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40:34
导语:在数字经济社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技术生态化;生态技术;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重点改造生产领域高能耗、低效率、环境污染现状,及消费领域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其二,目的是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能源需求增长与自然资源短缺,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两方面矛盾。其三,核心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指合理利用稀缺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约束,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小康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意义。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环境压力和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技术生态化是一条重要途径。技术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技术生态化可以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有效地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社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投人最小、收益最大,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1 技术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技术生态化的概念,对其理解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过程。他认为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即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就是生态技术的实现过程,是按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使用技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思想,以可更新资源为主要能源和材料,力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应最小化。
技术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生态化要求用生态技术代替传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第二,技术生态化应力求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来降低消耗,通过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循环控制来避免或减少污染,通过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开发来获得最大整体效益。
第三,技术生态化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的生态化。技术系统是由技术主体,技术客体和技术中介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技术生态化不是单纯的哪一个要素的生态化,而是在技术发明和应用时都应体现生态学思想,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生态影响: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技术中介以及对技术客体的操作(包括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等)要应用生态学规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及最小的生态负效应。所以保证系统各要素的生态化转向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生态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有人认为技术生态化层次性包括宏观层次的国家技术体系生态化、中观层次的区域技术系统生态化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生态化。因此,其层次性决定了技术生态化是在国家宏观科技发展政策上的生态化取向;在中观层次上科技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生态化发展方略:从而保证微观层次的具体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在加工工艺。生产设计及管理诸方面的生态效益。另外,技术系统不是孤立和封闭的,需要与环境(包括人、自然生态、社会)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因此,在注重技术生态化对自然和社会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伦理道德和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2 技术生态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支撑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全社会的多方努力。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技术生态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将为逐步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物质和能源减量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产中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合理利用资源,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第二,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最小,实现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在孤立的或非循环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本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
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循环经济改变原有“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从而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化,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中蕴含的巨大财富,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生态化。因此,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具有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双重功效。
第三,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社会消费的节约化。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生产的发展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基础。随着技术生态化的不断发展,生产中将逐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最小化,生态技术在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在功能上能够满足由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普及和不断深化而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的节约消费需求,而且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3 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途径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技术生态化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社会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无形而且巨大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将有助于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是伴随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在社会已进人生态文明的今天,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意识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时展的内涵。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日益推广普及,有助于人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应通过信息媒体、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手段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宣传,提高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社会风尚和评价机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责任:改变传统观念中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利用、盲目追求经济价值、无视生态污染的价值观:使生态伦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伦理标准;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注重生态影响,让实现技术生态化成为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监督者。总之,如果全民动员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必将对企业技术生态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通过技术生态化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技术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主要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等技术体系的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要制定和实施发展生态技术的科技政策,加大对生态技术研发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明确技术生态化方向。
第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要想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必须将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起纳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去,树立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观念。在生态化观念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强调以较少资源投入和较低成本创造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将集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技术创新生态化要求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技术系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既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之一。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重要源泉,生态学、化学、动力学、能源科学等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甚至可直接转化为生态技术或环保技术。另外,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企业不仅应是创新投入的主体,而且要具有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能力,使生产流程、加工工艺、产品的生态化成为其技术创新的目标。
第四,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现阶段。我国的技术还主要以传统技术为主,许多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工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量都要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在治污和防污问题上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传统技术系统由于生态学这一构成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不平衡性。只有通过对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能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生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
第五,加强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我国目前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并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无价或低价,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中对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以及资源使用中的巨大浪费的作法。所以要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刺激手段,促进技术生态化。
技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在内的政府行为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实现技术生态化、技术生态化进程的快慢、技术生态化的目标状态等问题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管理作用。
为了给企业技术生态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政府应从宏观层次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技术生态化的目标导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人生态化思想,调整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保证工业和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第三产业,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政府应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建设等手段,有效地应用生态技术,而且有利于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③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和强化环境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实现技术生态化。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有利于节约能源、无环境污染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强化法律规范手段。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技术生态化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对企业进行技术生态化有促进作用。其次,要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刺激手段。推动企业技术生态化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税收、贷款扶持政策、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及税收等。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增加资金投入,弥补企业在技术生态化改造过程中的经济损失等经济刺激手段,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生态化,促进企业生态化进程,从而使技术生态化对企业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区域经济 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刘昌亮(1980-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技术教育;凌艺春(1964- ),男,广西百色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杨铨(1981- ),男,广西来宾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2-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实用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很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随着国家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和区域提出了振兴产业的计划,产业振兴对高职专业的需求逐渐成为焦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和扩大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应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实现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供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扩大高等教育消费等多种方式,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性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和就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根据麦可思—中国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国家新近制定的产业振兴规划中12个重点发展产业中有9个产业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国家振兴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业需求排名第一,需求最为旺盛。
以广西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广西“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轻工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产业中关联紧密的产业有14个,需求旺盛的产业有10个。大量新兴产业的建设快速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也为本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专业建设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人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加强与区域内企业的分工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就导致专业缺乏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区域内企业行业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密。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以学科本位设置课程,开设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区域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有距离,没有对接,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对应企业的岗位需求。2010年9月,分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鲁昕副部长的话表明,现在的专业还是没能够很好地对接企业,需要改进和加强。
3.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建设必须在课程改革、师资团队、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行建设,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硬件、软件条件,也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现实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后,没有保障措施、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4.专业的评价体系单一化。传统的专业评价是以政府、教育部门等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学生及家长参与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学单位的主管部门,社会参与少,评价体系单一。
Abstract: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comprehensively, speeds up the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enhances for the people service level, through makes the further discussion to the digitized city's plan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us arouses each citizen's interest, analysis digitization city to people life style influence.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 信息技术 高新技术 潍坊经济
Key words:Digitized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Weifang econom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08-01
一、纵观“数字城市”
1.进入21世纪,信息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数字城市”是当今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2.潍坊信息化发展的新理念是在国内外“数字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数字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市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实现潍坊经济社会科学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潍坊市信息化建设在综合考虑环渤海、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潍坊市中心城区扩展、北部滨海新城建设等空间发展布局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发展规划。“实现一个目标: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重点实施十项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形成“数字城市”基本框架,为全面深入应用夯实基础;到2012年基本完成“完善基础”、“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信息惠农”、“优化环境”六项专项任务,信息化水平进入山东省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进入全国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
二、“数字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美国家政府全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可视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开始。如今覆盖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网络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制定“数字城市”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2.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以市民为中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理念。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示范工程以显露头角。欧盟的“电子欧洲”,显示了互联网对于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公共服务领域很好地运用了信息技术。
北京市以“数字奥运”建设为契机,成为国内数字城市建设的领跑者,上海把优先发展城市信息化确立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很多城市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动、在线事务处理和网上便民服务四个方面为公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易用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3.信息化高度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趋势
成熟阶段的“数字城市”将面向知识处理,成为集知识创造、储存、加工和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和信息中挖掘出潜在的知识,形成可供共享的“知识库”是“数字城市”走向成熟的关键。“数字城市”发展成熟阶段,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知识,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国家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均有机会参与到这个信息社会中来。信息化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重大变革。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测绘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着力强化基础测绘、统一监管和科技创新,全市测绘改革、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取得重大进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一是基础测绘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统一的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明显,为政府决策和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标准、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二是统一监管水平明显增强。测绘管理机构得到加强,测绘职能进一步理顺,测绘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测绘基本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成果管理更加规范,测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资质管理、测绘登记、成果汇交等行业行为不断规范。三是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制作了地理信息空间辅助管理和决策系统,完成重点工程测绘项目1000余项,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中发挥了基础先行的作用;建立了全省首家地理信息网站,出版发行了《**市地图集》,测绘成果用户覆盖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水利、国防等二十多部门和领域,应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四是科技和人才支撑明显加强。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培养了一批测绘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基层技术骨干;测绘科技成果绩效显著,13项测绘成果获得省级行业优秀成果奖;测绘产业日益壮大,全市测绘资质队伍已达40家,2008年实现测绘产值达5000万元。2006年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家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测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郯城县国土资源局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市县测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测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测绘保障机制尚未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县域测绘投入不足,基础测绘薄弱。二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管理、更新、使用和共建共享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测绘市场存在不平等竞争、违法经营、侵权盗版现象,测绘公共产品不够丰富,测绘市场亟待进一步繁荣和规范。四是测绘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测绘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务必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特别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的需求越来越大,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为测绘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地理信息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测绘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强化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全面提升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一要把测绘作为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测绘是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行业,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测绘成果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要更多地运用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科学管理和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测绘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牢牢抓在手上。
二要把测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测绘提供全程性和多方位保障服务。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要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平台,整合各类社会经济和人文统计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等方面,测绘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把测绘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纳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深入开发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广泛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成果,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对测绘资源的需求。
三要把测绘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以测绘成果和技术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之一,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增长快速等特点,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措施对测绘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测绘发展思路,及时调整测绘生产力布局,积极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
四要把测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测绘成果涉及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地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体现国家和政治主张。地理信息和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反恐维稳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必须加强测绘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新时期加强测绘工作的重大意义,抓住难得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做好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创新管理,扎扎实实把测绘各项工作做好,做出成效,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测绘工作
当前测绘工作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立足行业自身特点,准确把握测绘发展方向,积极作为,探索创新,全面推进测绘工作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保障经济发展测绘需求。充分发挥测绘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力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服务。一是主动为全市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围绕全市"四市五城"战略部署,重点加强北城新区、涑河片区等重点区域测绘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及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测绘服务。二是切实保障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测绘需求。为项目布局、选址、设计、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地理信息;强化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为项目立项审批、动态管理、竣工验收服务。三是主动做好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测绘保障工作。全市每年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村居约1000个,工程量大,任务艰巨,要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选址和建设提供现势性强的地理信息,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顺利进行。四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实施"一县一图"、"一村一图",加快建设"数字村镇";充分利用已有的0.3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资料和其他测绘成果,编制县、乡、村影像挂图、交通旅游图和区域地图。五是积极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多元资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骨干企业,加快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测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全面加强基础测绘。一是统筹开展各级基础测绘。开展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力争1:500地籍图和地形图一次完成,避免重复测绘和资源浪费,到2010年要实现1:500地形图全覆盖。充分利用1:500地形图,缩编或新测1:1000-1:5000地形图,形成系列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满足城市规划建设、政府公共管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基础测绘规划管理。国土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编制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三是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设计、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对现有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完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政策和标准,逐步建立纵向协同服务机制;发挥国土资源测绘系统的整体合力,为各级地理空间框架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丰富、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四是加快推进县域基础测绘。尚未开展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县,要结合土地调查,抓紧启动县城和镇驻地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已完成城镇地形图测绘的县,要着手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基础测绘更新机制,确保测绘成果的现势性,为数字县乡建设创造条件。五是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中心城区和重点区域的基础测绘成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更新。
(三)着力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积极构建电子政务、社会经济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升服务管理决策、城乡建设、土地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公益性测绘服务。建立测绘应急保障机制,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及时提供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支持;开发各种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应用系统,编纂《**市领导机关用图》,辅助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和决策;积极稳妥推出公众版地图,形成面向社会大众的,可公开使用的公众版地形图系列,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础测绘社会化广泛应用。三是完善"数字**地理信息网"运营机制。加快推进测绘成果网络化公益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出行、购物、旅游、商务等需求。
(四)强化测绘统一监管。一是扎实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争取利用一年多时间,从地理信息的获取、提供、使用、生产、出版和传输等六个环节入手,依法规范和严肃查处无资质、超资质、违法提供和使用地理信息等行为,促进地理信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二是加强测绘成果管理。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规范测绘成果管理和分发应用,依托门户网站定期公布和更新基础测绘成果目录,方便群众查询使用;组织开展使用测绘成果情况专项检查,建立使用测绘成果用户动态监管机制。三是强化地图市场监管。加强与工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海关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对政治性问题地图、"三无"地图产品的查处力度,净化地图市场;深化国家版图宣传教育,同教育部门合作,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增强青少年的国家版图意识。四是强化测绘资质管理。严格测绘资质单位年度考核,量化测绘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档案资料管理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注册和资质变更的依据。五是强化测绘市场监管。加强对房产测绘、地籍测绘、导航电子地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测绘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落实测绘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测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六是加强测量标志管护。对辖区内的各等级测量标志进行实地核查并登记造册,制定维护方案;建立测量标志动态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巡查,及时依法查处破坏标志行为。
(五)加快推进"数字**"建设。一是构建平台维护和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维护、更新、投入和推广应用,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可靠性、适用性与标准化程度,尽快形成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格局,打造标准、统一的权威平台。二是加快完成国土、公安两个示范项目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记录、汇总、统计分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和公安应急指挥提供直观快速的决策支持,推动全市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抓紧制定项目成果推广使用计划。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项目成果在政务网上全面运行;明确政府部门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的方式和责任,解决地理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封闭管理的问题。四是积极争取列入省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推广计划。今年省里计划选取部分县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要及早准备,力争我市符合条件的县列入计划。同时,要做好示范项目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确保12月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把"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为全国典型示范项目。
近年来,全市测绘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着力强化基础测绘、统一监管和科技创新,全市测绘改革、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取得重大进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一是基础测绘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统一的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数字__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明显,为政府决策和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标准、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二是统一监管水平明显增强。测绘管理机构得到加强,测绘职能进一步理顺,测绘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测绘基本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成果管理更加规范,测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资质管理、测绘登记、成果汇交等行业行为不断规范。三是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制作了地理信息空间辅助管理和决策系统,完成重点工程测绘项目1000余项,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中发挥了基础先行的作用;建立了全省首家地理信息网站,出版发行了《__市地图集》,测绘成果用户覆盖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水利、国防等二十多部门和领域,应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四是科技和人才支撑明显加强。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培养了一批测绘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基层技术骨干;测绘科技成果绩效显著,13项测绘成果获得省级行业优秀成果奖;测绘产业日益壮大,全市测绘资质队伍已达40家,20__年实现测绘产值达5000万元。20__年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家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测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__年郯城县国土资源局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市县测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测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测绘保障机制尚未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县域测绘投入不足,基础测绘薄弱。二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管理、更新、使用和共建共享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测绘市场存在不平等竞争、违法经营、侵权盗版现象,测绘公共产品不够丰富,测绘市场亟待进一步繁荣和规范。四是测绘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测绘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务必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特别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的需求越来越大,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为测绘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地理信息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测绘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强化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全面提升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一要把测绘作为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测绘是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行业,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测绘成果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要更多地运用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科学管理和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测绘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牢牢抓在手上。
二要把测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测绘提供全程性和多方位保障服务。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要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平台,整合各类社会经济和人文统计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等方面,测绘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把测绘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纳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深入开发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广泛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成果,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对测绘资源的需求。
三要把测绘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以测绘成果和技术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之一,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增长快速等特点,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措施对测绘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测绘发展思路,及时调整测绘生产力布局,积极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
四要把测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测绘成果涉及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地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体现国家和政治主张。地理信息和现代本文来源:文秘站 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反恐维稳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必须加强测绘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新时期加强测绘工作的重大意义,抓住难得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做好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创新管理,扎扎实实把测绘各项工作做好,做出成效,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测绘工作
当前测绘工作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立足行业自身特点,准确把握测绘发展方向,积极作为,探索创新,全面推进测绘工作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保障经济发展测绘需求。充分发挥测绘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全力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服务。一是主动为全市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围绕全市"四市五城"战略部署,重点加强北城新区、涑河片区等重点区域测绘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及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测绘服务。二是切实保障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测绘需求。为项目布局、选址、设计、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地理信息;强化项目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为项目立项审批、动态管理、竣工验收服务。三是主动做好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测绘保障工作。全市每年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村居约1000个,工程量大,任务艰巨,要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选址和建设提供现势性强的地理信息,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顺利进行。四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实施"一县一图"、"一村一图",加快建设"数字村镇";充分 利用已有的0.3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资料和其他测绘成果,编制县、乡、村影像挂图、交通旅游图和区域地图。五是积极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多元资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骨干企业,加快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测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全面加强基础测绘。一是统筹开展各级基础测绘。开展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力争1:500地籍图和地形图一次完成,避免重复测绘和资源浪费,到20__年要实现1:500地形图全覆盖。充分利用1:500地形图,缩编或新测1:1000-1:5000地形图,形成系列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满足城市规划建设、政府公共管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基础测绘规划管理。国土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编制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三是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设计、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对现有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完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政策和标准,逐步建立纵向协同服务机制;发挥国土资源测绘系统的整体合力,为各级地理空间框架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丰富、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四是加快推进县域基础测绘。尚未开展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县,要结合土地调查,抓紧启动县城和镇驻地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已完成城镇地形图测绘的县,要着手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基础测绘更新机制,确保测绘成果的现势性,为数字县乡建设创造条件。五是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中心城区和重点区域的基础测绘成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更新。
(三)着力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积极构建电子政务、社会经济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升服务管理决策、城乡建设、土地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公益性测绘服务。建立测绘应急保障机制,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处置及时提供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支持;开发各种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应用系统,编纂《__市领导机关用图》,辅助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和决策;积极稳妥推出公众版地图,形成面向社会大众的,可公开使用的公众版地形图系列,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础测绘社会化广泛应用。三是完善"数字__地理信息网"运营机制。加快推进测绘成果网络化公益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出行、购物、旅游、商务等需求。
(四)强化测绘统一监管。一是扎实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争取利用一年多时间,从地理信息的获取、提供、使用、生产、出版和传输等六个环节入手,依法规范和严肃查处无资质、超资质、违法提供和使用地理信息等行为,促进地理信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二是加强测绘成果管理。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规范测绘成果管理和分发应用,依托门户网站定期公布和更新基础测绘成果目录,方便群众查询使用;组织开展使用测绘成果情况专项检查,建立使用测绘成果用户动态监管机制。三是强化地图市场监管。加强与工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海关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对政治性问题地图、"三无"地图产品的查处力度,净化地图市场;深化国家版图宣传教育,同教育部门合作,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增强青少年的国家版图意识。四是强化测绘资质管理。严格测绘资质单位年度考核,量化测绘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档案资料管理指标,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注册和资质变更的依据。五是强化测绘市场监管。加强对房产测绘、地籍测绘、导航电子地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测绘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落实测绘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测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六是加强测量标志管护。对辖区内的各等级测量标志进行实地核查并登记造册,制定维护方案;建立测量标志动态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巡查,及时依法查处破坏标志行为。
(五)加快推进"数字__"建设。一是构建平台维护和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数字__"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维护、更新、投入和推广应用,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可靠性、适用性与标准化程度,尽快形成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格局,打造标准、统一的权威平台。二是加快完成国土、公安两个示范项目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记录、汇总、统 计分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和公安应急指挥提供直观快速的决策支持,推动全市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抓紧制定项目成果推广使用计划。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项目成果在政务网上全面运行;明确政府部门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的方式和责任,解决地理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封闭管理的问题。四是积极争取列入省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推广计划。今年省里计划选取部分县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要及早准备,力争我市符合条件的县列入计划。同时,要做好示范项目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确保12月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把"数字__"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为全国典型示范项目。
关键词: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不对称 平衡配置
1 信息资源概述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传播能力在空间,产业间配置的问题。信息资源有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他们的区别在于搜集、加工、处理、传播信息资源的载体不同,文献资源是指用文献记载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以传播。而网络信息资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并进行网络化传播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而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在利用程度上已经大大超过文献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下列特点:①知识性。信息资源将各种以前和现在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信息获得者通过信息的消费,获取了知识,提高其生产技能或方便生产消费的决策;②时效性。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不仅仅包括以前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最新的经济社会生产消费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时效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同样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
2 信息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降低经济社会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少道德风险,促使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接近于帕累托最优配置。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处于这个状态下的任何改变都不能使有的人变好,而不会使得其他人变坏。帕累托标准提供了我们成为经济社会行为优劣的判断标准,在这个状态下,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处于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但是,帕累托状态毕竟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处于帕累托状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经济社会生活中,交易双方各自掌握着一部分信息,这些信息中一部分是公有信息,即交易双方共同拥有的信息,一部分属于私有信息,即各自掌握在不同交易者手中,这些信息在交易双方来讲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这些私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设下,行为人都有隐瞒自己的私有信息而去获取更高效应或者价值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从而经济社会行为状态不可能实现帕累托状态要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虽然帕累托最佳状态不可能实现,但是交易效率却大大改善。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是不均衡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城乡差距是信息资源配置差异的重要特征之一。
3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图书馆数量和其传递信息资源数量,很大程度反应了地区整体资源配置状况。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与图书信息配置似乎有一种互为因果关系,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情况无需赘述,它的信息资源配置也存在大量问题。
3.1 馆舍稀少。全国有行政村70多万个中,只有极少数地区存在行政村办图书馆,而且多在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北京(2006年)有区县图书馆13个,乡镇图书馆149个,村庄文化站、图书室2175个,占总行政村的54.7%,相对于北京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水平经济条件下,这显然太少了,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村办和镇办图书馆几乎是一遍空白,在仅有的存在村办和镇办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农村,由于开馆时间少,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存在。仅用馆舍面积、办馆经费和是否具备数字图书馆等硬件条件来衡量已是捉襟见肘,若要求周开馆达到56小时等其他条件,则几乎不存在村办图书馆或图书室了。
3.2 资金短缺。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村办图书馆没有专项运行维护图书经费的来源,从而基层信息资源服务运行维护缺乏保障,表现为图书馆购书费短缺,也不会设立专职图书馆或图书室管理人员,虽然可以通过“送书下乡”工程部分解决一些问题,但那毕竟不是常态化运行手段,满足不了让读者及时看上新书的需求,更加难以达到满足农民朋友实际需求。
3.3 信息内容缺少。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信息共享的重要资源,按说,现在各种网络信息非常丰富,但却针对农村,农业的网络信息相对偏少。例如据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69.42万,农业网站仅占0.66%。不仅如此,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关联性较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3.4 农村信息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需要完善。大部分村办图书室文化站等属于地方一级政府的鸡肋机构,主要为的是应付检查,所以在人员安排上,在制度建设上,在其它管理方面都是敷衍了事,无法发挥图书的实际作用。
4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缺乏带来的影响
由于农村信息资源的缺乏,对农村-城市二元结构有固化,恶化的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城乡差距的改善。它也阻碍了现代文明,现代经济的扩张,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4.1 阻碍了现代文明的扩张。大多数情况下,现代文明一般发源于城市,比如市场经济,率先在城市得到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交易规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文化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证明比传统经济方式更加具有活力。传统农村实行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为农业现代化改革方向——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农民首先要建立一种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然而,由于信息资源配置的缺乏,农民学习市场经济观念速度缓慢,个人认为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滞后于其它产业的原因之一。
4.2 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新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前期研究的成果,当然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由于城乡信息资源配置的差异,农村农业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比较困难;对于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广泛的学习和模仿,同样有大量信息为基础,同样的道理,在信息资源配置不够充分的农村,新的生产技术推广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5 改善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选择
首先,建立政府干预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市场。市场配置机制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的指引,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组织信息的消费和生产,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生产者的潜力,尽可能地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当然,外部性、垄断时,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也可以对信息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政府利用政策、法律、税收工具等,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信息产出,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市场机制局限性还表现于易造成信息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即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具备丰富信息而信息生产效率高,稀缺的信息资源更加愿意流向这些地区,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由于信息生产效率低,信息配置的市场回报率也低,而信息资源不愿流向该地区,从而出现信息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多信息资源配置增加。这当然不符合全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其次,建立多元型信息资源组织机构。一般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有集权型、分散型。集权型是一种行政管理式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内部各单位相互依存,并中央集权化进行集中管理。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分散型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的,以市场调节来组织运行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多元型则是充分考虑上述两种组织机构优缺点基础上,新的信息资源配置组织模式,体系内各部门相对独立,但又保持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既有平等竞争,也有分工合作。
参考文献:
[1]范艳芬.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2).
[2]肖安宝.农村资源配置与乡镇企业——低碳经济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6).
[3]吴志远.农村资源配置中的金融激励与约束[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
[4]金晖.区域性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图书馆,2010(5).
新的评价目标系统,出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普遍性。新的评价系统愈加存眷民生,存眷可继续开展。列为三大项,第一大项是经济开展,第二大项是社会事业开展与人民生涯,第三大项是可继续开展,从权重看,经济开展照样排在第一位,权重是50%,社会事业开展与人民生涯,权重是34%,可继续开展的权重是16%。其普遍性显示在,后两项权重曾经与经济开展权重一样,而曩昔的评价目标系统,经济开展所占权重较大,占60—70%。目前省委、省当局把经济开展、社会开展、可继续开展三者有机连系,不只注重经济开展,并且愈加存眷社会事业、可继续开展,曾经走出GDP崇敬的暗影。
二是责率性。曩昔县域经济计算数据,首要来自计算部分。这个文件把这些数据分化到各有关部分,强化了相关部分的责任。文件明白指出,这些目标,起原于哪些厅局,有关厅局若何供应数据,什么工夫供应数据,规则的十分详细,十分清晰。
三是主要性。省当局拿出这一套新的评价系统,不只就河南谈河南,而是要在中部6省竞争中坚持前列,从对一些主要目标的审核来看,就表现了这点。
新的审核系统曾经下发,固然本年不是审核年,然则新的审核系统执行根底年,根底打欠好,审核后果就难以令人称心。我们怎样办,我以为要做到四看:
一是向上看。我国国情和现行治理体系体例,要求我们必需向上看。若何向上看,就是要吃透省委、省当局对县域经济社会开展新的评价系统政策,把每个概念搞清晰,尤其是22项目标系统的概念搞清晰。要留意我们对系统的了解宽和释,是不是与上级部分的了解一致,尤其坚持与制定规范的部分一致。假如我们的分析与上级部分纷歧样,要以上级部分的分析为准。
二是向下看。即向我们本身看,尤其要高度存眷国计民生。以前我们开展经济任务做的多,存眷民生的少,目前省委、省当局添加了社会事业开展与人民生涯的审核,这是大的政策导向,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必需在这方面下功夫,根底数据要扎实,根本任务更要扎实,真正做到高度存眷民生,高度存眷调和社会建立,高度存眷社会保证。
三是纵向看。即本人和本人比,依照正常经济开展规则,在普通经济形态下,只需不发作大的天灾人祸,经济社会每年都要开展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只能进步,不克不及撤退。
四是横向看。横向看比纵向看更主要,全国局限内各个经济区域,都在进行横向比拟,经过横向竞争完成了开展。我们横向比,首要有三个条理,一是在全省大比拟,我们要在全省108个县市中进行比拟,上一年全省42的位次只能进步,不克不及撤退,争夺进位;二是在6个重点扩权县市中比拟,6个扩权县市,分为两个集团,我们无法与巩义、中牟、永城比,但要和邓州、固始比拟,不克不及掉队于这两个县市;三是在周口局限的小比拟,鹿邑、沈丘开展势头盛气凌人,固然目前还在我们后面,但必然不成不放在眼里,要有足够的紧迫感、压力感,起劲坚持在周口的抢先地位。
若何落实好这“四看”,任务中要对峙四条准则:
一是一致准则。各部分上报计算数字,要留意各类数据之间的联系关系性和逻辑性,不克不及捉襟见肘,前后矛盾。还,计算数字必需经市计算局一致口径后方可上报,以表现全局性。特殊是全市生齿、耕地上积等主要数据,必然要一致。
二是协调准则。因为行业分歧,起原纷歧,各部分计算数字能够会有收支,要获得一致,必需做好相关单元的协调任务。建议传文同志一个季度或半年召集相关单元召开协调会,在交流信息、互通财产政策的根底上,对一些主要数据进行充沛的沟通、平衡,获得最终确定后再上报。
三是为我准则。“我”即,我市上报的计算数字,要有利于向上争夺项目资金,有利于争夺上级的转移付出,有利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义务和在全省经济社会开展中抢先进位。
刚才市财政局吕丙局长对新的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了说明,我再就乡镇财政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了解全局
财政是经济的杠杆,反映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作为我们分管领导应了解全局。一是我们的建设任务很重。我们现在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大发展需要有大支出,只有大支出才会促进大发展。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各项事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我们的改革稳定任务很重。从改革看,我们还有180多家企业没有改制,2万多名职工的身份没有置换,事业单位改革还刚刚破题;从稳定看,“企业划归”人员、复退军人、干部、知青等历史遗留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三是我们的“吃饭”负担很重。全市有1.7万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仅按2万元/人计算,一年就需要3.4亿元,而我们的财政每年可用资金只有2.9亿元,缺口很大。今年仅因政策性增资、税费改革和教师工资、奖金统发等三项就增加财政缺口1.15亿元。四是我们的基层压力很大。乡镇政府财源少,支出压力大,我们的乡镇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来支撑整个乡镇实属不易。这就是我市的一本大帐,了解了这本帐,就了解了我们的财政,就能把握好财力的支配。
二、科学安排
财政是反映经济社会综合水平的窗口,是政权运作的基础。能否科学安排和管理好财政,是一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能力强弱的反映。从数字中看思想,从数字中看导向,应该说老的财政体制安排是比较成功的,基本符合*的实际,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权正常运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出台了新的财政体制,主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要保证“吃饭”。人头经费支出基本得到了保证,特别是压力最大的教师奖金,新体制规定教师奖金由乡镇负责考核发放。市里核拨的2*0元教师奖金是补助,不是基数,教师奖金每年只能增长,不能减少,并且明确要在次年2月底前一次性发放到教师手中。这一块我们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则教师地位重要,二则乡镇压力大。因此,我考虑宁可少上一只项目,多出让一块土地,也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条政策至少在全绍兴市是没有的,市里是下了决心的,也请乡镇(街道)不要怠慢教师。二是分别对待。新的财政体制分平原乡镇、山区乡镇、街道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四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体制,区别对待。三是导向正确。新体制突出了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乡镇招商引资项目越多,经济发展越快,其可用资金就越多,得到的实惠也越多。
三、培植税源
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培植税源是关键。乡镇要把注意力、重点和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税源培植”的理念,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理清财源建设思路,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使乡镇财政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就当前而言,培植财源重点是要搞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继续扶持个私经济发展;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同时要加强税收征管力度,防止税收流失。
今天,市政府召开一年一次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的工作成绩,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刚才表彰了先进,从政局长作了很好的报告,等会,新华部长还要作重要指示。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09年全市广播影视工作的显著成绩
2009年,我市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广播影视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电影管理职能顺利划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得到加强。电影职能划转工作顺利进行,其中浠水县、团风县、英山县、罗田县做得最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10个县(市、区)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全年共放映公益电影、数字电影74000多场。
二、着力推进全市广播影视业跨越式发展
(一)要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抓好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要以“直播卫星”为重点,因地制宜辅以“有线联网”和“多路微波”等技术方式,继续完成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要积极争取落实财政配套建设资金,做好设备的接收、验货,为村村通用户提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同时,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着手开展20户以下盲村调查摸底工作。
二是抓好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收尾工作。各地要积极配合覆盖工程的实施,努力抓好本地节目的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把我市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建设成为设备先进、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播出安全、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发射台站,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的重要作用。
三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中办21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行县对乡镇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站为依托、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运行维护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维护,为农民及时提供技术维护和使用指导等服务。
(二)要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第一,要加快电影院线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着重推动全市影院建设,大力推广影院的数字化改造,提高电影数字化放映技术应用水平。
第二,要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对现有农村电影放映院线公司进行必要的整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实现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补贴管理和发放办法。高质量完成好国家和省下达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目标。
(三)要以数字化和新媒体发展为重点,不断推进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
一是要大力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按照“大容量、双向互动”的要求,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实现有线网络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用电视的转变。2012年各县(市、区)所在地城区要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
二是要积极主动应对“三网融合”。全市广播影视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精神上来,把推进“三网融合”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要按照“三网融合”的业务要求,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积极发展新兴媒体,满足各类终端、各类用户对广播影视的需求,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使广播影视赢得市场、赢得用户。
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媒体。进一步扩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优化完善覆盖网络,推进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节目内容集成和节目形态创新,拓展各类服务。要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
四是要制定好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广播影视部门要着眼未来,密切
联系当地广播影视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前瞻性的广播影视行业规划,特别是一些关系广播影视未来发展的重点发展项目、重大技术升级、关键的政策措施,要争取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三、着力提高广播影视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31号文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广播影视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广播影视系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积极争取项目、精心谋划活动,切实做好广播影视工作。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要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事业拓展到哪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综合有效管理,努力从办广电向管广电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系统向管社会转变。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开创新局面,归根结底要靠班子、靠队伍、靠人才。要积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广播影视工作的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硬、素质高、纪律严、作风实、结构优的广播影视工作队伍;要根据广播影视工作的特点,按照“五个一批”人才管理办法,培养和吸纳一批专业拔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当前急需的影视剧本创作人才、文化产品营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