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16
导语:在高效农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
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3] 王彩霞,马庆智,冉霞,等.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8-99.
一、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六枝特区气候、土质均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全省农业大县,农业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铁饭碗、摇钱树、聚宝盆。
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加大引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新路。如今,全区农业实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自给走向市场的精彩嬗变。
园区聚力:
铸造农业发展火车头
六枝特区的农业园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2011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由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属市级农业产业园区。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3月,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被贵州省列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属全省“5个100工程”建设项目。
2014年,六枝特区新增3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即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2015年1月,生态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区级)、新华高山生态茶叶经济示范园区(区级)、江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市级)晋升为省级一般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六枝特区内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增加至7个。
近日,笔者走进郎岱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阿乐村蔬菜基地所在地郎岱阿乐村,尽管天气寒冷,仍见已吐绿的蔬菜在“张嘴”呼吸新鲜空气,绿油油的一片惹人喜爱。
在宜枝魔芋加工厂,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不停地分捡刚生产出来的魔芋胶……
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花卉品种琳琅满目,各种颜色把寒冷的冬天装扮得分外妖娆,还有一株株果树在寒风中茁壮成长。园区在一年时间里种植车厘子1.6万亩、玛瑙红樱桃4000亩……当地干部说:“随着园区发展,六枝特区四季水果、蔬菜的供给将继续不断,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输送基地。”
大用园区管委会主任张远斌介绍道:“大用园区建成后,可带动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带动4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宜枝”魔芋、精品水果、蔬菜是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鸡、鸭、鹅等家禽养殖仍是六枝特区农业发展的重头戏。预计到2018年,六枝特区养殖业将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肉牛20万头、肉羊10万只、家禽500万羽。
在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及六盘水“3155”工程的指引下,六枝特区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从量和质上打造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区园区建设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囊括全区18个乡(镇)、4个社区,基本形成“一园区一特色”、“一园区一模式”、“一园区一市场”。
据统计,2014年,六枝特区内现有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完成投资31.7195亿元,占任务数16亿元的198.25%。其中,六盘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230.4%;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成投资7.888亿元,占任务数4亿元的197.2%;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7.177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143.54%;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5.1345亿元,占任务数2亿元的256.73%。
园区建设的齐聚发力,有力地拉动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向前推进。
龙头链接:
形成农业发展加油泵
如果说园区是拉动农业发展的火车头,那么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形成农业发展的加油泵。
在六枝特区堕却乡朗树根村,村民龙云海正在为太子参锄草。龙云海指着不到三分的土地说:“去年这块地挖了三百多斤太子参,收入3600多块钱,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种中药材能致富,这是当地村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村民们不敢想的事现在却因为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变成了现实。
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大户领办、流转土地、聘请农民务工的运行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技术保障、保价回收,让利农户,扶持农户,确保农户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很多村民积极土地流转“退粮种药”,促进了收入的增加。
2014年,六枝特区有19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第十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8家、市级3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5个。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核桃产业以圣核公司为龙头,在箐口、堕却、梭戛等乡镇发展核桃种植近万亩;猕猴桃产业以天地人和公司为龙头,在郎岱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猕猴桃0.7万亩;特色经果产业以大禹王公司为龙头,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种植车厘子1.6万亩;茶叶协会带动茶叶种植3.8万亩……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流转土地29.81万亩,建成产业基地39.07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87个。
市场撬动:
打通高速发展大通道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的撬动作用。
岩脚面是六枝特区知名特产,如今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
与岩脚面一样的,还有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这些产品每一样都是现在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毛口乡,已建成的4个绿壳蛋鸡养殖场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购买绿壳蛋。江码头柏记农家乐的老板娘陆志兰笑说,“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要来店里品尝‘炒绿壳蛋’这道菜,连带着饭馆的生意都越做越好。”
岩脚面、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每一件绿色产品,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不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区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11件。
六枝特区农业产品凭着“绿色生态”知名品牌,除通过各大超市进行销售外,还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让农产品定单生产、按单发货,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目前,康众药业公司、圣核公司、家园果园公司等企业纷纷“抢滩”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茶叶、养殖、育苗等农业项目。北部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成为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产业化扶贫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贵州百灵集团六枝种植基地、西南林业大学校企合作试验基地、贵阳中医院和遵义医学院中药种植推广基地,园区目前正在力争引进上市公司贵州百灵集团入驻,为发展壮大园区注入新鲜血液。
一、着力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集聚化转变
近年来,东营市根据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按照“高品位、高档次、高科技、大规模”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和农民创业园区。2006年至今,市财政筹集资金3亿元,重点扶持了以利津、垦利为核心的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以广北、黄河两个国营农场为核心的14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一区十园六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区。到目前,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5个,其中,以休闲观光、蔬菜种植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42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区13个、现代渔业示范区3个,农业集聚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以现代渔业为例,东营市垦利县以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集中突破,突出发展黄河口大闸蟹产业,规模化大幅提高,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14处,面积达到22.5万亩,有机食品养殖基地2处,面积3万亩,占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2.5%。
二、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由注重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转变
“十一五”期间,东营市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按照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的原则,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培植了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三产带动、二产转化、一产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粮棉油加工、畜禽水产加工、果蔬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为推动产业转变,市财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民建设冬枣小型保鲜库的意见》、《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海参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关于扶持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财政扶持政策,每年重点扶持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经过连续几年的扶持,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全市名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74万亩,其中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养殖面积分别达到65万亩、10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300个。休闲观光农业完成投资1.9亿元,经营主体达到33个,经营面积10.76万亩,带动农户1.84万户,实现年营业收入5.2亿元,利润1.39亿元。以城郊农业为例,我市东营区每年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经过连续几年的扶持,建成了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东营区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4家,占地1.96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4140多人,带动农户4400户,累计接待游客27.46万人次,实现旅游等相关收入4473万元。
三、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动农产品由低端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
2006年以来,东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国家级品牌,组织黄河口名优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目前,全市已有290个农产品、157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三品”认证,中国、山东名牌农产品达20个;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其中驰名、著名商标16件。2006年以来,市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立了高标准的市级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和5处县级检测中心和30多家企业(市场)检测室,形成了以市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县区质检站为骨干,以乡镇和各生产经营单位检测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着力强化农业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模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东营市实施了五项科技兴农工程,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2006年以来,市财政共安排资金760万元,围绕建设基层农技部门科技培训阵地,开展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有21个乡镇建起乡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定时和实时查询,农民科技需求得到根本改善;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十项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示范工程,重点推广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等十项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升级;2006年以来,市财政投入560万元,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共选拔1300名农民技术骨干赴高校培训;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优势产业技术队伍建设工程,建设农民培训骨干师资队伍,为大规模培训农民创造条件。
五、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2006年以来,东营市财政通过贴息5400万元,争取省财政贴息2059万元,扶持了100多家企业的230多个新上扩建项目,培植起了万得福、驰中、华誉、半球面粉、海星等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实施“531工程”,扶优、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1家。仅2010年,全市引进、新上、扩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6个、完成投资21亿元,今年又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计划总投资70亿元。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实现利润24.7亿元、上缴税金7.6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67家。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直接带动基地农户2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5%,户均增收1500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年人均工资1.8万元。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有效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经营。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2家,资产总额10.36亿元。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23个,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59个、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8.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7%。
六、着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实现经济生态一体化转变
为从根本上改变东营生态脆弱的状况 ,把黄河三角洲建成黄河绿洲,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农村新能源工程等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东营市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要内容的“三网”绿化工程,植树9649万株,新建绿化面积87万亩,基本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为确保生态农业资金来源,市财政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每年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300万元,与县区建立了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10年,市财政安排资金678万元,成功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水和刁口河生态补水试验,断流34年的刁口河故道实现全线过流,完成补水6000万立方米,湿地生态系统淡水资源得到有效补给。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恢复退化湿地20万亩。连续5年扶持,累计投入资金7300万元,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到 2010年,全市户用沼气池达5.2万个。
走进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兰花种植大棚,一排排不同品种的兰花竞相开放,方寸天地间仿佛浓缩了四季。据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控制适宜,适合兰花生长,可以全年生产、销售兰花。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进优质项目、强化考核等措施,积极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和淳化、湖熟、谷里等街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主引擎。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集聚产业高端生产要素是南京市江宁区发展农业示范园区一直秉承的理念。各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示范园的规模、档次。该区横溪台湾农民创业园今年建成了3000 m2玻璃温室蝴蝶兰组培中心和4 万m2连栋大棚的宠物交易市场,3000 m2连栋大棚的铁皮石斛生产培育中心也正在建设中,通过对园区核心区进行有机整合,引进现代农业新品种,正全力打造有形象、有成果、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该区汤山翠谷围绕生物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和市“321”项目加紧建设,已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产品、农业新工艺、农业创业人才风采、农业培训培育工程等五大展示中心,并成功引进发芽糙米健康食品生产线,加快科技研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现代农业改变百姓生活。该区谷里农业园区按省级蔬菜标准园标准打造了500 亩核心蔬菜生产区,不但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且检测中心、农资供应点及冷链生产设施齐全,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在该区湖熟街道农业园,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种植库项目、友邦花卉项目、特色草莓项目等十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加速了园区生产项目多元化发展。该区淳化街道农业园核心区已建成设施大棚1000多亩、连栋大棚100多亩、景观林地1000 亩、葡萄园100 亩、凯进园林上元原村生态林1200 亩,还建成国家级卫岗奶牛牧场500 亩,农家乐20 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该区内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其中,该区横溪安民村已成功建设一个连片300 亩的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该区江宁街道庙庄社区建设了3 座玻璃温室,西宁建成5000 m2的连栋大棚;该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也将在机场周边建设200 亩蔬菜大棚。据了解,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设施农业面积新增13060 亩,高效农业新增19200 亩。(注:1 亩≈667 m2)
来源:江苏农业网
一、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去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设施栽培、食用菌、奶牛奶业、优势畜禽、有机稻米和高效水产等主导产业。根据全县高效农业规划和设施农业布局情况,我县制定了《20__年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意见》,坚持继承式发展,重点实施了南部片区18万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西北部片区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三堡久久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片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
(二)创新投入机制。20__年,全县组织实施、利用上级外来资金项目150项,县财政对高效农业的投入达到3100万元,是过去多年没有的,镇、村及老百姓的多元投入,有效地推进全县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苏北遥遥领先,并出现了许多典型,一是企业带动型。由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园区,形成“企业+园区+农户”的运行机制。精艺城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带动了多家肉鸡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二是专业大户(能人)示范型。三是合作社带动型。全县已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多家。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格局。
(三)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种改良和模式更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特别是太空蔬菜种子在我县久久科技示范圆的落户,将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科技创新的步伐。种植业方面,总结出了蔬菜间套复种、农牧结合等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畜禽养殖业方面,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生猪已逐步建成以家畜改良站、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家禽良种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水产业方面,积极实施了“四改”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河蟹“稀、大、高”生态养殖、野生鳖混套养殖、地方特色小品种混套养等高效渔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重视品牌建设。目前,全县己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效数144个,绿色食品有效数41个,有机食品有效数23个,农业“三品”总数达到位居全市之首。一批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二、高效农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目标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少数镇发展高效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高效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高效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近年来,虽然在奶牛奶业、食用菌和高效设施蔬菜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资源要素的整合还不够集中。县直有关涉农部门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达数千万元,但多分散使用,缺乏统一调度。农业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一个产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加大了创名牌和扩市场的难度。土地流转难,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特别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是人才和技术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知识和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与我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__年全县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任务,体现了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按照“提升南部、突破东部、拓展西部、开发北部”的思路,实施“55111”工程,即确保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土地流转5万亩,建成一个以育苗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农产品大市场和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区,建设“一线三片” 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一线”:西起汉王、东到伊庄构筑百里绿色高效农业长廊。汉王、__、三堡、棠张、张集5镇以发展设施菜、设施果、设施草莓、食用菌为主,完成汉王汉沟至张集杨楼主干线两侧设施农业断带补植建设任务,完成三堡至棠张至张集区域闭合圈的沿线断带补植工作,加快建设一批精品工程。西北片区:以何桥、黄集、马坡、郑集4镇为重点,突出发展设施菜、设施瓜、设施果,完成何桥至黄集、郑沛路沿线两侧断带补植。柳新、刘集、大彭等镇选择主要
公路沿线和适宜地块发展新的规模示范点,逐步向四周延伸。东部片区:以大许、徐庄镇沿徐海路两侧为重点,继续扩展连成一体,逐步形成万亩生产基地。单集、房村、伊庄等新发展地区,以沿双塔路、张伊路两侧建设规模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逐步形成东部各镇大的闭合圈。北部片区:包括茅村、柳泉、利国3镇,以发展设施果、设施菌为重点,建立规模示范基地。(二)强力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园)建设。重点是提档次,见成效,出形象。要狠抓“一线三片”重点项目,加快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万亩草莓示范园、棠张学庄千亩设施果示范基地、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黄集谢庄千亩设施农业园区等建设进度,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工程。维维万头奶牛场、联农养殖场要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郑集万亩出口创汇基地、精艺成肉鸭养殖加工区、棠张设施菜示范园等要建成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千亩设施草莓示范基她、房村万亩黄冠梨示范基地等要建成市级园区。
(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参加各类农洽活动,认真组织农业招商,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和办法来抓农业。采取“招商引资扩大一批、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兼并重组做强一批、产业带动催生一批”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更多“三资”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形成涵盖精深加工、种子种苗、储藏运输、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农业招商要像工业招商一样,分解任务,加大力度,切实改变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现状。
(四)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把维维、精艺城、联农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打响__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两年内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链务的农户达到50%以上。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优化市场环境,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快农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更多、更强的农产品物流平台。
(五)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依托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抓好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的认证,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名特优品牌,让本地农产品更多地打入超市、出口国外。
【关键词】 抗旱节水 提高 粮食生产效益
1.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适应干旱形势必然选择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的是要使生产的产品变成市场上需要的商品。目前,我州的农业结构有待于加大调整力度,农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变化还不相适应,优质农产品少,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与养殖业落后,农畜产品的转化、加工增值薄弱,效益比较低。因此,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即要增加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比重,大力开发各种名、特、优、新产品,以粮食为重点,全面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
1.种植业是发展农业的基础,调整种植业必须保持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以确保粮食的稳定增长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实现人、畜分粮,使饲料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这样有利于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结合。
2.积极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发展畜牧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同时有利于积累有机肥料,培肥和提高地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在农区发展畜牧业,要充分利用农区的大量秸秆发展牛、羊等家畜,通过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肥料,培养地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农牧业的延伸,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可靠途径。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中,要把加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
我州有93万人口,其中有76万农牧民群众。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生产、生活,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要自己面向市场,参与流通和竞争,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方法上都显得很不适应。那么,如何引导这样大量的、分散的千家万户拥有生产和经营决策权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就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商品意识的增强,农民急待解决市场趋向问题。但是,农户经济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品种和规格不一,加上信息不灵,经营手段落后,除在当地城市集贸初级市场上自产自销外,不具有竞争能力,很难进入大流通、大市场,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农民参与流通,进入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关键是组织起来,走向新的联合。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是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州农村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名称叫法不一,但基于生产经营的共同利益,由懂技术、善经营的人牵头,农户自愿参加,交纳入社股金或通过股份联合自助合作社,形成围绕某一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使产品有批量、有数量、有规格,在市场中具有较高占有率和竞争力。各级主管部门要顺应形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织农民走联合之路。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农业发展
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要提高农作物、畜禽等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以及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生态、安全要求,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克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者之间矛盾,达到协调一致,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例如,有的农作物产量高,但品质差,有的产量低,但品质好。如何克服其间的矛盾,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畜产品加工,发展畜禽养殖和多种经营,从多方面转化粮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全州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选择一批适销对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成果,大力组织推广,促进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如:农作物的优质新品种,包括优质青稞、优质小麦、高油分玉米或甜、糯玉米、双低油菜、高蛋白小杂粮及无公害水果、蔬菜等。畜禽高产、优质品种以高原牦牛、藏猪、藏鸡、瘦肉猪等为主。
2.开发有投资价值的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我州各地都出产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如天麻、虫草、贝母、木耳、松茸等名贵中药材、食用野生菌,这些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土特产品,属于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范畴,可深度开发加以利用。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省、市发展高效农业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发展我区2008年规模高效农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做强优势产业、培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三资”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扶持原则。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鼓励和引导“三资”投入规模高效外向农业。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确定、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08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新增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含设施蔬菜1万亩),新扩桑园1万亩,新增林地复合经营面积1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65万亩,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各乡镇新培育基础母猪50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繁育场1个,发展万羽以上的养禽场(户)2个以上,新建林地规模养殖小区1个,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的高效种植基地1个。
三、工作重点
2008年,以蚕桑、蔬菜、规模养殖三大产业为重点,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影响大的产业基地,突出打造沿宿沭一级路、宿邳一级路、宿泗路、陆塘河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
1.宿沭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顺河镇建成3000亩设施蔬菜基地,曹集乡建成2000亩蔬菜和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庄镇建成千亩蚕桑、万亩浅水藕基地和万亩稻田养殖基地,关庙镇建成千亩蚕桑、百万平方尺食用菌和百万头(羽)畜禽养殖基地。
2.宿邳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蔡集镇、王官集镇突出设施蔬菜建设,建成万亩出口设施蔬菜基地;黄墩镇、皂河镇重点发展稻田养殖,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建成万亩稻田养殖基地。
3.宿泗路高效农业产业带。沿路乡镇突出发展林菜、林畜、林菌、林禽等形式的林地复合经营,新发展林地规模种养小区2—3个。大兴镇建成百万羽林地禽类养殖小区、万亩蚕桑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丁嘴镇建成万亩蚕桑基地、千亩金针菜基地。
4.陆塘河生态水禽养殖带。陆塘河沿线的顺河、曹集、大兴、仰化、丁嘴等乡镇,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沿河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水禽养殖,积极推广“扬州鹅”、“樱桃谷肉鸭”等新品种,实现水产养殖与水禽养殖并举,形成百万羽优质生态水禽养殖带。
5.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各乡镇要像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一样,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2008年每个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内都要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或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1个以上。
四、推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发动,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乡镇建设的高效农业集中区必须做到“六个有”,即有一张规划图纸、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产业规划、有一位专家指导、有一条硬化道路、有一套水电设施。要严格执行规划,硬化推进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员、地块,集中精力、集中投入,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切实把高效农业集中区抓出成效。
2.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三资”投入规模高效农业,鼓励和支持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先进入全区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和各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招商引资任务4亿元。农口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年内新引进1—2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沿线乡镇必须新引进1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各乡镇和区农口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引进的高效农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数的2倍标准折算工业招商引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