应,真实地将生物实体形态映入眼帘,进而感受到外在存在的体验,而后者是基于某一形体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反映某物的内在本质。具象形态仿生具有逼真性,能够再现实物形态,从而使其具备了亲和性,更贴近于自然。而抽象形态仿生则是当今儿童产品仿生形态的趋势,这主要是其特征与工业产品的设计理念相吻合的缘故。
1.2 注重趣味性、益智性儿童产品设计
儿童往往天性天真活泼,而趣味性的产品无疑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勾起他们探索的精神,从而给他们在心理上带来愉悦。趣味性由于融入了创造力和文化内涵,更多地成为了精神文化的载体,愉悦生活的体验方式。此外,还应该注重儿童产品设计的益智性,试想一个融入智力和创造力的儿童产品,无疑有助于儿童了解未知事物及外部世界,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提升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实践的能力。
2 农村社会环境下儿童产品设计的方向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儿童人口仍大部分集中于农村,但农村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儿童产品的选择、使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农村经济条件相关,大多数家长会为孩子选择低廉的儿童产品,而低廉在当今中国无疑意味着劣质的材料、粗糙的做工,这显然不利于儿童安全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与农村父母的选择观有关,很多农村父母在产品选择上没有主见,往往盲目跟风,忽视儿童自身兴趣,对儿童亦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产品设计者应该依据农村自身情况设计出农村需求的产品。
2.1 注重儿童产品设计的健康与安全性
儿童产品的安全性是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儿童在认知、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其身体各部分的器官又比较娇嫩,再加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缺乏生活经验,更严重的是儿童好奇心极强,家长一不留神,往往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带有危险性的儿童产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害的。我们在加强儿童产品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强调设计者的安全防护职责。
此外,儿童产品设计更应注重健康环保的理念。设计者要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废弃回收、重新使用各个环节的始终,从而把危险减小到最低,以达到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要求。
2.2 注重儿童产品设计的实用性与易用性
基于农村物质条件限制和父母选择观念的考量,对农村儿童应选择实用性的产品,即注重产品的功能,毕竟实用是对产品的基本要求。
易用性主要是基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作出的考量,产品设计者要把儿童的认知水平作为设计的尺度,以达到儿童理解不受阻碍的效果。最好让儿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作业与使用环境。
城乡基于环境各异而导致不同的文化理念,儿童产品设计者要把握住二者的不同,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作出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岩.《儿童产品设计中易用性的体现》.载《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关键词 中国; 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资源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5-0037-08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能力,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标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价值却并不包括在内。H.T.Odum等人创建的能值分析法,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整合研究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计算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项数据,以评估国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及其与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构成障碍。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展开分析,以研究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并对1985-2005年2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利用的动态演变趋势展开分析。
1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以动态、开放、整合的视角评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潜力,是目前生态环保学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体系。该方法把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定量分析研究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具体生产活动过程等,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1]。
1.1 能值与能值转化率
由于现实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物资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难以找到同一种标准进行度量和比较,因此,H.T.Odum提出了能值(emergy)的概念,并说明:能值即“包被能”(embodied energy),产品形成所需直接或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的总量;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物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某一物质的能值就是该产品形成所需的太阳能焦尔总量。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njoule,缩写为sej)[1,2]。通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资转化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状况展开分析,以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能值转化率(emergy transformity)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物资转换为能值的媒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中,低质量的物质能量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换成高质量、高等级物资所含能量。在能量转化链中,随着能量流动和转化,其数量逐步减少,能值逐渐增高[3]。因此,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资所含的能值量并不相同。处于能量转化链高端的物资有更高的能值转化率。因此,能值转化率也是衡量能量等级的尺度[4~6]。[KG)]能值-货币价值(emdollar value,Em$)是指某种能值对经济的贡献折算成货币,即能值相当的货币价值。其折算方法是将当年国家GNP与其所利用消耗的所有能值的比值,得到能值-货币比率,即单位能值对GNP的贡献率。不同类别能值的流量与能值-货币比率的乘积,也就是该类能值在当年对国家GNP的贡献价值。由于每年国家能值消耗总量与GNP都不同,因此,每年的能值货币-比率都不一样,相同的能值量对GDP年贡献值也不相同。H.T.Odum曾用“宏观经济价值”(macroeconomic value)来表达能值相当的经济价值,以表示资源能值对经济的价值[1,7],我国很多学者也沿用这样的说法。
1.2 能值指标体系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是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指标体系,在反映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与经济关系、人地关系的同时,综合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可在绘制区域能值图、编制和计算区域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利用能值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2 基于能值的中国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运营现状分析
能值分析能较全面的反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和运营机制。本文利用目前为止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按照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将2005年中国自然、社会、经济数[CM)]据转化为能值分析数据,研究当前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状况,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2.2 能值计算分析表
依据H.T.Odum的能值分析法,利用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6年环境统计年鉴中2005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编制、计算与能值分析指标表,并作进一步分析。
2.2.1 可更新资源输入与可更新资源产品产出能值表
表2是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可再生资源输入与可再生资产产品能值分析表。外部输入的可更新资源能值量由地理位置、地域面积、气候、地形条件所决定,由于在大范围内气象气候条件的相对稳定性,一般而言,其能值量年变化极小,因此属于相对稳定值。而内部可再生资源产品与消耗能值量则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国民饮食、生活消费水平密切相关。
表1中各项能值数据说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生产和消费构成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消费核心组成要素总能值为9.69×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6 480亿$,其中畜禽产品、水产品、种植业(包括林业)产品能值产出和消费比重依次为59%、22%、19%,林产品消费所占比率相对较小,这说明多年来我国以林业建设与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保已得到社会共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依赖性减弱。因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种植业居于次要地位,同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肉、蛋、奶消费占主要地位,显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污水总量超过17亿 t,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城郊集约化大型鸡场、猪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城郊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16]。
2.2.2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建立在以区域内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生产投入的基础之上,据此可以分析我国矿产、能源、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投入-产出水平。
表3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能值消耗总量为1.63×1025sej,能值货币价值为10 300亿$,远远超过对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中,化石能源、金属、水泥、土地损失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全国范围内高速城市化引起的城镇扩张、交通设施建设的必然结果。而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符合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当年过热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目前化石燃料、矿物、金属、水泥等能值消耗量巨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钢材、水泥消耗量却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总量折合24.6亿t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耗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6.93%,比美国、前苏联、欧盟(25国)三者煤炭消耗的总量还多,钢材消费量为3.88亿t,水泥消耗为12.4亿t,占世界比值依次为30%、54%。资源巨量消耗的结果不仅仅是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中国CO2排放量超过欧盟25国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进口和使用国,化肥、农药以及耕地有机质损失在总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总量却足以引起我国大面积耕地土地酸化、板结和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地污染,并导致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中国年化肥使用量达6 294万t(2005年我国化肥工业生产数据与进口数据之和),耕地每公顷化肥施用量高达610 kg/hm2,差不多是发达国家化肥平均使用量225 kg/hm2上限的3倍;每年农药使用量近120万t,但其中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已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8,9]。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2.2.3 外部进口资源与产品能值计算分析表
为了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演变与世界的关系,利用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5年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资源与产品相关数据进行能值计算分析。表4、表5分别为中国进口、出口资源产品能值计算数据。
表4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能值资源总量为6.54×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4 370亿元。进口资源以能源、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其中,能源进口所占能值比重接近75%,其中石油能值占绝对核心地位。可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费量剧增,能源对外依赖性加大,自给能力减弱。在进口农产品中,主要以种植业产品为主,其中油料和粮食能值进口量最大。工业产品中,金属(包括钢材)、化学产品能值进口量较大,而其它产品进口量相对较小。另外,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旅游业等方面,也取得较好业绩。从总体进口物资类型来看,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原材料上,工业成品进口量不大,显示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由资源、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国向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结合表3数据,可见工业化使中国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在大力开采本国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大量进口国外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形势必然更加严峻。
2.2.4 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计算表
表5中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数据,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物资类型及数量进行,用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情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表5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物资能值总量为3.38×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13亿$。相当于进口资源产品能值总量的1/2。因此,在资源产品进出口方面,中国目前已是能值资源净进口国,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剧。出口资源产品类型众多,主要以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能源为主。能源出口中,石油及成品油、煤炭和焦碳出口量大;农产品出口中,棉花、谷物、肉类、水产品、植物油、蔬菜比例较高,另外中国机械工业制品、服饰(包括纺织品、服装、皮革以及皮革制品)等工业成品出口量大,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动服务发展形势良好。结合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物资发展情况,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出口物资已经实现由资源和原材料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实现了由消极被动接受市场变化向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中寻求市场、发展自我的重要变革。
但成品石油、焦碳炼制、皮革制造、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地环境,目前在中国已经造成十分严重而且难以恢复的环境后果。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大量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把“三废”留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以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 基于能值的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营态势,将各项能值项目汇总后再进行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出口物资与日俱增,很多生态环境学家担心大量物资出口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会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表6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能值大大低于进口能值,大约只相当于进口能值的1/2,这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的依存度在加大,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不足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总量在总能值消耗中占的比重达47.5%,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矿藏、土地等消耗量极大,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将降低我国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而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是大批工业产品的制造者和输出者,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工业三废留在国
内,因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距离可持续经济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态势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利用1986年、1996年统计年鉴中1985年、1995年、2005年经济系统的运营数据,整理分析并编制能值分析表,此基础上计算各年各项能值生产消费情况,汇总统计见表7。表7中的年均增长幅度是以1985年和2005年的数据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出。
3.1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各项能值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表7显示,在1995年以前(包括1995年),我国经济出口能值量都大于进口能值量,在1985年时出口能值量差不多是进口能值量的2倍,而当时的出口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为主。大约在1996-1997年进出口能值大体持平。此后进口能值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进口能值已相当于出口能值的2倍,出现了与1985年相反的能值进出口贸易形势。可再生资源的产出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这和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适时转变密切相关。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变化相对较为缓慢,但年均增长幅度也达到5.45%。总体情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其次是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都呈现较高幅度的增长态势。图3更加直观显示了同样的信息。
3.2 1985-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见表8。
表8中的能值来源指标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口能值的需求量在1995年以后迅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压力加大,对外依存度增高。社会经济亚系统能值指标显示我国人均能值消费量也呈增加态势,1995年人均能值消费量差不多是1985年的2倍,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物质财富的消费需求量加大。而国家内部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则与科学技术进步使资源利用效率增大相关,但目前我国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仅为当前全国人口数量的一半,因此,我国人口依然使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压力。货币-能值比率呈下降趋势,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199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能值交换率数据显示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益繁荣的发展形势,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值投资率是衡量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容受力,表中显示变化不大,这与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自然环境承载力增强有关,同样的原因也显示我国可再生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增加。
4 结 语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在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生产和消费情况做了运算和分析,以说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营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并在对比分析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说明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结构和规模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以资源和原材料输出为主、工业成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源输入、工业成品输出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时我国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消费结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资源自给能力减弱,对外依赖性加大,人口资源需求量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是建立在资源低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距离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蓝盛芳.钦佩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11.[Lan Sheng Fang.Qin Pei etc. Emergy Analysi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M].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10~11.]
[2]李双成,傅小锋,郑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297~304.[Li Shuangcheng, Fu XiaoShan. Zheng Du. Emergy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Level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 16(4): 297~304.]
[3]Ugiati S,Odum H T,Basfianoni S.Emergy Use,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An Ernergy Analysis of Italy[J].Ecological Modeling, 1994(73):215~268.
[4]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J].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6,(90):69~ 71.83~ 87.216~ 218.
[5]李寒娥.蓝盛芳等. H.T.奥德姆与中国的能值分析研究[J].生态科学,2005年,24(2):182~187.[Li Hane, Lan Shengfang and etc.H T.Odum and Emergy Research in China. Ecological Science May,2005,24(2): 182~187.]
[6]李秀花.吕光辉等.城市复合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2):31~34.[Li Xiuhua, Lǔ Guanghuietc. Em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an Urbansynthetic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Urumqi[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2005, 26(2): 31~34.]
[7]中国经济社会统计年鉴(1986年、1987年、1996年、2006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86, 1987, 1996, 2006).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关键词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72-01
2010年是质监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总结过去5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十一五”规划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科学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推进质监事业大发展、快发展至关重要。
在编制和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当中,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母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强化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寻求自我发展。这些理念的可行性,已经为部分发达省市质监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所验证。
1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质监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质监部门尤其是市县级质监部门,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不但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排忧解难,有的甚至给政府和企业“添乱”,成为“不受欢迎部门”,难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因此,在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转变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的立足点,做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将企业、产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该系统管理职责和服务职能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的大背景当中,将该系统的能力建设,融入到地方质量能力提升的大背景当中,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否则,质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质监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质监部门的特点,是以技术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手段,工作内容是以质量为中心,计量、标准为基础,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服务管理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1]。
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需要质监。从古到今,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就是计量与标准,这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前提,从先人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网络信息手段,从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现代“全球化”经济,计量与标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秩序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计量与标准的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将无法立足。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质监。和谐社会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安全又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而质监工作的重点,就是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民以食为天,生以安为先”,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不断向人们昭示质监工作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需要质监。产业的依托是企业,而企业又是质监工作的重要对象。无论任何企业,大到基础建设、生产运行,小到标准采用、质量检验、工艺控制,无不渗透着质监工作的内容,质监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近年来质监工作的管理内容和成效来看,“生产许可证”管理帮助企业改善了生产条件和检验条件,完善了生产工艺,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认证认可”工作帮助企业规范了管理行为,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质量分析”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质量控制能力,使企业学会了运用质量分析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当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漏洞,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可以说,质监事业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护航者、推进者,所以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既要强化“大质量”、“两个安全”,又要重视计量和标准的基础作用,细化规划内容,将各项工作做实,促进质监事业平稳均衡发展。
2以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点,促进机体活力提高
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管理体制上的不同,加之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使得各地区质监系统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致使其在运行上存在诸多弊端,一定程度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是分配机制单一,激励机制缺失,造成分配不合理,大锅饭现象严重。二是人才引进机制落后,具有真正技术能力的人员不多,奇缺专业领军人才。三是人员任用机制不合理,非专业人员管理技术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2]。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当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一是改革创新,摆脱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鼓励事业单位公司化,实现系统内部、内部与外部的有机联合,形成技术集团,为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二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调整分配形式和方法,以能定岗,真正激发“能人”的积极性,促进用人机制的活化。三是建立人员竞聘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风气和导向,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四是建立系统内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专业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系统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人才培养常规化,形成该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才构架。
3以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质监系统的优势在于依托技术手段支撑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其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技术能力方面。综合技术能力,包括检验检测能力、产品质量分析能力、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产品研发和工艺指导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上述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支撑[3]。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检验检测项目,将各级质监技术机构建设成为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可以信赖的技术平台,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企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民众生活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幅度提高质监部门综合技术能力。要按照国家局、省局的规划和布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全面争取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等大项目落户到市、县,采取自我建设与强强联合相结合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三是强化移动实验室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移动实验室是固定实验室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它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应急能力强、试验速度快、结果判定迅速等突出特点,可根据试验结果,快速给出应急解决方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4-5]。因此,要按不同级别合理调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质监系统国家、省、市(县)3级移动实验室体系,并加快移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范和管理方法的研究,探索移动实验室应用的新领域,使移动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步入正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探索质监系统技术机构4级框架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国家级质监技术机构到县区级质监技术机构,业务分工不尽合理和明确,检验检测业务大同小异,不但造成上级机构忙于一般的检验检测工作,疏于集中高级专业人员研究深层次问题,而且造成系统内上下级技术机构之间配合不当,下级机构业务空间狭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应当由国家局统一界定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业务范围,合理分配业务内容,充分体现出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特定地位和作用[6-7]。一是将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分为国家、省、市、县4级,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范围,各司其职,避免和减少业务重叠和冲突。二是结合实际,分级设计业务内容,国家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全国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布局、制订技术规范、组织高精尖人才培养、组织高精尖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组织国家级中心建设、组织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重点工作;省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地方性技术规范、组织一般性检验检测人员的培养、组织对市、县级技术机构建设的指导、开展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组织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区域性工作;市、县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常规性的检验检测工作,配合上级机构开展人员受训、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对等一般性工作。三是加强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现整体合力。
5参考文献
[1] 叶炎.高举三大服务大旗推动质监事业发展[J].徽州社会科学,2008(8):9-11.
[2] 龚治国.浅析“三大服务”与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J].中国发展技术监督,2009(2):62-63.
[3] 刘华贵,冯魁.用心督查督办服务福州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4):40-41.
[4] 陈玄韬,邱春玲.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2):33-35.
[5] 尹集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城市技术监督,2001(4):12.
[6] 杨少宾,王泽辉.推行目标管理办法促进质监事业发展[J].监督与选择,1991(12):16-17.
关键词 高校化学 应用型化学 实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以满足或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直接针对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创新点展开研究。这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既立足在高校化学教育教学、高校化学科研的扎实基础上,也以相关行业发展的内需为指针,打造了高校化学应用型发展的内外共同促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1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疑难问题目标性
资源供需趋紧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有轻重缓急,因此,要从当前最紧急或急需的疑难问题入手。作为高校化学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其一,解决疑难知识性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应比较强烈,或造成危险比较大的危急问题知识解决。例如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食品污染问题,首先从成因上展开实验性的论证,即包括那些成分,各种元素造成的危害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个人如何应对,作为政府、企业或相关的部门等该怎么处置等。通过这种应用性的化学实验,去探索这种知识性的疑难问题,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等。其二,解决疑难技术性问题。即针对一些生产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企业等单位的设施或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化学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和设施的技术,以提高其工艺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改进日常化学应用目标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关化工类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日常化学应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环保性改进。即通过化学实验,对现有各种化学产品的生产与运用,如何提高其环保性能,例如低污染、低消耗等,尽可能地减少废气、废液与废渣的排放等。二是,健康性改进。即运用化学实验,来研究各种化工产品的性能,以及各种配方,争取获得最为安全副作用小的配方,以为各种生物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如药物的配方改进与生产工艺提升等。三是,节能性改进。即在实验中研究通过减少消耗,来获取同样性能或更高性能产品的配方与技术等,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料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资源去开发其他的产品等。
2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对高校化学发展的内驱作用
2.1 丰富高校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丰富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随着化学知识的丰富与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实验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尤其化学实验的各种基础性的设施等,都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化学试剂、药品的种类等也不断增多,各种物品的性能与元素参数等,也掌握得更加细致。化学实验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拓展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性实验等等,对于一种实验或任务,甚至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多种实验设施,并获得相接近或相同的实验结果等。这种技能性的丰富,主要来自不断的化学实践推动,以及各种应用型研究的需要,为了达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根据实验的现场情况或各种需要,做出设施、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增加其切实性的同(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时,把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极大地丰富与多样化起来。第二,丰富化学知识的实证理论性内容。这种内容的丰富,主要与实验数量的增多、实验内容的变化以及实验数据的积累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应用型的化学实验越多,其获得各种实证性理论内容就越多,不仅对高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作了丰富。
2.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性推动高校化学教改
首先,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型推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化工类实用产品种类、产品新性能等,由此,推动高校化学应用型实验的开展。例如各种日化产品,根据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同样是香皂或化妆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老款产品的种类、包装与性能,就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通过应用型化学实验加紧研发。在这种高校和企业分工的情况下,既可以实现科研的高效与专业化,也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提升型推动。此种实验即是为了创新或突破现有技术难题而做出了应用型努力。即立足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上开展的应用型实验,如针对过敏体质的过敏反应应急应对等,如何通过相关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去发明一种能起到缓冲性或根本治疗的药品等。或者通过实验来发现或掌握一种能简捷判断过敏源的技术或药品等,减少各种复杂且周期长的检验过程。
2.3 激活化学教学内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之间的反思
一是,激活实验与应用的结合反思。应用型化学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为了开展化学教学而进行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即把化学实验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达成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切实研究成果的产生,把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职业发展和相关的行业甚至产业发展,都通过应用型的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性与高校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三位一体。二是,激活实验针对性创新反思。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支撑。高校化学作为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其创新的速度与数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化学知识的积累,理论创新不断出现的同时,也激活了应用实验创新,即通过实证的检验,来通过过程性的研究在不断的成功或失败的检验中,去探索全新的产品或技术等。创新的灵感激发,一方面靠个人才智,另一方面靠团队力量的积累。这些在应用型化学实验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运用,还是实际技能的发挥,都能起到内驱作用。
升服务能力的途径,为建设新型服务型技术机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三个结合 提升 服务能力 质检技术机构
提升服务能力是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也是质监系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力助手。福建省政府倪岳峰副省长在福建省质监系统调研时提出三个结合”,即要坚持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监督与服务、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做好质监工作。不但给福建质监系统指明了工作努力方向,还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提升服务能力是凸显服务价值的动力支柱
近年来,质检技术机构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价值,赢得了政府和经济社会的赞誉。
1.为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近些年来,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围绕着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质检技术机构参与了大量的产品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任务,为有效实施监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为重大质量安全事件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督检验数据等。如在2004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1年“塑化剂”事件中,质检技术机构快速反应和预有准备的技术储备为政府部门紧急应对事件提供技术支撑,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前瞻的检验技术储备为国内及省内应对突发事件和专项整治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为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经济发展,得力于长期的质检技术发展和实践能力。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为规范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引导产业良性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二是开展检验服务,为企业提供检验服务,帮助企业分析和改进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广泛服务于企业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提升;三是开展认证工作,服务于节能减排,不但为企业提供积极的出口认证支持,还为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四是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五是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质检技术机构通过广泛的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支持。
3.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技术保障
面向社会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是质检技术机构的一项重要义务。一是开展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关注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服务队等方式,利用“3.15”、各节假日时机,开放实验室、走上街头,宣传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二是为社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利用质量检验技术力量,广泛开展质量技术鉴定和服务活动,帮助群众开展质量维权活动。三是注重和谐质检建设。深入开展质检文化活动,通过文明单位创建、争优创先、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弘扬优秀质检文化,形成积极向上、风正气顺的良好质检风尚,为和谐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服务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结合”的基本要求
提升服务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检验技术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检验技术与不断发展着的产业科技水平的竞赛,面临着服务手段和服务有效性的挑战。
1.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突出服务能力提升。
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的监管服务手段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发展对监管服务要求的紧迫性、复杂性和高技术性。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职能部门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以技术措施为基础,紧紧依靠检验技术服务于政府产品质量监管的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为技术措施提供直接的检验技术支持和服务,为非技术措施提供可靠的技术要素参考依据。这就要求质检技术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但要提升质检技术服务的能力,还是提高技术能力之外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监管职能部门提供积极有效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质检技术机构应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法,在积极提供常规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利用不断提升的检测技术、质量认证技术和国际国内质量管理经验等服务能力,为质监职能部门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主动的、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及非技术解决方案。
2.监督与服务结合,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支撑。
质监部门监督与服务的手段需要质检技术机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监督与服务是当前政府部门实施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监督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产业、企业自律意识,防范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规范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服务是通过行政、政策、技术等手段,为产业健康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监督是一种技术监管和执法,依赖于检验技术强劲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技术机构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服务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不断改进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技术升级转型,企业对技术服务要求的渴望与日俱增,对质检技术机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迫切的期望。监督和服务的目的都在于产品质量提高和产业健康发展,监督与服务的结合,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在此情况下,唯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快速发展的技术革命需求,才能实现技术支撑作用的发挥。
1工学和经济学各自发展情况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分类标准,工学包括土建、水利、化工、电气、材料、能源、地矿、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公安技术等学科;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而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2013年,我国在工学和经济学领域中,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38. 8%和8.31%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40. 13%和6.44%,国内共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工学和经济学的博士导师数分别为8614名和743名;2014年开设工学和经济学学科的大学分别为527所和426所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工学和经济学在我国学科研究中的地位,这两个学科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其中经济学科学被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选择和利用稀缺资源,并生产出社会所需产品和合理分配产品的学科;工学所辐射的分支范围更广,目前所培养的人才最多,尤其是19世纪技术革命以来,工学科学的分化和综合发展,推动了该学科的兴旺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知识源泉尽管工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成绩,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这两门学科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甚至受到各自学科领域中条条框框的划分限制,很多学科之间己经达成的共识,事实上尚未全而彰显出来
2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的建议措施
笔者认为,单学科的发展,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全部知识点,而更多时候需要众多学科的同时发力,方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了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措施
2. 1寻求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
工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分支科学众多,每种学科都有可能取得饱和状态,而我们将工学和经济学融合发展,就需要突破学科之间条条框框的限制,寻求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进行两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形成学科协调效应譬如工学中的农业工程和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我们站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农业发展环境的无污染,此时就需要借助环境经济学中的节能环保知识点,保证农业工程的环保性开展再如农业属于中国重要的产业经济之一,其发展需要借助庞大的资金链支撑,因此有必要将工学中的农业工程与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互相融合
2.2强调学科之间的公共办学理念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木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十原则意见》,其中鼓励高等学校致力于打破学科壁泉,在遵循专业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强调工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当前己有诸多学科互相融合的实际教学案例,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结合工学与经济学各自的发展特征,其公共办学具有明显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正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而社会需求正处于不可逆转的扩展阶段,要求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相关人员,具备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即应该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从侧面要求我们强调学科之间的公共办学理念,工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发展,正符合我国学科发展的总导向笔者认为学科之间公共办学理念的强调,必须结合学科之间的知识兼容点,对两个学科之间的资源展开统筹配置,进而明确交叉学科学习的目标、手段和途径,以及研讨两个学科兼容之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领域起到的作用,譬如经济学研究如何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水平,而工学则重点研究在社会经济活动开展期间,如何提供科学的技术与工具,使得两者均能够共同致力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作者:张庭杰 单位:阳泉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信息经济时代重要支点是网络信息资源,它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动态信息,它具有品种多、存取方便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信息经济时代,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作为向社会各部门、经济建设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存在着观念落后、手段落后、工作方法落后等不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体制与机制,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科技情报工作以搜集图书、期刊、报刊等纸质资源为主,经手工加工整理成科技情报产品。由于科技图书、期刊、报纸等资源获取困难、成本偏高、加工困难等原因,使这些资源的共享性较差;再加上在传递的过程中受交通、地域、成本等条件的制约,使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并转变成情报产品的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科研情报机构逐步建立起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改变着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信息产品的生产、情报服务模式,扩大了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来源,完善了信息查询、信息检索的手段,增大了信息产品的生产的能力,提高了情报服务的时效性,以有效利用世界上先进的成熟的技术成果、知识产品来促进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但在网络信息的采集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主要点是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状态无序、不稳定、信息价值差异量大、难以直接采用,难以直接变成生产力的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量的爆炸增长,使信息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少,知识被无用信息掩埋。怎样从繁多、无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而加工成当地需要的最新知识产品,就成了科技情报工作的首要问题。因此建成一个不断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资源为一体的高智能、集成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印刷资源相融合的信息资源加工系统,是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当前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也是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工作创新的一个新契机。
围绕三条主线开展两个层次的科技情报服务是情报工作的主攻方向。2005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复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改革方案指出:中信所是科技部直属的国家级公益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定位于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成为全国科技信息领域的共享管理与服务中心、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网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改革方案为地市级科研情报机构的工作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地市级科研机构的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即地市级科技情报机构要紧紧围绕自身的公益性特点,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把工作主动融入到当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去,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开展好为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信息服务。地市科研机构要完成好信息服务的任务,就必须围绕三条主线开展两个层次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三条主线为:第一条是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和决策、管理辅助服务;跟踪世界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科技发展趋势、国民经济行业发展动向和社会各部门的发展动向、各行业各部门的最新科技成果,为各个层次的决策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产品。第二条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科技情报服务;利用网上资源和情报图书资源建设科技人才库、科技成果库(成果库包括新产品库、新工艺库、新技术库和产业化项目库、新设备库),这些库要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各界查询提供服务。第三条是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查新、专利查新,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建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交易平台。两个层次的研究是战略情报研究和战术情报研究。战略情报研究包括为科技决策服务的软科学项目的研究,全球科技问题研究(如国际科技发展的跟踪和分析),国内重大科技领域的跟踪分析,科技预警与经济社会互动问题的研究;战术情报研究包括技术咨询、市场咨询、项目评估和技术预测等情报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情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科技情报拓展业务空间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为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新的舞台。地市级科研机构一定要抓住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加强在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各部门的需求,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同时又是我们能够提供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在竞争情报的开发和转化中有所作为,这是科技情报机构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服务地方;启示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也必然成为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借鉴和研究。目前,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研究很少、经验总结的也不多。因此,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必将成为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拓展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独立学院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在原来民办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董事会或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在投资教育之前都是企业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是很深刻。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由于投资较大,急于收回成本乃至盈利,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注不够。
2. 组织协调不力。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短,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所难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服务社会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有些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上有口号无行动;有些独立学院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但组织散乱,单兵作战多,集体攻关少。
3. 专业设置不科学。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都紧随市场,本身无可厚非。但存在“一窝蜂”的现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4. 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师非老即少,中年教师甚少,老教师基本都是原高校的退休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科研积极性也不高;年轻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更缺乏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中年教师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梯队建设。这导致独立学院的教师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相当滞后,除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外,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也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社会服务的发挥。
1. 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
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教育部在公立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院校给予了较大的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而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要求与母体学校相一致,否则,学生毕业时的学位授予就成问题。这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往往在母体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妨碍独立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办学和进行社会服务。
2.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认识不清,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当作地方的民办企业看待,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科研水平、专业设置等问题要么无权管理,要么怠于过问。二是地方政府利用独立学院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利用独立学院的人才、技术、信息和思想来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重要问题考虑不多。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充当“红娘”的意识。地方政府往往怠于“插手”独立学院的发展,缺乏充当独立学院与地方企业沟通与结合的“红娘”的意识。
3. 企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地方的企业。由于地方企业与独立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地方企业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多持怀疑态度。在有需求时,往往舍近求远,寻找重点院校、公立院校提供服务。
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始建于2000年9月,属广州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4月,由广州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为独
立学院。学院校园占地540亩,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目前设有8系3部, 21个本科专业。
(一)举办者高度重视。
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历来重视学院服务增城经济社会发展。马云珍是增城民营企业家、民办教育家,2004年,被中国教育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在办学之初提出了“立足珠三角,服务广东省、放眼全中国”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松田学院被批准为独立学院之后聘请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原宁波大学校长张钧澄担任学院执行院长,之后聘请的历任院长都十分重视科研与社会联动工作的发展。
(二)学院领导大力扶持。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历任院领导均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深谙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服务地方的问题上,精心组织,大力扶持,为学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遗余力。
1.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全面负责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松田学院在2006年专门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作为学院的处级单位,负责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面工作,下辖独立学院研究所,专门立项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2.制定一系列支持教师和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凡获得立项各级各类课题,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教师进行科研联动工作均折抵一定工作量;三是积极支持校级、院级科研立项;四是积极打造科研团队。
3.大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院为进修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报销学费,设立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
4.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如学院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产业情况,成立了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的社会体育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结合增城打造广州物流基地的现实,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
(三)加强师资建设。
在学院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教师队伍建设渐趋合理、科研积极性高涨、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团队基本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显著增强。
(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取得成效。
1.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根本。松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凝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扬长避短,力创特色;远近结合,立足长远;加强内涵,质量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努力实现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松田。每年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5%,高质量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
2.主动出击,在“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2007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学院上报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关于服务增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学院向增城市政府推荐专家学者参政议政,与增城市法院、检察院、教育局、体育局、邮政局等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还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送服务上门。
3.成立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学院先后成立了岭南营销管理研究所、独立学院研究所、松田艺术研究所、汽车与摩托车市场营销研究所和珠江经济研究所,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
4.全院共同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设立了特色社会服务项目,增强了师生的服务意识。如法政系师生为社会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咨询服务;管理系师生为增城市邮政局提供策划、宣传服务;艺术系师生为豪进摩托车进行衍生产品进行设计服务;外语系师生为“广交会”提供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三、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启示
(一)举办者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键。
独立学院一般都适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往往取决于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个人。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实施专家治校的思想直接推动了松田学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苦练“内功”是提升独立学院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基点。
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教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才获得社会认可的。
(三)主动出击是目前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唯一出路。
独立学院相对“年轻”,服务地方的能力有限,“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要有一股闯的劲头。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主动联系政府、企业,以点带面、由弱到强,靠的就是一股闯劲儿。
四、关于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形式的思考
尽管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院校、重点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借鉴著名大学和国外的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就相当必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上,独立学院还存在形式单一,内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而一些著名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经验、模式都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和借鉴。如有的学校加强了图书馆、物业、后勤、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可以做,应该做,也能做好的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挖掘这些方面的服务功能。
(二)广修栈道,打通“关节”。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障碍是中间环节受阻。这要求独立学院要多渠道地联系社会。学院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学院服务的能力介绍给社会,弥补教师与社会打交道能力不足的缺陷。如可把学生动员起来,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子女,让这些学生充当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红娘”,必将大大缩小学院与企业的距离,节约学院开展服务的成本。
(三)广结善缘,请佛诵经。
在服务社会方面,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经验有限。广结善缘,就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支持。请佛诵经,就是要聘请政府、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政府、企业对学院的了解、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中间开花,服务“零距离”。
中间开花,就是在企业集中区域建立服务公司,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资讯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总之,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只要增强意识、苦练内功、坚定方向,独立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一定可以厚积薄发、大有作为。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0y8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
[2]李源潮.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