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时间:2023-09-19 16:20:16

导语:在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第1篇

移动性与互联网的融合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一个以整合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移动互联新生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酝酿着新一轮的商务变革。几乎所有的无线互联以及有线互联企业均会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只有进入该领域才能将无线终端用户以及有线终端的网民两个社会群体转变为消费的群体,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带来实质利益。本文中移动电子商务是指连接移动终端用户和信息服务业经济价值的媒介,信息服务商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移动平台进行价值创造、传递及实现,用户利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又简称移动商务。

如何点燃移动商务这个市场引爆点,并使移动商务能够蓬勃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国内外移动商务研究者和实践者也都对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是从经验、主观评判和数据分析角度进行的,很少运用现代商业模式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来研究和讨论。同时,大部分学者均将移动商务本身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来进行研究,很少有人以价值为主线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

2、商业模式的内涵素及分类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虽然有关商业模式的定义很多、构成要素也没有达成共识,吕延杰通过综述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和体系论。Morris对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进行总结,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可分为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体类四种类型,但是,从根本上讲,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Scott M. Shafer通过对现有商业模式研究文献的考察,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主要集中在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方面,由此定义商业模式为:从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而进行的战略选择以及核心逻辑的体现,与Morris通过文献综述认为的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反映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逻辑。

分类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点,但同时分类也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目前没有哪个学者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清晰、实用,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彭强指出现有商业模式分类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理论性不强,都是从某个角度出发,提出各自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是对现实中存在的模式的一种归类分析,而没有从商业模式的本质―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逻辑出发,应用系统的价值分析工具,构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分类;二是,大多数文献中关于商业模式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难以提供一个框架使得各种商业模式之间可以互相比较;三是,大多数的商业模式分类根据某种特别标准来进行,然而这种分类标准却没有涉及由各自学者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或定义,这使得商业模式的定义与组成要素和商业模式分类脱节。

借鉴现有商业模式及其分类研究的成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拟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其理由如下: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而价值链相关理论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出价值创造环节,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两者的本质和核心是统一的,价值链可以展现出具体的价值创造环节,不同的商业模式可以用不同的价值链进行描述,对不同商业模式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可清晰的反映出不同商业模式间的本质区别。因而,价值链理论为商业模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

3、移动商务价值链

移动商务价值链在本文更多的是指移动商务的产业价值链,即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移动平台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提供、传递和维持,以及从中获得利润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移动商务实现过程中的价值传递结构。移动商务价值链与移动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技术的变革不断发展变化,移动技术的更新换代催生了新的服务类型,引入更多的参与者,并促进了原有参与者的组合和分化,从而改变了移动商务的价值传递结构。本文针对当前3G技术商用的现实背景,分析3G环境下的移动商务价值链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移动商务的商用模式。

3G的出现,使得通过移动网络可以为移动用户提供基于多媒体的各种服务。3G环境与前3G环境下的移动商务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提供服务的技术的改变,而在于基于3G环境下的移动商务可以为移动用户提供速度较高,内容丰富多彩的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使得2G环境下依赖于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独立出来并发展成为移动商务价值链的主体,为移动用户创造主要的价值。3G环境下的移动商务价值链也相应的发展成由三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产业价值链构成的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络,如图1所示:

4、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内涵

当把研究视角从普遍意义的“某企业”的商业模式转移到“移动商务”企业商业模式,并从基于价值链角度分析移动商务企业商业模式的时候,商业模式的构成体系、各要素的具体内容都有了特定内涵。

依据前文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反映移动商务产业中具体的某个企业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实现的核心逻辑。而价值链是分析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工具,因此3G环境下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应该解决如下三个问题:第一,移动商务企业如何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定位以创造价值?回答了移动商务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第二,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维护其创造的利润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的竞争优势来自何处?回答了移动商务企业在通过价值链进行价值传递过程中如何维护其所创造的价值不被侵占的核心逻辑。第三,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最终获取的利润是否足够大?回答了移动商务企业价值实现的核心逻辑。

对于第一个问题,移动商务企业如何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定位以创造价值。Ranjay Gulati指出,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上不同位置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价值是由网络成员创造并经整合而成,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都是最终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波特看来,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定位”,因为处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不同环节企业所能够创造和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因此成功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要求移动商务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环境、自身的资源条件,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对于第二个问题,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维护其创造的利润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的竞争优势来自何处。李海舰和原磊指出在通过价值链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利润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发生转移。因此移动商务企业要维护其创造的价值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必须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具有相应地竞争优势。具体到移动商务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如果这种定位有利于企业接近和获取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难以转移的互补性资源,那么企业维护其所创造的价值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就将建立在对这种战略性资产的拥有上。

对于第三个问题,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最终获取的利润是否足够大。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最终能获得的价值大小是与前面所说的定位以及由这种定位所决定的竞争优势来源息息相关的。移动商务企业要想最大化其最终价值,需要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确保自身所创造的价值不被其它企业所侵占,二是占有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上其它企业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移动商务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对其他的价值创造环节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因此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可以由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通过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和形态来表示;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是具备互补性的战略资产还是创新性的竞争优势来表示;以及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通过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所有价值创造环节来表示三个维度来衡量。

5、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科学划分

接下来将依据前文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然而上文的分析过程同样显示出: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是与其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息息相关的,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又是与其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以及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息息相关的。因此,通过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和形态的不同就可以区分不同企业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

前文分析指出3G环境下的移动商务价值链是由应用服务层价值链、网络承载层价值链和终端支持层价值链三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产业价值链所构成的移动商务产业价值网络。在这个价值网络上的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的位置和形态组合有且只有四种。

第一种,企业经营业务覆盖了移动商务价值网络某层次价值链的某个价值创造环节(聚焦型),如图2所示,并在此环节依据其所拥有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维护其创造的价值尽量不被侵占,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新浪、搜狐专注于应用服务层的服务提供环节、集成整合移动商务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企业经营业务覆盖了移动商务价值网络某个层次价值链的多个价值创造环节,如图3所示(一体化型),由于拥有这条价值链上的互补性战略资源,从而相对于这条价值链上的聚焦型移动商务企业,可以速度更快、服务更好的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和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维护其创造的价值并实现利润。如人民日报社,本来是聚焦于移动商务价值网络应用服务层的内容提供环节,提供新闻信息,现在通过推出人民日报手机版而进入服务提供环节,使其经营的业务覆盖了应用服务层的内容提供环节和服务提供环节。

第三种,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覆盖了移动商务价值网络多个层次价值链的多个价值创造环节(协调型),如图4所示,与一体化型移动商务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协调型移动商务商业模式所覆盖的价值创造环节不是移动商务价值网络中某一条产业价值链上的多个环节,而是移动商务价值网络中多条产业价值上能实现资源、能力优势互补的多个价值创造环节,并以此建立起竞争优势维护其所创造的价值获得利润。如爱立信、西门子、华为、中兴在3G环境下既覆盖了网络承载层的网络运营支持环节,又进入了终端支持层的终端制造还击;又如空中网、3G门户既覆盖了应用服务层的服务提供环节,又为手机终端提供手机应用程序,从而进入了终端支持层的终端制造支持环节。

第四种,企业经营业务覆盖了移动商务价值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核心型),如图5所示,由于价值网络中其它环节创造的价值都需要通过这个环节才能实现将价值提供给移动客户,因此定位于此环节的企业相对于价值网络中的其他环节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将起到核心主导的作用。实例如日本NTT DoComo的FOMA、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美国高通公司 BREW平台、英国虚拟移动网络运营商Virgin百货等采用了核心型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6、总结

目前,我国刚完成新一轮的电信业重组发放3G牌照,这也标志着移动商务在我国已经具备优秀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基础,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移动商务从最初的个人语音通信业务到企业短信应用、政府移动办公以及移动支付业务等,各种业务模式层出不求,移动商务的业务应用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随着移动商务产业的逐步形成,移动商务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产业链主体不明,在3G时代电信运营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趋势下,运营商、内容服务商、应用开发商等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各方都希望在移动商务产业链中争取更加有力的地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将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多方合作使移动商务服务的内容更充实与多样化,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持续赢得市场价值具有及其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将移动商务商业模式从价值链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明确移动商务产业价值链的各方参与者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他们如何在价值链的互动中发挥自己的功能提出建议;可以使更多进入移动商务产业的企业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把握21世纪初的这场技术革命和交易方式变革给企业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移动商务价值链与商业模式的分析和相关问题解决,使参与移动商务产业的企业充满活力,有利于更多形式的移动商务内容及服务的开发,促进移动商务在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新的自由、娱乐、方便和效率。

(作者单位:湖南省望城县第六中学)

对于第三个问题,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最终获取的利润是否足够大。移动商务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最终能获得的价值大小是与前面所说的定位以及由这种定位所决定的竞争优势来源息息相关的。移动商务企业要想最大化其最终价值,需要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确保自身所创造的价值不被其它企业所侵占,二是占有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上其它企业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移动商务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对其他的价值创造环节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因此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可以由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通过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和形态来表示;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是具备互补性的战略资产还是创新性的竞争优势来表示;以及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通过企业在移动商务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所有价值创造环节来表示三个维度来衡量。

第2篇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的分类,一直是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本文构造了以“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与以前相比,该方法具有全面性、实用性、清晰性、独特性的特点,不仅易于对其进行识别控制,还可以根据企业内外部的改变,对商业模式适时加以调整、重构。最后,基于该分类方法,本文还提出了完善未来研究的两个方向。

关键词:商业模式 分类方法 产业链 价值链 资金链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概述

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一直是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学者都尝试过对现有的或未来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渐成了一个研究热点。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清晰、实用、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分类问题也成为商业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商业模式涉及的面过于宽泛,而研究者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又总是想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而这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各产业间有不同的特点,导致了相异产业内部企业在商业模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表现在形态上便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建立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产业的分类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在当前这个各种新因素、新问题、新方法层出不穷和迅速变化的时代里,商业模式呈现出的表象也是更加千姿百态,这无疑都增加了分类的难度。

所以,现有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出现了很多无法令人满意的问题:或者是包罗万象,却过于宽泛,以至于不具有实用性;或者是过于狭窄,许多类型没有囊括在内,不具有全面性(原磊,2008)。而无法得出一个通用的分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的发展与深入。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从产业视角出发,根据产业特点选取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元素,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思路:一是通过逻辑推理,建立商业模式分类标准,从而进行分类;二是通过案例归纳,归纳出一些典型模式,作为商业模式的几种类别。

然而,由此推演出的分类,则不可避免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分类方法过于具体,多是对现有企业商业模式案例叙述式的归纳,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佐证,导致相关分类方法和结果缺少说服力,得出的分类结果也多集中在企业行为层次上,如联想模式、戴尔模式、国美模式等,而这些模式仅是从企业有限的方面来讲,甚至更应称为企业模式,而不是商业模式。二是分类方法过于抽象,如基于价值主张和价值实现的二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Rappa,1999),多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Dubosson - Torbay et al,2001),以及一些基于企业的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所衍生出来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的指标含义本来就不确定,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研究者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层次等的不同,对于依此建立起来的分类方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类别反而会陷入越分越乱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分类所要求的简化与规范效果。况且,过于抽象的方法,对于实际的企业经营,显然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不难看出,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的两种思路,带来的是两个相对极端的结果,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的状态,方法的具体和抽象是哑铃的两个重端。而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分类方法具体与抽象的中和,提升其层次性和现实意义,则是商业模式分类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有限几个行业,如IT、互联网、汽车、家电等。关于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研究,也因此显得全面性不够,无法囊括所有的商业模式类型。而由于不同产业互有特点,各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反之,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由于受到产业特点、宏观行业政策、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商业模式会在某些方面趋于相同或者重合。如在我国医药制造业内部,受流程生产规范性、医药产品销售渠道的特殊性、国家药品限价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价值主张、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选择、顾客选择、产品定价等一般情况下都无法呈现出太大的差别,未能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态产生明显影响。

基于此,笔者尝试着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视角,放在行业的范畴内。这样可以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剥离次要成分,提取出主干因素,降低研究的复杂性,从而利于在纷繁芜杂的形态中,梳理出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

基于产业视角的“三链条”分类方法

本文以我国的医药产业为例,提出一个适用于具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三链条”法:即根据我国医药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中所处位置和特点,对产业内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

(一) 产业链

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经营活动的肌体,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外在形式与外界环境联系。

对于医药产业而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R&D)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医药产业链中各链节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其中,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是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的技术基础;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是连接医药产品和医药产品消费者的桥梁;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则是实现价值增殖的关键。

(二) 价值链

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每项经营活动都是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作为企业运行的骨架,价值链的构建,是企业取得领先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价值活动或是构造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价值链来取得优势,或通过价值链再造,形成较合理的制造流程、获得关键环节,从而充分获利。

而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非来自所有环节,而是来自链上的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也叫高附加值的环节。如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可简化为:新药发现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但药品的增值却主要在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即新药发现和市场营销,生产成本则相对较低。

因此,在企业价值链再造过程中,可以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重要活动,采用和以前有所不同、效果更好、效益更佳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如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再造新的营销渠道;通过价值链的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业务上;利用价值链的整合将关键环节联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企业在这些关键价值增长活动及活动方式上的不同,也都可以体现出不同商业模式间的差异。

(三) 资金链

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和命脉。而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 ”的循环,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作,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的良性运转。因为它作为一个整体,牵涉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企业必须通过资金链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与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现在的企业,不仅处在一个实体市场,同时也处在一个资本化和证券化的数字市场,传统的产、供、销行为和现代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交易合为一体。企业要在衡量成本和收益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通过对利率与预期利润率的比较,就需要根据资金需求,选择融资渠道。或通过资本运作为企业发展融通资金、整合既定资源,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就必须有资金链来支撑和运作,不仅应该包括实体经济的现金流,还要包括一定的投资性收益和融资能力等。

“三链条”法优点分析

(一) 全面性

Timmers曾基于价值链,提出过一种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商业模式的分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价值链分解,即识别价值链中的要素;二是建立交互模式原型,根据双方信息关系,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上形成许多商业模式原型;三是价值链重构,将商业模式原型进行组合,得到新的商业模式(Timmers,1998)。该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由于既有演绎推理,也有案例归纳,曾得到过研究者的广泛引用。

但仅仅基于价值链的分类方法,缺乏外部环境对企业商业模式影响的认识,且把视角仅放在一个或几个有限的企业间,涵盖性略显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对资金链进行分析,仅能够根据案例经验对部分组合结果进行考察,无法做出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结果可能发生遗漏,缺乏普遍意义。一个肌体、骨架、血液三者都具备的生命体,才会是鲜活的,而对企业来讲,只有对其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找出其中蕴藏的生命力,也才能对其商业模式做全面、有效的归类。

当然,Timmers的方法虽然不够全面,却也从侧面佐证了将价值链分析纳入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的合理性。将该分类体系置于特定产业之内,则可以摒除一些企业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顾客环境等)。而此外绝多数涉及商业模式活动的元素,都可以在这三条链上找到定位,并通过不同组合,全面地反映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

(二) 实用性

分类方法不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对具体企业商业模式案例“讲故事”式的叙述,而是从产业层次着眼,使商业模式分类的基础提升至一类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在兼顾分类基础广泛性的同时,没有对分类方法的视角进行无限制扩充,而是限于具体的产业,并选取具体的定位空间,也避免了以往分类方法的另一个极端,即过于笼统、抽象、普识,而缺乏实用性。

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大都没与主流的产业经济理论形成有机结合,而是游离在主流理论领域之外,使商业模式在研究上形成“理论孤岛”。 而本次从产业视角着眼,并结合产业链对商业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则尝试着为商业模式的研究与相关产业经济理论搭建了一个桥梁。

而这个分类方法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以往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研究中的“哑铃型”问题得以解决,从原来“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均衡状态,渐渐向均衡状态过渡。

(三) 独特性

由于商业模式涉及的内容及分类标准众多,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任何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完全相同的,每家的商业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但以往的分类方法,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由于没有对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的要素做系统、全面的梳理,没有通过线索将其串联起来,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元素自成体系,整体上较为混乱。同时,由于没有量化,各叙述式的指标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交叉,再加上分类者在主观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很多模式的特点无法呈现。许多本来不相同的模式,在分类后,也难以表现出其独特性。

而本文中的分析方法,则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三维分类指标体系。每一条链上构成商业模式的要素或要素组合,都在该链上,有唯一的投影点对应,永远不会交叉。就像手中握了一把散乱的珠子,很难从头至尾将其数目数清,而一旦用线将其串起来,数目便一目了然。

如在为各链上的不同元素分类时,可以采用二进制模型为其赋值。以医药产业链为例,将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R&D)、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分别赋值为0001、0010、0100、1000。如果企业商业模式实质既是药品生产商,又是药品流通商,在产业链中扮演双重角色,则该模式的组合可以记作0110(0010+ 0100)。而此时得到在产业链上的投影,依然是唯一确定的。

价值链和资金链上的要素或其组合,也分别在各自的链条上对应于确定点,并最终在三链组成的三维空间中,对应于唯一的空间坐标,具有无可辩驳的独特性。

(四) 清晰性

由“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三条线出发,对具体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确定的分类体系具有清晰、可视性强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本分类方法选取了三条链上的具体元素作为指标,而这些元素在各自所处的链条中都有明确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严格的定义加以界定和规范,如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价值链上的增值方式,以及资金链上的投、融资模式等。分类标准一旦确定,商业模式的类型也就很容易得到了确定。

而由本分类体系所确立的商业模式,在所属三维体系中对应的空间坐标也都是唯一的,这可以使每个商业模式都易于在众多模式中被辨别出来,使研究者对其认识变得确定、明了,摆脱了以往在纷纷扰扰的或具体、或抽象的定义描述中,“一半清醒一半醉”的状态。

同时,以往的分类方法,尤其是以案例描述作出的商业模式分类,对应的都只是企业在时间轴上的某一定点,而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却往往成了该类企业商业模式的代名词。而后续研究者对该企业商业模式的提及和应用,其实都是源自之前那一定点,使其带有时间上的惯性。而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的内部资源和组织结构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商业模式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而这种变化有时候可能会是颠覆性的。

而在本文的分类方法下,商业模式的每一次变动,都可以清晰地在“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组成的三维体系中显示出来,不仅易于对其进行识别控制,还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目标、内外部资源的改变,对目前的商业模式适时加以调整、重构。

“三链条”法的不足分析

理论论证不足。本文中三条链的选取,只是通过对商业模式定义、内涵的比较和对各链构成要素的分析,发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大都能很好地蕴含于这三条链之中,即由此尝试着利用这三条链来对商业模式进行归类。而在此之前,未曾加以深刻的理论论证。

对各链要素细分和归类不足。在目前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是把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合,作为一个整体―产业价值链来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在组成上,有一定相似和重合的地方。如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价值的增值,主要原因就依托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而只有对这两条链上的元素做进一步的细分和归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各自的特点。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资金链的分析,从理论上讲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数据难以获取,加之处理上的难度,很可能只有部分的指标能在商业模式归类中得以体现,从而会遗漏一些甚至是重要的元素,并影响最终分类的完善。

不能很好地体现商业模式的全部内涵。采用各条链上的相关元素作为分类的基础,清晰了分析的思路,但元素却是具体而实际的,也使得方法显得理性但却僵硬,对组织结构、运作机理、组织文化等层面的东西较难涉及。

基于本文分类方法的完善

基于本文来讲,未来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的完善方向,则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进行,即内涵化和外延化。

内涵化。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多少还有些流于表面,只是从众多建筑元素中找出了构造房屋所需要的地皮、费用、砖沙、钢筋和水泥,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了一栋实用、独特的楼房。虽说已经具备了基本功能,但商业模式作为管理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弹性、隐性、潜层因素需要挖掘,就像楼房的内部还要通过装饰来表现生活品味、文化内涵、艺术意义和情感诉求等。也只有通过对各链条外更深层次因素的挖掘,内外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出更贴切的分类。

外延化。本文的方法只是提供一种商业模式分类的思路。事实上,商业模式分类没有,也不应当有唯一的方法。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研究者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将“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改造成诸如“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的形式,甚至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成“四链条”、“五链条”等新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原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

第3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模仿壁垒;技术创新;品牌效应;价值链改造

商业模式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处于概念和要素分类的研究阶段,如今已经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运营并获得成功。而商业模式一旦被竞争对手大量模仿复制,公司利润空间将缩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面对被模仿的风险,企业该如何应对?建立模仿壁垒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关于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对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该如何建立模仿壁垒的探讨待于深入。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借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策略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企业避免该风险。

一、文献综述

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应描述出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准确表达企业的战略定位、运营特点和收益机制,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机制。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创新。最近十年,通过学者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大量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在创新动力研究方面,从要素推动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技术、知识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等;从竞争理论的观点出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是期望改变行业前景,摆脱竞争及经营压力。

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在于如何在短期内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赶超。理论界已经有学者针对商业模式复制理论发表了见解。Whiter和Szulansk(2001)认为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方案重复使用,而是由复制者创造性地复制方案或者商业模式。他们提出 “Arrow core”,且以此作为描述复制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的理想权重。“Arrow core”确定了模式中可被复制且值得被复制的特性,并描述了这些特性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针对如何建立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因此,本文将以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如何防止自身的商业模式被模仿为切入点,制定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策略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二、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

(一)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模仿壁垒

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建立市场的标准。然而“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一旦成功,企业将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获得利润保护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市场标准是指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与商品的基础特性相关;也指一种标准产品,可以用来判断同类产品的好坏。企业建立了市场标准后,将获得其掌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特有的技术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应重视新技术的研发,率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迅速地获得市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面临威胁: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越高,技术被模仿的难度越低。这是归因于技术的特性以及市场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企业接下来应凭借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标准框架,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这样一来,不仅来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不被侵犯,保护了利润,而且使要想进入的其他企业,迫于政府强制手段的压力,必须先获得该技术的专业认证。如此看来,企业得到市场标准的掌控权,相当于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将获得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将被投入下一轮的研发中,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以防止自身商业模式被快速模仿为动力,与政府合作,构建标准框架并通过认证体系,逐步对同行施加压力,完成技术壁垒的建立。

(二)通过树立并强化品牌效应建立模仿壁垒

品牌效应是企业价值在商业社会中的延续,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商品定位、经营模式、产品的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企业获得品牌效应,将为其带来辽阔的市场。以买方为战略中心,为其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上的进一步突破,帮助企业能够很快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忠实的拥戴者。当某一品牌被买方充分信任,并被确信只有它能提供自身所需的价值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将很难抢夺其客户,抢占其市场份额。如果强行模仿,对手将付出巨额成本的代价。权衡成本与收益后,这使得很多竞争对手徘徊于利润大门之外。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后续措施强化品牌形象,如:广告代言和公益宣传等,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企业可以选择性的赞助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此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强化品牌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该策略前,企业应根据自身商业模式特点把握好宣传、强化的力度。

(三)通过价值链改造建立模仿壁垒

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并指出构成企业的基本活动(如计划、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活动可以表示成价值链的形式;对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进行重组就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因此,进行价值链的改造是建立模仿壁垒的首要任务。找到待转变的价值链环节,在不减少利润的前提下,增加或者重组相应的价值链,改变原有的价值链。这要求企业要考虑从购买原材料直至售后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阶段可以考虑联合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筑高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在设计研发阶段,通过申请专利,以法律手段阻碍竞争者模仿;在生产阶段,外包非核心部分,从而全力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在售后阶,考虑买方的需求,为其提供价值上的飞跃,获得品牌口碑及拥护者。总的来说,价值链的改造可以降低商业模式被模仿的威胁。

三、案例验证

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雅昌)是中国印刷行很有名气的企业。用制作艺术品的态度进行艺术品印刷,凭借这种严谨的态度,它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尤其是“拍卖图录”印刷市场,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当印刷企业普遍开始落寞时,雅昌的成功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雅昌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润不断增长,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由此可见,雅昌的商业模式的壁垒构建地很成功。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雅昌模仿壁垒的构建。

(一)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印刷行业可谓是“暴利”行业,许多企业扎堆“挣快钱”。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企业沉浸在一片红海中,经营状况堪忧。然而,雅昌却不在其列。从一开始,它就没有“扎堆”,而是选择攻克最难的印刷技术环节,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立足于市场。在进入艺术印刷领域后,更是精益求精,将现有技术完善的同时,仍继续研发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印刷服务。2005年,雅昌率先了“雅昌COLOR”――行业内首个色彩标准。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雅昌成为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

雅昌在艺术印刷市场上建立了标准,逐步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及良好的业界声誉。

(二)强化企业形象

雅昌凭借其高品质的印刷,树立了企业形象,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强化了企业形象。雅昌为4000余位艺术家制作了数字化全集,建设了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库。此举,被赞为“建立艺术家的‘瑞士银行’”,避免了相当麻烦的作品鉴定环节的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家公益榜”――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向中国范围内公共艺术机构捐赠藏品的信息征集、数据采集与,让世人了解并感谢热心公益的艺术家。这也是雅昌倡导并实施的。

雅昌,不仅代表了高品质的印刷服务,成为质量的象征,同时也为社会做着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雅昌的企业形象是保护其商业模式的一道高大的屏障。

(三)建立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及艺术网站

印刷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价值链大体由采购、研发、印刷、订单交付构成。这条价值链的普遍性使得行业竞争环境激烈。雅昌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老大,离不开其创新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实线为普通价值链,虚线为雅昌增加的环节。对于印刷后的资料,许多企业将之视为废弃物处理,然而雅昌将其“变废为宝”。基于多年的资料存储以及印刷经验,雅昌建立了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创办“雅昌艺术网”。凭借着数据库的存在,雅昌进行再一次的印刷时可以避免许多繁琐复杂且成本很高的步骤,如:数据的采集、反复修正等,将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增值服务――雅昌艺术网,更是成为其第二大主营业务,不仅宣传了公司,而且创造了价值。网站为客户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如艺术品行情指数、拍卖指数等,其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当大。客户想要在网站上做预展就需要先在雅昌进行印刷。这又促进了印刷业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其他企业要想模仿雅昌创新的模式,首先要拥有如此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四)案例小结

通过上述对雅昌案例的研究,了解了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时,进行模仿壁垒的建立,详细总结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企业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建立模仿壁垒,阻止同行竞争者的模仿,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害。基于文献研究,本文提出了三种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市场标准;通过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改造价值链实现再创造,改变成本结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

研究贡献在于针对目前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的现状,对企业建立模仿壁垒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概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成果进行了补充。本研究提供的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不足在于所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个数较少,在结论的普遍性方面略显不足。文中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若要使用本研究结论,需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04).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成文,王迎军,高嘉勇,等.商业模式理论演化[J].管理学报,2014(03).

[4]Timmer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 (02).

[5]Rappa M.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 Journal,2004(01).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

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05).

[7]刁玉柱.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视角与研究观点评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4).

[8]Winter,S.G.,Szulanski,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

[9]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

第4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

创新

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什么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目前,商业模式在学术界的普遍性定义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1]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一般来讲,包含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业务运作的价值创造,销售和沟通的价值传递,企业合作的价值网络等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新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制约其发展的已不仅是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选择。离开了良好的商业模式,其它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建立在对外部环境、自身的资源、能力的假设之上,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适用于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永不过时,设计再好的商业模式也不可能永恒。[2]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高科技飞速发展,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之后,正面临着质的改变,面临着“创造性破坏”。在这种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状况下,企业要想把握住市场机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就显的尤为重要。

3.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3.1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包含了企业界定的目标客户群和提品或服务给目标客户带来的独特价值。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是围绕满足客户需求而展开,只有客户满意了,企业的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分析是企业需要持续做好的工作。客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这种变化,重新定义客户,选择新的细分客户,提出相应的客户价值主张,并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例如国内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避开了与星级酒店的竞争,作了特别的顾客定义,抓住了中小企业商务人群和观光休闲旅客的核心需求,他们知道自己的客户就需要一个干净卫生、环境安静、价格适宜的旅行居住环境,因此把酒店中不必要的繁琐的服务环节及房间的装饰都省掉了,为顾客打造舒适环境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顾客居住的成本,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3.2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本身就是企业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以此指导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集合。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建构能实现客户价值的活动流程——价值链。价值链是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定位对于价值创造扮演关键角色,企业如果想要分享价值链中的主要利润,则必须要掌握其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价值创造模式创新的最典型企业是迪斯尼公司。迪斯尼整体的利润乘数商业模式中:源头是迪斯尼的动画制作,除开票房,通过发行、销售拷贝和录像带,迪斯尼赚到了第一轮收入。接着是主题公园创收构成其第二轮收入。世界各地迪斯尼乐园,吸引大量游客游玩消费。最后是品牌产品和连锁经营。迪斯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授权建立了大量的迪斯尼专卖商店,通过销售各种玩具、食品、礼品等品牌产品赚进第三轮收入。其相关消费品主要包括迪斯尼动画形象专有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书刊、音乐乃至游戏产品的出版发行等。

3.3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如果说价值创造反映了企业在特定价值链环节上的增值能力,那么价值传递是衡量企业将价值输出的能力。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否可以无损耗的传递,决定了企业最终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就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以创新的模式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例如戴尔,改变了传统的电脑销售中分销商环节,创造了直销商业模式。通过直接接触,特别是互联网,戴尔能够掌握第一手的顾客需求和反馈信息,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围绕直销,戴尔打造了整合采购、装配、输出的高效的运转链条,将电脑送到顾客手中。戴尔的直接商业模式,省略了中间商的时间和成本耗费,缩短了戴尔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时间和距离,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3.4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价值网是一种系统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方式。价值网络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其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各成员企业单独运营所创造价值的总和。创新价值网络模式,企业应在价值网中选择合理地位置,发展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地联系,发挥协同效用。例如在全球家电产业链中,格兰仕自定位为“全球名牌家电制造中心”,为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微波炉贴牌生产,不断积攒实力,实现了超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在国内格兰仕以自有品牌为主,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将物流外包给专业公司,采用区域独家地经销商制度。格兰仕在价值链中选取了合理的定位,发展出独特的价值网络,创造了“低成本设计”的商业模式,将微波炉做到了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3]

参考文献:

[1]苟成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93-95.

[2]田志龙,盘远华,高海涛.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42-45.

[3]牛青青,林胜燕.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探讨[J].财经界,2007(2):43-44.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8)10-003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3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EYA017)

作者简介:谢乃明(1981-),男,安徽天长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刘思峰(1955-),男,河南平舆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灰色系统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是人们用得最广、听得最多的商业术语之一。商业模式创新成为许多公司成功的关键,戴尔、沃尔玛、海尔等企业的成功都包含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家们公认的观点:商业模式决定一切,而经营企业的其他要素,如技术、资金、人才等都不是那么重要。无论是企业决策者、新闻媒体还是市场分析人员,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似乎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可以说,商业模式成了一个大筐,从企业如何获得收入到采取怎样的组织架构,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什么都是,就成了什么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对于家电流通企业而言,商业模式有怎样的特色之处?家电流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新环境下应该采用哪些对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论解释最早来自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熊彼特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迈克尔?汉默则将商业模式称为“运营创新”,并认为这是企业组织的深层次变革[2]。迈克尔?拉帕认为,商业模式的意义就是企业运营的方法,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规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企业行为[3]。托马斯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开展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价值链、资源和能力的综合[4]。泰默采用系统方法定义商业模式的结构,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5]。威尔等人在泰默定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市场因素,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对公司的消费者、客户、同盟还有供应商的角色和关系的描述,定义了公司的主要产品流、信息流、现金流以及参与者的主要利益[6]。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加入了商业模式研究的行列,罗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理论体系,他指出商业模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商业模式必须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是结构化的整体;二是商业模式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内在联系,相互有机结合[7],并且从租金理论的角度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驱动力[8]。等人认为商业模式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任何商业模式都隐含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二是商业模式是严格整体结构或体系,包括了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三是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有时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9]。曾涛将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10]。钟耕深等从多个不同视角研究揭示了商业模式不同方面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对各个视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本质和目的[11]。田志龙等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12]。

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化整体,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形成企业特有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商业模式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如图1):一、商业模式结构的中心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促使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正常运转并获取利润的动力根源,具体可以是企业技术研发、品牌优势、市场渠道等能力;二、核心能力的外围是企业的业务组合,也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三、商业模式的最外层包括企业的赢利模式、资源结构和运营策略。资源结构是指企业所掌控的人力资源、资本和市场渠道等;运营策略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战略规划、市场拓广和管理体系优化等策略,三层结构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形成企业商业模式的整体。

二、家电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一)家电流通行业价值链简图

(二)价值链诸角色分析

1.生产商。在目前的家电市场上,制造商云集,供给大于需求,国产品牌之间,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这些行业态势的变化,对家电行业的生产制造、营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品牌就其绝对的市场占有量来说,并不占明显的优势,但是这一类品牌的目标客户则是整体市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次,国际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在国际市场多年的经营经验,使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很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另外国际品牌在市场营销和渠道建设上技高一筹,比较注重建设属于自己的流通渠道,一般不对大型流通企业采用独家的政策。国内生产商在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它们通常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靠规模优势取胜,这就使得市场占有率成了它们的生命线,市场一旦出现饱和,价格大战便成了唯一有效的促销法宝。这种内耗式的竞争使得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急剧下降,而较低的利润水平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进军高端市场的能力。

2.国外流通企业。由于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市场,跨国流通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利用国际市场的经验和雄厚的资本,与国内流通企业展开激烈的角逐,通过实施经营本土化战略,跨国企业充分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实施大批量采购和商品买断经营,高度重视实时采购和信息技术,销售的产品迅速本土化,并通过优厚薪酬吸引人才,对国内流通企业形成一定的威胁。

3.国内流通企业。从产业变化的情形来看,流通领域经历了体制的转变、规模的扩张和经营模式的再造等几个方面的转变。在初期,占据流通领域的主要是国营的批发和零售渠道。由于独占流通领域,流通企业对制造商形成了很强的谈判能力,这种谈判能力使得流通企业往往可以获得超过商业范畴的额外收益。当民营企业介入之后,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经营意识,在效率和成本方面都优于国营渠道,因此很快便和制造商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但在这一阶段,民营流通企业的品牌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积累。随着进一步的竞争,小型流通企业在逐渐压缩的利润空间中难以生存而退出市场,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不但取得了业务的扩张,同时也完成了企业和品牌的扩张,在竞争优势上全面超过了传统的国有渠道。目前随着传统百货逐步淡出市场,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市场正向少数几个大的流通企业集中,最近国美电器收购永乐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未来中国市场上将进入以国内旗舰式的大集团企业和跨国流通企业共存的状态。

4.消费者。在价值链诸角色中,消费者较为沉默,但是其地位正逐渐上升。为了能够掌握这种沉默背后所隐藏的选择倾向并获得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权力,制造商和流通企业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制造商和流通企业对渠道的争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争夺,亦即由谁来和消费者直接对话和交易。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言,只有与消费者所进行的交易才是产品价值的真正实现。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群体的的变化、消费理念日趋成熟等变化正左右着整个价值链的运动方向。

三、新形势下业态转化及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一)价值链中各角色形态的变化

1.生产商。制造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迫使生产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并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状况以及行业规则的演变重新界定自己的组织范围。在具体操作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改变以往将产业资本向商业领域渗透,与流通企业相互制肘的局面。那些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营销网络的制造企业,也正寻求将该部分资源出租或出售的途径,如转作第三方的网络进行运作等等。由于特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资源状况的作用,生产商和流通企业的博弈依然存在,但博弈带来的损耗有所降低。

2.流通企业。流通企业在经历了与生产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博弈后,终于以自己的实力改变了市场规则。在流通领域中商业资本重新找回自己的地位,在与制造商的博弈中,商业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向制造商证明了通过流通企业的网络来经营对制造业来说是经济的和可靠的,也就是说,通过与流通企业合作,制造商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并把资源集中于优势领域,营造核心优势。另外流通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始参与制订产业规则并进行行业整合,传统百货企业逐步淡出,而杂乱的市场逐步得到整合,形成一定的集中度。

3.消费者。在早期的家电产业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与制造商的供应能力存在很大的缺口,卖方市场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一时期,在整个家电行业的价值链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产品本身,整个价值是由产品驱动的。只要有了产品,就一定能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易,商业企业就可以获得商业利润,而生产商可以顺利实现工业利润。但随着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消费者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迅速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资源成了价值链上最宝贵的资源,能否取得消费者的认可,赢得消费者的选票,是制造商和流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买方市场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而行业的创新又带动了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提升。消费者从单纯追求功能到追求享受,从价格主导到讲求服务等。在持续的买方市场的情形下,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提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价值链,进而影响商业企业和制造企业,使他们在新的平台上进行创新活动。

(二)新型价值链中流通企业的能力分析

通过对家电行业价值链中诸角色的博弈和位势消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的价值链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了的价值链中,流通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能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满足价值链要求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流通企业在新型价值链中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

1.面向生产商的能力。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商对营销网络的需求。该成本必须至少要低于制造商自建网络的成本,否则制造商就会自建网络。这是从“自制/外取”决策的角度来看的。尽管生产商在现代运作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变革,以使生产运作增加灵活性,但大批量生产仍然是生产商所希望的。这就要求流通企业有能力将市场上对多种产品的、分散的零星需求汇集成为大批量的订单,节约制造成本。尽管生产商追求建立快速反应的运作体系,但不管怎样,对市场的反应总有一定的迟滞,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在对生产商的市场信息传递方面能有足够的预见性和快速的传递通道,以进一步提高制造的敏捷性,减少库存成本。

2.面向消费者的能力。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品种、质量、获得性等。在实际的购买中,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品牌,也相应追求商业企业的品牌,流通企业对此也应加以满足。

3.面向国际竞争者的能力。为了能与跨国企业竞争,流通企业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些能力:(1)降低成本,提高效率;(2)掌握更多的终端资源;(3)进行垂直整合,提高进入障碍;(4)通过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集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网络的运作效率,节约控制成本。

4.制订行业规则的能力。成熟的、可以反映各角色对价值链贡献的行业规则的形成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行业规则的建设方面,流通企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流通企业应致力于减少和消除导致市场失灵的诸因素,如投机行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等。流通企业应该加强对行业的承诺,利用自己的核心资源以赚取长远利润。

四、新形势下流通企业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新形势下家电流通企业的业态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必须探索新的途径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大环境,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的销量、收入和利润。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商业模式需要加强对销售终端的建设,改变提品服务的途径,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探索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电子商务体系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这几个对策可以单独使用,但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运用,创新企业的沙锅农业模式,可使流通企业更好的为顾客创造价值,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销售终端的建设

生产商和流通企业建设销售终端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直接的客户资源。处于家电产业价值链上的诸角色在销售终端之前的任何环节上所做的努力都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有价值的资源,有些生产商也正寻求通过自建网络的形式加强对销售终端的控制,摆脱流通各环节对自己的控制。对流通企业而言,建设终端和生产商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对销售终端的控制,所不同的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销售终端以提高自身与生产商价格谈判的能力,主导销售市场,使得企业处于整个价值链的战略盟主地位。目前,销售终端的建设主要通过自建、合资和特许加盟等方式进行。一般来说,自建网络成本比较高,发展缓慢;合资方式介于自建和加盟之间;特许加盟的方式是加盟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契约方式建立双方的关系,在契约中明确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退出机制也比较灵活,而且加盟方式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将成为流通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改变服务途径,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流通企业将会在全国广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拓展、建立营销网络,这对流通企业服务的途径和整个营销网络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服务途径主要是改变分销渠道,分销过程中的流通和服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压缩渠道的层次和环节,改变与各地分销商的合作形式,或者采用全新的渠道,节省成本,提高分销效率,使顾客更便捷地获得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随着企业规模的膨胀,营销网络的管理将成为企业扩张的瓶颈,因此体现营销网络的整合优势,流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化管理模式,探索普适性的营销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在各地的复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进行有效控制,发挥企业的整体营销效率。

(三)拓广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生产商负责生产,流通企业负责物流配送,而销售终端负责销售。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整个供应链更多的是博弈,形成内耗,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联盟,经过价格战的狂热之后,众多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理性思考问题,未来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势在必行,将形成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流通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争取在这样的战略联盟中取得盟主地位,主导整个供应链,以实现共赢的商业模式。

(四)建立独特的品牌资源

从家电行业的特性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来看, 品牌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所指的品牌包括企业的经营定位、风格、顾客信任度、顾客忠诚度等信息。通过品牌的建设,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在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各项资源中,品牌是最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由于品牌的培植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和经营上的一系列相应的努力,所以当品牌优势形成之后,也不容易被竞争者所模仿。因此通过品牌的建设可以加快企业在业务范围和各区域内的扩张,形成集团化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电子商务的建设

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流通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众多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并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应该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的建设以适应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从内部来看,企业应该加强内部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再造,建立一整套能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体系,并把他们用信息化的语言加以表述,促进内部管理和支撑体系的优化。从外部来讲,应该加强ERP系统的网络扩展,实现网络化的营销体系,对加盟企业实行网络信息共享,优化整个供应链,使得生产商能够及时了解产品在网络中的存量、销售速度、不同品种间的对比状态等信息,从而能够主动安排供货,缩短反应时间。

第6篇

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是基于产业价值链而发展壮大的。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而快速的铺展开来,其中有部分企业或机构在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上取得了很好的盈利成绩,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机构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构营运上没有形成基本的价值链,营运模式还是相当的不专业,因此,本文通过基于价值链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的分析、成功运营并获得可观收益的公司或机构案例分析,来说明价值链在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

当今世界是以服务为主导的价值链时代。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产业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合理筛选、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等;辅助活动主要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和升级以及对社会人文的影响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活动的全面有效资源整合,是其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决定性因素。

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的实质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服务平台的组合。那些具有一定相关联系的上游服务产品或质量输送给下游服务平台,下游服务平台整合上游服务平台的有效资源进行公众服务,形成系统循环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内部资源共享,使得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商业运营模式扩展到其他相关服务产业之中,对社会资源及技术力量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使得大量相关创业机构兴起。这些兴起的机构或个人,一般都具有积极的开拓和汲取先进经验的能力和精神,另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精神和品质对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实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使其工作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更好的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的开拓精神使得工作人员的新思想或新观念在工作中得以实现,为工作态度的革新提供积极效益;汲取先进经验的能力能够是工作人员减少工作失误,更好的践行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等等。然而对公共服务平台价值链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游服务平台和下游服务平台的密切配合能够为其终端接收整合起到重要的经济效益,这些互补共享的产业组织价值链,横向扩展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纵向延伸公共服务平台产业组织的发展寿命,且与相关组织设备的配合,提供信息资源和物流资源,使得公共服务平台处于正面的盈利商业运营模式之中,为其提供重大的价值链循环实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及现有的盈利模式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政府支撑模式、产业园模式、企业自建模式等,因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就存在国家政府、企业、地方政府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多。目前,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涉及的范围和面积很大,如至2009年江苏省就已经建立了172家公共服务平台,这样看来,我国各城市、各专业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计其数。而且涉及的领域很广,如: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都有公共服务平台。从其涉及的业务范围看,有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信息投融资服务等;从涉及的服务对象看,有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服务产业集群以及专业园区建设等;从涉及的服务区域看,有全国及地方等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部分重点区域发展迅速。在我国全国各地,许多产业都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公共服务平台部分已在全国形成了全国体系。提升了为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模式。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本最小化模式。一般而言,任何企业的发展成长都需要成本的最小化运营。明确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本定位,将其生产成本最小化、资源共享最大化,有效地利用最小化的成本化解公共服务平台运营中的难题,使其运营成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即使有波动,也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获得盈利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理财团队来进行控制和制约,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或机构实行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运营模式之一。公共服务平台的收入最大化模式。这种模式和成本最小化模式的实质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参考成本最小化模式即可。

拿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商业模式为例,来展开对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商业模式的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四流”,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物流。物联网的公共服务的理论商业模式更多地目的在于把物联网各个产业链联系起来,系统集成商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模拟场景测试,云计算数据的软件压力、仿真测试由软件开发商执行,通过每一个物流环节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对其RFID、传感器、终端设备进行检测,提高商业运营的可靠性,使得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种有价值的传输。资金流。物联网的资金流主要运用在支付或投资通过实体货币和替代货币两种形式,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技术服务之间流动的平衡,同时也有等价的反向交换。信息流。信息流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表现得十分活跃,主要通过感知层的物体状态信息获取,实现各个产业链主体的有效信息接收和传输,汇总各个企业客户的信息交换行为和消费情况,来测试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根固性,对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价值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是价值流,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价值流主要来源于服务企业客户端,主要通过不同企业客户端的商业模式板块的整合增值服务平台的价值累加子熬过,从而为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创造一个循环的增值保障。

综合来看,物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集成和联系,信息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信息交换渠道和服务介质载体,资金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运作经营基础和保障,价值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的运行和经营核心。

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模式基也是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的基本现状。

第7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电信产业链收入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以后,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其内涵也扩大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的学者和对商业模式都由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目前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描述了不同参与者和他们的角色,以及这些参与者潜在利益和最后收益来源。Petrovic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隐含在实际业务流程背后的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罗氓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Rappa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

目前,Rappa的定义与企业界的普遍的理解一致,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依据这个观点,企业要取得利润,必须要为顾客提品和服务,为其创造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应以顾客为中心,包括以下部分:服务对象――企业为谁提品和服务,体现了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定义;经营业务――对顾客的价值主张,企业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方式――企业创造并传递价值给顾客的体系,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品和服务,包括核心竞争力、战略资产、采购、生产、营销等核心流程,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供应商、分销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包括收入介质、交易方式和计费方法)、财务绩效、给顾客提供的价值及给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回报。

二、电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顾客需求的发展变化

如今电信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顾客需求不断提升,顾客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购买决策更复杂,并且他们对电信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到今天固定电话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对移动电话、短信、internet和流媒体等多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商业模式一层不变,电信业的商业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商业模式的创新涵盖了电信业的各个环节。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细分目标顾客,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特色产品和服务,重视电信业务和电信服务的创新,促使电信企业抓住顾客的需求,逐渐满足顾客需求的发展变化。

2.电信业商业模式的趋同

电信业运营企业出于对成功的相互模仿,往往会出现“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导致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比较盲目,而且容易丧失消费者对运营企业的忠诚度。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采取了大致相同的商业模式,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争夺相同的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面对“趋同”,运营商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 改变当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环节,甚至彻底地再造商业模式, 以差异化经营获取超额利润。

三、电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1.重新定义细分目标顾客

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根据这种变化重新定义顾客,选择新的细分顾客,提出相应的顾客价值主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顾客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

运营商可根据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来确定消费取向,对客户进行细分。那么运营商就可掌握某一特定顾客群最主要的消费行为特征,然后依靠自身拥有的独特性资源,对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客户群体,制定具有明显差异的营销策略。如“动感地带”定位为15岁~25岁用户的品牌,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在25岁以上。这部分用户选择“动感地带”显得小儿科,选择“全球通”又无法满足其对时尚的需求。所以对于25岁~30岁之间的一部分用户出现了真空地带,运营商没有很好的细分目标顾客进而提供针对。

2.实现通信业务创新

在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后,要重视通信业务的差异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推出不同的资费方案。如商务人士注重接通率和通话质量,频繁的来往于几个城市之间,可以就这个特点,推出在用户定制的几个城市或者不限地区的漫游分级优惠的产品,后者的资费高于前者。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更在意资费水平,而且他们生活范围比较固定,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乡,那么可以对大学生推出在家乡城市寒暑假其漫游包月的服务。诸如银行账号、邮箱账号等,存储可以设立几个安全等级,每种安全等级对应不同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每个等级设立一个收费标准,可以按个数或字节收费。

3.实现营销渠道创新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运营商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的方式,随着2G向3G变迁,运营商电子商务――网上营业厅的建设也是销售渠道的一个重要创新。网上营业厅的可控性较强,同时结合电信产品非实体的特征,还能用最少的耗费和最快的速度完成交易,对运营商有较强的经济性。网上营业厅构建了从运营商到终端客户的直接渠道,且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从而最小化了客户选购的时间和体力精神等成本,大幅降低了整体顾客成本。

但目前我国的四大运营商的主页仍然以信息提供和公司宣传为主,对顾客选择产品的指导功能偏弱。在提高网上营业厅的服务质量上,要以顾客导向的营销渠道为建设目标。在某类客户页面下,应提供三部分主要内容:此类客户下的针对不同客户的客户子品牌,在一级客户类别的页面下设计子品牌链接、简介、产品组合类型,便于不同客户对产品进行选择;满足此类客户需求的产品一级目录,在某类客户页面下应着重突出此类客户可能涉及的各种产品,提供的产品信息应包括使用方式、资费、申请和取消方法等;重点推荐产品组合或资费套餐的精品推荐区,以便客户及时了解企业营销动向,加大新产品的推销力度。

4.完善产业链结构

(1)企业要力争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企业要接受“竞合”理念,推崇“共赢”观念,应当帮助客户在成功中去实现自己的利润。企业要很好地在产业价值链上定位,集中资源建立核心业务,发展本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自己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

企业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合理的位置,发展与设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包含独特联系的价值网络,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2)要关注电信终端在价值创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的地位得以提升,多元化电信业务的发展加快了通信终端的革命,使终端生产不再是电信产业链的从属地位。同时,终端革命也在迅速推动电信业务的革新,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刺激新业务的推出。

手机是广泛意义上的电信终端设备,它作为移动业务的载体和界面,对推动移动业务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没有手机的支持,任何移动通信业务都无法开展。从另一个角度看,手机产业发展的本身也得益于移动业务不断的发展,移动业务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是手机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比如手机显示屏的增大、知识文字的增多、输入方法的智能化,都是配合短信业务的发展。也就是说手机业务的进步,实际上是围绕移动数据业务创新展开的。手机和移动业务之间的这种鱼水关系,使手机和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一个强有力的终端提供商如果对最终用户的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也将有机会成为移动电信产业链的主导者。总之,制造商以电信终端为平台与运营商携手合作推出增值业务设备,不仅是终端的变革,而且是电信商业模式的变革。

5.改变收入模式

在传统的异同通信业务的价值链中,设备商、运营商、终端设备商和用户构成了传统价值链,移动运营商通过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业务则可以获取大部分的电信业务收入。他们之间只是单纯买卖关系,不承担对方经营的风险。在传统移动业务价值链中,运营商一家独大,其他参与者居于从属地位,整个产业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被运营商获得。

第8篇

丰富多彩的移动数据应用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也将伴随着业务和应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概念。当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商业模式”、“商业运作模式”或“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的理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其叫法也不相同。但是,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否涉及商业领域,都存在着一个模式问题。

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商业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并具有一定的结构;第二,各组成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将各因素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要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抓住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特征:

(1)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包括广告费、咨询费、注册费等收入模式,向客户提供的价值(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竞争)、组织架构(各业务部门、整合网络)等,虽然这些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2)在商业模式中,各组成因素之间具有非常高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使它们互相作用,支持,而且各个因素都能够有机地关联。但是要准确的把握这一联系,还需要能够非常清晰地描述出该商业活动中所有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关联、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如何流动的。

因此,商业模式在具体应用时,如果从商业组织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是企业为公司、客户、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来源,是企业通过准确界定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获得的收益,是企业为了获利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的价值网络,是能够产生效益并继续维持的客户资源。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在传统行业中,环境变化速度比较慢,而且业务模式也比较固定,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设计可以较好的给出企业面临的竞争及获利的途径。因为传统价值链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即使是企业在价值链完成多个环节,都是在对上、下游企业竞争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营。可是,如果环境变化快,业务模式也不是十分稳定,那么在产业链上的任何环节的主体都可能会成为强势主体。价值链理论就不能适用这种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业务层出不穷,如LM、LBS、移动广告等融合业务。移动产业链也将伴随着业务和应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产业链的外延不断扩大,内部也趋于复杂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供应商、终端设备供应商、应用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独立软件开发商、渠道和客户在内的庞大网络。电信运营商在行业中的中心地位不再稳如泰山,内容提供商、终端生产商正在努力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对电信运营商的传统强势地位逐步形成威胁。

基于价值网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价值链演变为价值网,网络效应得以在关系型网络中实现。

价值网是交互式的网络关系,是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共有五类要素组成,主要是组织者、其他环节的企业成员(参与者)、客户、电子市场平台,以及相互之间稳定的联系与合约,如下图一所示。正是这五类要素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组成了价值网的结构模型。价值网不是一种按顺序连接的固定链。而是一种包含客户/供应商合作、信息交流活动的高业绩网络,对客户习惯性的偏好给以快速满足,鼓励价值链成员包围他们共同的客户,以一种新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

基于价值网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以电信运营商为组织者(其组织者的地位可能被其他参与者取代),以其自身的运营资源和业务能力,针对其目标市场寻找准确的价值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并以电子市场平台为媒介,连接其他参与者,建立起用户、电信运营商和其他参与者共同进行价值创新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

伴随着三网融合、行业融合趋势的加快,在移动互联时代,哪个运营商能满足客户对高速、可靠与方便的要求,满足客户订制产品的要求,顾客就将他们的消费转向它。利润将流向那些能更好满足客户优先权(偏好)的业务模式。价值网的设计原则是以客户为核心的,采用存取客户信息、增进培养客户关系、实现服务与支持的数字一体化。通过控制客户接触点,同时,它也管理供应商网络,确保快速、低成本运作。在价值网的运作中,移动运营商若要保持竞争优势,应把精力放在亲自控制客户接触点、平台搭建和管理合作伙伴的能力上,凭借平台资源和客户聚合的优势,充当着新的价值网络的组织者、管理者、各种资源的整合者、价值整合者的角色。

苹果以iPhone AppStore为核心的基于价值网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iPhone智能手机,其定位核心是以Apple的iPod产品为原型,提供集成了iPod和智能手机两类产品功能的iPhone智能娱乐手机终端,并以终端同iTunes、AppStore在线服务的结合,向客户提供持续的固定和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

在线应用商店的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手机应用产品、在线应用服务、运营商业务、增值业务等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图二所示:

苹果公司这种终端加内容应用的独特商业模式,正是基于价值网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帮助苹果成功进入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产业。我们可以将苹果基于价值网的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的成功归纳为以下四点。

成为价值网的组织者。作为以iPhone产品为核心而构建的价值网,任何时候Apple都会是该价值网的核心。在角色定位上,iPhone+AppStore价值网中苹果充当综合性内容和应用的整合和在线销售平台的角色,当然这个角色在启动期iTunes导入时就已经开始具备,但随着iPhone SDK的和Apple的奖励计划、App Store的推出,这一角色被更加进一步的强化。

与应用和内容提供商联盟构建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市场启动期,Apple的应用和内容服务提供方面,只包括基于iTunes的影音内容提供方和Google作为iPhone内置互联网应用软件提供商。之后,随着iPone SDK和Apple Store推出以后,应用服务方面又增加了基于iPhone SDK的第三方软件应用开发商(由于App Store没有资质限制,软件开发的厂商和个人都可以参加奖励活动和在App Stroe上销售软件)。

Apple作为价值网组织者根据客户选择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为其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合作节点企业,构建业务模式。并实现整个网络价值的最大化,使网络价值在价值网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网络中所有参与者共赢。

通过iTunes和AppStore服务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在iPhone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服务方面(iTunes、AppStore等),Apple始终排斥运营商,并坚决控制诸如客户身份管理和认证、账单和支付等关键点。而运营商只起到了无线网络的通道作用,但只能收取一定量的流量费用。

由于客户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众多的价值网节点中谁拥有掌握客户的主动权,谁就可能成为价值网的组织者。Appte正是通过紧抓客户,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来确保自身能牢牢把握价值网的主导权。

为用户提供整体娱乐应用解决方案。Apple对市场调查和研究后所识别出的细分市场。这一客户群体不是任意的,它首先是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予高度重视的,其次使用产品和服务能为提供者创造价值。

第9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04-02

0 引言

目前,国内企业或到境外开办的企业,均以生产制造业为主体,但生产制造业受到人工成本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占用较多、环境污染情况较重等压力和制约,同时国际上存在对中国产品质量印象不好,并减少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量等诸多对中国生产制造业不利的因素,又由于生产制造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上游,谋取利润空间很小,导致中国生产制造业规模越大面临的危机就越大。要解决所面临的危机问题,这不是个别制造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制造行业面对的问题,需要有系统性的思想、理念和措施,才能使大家转危为安,今后制造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需要基本思路的改变,树立新的商业模式的理念,来实现行业经济的转型,在创建产品品牌的基础上,着力引领推动式经济创新,实现“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实现“生产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变。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Geoffrey Colvin,2001),Rappa(2002)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清楚说明一个公司如何通过价值链定位赚钱”,也有人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在一个公司的消费者、联盟、供应商之间识别产品流、货币流和参与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关系(Weil和Vital,2002),还有人认为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公司利用互联网在长期内获利的方法,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各组成部分、连接环节以及动力机制。

1 商业模式应引领推动式经济的创新

创新是行业经济、地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推动力。创新主要是创造有价值的新理念,通过执行使这一新理念为消费者接受得收益,而发起实体是主要收益者。创新所提供的新价值,他人很难很快做到,在市场中有竞争力,在使他人得益的同时自己得益最多。以往我们理解的创新主要是拉动式创新的含义,就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创新,即通过价值链上游某一环节创新来增加产品的盈利空间。但我国在国际平台上美誉名牌、知名名牌较少,而消费者注重的是产品质量、是品牌,而在价值链中越接近客户环节的盈利收益越大,所以制造创新是推动下游厂商得益较多,上游生产商所开展创新工作,得到经济效益较少。所以着力引领推动式经济创新是当前经济中的重点,推动式经济创新是一种理念创新和系统创新。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前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要实现新理念价值,就需要诸多经济实体共同协作、相互支撑,这些经济实体在协作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盈利,这些经济实体、用户、支持性公共基础设施、流程及应用的新知识、新技巧等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推动式经济创新就是通过不断、反复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来使所倡导的新理念价值不断地实现。但开拓新市场、新产业链风险大,如果成功,其增值幅度难以估计,可带动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形成,可显现推动式经济创新蓬勃的生命力。因此,须引领价值链中的企业,从环节职能转换为平台职能,建立两面市场模型,延伸为生态系统实体或客户,以推进企业转型。

2 建立两面市场商业模式是开展我国经济创新的有效方式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赢得胜利,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定位决定了企业应该提供什么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客户的价值。定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商业模式体系中其他有机部分的起点。两面市场模式有别于价值链模式,价值链模型注重于对消费者的价值,以产品为中心。两面市场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及能力,综合生产服务群的资源来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理想,同时又综合消费群的资源来满足工商界在生产上的愿望。使生产服务市场和消费市场,在新平台上,互为促进,实现正向网络效应。

业务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高效运营的业务系统不仅仅是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本身。当前中国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成为全球第二。消费容量和新的消费愿望要求工商界建立新的生产服务创新系统,开发我国新市场,国内企业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将比国外企业进入国内竞争会更具优势。国内创新型企业通过开发国内新市场,可建立国内健全的市场结构、分销渠道,建立新的从供应商到经济客户供应链结构,同时,这些新生态系统所创造的总新价值可为国内企业成员分享,并提高成员利润,而且新市场体系可成为将来科技创新的根基,可成为开发国外市场的根基。通过开发新市场,带动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建立,成为创新经济转变的契机和载体,是开展推动式经济创新有效方式。

3 有效建立两面市场商业模式

3.1 两面市场商业模式的特点 一是协作的两面需要有足够的单位才能促动正向网络效应,实现经济的快速提升;二是新平台不一定两面都盈利;三是每一面的“客户”可选用一面平台也可选多面平台;四是两面市场模式具有在短期内难复制的特性。两面市场商业模式围绕企业定位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内外部各方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的业务系统,并形成一个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明确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影响企业通过商业模式而获得价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2 建立新平台 建立一种理念价值,就是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理想或商业界在生意上的愿望。例如互联网是一个平台,网上买家和网上购物者是一个两面客户,网上购物满足了在家购物和推销的愿望。操作上可从你认识或有关系的一面起来带动另一面,用你的资源与能力来综合一面成员的资源来提供另一面成员更多价值,可通过合并式收购而使两面有足够单位促动正向网络效应,必要时用低价使两面减低加入成本。如你是跟随者或后来者要集中力量开拓先进者或在位者忽略的市段。如你是先进者所采取战术应使其中一面倾向单一平台,但如你是跟随者成后来者则采取战术应使两面都倾向多平台,进入多平台运行。

3.3 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 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就是明确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资源能力,如何才能获取和建立这些资源和能力。用双面互动引进新成员加入平台,如麦当劳平台引入了银行、出租的店面、牛肉供应商、麦当劳大学、想当老板者、食品供应商、食品行业企业家、运输公司等系统新成员,建立了强生态系统获得优化利润,获得了两面忠诚的“客户”。

4 推动经济转型

通过建立新的平台,实现价值链模式到两面市场模式的换转,形成平台与生产服务商及消费者之间的双对推动力,做强做大生态系统,在使消费者得到新使用价值,也促使系统内诸多成员创业成功,实现了成员自己的意愿。同时由于诸多系统和成员的产生发展,推动了当地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理念,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经济转型。

4.1 转变理念 要从以往的产品中心化转变到以客户中心化的观念,通过新平台、新客户着重转化现有市场,开拓创造国内新市场,通过启发消费者新的需求来建立强大生态系统,从而对消费者负责任,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实现“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

4.2 着力当前,抓住机遇 由于中国市场是全球中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也是全球企业竞相进入的目标。而目前市场中中国企业较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竞争能力很难突破,科技创新也很艰难。因此,利用我们了解国情的优势,用两面市场模式的要求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市场,引导新消费,是占领国内市场获得优化利润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并通过生态系统的不断建立,推动转型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