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34
导语: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智力差,人们很难对他们实施各项康复措施。精神疾病康复的程度与精神病患者能否很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2年来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康复护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53岁,病程2个月~18年。诊断以CCMD-3为标准[1],精神分裂症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抑郁症9例,双向情感障碍3例。
1.2方法
1.2.1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患者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在生活上对护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对于帮助患者生活能力的逐步恢复是有重要的作用。督促患者起床、更衣,并协助其整理床铺,洗漱、打扫病室等。多鼓励患者去活动场所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信心,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起评价扮演中成功方面和不完善之处,以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的需要与否,医护工作者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患者自己的要求或其家人的意见,同时还要去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药物,监督患者服药,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1.2.3心理治疗 医护工作后者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精神病防治和巩固疗效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一些了解,消除内心各种消极的因素,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病情,使其适应生活环境,最终回归社会[2]。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平等、有爱的关系,给予患者感情上的支持,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病态心理,鼓励其诉说自己的各种误解和担心,并且要注意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用药的原理和用药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
2 护理
2.1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详细的了解病史,做到心里有数,注意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的一些变化,从一些语言态度上去尊重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一些恐惧以及敌对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照顾体贴患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感,尽可能的想办法去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告诉患者要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怕麻烦别人,护理中应该要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一些生活规律、习惯,对于其中的一些退缩、孤僻,怪异的不好的行为要经常给予指导以及纠正,对于他们积极的方面应该给予鼓励夸奖,另外,也可以让患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工作人员应该予以指导。
2.2 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 定期为患者做一些精神病知识方面的讲座,尤其此期患者对于疾病缺乏认知,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如正确的对待自身的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建立较为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等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或首发的年龄,病前有无社会的心理因素、病程长短、病前性格、有无阳性家庭史,同时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监护人也应当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较好的家庭照顾及社会支持系统、当然这些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等都是影响预后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同时,让患者去了解一些抽烟饮酒对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针对本病比较容易复发的这一特点,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调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坚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是降低复发率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要反复教育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既要适当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又要消除其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3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吞咽功能,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认为饭菜中有毒,拒绝进食,有自罪自责观念的患者不愿意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按时、按量、按病情的需要给患者以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必要时应该给予鼻饲或输液,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患者,要适当的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可以单独进食。
3 体会
现在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精神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明,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大多迁延,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常有社会功能退缩,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3]。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的治疗多能控制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的改善较差。由于社会功能的损害,患者不能很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真正的痊愈。因此精神疾病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4-8],还包括康复教育、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1):16.
[3]陈淑清,刘静芬,宋文良.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5:194.
[4]郭永清,张必然,晏迎春.社区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5]汕头市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二年效果评析[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6]周庆华.人性化护理对住院患者心理应激的作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3(0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措施总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7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普遍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分裂症是人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占精神病患者的一半左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1]。“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与患者建立、保持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取得患者的合作。抓住时机,予以心理支持,促进转化,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坚持治疗,促进社会功能得恢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2]。为此,笔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对患者加强管理,通过工娱治疗活动防止患者精神衰退
医护人员应熟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工娱疗活动由于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对于激发精神病患者对外界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医院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可采用此法。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每个精神病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参加适合他们的工娱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跳舞、下棋和手工制作等[3],通过适当的工娱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他们身心的恢复,为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
医护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和疏导,给患者讲述人生的哲理,使精神病患者内心坚强,正确面对不良的社会舆论。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主动热情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患者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病患者对生活的信心[4],促进精神病患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3 开展心理测评,对症处理
由于经常住院,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情况,实行对症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可以根据患者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控制情绪的恶化,使患者微笑面对疾病,消除悲观厌世的想法,树立乐观的心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对个别患者的特殊心理问题,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利于他们的早日康复。
4 多沟通交流,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以好的修养和耐心对待患者。保持冷静、避免与之争论。耐心细致的态度,和颜悦色地与患者交谈等,均会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影响,从而使患者安静,情绪稳定,乐于合作,安心配合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注意掌握好倾听、解释、保证环节。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引导患者讲述内心体验。倾听时不轻易打断患者的谈话,不要否定患者,以免使患者不信任,产生怀疑。边听边整理、归纳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5]。
5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医学知识的了解,所以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与亲属有过无理言行,家属感到非常委屈,患者事后也感到很愧对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适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纠正对精神患者的错误观念,使其对精神病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对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相互谅解,要主动沟通彼此间的感情,鼓励家属经常探望,关心患者。为将来患者与亲人和睦生活奠定基础,为使病情长期稳定做好准备。对要求早日出院的及渴望回家的患者,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对医院充满感情,对医护人员充满理解和信任,使患者感到医院和家一样温暖。尽量改善医院环境,增加文体活动,改善饮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对悲观失望的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精神衰退患者,增加言语和行为的强化训练,鼓励他们做好康复训练[6]。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让他们多探视、多关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向患者家属和单位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患者重返社会的益处,尽快接患者出院。
总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手段,尽最大可能使患者减轻缺损程度,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自理生活。积极、恰当的心理护理,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情绪,使之配合治疗,都有良好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对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虞与庆,张程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3(1):73.
[3]韩雪红,袁利明,苗夕枝.住院精神病人躯体症状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327-328.
[4]张晓军,陈志恩,朱培俊,等.影响精神分裂症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 [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4):209.
2005年8月23日,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城山村一患有精神病的26岁青年男子持剪刀将其50岁的母亲杀死。
2005年8月11日,永川市红炉镇的一年轻妇女精神病发作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砍死,并提着其头颅游走数公里。
2005年7月,哈尔滨市解救出了一位被精神病母亲整整囚禁了15年的女孩,从出生起她就从没踏出过她那20平方米的“家”。
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精神病门卫持刀砍伤其中1名儿童死亡。
2004年5月12日,北京市西黄村小学教师李某突发精神病,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殴打,导致左耳传导性耳聋。
……
无数血的事实也在彰显着: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束的严峻性。
强制住院治疗 国家买单
强制住院治疗的费用应当由国家支付。这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分析精神卫生立法必要性时说的。自1838年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诞生以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国家卫生部也早从1985年开始,起草《精神卫生法》,但直到目前该草案才完成。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现在仅有中国、老挝和马绍尔群岛没有制定专门的精神卫生法律。2001年12月,上海制定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它没有对强制住院及其条件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含糊其词地规定了一种医生主导、监护人协助的非自愿住院制度,是不可取的。而此次完成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则以入、出院和强制性住院为其核心问题。法律草案对紧急入院观察、强制住院、解除强制住院等及保护性约束和隔离分别作了规定。
关注亲人 接受现实
当您意识到自己的家人出现了精神病征兆时,要尽快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缩短从发现病情到就诊的时间。
当您的家人被确诊为某种精神病之后,您要接受一个新的角色――精神病病人家属这个现实。同时,您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各类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各种治疗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以及治愈之后如何防复发,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
您有时需要做护士,去关心、照料病人的生活;有时需要代表医生,向病人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有时要把病人当作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有时又要摆出长者之尊,来迫使病人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
院外监管 不可忽视
精神病人出院后应注意督促病人做好如下事情:
坚持药物巩固治疗:坚持服药,巩固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
定期复查:病人出院后,家属应定期带病人去医院复查,以使医生及时掌握病人的服药情况,病情恢复程度及心理状态,适时调整用药与剂量,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早期征兆,采取相相应应对措施,以免因复发而再次住院治疗,这样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多元化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还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暗示治疗:是施治医生利用医生的特殊地位、简短有力的语言、结合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动作姿势或某种药物,支配患者的意志,使患者被动地接受这种治疗的影响。如给患者一种安慰剂,这种药物实际上对本症的药理作用不大或完全无作用,但通过医生语言的提示,告诉患者这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娱治疗:利用工作之余,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如组织病人下棋、球赛、旅游、竞技比赛等。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贯穿于整个精神康复的过程,也必须与其他各种方法或措施密切结合起来。心理疗法的技术颇为多样化,主要有精神分析治疗、支持治疗、行为治疗。
目前有部分医院采取利用脑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精神疾病,但同时有些专家并不看好这种作法。
给予温暖
四年前有人在香港地区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疾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精神障碍者饱受疾病痛苦和偏见歧视的双重折磨。作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地位低下。戏弄、侮辱、捆绑甚至禁闭、关锁精神障碍者的现象并非罕见,患者的境遇十分悲惨。
事实上是精神病人不是都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是最具代表性的重性精神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意外死亡的几率只是正常人的2.3倍,且精神病人一旦发生暴力行为,他的攻击对象是有明显指向性的。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危险”,但是,对他们还是要加倍重视。家人或其他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者,可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中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医学表明,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环境格外敏感。因此,为精神病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减少发病可能。
链 接:
精神病心理平衡十要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时,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理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关键词:重症精神病;公共卫生服务;评估;对策
居民身心健康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精神健康,在精神病患者中,尤其是重症精神病,该类患者不仅自己要遭受很大的痛苦,其就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整个家庭难以承受[1]。2004年国家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先后在2009年、2012年颁发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提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目的是为了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
一、评估对象及方法
(一)评估对象
本次被评估对象为重庆市A区下辖10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具体机构名称如下:
龙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茨竹中心卫生院 洛碛中心卫生院
统景中心卫生院 古路中心卫生院
大盛中心卫生院 大湾中心卫生院
(二)评估方法
本次评估主要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主要采取档案核查、电话问卷调查等方法。
通过核查机构健康档案,由调查人员通过电话访问方式对档案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进行核实获得,若抽查档案记录信息与电话访视信息2项及以上不符合,则视为不真实,直接扣完应得分。规范性的核查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为标准,不符合项按第三方评估各指标考核要求扣分。
二、重症精神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评估结果
(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结果
1、调查总体情况。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3]。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过程中,评估人员共随机抽查339份档案实际电话访问人数为951人,失访人数为612人,失访率为644%。此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患者家属的有304人,占897%;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层次方面,总体平均年龄为463岁。文化程度方面,以小学文凭为主,占46%。
2、评估指标。本部分的评估,主要从基本信息、体检通知情况、体检项目、随访次数等4个指标进行评估。
3、评估计分方式。健康档案真实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档案建档的真实性,主要依靠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2个指标考核,当被访者关于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的回答都与档案记录不符合,则视为该档案不真实,直接扣除该项得分。
健康体检规范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体检工作的规范性,主要由体检项目单个指标进行考核,若被访者的回答,与《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不相符,则视为不规范,扣除该项得分。
(二)关键指标核查结果
1、真实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的计分方式,仅有文化程度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两个细分指标都符合时,该份档案才是真实的。因此,表1中真实性指标的“小计”等于“文化程度―符合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两个指标中的最小值,即小计=min(文化程度―符合,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从真实性指标排名中,可以看出,10个机构的真实性情况都很好。
2、规范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计分方式中的描述,当被访者的回答符合《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基层卫生机构的体检工作才符合规范。这块做得好的机构有:茨竹、洛碛、大湾等。
表1 18个机构重症精神病人群健康档案管理关键指标得分情况
一级
指标二级指标龙塔双龙湖回兴龙山茨竹洛碛统景古路大盛大湾
真实
性
指标
被访者与患者关
系情况―符合%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111111111
文化程度情况
-符合%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211111111
小计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指标排名1211111111
规范
性
指标
通知体检情
况-符合%1005590951001007078980895
分排名11132119764
体检项目
-符合%755342867270709055586421639
分排名31454428796
随访情况
-符合%4297895550808084257950895
分排名11489332791
小计72856170771783390697651655811
指标排名41065217983
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
1、基本药物种类较少,缺乏对症药。2、医疗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
3、交通不便、方便程度低。
4、大部分调查人群对医生技术水平、服务设施等词语理解有失偏颇,从而评分上出现困难。
5、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当地医疗机构应适当增加基础药物种类。
2、完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设施和增加并更新医疗设备。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简陋,从而造成患者得不到良好的疾病检查服务。
3、对于不便出行的患者,医院应提供出诊服务。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上门应诊是当务之急。
4、医院应对患者提供康复培训和心理辅导。
5、提供职业道德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卫疾控发.[2008]号.2008-1-15.
[关键词] 综合干预;精神病;危险行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09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增强,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化,加大了人们的就业竞争力度及生存压力,加之生活、工作、人际方面出现的不协调因素,导致精神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显著增加了爆炸、纵火、自杀、伤人的危险行为率,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控制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分析危险行为因素,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可配合完成本次临床观察。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19~62岁,平均(43.5±2.3)岁;病程1~39年,平均病程(24.8±6.8)年;未婚21例,已婚7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类型。所有患者均有舒必利、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
1.2 方法
1.2.1 导致危险行为发生的因素分析
①家属对患者缺乏管理: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家属未重视对患者的管理,导致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未按时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出现较大波动;②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家属未掌握精神疾病相关基础知识,未能及时发现疾病先兆症状,对升级的情绪变化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恶性事件发生;③经济因素:部分患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难以担负长期用药费用,精神疾病复发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加了危险行为发生概率;④监管不力:精神类疾病易受情绪刺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复发现象,家庭对其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弃之不管,未履行监管职责,以致患者流浪街头,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⑤相关社会管理不建全:社区、公安部门未有效沟通及协调,对管辖区域精神病患者概况及资料未充分掌握,使危险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1.2.2 综合干预措施
1.2.2.1 社会干预 ①增强健康宣教力度:针对精神病患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包括精神疾病由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更多关爱、尊重,不歧视;检出精神病后,需积极到专科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帮助其回归社会和家庭[2]。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对防治精神类疾病,降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宣教,增强公众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消除偏见,能对患者提高遵医依从性及主动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使病情保持稳定,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3]。②加强管理治疗网络的建立:成立以监护人或家属、居委会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等组成的精神病患者治疗管理小组,对有肇事或肇祸倾向及有高危险行为级别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举办管理培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管理水平及对精神疾病的认识[4];建立定期联络制度,精神病患者一旦有肇事、肇祸倾向或行为以及高危险行为级别时,需及时重点管理;与家属及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对病情加以了解,取得家属配合,提高并督促患者吃药,进行社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加强心理疏导,协助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协助紧急处理异常情况。精神病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与医护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并报警,防范危险行为的发生[5]。③社会支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免费诊疗力度,提供一次性住院及药物治疗补助,组织精神科医生对患者免费进行用药指导及药物调整,应急处置危险行为,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遵医依从性,保持病情处于稳定状态[6]。
1.2.2.2 家庭干预 ①随访指导:医护人员加强家庭随访,对精神病患者病情加以了解,指导正确、规范用药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的特点、表现、性质、先兆复发症状,基本家庭护理知识,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日常注意事项等,使其对于患者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和疾病加重的征兆可及时发现,紧急处理异常情况[7]。②强化监护管理: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部分患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住院,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加之患者固执、性格怪异,因此,家属易产生厌烦情绪,对患者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照顾及管理。而患者因缺乏自控能力,缺乏家属管理及督促,导致药物停用,诱发疾病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在随访时,需向家属强调家庭责任,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看护力度,并与管理治疗小组保持联系,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请专科医生会诊[8];应使家属了解,如未起到监护责任导致患者出现恶时,应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家属需给予患者更多亲情和关爱,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感知到家庭温暖,遵医用药,保持病情稳定,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
1.3 临床评价标准
评估综合干预前后危险行为级别,具体评价标准如下。0级:病情稳定,以下1~5级均未符合;1级:无打砸行为,但有喊叫、威胁行为;2级:针对财物打砸,可劝说制止,发作场所局限在家里;3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明显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4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持续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5级:爆炸、纵火行为,或任何类型的对人持管制性武器的暴力行为。肇事、肇祸危险事件为3级及以上评定者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综合干预后患者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精神病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命令幻觉、被害妄想支配下容易产生危险行为。同时,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还与精神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不同诊断的精神障碍,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严重性、针对性和发生年龄均有不同。此外,对危险行为的病因学研究发现,危险行为与个性特征、遗传基础、内分泌激素改变、脑损害、脑电活动异常、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生化异常等有关,冲动性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与5-HT减少有关。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往往呈爆发性,在瞬间发生和结束,因此,提高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使用新型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必要时防范冲动,改善患者的活动及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危险行为的预测水平和效率。
实践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其家属或监护人监管不利、管理治疗网络不建全、家属缺乏精神病基础知识、家庭经济困难等多因素相关。针对上述因素,需积极建立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网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协助患者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加强家庭干预,提高关爱和照顾力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加以监管[10-12]。对于病情处于稳定期的患者,需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行为级别,以规避危险行为发生。本次研究中,通过加大精神疾病知识宣传,加强专业医生随访力度,针对诱发危险行为的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患者的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肇事、肇祸危险事件发生率也比综合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综合干预,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遵医依从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161-164.
[2] 张佩燕,吴建杰,韩玲玉,等.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29):2676-2677.
[3] 施忠英,曹新妹,诸海英,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制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7,7(6):25-27.
[4]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6,3(4):73-74.
[5] 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0(3):111-113.
[6] 黄荔红,李小京,王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提高护理风险干预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B):66-67.
[7] Encinares M,Mc Master JJ,MCNamee J.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8] 韩培滋.临床护理工作中法律意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82-1684.
[9] 樊增华,候俊霞.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47.
[10] 刘文英.住院老年期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68-369.
[11] 张红卫,王传荣,张红梅,等.老年期精神病人临床特征与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7):577-578.
关键词:精神科;临床危险;评估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8-02
精神科临床危险即精神科危机状态是指精神疾病患者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控制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1】?
1. 精神科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暴力?自伤自杀?出走?跌倒?噎食?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我忽视等其他事件?以上危险因素在普通人群中会发生,但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更多见?
1.1 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暴力行为具有突发?多变?残暴?后果严重等特点.[2]?主要表现有攻击?辱骂?自伤? 破坏?易激惹和敌意6种方式【3】?暴力行为的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4.45%-5.34%【4】,男性患者发生暴力行为明显高于女性,入院初期暴力行为发生率高【3】?主要攻击的是病人自己医护人员,其他病人还有家属等,这会对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给病房的管理增加难度?
1.2 自伤自杀行为
据统计,我国自杀成功及自杀未遂者中,患精神障碍的比例分别是64%和42%,Black (1990)等还认为90%的自杀者在自杀时都有精神障碍,美国和欧洲的数据表明,每年住院精神科患者的自杀率为50~600/10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患者通常采用极端的方式如吃药?割腕?自缢?跳楼等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每年因自杀未遂而住院的精神病人数不胜数,由此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
1.3 出走行为
精神疾病患者一般对于自己病情不自知,认为自己与正常人无异,患者会想方设法的离开医院?这样不但使患者的治疗中断,还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或家人甚至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同时给精神科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增加了工作负担?
1.4 跌倒
许多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场所中,机体功能状态明显衰退,另外,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副作用,或者由于住院环境及其他病人的因素等可能会使患者发生跌倒?跌倒不但给患者身体带来伤害?家属造成经济压力,给精神科护士带来的相应损害也显而易见?
1.5 噎食
长期大量饮酒患者或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产生副作用引起咽喉
基金项目名称: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危险筛查评估与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项目编号 20120203
肌功能失调,抑制咽反射,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或有些流浪在外的患者长期饥锇,见到食物而出现抢食?暴饮暴食等都可引起噎食?噎食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抢救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1.6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是指对酒精?阿片?大麻?催眠药?ATS(病毒?)等可引起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的物质重复使用以致影响社会功能的情况?由此给临床工作人员?家人及社会带来的压力更不容忽视?
1.7 自我忽视
自我忽视是指患者目前到了一定年龄或存在社会孤立?认知缺陷?有无家可归的历史等静态危险因素,或是存在动态危险因素如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幻觉妄想支配而出现异常行为?淡漠退缩?抑郁?焦虑?不能正常进食进水?不能正常如厕排便?衣不遮体?糟糕的个人卫生?家属的高情感表达?精神病再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等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一种状态?
2 研究进展
2.1 研究现状
精神病人易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和精神刺激而产生临床危险,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及社会的安定和秩序造成影响,对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其他各种临床危险的评估也大都从精神科医生对病人的评估演变而来,目前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已大量运用各种风险评估表?虽然对于精神科临床危险的评估与处理的研究有了大量的成果,但仍缺少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及效果评价?
2.2 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危险的评估与处理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出现临床危险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第二 是通过对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来进行预测包括病史?家庭社会因素?自知力因素?药物因素?精神症状及各种临床危险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第三 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及我国的中医疗法等?
2.3 研究成果
目前医学对精神科临床危险的评估与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多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如制定表格?问卷调查等来辨别各种危险,同时也提到了不少的预防措施.,部分如暴力?跌倒?自伤自杀?噎食等风险评估表已大量运用于临床上,其作用也得到大家认可?
3 相应对策
3.1 全面掌握病人各种动静态危险因素,提高预见性
全面了解新入院病人病史,有无自杀?暴力?跌倒等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筛查?同时要多与病人接触,勤与医生沟通掌握其动态变化?医护人员加强责任心,严密巡视观察,善于捕捉患者语言和非语言性暗示信息,警惕可能发生意外的迹象,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医护人员应尽量把一切可能杜绝在萌芽之前?
3.2 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相关专业技能操作?学习急救技能?掌握各种应急预案,同时还应加强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和“慎独”能力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在各种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
3.3 提供良好的住院氛围
除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和温湿度适宜?同时还应与家属保持密切联系,鼓励家属探视,使病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上?
3.4 有效运用优势强化疗法
优势强化疗法是由美国德州大学的 Wong于2006年提出来的,是将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建构主义心里学在心里治疗方面的理念和策略整合于一体的方法?也就是将病人的保护(优势)因素如积极的自我评价,良好地认知技能,能够获得支持如家庭?朋友等,有信仰,对家庭有责任感,不断有医疗和精神卫生保健关系的支持,家庭(社会)关系良好,生活环境舒适安全等挖掘出来有效的进行开发利用,帮助病人尽快从不良的情绪及思维中解脱出来进而能更早康复?
3.5 其他
加大研究力度,制定预警机制对于临床危险的有效预防有重要意义?病人在院期间对其进行自我管理训练,适当开展家庭化护理模式,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同时还应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
综上所述,精神科临床危险的评估与处理需要得到重视与再学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以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观念,有效的运用预警机制及现代科学手段,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 精神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1)
[2] 杨颖.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6):370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精神障碍疾病;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08
精神障碍疾病是大脑机能发生紊乱, 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约为0.72‰~0.86‰, 终生患病率可达15‰。患者主要表现出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自言自语、喜怒无常等症状, 主要特征为环境和精神活动失调等, 严重时可出现暴力、自残或自杀倾向, 从而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工作[1]。本研究将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治疗的100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应用MECT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治疗的200例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治疗组中男70例, 女30例, 精神分裂症63例, 双相情感障碍20例, 抑郁症5例, 其他12例, 年龄19~57岁, 平均年龄(40.26±7.53)岁。对照组中男65例, 女35例, 精神分裂症59例, 双相情感障碍24例, 抑郁症4例, 其他13例, 年龄21~60岁, 平均年龄(41.93±6.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诊断, 分别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系统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ECT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静脉应用阿托品和依托咪酯, 当睫毛反射消失后, 再根据体重静脉推注氯化琥珀酰胆碱以松弛肌肉, 肌颤结束后通电, 面罩供氧, 当肌束无收缩后插入口腔保护器, 之后应用醒脉通多功能电休克治疗仪(Thymatron System IV型), 设置刺激参数为80%MT, 频率1 Hz, 1.5 min/串, 10串/d, 间隔时间0.5 min, 前3天1次/d, 之后隔日1次, 总疗程6~12次。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6周后, 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的变化。
1. 3 疗效评价 当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PANSS评分降幅>50%时为显效;当症状有所改善, PANSS评分降幅介于25%~49%时为有效;当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PANSS评分降幅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对照组的7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各时间段的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3 讨论
精神障碍疾病其致病因素有很多种, 如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器质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等。精神障碍患者多有错觉、妄想、情感障碍、自言自语、喜怒无常、行为怪异等症状[2]。目前, 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始于上世纪中叶, 代表性药物为氯丙嗪;心理应激是导致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 故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愈和康复尤其重要;物理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为电抽搐治疗, 它借助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使患者丧失意识, 进而发生全身性抽搐和皮层脑电发放, 从而控制精神症状[3, 4]。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MECT治疗精神障碍疾病的临床疗效。MECT改良自有抽搐电休克, 是在应用肌肉松驰剂和麻醉剂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的, 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 不会损伤机体功能, 且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脑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感和避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5, 6]。然而, 因可熟练实施该治疗方法的医务人员较少, 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进行了大样本、严谨的研究工作, 结果显示, 治疗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治疗2、4、6周末的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论证了MECT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性, 为促进MECT治疗技术在临床的有效应用、减少精神疾病复发的疗效方面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继兰.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6):78-79.
[2] 闾金杰, 杨永杰, 李海玲, 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0): 1443-1445.
[3] 孙鸿逊, 毛云峰, 沈亦明, 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68-72.
[4] 何孔亮, 陈阳, 田仰华, 等.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执行功能效果的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2):22-23.
[5] 孔庆梅, 周沫, 刘琦, 等.无抽搐电休克长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一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39.
关键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指由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急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急性脑病综合症(如谵妄),慢性躯体疾病则引起慢性脑病综合征。从急性过渡到慢性期间,可有抑郁、躁狂、幻觉、妄想、兴奋等精神症状,并在躯体疾病的整个病程中,具有多变性和错综复杂的特点[1]。对我院2007年2月~2013年10月住院的患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出院诊断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0例临床资料采用系统回顾分析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出院诊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作为研究对象,以CCMD一3为诊断标准。不包括既往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躯体疾病者,不包括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均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医生检查后以精神疾病收入精神科治疗。分析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所患躯体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64岁,平均(38.0±10.8)岁;已婚64例,离异18例,未婚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例,支气管哮喘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2例,甲状腺机能减退9例,糖尿病1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肝性脑病6例,缺铁性贫血4例,感冒2例,胃溃疡4例,klinefeher 2例。临床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征:疲乏、无力、失眠、烦闷、疑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②焦虑、抑郁症状: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焦虑紧张、苦闷伴有心悸、多汗、脉速、坐立不安。③片刻幻觉、妄想状态:幻觉为非成形,一过性的,多为小动物性幻视。妄想内容离奇荒谬,多加以患者的主观想象,妄想易动摇。④意识障碍:朦胧状态、但结合文献报道的谵妄状态症状轻,且持续时间不长,表现意识范围略狭窄,临床症状缓解快。⑤ 性格改变:易怒、激惹冲动、攻击伴有敏感。
1.2 方法 100例患者入院后经查体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躯体疾病后均采取病因及对症治疗,严重者给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焦虑、抑郁者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抚,做好耐心解释、安慰、疏导、鼓励等消除其顾虑、紧张、敏感和抑郁。
2 结果
100例中因症状较重至综合科治疗8例,好转65例,治愈12例,未愈15例。
3 讨论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在综合医院所见甚多,精神科医师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应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对于常见的心肺功能衰竭伴发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少,但有的却增多了,如糖尿病、肾病等伴发的精神障碍,而且以轻性精神障碍特别是情绪障碍多见。这是与躯体疾病得到了较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2]。国内资料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器质性脑病综合征[3,4]。已有研究表明,住院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50% ,门诊患者发生率为30%[5 -6]。器质性脑病综合征在临床各个科老年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国外资料显示大约20% 的内科门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 ,其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42%[7]。本研究结果也与文献报道一致,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I临床症状多变、错综复杂,以不典型情绪障碍多见。对于精神症状不典型,不能归于哪一类精神疾病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些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症状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易怒、急躁。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的抑郁、无欲状态等。精神科医师要加强内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对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以病因和对症治疗并重,由于精神障碍往往会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故对躯体疾病要有充分的认识。总之,笔者认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张蕴萍,姜巍, 奥氮平治疗老年人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0):72-74.
[2]张登科,苏巧荣,张宏卫,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5):165-168.
[3] 张玲,张岚, 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诉特点[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5):23-29.
[4] 史丽丽,赵晓晖, 北京市部分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焦虑、抑郁障碍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9):36-37.
[5] 陈胜云,王拥军, 住院卒中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10, 05(8):123-125.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恢复期;心理社会干预
精神病是由于丘脑、大能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引起,而其大脑功能紊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失去平衡所导致。进而引发睡眠障碍,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包括情绪失调、焦虑障碍、滥用药物及精神错乱,如精神分裂症等[1]。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调查结果表明[2],处于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为忧虑、自卑和多疑。因此,探讨精神病恢复期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和技能训练作为精神康复的有效手段,目前倍受人们的关注[3-5]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对解除其心理障碍,进一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提高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经过治疗,临床疗效达痊愈或显著进步,在继续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社会干预,出院后随访,为心理社会干预组。随机抽取60例未实施心理社会干预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 精神病的诊断的症状标准。
1.3 干预措施
1.3.1 加强心理支持和鼓励 护理人员在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时要尊重患者,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给予恰当的称呼。用实际病例鼓励患者,向他们说明精神病经过系统治疗和自身心理调节后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他们的长处,克服自身心理。结合工娱疗法、音乐疗法及其他一些娱乐活动,使患者建立起积极、阳光的心态,让他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3.2 进行心理诱导 对于心理上有羞耻感的患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发病时的病态行为,主动热情地安慰和鼓励他们,给患者以一种亲切感,清除其心理上存在的羞耻感。使他们认识到病情康复以后仍能就业、恋爱,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向患者及家人宣传精神医学常识,如常见症状、维持用药的必要性,如何识别药物副作用及处理,为防止病情复发打下基础。
2 结 果
经过心理干预后的患者,其心理障碍的存在率比未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对于精神病的病因尚未阐明,起病与病前个性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会遗留缺损的症状,部分患者以衰退而转归,只有少数患者能完全缓解[6]。尽管其主要的精神症状已消失或部分消失,但仍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干预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消除其消极悲观情绪和各种心理顾虑,改善其不健全的人格及残留症状,帮助患者重建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健康心态,疾病的认识,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能更好的适应病后的环境,培养病人与他人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技能(职业能力)提高患者对减少对病情复发的担心与忧虑,达到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薇,付文霞.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工娱治疗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 李兆秀,王宗兰,张守菊,李梅.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07.
[3] 丁宁,李玉琴.超市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
[4] 李萍,刘艳星,志萍.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