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27
导语:在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1988,(05).
关键词 生物 衔接 教学
一、充分认识高初中生物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在高中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详细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本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的程度。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复习旧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得较差,而高中学习又必须很好掌握的知识,要加以补充。
生物学科因初中结业考试的形式与高考的差异而形成了一系列衔接问题。从高中教学上看,存在着两大方面的明显欠衔接的问题:
一是学生知识衔接上的断层问题。
初中生物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开设,在初三和高一有两年断层期。进入高二,就算初中的生物学知识掌握得很好,在经历了两年以后,也基本忘得一干二净,高中生物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
二是教材知识体系问题。
初中新课标和原教学大纲差别较大。原教材中重要知识点以文字加以表达,新教材以活动和图片来体现知识点。初中新课标删减了较多内容,原来系统的知识变为零散的知识。但这些内容又都是高考考纲所要求的,所以高中教学必须适当补充和扩展。
二、做好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衔接教学的策略
1、深入研究高初中课标及教材,确保教学有的放矢
通过对初高中课标的研究发现,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初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份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是按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高中生物学是将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要学生知道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初、高中两个学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因此在教材编写时,有些内容虽在初高中都有,但各有侧重,如:在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有些内容只在初中教材中出现,如有关生物的分类知识,由此来看有必要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点,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减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诚然,人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与年龄有关的,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的指导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结构,利用概念图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而学生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统领概念,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
3、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高中生物学习中不能够像初中年那样只是上课听听,下课把作业做完就了事,而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增强自学效果。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并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一定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① 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了解,对那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② 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作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③ 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关键词: 昆山市中学生 篮球运动 参与动机
中学生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也是精力最充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育乃至一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体育运动是中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之一,给学生、家庭、社会带来有意义的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大多以竞技类运动为主,带来较强的竞争性,而篮球运动以它激烈对抗下斗智斗勇的趣味性,各种复杂情况出现的多变性,互相支持、巧妙配合的全队性,高超技艺表演的欣赏性等独特的运动魅力和它能提高生命的活力,满足情感和个性完善的需要,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等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使篮球运动成为受中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其参与人数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然而,只有了解中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在根据他们的参与动机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措施,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篮球运动。因为参与动机是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是人们能否坚持不断参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选择篮球这一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来研究昆山市中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比较有代表性,对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进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昆山市中学生部分篮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昆山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篮球运动等大量学科著作,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研究奠定基础。
1.2.2专家咨询法
向心理专家、教育专家、篮球运动专家等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调查,采用系统的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和判断,从而获得可靠的研究信息,并对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及中学生运动参与心理特征制定问卷,对昆山市参与篮球运动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2.1.1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结构及因素类别命名
本研究探讨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是利用48题有关参与动机方面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统计结果,通过各因素所包含内容对因素类别进行命名,同时得出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结构(如表1)。
以上九个因素,每个因素包含4-8题不等,每个因素的命名都是根据各小题中行为突出的观点加以命名。同时在因素上得分越高,表示该动机越强,反之则越弱。
2.1.2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各因素的反应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发现,所有因素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上,说明受试者对这些因素的认可程度较高,该调查所得九个因素能确实体现出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的主要参与动机,再次证明量表具有很好的效度[2]。
从各因素的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昆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各因素强度的大小,依次为:“刺激娱乐”>“项目特质”>“自我完善”>“技能发展”>“健康适能”>“友谊发展”>“解压放松”>“追求卓越”>“表现自我”。
2.2不同年龄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因素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把中学生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龄段来进行比较。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参与动机总分和“追求卓越”、“技能发展”、“健康适能”因素上,初中生动机强于高中生,而在“自我完善”、“解压放松”因素上,高中生动机强于初中生。其他,如“表现自我”、“友谊发展”、“刺激娱乐”、“项目特质”等项初中生与高中生无明显差异。总的来说,高中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相比初中生有减弱的趋势。初中生和高中生参与动机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两个年龄段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造成的[3]。下面对他们在各因素上的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3不同篮球运动技能水平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因素差异性比较
为了区分篮球运动技能水平,我们把它分为两个等级:学校篮球队队员技能水平较高,代表高水平组,非校队的一般学生技能水平较低,代表低水平组。校队队员和非校队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因素的差异,如表4所示,显示两水平组在这两个因素上有显著差异。
校队队员在参与动机总分和“表现自我”、“追求卓越”、“友谊发展”、“技能发展”、“刺激娱乐”、“项目特质”六个动机因素上,均强于非校队学生,只有“解压放松”因素上比非校队学生弱。所以,篮球队的队员比一般技能水平的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动机。
原因在于,校队队员只有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被学校球队选中,成为校内体育明星。他们无论是在篮球爱好者的圈子内的名气,还是在技战术的运用上,以及通过比赛认识的球友,与教练的接触,获得篮球的信息等各方面均优于非校队学生。因此,在运动上更具有优越感,故而在参与动机上均强于非校队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昆山市中学生篮球参与动机的结构是由九个因素构成,动机各因素强度大小顺序为:刺激娱乐>项目特质>自我完善>技能发展>健康适能>友谊发展>解压放松>追求卓越>表现自我。社会、家庭及学校应共同关注中学生的篮球运动参与动机,了解他们参与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篮球运动参与动机。
3.2在比较不同年龄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因素的差异发现:在追求卓越、技能发展、健康适能上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在自我完善、解压放松上,高中生高于初中生。总体看来,初中生参与动机强于高中生。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并加以保持。
3.3在比较不同篮球技能水平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因素的差异发现:校队学生在表现自我、追求卓越、友谊发展、技能发展、刺激娱乐、项目特质上高于非校队学生,在解压放松上非校队学生动机较强。总的看来,校队学生参与动机明显强于非校队学生。重视一般学生参与动机的提高,校队学生表现出非校队学生较强的参与动机,应针对此情况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学生多参加课余活动及运动团队,找出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培养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志雄.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21-23.
[2]焦宇锋.对体育锻炼中影响动机的心理因素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0):68-70.
[3]尹章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4,(12):82-84.
[4]李可可.我国篮球运动心理研究的现状与建议[J].运动心理学,1995,(4):64-68.
[5]王荣伟.试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心态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09-111.
关键词 减负 初中生 学业压力 对策
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学习压力大是学生自杀的最主要原因[1]。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负担已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2013年教育部开展了“减负万里行”活动,从合理安排作业量、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减负做了明确规定[2]。但持续的“减负”运动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学生校外补习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的作业时间越来越长,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学业负担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3]。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固然是减负的一条途径,但诚如某学者所言[4],“减负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其在许多概念使用上不准确,“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互用,客观的作业量、学习任务量与学生对此的压力感没有区分,对于学习压力的来源也众说纷纭。因此,对于减负而言,一方面从外部着手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5],另一方面,只有重视学生本身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压力感受现状和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减负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学业压力,是指学生对学业内外环境要求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感受,是反映学业负担的重要指标[6]。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7],一是外在压力,包括过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时间等;二是内在压力,包括个体对学业目标、要求的评价,自我评价等。相关研究表明,学业压力过大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如龙安邦等人的研究表明[8],学习压力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存在双重消极影响,一方面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延长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学生成绩下降。李桂青、林蕴博的研究发现[9-10],中学生学业压力与学习成绩有显著负相关,其中,心理韧性、希望特质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徐丽丽、刘秋萍的研究表明[11-12],学业压力通过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中介作用导致初中生的学习倦怠;葛岩等人的研究表明[13],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表明,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导致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产生学习倦怠和厌学心理,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学业压力不仅影响学习成绩、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且会伴随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4]。如蔡杰等人的研究表明[15],中学生学业压力与焦虑、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焦虑来间接影响幸福感。李海垒等人研究发现[16],初中生学业压力与抑郁有显著正相关,同伴支持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总之,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减轻学业压力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第一中学、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问卷率95.24%,调查对象人员构成见表1。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调查初中生学业压力状况。问卷包括20个题项,4个维度:任务压力、时间压力、环境压力和要求压力。采用1~5分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2。
(2)半结构式访谈法
随机抽样访谈了学生、教师、家长共24人,其中学生14人、教师5人、家长5人。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了t检验和F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学业压力现状
为了解初中生学业压力现状,对其压力各维度分布情况做了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中学生压力总均分为3.13,高于3分,说明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在中等以上。四个维度中,任务压力得分最高3.32分,环境压力得分最低2.66。进一步对总均分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到,感受到中等以上压力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81%,其中感到较大压力的占29.5%
2.初中生学业压力的主效应分析
以性别、年级、成绩、学校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从表3中可以看到,性别、年级和成绩在学业压力总分上有主效应,性别、年级、成绩和学校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3.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性别、年级、成绩差异
分别以性别、年级、成绩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到,初中生男女之间在任务压力和总压力上有差异,女生压力高于男生压力,而在要求压力和环境压力上无差异。各年级在要求压力、任务压力和总压力上有差异,其中初二年级压力最大,初一次之,初三年级压力最小。不同成绩组除环境压力外在压力总分及其余维度上均有差异,好成绩组学业压力最轻,中等成绩组在要求压力、时间压力、和总压力上的压力感最重,差成绩组的任务压力最重。
三、减负视角下初中生学业压力的干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学业压力主要来自要求压力、任务压力、时间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方面,总体压力感在中等以上。其中,任务压力感最重,环境压力感最轻。相关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17],因此保持中度左右的学习压力对学生来说最有利,调查中有51.5%的学生感受到中等左右的压力,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必要的,不需要干预。但有29.5%的学生感受到较大压力,需要进行干预和调节。如前所述,较大压力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状态,使人处于应激状态,长期下去不利于身心健康。但减负减压不是单纯的降低学业要求和减少作业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1.加强对女生的指导
从性别特点上看,女生的学业压力感高于男生,女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的压力感较大,这与李敏和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其一方面与客观上的学习任务重有关,如作业多,考试多,需要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大,另一方面与男女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差异、思维特点差异有关。有研究表明,男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而女生则更多采用自责、退缩等应对方式。因此,在减轻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女生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学习任务。此外,有研究表明[19],虽然男女生智能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初中阶段,女生抽象思维水平优于男生,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不如男生,随着年级增高,初中课程中逐渐增加了几何、物理等课程,可能这些更需要思维灵活性的课程造成了女生在学习任务上的压力感。因此,应加强对女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她们调整学习方法,寻找适合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对初二学生的减负减压
从年级特点上看,学业压力在各年级间有差异。其中初二年级总体压力感最大,初三年级总体压力感最小。初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较初一都有明显提高,但初二学生的压力感却被忽视,导致初二学生的压力感最大。初二学生的压力感主要来自于任务压力和要求压力。因此,一方面要采取对初二学生的作业量、考试量的减负措施,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学生本人也要建立对自己的合理期待,提高自信。
3.对不同成绩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从成绩特点上看,学业压力在不同成绩组间有差异,好成绩组学业压力最轻,中等成绩组的要求压力、时间压力感最重,差成绩组的任务压力最重,说明需要对不同成绩组的学生进行压力的分类指导。中等成绩组的学生,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其自身对成绩提高都有一定的期待和要求,以致于他们有较高要求压力,因此应帮助他们建立合理期待,学会时间分配,有效利用课外时间,从而缓解相应压力。差成绩组学生的任务压力重,这可能与他们本身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不足等有关,因此,对差成绩组学生应加强学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过高的学业压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的“减负”举措中不仅应包括加强学业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压力的方法,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面对压力,保证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虽不严重,但也不容忽视。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减负减压措施,如学业指导、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愉快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3]13号.
[3] 许蔚萍.学业负担过重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15(8).
[4] 罗建河.“减负”政策的限度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5] 刘家访.未来十年立足减负的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13(5).
[6] 朱巨荣.中学生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 路宏,王爱兰,郑学燕.城市初中生学业压力源的实证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2011(1).
[8] 龙安邦,范蔚,金心红.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测度及归因模型构建[J] .教育学报,2013(1).
[9] 李桂青,谭光霞.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0] 林蕴博. 希望特质、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2(5).
[11] 徐丽丽,王威威,于立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人格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6).
[12] 刘秋萍. 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13] 葛岩,尹丽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效能、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 .教育导刊,2013(10).
[14] 肖莉娜,梁淑雯,何雪松.青少年学业压力、父母支持与精神健康[J] .当代青年研究,2014(5).
[15 ]蔡杰,董圣鸿,周骏,等.高中生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
[16] 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0).
[17] 廖红.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压力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13(14).
[18] 李敏和,王强强,康静梅.学优生和“学困生”学业压力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2015(4).
关键词:宁夏地区;初中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比较典型的一种焦虑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已被国内外诸多研究所证实[1]—[3]。我国的很多学者对考试焦虑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宁夏地区初中生的调查。因此,我们以宁夏地区初中学生为被试,调查其考试焦虑状况,为本地区教师教学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的同时,达到丰富考试焦虑的区域性研究的目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宁夏地区三所中学,其中银川市的两所中学(一所普通,一所重点)和某县的一所中学共300初中生参加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3%。其中银川市某普通中学和县级中学均111人,银川某重点中学75人。男生147人、女生150人;初一年级117人(男生54人,女生63人),初二年级91人(男生42人,女生49人),初三年级89人(男生51人,女生38人)。平均年龄14.35岁(SD=1.18)。
1.2测量工具及评定方法
考试焦虑量表(TAS)采用王才康2001年对Samson《考试焦虑量表》的中文修订版[4],共有37个项目,采用二点计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考试焦虑水平越高。总分焦虑水平为:低焦虑(0—11),中焦虑(12—20),高焦虑(21—37)[4]。Newman[5]提出,总分≥15分可以判定存在考试焦虑。
1.3数据收集与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法,经班主任同意后,由研究者在期末考试前两周现场施测,施测时间约30分钟,待所有被试问卷填写完毕后即时回收,并逐一进行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测试情况和差异比较
经过分析,在所有的被试之中,高考试焦虑者122人(41.08%),中等考试焦虑者139人(45.79%),只有39名(13.13%)的学生处于低焦虑水平,其中男生检出率为66%(97人),女生检出率为82.7%(124人),男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差异显著(χ2=10.848,p=0.001)。县级中学考试焦虑检出率为74.8%(83人),市级普通中学检出率为72.1%(80人),市级重点中学检出率为77.3%(58人),不同学校检出率无显著差异(χ2=0.663,p=0.718)。初一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6.7%(78人);初二检出率为79.1%(72人);初三考试焦虑检出率为79.8%(71人),不同年级考试焦虑检出率有显著差异(χ2=6.09,p=0.048)。
2.2初中生考试焦虑的主要特点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生元担忧及考试焦虑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将元担忧及考试焦虑分别作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学校作为自变量进行2×3×3(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考试焦虑和元担忧上,模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显著(F=10.33,p<0.01),女生的考试焦虑(20.18±5.69)显著高于男生(17.93±6.81)。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显著(F=3.80,p<0.05),LSD事后检验表明:初二(19.71±6.67)和初三年级(19.93±6.13)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初一(17.89±6.15),而初二和初三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考试焦虑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分析
3.1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测试情况和差异比较
本研究发现,宁夏地区初中生高考试焦虑者占41.08%,中等考试焦虑者占45.79%,只有13.13%的学生处于低焦虑水平,即中等以上考试焦虑占总人数的86.87%。从研究结果看来中度焦虑学生的比例与徐富广[6]以乡镇初中的学生为研究的结果42.3%比较接近,但重度焦虑学生比例要高于其研究中的30.1%和卢欣荣[7]以哈尔滨市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的32.0%。考试焦虑检出率为74.4%,这一比率高于何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中的32.1%[8],说明宁夏地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刘金同等人(2005)[9]以高中生为被试的研究中,男女考试焦虑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被试群体不同导致。不同年级考试焦虑的检查率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初二初三均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初三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这与高松等人(2006)[10]以农村初中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均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初一。
3.2初中生考试焦虑的主要特点
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与申彦丽(2010)[11]以普通中学生为被试和史菲菲(2008)[12]人以初中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与女生特有的生理结构及心理特点以及人格特点有关。女生心理敏感、面子感强、情感易于波动,更易受考试这一负性刺激的影响,从而产生紧张、焦躁、恐惧的情绪。
初二和初三年级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初一(p<0.05),而初二和初三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史菲菲等人[12]的研究是部分一致,她们的研究中,初二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初三次之,初一最低。与牛丹丹等人(2011)[13]的结果是一致的。可能的原因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中学生活,升学的压力还比较小,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也稍低于初二、初三年级,所以考试焦虑水平会显著低于初二、初三。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二的学生课业开始加重、课程难度增加,到了初三,面临升学和周围环境压力的增大,因此焦虑水平这两个年级普遍偏高。
3.4考试焦虑干预方法讨论
关于考试焦虑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测验,关于考试焦虑也有完整的研究体系。Ergene指出早期关于考试焦虑的疗法旨在通过行为疗法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后来,认知疗法开始流行。近期的疗法趋向综合疗法,Sud[14]等认为有效的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认知重构训练、注意能力训练、个体模仿训练及学习技能训练,往往这些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宁夏地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确实普遍存在,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实际调研的结果,充分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针对部分过高焦虑学生开展个体咨询服务,是一条帮助初中生缓解考试焦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Lazarus R.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J].Ann Rev,1993,(44): 1-22.
[2]李卓,于波.农村初中生数学焦虑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43-144.
[3]张冬梅.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J].教学与管理,2009,(25):33-35.
[4]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VOL11,(1):69-70.
[5]NEWMAN E.No more test anxiety[M].Los Angels: Learning Skills Publications, 1996: 1-14
[6]徐富广,朱洁.乡镇中学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10,(17):15-16.
[7]卢欣荣,王忆军,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VOL26,(8):645-646.
[8]何梅,黄高贵,曹蓉等.419名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6,VOL3,(28):145.
[9]刘金同,孟宪鹏,徐清芝等.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VOL21,(9):1037-1039.
[10]高松,陈睿.农村初中生考试焦虑程度及原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VOL14,(3):253-254.
[11]申彦丽,朱丽君,梁执群.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VOL18,(12):1465-1467.
[12]史菲菲,孔伟.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的相关研究[J].考试周刊,2008,(38):8-9.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心理;教学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 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1.2 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1.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4 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3 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异往;中学生;性心理;异性探索
一、前言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了,对异性的好奇心也逐渐的产生,产生了对异性探索的欲望。在这个问题里面,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和外国的研究重点也有不同,国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多在恋爱心理和行为、、避孕、预防性疾病等方面。国内对于异性同伴交往大多集中在由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性心理、性道德问题的范畴。
二、中学生异往的现状
1.异往的普遍性。不同程度的异往在中学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中学生的卷入程度并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样众多,我们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异往行为都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异往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更多表现在心理的接纳程度上。
2.异往的方式。中学生处理异往的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国内有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处理异往问题的方式是较为成熟的,他们可以与异正常交往,能够较为理智的把握交往的尺度。女生趋于采用“压在心底”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男生更喜欢采用“表露出来”的方式处理异性的交往问题。
三、异往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的异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异往。
1.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是埃里克森八阶段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异往可以促自我概念的形成,促进同一性的发展。
2.促进友谊,利于情感互慰。在中学期间的这种异往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压制。异往中大多是不带爱彩的情感交流的,中学期间的异往能够获得在同性身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促进感情的丰富,这个时期异性友情处理得当会为以后更高层次的爱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进社会交往技能。中学期间的异往形式是以语言交往为主,语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男女之间的距离感使他们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进行深思熟虑,较与同性之间有更多的规范性,这样能够促进人的交往能力。
4.顺利适应环境,降低焦虑。具有良好的异往的青少年,能够在处理日常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加完善,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感情。这样促进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更加轻松愉快,从而降低焦虑。
5.利于智力互补和激发创造力。男性同女性之间的智力类型有一定的差异,男性更加擅长抽象思维能力,女性更加擅长形象思维能力,男生和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和智力能力。异性在一起的时候是更希望得到彼此的爱慕和尊重,会更尽力的去表现,这样有利于把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四、异往特点
1.交往的广泛性。西南大学的卢秀琼对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做出了调查,用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提出了五个维度: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理解性和主动性。得出结论: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礼节性>主动性,表明中学生广泛存在异往的行为,但是却不太主动的同异性同学交往。
2.交往动机。中学生的异往往往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友情。中学生因为性因素的萌芽,对于异性产生的好感,“好奇心”“想试试”这种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异性进行交往的主要动机;父母如果感情不和,会让中学生从的异性身上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学习的压力也会让异性想从彼此的身上得到缓解。高中生和初中生在于对异往的动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高中生更加趋向于“情感需要”和“填补感情空虚”,初中生则更趋向于满足“好奇心”。
3.情感体验。从性别上说,男生和女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男生更加体验到“心情愉快”和“害羞不安”,而女生大都“没有太大的感觉”。男生对于异往中的想法会多于女生。从年龄上说,初中认为“无所谓”的比例高于高中生,高中生更加在乎异性彼此之间的长期关系。
4.异往欲望变强。中学生的异往欲望都普遍提高,现在中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带给学生更多的的信息,使得对异性的好奇感得到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彼此,以期望通过修饰自己得到对方青睐。这样的欲望在行为和心理上都逐渐的提高。有研究表明,“42.7%的中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
五、对中学生异往实施的策略
1.理性的认识异往。异往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早恋”,而是学生在青春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普遍的状况和需求。异往对促进青少年同一感发展、增进友谊、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理性的认识青春期异往,不要盲目的“扼杀”。
2.营造和谐、宽松氛围。中学学生,难免会为异性的交往问题所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在这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努力构建宽松、和谐、自由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大方与异往,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心态。
3.鼓励广泛交往,避免单一化。青春期由于第二性征出现,会对异性产生“好感”,我们要正视这种好感,鼓励异往要广泛,避免固定交往对象,避免产生“爱情”。了解不同的异性,对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对日后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理解沟通,倾听学生“心声”。青春期是人发展的第二个逆反期,心理上要求独立与现实中对父母、社会的依赖、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完善,造成了青春期做事的易冲动的性格,老师和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王磊.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2]肖敏芳.中学生异往的现象分析与引导[J].教育连接,2010,7:61-81.
[3]卢秀琼.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53-156.
[4]罗进.中学生异往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3):109-112.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女高中生;心理素质
前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通过健美操的练习,更可以达到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塑造并保持完美的体形,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培养意志力、调节情绪等作用,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大众健美操的运动特征
1.1大众健美操集健身和健美于一体
健美操根据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多学科理论而编排,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健美操动作强调力度和弹性,强度可大可小,不仅能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而且还能塑造健美的体形和良好的姿态,增强自身气质和风度。因此,健美操是一项培养内在美和注重外在美的人体运动方式,可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2大众健美操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多取材于摇滚、拉丁、街舞、爵士等现代音乐和部分民族乐曲,它的旋律清晰、活泼轻快、激奋人心,特别是音乐中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有节奏的变化,使健美操更富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现代韵律感,不仅能振奋参与者的精神,使人活跃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而且还能让人在练习过程中,沉浸于音乐和身体融合的动感中,消除疲劳,减轻压力,产生愉快放松的心情。
1.3大众健美操的动作具有对称性和协调性的特点
根据第二套第三套大众健美操的编排可以看出,大众健美操成套动作具有对称性的特点,它分为四节,每节8个8拍,左右各4个8拍,,以右边动作开始,左边动作结束,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具有对称性。每节操都是由脚步动作和手臂动作共同配合完成,有时还会有头部、胸部、髋部、膝关节、腰部等部位的动作配合,这钟编排不仅可使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有效锻炼,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各个关节的配合程度,从而改善和提高人们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1.4大众健美操具有健身的实效性和安全性
大众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运动幅度、运动负荷都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安排,只要坚持锻炼,就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此外,这项运动只需要一块相对安静和平坦的场地,几首动感音乐,就可以进行,安全性较高。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进行锻炼,更是女高中生锻炼身体的最佳选择。
2.影响女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2.1学习因素
进入高中后,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内容增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偏科现象严重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女高中生.她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和迷茫,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黑色高三的压抑,是很多女高中生对学习产生了自卑,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2人际关系因素
进入高中,远离了原来熟悉的初中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班级群体,女高中生多少有些不适。而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很多女生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因而常常感到孤独、寂寞,与此同时,由于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发猜疑、嫉妒、自卑等情绪,不利于她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3自卑和情感因素
高中期间,女生们一方面关注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处于情窦初开的阶段,因此她们会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一旦发现自己的长相、穿着、高矮、胖瘦、学习、能力等方面出现不足或失误,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卑和烦躁,不能自信乐观地面对高中生活。
3.大众健美操对女高中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针对影响女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因素的分析,健美操运动能使练习者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来达到健身美体和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女高中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利于其心理健康。
3.1大众健美操有利于培养女高中生愉悦的心境
首先,大众健美操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鲜明的现代韵律感,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身体练习,能让身体充分自由的伸展,整个身心都能融入到振奋、愉快的运动之中,进而使他们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之后获得积极的休息。其次,女高中生能用大量的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现,将学业上或是生活上遭遇的挫折、自卑、忧郁、急躁等不良情绪通过健美操运动宣泄出来,减轻压力,愉悦身心。
3.2大众健美操有利于促进女高中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美操锻炼能增强了人们的交往.目前,健美操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在健美操教练的带领和指导下集体练习,这对女高中生来说,可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一起锻炼、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不仅有助于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彼此的交流,更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还具有娱乐功能,可使人在锻炼中得到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
3.3大众健美操有利于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产生悲观、失望、忧郁、孤独、自闭等消极情绪,而健美操所具有的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他们发泄心中的不满、忧郁、和悲观等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保证心理健康。
3.4大众健美操有利于培养女高中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女生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健美操教学比较注重形体练习和肢体动作的优美,让女生在增加形体的魅力的同时,又得到有氧耐力、柔韧、协调性、力量等各种素质的训练,对于改善女高中生的形体,提高女高中生的自尊感有显著作用。女生拥有了优美的体形、优雅的身姿,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能够大大提高女高中生的自信心。
3.5大众健美操有利于培养女高中生的审美意识
健美操是一项具有艺术美感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强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出了一种动作美;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音乐表达出一种音乐美;在形体练习中,学生对高雅的气质的追求又表现出一种形体美。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激发和宣泄,也能培养女高中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在练习中,既能注重肢体语言的优美,也能注重身体运动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3.6大众健美操有利于女高中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初学健美操的女高中生来说,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身体上下肢动作不协调,柔韧、力量素质差,动作力度幅度不够,记不住动作,尤其是跟随音乐长达近一小时的有氧练习,更需要有克服生理极限的信念,克服疲劳的意志和耐力。同时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可以使学生忘却疲劳,在音乐中提高身体的耐力水平。
4.建议
为健美操运动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和完善女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同时让健美操运动在高中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可加强健美操进校园的宏观管理,进一步推进高中健美操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各学校也要加大重视力度,为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到健美操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另外还要加强健美操师资的配备和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青小力.大众健美操对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6(9)
【关键词】 计算机;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00万,半年增加了900万,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4%。网民中以年轻人居多,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随着上网行为的普及,其负面效应如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等健康危险行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笔者对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卫生分中心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广州市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广州市全日制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共调查有效学生2921名。其中男生1386名,女生1535名;初中生1203名,高中生1161名,职业高中生557名。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易导致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等6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分析。采用集中填写问卷法,由专业人员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校验,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2921名中学生中,在过去7 d内上网的有1978人,报告率为67.7%。其中男生966人,报告率为48.8%;女生1012人,报告率为65.9%。初中生765人,报告率为63.59%;高中生866人,报告率为74.59%;职中生347人,报告率为62.3%。以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次之(χ2=41.94,P
2.2 上网时间 见表1。虽然超过40%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1 h,但值得关注的是,有10.24%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或者超过4 h,其中男生211人,女生88人,男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χ2=71.4,P
2.3 上网目的 上网目的前3位分别为:娱乐(歌曲、VCD、flash)占60.97%,聊天占60.12%,查阅学习资料占46.73%。其中53.25%的男生上网目的是“玩游戏”,显著高于女生(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2.4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由表2所见,在多种网络成瘾行为中,“总想着网络有关的事情”、“不上网就感到不舒服”、“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老师隐瞒上网的事实”等方面,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2.5 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由表3可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影响不明显;但家庭结构(学生是否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在“总想着网络有关的问题”、“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的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现象方面,不是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学生的报告率均高于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P值均
3 讨论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提供知识、娱乐及各种信息方面确实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次调查显示,有46.73%的中学生上网目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说明网络的出现在学生查找资料、增长见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行为比较普遍,上网目的以消遣娱乐(网络游戏、聊天)为多。男生上网多为获取信息和娱乐,选择“玩游戏”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网络成瘾行为方面,男生的报告率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以及难于管束等原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各种网络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高中和中职学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2]类似。说明年龄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子,其原因可能与高中生或职中生越接近成年,家长和学校也越难以管束有关,也可能与高中和中职学生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压力,希望从网络中获得愉快和满足,或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有关。本次调查还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不大,但家庭结构的不同对学生网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包括单亲、离异家庭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普遍高于与双亲同住的学生,尤其是在“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关爱及有效监管有关。
中学生有很多健康危险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之一。调查显示,有10.24%的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4 h,这种现象值得关注。长时间使用网络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短时间内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3],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可以超越空间界限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脱离现实,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对网络成瘾者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虚拟现实[4]。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社会大小环境与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的同时,应注意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建议有关本部门和学校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策略和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对网络成瘾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共同创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降低学生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陈晓松.蚌埠职教中心学生上网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65-466.
[2] 李晓驷,李泽爱.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3] 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任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