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时间:2023-09-19 16:20:19

导语:在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第1篇

分析跨国汽车公司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我国市场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发现他们极其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针对我国市场制定了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在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的情况下, 如果失去了技术上的独立自主, 中国汽车企业就永远只能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厂。我国自主品牌的民族轿车在发展时,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因此分析我国轿车行业的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就更显现出必要性。

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我国许多轿车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生产运用时却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专利申请意识很淡薄, 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专利数量和质量都相差悬殊。我国轿车企业申请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主要是侧重于发明专利。其次,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很淡薄。许多企业往往只重视经营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而忽略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中的价值。一些企业即使是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但是投入资金和人员的力度往往过小,不能真正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 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是我国轿车行业走知识产权路所面临的巨大障碍。目前,我国众多轿车品牌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有奇瑞、吉利、哈飞、红旗、中华等几家,虽然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性, 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是相对于跨国大型汽车企业,他们还显的弱小。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主要依靠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或购买技术,不具有独立完全的整车制造能力,在掌握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研发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因此市场份额小。

三、资金匮乏,研发投入比例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轿车市场上,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轿车产品开发速度加快,轿车的资本密度越来越高,新产品开发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世界成熟汽车企业在每辆新车研发上的投入约为

600欧元,而中国的研发投入只有100欧元。我国轿车行业在研发上投入虽然持续增长,但是投入依然不足。比较国内外的研发投入,在戴一克、福特、通用、丰田、大众等5家大型汽车公司中,早在8年前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就已经远超过3%,而我国比例一直不足2%。因此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注重自主开发已势在必行。我国轿车生产企业必须消除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加大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劲。

四、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轿车制造基地,跨国公司已经无法在制造规模及成本控制上遏制我国民族轿车行业的发展,知识产权诉讼便成为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手段。我国轿车企业在出口或在国外建厂时已经遭受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行业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问题如鲠在喉,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2002年12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诉吉利公司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案;2003年11月,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诉河北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专利权和不正当竞争案;2004年12月,通用大宇汽车和技术公司以“奇瑞QQ和雪佛兰SPARK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为由,把奇瑞QQ告上法庭。从表面上看,几讼案件是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知识产权,但其最终目的是试图用知识产权“大棒”打压我国的民族轿车企业,欲借此将对其构成威胁的主要对手挤出市场,稳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是我国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就业指导课程 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50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Teaching and

Reform in Applied University Perspective

GUO Lib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Teaching career guidance course, there is situation of not enough system, teaching single way, protection is not perf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needed to build the whole program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actively expand the "second class", make good teaching effect survey tracking and feedback.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course; reform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谈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东省委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省部分高校率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

1.1 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部分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未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全校学生仅有几十人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够普及。第二,就业指导课程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指在大四阶段为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少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同时包括低年级为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时期,方可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第三,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够全面。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内容,大都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求职材料准备,面试技巧,职业技能培养,就业手续办理等。社会的发展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设实践性课程,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1.2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第一,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多数课程也是采用教与学的方式完成。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就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性质,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调研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变被动受教变为主动求教,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教学实施方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课程多为课堂进行,少课时的模拟面试等课程也大都在室内完成。在笔者学校最近做的一项针对于“你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如何完善”一题的调查中,有近7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更加多样化。就业指导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职业潜能,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教学效果考核的实效性不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考核方式往往是“制作一份简历”和“模拟面试”来决定期末学生的成绩。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针对于“你觉得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式怎样”,部分学生认为平时自己是班干部,心理素质较好,不惧怕面试,只要简历做得好,便可以不用上课了。不少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切实提高一些求职技能,发掘自我的职业潜能,切实提高求职能力,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应该体现这些提高的过程。

1.3 课程建设保障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就业办或者就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投入力度不够大。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难以被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对于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的高校,就业课程由就业办负责,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2009、2011和2013年毕业的毕业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毕业年份越早的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越少,甚至表示没有学过这门课程。而80%的毕业生表示,希望在上学期间得到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学校就业办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宣传和投入力度,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学校每年将有针对于招生、就业、毕业生的文件性材料,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文件,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另外,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都未和教师绩效挂钩,未能像专业教学课一样有着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保障。

第三,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多数高校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为辅导员和就业办工作人员,少有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就业办工作人员工作繁忙,很少有更多精力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精益求精的钻研,使得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效果。

2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应用型大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可做如下思考:

2.1 多元化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

应用型大学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型。笔者所在的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可供借鉴:由就业指导教研室统领规划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由教师团共同完成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理论课由教研室教师和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与专业导论由各院系教师团组织完成;就业指导讲座由外聘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承担;整合资源,创业讲座借助于工商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培训,以适应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形势。

2.2 构建就业指导教育全面性、全程式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以建设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为目标,就业指导教研室不断调整、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着力构建全程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已拟将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课程整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具备更强的实效性,应该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融入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阶段,可以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职业有着科学的认知,做好对人生和大学生活的规划。

第二阶段,是学生职业潜能培养和职业规划的起步期。可组织主题拓展活动、生涯训练营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知识理论学以致用,进行自我探索,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就业指导课程部分知识讲授给学生,如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潜能的发掘和培养,让学生提前认识到自我求职技能的欠缺,及时调整自我目标,利用大学时间来锻炼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针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二年级时可以申请加入学校创业学院精英班,学校设置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创业导师指导,并设有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基金,鼓励创业团队落地。

第三阶段,是就业指导课程重点施教期,侧重于帮助学生备战求职。使得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能够掌握就业信息的收集、获取方式,辨别虚假信息,学会筛选,谨防诈骗;完善求职简历和其他求职材料;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开始参加招聘会,了解市场需求,注意反思;面试礼仪等。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四阶段,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岗前培训期。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就业上岗前的心理辅导,办理好各种毕业手续,了解国家、省、市、学校对毕业生的各项政策,掌握职场礼仪,塑造职场形象,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和院系心理辅导员,在重点时期开展心理集中咨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同时对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及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为学生顺利由“应届毕业生”转为“职场人”做好充分准备。

2.3 积极拓展就业指导“第二课堂”

第一,利用校园活动,可以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如利用举办企业调研大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就业技能;开展模拟面试大赛,督促学生提前做好求职面试前的准备;开展关于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大赛等。第二,利用校园论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如依托《莞工青年论坛》平台,邀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成功校友和社会成功人士授经,开展就业创业讲堂,开拓学生就业创业思维;依托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学生社团,定期邀请“职来职往”主持人、成功企业家来校同学生面对面交流。第三,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可在学校设置主题工作坊、精英训练营等,供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2.4 做好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调查跟踪与反馈

高校应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规划学校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成立就业质量跟踪调研小组,将定期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工作纳入常规工作范畴。第二,要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实地走访参观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将课程改革同社会需求挂钩。第三,要动员院系力量,通力合作,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第四,要对调研结果进行认真统计分析,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日后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同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教学方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 实践教学 行业需求 文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学生在实践后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很不规范、不知道企业要纳税的程序、审计工作不知从何着手等等。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看法。

1.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重大、深刻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近来逐步树立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有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高职高专院校高度重视能力、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教学计划中显示,在校外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会计教学活动已经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各高职院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了实践课程的份量,不仅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了实践课时,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来看,开设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纳税实务、出纳实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忽视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使信息化与手工实验相互脱节。二是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教学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明确每一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目前,一些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会计实训教材缺少特色。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数不胜其数,但其中大多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缺少自己的特色,教材编写重复混乱,精品极少。

2.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企业、金融类机构和事业单位等。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减少招人或根本未设定招人计划,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仍有财会类专业的岗位空缺。 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各类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财会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本次针对用人单位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

2.1 高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

2.2 中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

2.3 初级会计岗位群

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

2.4 会计相关岗位群

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

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3.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工作

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实训教材建设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3.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验。此外,还要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第4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07-02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时,内心所获得持续快乐的体验。①而教师职业幸福感作为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便指的是:“教师在实践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自身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潜能能够得到发挥,能够自由实现自己理想并且伴随着自身能力的增长而获得的持续快乐的体验”。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渗入和发展,教师职业的生存状态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所面临的教育将对他们今后所经历的人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故此,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仅关乎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更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整个和谐社会实现的进程。下面笔者将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实现策略来探讨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原因

网上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言语――“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教书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②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但概括来讲主要来源于以下四点。

1、工作的重复性导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降低

工作的重复及繁琐会降低工作者的创造性,阻碍教师专业的发展。教育是一门艺术和一个需要创造的过程。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升学教育,原本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单方向的知识输出.深陷题海战术的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教学过程完全演变成了像流水线上面的机械操作,不断重复,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的丧失。繁重的教学任务,有时遇到领导来检查等,导致教师难以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近些年,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缺乏学习时间的教师纵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遇到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最终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不断缺失,进而降低教师职业幸福感。

2、工作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教师职业理想实现难度加大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学校管理,学校领导这的领导魅力等诸多方面。在工作条件方面,在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往往难以拥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改善自身的校园生态环境,教学条件,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教师应有的教学条件难以得到满足,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在科学管理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不断注重量化考评,以量和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学校质量需要量化,职称评定需要量化,年终考核需要量化。诸多的量化考核不断加剧了各方面的竞争。为此,教师为了确立自身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维护自身利益和荣誉,追求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得不在教学工作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学校领导者的领导魅力体现在全校师生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上。在目前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之下,学校领导者的领导魅力显得越发重要。,在工作方面,学校领导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其爱岗敬业的态度将会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在生活方面,来自学校领导的人文关怀,将提高学校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和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但在实际情况中,学校领导往往没有完成从管理者到领导者身份的完全转变,更多的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在制度的帮助下带领学校前进。

3、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导致教师敬业精神的相对下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着教师的劳动应当享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待遇。③在实际情况中,教师的劳动价值和其获得的劳动报酬严重背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只有实现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实现更高级的精神需要。由于经济问题使教师的生活状况窘迫时,教师的幸福感便很难体验到了。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个激烈变动的时期,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教育系统的改革导致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稳定也在慢慢消失。薪水不高和工作不是很稳定,必然导致降低整体教师的行业敬业精神。甚至一些对教师职业失去希望和信心的教师将自身的目光转向其他行业,教学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失去了原先以教育为自己事业的意义。自然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4、教师职业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降低了教师职业幸福感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等等。在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社会和家长给予了教师职业诸多赞誉。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们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于是,教师就不断以为人师表,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等诸多准则去要求自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造成了教师的精神压力远远大于社会其他职业。在另一方面,极个别教师的恶劣行径,比如“范跑跑事件”“某某教师侵害女学生等等”,致使教师群体的声誉被社会所质疑。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过于理想化,导致一旦发现教师的行为与希冀的不相同,便会毫不掩饰的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和愤懑,甚至对教师进行无端的指责。在这种自身德性和社会总体的期望不相一致的情况下,教师的压力在不断变大,致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不断下降。

二、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根据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原因的分析,以及各方面因素之间呈现的复杂交错的关系。在寻求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时,一定要对症下药,故此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上,要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回归理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过于理想,以近乎“完人”的标准去要求教师群体,忽视了教师也是凡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教师首先是个人,才是教师。在全社会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同时,也要把对教师的期望回归理性,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现有教师的各方面难以满足现实教育的需求,过高的期望既会导致教师群体的压力增大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下降。人们在看待教师职业时要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首先将教师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教师也可以犯错,我们应该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和谅解他们,另外也需要创造条件打破教师职业的种种束缚,来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2、从自身出发,主动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知识经济逐渐浮出水面,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步变高,另一方面,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出和更新,原有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职业素养,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强化服务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明确自身定位之后,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之中慢慢体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享受到更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3、学校方面,实施人本化管理和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该实施人本化管理方式,充分尊重就教师个性和尊严,尽力去满足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各种需要,不得违背教师的生活和成长规律,去硬性安排一些课题或者过度规划教师地记教师任务。在学校范围内要给教师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进而营造出一种充分的幸福氛围,另外需要注意引导和培养教师,使之形成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教师的评价体系不能片面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量化标准作为单一评价指标,要建立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制。例如,提高学生群体的评价能力,学生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其评价的质量将会对多元评价制度的实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价值,并且不断优化其他环节评价,不再将教师的评价标准建立在单一的教学成绩这一单一量化标准。确保教师多元评价制度的实施。以公平公正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林 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J].教育发展研究2007.6B

第5篇

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随机抽取广州、肇庆、湛江8所学校1355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最不看重的是管理价值。(2)中小学教师出现显著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表现明显。(3)教师的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管理价值、名利追求价值倾向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成就感、智性成长价值追求影响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名利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对教师的是非个『生化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任何职业价值观的内涵都是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客观环境的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一定看法和意义,是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诸如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低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学校因素的影响。即”7.潮口下呱和14FI孤姗但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对环境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对职业的体验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期,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教师价值观也在随之出现变化。陈春莲(2009)认为当前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体化、规范性和务实性、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等一系列变化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珠江三角地区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了解这里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合适的教师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建设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省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抽取小学8所、初中3所和高中3所,派发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5份。其中广州市530人,湛江市365人,肇庆市460人;小学521人,初中478人,高中356人;公立学校828人,私立学校527人;男教师617人,女教师738人;本科以下学历T67人,本科学历588人;无职称156人,初级职称447人,中级职称438人,高级职称313人;未婚659人,已婚6%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编制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s}ns-zn该量表将教师职业价值观分为名利、管理、人际关系、智性成长、利他、安全感、成就感以及独立性八个维度,量表共56道题。采用5点记分法,极不重要记1分,极重要记5分,得分越高,价值观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7之间。

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该问卷由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22道题目构成。该量表采用7点分值,从0}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教师倦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78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750.76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价值观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价值观状态。从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分析结果看,除职业价值观中管理追求以外,其余各因素均超过中值,价值观总分也超过中值,表明总体上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水平的追求。具体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教师价值观中最重视的是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倦怠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倦怠状态。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总分接近理论中值,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看,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明显,而在非个性化化这个维度上,则教师倦怠水平比较低。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r=0.137,P

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表),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是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对安全感的价值观追求与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名利和管理因子是情绪衰竭的预测变量,其中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安全感、名利两个因子和情绪衰竭成显著正相关;成就感、智性成长两个因子是低个人成就感的预测变量,与个人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名利和人际关系因子是非个性化的预测变量,其中名利与非个性化成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非个性化成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在职业价值观中,教师最重视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普遍提高,教师职业也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成就感是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作为教师,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教师普遍被视为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满足个体的职业安全需求。这与青兴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安全稳定因子的评价时在各个因子中排名最低的一个,利他奉献因子的排名最高,表明教师在择业时并非追求安全和稳定,而是看重教师职业中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广东地区有关系,在这些地区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压力等都迫使人们更加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和所带来的安全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分析

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表现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人行业,已有研究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fs}-as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本研究显示(表2),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在情绪枯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中度衰竭和高度衰竭的比例较大,表明教师职业衰竭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上。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在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方面的程度比以前的学生差。这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娇宠的环境下成长,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听从老师管教的意识差,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与纪律有关的工作。同时,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倾注的心血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这都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大大增加,这些期望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转变为教师所面对的压力。由于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工作量增加,必然导致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投人都相继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也不能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便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其工作意愿或目标,并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的个性心理系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于价值取向高的事情,在实现过程中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增力性,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而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压力源、工作绩效以及人际关系的感受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及各个因子与教师职业倦怠及各个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价值观的安全感因子与职业倦怠程度和情绪衰竭程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可知安全感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教师职业观念中对职业安全感的重视程度越高,那么其在工作中就越容易产生衰竭。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管理因子和名利因子依次进入了职业价值观对情绪衰竭的回归方程,其中安全和名利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安全感和名利越看重,其就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陈春莲(2009)也指出,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很容易陷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扰,从而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阎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管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情绪衰竭。

价值观中的成就感和智性成长与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对成就感和智性成长的职业价值追求可以预测教师职业中个人成就感的降低程度。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总结经验,增长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这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性质所赋予的一种要求,也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但是教师究其劳动形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学生一批一批地换,课程一年一年地教,而且很多教师也承受着升学、职称评定、班级管理等压力,难以达到有较高成就感和获得更高的智性成长的期望,由此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名利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同为职业倦怠中的非个性化因子的预测变量。名利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在工作中对越追求名利,便越容易产生非个性化的枯竭行为,而说明如果在工作中重视工作氛围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同事、上级等关系融洽,有利于减轻职业枯竭程度。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务实性追求是导致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调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五、研究结论

1.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的追求,其中教师最看重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因子,最不看重的是管理因子;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和学部是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第6篇

无论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专业和职业的衔接中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外,还需要个人具备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学前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对学前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如果要成为幼师,就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这不仅是职业需要,也直接关系到将来对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职业理想缺乏,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学前专业的人群中,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不热爱,许多学生比较容易“跟风”,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职业目标可言;再者,学生的职业规范不到位。学前的教育课程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多数为传统性质的硬性灌输,在职业规范上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把职业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无法体会;最后,许多学生把教师职业作为最后选择,意味着学生在其他行业无法更好的完成就业时才会选择去做幼师,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做幼师档次低,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和其他工作比起来显得太寒碜,因此,大多数学生不选择幼师职业,即使选择了幼师职业,也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跳板做的暂时性选择,对教师职业缺乏兴趣,得过且过等,为将来更好的选择其他工作做准备,缺乏职业情感。

学前教育没有走出传统模式,就选择幼师职业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幼儿园这个工作单位,幼儿园数量不少的学生一下子感觉难以适应,其次,一味重视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对专业理论熟悉程度不够;再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之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幼儿心理和教学现状,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师的培育地,做好学前教育学生与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衔接啊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专业与职业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一致,它本身也包括学前专业学生对幼师的个人看法以及具备的素质。

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对幼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做好职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更好的度过由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初的不适用阶段,尽快做好做教师的准备,进入教师角色。

三、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的方法措施

要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做好与幼儿教师的衔接工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专业跟职业的沟通和衔接,应该从学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入手,更要从个人因素着手,才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幼儿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之外,重视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更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好衔接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做正确引导

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识是必要的,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把学前教育专业看成“保姆”专业,觉得以后发展空间小,是帮别人看孩子的,不用学都会,也有人把幼师职业看成女性职业,认为男生做幼师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误解,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更加广泛的招收学生,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幼儿教师角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识影响了学生对择业的选择,学校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且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应该秉承让学生儿童得到启蒙教育,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爱的思想理念,以儿童的思维去与他们建立起友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担负起教师角色,又担负起朋友和管理人员的多重身份,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逐步把家庭和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相对如今变更发展的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远远滞后于现实,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再就业岗位上无所适从,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缺乏了解,需要从头学起,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为了更好的衔接好专业知识和职业要求,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能更加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设置定期走出校门去幼儿园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尽量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逐步树立起学生坚定的职业自信心。还应该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真正的幼儿园工作环境,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对幼儿园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工作做铺垫。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正规课程的知识,隐性课程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的一个重点。理论上来说,学前专业学生的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好动,喜欢突发奇想的儿童,所以学前学生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满足儿童的要求,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其次,要关注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知识,不是仅仅关注非计划性和非与星期的教育影响,还应该把专业课程扩展升华,以就业为导向,丰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个人方面加强实践,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

我们要想增强自身的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培养方法,实践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每年都会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较早的接触和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首先,实践可以不断接触幼儿学生,儿童的纯真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了解儿童,对儿童萌发热爱之情。幼儿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热爱儿童,喜欢孩子,只有对儿童产生兴趣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坚定幼师的职业理想。再者,在实践中我们能了解到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使命感才会对从事教师职业有着向往,才能树立起终身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其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儿童的幼年时期,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对儿童影响颇大,在不断的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中,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今天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园丁,为祖国幸苦的培养着下一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的当下或未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加强学前专业学生个人方面的实践是培养自身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措施,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和职业的自然衔接,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在走上教师职业这个岗位伊始能够更迅速的适应职业的需要,成为祖国优秀的人民教师,肩负起幼儿教育的神圣使命。

第7篇

[关键词] 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市初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初中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初中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2、教师劳动付出与报酬不一致 。

我国初中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第8篇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实践自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个和柔性管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性要求日益突出,高职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对培养具有追求卓越创造精神、精益求精品质精神、专一恒久敬业精神和用户至上服务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职业技术教育轻职业精神教育,造成部分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离核心价值观,实践定位飘忽不定,不仅严重弱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职业精神取向偏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存在一种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心理倾向,即自我实现,表现为个体充分、活跃、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的程度。职业精神既是一种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精神和自觉的心理需求状态,也是职业人自我实现倾向的集中表现。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大都分布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状态,仅有少数教师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实现需求,拥有短暂的高峰体验。教师队伍中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缺失、职业责任淡漠、职业技能平庸、职业操守失落和职业作风浮躁等方面。究其原因,首先,高职院校“重规模、数量扩张,轻视内涵、质量”的发展方式,使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管理行政化、碎片化、粗放化和功利化倾向,造成缺少独立思考精神和意志薄弱的教师发展导向紊乱,职业精神取向低下;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需求层次低且缺少自觉,使得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缺少应有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由此滋生的职业倦怠是造成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的基础性诱因;最后,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无为与平庸的恶性循环导致职业精神取向濒于虚无,使教师职业生活几近沦落为一种没有激情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限度的发展,如果高职教师自身就缺乏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境界,那么教育母体先天不足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二)职业实践定位紊乱。多元文化的价值背景使高职教师特别是青年高职教师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格局,现代高职教育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跨界使许多高职教师在职业实践上处于紊乱和不可持续状态,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当前的高职教师职业实践定位普遍存在一个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跨界现象,受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岗位双师化、教学空心化和收益绩效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定位大都游离于管理、教师、工程(技)师和科研岗位之间。选择管理岗位可拥有体制内的诸多资源和世俗意义上的优越感,但陷入烦琐的行政事务又不可避免地荒废专业和科研;选择教师岗位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诸多资源又被掌握行政权力所谓“双肩挑教师”任意挥霍;选择社会服务岗位固然可以一展身手,领略实业巅峰的风光,但又难舍体制内的稳定和安逸。2.受实践定位紊乱的影响,处于管理岗的教师既要享有管理岗诸多资源,又不愿放弃教师岗位的现实利益,“双肩挑”机制既造成“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荒诞,又造成管理工作疲于烦琐、疏于建设和创新的平庸;处于教学岗位的教师群体,既没有个体的教学研究,也没有常态化和有组织的团队教学研究,现代化教学就是将读教材、读教案变成读软件、看视频,没有激情、再造、创新和个性特色的教学,使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高职院校课堂尽显沉闷和疲沓;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每年产出的数量不菲的论文或专利,大都不能或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巨大的科研泡沫不但耗费了巨额科研经费,而且严重恶化了学术风气。透过高职教师队伍中逐渐弥漫的职业倦怠现象,不难发现其本质是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的迷离,不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严重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品质和发展高度。

二、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

虽然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价值多元化和职业功利化对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刻的,凭借教师个体的力量无法摆脱更无法改变当前的职业生态,但培养具有追求创新秉性、精益求精匠心、专一恒久情操和服务至上品质人才的责任和良知,客观上要求使高职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教师必须成为大学生心目中集职业精神与技能于一体的师范。(一)提升职业境界。职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取向。虽然高职教师入职的原始动机是谋生需要,教师以工作获得金钱,但绝不应为金钱而工作,那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高职教师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就选择了一种敬畏,因为这是一份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又成就自己的职业,来不得半点懈怠。1.敬畏职业的自信和良心。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既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高职教师职业有着同样积极的认同,也不能要求高职教师职业的付出必须得到等价回报,更不能要求高职教师拥有其他职业的所有礼遇。面对纷扰、诱惑和寂寞,高职教师必须拥有职业自信的淡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学生从自然人、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倾注高职教师的那份爱,让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都能以积极的职业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心体魄进入职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每一次精彩都与我们的付出息息相关。为此,高尚的人会产生感恩之情,我们则为选择了一个可以造福一个人终身的职业而感到欣慰。2.敬畏职业的智慧和乐趣。乐业是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保持持续激情并能从中得到快乐的一种心理状态。高职教师不是苦行僧,教师职业也不应成为一种牺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喜好自己的职业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快乐的工作和工作的快乐是所有具备职业精神的人一种智慧。任何一种职业总有纷争和曲折,但只要从业者沉浸其中,都能感受到其他职业所不能感受到的独特滋味。教学生涯的平淡、烦琐,需要艰苦付出甚至牺牲,但每当职业生活中取得成绩甚至哪怕一点进步,都会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当然,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并不是一味地牺牲和忍耐,而是一种以职业热情孕育职业成就、以职业成就赢得职业快乐的生活,这个以激情点燃激情、以喜好撬动喜好的职业,值得高职教师一生拥有和真心喜爱。3.敬畏职业的责任和操守。选择教师职业也就意味承担起一种塑造灵魂的责任和为人师表的操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高职教师每一次忠实履行职业责任,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赢得生存机会,拓宽生存空间和提升生存品质。有责任才会善担当,不因个人利益和喜好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责任;有操守才会有约束,自觉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诚然,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在生源品质、教学改革、科研机制、社会地位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但都不应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理由,更不应成为教师放弃职业底线的理由。(二)持续累积职业技能。高职教师的技术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从教育门类看,素质教育类教师应具有人文精神的渗透、矫正和再造能力,专业教育类教师应具有应用技术及实际操控能力,管理类教师应具有宏观政策、市场视野和微观经营、管理分析、策划和执行的能力。二是从教学能力看,教师应具有领会、把握、展延和整合教材的技术能力,具有激发学习兴趣、驾驭各类课堂和促进素质养成的技术能力。三是从科研能力看,首先,教师要具备基础性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其次,要具备发展性能力,包括科研选题能力、科研信息处理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质量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三)不断实现职业超越。1.追求教学创新。高职教师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上要有足够的积淀和修炼,而且要在追求教育、科研及专业发展水平突破的创造性品质上别具一格。(1)超越教材。一个具有超越职业精神的教师,不但要有对已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追求,而且要有对未知专业和技能的探索精神。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大胆重组和优化教材,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教材,要科学地整合、加工和编选教材。总之,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超越教材的教学创新应成为高职教师实现职业超越的重要方向。(2)超越课堂。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还处在以教师为本的客体课堂阶段。为此,主体课堂建设就成为高职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实现职业超越,走向极致和完美的主攻方向。主体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教学设计围绕学生,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基本抓手是“学案”教学;基本架构是分组学习;基本流程是“摸(学案导学,自主摸索)、探(分组学习,团队探究)、展(学生展示,教师点化)、迁(训练提升,发散迁移)”四步教学法;基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2.致力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研究是高职教师坚持卓著职业精神,实现职业超越基础。(1)树立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高职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要坚持脱离功利取向的广泛阅读,拓宽问题视野;要坚持参加教育类及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技术博览、产品展销及开发活动,激活问题火花;要勤于思考,厘清问题逻辑。要学会用问题链条牵引教育研究,催化研究成果。(2)坚持教育研究的方向意识。高职教育虽然问题多多、探究无穷,但终归生命有期,精力有限,高职教师只能选择在教育研究的某个方向寻找突破,实现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职业超越。教育研究的方向确定一是要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共赢;二是要有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预期;三是要有特色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与学校及职能部门的工作步调一致。实践证明,教育研究只要方向正确,假以时日,高职教师就一定能在所在方向取得预期的成果,赢得自己在相应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3)树立教育研究的转移意识。高职教师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成果的转移要从立项开始,所有教育研究成果原则上都必须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及教育力,所有教育研究成果都要在硕士学位论文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下实现有序转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生态营造

随着高职院校向质量建校、内涵发展的转移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加强,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的领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就是要以职业精神立身、立学和施教。为此,高职院校党政部门要把职业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悉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职业精神为灵魂,进行设计、建设和评估,做到职业精神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加强教师发展研究。高职院校要把教师发展研究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在如何将教师管理由传统的规范性管理转变为发展性管理,将格式化的统一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分类管理;研究如何以机制保障教师的发展空间,让教师在不同的岗位各得其所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三)加强校园职业精神氛围。职业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生态。高职院校要以机制规范、媒介引领、环境熏陶、典型感染和岗位评价的系统设计,营造积极、专注和卓越职业精神大环境;要以“讲职业精神为荣,不讲职业精神为耻”的文化浸润,影响教职员工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总而言之,职业精神取向是职业的生命,高职教师积极、专注和卓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内在要求,更应成为高职教师职业成就、人生精彩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自觉。

作者:邓先宝 祝宝江 单位: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曜明,张婷.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2008-06-10.

[2]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陈桂生.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9):5-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