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31
导语:在社会经济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奥运会 奥运经济 社会发展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二是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等;三是主办城市借奥运会契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如果这种注意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将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适当超前。如韩国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良机,推动经济超速发展,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国际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获得很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每4年举办1次,对举办城市的发展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国际上通常定为10年到12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前奥运阶段,即7年左右的筹备期,以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为主。奥运阶段,即奥运会举办当年,以奥运会的举办而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如旅游、商贸、电讯等方面消费增势强劲。后奥运阶段,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受需求不足制约,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但如果筹办奥运会期间,能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2.非均衡性。举办奥运会将从总体上拉动举办城市经济的增长,但并不是所有产业及行业都能直接受益,其对产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从一般规律看,对第一产业中绿色食品生产行业有较强的带动性;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如建筑业、建材制造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全而深刻,将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深挖机遇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效应和作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3.规制性。近20年来,国际奥委会在开发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包括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控制运动员的商业行为,以及限制举办城市组委会的活动范围和权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办法,即给主办城市一些经济利益,又要对主办城市的市场开发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以维护其在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地位。为此,主办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发展奥运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运作规则,又要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
4.开放性。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历经百年发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参与和广泛支持,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的国际性舞台。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运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制定全球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经济价值,使依托于奥运会而产生的奥运经济更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系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机会,同时促进了举办国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
5.融合性。奥运会在创办之初,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旨在以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各国之间的团结、友谊与合作。在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奥运会的作用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体现了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以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体现了举办国家和世界经济、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各举办国都极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赋予奥运经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内涵,借举办奥运会之势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总之,奥运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从空间范围看,北京奥运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在北京;从时间维度上看,奥运经济影响在12年左右,奥运对经济的影响短期主要是影响总需求,长期主要是影响生产技术,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和经济体制,从而影响总供给和生产能力;从经济层面上看,奥运的经济影响包括对实物经济层的影响和货币经济层面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看,奥运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二、三产业。因此,奥运对社会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奥运将对首都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符亚明:奥运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5)
[2]史 兵: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关键词]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DOI]10.13939/ki.zgsc.2015.12.089
创始人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作了严格的区分,并对各自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然而,在目前我国的教科书、专著、译著中对两者的区分没有统一的说法,正确理解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有助于克服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和空想论、僵化和自由化倾向,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超越性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不可逾越性等有重大意义。
1研究历史
马克思最早使用“社会形态”一词,是在1851年12月中旬至1852年3月25日的德文原著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士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们、护民官们、元老们以及恺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见了。” 到了1859年1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公开地使用了“社会形态”这一正式的术语。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经典地阐明了“社会形态”概念所内含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即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内容和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1867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的“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剩余价值率”中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这两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之义是人类历史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的含义。
后来来自苏联斯大林的僵化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条理论化体系的所谓社会形态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将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包括在内的偷换马克思原经济基础范畴的经济结构的规范的社会形态概念的传统旧译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之舛,与马克思原著德文原意不符,是不正确观念的讹释。直到今天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问题。
2相关研究现状
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的焦点,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概念,把握其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四类。
2.1等同论
等同论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概念等同化,认为两个概念可以合并使用,没有加以区分。这种观点在哲学教科书、专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作者将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混用,有的著作中直接明确指出两者是同一概念。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简要读本》第225页中写道:“因此,马克思也将社会形态叫做社会经济形态。”否定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2.2取代论
取代论只用其中一个概念取代另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只阐述其中一个概念,而对另一个概念则不涉及。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都只讲到社会形态,而没有提到社会经济形态。相反,求实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哲学理论》一书中,只阐述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提社会形态。
2.3替换论
替换论认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可以用另外的词来替代,两者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基本原理》,用“人类社会”一词来替换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概念。
2.4区分论
区分论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加以区分,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类观点目前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戴安良、朱琳(2002)认为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有本质不同,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形态的总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要素和功能,它仅指社会的物质领域。王雪峰(2000)认为应当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能快速促进社会生产时代的进步,落后于社会生产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阻碍着社会生产时代的发展最终必然被打破。杨木(2002)提出“社会形态”的概念,仅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不是包括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整个社会。杨木(2005)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认为苏式“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论,悖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他提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抽象概括的生产方式内含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概念。经济社会形态与社会形态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丰子义(2004)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世界范围内往往有几种社会形态同时并存。而要区分历史时代,必须看同一时期内何种社会形态走在世界历史前面,居于世界历史的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而全球化的出现对当代社会形态的演进的影响是重大的。龚杰(1983)写道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确切的含义仅仅指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社会形态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总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社会的基础部分,后者则包括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以上对区分论的相关文献的描述可概括为下表内容。
3简要评述
由以上文献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十分投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还不是十分了解,难以形成统一观点,所以会出现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的四种理论。其次,大部分现有研究太过拘泥于,大量文献总在马克思所写的文章中找论据,应该跳出这个框架,使得提出的观点既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又有一定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王雪峰.论划分社会生产时代和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及其意义[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戴安良,朱琳.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区分及其意义[J].探索,2002(3):71-74.
[3]杨木.“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辩证[J].甘肃理论学刊,2002(3):27-31.
[4]丰子义.从全球化看社会形态的演进[J].河北学刊,2004(1):30-49.
[5]杨木.“五种社会形态”说对马克思“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误读[J].甘肃理论学刊,2005(1):108-112.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增长;发展;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理论基础
1.研究历史
美国国会于1935年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从此“社会保障”一词诞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探讨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最早提出的是亚当
斯密,他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直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是肯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但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产生了部分反对政府干预的学者,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存对于经济增长影响做出了重新评价,从理论上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理论基础
(1)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可以通过完全竞争达到的,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分配,所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对于再分配完全是不利的。
(2)再分配强调的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社会保障不仅仅是对不同个体间在分配的体系,还是对人的一生的收入或者是个体在不同状况下的收入的再分配。因此,针对不同处境、不同类人群有相应的再分配标准。例如:养老保险金由年轻人交纳、失业保险金由在职者交纳等。
(3)在讨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当然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当市场缺陷暴露太多,政府便通过干预去创造一个保障高的社会环境,由于期望与现实相差大,因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是道德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越普遍,这个结果越明显。
(4)商业保险等其他理论基础。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因素
1.资本与劳动因素。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人力方面资本投资的结果,社会保障体系在个人的人力资本产出最低的时候即劳动力水平较低的时候会继续增加他的产出,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种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水平影响收入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因此,从这方面不难看出,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增长是属于正面影响,拉动经济增长。当然如果社会保障过度,效率就会受到损害,就会承受更多社会风险,不利于经济增长。
2.社会保障体系与个人储蓄的关系。一般来说,过度的假定是强制性社会保障体系会减少个人储蓄,这种现象不一定对于每个人都公平。但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虽然会减少储蓄是不争事实,但是政府仍旧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填补、平衡这种储蓄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使经济增长应当在消费和储蓄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并不意味着储蓄越多越好,就越有利于经济增长。
3.社会保障体系直接改善了社会公平和福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营造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良好环境,对经济增长有利。另一方面,过度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公民自主支配能力,挫伤了公民积极性,使市场缺乏活力,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如何使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增长
1.建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理念是公平,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宗旨是实现公平和给社会福利的。过度的社会保障不利于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政府为了保持较高标准的保障水平,就要征收高比例的税收,而高额税收的征收容易引发税收的替代效应,从而使个人投资、理财计划受到影响,降低了投资水平;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的高福利,政府为社会保障的支出所占比率很高,这将影响到政府可控制的资源的配置,降低了政府的公共投资计划,则相应的就影响了社会环境,如就业环境;政府提供的高福利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会导致人们选择不工作换取休闲的生活方式,这样就降低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要建立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给公民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2.社会保障体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改革与调整。任何一项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并加以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社会保障体系也应该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而改革和调整是使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相适应的唯一途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增长营造了有序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而经济的发展又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物质保障。二者在合理的情况下是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绩效 相关性
0 引言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财富创造积累为唯一目的的线性经济利益单极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以我国为例,仅从2000年以来,山西的黑心煤窑、黑臭毒污的淮河与松花江、数例毒奶粉事件等诸多事实己经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要考虑近期经济利润的增加,更需要关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的不断提高。但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企业的经营成果,对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 Robbins )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英国产业联合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认识到自己具有公共责任,不仅仅是它们的经济绩效也应为它们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质量负责”。社会责任国际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获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的目的,而且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评价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2.1.1 “三废”处理率:是指企业综合处理“三废”的数量与企业排放的需要处理的“三废”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三废”处理率=已处理“三废”量÷同期排放“三废”量×100%。
2.1.2 环保投资率:是指企业对环保的投资额占当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施投资额÷技术改造投资的比率×100%。
2.1.3 环境质量成本指数:是指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质量而付出的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指数=环境质量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
2.1.4 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总额与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1.5 社会积累率:是指上交国家税金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积累率=税金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2.2 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现阶段我国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一系列指标。
2.2.2 资产营运的能力。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资产的产出额和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评价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2.2.3 偿债能力。通常被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以变现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长期债务到期时,企业盈利或资产可用于偿还非流动负债的能力。
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如果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结论呈正相关关系的较多。而以我国台湾地区或者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做为样本的文献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有关联性,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3.1 指标选取 鉴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本文研究的可操作性考虑,文章从上述我国现行对社会责任的五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企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作为衡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鉴于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可比性,在计算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时剔除净利润一项。在社会贡献率这一指标中,既包含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同时包涵了企业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
本文选取食品业10家上市公司2000-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企业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3.2 两者相关性实证分析 就本文分析的食品行业而言,食品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到消费安全和国民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食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扩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样本公司而言,不同企业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并不相同。
上海梅林(600073)2000年至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的关系示意图,在所列示的时间范围内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所选样本企业中处于中等水平,盈利能力基本稳定,但是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不强,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并不高,企业占用社会经济资源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其经营绩效没有显现出相关的关系。
贵州茅台(600519)2001年至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社会贡献率关系的示意图(注意:该企业2001年8月上市,2000年的数据不参与比较),在所列示的时间范围内贵州茅台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上升,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逐年提高,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业绩的提升而越来越多,就行业比较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较强。
由于各个公司规模不同,企业发展的方向、特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下面计算出食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每年的平均水平
当净资产收益率逐渐上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强时,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加强,社会贡献率提升。当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时,企业的社会贡献率略有上升或者保持下降;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即净资产收益率越大,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也就是社会贡献率的值越高;即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趋势。
4 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结论
文章中显示我国有些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相关性并不太明显,但其所属行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4.1 中国企业比较重视短期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 如今,大多数企业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利润的多少,因此他们会为了利益不顾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做出有损社会利益的事情。所以,经营绩效好的企业未必重视社会责任。
4.2 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多数还是追求广告效应,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 在年报中多描述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为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销售,这本质上是起因相关营销,是一种营销行为。
4.3 各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同 就食品行业而言,个别企业经营绩效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不明显,并不影响整体行业两者的相关性趋势,由于食品行业企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良好,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存在着正相关趋势。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属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到底哪个因素是动因,哪个因素是结果,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才能为企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更多的是效益,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建同,朱立龙.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7):94-97.
[2]许艳艳,顾平,谢聪利.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企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8(7):106-108.
[3]张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述评.2007(10):40-42.
[4]唐小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资源服务系统.
[6]陈守明,施佳,蒲学青.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J].上海企业.2008(2):26-28.
[7]李宏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8(8):111-112.
社会核算矩阵(SAM)是表现国民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形式,相对于投入产出(IO)模型,SAM不仅反映了生产部门间的联系和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反映了生产活动与要素、居民的联系和收入的再次分配状况。在国际上,最早一批的乘数研究是由Stone(1978),Pyatt和Round(1979)开始的,Pyatt和Round基于所建立的1970年斯里兰卡SAM,计算了账户乘数和固定价格乘数,而且提出将乘数分解为自效应、净开放效应和净循环效应,并将乘数分解用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表示。由于目前运用乘数分解方法对云南省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将基于乘数分解方法对云南省三次产业具有代表性的18个产业的活动账户、劳动与资本要素两个要素账户以及居民和企业两个机构账户进行实证分析,对云南省SAM账户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社会关联性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基于SAM 的乘数分析方法蕴含的基本假定为常量价格、产出的需求导向(即经济中存在充足的资源保证供给) 和经济主体间的线性关联。在SAM乘数分析中Ma1被称为转移乘数矩阵。Ma1是一分块对角阵,它刻画了某一大类内生账户(如要素或生产活动)的内部通过直接转移而产生的效应,与系统的闭环特性无关。Ma2被称为交叉效应矩阵或者开环乘数矩阵,用于分析发生在不同大类账户之间的乘数效应,主要在于强调某一大类账户对其他类账户的作用。Ma3是一分块对角阵,表明Ma3是一个闭合的循环乘数矩阵。它描述了收入流量在内生账户之间的循环流动状况,被称为循环或闭环乘数效应。账户乘数矩阵通常被分解为4类效应矩阵的加和形式,即Ma=I+(Ma1-I)+(Ma2-I)Ma1+(Ma3-I)Ma2Ma1=I+T+O+C。其中,I为初始的单位注入,T为转移乘数效应的净贡献,0为开环或交叉乘数效应的净贡献,C为闭环乘数效应的净贡献。
依据云南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8个部门构建SAM表,并运用MATLAB软件对SAM进行求解,得到云南省部分账户6个情景下的点对点乘数分解数据。
情景I将外来冲击的作用端选为农林牧渔业,描述了农林牧渔业增加1个单位外生需求时,对其他相关生产部门、要素和居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从求解数据可以发现,农业账户增加1单位的初始冲击对与农业关联性较强的终端账户影响较大。其中,1个单位的农业投入分别使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产出增加0.269和0.182个单位,且这个过程主要依靠闭环效应发挥作用。从要素和居民账户来看,1个单位的农业投入可以带来1.266个单位劳动收入、0.758个单位资本要素收入以及1.269个单位居民消费,且开环效应对要素和居民账户的驱动作用较大。农林牧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模型数据表明,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依靠转移净效应对其他行业发生的影响非常小,主要依靠收入流循环产生的闭环净效应发生作用。转移净效应较小表明云南省农业目前尚处于中低级发展阶段,生产水平较落后。闭环净效应大说明当该产业受到一个单位的资金注入,该资金流经过经济系统的循环后,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力比较大。云南省农业人口庞大,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这是决定云南省主要依靠闭环效应对国民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情景II和情景III分别将外来冲击的作用端选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二者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是云南省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较高,产业链较长,同时这两个部门又吸纳了大量的初级劳动力,在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云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转移净效应相对较大,1个单位外来冲击可以通过转移净效应分别为本部门带来0.092和 0.214个单位收入。从与其他相关生产活动的关系来看,云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依靠转移净效应对其他相关行业发生的影响非常小,都主要依靠闭环净效应发生作用,其中,以上两个产业都对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1个单位外来冲击各自拉动农林牧渔业0.28和0.204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从要素和居民账户来看,资本要素收入受以上两个产业驱动效应要高于劳动要素,两个产业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1个单位外来冲击可以分别带来0.619和0.472个单位的居民消费,且这个过程靠开环净效应和闭环净效应共同发生作用。
情景IV、V、VI分别将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选为外来冲击的作用端,这三个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中,仍然以闭环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为主,且三个行业受到外来冲击后都分别对第一、二产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增加0.251和0.096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房地产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增加0.6和0.296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教育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将带动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其他行业增加0.409和0.745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云南省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拉动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带动第一、二产业产值增加。从与要素账户的关系来看,云南省房地产业劳资分配比例差距较大,1个单位投入所带来的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分别为0.157和0.923和单位的净效应带来的收入,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过低,将引致收入差距过大的公平分配问题。此外,教育业则存在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较高的问题,这与教育业本身的特点有关;同时,云南省教育产业落后,教育业发展水平较低,也是造成要素收入比例不合理的原因。从与居民账户的关系来看,云南省房地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过小,1个单位投入仅拉动0.159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且主要依靠闭环净效应实现。
情景VI描述了居民收入受到外生冲击后对生产活动和要素收入产生的影响。假定外生驱动来自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居民福利,农林牧渔业会通过相对较大的开环净效应受到一定的正向冲击;资本和劳动要素收入受到的冲击大致相同,且主要来自开环净效应。此外,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也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1个单位外生冲击作用于居民账户,将带动以上两个行业分别增加0.255和0.174个单位净效应带来的收入。
云南省农林牧渔业通过闭环效应对国民经济发挥着较为可观的带动作用,这对于一个具有庞大农业人口的省份是必然的。在新的发展阶段,云南省农业将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引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逐步开发林牧渔业内在潜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经济绩效;沃森生物
一、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副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一表现。企业诚信危机归责于政府部门的同时,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重要关系。企业若仍然对资源掠夺式开发、任然对环境严重污染、企业造假贩假活动任然猖獗、员工合法权益任然保护不利,中国经济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上会受到重创。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理论,以沃森生物为例,分析了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问题,发现沃森生物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看似完美,却存在没有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公司对于客户的社会责任为零,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产品质量安全也只是纸上谈兵的问题,此外,企业社会则责任履行情况中也未将子公司纳入其中。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般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HomerH.Johnson在2003年通过实证研究也提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履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提高公司价值,反之将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负效应。国内学者朱瑞雪等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我国近年的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关系都多有研究,而且都证明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沃森生物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情况
云南沃森生物是一家业内闻名的疫苗生产商,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研发、生产。其研发能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11月1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3年,出于扩展销售渠道需要,沃森3亿元收购山东实杰生物有限公司,为沃森生物促进疫苗制剂销售,提高公司利润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今年3月18日发生的山东疫苗事件使涉案、被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实杰生物从新三板退市。控股母公司沃森生物早日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疫苗产品销售合理合规,现在却形成鲜明对比,业绩遭遇大幅下滑、宣布紧急停牌。疫苗贮存需在2~8℃恒温环境,而问题疫苗未经冷链运输,造成生物制剂污染。失效疫苗会大大增加疾病爆发或流行的风险,这也是本起恶性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企业越大,社会责任意识应更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务越大。沃森生物作为我国生物制剂行业的领头羊,如今却让人唏嘘,同“三鹿事件”、“兰州水污染”一样让社会公众寒心。忽视社会责任终给沃森生物带来严重危机,各项指数暴跌反应企业经济效益负增长,更重要的是沃森生物已失去公众信任,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四、对沃森生物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度分析
曝光事件使民众对山东实杰和其母公司沃森生物深恶痛疾。但分析可知此次事件是中间商在运输过程冷藏导致的污染,即子公司山东实杰公经营存在的问题。但子不教父之过,此次事件暴露出沃森生物在公司管理上、内部控制上的缺失,所以沃森生物受株不值同情。在沃森生物“2015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以找到对公司内部控制严重缺陷的描述,山东实杰和圣泰(莆田)被吊销了《药品经营许可证》,沃森生物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并购山东实杰,合计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4.8亿多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8千万元。同时,母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对山东实杰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3.13亿元的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信息在第17点“信息化管理”中披露出来,而在报告中的第3点“企业社会责任”中只字未提,可见,沃森并不把这次严重威胁企业生存的危机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高度上来,认为仅仅是公司管理上的漏洞。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部分,通篇都在赞扬企业做出有益社会的贡献,涉及企业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员工的合法权益。但“毒疫苗”事件就暴露了该企业在把控产品质量、积极主动承担各项社会公共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遵纪守法这几方面的缺失。报告中说“企业严格遵守外部监管机构的规定,对日常监管检查、风险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等各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严保产品质量。”但事实上却是日常监管检查不到位、跟踪检查严重缺失。报告中说企业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等问题上积极主动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但事实上,企业在最基本的保障受种疫苗者人身健康安全上就没做到,本职工作是缺失的。报告中提及公司经营中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是纸上谈兵,安全生产责任制若真正全面得到落实,企业何故陷入到这么大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沃森生物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缺少对顾客的企业责任,这一部分的企业责任为零。企业规避社会责任会反作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后续沃森的业绩严重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五、结论与启示
分析沃森生物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更加印证了两者协同作用,正相关关系。此外,还得到的结论与启示如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必然涉及股东、员工、环境资源、产品质量安全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过去的三鹿集团视产品质量安全为无物不但使自身灭亡,更给中国所有乳制品企业带来沉重打击,消费者至今仍对国内乳品不抱信心。现在的“毒疫苗”事件也是如此,沃森生物忽视了公司对客户的责任,使行业受到了重创,同时势必会使行业遭遇寒冬。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司及子公司应立即开展公司缺陷整改工作,全面配合相关监管部门的检查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开展自纠工作。全部检查冷链保障管理系统,着重对在库生物制品冷链存储保障情况检查。全面梳理公司上游供应商、客户资质,下游销售商,对现存的所有购销合同进行全面整理、复核,涉及违规的清查出来。全面梳理母子公司过往经营记录、财务票据、相关台账等。公司需尽快制定出企业整改计划,使公司声誉受损度降到最小,使公众对该企业的社会责任重塑信心。
参考文献:
[1]徐磊,田水承.安全观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127-131
[2]郭晓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宝钢股份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1(5)
[3]雷杰,李蕾蕾,何存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投资理财发展能力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04-108
[4]舒强兴,唐小兰.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N].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79-82
[5]尚航标,田国双,黄培伦.资源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以森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利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7):117-124
1地质灾害现状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发生灾害的几率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83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5个位于山地丘陵和黄土沟壑区,其中52个城市经常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害,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例如,2008年汶JiI‘5•12”特大地震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明显恶化,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10年肃南县“7•29”关山村观山脑大型泥石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陇南“8•12”特大洪灾都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
2.1脱钩模型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率与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变化率的正负及大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分为6种类型,即相对脱钩、扩张耦合、负向耦合、衰退脱钩、衰退耦合、绝对脱钩,见表1。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中,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A)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曰)作为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将甘肃省历年常住人口数(C)和GDP(D)作为社会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地显示表1所体现的关系,把平面坐标系划分为6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关系类型(图1):I区表示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于地质灾害增长;I1区表示扩张耦合,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慢于地质灾害增长;lI区表示负向耦合,即经济出现衰退,但地质灾害却在增长;1V区表示衰退耦合,即经济衰退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大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区表示衰退脱钩,即经济衰退,地质灾害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小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I区表示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但地质灾害减少。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前面所列指标,选择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年末常住人口数和GDP等指标,从《甘肃年鉴(20o5—2009)》、《甘肃发展年鉴2OLO)及《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2011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甘肃统计信息网、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中获取甘肃省2004-2010年的历年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处理和计算,计算时均以2004年为基准年,其结果见表2、3。其中,受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甘肃省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显著增加,因此研究中剔除了上述两年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消除极端地质灾害事件对该年全省地质灾害统计的影响。
3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将地质灾害发育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4种对应关系,见表4。
3.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关系,说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分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3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问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扩大;2006、2008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说明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4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关键词】高职 管理系统 用户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Web与Wap相结合的模式将是未来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从用户体验出发,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软件设计最为核心的内容,本文运动会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基于Web/Wap服务的B/S构架,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匀按照用户的最大自由度来设计,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 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子系统是运动会系统环境的基本设置,包括运动会管理、系统帐号管理、基本信息管理、默认项目管理四个模块,如图2所示。运动会管理主要包括添加某届运动会和选择进入某届运动会。系统帐号管理是完成设置系统管理员的登录名、密码及密码找回功能。基本信息设置主要包括一个代表队可否跨组参赛、记录生成是否分组、预赛是否判断破记录、分组名称性别在前还是在后的设置。默认项目设置是对所有组别的运动项目进行管理,并设置各项目的参数,项目参数包括有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录取名次、比赛分组人数、比赛方式、成绩格式、项目耗时、田赛比赛次数等。
2 运动会设置
运动会设置子系统主要是针对某一届运动会做具体的设置,包括基本设置、分组管理、分制管理、分组项目管理、记录管理、用户管理六个模块,如图3所示。运动会基本设置包括举行时间、比赛地点、跑道数、比赛场地及导入往届运动会设置。分组管理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组别,组信息的编号、组名称、组属性的设置。分制管理是设置运动会成绩取名次数和各名次的所得分值,以及设置破记录加分方式和分值。分组项目管理是对不同的组别进行比赛项目的设置,从系统默认项目中选取,其字段信息除原有的还增加项目级别、分制和比赛场地。记录管理是根据系统设置的记录方式来显示,并根据每届运动会结束后生成的新的记录,可以查看、修改和添加记录的管理。用户管理是管理参赛的代表团、代表队、运动员、裁判员等登录名和密码信息,各用户的权限设置。
3 报名管理
报名管理子系统是管理系统接受各代表队对各项目报名的工作。包括报名设置、相关文件、报名系统开关、数据管理四个模块,如图4所示。报名设置是对各代表队每项目报名人数的限制、各代表队报名总人数的限制、各项目报名总数限制的设置。相关文件是在正式报名前要向代表队及运动员公告的有关本届运动会一些文件,如比赛场平面图、大会工作机构、运动会竞赛规程等文件。报名系统开关主要是控制报名系统是否开启并接受报名,可以设置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间。数据管理是对报名数据做修改、删除和添加操作,增加报名表格下载和报名统计的功能。
4 赛前编排
赛前编排是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它的工作对运动会的顺利举行是关键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运动员号生成、比赛分组编排、比赛日程安排、秩序册文件、分组分道管理、秩序册生成和比赛用表打印等模块,如图5所示。运动员号生成可以通过两个方案来完成,一是采用分组码(2位)+代表团码(2位)+代表队码(2位)+代表队运动员随机数(2位)的方式,二是采用按代表团代表队的顺序从0001号到运动员总数号来编排,号码的位数可以设置。比赛分组编排是对管理系统已经生成号码的运动员进行项目比赛次序的编排,一是设置径赛分组是否同一代表队运动员间隔分组和赛道是否采用随机分配,分配跑道按中间开始分配的原则来执行;二是设置田赛分组同一代表队是否采用循环分配;三是径赛最后一组运动员数少于等组人数一半的将取最后三组平均分配。比赛日程安排主要是对运动会所有比赛项目做精准的时间安排,首先是根据运动会项目及比赛方式生成包括复赛和决赛的全部的赛事,再是根据比赛日期的设置生成分上下午的两倍日期数的赛程模块,每个赛程模块将按场地分类显示,通过调配将所有赛事安排到赛程模块中。项目耗时设置是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及各项目的耗时生成项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表,可以通过设置项目耗时来完成对比赛进程的精确调整。秩序册文件是生成秩序册需要用的的一些相关文件,如裁判名单、竞赛委员会、运动会开幕式程序、封面、目录等,可以添加和删除文件及编辑文件内容。分组分道管理是指修改分组和分道的安排。秩序册生成是所有赛前工作完成后生成Word文档的运动员秩序册。比赛用表打印是在比赛前打印各赛事的运动员检录表、终点计时表等相关用表和文件。
5 赛中管理
赛中管理主要是完成运动会比赛过程的成绩和复决名单的管理,具体包括预赛成绩录入、复赛名单管理、复赛成绩录入、决赛名单管理、决赛成绩管理和奖状打印,如图6所示。预赛成绩录入完成后自动跳转到复赛名单管理,输出打印复赛名单;复赛成绩录入完成后自动跳转到决赛名单管理,输出打印决赛名单,决赛成绩管理是决赛成绩录入完成后跳转输出打印决赛成绩。奖状打印是打印规定名次的运动员的奖状。
6 赛后管理
赛后管理是运动会比赛项目完成后进行的一些管理工作,包括数据统计、破记录报表,如图7所示。数据统计包括代表队的总分统计、代表团的总分统计和分组总分统计。破记录报表是统计本届运动会破记录情况,并是否生成最新的记录表。
本文主要从良好的用户体验出发,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运动会特点,设计一套高效率、易操作、界面友好的运动会管理系统,降低田径运动会的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韦玮,郝雪辉,杨文杰.煤炭院校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煤炭技术,2011,30(3).
[2]席军林,孟丹.基于Web的通用运动会管理系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
[3]王瑞勇.高校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的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7).
[4]李步升,胡静芳.基于Web的高校运动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1(16).
作者简介
蔡荣文(1974-),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
一、水电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促进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转变。水电建设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设备与高素质的建设队伍,给当地封闭的社会带来了冲击与活力。水电站带动当地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对外信息交流。同时,征地移民政策的宣传落实,使当地农民提高了法律意识与经济意识,增强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不仅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问题寻找法律依据,对政府的其他建议与要求,也通过学习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围绕工程建设,规范劳务市场,通过参加项目建设让当地政府认识到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转变劳动观念的重要性。
2、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确保了民众生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工程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水力资源开发建设中,通过电站的建设,兼顾电站建设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大批建设人员涌进工程建设所在地,对各种物资和食品需求量大增,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机遇。当地在发展蔬菜、瓜果生产,以及种养殖产业方面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确实做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 水电开发建设可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借用发电企业在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延伸电力产业链,促进电力产业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较具优势的产业群体。水电开发建设使用本地劳务、建材等都对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还有围绕库区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推进生物、旅游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矿电结合上可以加强合作。 同时,积极通过当地企业参与优质资源的开发,对于培育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使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能更好地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4、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电站的开工建设,通过内引外联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使地方基建、运输、产品加工、以及餐饮、培训等第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
5、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有较大改观,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由于地处偏远,水电工程所在地城建步伐一般都比较落后,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后,往往都能积极带动市政建设投资力度,使地方城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水电开发战略条件下,两种发展观的思考
实施西部大开发,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交通、教育、通讯、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条良性出路。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同的认识是:西部地区有优势,优势在矿产、水力、特色农业;也有劣势,劣势在交通条件差、信息不畅、农业与水利基础设施差、人口较多且素质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劣势大于优势。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发展观上存在两种认识:
一种认识是:西部劣势的根源与现状国家有责任,国家投资东部多,西部投资少,西部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与条件,国家欠西部地区,西部干部群众有―定的怨气。由此,希望国家多投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在产业政策上对西部调整、倾斜,如围绕水、电、气的资源开发进行产业政策调整。
西部除政策外主要是缺乏资金,等待输血。对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地方广大干部群众一方面坚决支持,但也有把项目当“唐僧肉”,寄予能“多分一些”的希望;另一方面对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不太适应,一定程度上失望大于希望。
另―种认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首先带给西部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建设人员的生活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大型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等等,对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冲击,这种开放的、市场化的、主动创新的、追求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