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3-09-18 17:40:28

导语:在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利益平衡

1. 引言

按照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 .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函数曲线如下: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 高校图书馆 文献信息资源 择优分配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在特定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简单来说,福利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的配置。福利学中对于资源配置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就是帕累托标准,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在已有资源配置的现实状态之上,如果对之进行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社会福利状况变好的同时,也没有使得其他人的社会福利状况变坏,则我们可以将这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某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无法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1]。

二、根据生产帕累托模型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

(一)生产帕累托模型简绍

上图中假定有两种生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要素L和资本要素K,,图中有两个生产厂家,分别是C和D,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C对劳动力要素L的消费量,相应的水平向左测量消费者D对劳动力要素L的消费量,垂直向上测量消费者C对资本要素K的消费量,相应的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D对资本要素K的消费量,C1、C2、C3代表着生产者C的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条曲线距离点C越来越远,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的要素L和要素K也越来越多,在这三条曲线中,C3代表着生产者C的产量最大,C1代表着生产者的产量最小,类似的,生产者D也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是D1、D2、D3,在这三条曲线中,D3代表着生产者D的产量最大,D1带给生产者D的产量最小,点e为C1、D3的切点。

图中的任何一点都是表示着要素L和要素K在生产者C和生产者D之间的一种配置状态,当处于点a的资源配置状态变为点d的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生产者C而言,产量水平由C2变成了C3,对于生产者D而言,产量水平仍然维持在D1上,这种变化就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当由点c变化到点a时,对于生产者C来说,产量不变,对于生产者B来说产量水平由D2减少为D1,在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这个时候就达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达到生产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即:MRTSLK=MRTSLK(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二)生产帕累托模型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中的运用

1.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

生产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 即:MRTSLK=MRTSLK, 图书馆并不是图书资源的生产者,但是作为图书资源的购买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生产者是一样的,都是为消费者提品,对于图书馆来说,要想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我们必须对馆藏资源的采购上进行合理的分配。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之间、领域之间、数量与质量之间等等的科学性上,在一定的时期,图书馆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者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在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在增加馆藏资源的数量的同时要考虑到馆藏资源的质量,不能一味的在数量上追求。既要满足一般读者的需求,也要兼顾到其他读者的需求。

2.图书馆要加强调研工作

要想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择优分配,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调研工作,第一,做好对读者需求的调研工作,众所周知,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读者,图书馆要做好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工作,尽可能的了解不同读者对于文献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我们可以将图书馆文献采集工作与读者服务工作相结合,了解到读者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最真实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采集。第二,对已有的图书资源进行盘点,了解自己的“家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集成系统计字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对原有馆藏基础进行调研[2]。

三、根据交换帕累托模型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

(一)交换帕累托模型简绍

下图中假定有两种产品,分别为产品X和产品Y,我们将用埃奇沃思盒装图进行分析,图中有两个消费者,分别是A和B,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A对商品Y的消费量,相应的水平向左测量消费者B对商品Y的消费量,垂直向上测量消费者A对商品X的消费量,相应的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B对商品X的消费量,A1、A2、A3代表着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条曲线距离点A越来越远,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的商品X和商品Y也越来越多,根据经济学中越多越好的原则,在这三条曲线中,A3带给消费者A的效用最大,A1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最小,其实在埃奇沃思盒装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我们只取这三条进行分析,类似的,消费者B也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是B1、B2、B3,在这三条曲线中,B3带给消费者A的效用最大,B1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最小,点e为A1、B3的切点。

图中的任何一点都是表示着商品X和商品Y在消费者A和消费者B之间的一种配置状态,当处于点a的资源配置状态变为点d的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消费者A而言,效用水平由A2变成了A3,对于消费者B而言,效用水平仍然维持在B1上,参照帕累托改进的定义,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我们再来看点c,这点是A2和B2的切点,在这一点上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以点a为例,当由点c变化到点a时,对于消费者A来说,效用函数不变,对于消费者B来说效用水平由B2减少为B1,在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达到交换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即:MRTxy=MRTxy(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二)交换帕累托模型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中的运用

1.推行移动图书馆服务,让读者获取资源更加便捷

移动图书馆服务就是让读者通过互联网与图书馆相联系,使得读者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和地点来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不再需要将图书馆资源的获取地点限制为图书馆本身,甚至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使用图书馆服务,

阿姆斯特丹大学图书馆今年了一个移动网络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可以与移动电子阅览器合作,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客户端,下载完成后,读者便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将海量免费的数字资源装入手机中随身携带。

2.提高馆际之间资源共享程度,实现馆际互借

交换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对于图书馆资源来说,图书馆的为读者提供的“商品”就是馆藏信息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对于特定的两种商品而言,要想实现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想相同,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种商品评价不一样,自然很难实现彼此的边际替代率相同,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尽可能的增加“商品”数量,这才能为我们实现帕累托最优提供可能。

提高馆际之间资源共享程度,实现馆际互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图书馆资金资源的一大难题,这也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择优分配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这样才能找到更为有效地管理制度来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杨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1(09)

第3篇

西方第一个把数学用于经济问题的是意大利的切瓦,他于1711年写了一本关于货币价值的书。但首先比较系统地运用数学的,是1838年法国库尔诺的《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这书常被当做数理经济学的开端。

由于当时的经济理论权威们不熟悉数学推理,而无人问津,直到40年后因受到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的高度推崇,才知名于世,并被当做数理经济学和数理学派的正式起源。此后英国的埃奇沃思、马歇尔、美国的费希尔、意大利的帕累托等进一步发展了数理经济学。

库尔诺并没有用过“数理经济学”的名称,他采用的书名用意不仅在于理论研究,而且在研究中要运用数学分析的形式和符号。他认为在财富理论中运用数学分析 ,是为了探索不能用数字表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不能用代数表现的函数之间的关系;即使不需要精确数字,只要能更简明地陈述问题、开辟研究途径、避免脱离主题,数学也有其有用之处,如果仅仅因为不熟悉或怕用错而拒绝数学分析,是荒谬的。

杰文斯1862年发表的论文《略论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是数理经济学的最早名称,到1879年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再版时,附上1711年以来的“数学的经济的”文献目录,等于公开宣称数理经济学的存在。他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一门依赖于数学的科学,简单原因就是研究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必须进行数学推理,即使不用代数符号,也不会减少这门科学的数学性质。

杰文斯的目的是要为价值的最终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的市场规律提供数学解说。他的理论中心是“价值完全由效用决定”。他把商品对所有者的效用分为总效用和最后程度的效用(即后来的边际效用),后者是商品拥有或消费总量增加时,总效用增加量对商品增加量的比率。

他认为随着商品拥有量的增加。最后程度的效用会逐渐降低,并据此用数学方法推出:一种商品所有者和另一种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商品可以增加总效用,交换要进行到两种商品的最后程度效用相等、总效用最大达到均衡时才停止,这时两种商品在两个所有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应该等于交换完成后两种商品的最后程度效用的反比。

瓦尔拉斯在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认为,纯粹经济学实质上就是在假设完全自由竞争制度下,关于价格决定的理论;价格存在是因为商品具有数量有限和有用的自然条件,只要有交换就会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个可计量的数量,正是一般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交换价值的理论应该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方法并不是实验方法而是推理方法,经济学的纯粹理论也象“物理-数学的”科学一样,从经验的真实概念中抽象出理想的概念作为基础,可以超出经验范围进行推理,在建成这个科学后再回到实际,也不是为了验证,而是为了应用。

瓦尔拉斯的主要理论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之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库尔诺虽然也考虑过个别商品的产、销、进出口对其他商品生产者的收入会产生反作用,但仍然限于局部分析,没有同时照顾全局,瓦尔拉斯企图用数学方法加以补救。

埃奇沃思最早研究商品各种议价的经济后果,并且提出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以便避免用货币作为计量边际效用的固定单位,后经帕累托改进,用以代替边际效用,作为一般均衡的理论基础。马歇尔的理论核心是认为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在其他情况不变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达到一致时的价格,所以又称为局部均衡论。

数学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的理论领域还在扩大;另一方面,对前人研究过的问题还不断运用更深奥的数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第4篇

1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信息经济学是针对“信息”这一对象分析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交叉科学,融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信息科学于一体。当前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构建主要依照两种研究思路来进行。

思路一:信息经济学的“二分法”。它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原理,将产生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放到一起来分析;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由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组成,以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的各种经济影响和福利效果。按照这一思路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交叉性。在微观部分强调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使得价格的搜寻需要付出成本,买卖双方的私人信息会影响决策,个体有限理性。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市场调节手段,运用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约束手段与机制不可或缺。而宏观部分能够较好地体现信息产业对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思路二:信息经济学的“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3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中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重点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中观信息经济学,即产业信息经济学,着眼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基础与结构、信息产业国际化、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国际信息经济与本国信息经济的关系等。按照3个层面的划分,使得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保持一致和良好衔接,因此信息经济学又称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工业经济学。

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尽管不同学者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整体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

(1)经济信息。研究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信息对于行为人的影响,探讨某种信息条件下行为人相互作用的经济问题,如非对称信息下分析模型、委托一理论、不利选择与道德风险、广告模型、市场信号模型、不完全信息分析模型、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等。

(2)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特质属性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共享性。信息商品即使在消费后,也不会消失,而且通过加工提炼,会形成新的信息。二是时效性。时间会使得信息价值消失。三是不对称性。所谓的委托一和逆向选择。四是知识性。同样的信息,使用者不同,信息商品的价值不同。五是独创性。如知识产权保护、着作权保护等都是信息独创性的表现。六是效用动态性。信息商品通过传播被更多人认可,可能效用会增大;如果被恶意扩散则效用可能降低。七是相对性。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商品的价值认识不同。

(3)信息社会。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社会,也称为后工业社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贸易全球化成为主流;由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管理结构向网络形的组织管理结构转变;信息和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正在形成;信息化对抗衍生出了信息化的新战争形态。

(4)信息经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出现了新形式的劳动对象、劳动关系和经济结构。有人称搜索引擎为互联网经济的车轮,预测搜索引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Web2.0这种创新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理念,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了网络经济环境下新的商业活动交易和办公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5)信息产业。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建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之上。“世界是平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强了全球分工。信息产业催生新兴行业,引发了全球“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的研发,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3信息经济学的新发展

(1)新组织信息经济学。IT技术的发展,使得组织的体系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需要研究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新组织的信息机制设计和信息效率分析,IT作用下新组织的委托理论和激励约束机制,虚拟企业和战略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等。

(2)网络信息经济学。网络信息的外部性更大,网络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更加强烈,由此,网络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如网络信息传送与交流、网络信息价值评价、网络经济政策和网络经济法规的制定等,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建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实现各种有价值的交流互换、共享而改变行为方式促进“协同交易”。

(3)国际信息经济学。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扩展到国际领域,讨论世界信息经济的生产效率、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国际信息政策对比、评判与预测研究,各国信息经济依赖程度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等内容。

(4)交叉地带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涉及通信、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特点,分析信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各学科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4结语

信息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同时它也是—门与时俱进的理论,其研究范围广泛并不断扩展深入。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分析;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郭新和(1954~),男,河南淇县人,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9;C4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016-04 收稿日期:2009-02-11

1959年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其著作《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的观点》中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20世纪教育和经济问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教育与经济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逻辑。按照这一逻辑,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使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则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心。

目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文献,大多集中在教育的经济学内涵、运用经济学研究教育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涉及到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教育的规模与结构、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教育的产业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而且这些文献大多只是从一个角度进行探讨,鲜有涉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基本框架问题。

事实上,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教育的发展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垄断、成本与收益等诸多经济学问题。对教育活动进行经济学分析,其实就是以上述这些经济学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以使教育的发展能够建立在遵循经济、教育规律之上,从而保证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致力于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问题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教育问题,首先要考察教育的经济学内涵,也就是教育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通过对教育以及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结合已有的关于教育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将教育涉及的经济学概念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垄断、成本与收益等。

1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资源不仅包括能够用于教育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条件,比如师资等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中。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多、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资源配置不仅涉及到效率问题,还涉及到公平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从起点来看,施教者(学校)和受教者(学生)在教育资源使用上机会均等,即标准、规则(条件)相同;从过程来看,主要指教育资源分配的程序相同,没有特殊化和例外的受体;从结果来看,是分配的公平。教育资源的分配属于多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要按劳分配或按要素贡献分配;在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中,在不同的分配领域可以有不同的评定标准。如果教育资源的分配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满足公平的基本要求,我们就可以说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了公平(管德华,2008)。

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如何配置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达到帕累托状态,即若改变这种配置状态,会造成至少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受损。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状态不仅使所有学校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而且使每个接受教育者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占绍文等,2008)。具体来说,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指教育财政资源的最优分配,主要是政府在对教育资源的不同分配方案中如何进行选择,以杜绝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使投入的资源既符合社会的利益,也符合教育单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使既定的教育财政资源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

2 教育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他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陈鑫,2007)。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包括教育的个人需求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教育的社会需求表现在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素质能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未来幸福以及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需求而产生的教育需求。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阶段、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如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等提供给青少年的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就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如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等等(贾琳琳,2005)。

3 教育的规模与结构

教育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各类教育的总规模。它既可以从需求的角度来衡量,也可以从供给的角度来衡量。如果从需求的角度来衡量,教育的规模就是指各类接受教育者的总和;如果从供给的角度来衡量,教育的规模则是指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的总和。一般而言,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总需求应该等于教育总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供求的平衡,保证教育规模的合理性。

教育的结构是指各类教育资源在教育总规模中所占的比重。教育结构一般包括教育的层次结构和教育的地区结构。教育的层次结构即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教育的地区结构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区(比如我国的东、中、西部)的教育所占的比重。同时,教育结构还包括同一层次中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比如高等教育中的不同类型专业比重,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所占比重等等。

4 教育的竞争与垄断

教育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教育自身也会形成一个市场。由于竞争与垄断是市场的两种基本状态,所以,教育市场上也必然存在着竞争与垄断。只不过,由于教育市场的特殊性,教育的竞争与垄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竞争与垄断。

由于教育市场主体涉及到教育的个体消费者和供给者学校,因此,教育的竞争也会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并g--者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首先是个体消费者之间的竞

争。这种竞争是指消费者为获得入学机会而展开的竞争。教育需求竞争会形成教育市场价值。其次,教育市场价值会激励教育供给,教育投资者为获得投资收益,竞相办学和扩大招生规模。学校提供教育会引发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竞争,生产要素的需求竞争会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价值。学校根据教育市场价值和教育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来决定教育生产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在两者不相等的情况下,学校增加或减少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是有利可图的,学校必然将教育生产推进到两者的相等点。在这里,最优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得以确定(王寰安,2008)。

教育的垄断主要来自政府。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教育还未脱离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对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比如办学准入限制、学校自主办学限制、学费管制等等。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学费价格功能的发挥,阻碍了教育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教育垄断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支配和掌控形成的,因此,这种垄断具有强制性、权威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只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变,由此形成的教育垄断就会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姚永强,2008)。

5 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众所周知,教育的成本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工资、辅助人员工资、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用建筑物、水电费用等,这些成本通常可见于教学的日常预算和开支账目中,以工资、津贴、仪器设备购置费用、分期还款和折旧损耗、维修费用等形式出现。第二类是学生生活成本,包括由学生和家长为住房、伙食、日常生活以及为学习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支付的费用。第三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也可称为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Johnstone,1986)。

教育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社会及心理收益。其中,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教育而相对于未接受教育所多得的经济收入。除了经济收益外,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成就感和良好的卫生保健等,这些构成受教育者的社会及心理收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深化理解教育的经济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供给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垄断、成本与收益等经济问题进行分解和综合,构建一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下面,就这一框架内容作进一步的阐释。

1 以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探讨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能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力和均等的教育机会。只有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发展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但是,在资源稀缺这一约束条件下,要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仅仅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其效率。因为,没有效率的公平必然是低层次的公平,也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上,教育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相关而非相对的范畴,还应有相互包含的一面,二者都是对方衡量自身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准:在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有无效率时,必须考虑到其对社会公平状态的影响;在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究竟是否公平时,也必须考虑到其对教育的社会效率状况的影响(慕静,2005)。可见,教育公平本身就隐含有教育效率的意义,教育效率也体现着教育公平的价值。因此,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价值追求,二者不能相互归并和替代,我们必须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 以供求均衡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供求均衡是所有市场得以健康发展的条件,因为只有达到了供求均衡,商品实现了出清。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如前所述,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也会相应越来越凸显,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相应越来越重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就必须以教育的市场供求均衡作为保证。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的供给分为“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两种。所谓教育的有效供给,是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形成的“最大限度”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能力。这种供给能力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满足、适应乃至引导各种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而“无效供给”则表现为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不能被社会认可和发挥应用的职能和作用(申培轩,2003)。我们所说的教育供给是指有效供给。

3 以不断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支撑。根据对美国等国社会经济进步与教育关系的研究,1960年~1978年间,美国高等院校在校生指数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呈高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1952年~1978年间的日本高等院校同类指数也呈高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原苏联、联邦德国的相关系数也分别为0.96,0.98。这些数据反映出经济增长与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相关性(赵国英,1996)。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势在必然。

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基地,随着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因此,我们除了考虑教育的规模发展,还要考虑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具体地,从结构的角度来讲,教育的发展就是讲数量、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结构优化。事实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都面临教育结构的相应调整,如果结构性调整不到位,教育的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就可能产生负效应。譬如,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出现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态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更甚。据法国1992年2月公布的数字,大学生约占283万失业者的30%;据1993年6月6日《纽约时报》报道,加州理工学院225名毕业生在毕业典礼前一天,只有6人接到名牌公司的聘书;据英国《独立报》报道,1989年一1993年,英国最大的大学――伦敦大学的毕业生失业率连续4年上升,逐渐接近80年代初的12.5%,而同期要求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增加了30%。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2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左右;80年代失业人数多达150多万人(李家才,2001)。可见,教育结构的优化伺样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阶段,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应相应进行调整。如果仅仅只从规模扩大来发展教育、势必会导致大量人才出现“无效供给”局面,出现人才过度和人才缺岗双重浪费的现象(慕静,2005)。因此,我们遵循的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数量、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结构优化、全面协调的发展模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为主线。

4 以促进竞争、规制垄断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竞争向教育领域的渗透,教育竞争已成为当今不可回避的现实,竞争的优越性也随之在教育领域不断显现出来。教育竞争首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包括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微观主体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关系。正是依靠这种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资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不断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其次,竞争可以通过市场为主体配置教育资源提供市场信息和收益激励,从而促进教育产品有效和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的形成。最后,竞争还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调节教育和其他产品供给,实现教育的供求均衡。由此可见,所谓“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制的基础性原则(万俊人,2001)。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由于竞争本身的局限性,教育竞争也会存在诸多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方面,尤其是无序竞争,更是有害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与教育竞争相对存在的一个概念是教育垄断。目前,一说到教育垄断,人们往往会与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低效率、教育价格不断上升等问题联系起来,因此,教育垄断成为人们批评教育不合理现象的众矢之的。的确,教育的垄断与其他市场垄断一样,存在诸多的弊端,甚至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投入,我们不能简单用商品市场的垄断危害性对教育垄断一言以蔽之。事实上,垄断也是我国教育市场上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接受垄断,而在于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规制垄断。

由此可见,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与垄断都是客观存在,都会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要全面实现竞争,完全取消垄断,而是要促进竞争的良性发展,规制无限垄断。

5 以合理的成本与收益核算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育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正常的活动势必涉及到成本与收益问题,而且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以收益大于成本为基础。对社会而言,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能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有充分的积累;对个人而言,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能产生持续旺盛的教育需求。为了加强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核算。在提高教育收益率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育的成本。

提高教育的收益率、优化教育成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教育的成本意识,合理配置教育成本,有效控制不合理成本。促进教育主体的权责统一。避免决策失误和效率损失;二是调整和改革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分担教育成本的比重;扩大教育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支持;扶持私立(民办)学校发展,扩大教育机会实现规模经济;三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立真正的、能够充分调动内部积极因素的现代学校制度,使其产生节约成本的内部动力(狄琳娜等,2007;族。2008)。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 经济学 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明显的统计行为。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统计活动在拥有相同的历史,而这也充分说明了,统计与经济历史悠久。但是统计理论与经济理论诞生同一时期,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学与统计学在发展中互相促进,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与交叉可能。

一、统计学与经济产生与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独立学科,两者发展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根据两学科的发展,也都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古典时期的统计学共跨越两个世纪,存在于100年的时间里,而这时刻就是处于萌芽状态。古典统计学主要包括政治算术、赌博数学与国势论。这三时期的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概括而言,在萌芽阶段的统计学时期已经产生了将统计活动作为一种理论来总结统计学,而这并不是偶然。而这首先就是因为欧洲各种实践活动经验积累已经达到了理论的程度。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在共同的环境下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的进步。从细致方面来说,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存在着这几个相同之处,首先,产生背景相同,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都是在早期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的财富,在争夺海外殖民的时候也被作为争夺的财富。其次,目的相同,即都是为能够富强国家财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而产生的。在这样一个时期,古典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追求国家财富。最后,研究的主体相同[1]。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从萌芽发展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矛盾与社会经济合计。而在此过程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共同发展。就统计学与经济学不同。

在研究统计学与经济学产生的过程中,两者可以称得上是共同生存又共同发展。唯有经过他人的整理,就会觉得有实在感。无论是对于学生都参与的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为双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而言,统计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在一起。

二、统计学对经济发展的运作

从实施的教学来说,如果没有数字与统计分析,进行经济分析后就包含了分析与量的发生。可以说,经济离不开统计学的支持。对于任何经济学家而言,擅长运用统计资料与方法。

(一)经济学属于实证学科

从最初牛顿提出来实验科学方法,随后他人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已经开始从中世纪的神经教义演绎推理的桎梏脱离出来。经过观察、经验、数据与统计方法,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那么经济学的发展就没有基础,也就没有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来对相关的经济学行为进行概括。如果缺乏统计学与统计学实证理念,那么经济学就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就难以获得统计学相关理论的支持。

(二)经济学属于政策科学

从发展的最初阶段,经济学就是为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而服务的。因此,政府政策是经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国富论》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各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学属于一门政策性的科学。在设计政策的时候需要将量作为分析的根据。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决策以及现代化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量的分析基础上。而这些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在统计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学的这一项特点,促使统计学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并且统计学为后期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学属于道德学科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道德评价的基础上,也就是价值评价与伦理评价。这对于统计学和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量的分析就直接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判断,就会使得这种判断显得非常苍白。这种判断是经济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2]。而研究统计学可以为这种研究和判断引入量的维度。量的维度是建立在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学发展的有根据。注重积雪对社会结构发展的影响。但是这这过程还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社会分层方法也有单纯质的分析,可以透视社会的结构功能。

(四)经济学属于资源配置科学

研究经济学的本质就是要将社会资源配置更科学,而这就肯定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此同时,还会对资源的计量和配置数量进行分析。而这些都需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来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经济配置资源达到最佳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可以保证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统计学分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互动性。而这些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独立发展,但是又相互的联系。在了解相关原理与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其中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第7篇

信息化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是很多人最头疼的学科之一,一般数学分类为代数、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数学,等。其中让人头疼未必是所有分支,也可能你代数不好但是几何却很好,也可能对概率事件天生敏感,但是空间几何很薄弱,但是毫无疑问的,数学很伟大,但是数学很不好搞。

我想这个不好搞也许是数学教育搞错了,数学教育喜欢深挖,直到把人挖得精疲力竭为止。其实数学不是那么可怕,只是我们把有意思的部分选择性忽略罢了。

我一直想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活数字化,这其实是可能的,但是我没有掌握。本身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数学世界,只是很多东西我们尚未数字化而已。比如我们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我们的家庭用具,再比如我们做选择考虑的利益取向。这些都可以用数学去描述。我有时想起来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只是常常又觉得无从下手,因为不是所有的数字都会在行为的当下立马呈现出来,也不是呈现出来就都很重要,而且你必须要主动去记下来,可是这又极其的麻烦,时间长了确实可以做出很漂亮的表,但是又觉得得不偿失。不过我们生活在数学世界的一个佐证是,计算机的世界就是由1和0两个数字构建起来的虚拟空间。

而实际上数学家是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数学存在的,比如黄金分割数以及迷宫、魔方,等。在发现这些东西的时候,数学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发现一个未知领域的兴奋。

我认为数学除了可以分为代数、几何、拓扑、混沌、罗曼几何、集合、概率、虚数、三角几何、数论……这些数不胜数的而且无穷尽的分类之外,还可以用新的分类,便于建立对数学的兴趣。

那就是:运算系统、对应法则系统、数的系统、逻辑系统。

运算法则系统就是加、减、乘、除。这是最基本的系统,和逻辑没有关系,只有对错之分。但是掌握运算法则系统很简单,只要你知道加减乘除就可以,而实际上在做题时算错很少是直接由运算系统没有掌握引起的,就像5乘以5很少有人会算错,错是错在逻辑没有理清楚。

逻辑系统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四条基本逻辑规律。其实还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具体运算是数字的相互作用,不是概念的相互作用。其实逻辑系统包括在数学分类之中,比如三角函数的逻辑系统、虚数的逻辑系统、微积分的逻辑系统、数论逻辑系统、混沌逻辑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封闭的,有各自的逻辑起作用。很多时候说做错题了,其实重要原因就是逻辑系统没有掌握好,那么逻辑系统有没有掌握好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对应法则。

我觉得一个人掌握数学的高低最根本的就是他能掌握多少对应法则,以及其相互关系。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每个函数都有类似的结构,但是其演化出来的对应法则随着参数的变化是无数多个的,比如最基本的y=ax+b,光是a就有无数种可能,每个可能都是一条对应法则。

这样,当看到数学成绩很悲催的时候不要觉得是马虎造成的,马虎是运算系统掌握出了错,比如5乘以5得数算成26,一般出错是因为逻辑含糊导致紧张才出现运算问题,因为基本运算在小学4年级基本就没问题了。

数学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运算上,而是理解上。确实,你不需要计算那么复杂的微积分,但是当你看到股票涨跌的时候,是通过数轴上的曲线领悟的,而且不光是看到表面还要看到曲线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曲线变化?当然,各种分析可能纷繁复杂,多数是无效信息,你还得必须自己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甚至自己判断信息推断结果,也就是每个因素对股票影响的权重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能说数学毫无用处吗?当然不是。

还是拿股票曲线为例,很多人热衷于神秘主义,但是有限,其中最显著的是波动理论,确实股票是很像水波,但是你如果看到的不是波纹而是风,甚至不是风而是地震,那么波动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了。

股票曲线的规律确实很有意思,最少它绝不可能是一个自变量决定的,因此精确预测非常困难,数学中你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需要所有其他未知数确定,只要有一个未确定,那么这条曲线就是一条平滑和连续的曲线,而股票呈现的绝不是平滑和连续的曲线,可见其未知数是很多的,哪能精确计算呢?所以看表面不如看其背后的参与者,涨跌、买卖、庄家和散户、政策和现状……这些才是股票规律的决定因素。

除了股票,你能看到的图表真是太多了,如果不学一点数学是不可能的。不说那些统计数据,就说做生意想做大也必须要有数学敏感。所以现实中的数学不是你能掌握多少条对应法则,而是你需要理解多少现实背后的本质,这些本质影响着你能不能抓住重要的,而不是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搞得垂头丧气。

而这种函数化和量化的办法就是微观经济学一直用的方法。比如供给和需求曲线,比如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应,等等。

第8篇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胃溃疡;治疗方案;成本;效果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a)-118-02

Use the project that the medicine economics compares three kinds of treatments infection stomach ulcer

LI Yo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the project that the medicine economics compares three kinds of treatments infection stomach ulcer, and the resul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with the choice for the medicine reasonably in clinical. Methods: Three projects were used to cure the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digest ulcer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through gastro scope. In this article, we used the method of medicine economics to analysis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ree treatment projects.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ev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 protocols with different cost. Conclusion: The drugs with well curative effect and low cost need be selected from lots of medicine and methods of therapi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ics; Stomach ulcer; treatment protocol; Cost; Effect

消化性溃疡是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不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就不能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结合了经济学、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研究手段,根据同一诊断的不同治疗方案,研究其成本、效果、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不仅要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运用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比较方法对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根据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费用、治疗结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此为参考,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醒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应以科学为依据,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8~2009年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9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18~75岁。诊断治疗用药等诊疗完整,疗效指标结果明确。

1.2 治疗方案

第一组(30例):奥美拉唑胶囊20 mg,qd服用;枸橼酸铋钾胶囊2粒,tid服用;阿莫西林片0.5 g,qid服用;甲硝唑片0.2 g,tid服用。4周为一疗程。

第二组(30例):法莫替丁片20 mg,bid服用;阿莫西林片0.5 g,tid服用;枸橼酸铋钾胶囊2粒,tid服用;甲硝唑片0.2 g,tid服用。6周为一疗程。

第三组(30例):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片0.4,bid服用;硫糖铝片0.75 g,tid服用;瑞贝克片8万U,tid服用,甲硝唑片0.2 g,tid服用。12周为一疗程。

1.3 分析方法

1.3.1 成本-效果分析:是针对同一诊断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将两种治疗手段所耗费的成本进行比较,成本低的治疗方案是最优的。但是如果不同的治疗方案所需的成本比较接近,那么治疗效果好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成本-效果分析将这些不宜用货币来表示的卫生服务的结果直接用其卫生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指标来表示[1],然后对各方案的成本和效果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2]。本文衡量指标按道理讲应该以治疗效果为衡量指标,但是由于治疗效果不能以数字表示,故采用以单个疗程结束时幽门螺杆菌的消除率为衡量指标;成本为单个疗程结束后并达到衡量指标时所花费的总费用,评价指标为成本-效果比。

1.3.2 成本确定:本文所指成本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所产生的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的总和,完全用货币单位表示。随机抽取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因而不包含护理费和床位费。三种方案的费用见表1。

表1三种方案的治疗费用

Tab.1 The treatment cost of three treatment projects

1.3.3 效果的确定:本文以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Hp培养基尿素酶试验均阴性为Hp清除[3]。治疗结束半年后同样采取Hp检查,结果仍为阴性的认为根除。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清除率、根除率、溃疡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种方案的治疗结果

Tab.2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three treatment projects

三组部分病例于疗程结束后1年,做了随访,第一组20例中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20.0%;B组18例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1.1%;第三组15例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20.0%,三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组患者用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第二、第三组患者各有1例出现恶心,应用吗丁林后好转。三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耳鸣、头昏等副作用。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复查肾功能无异常。

2 结果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同一治疗效果而所耗费的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4]。而成本-效果比(C/E)则表示单位治疗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当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时,有的方案可能花费的成本很多同时所达到的效果也很理想,但患者的治疗成本确增加了,这时就要考虑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的比较而得的结果[5],为此,将三种治疗方案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并以最低成本(方案第三)为参照,其他两种方案与之对比而得到C/E。见表3。

3 讨论

3.1 应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患者实际所支付的治疗费用确存在明显差异。可以发现,按平均费用来算,每治疗一个HP感染的患者,第三组治疗费用最低,患者当然最满意。部分患者因为广告的大力宣传和药店零售人员为促销而引起的误导,强烈要求首选第一方案,虽然其治疗结果很满意,但为治疗所支付的成本确大大地增加了。因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为患者在消除疾病的同时优选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综合进行分析,我们平常在医院治疗Hp感染的患者时,最佳治疗的方案是先选用第三组,若第三组无效再改选用第一或第二组,这样即可避免大处方的出现,而也合理的分配了国家的医疗资源,同时又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社会效益,这样医患关系怎么会紧张呢?

3.2 切实做到合理用药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随着社会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需求增长速度和实际的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发展步调是不一致的。因而我们临床医师的责任就在于为患者选择疗效好、成本低的药物,这也是所有国家、组织(如社会保险机构)、医疗单位、家庭和个人面临和关心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以后[6],全国用于全民的医疗保健费用在加快增长,这样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从我们自身做起,选择最优治疗方案,控制医疗成本,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明确诊断后在药物的遴选上一定要遵从有效、合理、经济的原则。用最低的医疗成本收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使药物经济的研究推动药物的合理利用[7]。

[参考文献]

[1]李良寿.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25.

[2]陈洁.药物经济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6.

[3]上海潘托拉唑临床验证协作组.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22-23.

[4]王秋梅.治疗抑郁症3种药物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师,2005, 8(1):52-53.

[5]薛冬.成本-效果分析在3种心绞痛治疗方案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1997,8(6):270.

[6]胡兵.用药物经济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1998,9(5):202.

第9篇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