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时间:2023-09-18 17:40:32

导语: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第1篇

[关键词] 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等离子体双击电切术;钬激光碎石术

[中图分类号] R6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98-03

尿道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极易引发膀胱结石,传统治疗方案主要通过实施尿道扩张术或进行耻骨切除等进行尿道狭窄瘢痕开放性切除术,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无法对膀胱结石进行有效处理[1]。近年来,微创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尿道手术刀及钬激光碎石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对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地数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煤化集团鹤煤总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男性患者91例,经B超和骨盆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金锡御等[2]著《尿道外科学》中关于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年龄

19~74岁,平均(41.5±12.9)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为(21.6±5.3)个月;尿道吻合术后复发4例,骑跨伤14例,骨盆骨折11例,前列腺开放手术6例,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复发3例,炎症性瘢痕狭窄7例;部狭窄3例,球部狭窄16例,膜部及膜以上狭窄22例,膀胱颈口狭窄4例;狭窄段长度在0.5~2.3cm,平均(1.2±0.4) cm。观察组46例,年龄21~75岁,平均(41.6±12.9)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为(21.5±5.3)个月;尿道吻合术后复发4例,骑跨伤14例,骨盆骨折11例,前列腺开放手术6例,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复发4例,炎症性瘢痕狭窄7例;部狭窄3例,球部狭窄16例,膜部及膜以上狭窄23例;膀胱颈口狭窄4例;狭窄段长度在0.5~2.4cm,平均(1.2±0.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硬脊膜外麻醉,取截石位,将输尿管镜置入尿道,并使用腔内灌注泵对其进行冲洗,在观测到尿道狭窄情况后,将输尿管导管由狭窄环插入,采用钬激光对狭窄环进行切割。之后对膀胱颈、前列腺部及球膜部狭窄患者实施多点切开,对部狭窄患者实施7点切开,逐步将输尿管镜缓慢推进。在输尿管镜进入膀胱后,对狭窄段瘢痕实施钬激光切开,使通道扩大,之后使用等离子体双击电切对残余瘢痕组织或前列腺组织进行切除,术中对于使用电凝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直至形成与相邻尿道等大的平滑通道。然后使用钬激光对膀胱结石进行碎石处理。术后对手术部位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使结石粉末排出膀胱。对照组给予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行尿道狭窄切开术[3]。所有患者确诊无残留碎石且尿道管腔畅通后,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2)尿流率和剩余尿量:随访6月末,记录术后最大尿流率和剩余尿量;(3)手术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尿流率和剩余尿量比较

观察组平均尿流率(18.62±2.83)mL/s明显高于对照组(15.58±2.85)mL/s,t=5.1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手术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急性附睾炎,2例尿道发热,在尿管拔除后,出现2例尿痛、一过性尿急及排尿不适;观察组术后初醒1例尿道发热,2例尿痛。两组均未出现功能障碍及真性尿失禁现象。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2%与对照组11.11%比较,x2=0.5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道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易引起慢性尿潴留,造成膀胱感染,从而导致形成膀胱结石,因此临床上多数尿道狭窄患者均合并有膀胱结石[4]。以往临床上主要使用腔内冷刀内切开术联合电切术对尿道狭窄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无法彻底清除瘢痕组织,不能有效地对术中出血进行控制、术中大量出血引起患者视野模糊、术后存在较高复发率等[5]。同时,单级电切术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容易对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引起尿道狭窄复发,部分资料显示,单机电切术用以损伤尿道括约肌,导致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6]。

本研究认为采用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联合钬激光对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较其他方法优势更加明显。一方面,钬激光具有优异的组织切割功能和止血功能,近年来正在被逐渐应用于腔内尿道手术中:(1)输尿管镜体积较小,易通过狭窄段,对术野清晰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医生对尿道全貌进行观察,对真行尿道及假道进行观察判断[7]。(2)钬激光是一种固体激光,具有良好的水吸收特性,由于人体大部分是由水构成,因此,钬激光在机体内部能实现均匀能量,不会过度穿透组织,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热损伤[8]。(3)钬激光具有较强的组织切割能力,同时可进行止血操作,有效的保证了清晰的术野。另一方面,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逐渐替代以往的常规治疗方法出现在泌尿外科治疗当中,主要是由于:(1)低温切割,作用范围集中,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降低术后狭窄瘢痕的复发率[9]。(2)等离子切割环电极体积小,便于在狭窄尿道中自如活动,可对狭窄部尿道瘢痕组织进行有效切除,便于手术操作人员掌握切开范围、部位及切开深度[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所需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且患者在术中的出血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1]。本研究并发症患者均存在前列腺开放手术史或尿道吻合术史,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病灶周边组织受到程度不一的损伤,由此导致本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2%与对照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建议,临床治疗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平均尿流率(18.62±2.83)mL/s明显高于对照组(15.58±2.85)mL/s,观察组平均剩余尿量(5.02±1.19)mL明显低于对照组(6.13±1.21)mL。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导管的材质不断得到改进,有效的减轻了对尿道造成的压力,促进尿道分泌物顺利排出[12]。另一方面是由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助于在术后患者康复期降低尿道黏膜收到的尿液刺激,促进术后尿道恢复[13],充分表明使用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尿道狭窄状况,术后B超检查显示无结石残余,有力的证明了钬激光碎石术对于膀胱结石的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等离子体双击电切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对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输尿管功能,提高尿流率和降低残余尿量,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超志,李海波,冯鹏程,等.钬激光碎石术及双导管碎石术联合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BPH并膀胱结石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12):1796-1798.

[2] 金锡御,吴雄飞.尿道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126.

[3] 梁慧,朱章国,王超国,等.TUVP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32例[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1):72-73.

[4] 张广伟,李铁强,朱朝阳,等.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老年患者膀胱结石27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3):41-42.

[5] 管军,朱文海,诸伟,等.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22例分析[J].现代医学,2011,39(4):457-458.

[6] 黄万鹏,徐立胜,黄碧苍,等.筋膜扩张器联合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3):432-434.

[7] 杨航,王庆堂,陈卫国,等.经输尿管镜钬激光顺行内切开治疗男性尿道狭窄[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11):1180-1183.

[8] 王庆军,王鑫刚,夏秋双,等.肾筋膜扩张器联合钬激光同期治疗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64-65.

[9] 顾新伟,罗顺文,段志强,等.超脉冲等离子体联合钬激光技术腔内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64-166,169.

[10] 黄海鹏,林伟,熊焕腾,等.同期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尿道狭窄合并膀胱结石88例[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11):74-75.

[11] 岳良,严景元,李程,等.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术联合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J].当代医学,2012,18(8):19-20.

[12] 庞建,詹宇,吴建军,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联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观察[J].激光生物学报,2012,21(5):479-480.

第2篇

为切实加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做好1995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办法(以下简称“工资包干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经研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凡实行“工资包干办法”的企业,原则上包干人均工资水平不得超过同行业挂钩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

二、根据市劳动局、财政局、原市税务局京劳资发〔1994〕229号文件规定适当核增工资总额的企业,在1995年核入包干工资基数时,按以下原则掌握:

1.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年〕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其核增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年人均800元。

2.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6685元?8000元之间的,且1993年实发工资在年人均6500元以下的企业,可按京劳资发〔1995〕46号文件规定的增资部分,全额核入1995年包干工资基数。

3.1994年包干工资基数年人均在8000元以上的企业,原则上95年不再核增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第3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第4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

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第5篇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同时存在

纸制文献与电子文献及数字化资料在内容上虽有相互覆盖的部分,但于收藏利用并不矛盾;传统人工服务方式与网络实时服务方式并不冲突;社会公益性质与产业化道路并不相悖。因此,传统图书馆在本世纪仍保持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同时,新型图书馆将会不断出现。而更多的图书馆将采取传统图书馆与新型图书馆相结合的形态而存在。传统图书馆将作为信息交流的物理空间和有形资产而存在。数字图书馆则作为信息传输与交流的无形环境而存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作为信息化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基地,知识信息交流中心,终身教青的第二课堂和文化的标志与象征而继续存在。

2实体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互为补充

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读者阅读的多元化倾向,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既收藏纸型文献,也收藏电子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其他载体形态的文献。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馆藏成为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馆藏资源按性质划分为两部分,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虚拟馆藏指网络数字资源,具有共享性和随机动态性。实体馆藏指图书馆自己收藏的可直接为读者服务的实体文献资源,具有专有性,主要包括纸型文献、电子出版物及其他非书资料。某种意义上,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是相对而言的。实体馆藏经数字化处理便成为网络虚拟资源的一部分;虚拟馆藏经还原、下载便转换为实体馆藏。按资源的载体形态又可将馆藏资源划分为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和数字信息资源三部分。

印刷型文献是信息资源的基础。纸质印刷型文献是不会过时的。目前的出版物仍以图书期刊为主。非纸型出版物及网络信息主要来自于纸型文献。人们阅读习惯的倾向性不容忽略,人们已经习惯于阅读纸型文献。纸质文献具有原始记录性。古今中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主要都储存于纸型文献。我们发展中国家网络的普及尚需一个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刷型文献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纸型文献建设还是要重视的。

电子出版物是信息资源的补充。电子出版物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它体积小,存储量大,能高密度储存图书,节约空间并补充馆藏。它可有效保护特藏文献,有利于特藏文献对更多用户的开放。由于价格低廉,它还可以节约经费。电子出版物的诸多优点,使它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发展有越来越快之势。

数字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数字信息的传播能超越时空限制,知识密度高,便于检索,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信息总量在千兆以上,其中90%以上是利用数字形式存储的。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共事和利用,将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提高综合国力意义深远。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文献建设的几个代表性阶段,显示了不同时期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变化,直接体现着新技术对资源结构的决定性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型文献所占比重将不断减小,电子文献的采购数量将日趋增加。同时,网络使各成员馆连接为一个数字图书馆,将最终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

3结束语

第6篇

笔者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多年来在基层调研,直接与各界经济人士打交道,了解到基层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实体经济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失业比率等,特别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实体经济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四大体系”建设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明显放慢的现状

从客观来看,中国从08年春到09年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6.1%,这么长时期的持续下降,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这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大量的企业破产,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中国城镇劳动力2亿多人,4%是多少呢?2亿多人的4%差不多就是一千万。2008年是4.2%,就是一千多万。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导致实体经济宏观层面出现突出矛盾。因此,我国实体经济政策应做出调整,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利率、消费、投资、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从而助力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与“区域竞争力”应相互促进

什么是实体经济?权威的解释是:“指关乎货物与服务实际生产的那一部分经济,是与金融市场买卖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那一部分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活动”。现实世界的“直接生产活动”涵盖了三大类有形与无形新产品的生产,分别为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无形服务。实体经济实际上包括了所有这三大类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等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现包括工、农、商与交通、通信、建筑等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强化“实体经济”是时下一个很热的说法,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最容易听得进去的说法之一,因为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就和地方政府多年养成的“GDP数字偏好”搭牢了,也和“区域竞争力”等颇具“忽悠效应”的概念相靠近。因为地方政府都清楚,这块最能出GDP数字。然而,究竟什么是实体经济,却没几个人去仔细探究。

纵观湖北,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瓶颈。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警示人们,回归实体经济本位才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正途。

发展实体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需要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那将是“空壳经济”。我们搞经济工作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引进增量,一条腿是做大存量。而在经济结构当中,一产是基础,二产是关键,三产是重点。因此,对于湖北而言,当前的产业发展还存在空白和薄弱环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并不是虚拟经济,而是要统筹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湖北而言,实体经济要与区域经济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实体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新舵手”的作用。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建立四大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四大难题。一是生产成本攀升较快;二是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出口大幅下滑;四是面临国际市场“两头挤压”。因此,笔者认为,要使中部崛起,湖北的实体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首位,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处理好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关系,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要加强实体经济的创新体系。实体经济要争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领航,创新商业格式,使之成为一个重大的投资领域。

第二,要调整利益格局,形成有利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笔者做了一个调查:比如,城市道路建设中所铺设的管材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而劣质产品使用寿命不到5年。而有一些用户,却弃其优而选其次。究其原因,是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所致、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所致。目前的湖北实体经济,存在一些不正当市场竞争因素。如一个开发区的建设中,一条两公里的道路总投资3000万元左右,但两公里优质管材的价格不到70万元,相当于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如果管材质量不好,相当于给政府造成40倍的损失,如果使用一千万的水货管材,势必给政府带来4个亿的损失。因此,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垄断性行业的调控力度,势在必行。

第三,要建立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小型企业的传统产业改造,实现成本下降和技术更新。

第四,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使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依法规而行。就湖北而言,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壮大实体经济。通过规范的文件精神,从而破解“成本攀升、投机暴利、硬件‘着陆’、‘地上’发展、金融瓶颈”等老大难问题。

第7篇

业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开发建设单位:北京紫光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业务管理平台/共享协同平台

一、业务需求背景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实践,有关的信息系统在北京市各级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法院“公正与效率”、“司法为民”的工作主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和法院综合应用要求的提高,已有的应用系统在功能扩展、数据类型、数据综合利用等方面与法院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审判系统重“流程”而轻“实体”,无法满足当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审判信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信息共享与数据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3)审判过程和审判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4)审理难度加大,尤其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案件审理难度加大;

(5)领导决策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决策依据少,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

(6)案件增长速度太快,审判业务人员数量的增长大大小于案件数量的增长;

(7)审判效率不高。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案件审理严重超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法院实际审判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技术手段,解决如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实现流程与实体相结合的管理手段,也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数字法院”系统(以下简称“数字法院”)的建设目标。

二、项目设计

“数字法院”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建设首都法院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并结合法院业务构建审判业务支持平台,为法院内部的院领导、审判业务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提供“全数字化”的办公环境,包括数字法庭、数字审委会、实体信息管理、内部网站、无线办公等,以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司法公正、体现司法为民。

该项目于2004年年初开始,建设周期将近3年,于2005年12月顺利通过专家验收。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网络环境、基础业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数字化建设等部分。“数字法院”是“数字北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⒈项目的主要特点

(1)法院业务信息全面管理,如为法院内领导的领导决策分析系统、数字审委会系统,为审判法官管理的法官管理系统、数字法庭系统等,涵盖法院业务的方方面面。

(2)业务流程总体优化,系统为政法委、检察院、公安、监狱等其他相关部分预留了数据交换接口,为更大范围的业务流程优化打下基础。

(3)案件审判智能支持,包括辅助法官判案智能案件实体比对、辅助法官判案智能法规判例支持、辅助领导决策智能审判数据分析、辅助案件执行智能线索查找分析、辅助案件上诉移转智能案件移送等。

(4)审判数据综合应用,如案件评查与法官考核相互联系等。

(5)司法信息社会服务,如开庭公告、远程立案、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等。

2.项目技术创新点

(1)信息技术与审判业务的相互“融合”,包括信息整合、应用整合、案件审判智能支持、案件自动分案等。

(2)司法信息共享与协作,包括法院-法院,法院-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之间等数据传输和交换。

(3)司法信息服务,如开庭公告、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等。

三、CIO的作用和贡献

CIO熟悉法院信息化环境,在该项目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与决策作用。通过CIO的工作,推动了整个项目的开发进程,保障了“数字法院”的正常使用和推广。

1.结合多年法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为实现“数字法院”提供了建设思路、设计思想,并对项目开发进行了有力的指导,把信息手段和技术与法院审判业务充分地进行了结合。

2.带领开发商深入挖掘业务需求,对“数字法院”流程进行合理化整合。

3.及时发现 “数字法院”设计中的问题,并积极与工程师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入开展装备需求调研,协助完成诸如服务器、集控设备等相关硬件设备的采购。

四、项目效益评估

⒈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建设“数字法院”,部署数字音视频应用,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庭审活动过程中的图像、声音、文字和证据资料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将信息实时存入计算机数据库,形成电子档案。通过高速计算机网络可以对庭审信息和各种审判资料进行更迅速的调阅。自2005年12月21日“数字法院”启用后,预定法庭的案件数有147件,共开庭212次,使用“数字法院”系统进行庭审录像的有44个案件,共64次开庭。

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数字法院”项目,目前实施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后期推广至全市所有法院,以独特的风格体现“数字奥运,数字北京”的内涵,作为全国应用示范推广。

整个项目既能够满足现阶段法院系统各项工作的需求,又对法院司法改革预留了丰富的开发升级接口,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全市范围建设数字法院积累了大量经验。“数字法院”在法院工作中的作用和效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促进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数字法院”建设重点完成了审判信息全数字化的工作,信息采集在保留必要的手工录入的同时,增加了通过硬件设备采集音视频、图像信息的能力,更大力加强了对信息共享和重复利用的方式。目前“数字法院”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所有开庭的案件都进行了庭审录像的存储和当庭光盘实时刻录,这些信息已经被审委会汇报系统,法官培训系统所利用。现在软件应用系统已经是法院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干警们每天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软件应用系统,使用系统进行一天的工作。写报告、找资料,首先想到的就是应用软件系统中查找有关资料。法院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通过纸介质和实物进行交流和展现的汇报讨论方式,习惯了通过实时的客观数据和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案件实体信息来了解工作情况,而且随着系统中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干警们的工作效率更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⑵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字法院”项目还紧紧围绕影响法院各项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的问题和矛盾,开发了大量的应用软件,有效地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审判工作的公开,方便了人民群众。全市法院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来,在审判人员相对没有增的情况下,人均结案数量增加3倍以上。例如,《司法文书电子签章系统》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民法庭,影响法庭案件审限的“盖章难“问题,使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庭审后不必再往返法院给裁判文书盖章,提高了当庭宣判率,当事人稍微等候即可拿到判决书,不必再次到法庭,减轻了诉讼当事人的诉累。

⑶优化了法院工作程序

“数字法院”系统最大限度地对案件审判信息进行采集和共享应用,从而优化了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流程,减少了手工劳动带来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各级法院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通过召开会议、手写脑记的工作方式,习惯了通过实时的客观数据来了解工作情况,指导工作进行;改变了以往上级的精神通过各种会议层层传达、层层转发文件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司法公正。例如,《审判流程跟踪管理系统》,突出案件审理流程管理的审限跟踪、审限警示、超审限通报和内部监督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等科技手段,对各类案件的立案、送达、开庭、结案、执行等环节跟踪督办,切实解决了少数案件超审限甚至久拖不决的问题,加强了审判监督和管理,提高了审限内结案率。《交办事项督办系统》便捷、高效的管理功能,彻底转变了以往手工劳动下信件层层批转、中间过程冗长、“石沉大海”不见回音的被动局面等等。

⒉经济效益分析

据统计,北京市法院每年受理的民、商事案件中的诉讼标的达500余亿元,巨额社会财物滞留在诉讼活动中,严重地影响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法院公正及时地依法处理涉诉经济纠纷,处置涉诉资金,不仅能够使滞留在诉讼过程中的占国民生产总值近1/10的巨额财物重新进入社会经济生活中和流通领域,而且可以使各种市场主体提高遵法守法的意识,自觉地在法律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达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经济环境的目的。“数字法院”作为重要的科技手段,在北京市法院每年的案件增长速度高达20%以上、审判业务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对法院提高审判效率,促进了司法公正,体现司法为民提供了基础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间接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城市信息化,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通俗的讲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数字城市有基础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是由高速网络支持的计算机服务系统及网络交换系统;第二部分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由各类基础地理信息组成,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数字城市”建设框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字城市三维建模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数字城市的管理使用者,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

2 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

数字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可以大大的节约建设成本及缩短建设周期,基础数据是对城市目前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只有保持了现势性及必要的精度,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作用,更好地为城市发展规划做好保障服务。但由于数字城市建设中所收集来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从数据形式、数学基础及提供部门等存在多源性、多维性、类型多样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数字城市建设的相关规范进行整合才能利用。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整合时应根据数字城市的相关规范和要求从数据的格式、数据的测绘基准、数据的现势性等方面进行。

(1)数据格式的统一

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实测和收集的基础数据,由于使用数据平台、应用需求不同,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另外各部门数据采集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时间不同,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各部门间很难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必须使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各类数据转换为数字城市建设认可的、统一的数据格式,如DLG常见的数据格式为dxf、shapefile等。

(2) 数据的现势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使得城市现状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有的空间地理数据都不是最新的现状数据,现势性不强,因此,已有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是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测绘基准的统一

空间数据在获取时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使用方便及要求,使用的测绘基准也不相同,这些数据如果不通过投影变换根本无法直接叠加在一起使用,因此数据收集时应注意收集数据的测绘基准信息,以便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方便投影变换,统一数据的测绘基准,进行数据的无缝衔接。

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要求及方法

数字城市建设需整合各部门的数据,如测绘、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他们所提供的数据在采集、编辑机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参照本行业的技术标准,如在数学基础、建库标准空间数据分层、属性信息及质量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针对以上的因素,在数据进行整合时应由一下几个环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数据需收集测绘、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应首先分析源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及空间分层、属性信息及数据质量等,找出与数字城市建设标准及要求间的差异,建立新旧标准及各矢量图层之间的关系对照表。

(2)数据转换及入库

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变换、分类代码的转换、图层的定义及重新分类、已有属性信息的提取等处理,使之初步符合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

矢量格式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空间实体无丢失,空间实体几何精度符合要求,空间实体属性内容无缺失,不改变实体之间、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DO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DOM数据的颜色不失真,DOM数据分辨率不降低。DEM数据转换后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格网点的平面坐标应保证正确,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保证正确。

数据转换入库后应进行数据编辑处理、接边处理、拓扑关系处理、属性信息检查及补录等工作。

矢量数据编辑处理完成后应满足:要素分层符合规范设计要求,图层设计及整理要求应符合数据库标准,属性数据填写正确,数据代码正确。数据接边后应保证分层实体及属性值应保持一致,图层内部及图层间拓扑关系正确;接边时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影像数据整理镶嵌需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才能镶嵌。并且应保证:地理覆盖完整,镶嵌后无模糊或重影、色调均匀、纹理清晰。DEM数据接边重叠区格网点高程值一致。

(4)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整合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检查数据的数据基础的正确性、数据的完整性、逻辑一致性、合理性、属性数据正确性、附属资料完整性等内容。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可以提高数字城市建设速度,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在采集、数据库建设等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实现各行业数据的共享,更好的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倬,,李成名,李海明,毛东军.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系统建设[J].地理信息世界,2008(5).

[2] 承继成, 林晖, 周成虎, 等. 数字地球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 边馥苓, 王金鑫. 论数字城市工程及其技术体系[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4, 29 ( 12 ): 1045-1049.

[4]陈延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03).

第9篇

存取与拥有的定义

在网络环境下,拥有是指通过购买等手段实际拥有文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通过实体收藏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存取是指,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行为。存取也叫开放存取,它是一种信息自由传播、公平获取的思想,存取的文献资源是一种虚拟馆藏,图书馆对此文献只有使用权。

当前存取与拥有的情势分析

一直以来,图书馆界对于存取与拥有都各持己见。有美国学者威格纳、安德斯、林登等的存取论,也有美国学者莫希尔、韦思琳等的拥有论,还有美国学者辛普森的存取和拥有总和论等。

2009年12月25日,亚马逊宣布,当日kindle电子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了实体书籍。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4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一方面,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有1/4的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另一方面,网络阅读却连续6年成倍增长。

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时代的进程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正如存取论观点所提出的,存取正在逐步替代拥有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目标。那么数字时代下,文献资源建设真是发生这些转变了吗?其实不然,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人们愿意接受、乐于使用新的文献资源方式,那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这种虚拟馆藏的运用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阅读观感,体现着更加积极的图书馆发展观念。但是,传统的实体馆藏的运用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它有着一种寻根问源的意味。拥有实体馆藏可以使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导致文献的变化或丢失。因此,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

存取与拥有并存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就很好地阐述了文献资源建设的这种变化。定律的第五条: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是说图书馆应不断寻求发展变革,通过用户体验、用户的参与创造,促进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就数字时代的今天而言,存取和拥有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图书馆在馆藏建设过程中,不能单方面思考是采取拥有还是存取来进行文献资源的再建设,而应该把拥有与存取同时置于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中去综合考量,图书馆所蕴藏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拥有还是存取,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注重存取与拥有文献资源建设的平衡关系

存取与拥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两种方式,在处理拥有馆藏资源与存取馆外信息之间,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存取与拥有是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图书馆的实体馆藏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面对日益增多的读者需求,仅靠本馆的拥有是无法实现图书馆目标的,而数字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虚拟馆藏正好可以弥补图书馆拥有的不足。存取的出现和运用验证了阮冈纲赞的图书馆学定律,是更加积极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观念。

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两种方式,存取与拥有又会根据各自图书馆的性质、经济情况、区域读者的阅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存取与拥有需要能动性的保持动态平衡,对于利用率低的文献应该采用存取模式来降低成本,对于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可采用拥有模式,对于有些文献资源适用于拥有模式,而对于有些资源有可能仅适合于存取模式等。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成熟发展,图书馆要不断地进行调节整合,使之能处于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协调运用存取与拥有关系

存取与拥有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馆藏文献发展理论与实践运用中的重要课题。由于各馆情况不一,对于采用统一的方法机制来合理运用存取与拥有是不可取的。各馆应明确自身图书馆的定位,注意存取与拥有的比例分配,确定什么样的文献信息采用存取方式,什么样的文献资源采取拥有方式,以便协调运用两者的关系,开拓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局面。

1)通过经济费用的分析思考来调整存取与拥有的比例。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而图书的价格日趋高涨,各馆都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再加上实体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源的购置,图书馆馆舍的容量、设备,以及人力的投入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各馆因根据自身情况分析是否能以最少的花费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数字环境下的虚拟馆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体馆藏的不足,在信息资源的提供方面缓和了因实体馆藏不足所造成的供需矛盾。因此,通过充分考虑经济费用问题来调整实体和虚拟馆藏,使两者能相辅相成,从而发挥馆藏经费的最大效用。

2)根据用户知识层次,需求特点来调节存取与拥有。用户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使用习惯等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文献资源的利用。年青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对于存取功能的运用相对比较得心应手,而年长些的读者相对较多的会选择固守传统的阅读方式。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就有一条:书是为了用的。这就要求各馆在设置馆藏资源时要注重符合馆藏的优化调整。另外,“每个读者都有其书”是说,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要区别对待,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各馆要了解读者的需求,经常性分析用户的反馈信息,通过合理配置存取与拥有来尽可能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在文献资源建设当中,还要注意虚拟馆藏的信息过滤问题、信息的时效性分析、资源的易用性分析等。随着数字时代的进步,图书馆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前行,如何处理好存取与拥有,各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便确立适宜的拥有与存取模式,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勇,宋秋水,牛贵兰.存取抑或拥有:兼论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44-45.

[2]张静,张淑芬.有效的资源共享是存取和拥

有的总和[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1):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