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时间:2023-09-19 16:20:18

导语:在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5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丰富与发展,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强。有效规避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和运营发展的根基,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尽管面临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传统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仍然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务变革,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和抓手。[1]

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与策略研究,是落实商业银行系统改革的重要举措,被认为能够有效推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后台业务及银行管理机制的系统变革。“十二五”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面向传统金融业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且卓有成效。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商业银行目前的传统金融业务仍然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长期来看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与稳定,还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预期与战略决策。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这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西方商业银行业中也较为显著。另外,这种金融风险的凸显和加剧也囿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有属性和管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在新时期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成为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管理与变革的困难所在。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一方面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挂钩,有效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盲目投资等行为。[2]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披露信息的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特点显著,复杂性、隐蔽性、金融风险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长期以来成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难题。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有赖于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等级的量化评估机制,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精准的量化交易系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理性评估,制度性地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相对成熟的市场信息,也能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这在客观上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商I银行的风险管控创新,需要金融领域持续加强金融监管的审核机制,抑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投机现象。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与金融市场本身的约束结合起来,致力于平衡自身的经营目标与金融市场的监管。然而金融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并不意味着取代市场调节,相反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基础,更能够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和竞争层次的升级,金融风险监管的创新也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应当有针对性地推出金融风险管控的措施。如分散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在资产变现的渠道上保持畅通。商业银行要准确评估资产负债,要能够精准度量长期贷出、短期借进的风险,能够为保持赢利和控制风险提前预备计划。作为商业银行还要能够及时注销不良资产与贷款的损失,能够通过有效的金融资产组合来缓冲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大宗金融交易要能够有效控制在风险上限的框架内,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必要的资产公示和清算制度,保证投融资的透明,建立投资者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

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本身具备外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要时刻保持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洞察与潜在金融风险的敏锐。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本的充足性,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者,要时刻保证用于缓冲金融风险的资本储量是充足的。[3]商业银行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还要建立对金融资产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的方法和机制,对于不良金融资产要及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改善或处置。

金融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时空阻力和成本,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催生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风险的管控和创新需要切实的金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护金融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也应该持续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研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未来金融风险的管控与纾解,需要遵循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建立金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引起从业人员的警觉,化解金融风险。

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面向“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进行海外投资,今天的国际战略投资应该从西方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要,妥善保护国有资产,科学比较西方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制定适合中国的独立、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

4金融创新与新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资产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本身的创新,都在金融创新的范畴内。这也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面向传统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金融创新的增多实质上带来了金融实体和金融产品之间更密切的关联,这种强关联的出现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金融产品和银行分支出现问题后,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极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失真,从而放大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往往诱发金融危机。

其次,金融创新冲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垄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同质化,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样势必导致商业银行不断尝试涉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4]

可见,金融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因此在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的同时,要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为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面临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有效跟进金融监管,同时建立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清算与账目检查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的程序,遵循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等环节入手,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金融业务风险保障制度,健全法规体系,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各项具体的监管机制。同时处在复杂国际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加强与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金融主体的合作,与国外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签订市场信息互享的谅解备忘录,积极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达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5]

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风险的机制,组建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机构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明晰的职能划分,对于业务开展和规划具备明确而严格的审批与授权制度,对于越权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同时要不断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接受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督,独立、安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将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对统计信息做到分层明晰,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

参考文献:

[1]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阳金融风险的性质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0(38):2-8

[3] 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5(10).

第2篇

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2]梁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调整.新金融2013(7).

第3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法伐不断迈进,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金融风险的常常会给现代企业,尤其是基础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带来较大的打击,这也就使得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显现出了极大的必要性。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要从多角度着手,不仅要采取经济手段及工商管理手段,能够大大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下文中我们就来具体进行探讨。

 

一、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导致金融风险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金融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导致金融市场主体存在违规操作,加之金融市场自律性较差,恶性竞争难以有效杜绝,从业人员道德风险控制力度不足,都将会大大增加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金融市场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变化的冲击,也将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再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崛起,使得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面对这一新的金融产物,在管理上没有充分的经验可以借鉴,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一些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真空地带,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容易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最后,许多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不注重对金融风险因素的考量,也没有预先建立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面对一系列突发的金融风险,难以有效应对,很容易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利用工商管理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性

 

首先,从工商管理手段运用的目的来看,工商管理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其有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合理调整。而金融风险危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方面的不到位有关,通过工商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企业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创造有利的环境基础。

 

其次,工商管理工作中的财务管理与企业金融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直接负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是保证企业资金运行合理性,账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把握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并通过对各类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企业可能面对的经济风险,这也就能够帮助企业更及时的发现金融风险的产生先兆,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最后,工商管理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会对企业金融活动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的人才开发、培养、人力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而企业要想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还需要具有专业眼光、敏锐直觉、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金融知识与工作经验丰富的综合型人才来予以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能与这一需求恰能够良好的契合,因而也能够在现代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发挥出较为积极的作用。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手段,也能够为金融风险防范的目标提供有利的帮助,可以说利用工商管理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工商管理措施运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要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要强化企业金融行为管理的相关制度基础,如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避免营私舞弊、财务信息造假、不合理融资等违法违规财务行为的出现,强化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以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结合外部环境,评估企业金融活动的风险系数,规避高风险的金融决策,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加强金融风险责任制的建设,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相关组织机构进行责任划分,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专人专责,充分发挥责任的约束作用,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也为金融风险损失产生后的责任追溯提供有力依据。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做好对企业自身和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动态分析,把握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变化态势,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预先发现金融风险隐患,配合金融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情况,预先制定应对方案,以保证金融风险发生后对损失的有效控制,避免对企业造成重创。

 

(二)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强化企业全员风险意识

 

运用工商管理手段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还需要着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工作应立足当前形势,并从企业全员着手,强化对企业内所有成员的思想行为管理,制定严格的内部管控机制,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规范要求,尤其是具有一定管理权力的人员,更应对其权力运用进行监督,严防个别人员以权谋私,使企业陷入金融风险当中。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通过的培训教育,让企业所有成员明确金融风险爆发对于企业的危害性,并与员工个人利益联系起来,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金融风险,并从自身角度出发,严于律己,帮助企业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强班底建设,打造强有力的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一切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人才的投入。企业要想提高效益、壮大发展,就要加强工商管理班底建设。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也离不开专业可靠的管理队伍作为保障,因此,现代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掌握金融知识,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敏锐的洞察和准确的判断的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引入,同时配合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强化培训,整体提升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行动效率,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管控措施和准确的分析判断,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早发现、及时防控和有效止损,更好地维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本文首先针对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讨论了工商管理手段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对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工商管理措施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企业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带来一定的启发,为保证我国企业金融活动安全性,以及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贡献力量。

第4篇

一、 PPP融资模式的定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项目融资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大众接受的专业名词。而PPP模式作为一种特定的项目融资模式,也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应运而生。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应该政府签订长期协议,用来代替政府的投资建设,管理一些公共事务。

PPP模式的广义定义是指某些公共机构通过与私营企业或经济运营者建立合作的关系,将公共产品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用官方或政府出资而转嫁到私人出资的一种形式。

二、PPP项目金融风险和特点

1.金融风险的内涵

所谓风险,是指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各类导致超出预计目标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项目和投资人带来损失。金融风险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时候,由于政策发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PPP项目中的金融风险则是指在项目融资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设备材料采购、劳务购买等活动中的基础变量发生了不利改变,因此导致了项目活动中项目的成本高于预估值,主要有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因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等等。

2.PPP项目融资模式

从PPP项目的角度来看,在起始阶段的融资配资到最后项目建成和正常运营的全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项目3―5年,而某些项目甚至可以达到10年以上。在这么长的建设周期内,建设项目不仅面临着当前存在的风险,也面临着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相互积累,导致PPP项目的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此外,大部分的PPP项目的投资成本都比较大。因此,融资的过程和融资的模式比较复杂,资金来源是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外汇融资而取得的银行贷款。这种贷款在某些程度上使得PPP项目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PPP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我们要做好准备来预防风险。我们要对涉及到的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充分的考察。这里的还款的能力是指政府的财政收入,他的净资产收入是不是到了该还款的日期就能对自己借款的本金进行偿还。还款意愿指的是,倍增的主要企业的信用的情况,是不是有违约的可能性,这方面我们可以结合银行查看贷款记录。市场风险的控制措施,我们主要是要能够增加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的管理能力,要求这些管理人要专业专注,对市场感应敏捷,并且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此外,在签订相关合同时,提前加入附条件的增信措施,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我们签订协议的时候,要求要是收费标准比预期较低达到一定的比例,其他的投资人用什么样种方式补足或分担。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要提高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中介机构(律所、咨询机构等)的专业性和中立性,等等。

1.企业对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企业要在PPP建设项目中遇到风险,要及时发现风险并加以控制,尽可能的让我们的损失降低。要加强和完善退出的体制,要及时放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的很大的项目。主要是要对项目的成员进行技术的培训,加强他们的综合水平,同时也能加强他们对风险的识别和反应的能力。另外,要善于制定一些规章和制度,在人员的管理上,要能够有一个管理的专门的经理去负责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以使企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2.国家的公共部门应对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

公共部门要承担一些大的政治放面和法律放面的风险。所以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政府部门在应对PPP项目带来的风险的时候,要做到以下,要有自己独立的规章和制度,并且机构也独立,预防市场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另外,要有充足的法律保障,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和监督。建立有效的政策和鼓励的机制,增加广大民营资本参加进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一起享受的 PPP 合作方法。

第5篇

一、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分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金融风险在原有的风险之上又显现出了新的风险。总的来说,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区域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

来自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产能过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三大金融风险。产能过剩风险主要是由一些占用大量资金却不合理利用的企业带来的风险,它们高消耗、提高坏账率,增加了银行行业的不良资产,造成企业融资难等情况,资金断裂更是给金融业发展造成打击。地方性债务风险则是由于地方性债务在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外,地方政府财政与融资平台、金融机构贷款等平台合作,假若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会出现连锁反应,继而转变成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房地产的销售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在占用大量的资金之后却销售下滑,这就给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资产承受风险。更严重的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影响的不止是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之下,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影子银行信用风险两方面。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贷款数额逐渐增大,同时出现了许多不良贷款情况。不良贷款数额的增加使得银行信用处于高能风险预警。另一方面,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是由于金融监管工作不到位,影子银行造成的风险越来越明显,其风险发生概率也远高于商业银行。一旦影子银行发生金融危机,则会导致资产泡沫,资金链断裂,进而造成经济连锁反应。

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当前新常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下,金融行业面临着来自区域性和系统性两方面的风险,所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将为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几个策略措施供金融行业管理者参考,来推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内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金融风险一般定义为金融交易活动的进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金融活动主体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可分为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二者在风险形成机理、经济社会影响度、风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宏观金融风险主要指的是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也可以解释为全体社会公众;而微观金融风险的主体主要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不同的风险承受主体,其基本性质和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宏观金融风险可以划归为公共性质的金融风险,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可以划归为个体风险,市场主体在这方面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本文所讨论的企业金融风险主要属于微观金融风险。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业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前进。但是,由于广西现代金融业发展起步晚、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业存在着显著的系统性行业风险,并成为影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往往具有经济实力差、制度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广西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广西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就目前而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筹融资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一)筹融资风险。筹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通过各类渠道借入资金后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同时还伴带股东收益、企业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更。因负债方式、还债期限、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企业承担风险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筹融评估和风险分析所占的投入都稳定在16%以上,而广西中小企业则远远低于这一水平。筹融资风险投入不足引起的后果包括广西广大的中小企业投资决策效率不高,企业未来的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并引发一系列盲目的投资行为,这使得广西中小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难以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筹融资风险投入的不足将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一般主要指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或资产价值因利率变动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利率的变动对不同的企业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整体而言,利率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和企业融资方式息息相关:资本结构和利润结构相结合,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相结合,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最常见的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分为四大类:期货合约、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合约,这四大类可以称为“基本结构”,四大类工具与传统的固定和浮动利率形成新的组合,可以组合出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结构化产品等。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利用衍生工具是用来套期保值的,以减少企业对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利率市场化是一把两刃刀,它可以改善企业的金融环境、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财务系统运营效率、优化企业资金的配置、促进企业挖掘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利率市场化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具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将提出巨大的挑战。

(三)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也可以表达为外汇风险。其风险发生原因主要是基于汇率变动。一般而言,汇率风险包含三大类:第一类为交易汇率风险;第二类为折算汇率风险;第三类为经济汇率风险。由于广西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因从事外贸业务时间不长,外汇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空白,没有设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也没有完善的外汇风险度量体系和评估体系,外汇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兼管,导致企业无法对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测量,以至于无法对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广西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都缺乏外汇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专业的外汇管理人才,许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职能只能由财务部门代为履行,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无法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的外汇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这是造成广西中小企业外汇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性和虚拟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多数利用杠杆交易这一特定的方式,交易方只需投入少量的资金,可以达到数倍的金融资金运作的效果,从而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系统性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性体现为以合约力交易的基本方式,对实体经济缺乏支撑,极易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广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起步较晚,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比较单一,市场规模较小,专业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广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滞后性,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难以具备一个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不能做到有效、规范。同时由于广西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开展综合性的管理,企业决策者多习惯于以扩大企业营运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基本目标,凭借个人偏好决定交易动向,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高度集中,决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容易导致交易程序混乱的现象出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由此而大大提升。

二、广西中小企业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一)生产经营制度不完善。由于广西市场化进程较为滞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广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诚信度不高、注册资本过低、自有资金较少、负债较高等客观问题。据广西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广西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约占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18%,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融通的资金约占企业运营资金的12%,其余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都需要依托银行借贷而获得,由此导致广西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偿还压力较大。此外,广西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诚信度普遍弱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报告规范性、科学性差、透明度不高,进而使资金融通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断加剧,加大了金融信贷资金的系统性风险;此外,督促诚信交易的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交易行为达不到商业信用要求,加大了广西中小企业金融交易风险。虽然采取抵押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银行资金安全保障,但广西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足够的资产来做抵押,由此造成银行放贷意愿降低,企业的融资能力从根本上被限制。

(二)企业并购重组不规范。广西属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改制的相关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广西中小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依据法律规定,企业采取合并、分立、兼并等多样化的形式重组,企业的银行债务应依据资产占用比例予以合理的分摊。但广西中小企业改制在具体的实施中银行债务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银行贷款风险加大,银行金融支持企业转制发展的意愿降低,进一步加大了广西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首先,广西部分企业开展租赁经营制度改革,对银行借款购买的资产予以出租,进而造成债务留置现象,银行贷款由此加入悬空状态;部分企业采取“母体裂变”分立的方式开展股份改造或与外商开展联营时,原企业债务并没有进行转移并处理,由此银行贷款的归还处于悬空状态;其次,广西中小企业兼并破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不遵法、不守信的行为,并由此带来企业“逃债”的风险。集中体现为部分效益差的企业争抢破产或者消极等待破产。更有甚者,有的企业虽然连续几年提供给银行的报表显示企业经营状况为盈利,但是为了赢得企业兼并破产中的相关“优惠政策”,不惜审计为亏损或潜亏大户;再次,广西中小企业在购并中存在债务风险和融资风险。企业购并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流量来支撑。企业在选择金融支付工具时,一方面可采用企业的现金或股票实施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举借外债的方式来实施购并。但广西中小企业购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的资产重组,由此导致企业并购难度较大。因而,广西中小企业购并中的融资风险也会加大,如金融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引发的风险、企业资本运作中的风险、举债收购过程中的风险及银行债务风险等。

(三)汇率管理体系不健全。汇率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是浮动汇率制度的施行。国际间商务的过程,由于汇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难以有效的把握。广西中小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头寸一般体现为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难以匹配,外币资产和外资负债是不同的概念,加入出现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金额差距较大、期限不相同的情况,均有可能导致风险头寸。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导致人民币浮动的幅度不断的拉大,商业银行间即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幅度不断加剧。汇率变动幅度大形成的风险是广西中小企业必须正视的金融风险之一。一般而言,实际汇率水平的确定,和本国的汇率制度、货币制度和外汇储备状况以及国际收支情况紧密相连,同时产业结构、经济水平、财政收入、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经济变量对汇率的确定也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外贸结构、赋税制度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人民币还不具备自由兑换的条件,多因素作用下,均使外贸企业的金融风险大为增加。

(四)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广西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为“分业监管”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在法律上具有平等性,互不相属,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指标流程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监管的具体方式也各有千秋,其监管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分业监管模式还会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很难具体明晰,对其性质难以区分,例如广西金融控股公司是典型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在综合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还非常滞后。此外,广西金融监管也会受到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监管行为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监管制度建设也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且在监管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的重复监管问题也很严重,监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有效利用,监管的效果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金融风险的防范方面还有待各监管机构形成监管合力。

三、广西中小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机制分析

(一)构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呈现出产品结构复杂化、管理行为分散化、管理成本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况,对此,企业应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构建起现代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企业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中的金融风险实施实时监控,把好风险预警关。同时强化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健全风险应对制度体系。企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应包括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多个核心环节。在整合金融风险防控的体系构建中要综合运作管理科学、金融工程、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要突出金融风险的量化管理,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机制来识别、评估和监测金融潜在的风险,。对发现的潜在金融风险,要给予实时的控制。作为后发展地区,广西的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管理人才引进、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外汇使用策略方面咨询金融机构的意见,并请求金融机构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成立专业的金融风险研究机构,积极探索防控企业金融风险的相关策略,并可以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

(二)强化企业内部金融管理。广西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对资本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动态的安排,量入为出为基本的财务制度,以强化资金的流动性。对于投资前景不明确、利润不高的项目要严格管控,对企业对外担保行为要加强审核。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维持资金链的连续性。对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要严格管控,大力推进增收项目;强化企业信用,提升企业信誉度。

广西中小企业可以逐步构建起全要素成本费用的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收支的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方向;实现费用管理与责任挂钩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人员,让其指导企业参与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长期订单分拆等涉外活动,降低汇率波动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互补制度。广西政府应逐步构建起广西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动员多方力量,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建设为重点,试点由广西财政拨款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鼓励广西中小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共同设立企业风险担保基金。同时,对企业而言,广西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设立专业化的金融风险管控机构,进而有效规避各类型的金融风险。还可以强化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委托银行对企业的风险做系统性评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见性意见,由银行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金融避险方案。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尝试由银行帮其构建系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此外,在企业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或是租赁、出售、破产活动中,企业都应该积极的和金融部门配合,取得金融部门的理解支持。在企业重组前可通过金融部门的牵线搭桥,加强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重组中可发挥金融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企业金融风险发生几率,重组后要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缩短企业的重组磨合期。

(四)合理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广西中小企业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开展金融业务时,需要依据金融市场供求情况,选择适宜的交易策略,避免因为金融工具使用不断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在选取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时,要注重衍生金融工具要在使用数量、期限结构上与企业的经营周期相适宜。并依托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予以持续的跟踪。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以成本和效果两方面为出发点,选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金融风险应对机制,以达到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广西中小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来制定应对措施。为避免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广西政府须从制度层面去引导企业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督促企业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强化与政府、银行的合作来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企业也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防范金融风险、稳健经营,使企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管理科学、金融工程、IT系统、宏观经济、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需要运作各类分析工具对企业资金运行进行量化管理,并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在发生一定的管理漏洞时,要开展持续的跟踪与监控。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广西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合作,重点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金融衍生产品使用策略、数量化模型构建、金融风险应对策略等方面与专业机构强化合作。此外,政府也可以组织自治区内的研究机构开展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探索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成果,并鼓励科研机构作为财务顾问参与到广西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活动中去,帮助其构建现代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速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矿生.浅议如何防范企业筹资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2]夏俊杰.试论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J].河北企业,2011.8.

[3]李家朴.企业筹资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4]曾高峰.企业筹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2.9.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控制对策

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动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产生和蓬勃兴起。以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网上理财、线上结算、在线购物、网络众筹等电子商务、e金融服务充斥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金融带给我们惊喜和机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和困扰,譬如: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非法交易、网上洗钱、网上走私......这些网络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隐蔽性更高、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复杂性更强,危害性也更大。充分认识网络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建立防御措施、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阐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分析主要风险及风险控制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制度缺失

互联网金融业是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产物,且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尚无相应地法律制度、行业规则对其进行约束管控。

(二)网络系统和安保措施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设计存在缺陷,系统死机、数据传输缓慢、客户私密信息外泄等事件时有发生。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善,极易遭受黑客攻击。

(三)准入门槛低

互联网金融业初期发展速度过快,准入门槛没有政策限制和行业监管,市场竞争激烈混乱,交易主体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业务人员缺乏交易经验,部分金融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行业违规违法行为呈现上升势头。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征信体系整体水平低,数据缺乏,内容更新速度缓慢,部分信用评价结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因此信誉度和公信力不高,应用范围受限。另外,一些企业管理人风险防范意识差,漠视企业信用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交易前对合作方的信用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进而导致交易出现危机。

二、互联网金融业的主要风险

(一)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技术具有远程快捷处理金融信息的能力,但如发生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等情况,风险积聚和爆发也会在一瞬间摧毁整个线上交易路径和数据库信息,这属于系统性风险,危害性和损失程度不是传统金融业局部损失可比拟的。

2.技术选择风险/技术支持风险:线上金融业务需要一整套成熟、合理、高效地网络技术系统支持。如果选用的技术支撑系统兼容性不高或设计不合理、技术落后,不足以擎起庞大地金融信息数据的整理、加密、传输等过程,出现数据丢失、信息乱码失真等现象将延误商机,失去市场竞争力。

(二)运营风险

1.操作风险:由于部分金融机构交易程序和交易界面设计不完善,金融从业人员计算机知识贫乏、网络管理和操作技术水平有限、对线上交易网络配置不熟悉等问题都能导致交易过程中不合规操作行为的出现,造成密码外泄、支付结算等错误,增加了安全隐患。

2.信誉风险: 线上金融交易平台以网络技术为后盾,如果技术支持不能给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准确、及时地服务,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引起客户不满,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失去客户群,使自身商业声誉和经济收益受损,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行业的崩溃。

3.洗钱套现风险:与银行完善的征信系统相比较,一般金融中介机构信息辨识体系不健全,对客户身份信息、交易目的、财产状况等审核不够有效精准,一些不法组织利用互联网虚拟环境采取匿名注册、开立虚假账户、利用虚拟电子货币等手段进行洗钱套现等犯罪活动,给金融机构和客户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广泛性且获取成本低,但网络信息中充斥的虚假内容、病毒程序和恶意链接也防不胜防,人们处在污染的网络环境中很难鉴别和高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实际交易中,交易双方对对方信息的真实程度了解有偏差,双方对交易产品和交易过程的了解也存在差异,可能造成交易无法实现或出现违约,仅2015年就有上百家金融企业因此崩溃倒闭。

(四)法律风险

我国法律建设进程远远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现有法律条文都是服务于传统金融业或IT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缺乏严格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使金融交易供需双方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进行商业活动时无法可依,基本权利和义务得不到保护和界定,基于线上投融资活动的跑路、诈骗、洗钱等不法行为屡有发生,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得不到法律护航。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查补法律缺失,加快互联网金融业的立法进程和法律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线上金融交易、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等方面的立法进程,明确互联网金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网络交易各环节合规、合法、安全有效;借鉴国外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和风险防御的法律措施,结合我国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建设。

(二)推进信用制度建设

中国人讲究“诚信”,强调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但是诚信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在制约人的外部行为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确定性。因此,在提高人们“诚信”意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评价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推广政府主导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优化互联网金融软环境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促进金融业规范稳步发展。

(三)完善监管机制

互联网金融业具有混业经营的特点且运营模式多样化,而我国施行分业监管模式,两者口径不一致,导致互联网金融部分业态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给违规违法行为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为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规范行业行为,必须创新建立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机制,成立互联网金融统一监管平台或强化一部门为监管主体其他部门配合的协作体系。例如:做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工商局、互联网信息技术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在防止出现监管交叉或监管空白的基础上,做到适度监管,既保证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创新,又要将各种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重视信息披露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并按规定向外部用户,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政府及有关部门等提供本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业绩信息、管理信息、风险信息、背景信息、投资信息、技术信息等,让用户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根据自身需要和经营目的理性地做出判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和损失;企业由于信息披露增强了自身的透明度,促使经营行为更加规范化、合法化,逐渐降低公司风险和行业风险。

(五)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和投入体系建设

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营特点和风险,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吸纳懂金融、计算机、网络设计、管理运营等综合素质的人才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优化网络金融运营的大环境,堵塞技术漏洞,弥补技术方案设计中的缺陷,通过开发口令加密技术、分级授权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加强对数据库、信息传输路径的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系统抗病毒感染和抵御黑客入侵的能力,降低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业是传统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变革和升级,由此衍生出的经营模式和行业风险带给我们巨大地机会和挑战,总结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风险种类:技术风险,运营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法律缺失、立法滞后的风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防御风险的对策: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重视信息披露、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和投入,在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的情况下,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永.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J].商,2013,21:110-170.

[2]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7.

[3]谢平,周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2-49.

[4]张玉喜.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2,10:98-200.

[5]许瑞.网络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2,6.

第8篇

商业银行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风险既是其管理的对象,又是其本质体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外资银行进军我国市场,给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增加了新压力。再加上商业银行涉及到货币,货币本身具有极大的风险,所以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具有风险性性质。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分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囊括的问题及其引发原因,探索其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体系的不断成熟,我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也日臻完善,但其发展现状仍不宜乐观,其金融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商业银行即溶风险管理涉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管理三个大方面。其中,信用风险管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不良信贷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不良贷款率是体现银行财务状况的核心标准。其比例大小能够展示银行运作稳定情况。近些年来我国的不良银行贷款率开始下降,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其背后仍然存在着极大的隐形风险。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除以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再乘以百分之百为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资本充足率这一块有着巨大隐患,使得其自身争力较弱。不良信贷结构不合理大体表现在不良贷款余额集中度和国有商业银行方面,这种余额基本集中于我国的制造业及房地产行业中,过高的集中度容易带来大的反噬,增加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业务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高达74.65%,极大地增添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操作风险导致损失的原因大多是由内部欺诈及外部欺诈共同引起。商业银行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有很多的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在职责上都有所不同,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分支机构中是一致的。分散化管理虽然有助于分摊金融管理风险,但各个部分的风险总和势必大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极大的问题。市场风险大致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客户外汇风险、折算风险等层面。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严重制约了其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阻力,削弱了其在金融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既存问题的原因不但包括银行外部方面的,也有银行自身的。其中商业银行外部原因主要有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到位、经济增长模式差一级社会诚信水平普遍降低等。银行自身原因主要有风险管理文化缺位、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调控方式单一、工具缺乏、治理结构不力、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内容单调、宏观控制缺位、微观管理不到位以及信息系统滞后等。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状况,必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其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转变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战略战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从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来看,每个商业银行都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了适应自身和社会当前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战略,并依据战略制定了系列具体规划计划。但社会发展形式复杂多变,商业银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情况转变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明确监事会和董事监督管理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对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管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此外。山野银行还要健全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平衡好银行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强化对资本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降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成本。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信息化阶段,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更是获取了突破性成就。商业银行作为市场金融体系的核心构成元素,必须要紧跟时展步伐,与时俱进,更新并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体而言,在进行授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时,不仅要全面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还要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信息数据库,并做好风险管理信息评价数据分析库,完备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当整个金融资本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时,银行风险管理者要根据之前收集的数据信息分析衡量银行内部的贷款风险,并对客户违约率、损失率进行科学推算,强化地区和行业内部的风险系数研究,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9篇

一、正视问题,构建金融合规管理体系。

邮政储蓄业务自恢复开办已经二十二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但距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风险意识淡薄。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任何金融业务都有风险,只有采取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方法才能使风险得到有效释。二是不合规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数案例表明,当前邮政金融业务中出现问题和案件的最多点、最难控制点,莫过于前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出现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不强,不按流程办事、不按规定作业,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案件。三是一、二级条线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前台本身没有很好地执行落实制度和规定,出现差错和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老问题老现象重复发生;业务部门缺乏对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四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不够。

尤其是在对二级支行二类网点和网点的管控上,出现了一些真空现象。针对这些差距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建立条线的合规风险防控体系,各部门、各业务线、各网点都要有明晰的操作流程和风险揭示以及对应的措施和办法;二是建立“三条线”的合规防控体系:一条是前、后台业务操作的自我检查、及时整改责任体系;第二条是业务部门对前、后台业务的监督、检查,指导、帮促整改的体系,第三条是专职稽查检查部门履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对合规风险防控的考核,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按照银监会提出“赔罚、走人、移送”的原则,实行业务线、管理线“双线”问责,上追两级。四是银企密切配合,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银企双方都应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责任,不仅不能削弱管理的职能,还要充实稽查检查的人员,为稽查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如此,邮政金融业务才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章立制,构建金融合规制度体系。

银行号称三铁:“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邮政银行,在金融业务发展上也应该是这样。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必须对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行实际管理情况的,相关部门应进行专门研究,及时制订或修订;对于基层行和有关部门就规章制度建设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目前省分行建立的83项制度,就是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如果不知道或不懂得如何去做,就在83项制度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