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

时间:2023-09-19 16:20:20

导语:在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核算基本程序

第1篇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 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 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依据市场发展,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第2篇

关键词:规范构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才能对会计的财务审核进行有效的管理。处理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考虑的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还要注意要不断的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最后,还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只有几方面协调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1.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社会变革的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要使得整个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财务管理的理念和会计的核算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既要精通会计专业本学科的技能,根据本身的实际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又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来权衡分析整理出科学合理的理财策略。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还应该不断的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让管理人员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专业要求。

2.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财务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事业单位和企业只有适当的对财务管理方式和概念做出整体全面的调整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要求财务管理的相关机构要从整体上进行考量来制定财务管理的相应目标,同时也要求把财务管理融合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技能在宏观上把握住大局,加强财务监督职能促进财务服务于管理的职能。

3.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美国的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改变经济危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准确高效的财务核算的前提下,必须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原则,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

二、规范会计核算能力的思考

1.优化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能力的强化主要是通过会计核算形式来完成的。而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形式也是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账的程序和方法来实现的。做到与时俱进,在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推行和落实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算形式。

2.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过程的准确和规范,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展的基本前提。为了提高会计的核算功能,需要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组织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在工作的具体分配上,员工对职责的清楚和分工的要求要明确,这样不至于造成内部的混乱,使得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可以顺利的进行。

3.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会计的基本工作要求是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好坏,前期的工作不到位,那么后续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所以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加工整理会计信息的机制,让会计核算程序更加的完美和科学。

4.加强会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会计信息的即时性和相关性,要求会计的工作效率必须到达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当会计正在进行一个项目投资的预算,而统计审核过信息时,活动却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审核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必须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才能确保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对外报告的顺利进行。

5.降低核算成本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在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下会计信息供给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需求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保证会计信息供给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降低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所以会计在进行核算工作的时候,要考虑到额外成本和这项工作的实际价值意义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6.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管理者有监督作用,是会计快捷的捕捉所需信息的途径。作为物流和金流的监控者,需要做到核算工作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优化会计的核算形式是强化会计功能的核心。

三、结语

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要知道会计核算人员与机制之间的关系,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会计核算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笔者在对整个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整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互生的关系,哪一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另一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在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整体的把握,且作为财务核算人员和会计人员本身,对二者的关系要做到合理清晰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l]刘莎.浅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J].科技创业月刊,2005(09):42.

第3篇

一、会计学原理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根据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要求,也就决定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所构成,目前国内外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一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一主线,配以其他的会计学分支课程构成。其特点是: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表明会计专业高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层次;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严谨的推进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必须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基础,《高级财务会计学》则又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基础;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都有关于成本核算问题的内容,虽然各门课程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存在着内容交叉。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经济门类与管理门类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之间体现得不太明显与清晰,也由于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这种关系的存在,目前在世界范围各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基本一致与相对稳定。

(二)会计学原理的重要意义根据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会计学原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学专业课程都是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其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在各大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根据笔者对一些大学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存在着较大差异。

(1)从学生应掌握的课程内容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会计要素为主线,以会计核算程序为辅线,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

(2)从会计学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甚至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关系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学会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会计组织与管理基本内容,为后续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乃至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从学生应明确的会计的作用、职能、目标方面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目的是“旨在使学生了解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掌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上述有关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表明,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探讨,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二是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会计学原理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只有一个: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

(一)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的现状类型 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构成有四类:

(1)比较传统且普遍使用的内容构成,主要是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的生成、会计工作的组织来确定内容的。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绪论,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循坏,账簿的发展,会计凭证,实地盘存和永续盘存,对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费用的归集和营业收入的确认,权责发生制和账项调整,成本结转和利润确定,所有者权益,工作底稿和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等内容构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初级会计学由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计算机会计的特点,会计工作组织等构成。

(2)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系统的生成、会计监督制度与会计工作规范来确定内容。如厦

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总论,设置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与账簿,会计循环,利润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构成。

(3)从企业的角度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知识及其应用、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规范体系、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确定内容。如21世纪会计学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企业综述,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综述,会计基础理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的日常会计记录,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报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规范体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构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构成。

(4)比较新颖的内容构成,主要以会计信息为核心,根据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这一主线来确定内容的。如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会计的性质,会计信息,会计要素,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规范,综合案例――以中国企业为例等内容构成。

上述四类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尽管一些内容的定义、前后安排顺序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每一类都有会计簿记、会计主要报表信息生成的内容,体现了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精神,但对于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上述第一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第二类、第三类与第四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其中在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内容阐述中,仅有会计学原理――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等少数教材论述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另外,关于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各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笔 者认为会计学原理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性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的学科分支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对会计学科分支以及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在关于会计学科分支的内容中,应该明确会计学原理主要从公司制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论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一点目前大多数会计学原理教材中是不明确的,造成学生在后续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或税务会计乃至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不同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概念混淆。

(2)会计簿记原理。包括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其中会计核算程序内容中在介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后,应该介绍电算化会计的核算程序,以避免学生接触会计核算实务时与所学的不相同的感性认识,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已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3)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建立起任何会计信息是可验证的,即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与账账相符的观念。

(4)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工作关系环境具有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于会计职业及其特征应予以客观的介绍,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通过对其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会计规范。包括会计规范的性质与体系构成,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受到多纬度的会计规范制约;让学生具备作为会计核算依据与会计行为依据的初步的会计规范知识。按规范办事是每一位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观念,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会计规范的内容。其中关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会计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会计核算规范,主要论述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让学生建立起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的概念;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施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从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开始,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会计职业规范约束观念。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不安排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不妥当的。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学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顺序应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簿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

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会计学原理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上述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会计学原理在论述会计的基本概念与簿记原理后,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尽管结构新颖,但不利于学生对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对一些必须掌握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基础知识可能被疏忽。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作 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簿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簿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簿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三)关于会计学原理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地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再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如图2所示)的会计核算的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的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第4篇

一、会计基本信息不准确

企业的会计核算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要做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必须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是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企业的会计工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对企业业务处理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分析,以及报告的工作需要更大的精力和实际。而现实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和财务人员的主观原因,对会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存在不足,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和片面,无法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外部监管制度建设。通过法制建设,政府部门和财税部门有权利依照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企业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程序化。通过整治会计核算行为,对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必要的惩罚。其次,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和流程。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了内部牵连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管理体系,以及企业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通过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将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当中。

2.严格会计制度的执行

健全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促进作用的发挥需要有效的执行力度才能够实现。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还必须严格的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对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严格的、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正规、有效的进行,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当企业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防止企业做出主观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造成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又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职能。财务会计为企业及时准确的提供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稽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等,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有效改善。加强企业的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拥有较高的决策权,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加重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的支持。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5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原则 管理 财务

一 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1. 企业会计核算的涵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设置账簿组织、复式记录、会计科目、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等专门方法对企业进行连续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会计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在法律层次有《会计法》,法规层次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2. 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提供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明白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有着哪些优势和缺点,进而制定出符合事实的发展战略。(2)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成分的情况下选择判断时,维持必要的谨慎,在依照会计政策的条件下应当思考企业风险,合理估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将之化解,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功效,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3)重要性原则。它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来采取符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相互联系。要求提供的信息重点突出。(4)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保持相同,不能任意更改。这样会利于相同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综合比较,而且在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也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与可比性一样,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二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来看:首先,企业会计监督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实行会计监督,然而有的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限制或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行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其次,各部门的票面样式不一,五花八门,同时市场经济下的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票种和票面的多样、多变,让财务人员眼花缭乱,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票真假不容易分辨出来。再次,不少企业只注重事后核算和监督,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外部审计更是受利益驱使如走马观花般,财务监督滞后。

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往往忽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给日后的查阅账簿、汇总数据、分析说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要表现如下: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依照个人的认识和偏好使用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3.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和合伙的组织形式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都具有企业产权与个人主题界限不清楚的问题,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可以自由存取,使用难免会产生较为混乱的账单,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隐患。这种状况在中小型企业中最为明显。有的企业尽管设置了会计机构,但岗位职责不分,将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岗位交织在一起,许多企业则会“任人唯亲”。

4.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才参差不齐

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管理思想落后,会计核算人员选用上重情感、相信血缘关系,财务不透明,要求忠诚老实,但并不注重才能;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法规更新比较慢现象不胜枚举,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电算化操作技能差,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尽管会计人员每年都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便于应付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实际上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经常敷衍了事。进而造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三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1.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管力度、内部控制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对会计信息、企业资产及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确保会计核算及时、科学、有效。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1)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我国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的现象,企业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领会到会计核算主体、核算范围还有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新特点。(2)建立健全账簿体系。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对违规设立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企业,依照财政会计法情节的严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是记录和表明经济交易事项的有效历史资料和证据,企业务必严格按照要求对会计档案负责整理立卷、编制和保管。

3. 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和内部牵制制度

这一原则要求对企业理当有对比清晰的界定依据,来确保会计制度有一个适合的实用领域。通常会计主体都应该执行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务必是定位于本企业的立场上观察所产生的经济业务,禁止与别的会计主体混淆在一起。会计主体如果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领域。我们开始判断会计主体的时候主要以能否独立核算为依据,只有能够独立核算,才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牵制制度包含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随便一项工作,至少需要有两人及以上分工处理,要重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既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等相互依赖又牵制的机制。

4.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财务人员可以说是一切市场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其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着企业的财务水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还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业绩考核、晋升、淘汰等奖惩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总之,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问题,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务必从根本上调整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从自身内部修内功出发,稳基础,壮实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规范和加强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2年01期.

[2]唐志青.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年13期.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影响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和工作效能的影响

1.1 引起会计操作规程的改变

在会计工作中,采用电子计算机后,原始数据被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存储。根据会计部门管理的需要,再有计算机打印输出各种帐表和其他核算资料。为了便于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进行排序、合并、分类等处理,以及实现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原则,操作规程需要有代码设计、凭证设计、加强输入校验、账簿改变等。

1.2 引发会计制度的改革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张传票要经过很多人过手,会计工作按职能分工,凭证、账簿和报表按照一定程序分别由不同人员记录和编制,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统一由计算机来完成。过去账簿体系内部的牵制制度消失了,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对计算机正确性的控制主要靠硬件或者程序来保证。

1.3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电子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大量地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准确地对账目进行查询和统计,能随时提供管理、控制、预测、计划和决策所需信息,能及时反馈资金运转和资金占用情况,参与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2.1.1 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凡是有会计科目的地方,如在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时候,会计软件一般会用科目代码来代替科目名称,这要比手工会计核算下直接写出该会计科目的名称更方便、合理。可以说科目编码方式的变化是会计实务在会计电算化下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另外,编码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仅用于会计科目上,而且也会用于往来账单位、操作人员等方面,这样既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又方便了核算、查询等工作的开展。

2.1.2 会计电算化对填制与审核凭证的影响

(1)为了使一些不合规范的录入不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控制凭证中各数据项的类型和范围及勾稽关系,使会计凭证更加规范化,同时也降低了会计凭证的差错率。

(2)记账凭证添加了“科目代码”栏。电算化条件下,按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人员先设定好凭证要素和格式,计算机通过设定的程序会自动拒绝接收与制度不相符的凭证,从而促使会计凭证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另外,计算机根据设定的代码而自动产生相应科目的名称,使凭证的录入速度得到了提高。

(3)原始单据承载的信息量加大。会计信息为满足各层次需要者的要求,而在会计电算化下,原始单据的录入是资料登记的惟一入口,因此要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4)如果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结账前手工条件和电算化条件下处理类似,而在结账后,手工会计条件下可采用划线更正的方法;而在电算化条件下,财务核算软件具有反结账的功能,可以采用补充登记法或者是红字冲销法对其进行修改,或者把错误凭证删除或修改,但我们在账务处理时一般提倡使用前面两种方法对凭证更正。

(5)会计凭证的生成手工条件下全都要依靠人工来完成。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软件都提供自动转账功能,计算机根据程序设计可自己生成所需凭证,比如用于定期结转损益、结转有关税金的账务的业务处理方面。

(6)审核凭证。在电算化条件下,只要凭证输入正确,账、表资料则一定正确,因为会计凭证是全部资料的惟一入口,而对于录入和审核凭证就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会计电算化对内控管理的影响

2.2.1 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进行控制电算化会计中的开发、安全、组织、制度等系统环境方面。组织控制为了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为基本目标,是指通过岗位的职责制度、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权限的划分等,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安全控制是为了防止会计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而采用各种方法保护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而实施的一种控制制度。系统开发控制则出现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分析及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其控制实施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各项活动在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是要加强应用控制建设。应用控制是为适应会计电算化,就要保证数据处理完整、准确,是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而建立的。应用控制是以一般控制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进行重点控制关键性操作功能,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是系统控制的核心和重点。

2.2.2 禁止使用“反记账”、“取消审核”、 “反结账”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核算软件自带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会计处理中给财务人员带来很多方便,因而很多实务工作者对其依依不舍。但也有一些会计学者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解决出错的电子数据的办法只有一个,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重新输入正确记账凭证,并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并据以登录账簿。但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因为很多错误的记账凭证,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很多无用的冗余信息。因此,不管是电算化会计,还是手工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是手工方式下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在,应当对手工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并参与经营决策,从而加重发展管理职能。

2.3.1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及时性,为实施控制提供了保障。

2.3.2 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会计管理活动中去,使他们从简单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3.3 计算机具有强大模拟功能,如可以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决策方案的最优选择,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销售变动趋势等方面的预测,从而使科学化的管理成为可能。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前.论财务会计的变革从桌面走向网络[J].山东煤炭科技,2006(01).

第7篇

这些都是水利基建财务管理一次探索和创新,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项改革措施。对加强会计监督和促进水利基本建设的“四个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会计报账制的几种模式及其利弊

1.完全集中型。资金及财务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资金专户存储,各现场管理机构(建设单位)不论承建的建设内容及其规模大小,都向项目法人统一报账,由项目法人统一资金拨付、统一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类似于各市、县建立的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模式下的优点:一是严格按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方式操作,资金封闭运行,拨付程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采用会计电算化,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三是加强了会计监督,便于监管。

杜绝了截留、挪用资金等现象,减少了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保证了资金的安全。缺点是:一是增加了工作量。不但项目法人要进行会计核算,报账单位还要建立辅助账或备查账。特别是项目法人财务负责同志审核工作繁重,经常面对若干个报账单位,像简单再生产一样不断地重复同样内容的审核工作;二是不利于提高基层会计工作水平。取消建设单位会计和出纳之后,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杂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随意任命,对报账员的地位不予肯定,报账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报账员变成“邮递员”,弱化了财务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上的低要求必然造成报账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不利于项目法人加强财务管理;三是报账不及时,影响价款结算进度。项目法人根据工程进度报账,再拨付资金,有的建设单位因项目实施后手续不完善,迟迟不予报账,形成工程进展和财务支出进度脱节,会计信息不真实;四是部分资产管理账实分离。项目法人只管固定资产及物资账,财产物资由现场管理机构使用管理。

这种固定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既违背了集中核算的初衷,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是财政核算型。指向财政部门报账,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心。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投资计划和项目工程建设进度,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有效报账凭据,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拨款和报账,等同于预算单位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的模式。比如安全饮用水、小流域治理、小水库除险加固及水库移民项目等。采用此种模式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及财政有关部门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规范了支出手续。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完全集中核算的优点,还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监管,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缺点是:1、单位的财权与事权管理脱节。由于项目资金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财务管理的权限形式上发生了转移,使单位在管理上的积极性逐步丧失,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力度弱化,然而单位仍需对本单位的事权负责;2、核算和管理存在盲区,放松了审核把关。收支业务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为“单位批中心”,即“单位用钱,财政管理”。报账制推行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报销。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审批权没了,自己说了不算数,产生抵触情绪,放松了财务管理。由于会计责任主体不清,报账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放松了对支出的审核;3、项目资金在财政部门,未专户管理,容易与其他资金混户,造成资金挤占现象,甚至有被平衡预算的可能;4、会计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影响决策。资金支付有时不能及时到位,给施工单位带来影响;5、很难按《会计法》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报账员”的设立,使原来分别由会计、出纳承担的不相容职务变为一人负责,“报账员”等同于“传递员”。

此外,会计核算中心一般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与国有建设会计制度衔接存在一定问题;6、存在票据内容不真实现象。为了套取资金和填补招待费以及跑项目支出等,有些项目单位不惜编造假单据、假名单、假签字,从会计凭证上很难发现问题,而财政部门未按规定到现场了解和查勘,仅仅履行资金的报批程序、简单的形式审核就办理手续,存在风险;7、资产缺乏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账物分离,资产有流失可能,一些基建收入有的甚至体外运作;8、工程成本核算不完整,影响竣工决算的完整性。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基本采取收付实现制,对项目的预留费用及未完工程认定与基建制度衔接还有一些问题,影响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及决算的完整性。

三是主体平移型。项目法人一般不承担项目建设的具体任务。工程建设由各现场管理机构照承建的内容负责,如安徽省驷马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项目法人为驷马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管处,但实际上由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实施,即“大法人”、“小法人”之说。实践中一般是资金由“大法人”拨付到“小法人”。项目法人一般只核算本级发生建管费、勘测设计等独立费用,各个现场管理机构设立会计机构,开设基建专户,按照承建的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工程主体支出等大部分会计工作在现场管理机构,日常只以表格形式向“大法人”反映财务情况。项目竣工后,现场管理机构编制单项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最终由项目法人编制汇总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实行此种模式优点是:1、有利于调动现场管理机构的积极性,也便于明确责任;2、资产管理账实、权责一致;3、有利于提高基层会计工作水平;

4、减轻了项目法人工作量。缺点是:

1、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不全面,不利于项目法人及时掌握完整的财务信息;

2、多头开户,资金有风险;

3、各现场管理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费用标准执行不统一;

4、不利于项目法人控制。由于项目法人对各现场管理机构的建管情况不完全掌握,对其往来款项和基建收入难以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实质上是报表制,只所以在本文中提出,因为项目法人只要加强监管,完备制度,此种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建管方式。

二、几点建议

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项目法人可根据有关规定和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核算方式,不搞“一刀切”。对第三种模式建议在多个跨行政区域的现场管理机构采用,第二种方式在小型项目及非生产性项目中采用。当前,推行会计报账制是规范财政资金运作的重要措施。2010年11月,水利部以财建[2010]414号文件对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也作了明确规定。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统一标准,明确责任。报账单位的费用控制和管理,是报账制核算中的关键环节,项目法人对各项费用支出、工资发放等要统一控制标准。报账单位要建立辅助账,对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实行向财政部门报账的项目,财政部门要设立台账,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规范预付款、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不得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不但要明确资金使用单位责任,也要明确财政部门的监督责任。

二是严格把关,规范程序。报账员受理支出票据时,对报账凭证应严格把关,审核检查经办人、审批人的签字是否完备,报账时提供承包合同、工程决算和税务发票、竣工验收资料等是否真实完整。健全手续,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当好守门员。三是加强监督,提高效益。

核算单位要强化财务监督,不能以为“一统就灵”。

实行事前审查,事中严格手续、事后跟踪的监督检查制度,还应与政府稽查、检查及审计积极配合,对无视财经纪律,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严肃查处责令整改,规范报账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法人或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健全内控制度,以充分发挥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对报账单位的支出必须严格审核,不合规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标准、变相搞福利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拒付,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攀比坚决遏制,努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建设单位;会计核算;核算水平

建设会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会计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专业化的会计工作领域。其主要是指依靠货币作为基本的工作计量单位,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侦测规定与制度作为工作指导,运用专业化会计技术对相关建设经济活动展开完整且系统的核算工作,并根据相关的总结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当前依旧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导致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只有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进一步优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建设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多项经济方针政策来实现经济管理与调控,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相关政策发展的保证工作。其主要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建设工作进行组织与管理,对资金、人力与物力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还为推进我国相关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情况提供重要的分析资料,为基本建设项目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另外,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实现相关单位获得最大限度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其主要是由于面对工程环节复杂的建设工程施工来说,利用会计核算工作能更好的对施工建设中的资金实际占用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同时明确实际资金支出情况,并对单位的实际投资效益进行科学化分析,保证施工建设的消耗量降低与投资成本的节约,稳步实现固定资产的增长,最终实现建设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所以,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实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是对社会主义资金进行安全保证的重要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建筑行业的资金与物质都是社会主义的共有财产,是再生产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建设单位有必要保证单位内部的资金安全与完整。会计核算工作还能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与保证,同时在资金监督的作用下最大限度的避免资金浪费。

二、当前建筑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即类型设置存在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会计核算工作方式。在进会计科目与类型的设置工作时都主要是依靠电脑进行设置,在设置成功后不能进行科目特征的调整与更改。在实际的会计科目特征设置工作中,大多数的建设单位都采用普通性质科目设置,同时也没有将项目核算类科目进行明确严格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都会导致在之后的会计核算工作中难以精确性的获得相关财务数据,对工作进展造成难度。

2.合同管理工作的水平有待提升

对于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合同管理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建设单位在进行重大经济业务制定时都需要合同来进行经济活动规范,但是就当前的合同管理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将会导致合同管理工作在对合同实际执行、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同时也有可能会出现资金超付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在建筑工程正式竣工之后开展的相关结算与审计工作受到巨大的不利影响。

3.施工程序与竣工结算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

施工程序与竣工结算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也是造成会计核算工作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施工程序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施工队伍在进行施工开展之前并没有根据相关要求获得资质证书与开工证书,其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层层转包的状况,与建设单位进行合同签订的施工单位将相关工程再一次转交到项目经理手中,仅仅进行管理费的收取。而其在竣工结算工作中的合理性缺乏则主要表现在工程的实际结算都是由包工头自行开展,缺乏统一核算,同时,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竣工结算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没有及时进行往来账目的核对。

4.资金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建设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工作质量有待提升,在实际的结算工作操作过程中,部分单位会采取现金结算的方式,没有通过现金账进行先进支票的开出,这样对于审计工作中核实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造成更大的难度,同时还存在着违规性的资金出借或举债,这样做将会导致建设成本的不断提高。其二,对于建设单位的实物资本的核算管理工作水平不足,在进行机械设备购买时往往将该类资产算作账外资产的范围。同时在进行收入与发出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导致相关物质的盘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其三,部分施工单位还存在着将债务债权进行多头挂账的行为,缺乏对结算工程款的核对而出现再次付款的现象。

三、实现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改进与优化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工作

科目类型设置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普通单位相比,建设单位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的工作中应当注重将往来单位类科目进行设置纳入。从科目合理设置的意义上来说,合理的设置工作往往能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账务查询,同时也能实现财务数据的精确化、全面化建设。

2.不断强化合同管理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不仅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会计审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内容。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实现对合同执行工作的监督,同时还能正确把握工程付款进度,对资金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的规定,加强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3.加强招投标机制的不断完善

加强招投标机制的不断完善是强化会计核算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相关单位在进行招标活动时,应当要求会计人员共同参与相关会议,这样有助于会计人员对相关工程的全面把握,保证其在工程款支付与财务结算等工作中全面发挥自身的监督与控制职能。同时,该制度的完善还能进一步就传统的施工结束后进行结算的混乱模式进行改变。并且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在一定程度上以竞争压力带动施工单位实现建设质量保证,避免幕后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存在。

4.建设并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建设与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实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制度制定时,相关财政部门应当注重专款专用以及专户存储的制度原则,明确建筑建设的相关资金的来源于具体支付情况以及资金走向等。同时,还应当定期与相关银行进行存储款与贷款的实际金额的核对,及时发现资金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还应当在进行超出先进结算点的款项支付时利用银行进行和规范化的支护操作。

5.加强事后核算与分析工作

加强事后核算与分析工作的进行是最大限度实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会计人员应当首先通过对比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来对工程计划的实际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投资组成部分进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在进一步将以上数据与之前的项目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同时还应当根据土建项目、安装项目等操作环节的投资情况进行造价表制作并分析不同工程项目在总造价中的占比情况并与历年情况进行比较。在以上分析工作中,管理人员还应当进一步就差异性进行原因判断并制定全新的计划表以供之后的工作展开利用。

四、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保证建设单位在实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当前的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其依旧存在着多种问题,要实现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就应当积极就当前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与改进措施。管理人员应当从建立初始账目、加强合同管理、完善招投标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为实现建筑单位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阮玉东.浅谈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36).

[2]孙亚玲.如何规范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J].中国卫生经济,2008(8).

[3]王大桃.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3(5).

第9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