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34
导语:在心理与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30-02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TCM and modern psychology discuss a portion of people mentality,integration of them is holistic psychology. The key of integration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be controlled by congenital Shen.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ckground of mentalit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Keywords:psychology of TCM;modern pysychology;personality frame;culture background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现代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对同一个人的心理所做研究的科学,是对人的心理不同侧面研究的,而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所以这两门科学是可以结合的。
1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外统一性,因而完整、活体、动态地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及其疾病的反应状态,所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中医心理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并有异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它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不同
《黄帝内经》建立的年代社会极端落后,人们尚处于原始社会,人们不可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在状况,对人的意识也只能从原始功能方面进行论述;中医心理学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主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而先天功能是人的自然本质,但是没有结合到人的社会本质,没有论述到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及行为。人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自从人的产生,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因此中医心理学应该从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下论述人的心理以及意识、行为等,构建完整的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建设完善的现代中医心理学;这样中医心理学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更能适应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导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健康。否则中医心理学仅仅是一门不能适用社会需要的学问。
现代心理学是从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论述了人在社会中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对人类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也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
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参照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有关。
3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
心理的本体是人的元神,元神是由心(为主)之气升华而产生,与其它四脏之气升华合而生之。在元神的支派下产生各脏腑器官局部之神,在肾为志,在脾为意,在肺为魄,在肝为魂,在心为神。元神居于脑,是神的功能的综合的集中表现。识神是元神的活动过程和内容,是元神的功能表现。
元神的功能:元神的功能可以分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3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参照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的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参照模式。
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仅仅论述了人的心理的功能方面,对于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现代心理学讲述了心理发生模式的后来的发生以及结果,是人的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人的功能及其根本。所以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是完全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5 人格参照模式与七情病
人格参照模式是元神功能的调节方式,它影响和调节元神功能的发挥,在统一中构成了人的心理整体。在后天生活中,由于人接受了外在信息的影响,元神行使了它的功能,如果人格参照模式不能接受这种信息,而内化不足,这就在人格参照模式中形成了滞点,这个滞点构成了新的人格参照模式,滞点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断扩大,以致影响了元神的功能,这就是情志病,甚则造成抑郁病或者精神病。与五脏对应,五脏是模块化的,由对应的网络模块构成,同理人格参照系统也由相应的心理模块构成。心身相合,不但是元神,而且也包括人格参照模式。所以,意识上的情绪处理不好,形成人格参照模式的滞点,影响来功能的发挥,日积月累可能造成身体的疾病。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工作者总是在考虑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还要研究学生心理,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去,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它提出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通过口语训练掌握外语。利用心理学上的这种剌激反应理论,强化操练,最终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达到脱口而出,从而学会语言。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法(Aural-Oral 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结构语言学的句型训练的体现,它在理论上比直接法更为完整,为大家所熟悉的《英语九百句》(English 900)就是按听说法的理论编写的。此外,还有《新概念英语》 (New Concept English),《看、听、学》 (Look, Listen and Learn),《学好英语》 (Success with English等。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教学原理,强调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加强言语技能的训练,把听说领先法作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均突出了句型训练。词汇要通过句型、话语去学,讲单词尽量不用本族语。语法学习要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行为主义学派的视听教学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刺激―――反应(S-R)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该模式对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导致了“视听教学法”的产生,它强调图像和录音刺激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既然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充分运用大脑机制,在课堂上多看多听多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巩固和提高学习效率。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视听课的课时,连传统上只注重教师讲授的精读课也加入了大量的视听内容,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说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把英语教学局限于某种行为模式中,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削弱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地位。为了弥补其不足,认知心理学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学派
1.认知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认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获得语言习惯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他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强调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律来学习语言。他认为,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重视人的思维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认知学派认为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的;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构造作用,形成完形的“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心理学派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认知主义学派的发现学习法
认知心理学家提倡“发现学习法”,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认知学习。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新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需建立联系,二是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也使旧知识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换句话说,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英语阅读,这样文章的主题句、文章体裁的特点和结构规则只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外部条件,而阅读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则是影响阅读理解和分析技能实现的内部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学派
1.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亦称情感学派。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2.人本主义学派的情感教育法
人本主义学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强调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这些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特别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方面,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轻松学习”理念就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本主义学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创造“真实”、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学生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情而热爱他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是尊重老师的,喜欢热爱学生、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平时以表扬为主,寻找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加以表扬,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几点认识。
1.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在交际中不断运用、磨练。为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2)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搞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今后学习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3.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里,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儿童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智能。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外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而不是“填鸭式”地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在注意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运用社会心理的归因理论,即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激发学习动机就要提高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学,利用感彩浓厚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直观兴趣不是目的,但有利于调动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自觉兴趣表现为求知欲;潜在兴趣表现为情感、意志、目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毅力,加强信心,产生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动机),并培养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精神
4.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这种新兴的研究思想倡导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人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引导人们在好的条件下更加有效地生活和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从重视人的缺陷与疾病向重视人的优秀品质转变,提出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缺少个体的积极力量。在当今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应当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而且应当对学生的正面积极力量进行建设。
二、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分析,且持续地转化理论成果为教学方式
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针对我国实际现状的本土化分析比较少,怎样基于国人的人格特点对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这具备挑战性。鉴于此,可对固有的心理学其他理论进行借鉴,实时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一些新型的思想和理念。除此之外,怎样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持续地改革教学模式也是本土化分析的一个关键方面,这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根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和健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制度
与文化环境相应的文化气氛不但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气氛,而且也包括一所高校的文化气氛。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应的校训,其源自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而也能够以相应的角度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能够根据如此的文化环境,凸显自身的长处,借助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行全面地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得以形成。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
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不但指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还要具备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良好的社会功能、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自主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积极的心理潜力和积极乐观的成长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进行发掘,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人积极心态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产生等,这一系列的内容跟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都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与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效地体现心理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
在教育的目标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学生自身的积极面进行关注,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我们人格当中的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其具备治疗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功能。只要发挥了人自身的潜力与发展了人的积极心理,就可以推动发展人的积极适应能力,实现人自身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维护。为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倡导积极教育,从而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挖掘潜力,确保学生的发展与生存。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加强
1.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指出,只有激发个体积极的体验策略才能凸显出治疗的功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但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参与,以使学生在行为活动当中感受到成长以及成功的价值和乐趣所在。在营造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感受,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能够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心理辅导、心理自助、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还需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知识渗透于课外的活动当中,切实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重视积极的心理测评
借助心理测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把握,这属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其能够让教师进行更加有目的性和有效的教育。然而,之前学校进行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待学生就好比是对待病人。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把握,不但涵盖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涵盖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在对群体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内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增强,最终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69-01
一、前言
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早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
二、环境、室内空间与心理的概述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曾经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人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在各种环境中居住的人们为了生活的舒适和愉快而不断追求行为上的方便,于是可以见到的最朴素的形式就是人们在草地上踏出坚实的道路。”
环境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三、人的心理基本需求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大部分人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
(二)领域性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对于不同环境、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
四、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
(二)材料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节,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在造型纯净化、抽象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以及人们对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部分。如利用带有古朴色彩的材料及浓郁地方色彩的装饰细节来使人们对环境唤起一种“熟悉”的感觉,触景生情,寻找认同感。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光影给人以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
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的构思,完成有意境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费。
五、结语
任何室内环境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不是一个孤立自成的体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觉感到的和谐室内环境。”
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如下:
1、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哲学与心理学互为前提与基础,哲学是根基,两者相辅相成;
2、从历史角度分析,心理学脱离于哲学但服务于哲学,心理学是从哲学的出发点开拓扩展的产物。历史上哲学每一个理论的发展,都促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流派;
3、 从具体问题角度分析,心理学与哲学存诸多交集,心灵哲学的很多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1.美学、心理学对歌唱艺术基本元素的影响
嗓音是比音更高级、更复杂的歌唱艺术的基本元素,它是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媒介。为了将嗓音这个现象充分利用,我们需要美学和心理学的共同指导。美学和心理学是歌唱艺术的真正灵魂,决不能忽视了加强自身的美学和心理素质的修养,这是每一种艺术都需要最先表达出来的东西。对初学者而言,深厚的人文积累和最平淡的情感至关重要。这能使你避免受到任何强烈的心理影响,从而引起错误的发声方法。
共鸣也是歌唱艺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之一,共鸣赋予嗓音以音量、音质和响亮度。最大量的共鸣只有当发声器官在完全松弛,处于自然状态下才能得到。意大利著名歌唱家、被称为人类从未有过的、最美好的声乐艺术代表的恩里科・卡鲁索曾指出:“自然唱法才是真正的歌唱方法”。 共鸣应当由人体从所有的腔体供给。受到不同体格的结构、身体组织的发展和种族的影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量的和不同质的共鸣。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事实,就是一定的种族通过歌唱表达他们的情感,其中更为突出的资质是当属遗传的气质。存在这些传统的种族素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首先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然后逐步发展到一种人文精神和心理形态,从一代到一代,一个世纪到一个世纪地传下去。例如,拉丁民族的性格,尤其是意大利人,一直是联结着温和的天气,明亮的阳光,纯净的天空、火山等,所有这些因素似乎都培育着他们的一些特点和自然的气质,这必然影响着那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理。
2.美学、心理学对歌唱艺术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影响
在歌唱中,发音器官发音时的调节极度夸张,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而归根到底是由其人文素养低引起的。这种声区中的声音“破裂”是喉咙间歇性收缩的结果,一般是由于受到精神紧张、恐惧或别的激动之类的心理影响的摆布,渐渐渗入肌肉和软骨,以一种夸张的拉力代替了正常的放松。从生理上说,在嗓音的声区中,根本没有“破裂”的需要,在美学影响和心理控制下的声调,可以让我们在音域中轻松地达到任何高度,不用将人为的强力强加于发声器官,以致使其在声区中发生不必要的“破裂”。
说话和唱歌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它们产生于同一生理机制,因此它们是同一发声现象。说话的声音是声音现象中很结实最基本的元素,正因为如此,说话声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色彩,便可使歌唱增添美学和心理的装饰,并使其最终走向完善。说话声多类型的细致区别及音高的不同变化给予人类所有的美学和心理情绪――爱、忧伤或快乐等以生活的真实表情,它没有音乐的协助,却几乎和歌唱嗓音在同样的调上一样,是那么的美。从美学和心理学上的观点来看,说话声的重要地位,不论在戏剧艺术中还是作为歌唱心理的基础,都是不容忽视的。当原始人第一次想要发泄他的欢乐、恐惧或惊讶的情绪――大致可能是一种不明确的迷惑的感觉――他喊出的第一声,构成了他第一个语言的表示,这喊声动荡在空中而萌发了语言,这是心理影响所启发的,并且,无疑是庞大的现象冲击了他――可能是见到太阳的情景――这第一个刺激,逼使他为表达他的感觉而突然的叫出声音,这就构成了讲话的原始形式,从而产生了语言。如此产生的人的声音,在一开始就是由心理所支配、所控制的。说话声实际上是歌唱嗓音的生理结构的、心理的和美学的根基,是歌唱声音的重要因素,并形成后者的真正的支柱。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没有别的天资能像一个美丽的说话声或歌声那样,有心理的威力和影响,能深入人类心灵的深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3.美学、心理学对歌唱艺术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影响
不管怎样,说话或歌唱都是以语言的符号――字作媒介的,即我们求助于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如果声带所发出的声音,被阻止转化成字,那就只是一个物质的音。在歌唱中,表达我们情感的美学或心理的使命,是委托给字,而不是委托给声音,也就是说:在歌唱中,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字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同时,说话声是歌唱的基础,这种关系纯粹是从美学和心理的观点来探讨的,并涉及到字在音乐中的功效。的确,音乐若没有词就无法表达、憎恨、恐惧、欢乐、兴奋、羡慕等等。说话的声音是没有声区的,然而我们仍会有高和低的音调,并且在不同音高上有声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是与字的心理影响相关的。例如:当我们激动或发怒等时,讲话就大声些;而在爱恋、愉快和亲切抚慰的情绪下,就讲得柔和并显得轻快些;在严肃或悲哀时就讲得低声些。全部这些内在的美学素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在支配着我们声音的音高和色彩。歌唱声音特点的变化应该与这些情感的影响相似,它们之间的关联比发声的物质结构更紧密,如此,才能使声音的整个音域有均衡的状态,并提供一种正确的技巧。
这些心理的变化,在音的高度中,不需要在发声器官中加以人为的调节。例如:在朗诵中,当艺术家要表达快乐、温柔、一个梦、一个幻想的优美情感时,他就将声音提得较高(有些表演很艺术化)以便发出个轻松甜美的声调;在略微忧伤时就及时的将声音减轻。此时,生理的发声结构完全服从于美学无形的影响以及心理的暗示,在歌唱中必然会发生同样的情况。音高的变化,在正确发声中决不能在换声区有所变动,仅仅只需在表现歌唱所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时,给以不同的心理色彩罢了。例如:在无可比拟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二重唱中,它大多是凭借歌词的优美情感,而不是依靠音符的技巧效果来传播表演者圆润的嗓音,这儿的发声不是巧妙的机械功能,而是歌词的美学和心理影响的自然结果。“头声区”对轻的半声,也并没有什么相干,在这段二重唱里,仅仅要求在这种美学和心理影响下,把它(半声)的声音变弱。
作为一名歌唱者,最首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嗓音来表现歌曲的思想情感,那么首先就必须从美学和心理的角度很好的理解歌词的内涵,揣摩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心理变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并在歌唱时,使自己融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演绎出完美的歌唱艺术。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
所谓本土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从狭义的讲是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
一、本土心理学的起源
一般认为,本土心理学的正式产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随后,1993年,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 Kim)和佰瑞(John 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经验》一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心理学者维基里欧(Vigilio G.Enriquez)等人编辑出版了《东南亚一本土心理学:论文选集》。在中国,以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于1980年宣读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为标志,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其他学者也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
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本土心理学的核心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单极化。因此它有着广泛的思想、文化、社会和学科背景。具体来说,是因为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
首先,西方科学心理学从建立开始,就积极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这一取向虽然带来了科学心理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主流心理学中严重的客观主义倾向。心理学家对客观主义盲目崇拜,他们认为,只有采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人文性。它认为,应该用质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解释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
其次,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的做法,导致了其“去文化性”的这一特质的产生,而实际上,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而西方科学心理学则忽略了这种影响。尽管西方主流心理学刻意模仿自然科学,去除心理学的文化性,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实际,因此,他们需要发展一个针对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于是本土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本土心理学的特征
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学聚焦于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外显行为和认知等可观察分析的“客观事实”。即倾向于意向实在主义。把增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语境中人的深层意向和需求,使人们在理性层次上审视自我的人格、行为特质,达到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表现出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学也是一种植根于欧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学,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严格性,往往不能适用于其它文化和社会的本原现实中,对存在于其中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极易产生误读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契合性在应用方面表现为面向实际生活,例如,中国心理学家对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缘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对对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对分离、领导者的养育任务的研究等等。
3、范式多样性。首先是研究主题多样性。本土心理学不将研究对象限于一般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而是发掘出多样性的课题。本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做本土性的解释,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本土心理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土心理学主张现象学和质化的方法论及方法。认为采用的研究工具应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关注被研究者用来解释心理和行为的术语、系统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说明的是,本土心理学虽然推崇现象学的方法,但也运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三、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心理学家就开始推动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及自身发展的不足,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认为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二者没有区别,是可以划等号的。杨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国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由“非本土”的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所以“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心理学由“非本土”的状态转换成“本土”状态的过程。而“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它是心理学本土化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和状态。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心理学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2、研究策略与方法难以实现本土化。
杨国枢教授曾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移植过来,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都拿来研究中国民众。而且,本土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内容,基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基础上的本地区、本民族人们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特点等。我们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而这些量表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都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心理学教育,而且,西方心理学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我们能够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下看到色彩,也可能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无法记起不久之前看到的颜色,还会因过去的记忆而喜欢或厌烦某种色彩。从这些现象中可知,除视觉信息之外,色彩还伴随着观念上、象征上以及生理学上等的多种认识效果。
色彩的这种与人类心理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色彩的应用领域除设计和色彩营销之外,又扩展到色彩的内在影响、色彩治疗和色彩心理等多个方面。
产品若要受到顾客的青睐,除在性能、材料、设计和广告等多方面下足工夫外,还有一个绝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商品的色彩。
如果是跑车,显然要使用具有轻快敏捷之感的颜色;如果是年轻女性使用的商品,色彩就必须要让女性由衷地感到可爱与漂亮。
在以下的色彩特性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色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散发味道的色彩
色彩与味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红色与白色让人感到甜味,黄色让人感到酸味。这是因为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熟透的水果,白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白糖,而黄色则可使人联想到柠檬和柑橘。
人们会通过生活经验将色彩与味觉联系起来。如果实际的味道与视觉上的感受不相符,人们将很难接受。
男性喜爱的颜色
男性喜欢锐利、冷静和饱含力量的颜色,最能表现这种特征的颜色是纯色及与纯色相近的暗色调色彩,这些颜色是男性商品中主要使用的颜色。
富含都市气息的色彩也深受男性的喜爱,泛灰调的冷色就可以流露出这种都市的情调。
从男性使用的刮脸刀中,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色彩喜好。在深受广大男性喜爱的刮脸刀品牌中,黑色、藏青色和银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女性用的除毛刀则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有除毛刀都是明亮色调的粉红与蓝色,突显了可爱的形象。
女性喜爱的色彩
女性喜爱的色彩当首推粉红色,尤其是年轻女性对粉红色的钟爱更加强烈。粉红是幸福、甜蜜、舒适、年轻和可爱的象征,同时在生理上具有促进女性荷尔蒙分泌的作用。
粉红也可根据明暗和浓淡的不同分为浅粉红色(baby pink)和鲑鱼粉色(salmon pink)。
不同粉色的区别在于色调。之所以要关注色调,是因为女性对每种色调的印象都各有不同。
在粉红色的各种色调中,受女性喜爱的有淡色调、浅色调、浅灰色调和轻柔色调,这些色调都能展现出温柔、柔和和反差小的形象。
对于以女性为目标消费群的店铺,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用女性喜爱的色调。首先,最好将外观与内部都装饰成明亮的色调。给人以清洁感的白色系也是女性喜爱的颜色,因而可以在外墙或内墙中使用泛灰或泛黄的白色或者米色等柔和的色彩。如果用粉红或紫红等点缀色强调局部,可以营造出浪费的氛围,对吸引女性顾客会起到极其明显的效果。
在化妆品包装的设计中,由于化妆品是涂抹在皮肤上的商品,温柔宁静的色彩不会使人感到负担,因此化妆品的包装多采用明亮、柔和和轻淡的色彩。
儿童喜爱的色彩
人在出生后1~3个月,开始具备了识别色彩的能力。儿童首先能够分辨的色彩是红色与绿色,其次是蓝色与黄色。由于儿童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只能辨别出鲜艳的色彩。
因此,儿童喜爱的颜色是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等原色。如果从色调的角度看,就是鲜艳色调与明亮色调。而对无彩色的白、灰和黑则没有丝毫的兴趣。
当儿童逐渐长大后,在对颜色的偏好上会产生性别差。从前在5~6岁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近来在3~4岁就可以发现这种征兆。
男孩会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孩会喜欢暖色系中的粉红或红色。从儿童商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色彩偏好上的区别。然而,最近在女孩使用的商品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品使用明亮的蓝色。
吸引眼球的招牌色彩心理
店铺的招牌可以说是诱使顾客进店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招牌的色彩决定了店铺的形象,所以一定要选择符合店铺特征的色彩。
便利店的招牌应给人以“容易进入”、“生机勃勃”的第一印象。因此,最好在印象空间中“轻快的”印象范围内选择与店铺理念相配的色彩组合,使顾客产生亲密感。在市里的便利店招牌中,有的招牌是以黄色为基调,同时配以红色与深蓝色以提高明视性,也有的招牌通过红、绿和橙的搭配强调轻快活泼的感觉,而蓝色系与红色系搭配的招牌则可向顾客传递更加清爽、干净和生机勃勃的形象。
当配色以强烈的原色为主时,容易使人感到杂乱,因而需恰当使用黑色与白色,以避免杂乱的感觉。
(钱丽娜摘编自《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作者金容淑,2011年1月出版。)
味觉与颜色的关系
甜:桃、蛋糕和冰淇淋等以红色为基调的粉红色系
咸:蓝色与灰色系等可使人联想起海水的颜色
酸:柠檬、橘子和猕猴桃等黄色和明亮的黄绿色系
苦:中药、草药和咖啡等暗棕色
辣:暗红色系的颜色
如果食物中含有多种颜色,红、绿、黄三原色的搭配会更有美味诱人的感觉,提起人的食欲。蓝色系的颜色通常不会给人留下美味可口的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与食品相关的商品很少使用蓝色。然而,对于与海洋相关的商品,或者打算利用蓝色表现新鲜、凉爽和清凉的味道时,也可以适当使用蓝色。
据统计,在人类从外界所获取的信息中,有87%是通过五感中的视觉得到的。这样看来,即使说颜色决定了味道或食欲也不为过。因此,食品包装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能够激起食欲的颜色。如果单纯为了与其他商品相区分而采用蓝色,恐怕就要在销售上承受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