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文关怀建设

时间:2023-09-18 17:40:34

导语:在人文关怀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关怀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和谐医院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彰显了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社会风云突变的今天,一味因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医院员工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要构建真正的和谐医院,只有在对职工运用人文关怀手段的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使和谐医院的建设卓有成效。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的现实关怀与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的终极关怀的有机统一。人文关怀的具体对象是对现实中的每一个生命体,关怀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生命价值得以张扬体现,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给予关注,对人的尊严予以呵护,对人类追求解放与自由的权利予以肯定。

心理疏导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领域。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体制的转换,观念的冲突,都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震荡,增加心理负荷,甚至导致一些人内心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方面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地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心理疏导即是指教育者或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测量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并用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方法。

二、建设和谐医院的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医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进步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人性的沦落为代价,物质生活的丰裕和满足同样不能以牺牲人的精神生活为代价。我们既要充分享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甜蜜果实,也要品尝时代前进的精神喜悦,这才是健全的社会、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医院是实现医院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作为维护社会健康与安定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和谐医院又是推动其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养分,而构建和谐医院也同样离不开医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只有和谐的医院才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力量。

2.建设和谐医院是医院参与竞争的力量源泉

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组织内部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组织的力量才能最大化。反之,内部的混乱将会极大的破坏系统运转。医院的发展根本上来源于职工的辛勤创造,只有内部和谐的医院,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内部的不和谐会成为医院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医院最大的竞争力应是医院内部的人和。医院职工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和谐是医院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

3.构建和谐医院是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探索

“人”是组织中的成员,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一切生产要素,都离不开人的组合与处理。和谐的医院组织,信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成果惠及职工。充分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促使职工和医院共同成长,把职工的利益目标和医院的利益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高度重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甚至决策权。人本管理,重新认识到人,也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在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的眼中,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人本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积极探索,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医院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医院的和谐,需要在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经过许多次积极尝试才能最终实现。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建和谐医院的基石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认识,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涵,为构建和谐企业明确了方向。

1.人文关怀是和谐医院的人文基石

人文关怀的提出,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恢复了人的属性,这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状况的肯定,它释放了人的潜能,是对人追求自由的理解。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发展,要求医院看“人”的观念转变,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更多关注“人”的内在本质属性,从而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这是对人的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时代的发展,价值多元化,生活追求多样化,医院职工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道德困惑、信任危机、信仰缺失、理想迷失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出现;群体焦虑、公信危机、价值失落等不良现象也在人群中滋生蔓延。所以,再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去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存在于医院职工思想上的深层次的问题,就不可能得不到解决,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人文关怀,更多强调的是引导,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真情感化,促使思想认识得到升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论语》中有:“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教育的最佳效果,在于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信念,采用适当的形式,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引导职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医院及社会中的问题,从而形成团结一致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心理疏导是建设和谐医院的心理基石

和谐医院应该是组织与职工的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协同成长。医院职工内心之中的心理契约应该是动态的、平衡的、和谐的――基本满足双方对各自的期望,医院组织与职工之间营造一种互信的氛围。这种信任资本的储蓄,可以极大地形成凝聚力,这是医院直面危机,迎接挑战的信心源泉。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和谐医院立命之本。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利益分配的调整,工作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医院自身必须随时应对外在的挑战,重组、裁员、改制等必然给职工带来否定、怀疑、抑郁、缺乏安全感、困惑、情绪低落甚至抵抗。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实现医院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社会的变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微观世界领域发展变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领域,就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竞争的加剧,体制的转换,观念的冲突,都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震荡,增加心理负荷,甚至导致一些人内心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方面的问题就十分突出地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开展心理测试与心理分析,进行心理诊断与心理咨询,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便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心理规律,融会贯通运用心理知识与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服务,是一项必备的功课。

四、建设和谐医院的途径

1.和谐文化途径

医院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共同价值观,是职工信念、价值观等内容的交集。组织混乱、人心涣散的医院,职工价值观的交集一定非常小。职工与职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及领导与职工之间的交集几乎没有共同的重合之处,这样的医院是谈不上和谐的。而在具有强大的医院文化的组织里,尽管每个个体也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是,他们的交集是非常大的,有一块核心区域处于关键位置,能够明显重合,是医院共同的组织文化,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职工们在行为上遵守,内心里认同。可以说,交集的大小决定了医院和谐的程度。医院的和谐体系建构,一定是从医院的文化精神塑造开始;没有人性化的医院文化医院的人文关怀也是无本之木,只是领导装饰的漂亮窗纱。

2.和谐管理路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医院而言,就是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用医院发展来满足职工的需求,为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便利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为人服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应成为所有管理者所要追求的境界。

3.和谐心理路径

和谐心理首先从和谐环境开始。这里指的环境主要指职工的工作环境,如病房、办公室等,这种和谐文化重点在于对自由的倡导。医院应从职工的利益出发,尽可能改善办公的设施,让职工享受愉悦体验,从而降低压力感。情绪和压力管理,是职工和医院共同的责任。在组织层面上用心服务职工,对职工实行人本管理,重视职工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消除工作中的不安全感,有效应对压力带给组织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所作的报告.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当前心理问题多发多态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1]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一、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紧迫性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大学生面临许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压力源,影响心理健康,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成长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思考怎样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问题

教育的本性是人文的,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必要保障。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和谐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注入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而容易忽视或缺乏人文与情感的融和。这是导致师生时空距离、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先进优良的物质文化功能的最终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

(二)大学生厌学问题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在高校中较为突出,这既不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要分析大学生厌学现象,探究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策略,实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网瘾问题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网恋、游戏狂、旷课、成绩下滑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关注、研究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四)贫困生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压力大、在困难面前持消极的态度、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他们正视现实,培养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劳动观念,自尊、自立、自强,讲求诚信,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取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五)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基于上述情况,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深化认识,切实树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各部门团体。因此,需要各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和谐心理”的理念,强化公益意识,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部门合作,在校园提倡“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理念,消除师生对心理问题的片面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协调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做到四个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咨询中心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包括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和预警,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和谐。 [2]

我们要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社会文明;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中,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为城市的存在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安全让母亲不敢让孩子在屋外独自戏耍,塞车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愈来愈近然而心灵却越来越疏离……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一员的建筑师,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建筑师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尽量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在“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二,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

绿色建筑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环保、节能以及亲近自然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又一热点方向。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文关怀始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绿色建筑中“绿色”的含义主要是指建筑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需要充分的尊重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在绿色建筑中充分提相处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够完整的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确保绿色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三,绿色建筑设计节能的意义

1, 建筑设计与能源节约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能源统计,是按产业 、交通、居民和商业等四个部门统计。很容易得到建筑能耗数据,即居民和商业能耗之和,其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的能源统计模式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分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批发零售、生活消费和其它等多个部门统计。如果将后三个部门的能耗当作建筑使用能耗,则我国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 20%左右。

在很多建筑中,也没有区分各部分能耗。如通常认为在公共建筑中,空调采暖的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最大比例 ,其实这一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持。国内建筑物中能耗计量很粗糙,一般只有冷水机组有单独的功率表,空调的末端装置和输送系统的耗能无法与其它动力设备和照明的耗能区分开来。

建筑节能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建筑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师应积极按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人们的建筑热环境质量,提高采暖、空调和电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建筑使用能耗,为节约能源,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的构筑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滞后于同期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思想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结了这个时代最辉煌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最后它甚至会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而穿越千年,世世代代的影响后人。这时的建筑所代表的意义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师所讨论的范畴。

上述问题同时揭示了建筑物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会为相应的阶级服务。在学习建筑史时就不难明白建筑物中形制 、形象所反映的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建筑变化的先锋,它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形成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而代表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虽然在物质上建筑不是速朽的,但它们都改变不了最终湮灭的结果。但其在精神及文明上的传承和影响却是长久存在的。所以建筑设计在文化和哲学上的意义显而易见。

建筑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关系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它为了人类而美。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建筑师的创作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如果我们不否认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在建筑这一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中,也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建筑的营造应具有生命力,减少景观的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额耗等。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建筑最终服务于人类,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 、心理、现实 、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

三、如何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想要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改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重视建筑物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其次,要巧妙的利用多种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将不同的设计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细节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人文关的设计理念,达到人文关怀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第4篇

(法释〔2004〕21号)

为维护公用电信设施的安全和通讯管理秩序,依法惩治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采用截断通信线路、损毁通信设备或者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第一款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造成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救灾、抢险、防汛等通信中断或者严重障碍,并因此贻误救助、救治、救灾、抢险等,致使人员死亡一人、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造成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造成二千以上不满一万用户通信中断一小时以上,或者一万以上用户通信中断不满一小时的;

(三)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不满二小时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不满五万(用户×小时)的;

(四)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二小时以上不满十二小时的;

(五)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

第二条 实施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第一款规定的“严重后果”,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造成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救灾、抢险、防汛等通信中断或者严重障碍,并因此贻误救助、救治、救灾、抢险等,致使人员死亡二人以上、重伤六人以上或者造成财产损失六十万元以上的;

(二)造成一万以上用户通信中断一小时以上的;

(三)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二小时以上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五万(用户×小时)以上的;

(四)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十二小时以上的;

(五)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三条 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盗窃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是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盗窃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humanism construction and humane care from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humane care point of medical personnel to the patients, emphasized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humane care to medical services, so as to mak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ally provide good service and make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sm;human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89―02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 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1.1 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1.1.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1.2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

1.2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2],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着重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真善美。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2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在专业学习上,踏实谦虚,厚积薄发;与患者的沟通上,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明白医务人员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患者卑微、权贵,无论贫穷,巨富,道德水准,文化背景等,均一视同仁。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医学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的建设和发展的期望。③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倡导医学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是新世纪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基础 医学人文关怀贯穿着历史,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为治病既不收费,也不收礼,只要求被诊治者在其门前空地上栽一棵杏树作留念。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独成一景,“杏林”成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对于疾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视角往往不同,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有时患者却感觉很严重。其实,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医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不良情绪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赢得患者的满意。

2.2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以致医生们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失去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医务人员中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和谐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它可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方法。

2.3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重塑医务人员形象的希望 医学人文精神来自于医务人员对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要使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虽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会替患者治“病”而不会医“心”,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塑造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懂得一个完美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4]。

3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从古到今,人们的期望,都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3.1 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培养和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医学人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老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医学人才能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良好品质。使医学人才在精通专业理论技术的同时,拥有博爱、宽仁的人文品质,努力培养有技术、有责任感、有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医生。

3.2 关爱患者,用心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在医疗服务中,无锡市二院将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我院开展的“满意在二院―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关爱患者,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尊重患者的权利,注重患者心理,因势利导,加强沟通及心理疏导,促进医患和谐,切实增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情、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将用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医疗服务逐步向人性化迈进的今天,我们在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人文关怀。临床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温馨、贴心、放心、省心,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1):1―4.

[2]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J].护理研究,2005,19(1):1―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70-03

德育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概念,是在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但在德育中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思想却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孟,即有以“人”为中心,“仁”“人”合一的思想。在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自由发展的尊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高校德育人文关怀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人文关怀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频繁出现,但由于我国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起步较晚,所以对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够全面、深入。

一、国内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状况

(一)德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着重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个体的尊严、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王东莉曾对德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关联作了一定的思考,并于1993年就提出“德育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和完善,并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品格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其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的观点。从哲学层面来看,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可见,德育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德育的目标与人文关怀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人文关怀关注是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德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浓厚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其次,德育所追求的境界与人文精神所关注的生活的总体意义上是一致的。德育所追求的境界是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怎样实现超越自我,实现人的最高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创造性能力;人文关怀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再次,德育具有与人文关怀相一致的终极价值目标,即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境界,关照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问,其“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1]可见,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二)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研究

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很少。王东莉提出,“高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其人文关怀价值是通领其价值系统的核心价值;完善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本质作用,这正是高校德育在新形势下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完善自身。”[2]伍揆祁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对青年中的中坚力量进行‘做人’导向的一项重要工作。”[3]

(三)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

首先应该肯定高校德育中有人文关怀的体现,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中还存在些问题,故导致学生感受不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刘申辉认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出现缺失现象即过分依赖灌输式教育、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育;道德实践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4]王东莉认为,大学生自身向贫民化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迷失、心理出现危机。这显示了高校德育对主体的不重视,尤其是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关怀。朱湘虹、秦秀清认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极为欠缺的主要表现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缺乏对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价值取向出现的偏失,随着学校规模急剧扩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有余而力不从。”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一和滞后,教育环境的复杂化都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叶碧如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化速度加快,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的干扰,也是造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5]

(四)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研究

第一、关于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人文关怀研究

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人文关怀研究也有相关学者在著作中涉及。倪娟芝认为,“我国高校的哲学教育在教材、教师、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缺乏人文关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从教材、教师、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改进,让德育教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6]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所需的人文关怀。刘双胤认为,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须坚持六原则:“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生活化的原则;坚持幸福化的原则;坚持法律化的原则;坚持互动化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宗旨就是“细节上的关心、细微处的关怀、细雨声的关爱”,使学生达到充分的存在、自我的实现。刘桂芳认为,高校德育课程人文关怀取向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探索德育课程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提升德育教师人文关怀的基本素养,重构德育课程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

要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要培养理念,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过程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载体,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

第二、关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建华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树立人本和谐、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三是构建功能齐全、独特生动的校园物质文化,四是引导诚信理性、多元高效的校园行为文化。梁亚民、刘正帅提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三种途径:第一,加强三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第二,凸显人文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第三,抓好学生组织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毛燕敏认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既要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7]王晓峰、王庚华建议性提出发挥校园文化的三种功能:一是以“德”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二是以“才”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开发创造功能;三是以“学”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功能。

第三、关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把精力只放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但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浙江大学朱仁宝教授在《德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凡是成功的德育工作,必然是在某些方面遵循了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王东莉在《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中指出,“学校心理咨询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理念,应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作为心理咨询最终的追求目标,从更高的层面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发展。”

二、国外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外研究高校德育人文关怀问题的文章笔者尚未找到,但尚有一些国外德育人文关怀问题的观点可供参考。

(一)关于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发展趋势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西方道德教育中历来很注重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美国著名教学家阿瑟.W.库姆斯则专门写有《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一书。该书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道德教育中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关于国外道德教育学派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当代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模式探讨方面呈现几种不同的学派,其中突出“人”的学派是价值澄清学派,以美国最为突出,该学派认为,“创造条件,利用一些特别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的价值观,对他们今后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8]另外,前苏联也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如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学校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及和谐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其主要成分是道德。”

(三)关于国外高校道德教育途径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当前国外高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以美国最为突出。陈俊珂认为,“虽然美国大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但美国大学开展的途径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和就业指导。”[9]从国外学校教育的途径看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地位,尤其是个体的地位和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分析所收集和浏览的相关参考资料后,笔者发现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在有关研究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文献中,对其途径的研究并不多;二是有些学者虽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有些涉及,大部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对在实践中具体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不多,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具体结合高校的研究较少涉及,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和梳理;三是在论述完善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上,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介绍,尚未对构建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提出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缺乏体系性、系统性。所以,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途径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留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2〕王东莉.论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3〕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

〔4〕刘申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以人为本的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5〕叶碧如.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

〔6〕倪娟芝.论高校哲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毛燕敏.论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第7篇

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人文”是一个概念广泛的词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是《易经》里最早的记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次把人文关怀列入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也是党在新的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

“以人为本”是基本标准。人文的核心是把人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要素,视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第一生力军。通过生活上关心人、身体上爱护人、人格上尊重人等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和措施,真正把人在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体现、发展了人文的核心内容、形式和方法,是当代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把历史的进步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研究把握人的需求是基本条件。人文是目标,关怀才是重点。但要做好关怀,必须了解、掌握人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实施人文关怀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一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任何社会及其不同阶段,民生的问题都应该列入发展的首位。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二是需求问题。宏观上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公平、利益分配、平等自由等重大问题;微观上要解决好人的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技能的需要、荣誉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等个体要求。否则,人文关怀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无本之末。

国有企业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弱化了人文关怀的组织领导。近年来,国企先后在整章建制、流程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兑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忽视了人文关怀的独特功能、作用,淡化了“人文关怀”的综合管理,减少了各项资源投入,使整体的工作出现了涣散、松懈的情况。甚至有的国有企业还把原则、制度、规范等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对立起来,视柔性管理为人治管理,结果是员工收入增加,幸福指数下降,不满情绪出现了增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人文关怀观念过时,方法陈旧。长期以来,企业人文关怀的主要观念就是根据条件研究安排解决员工的问题,没有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同步起来,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方法和内容上还是平时关心少,节日送礼走访等老一套,也没有设身处地把解决员工需要作为企业发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出台改革管理政策时征求员工的意见也不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总是被动地开展人文关怀工作,观念和方法都走在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后面,与当前的工作不相适应。

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思路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研究和探索国有企业的人文关怀办法,必将有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双重意义。

更新思想理念。事实证明,最大的困难是更新思想理念。如果理念陈旧,一定找不到做好人文关怀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必须克服、淘汰陈旧过时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理念,时刻把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困难,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等需要作为做好人文关怀的切入点,在“比学赶帮超”中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管理体系。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众多,经验丰富,管理方法有独到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构建人文关怀的体系管理。重点是结合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把党委、工会、团委、协会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分工协作,梯次管理,形成企业党委主抓,工团协助,协会补充等人文关怀管理体系,在立体式的管理中不断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领导核心建起来,把员工思想凝聚起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开展创新管理。人文是平台,关怀才是核心。借用企业科学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把人文关怀像企业的制度、流程、核心执行点一样,在规范中管理,在实践中修改,在创新中提升。一是建立员工需求数据库,把员工的需求纳入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做到了解及时、充分,全面掌握,实施全方位的科学动态管理。二是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制度、标准,使人文关怀工作有依据,执行有标准,考核有政策,问题能解决。三是深化“送温暖”、“金秋助学”、重大困难员工帮扶等工程的执行力,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关怀工作链。对于一些特殊的困难员工,党政工团和协会组织要转变观念作风,主动深入到基层,由被动关怀向主动关心转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8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 现代医院 实践 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25-01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此人类对医学有了更为理性和全面地认识,关于医学的目的和价值问题的探讨成为热点,我国医学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也出现了热潮,一些医学院校陆续开展了医学人文学的教学,医学人文学方面的著作也相继问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医学人文学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医学人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人文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整个现代医学的发展,而现代医院恰恰是一个最佳地点。

1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与其它科学相比,更应强调人文关怀,从而尽到对生命的责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科学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体现出来,要以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来衡量,故应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突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医学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即以人为研究的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医学比其它任何科学都更应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学工作者具备完善的人性修养。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潮流中,医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伴随而来越来越多的因误诊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见钱才开”、“见死不救”的医德失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中的肮脏交易,以及存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其他腐败现象等。这些都是医学与人文精神脱离的严重后果,不仅无益人们的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因此,现代医学要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无论是从增进人类健康角度看,还是从医学自身发展角度看,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的建设,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2 在现代医院中,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稳定医疗护理队伍,改善医患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主要由医患护患关系组成,真诚负责、相互信任是建立协调、和睦的医患关系的基础。医患之间要真诚相待、相互信任。医生必须对病人的生命、疾病负责,全身心地投入救治。病人也要讲真话,对医生和护士高度信任。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和程度,病人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心理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决定讲话内容,什么时候讲,在什么地方讲。同时还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要尊重病人对自身治疗的自。患者患了急病、重病之后,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尤其是急诊患者,心理较复杂,往往恐慌、紧张、焦虑,需要比常人更多的人性关怀。医护人员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往往能给患者以莫大的安慰和支持,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总之,在现代医院中要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关键是要整体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要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懂得,良好的职业形象应该是精湛技术、浓烈爱心和丰厚人文素养的完美组合。因此,医护人员既要学习医学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医疗护理技术,又要扩大视野,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的人文素养[1]。通过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细心关怀来施展技术,提高水平,在释放慈爱之心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 不断加强现代医院医护人员医学人文学建设,使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适应现代医院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现代医院中大多数医学工作者内心深处还是遵循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虽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和医药卫生机构的一些人在呼吁重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不少医学院校一度只重视医学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和培养,相对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这种局面带来的先天不足,亟待在医疗服务的实践中予以弥补。要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就得培养大批既有高精尖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知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的建设,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方面的交叉学科纳入到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当中,实施完整的医学教育[2]。

作为一名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工作者,回顾之前的学习历程,翻看旧日的课程计划安排,发现系统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占用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而真正的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学习与交流真是少之又少。通过一年半的临床实践工作,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大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制造机器。对于整个医疗体系,每个医生、每个护士、每个老师的作用都可能微乎其微,一个学校、一所医院和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也需要经过几代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培养起来。同样对于一个科室来说也是如此,若只引进技术型人才,不关心人文教育,科室内部没有很好的文化氛围,虽然在短期内在各种经济指标、手术量等方面有所突破,但缺乏持续性发展的机制,科室内部有可能不团结,科室也不可能稳定。作为学校,我认为应该从身边的教学开始做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教育就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医院,目前有相当多的医护人员,包括很多高层次的医学专家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人文科学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不断加强现代医院医护人员医学人文学建设,使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适应现代医院发展趋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分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的人文关怀

    在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文关怀,主要是和人的命运、理想以及生活意义密切相连,具体展现了科学的核心文化以及价值观,最为本质的内涵就是将人作为关心的中心和主体,需要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尽最大努力对人的根本利益有所维护,让人的理性思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化的需求方面可以得到极大满足。需要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纳入到其中,主要就是应用人文关怀,严格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异同,对主体的地位有所尊重的条件下,让他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发展。人文关怀能够凸显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价值观,会重视学生、教师和相关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的目标就是利用对人的重视来体现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在现阶段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大众形式高等教育情况下,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的人文关怀,会与新时期的发展需求相符,还会对人性发展中的心理需求充分迎合,由于人们在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上逐渐的提升,不会只追求物质,会更加的重视精神需求。拥有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和教师,更是会对精神需求有所重视。

    二、人文关怀需要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

    在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为了产生约束行为而建立制度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起人情味浓厚的人文环境,特别是针对一些需要提升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的高校来分析,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会让高校的教育管理除了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充盈着团结友爱的氛围,让高校的提升和发展带来有利的作用。所以,怎样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将其合理融入,一定要将人文关怀和制度管理中所产生的相应冲突和矛盾正确对待,接着要从人文关怀所显现的不同受益对象进行分析,也就是要探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详细进行分析会以几方面来阐述:(1)需要严格关注对教师渗透人文关怀;(2)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建设;(3)要对人文关怀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冲突有所了解。也就是侧重点的不同要透彻分析,其中制度是严谨刻板的,而人文关怀却是情感的需求,矛盾的产生是必然的。所以,制度管理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原则,让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制度管理得到推动,废除过时的制度,设立新型的制度,让制度中充满人文关怀,就能够将两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总结:根据以上的论述,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当中,需要将人文关怀和制度管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时期下的高校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可持续发展阶段,需要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教育管理作为重点。一方面要包括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另一当面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所加强,才能够实现当前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