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时间:2023-09-19 16:20:25

导语:在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第1篇

摘要阐述了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对湘西州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走产业化道路、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湘西州经济林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湖南湘西

经济林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品和原料,同时也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及为人民健康提供重要药材等;并且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近年来,湘西州经济林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从适应市场、产业化和高效持续经营等方面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3-4]。因此,如何将湘西州富有特色的经济林产品建设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将是该州今后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点。

1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性

1.1富民强州的需求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也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山区林区面积大,全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希望在林。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以往单一的经营模式,以短养长,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是使群众脱贫致富、财政增收、部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1.2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林水果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经济林产品价格一路飙升,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已达到54 kg,比世界人均水平75.4 kg少21.4 kg,居民个人水果消费总量由1981年的150万t上升到2001年的3 720万t,19年间增长23.8倍,市场每年增长18.2%。因此,经济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基本上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潜力巨大。

1.3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湘西州生产落后,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商品林价格又不稳,群众经济来源受制约,为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林产业附加值高,地域特色突出,规模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增收,拉动地域经济增长,而且产品加工污染少,可以保护环境,生产绿色产品,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林产业,对加快湘西州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湘西州经济林现状

2.1生产现状

湘西州有土地总面积1 548 888.6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115 191.8 hm2,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自然件和社会条件。近来年,随着宜林荒山的消灭、高效林业的发展,使经济林发展速度加快,品种结构业得到了有效调整。油桐等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优质干鲜水果、木本药材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以湘西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椪柑5.33万hm2,猕猴桃生产基地由1998年的600 hm2发展到2005年的6 666.67 hm2;以黄柏、杜仲、青蒿、百合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以油茶、油桐为主的木本油料面积逾10万hm2。此外,湘西州还有板栗、核桃、花椒等2.13万hm2,油桐4 000 hm2,茶叶5 333.33 hm2。泸溪椪柑多次在湖南省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通过了ISO9001认证,荣获了“绿色食品”证书,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中国椪柑之乡”等。据不完全统计,泸溪椪柑年产值已突破1.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全县人均开发椪柑466.7 m2以上,年人均创收600多元。另外,古丈茶叶1980年以来也连续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名茶[5-6]。

2.2加工利用现状

湘西州的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才刚刚起步,但近几年来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在湘西州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1998年以来,老爹公司把猕猴桃做成了食品和保健品,形成了当地最大的绿色产业链,20万农民因此脱贫致富。目前,全州有5个县市发展松脂采集业,兴建了6家松脂加工厂,年加工松香、松节油6 000 t,年产值5 500万元。老爹公司、喜阳集团及湘泉制药等林果、林药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湘西州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湘西州打算通过10年的努力,营造以小桐籽、光皮树、黄连木为主的油料能源林2万hm2,营造以砾类为主的木质能源林6.67万hm2,建设高产油茶基地6.67万hm2,形成4万t油茶产量及其副产品的产业链,合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

3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布局

湘西州目前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生产相适应的,从生产布局、良种化、培育技术到经营流通一整套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经济林种类繁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实际情况及树种适应性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出现了许多不遵从自然规律和跟风的不良现象,这不但给林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环境的破环。此外,经济林隶属于农、林、水等部门,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生产过程和市场服务均不配套,造成了大多数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商品率较低。

3.2一般品种多,优良品种少,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

据统计,全国名、特、优、新经济林仅占总面积的18%。目前湘西州的经济林树种品种多且混杂,存在品种老化等问题,如柑桔主栽大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选育的。全省桔园种植品种均为一般品种,其产量与品质均缺乏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选育了100多个油茶优良品系,但因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严重挫伤了林农生产的积极性,致使新品种、新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很多品种资源正在不断流失,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这湘西州经济林良种化和集约化经营。

3.3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湘西州经济林生产大多以一家一户分散模式经营,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难以组织起规模生产,贮藏保鲜能力不强,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少,产品流通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如有“中国椪柑之乡”之称的泸溪县,其果品贮藏保鲜量仅为总产量的1%,加工量几乎为0,每年因贮藏保鲜和加工跟不上需求而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湘西州现有的油茶加工厂多为作坊式作业,规模小,资金短缺,设备比较简陋,加工技术和工艺落后,原料浪费大,产品多为粗油,含有残留的植物碱,品质差。几年来,湘西州所销售的经济林产品几乎都是原材料,很多产品未能得以开发利用,附加值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经济林的发展和林农的收入。

3.4市场适应性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林的生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桐油价格高达1.5万元/t,非常畅销,湘西州油桐生产相当红火,但到20世纪末却降到了0.6万元/t,油桐生产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很多油桐林惨遭破坏。此外,全州经济林产品虽多,但大宗出口产品却极少。如椪柑、猕猴桃是湘西州的传统产品,外贸需求量大,虽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且泸溪椪柑也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要想真正地打入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不高。

3.5加工利用率不高,特色支柱产业少

湘西州经济林产品大多数以出售原材料为主,不重视产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可以产生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果品采后没有经过挑选、分级、打蜡和包装处理等工序,优质果率不到1/4,这就导致了其市场价格低廉;柑桔和猕猴桃是湘西州最主要的水果品种,但只有少量被加工成罐头和果汁,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泸溪县椪柑产量虽然达到10万t,但全县椪柑仓贮能力仅为椪柑总量的8%,加上没有冷库贮藏果品,造成大规模果品腐烂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4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对策

4.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大好形势和国家导向做好协调工作,理顺经济林产业管理思路,通过政策导向和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引导社会投资向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领域和产品集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大力推广优质林木种苗和先进的营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林农“绿色证书”工程;发挥林业政务网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政策导向和咨询服务作用,构建全省经济林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营销形势,提高林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产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2优化产业结构,走产业化道路

首先,加快乡土树种油茶、油桐、椪柑等经济林果及名贵药材红豆杉等的发展速度,扩大规模,充分利用湘西州丰富的荒山资源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富足的劳动力,走“公司+基地+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其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实行“分户经营,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体制。发展的重点要支持有精加工能力与营销市场的私营企业与个体大户上,通过他们建办果品基地、药材基地、苗木基地等,形成林企对接的产业模式,使湘西州经济林产业走进市场,拥有市场,占领市场,在国内外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品牌,从而带动湘西州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4.3开展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湘西州丰富的经济林资源,为发展林药、林果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过低产油茶、油桐林改造及加快良种化进程,建设优质油茶、油桐基地,延伸产业链,发展茶、桐油加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油茶油桐产业集群;重点培植名、特、优、新经济林加工业,发展壮大椪柑、猕猴桃、食用菌、山野菜和竹笋等食品加工业;加大干果和香料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薄壳核桃、花椒、山苍子等加工业。实现经济林产品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林林农的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湘西州目前经济林“三低”林分较多,主要是树种品种的品质不良。良种一直是制约经济林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且良种生产一直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只有种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林的现代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但是只有良种没有良法,也无法达到“两高一优”的栽培目标,这就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林的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参考文献

[1] 陆忠泽.广南:经济林果前景好[J].中国林业,2007(11B):43.

[2] 魏殿生,黄正秋.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现状、发展战略和对策[J].林业经济,2004(11):2-3.

[3] 姚先铭.湖南省经济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7,25(2):95-101.

[4] 吕芳德,黄菁,和红晓,等.经济林跨越式发展之管见[J].经济林研究,2007,25(2):106-109.

第2篇

和政县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分社:

根据和财发[2018]259号文件精神,我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人员召开专题整改工作讨论会,安排部署逾期借款整改的相关工作,并对我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方案,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措施

1、各村理事会联合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逐户进行了走访并下发了催款通知书,催促其早日还款。

2、督促各村理事会对加大逾期借款的回收力度,同时加强对互助社社员的普法教育和诚信意识,引导借款社员严格按期限归还借款。

3、对于逾期借款长期不能收回的农户,乡上将通过司法程序进行依法追缴。对白杨沟、拉立洼、前坪村部分逾期借款未还人员已委托律师进行了起诉,其中前坪村马外外(借款2万)打算分期还,已还19000元;前坪村马苏麻(借款1.5万)打算分期还,已还4000元;拉立洼村白映萍(借款2万)打算分期还,已还11000元。

二、整改结果

(一)审计厅专项审计中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63万元,涉及农户43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2019年2月底已回收31户43.5万元,剩余12户19.5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二)州审计局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41.4万元,涉及农户29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2019年2月底已回收15户22.2万元,剩余14户19.2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三)州财政局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专项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116万元,涉及农户92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目前,已收回78户93万元,剩余14户23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对借款的对象,严格按照互助社章程,做好借款初审工作,防止不良借款的发生。

2、对逾期借款的对象,进行随访,催促其尽早还款。

3、强化管理站人员、各互助社理事会、监事会人员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各尽其责。

4、经乡村干部多次催促拒还且态度恶劣的,通过法律程序依法追缴。

第3篇

1)场镇规划。对乡村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规划,明确道路建设要求;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以及主要水体保护范围;对乡村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和环境卫生系统进行规划;明确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内容,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实施管线综合管理,合理确定管线建设容量,对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以及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规划。

2)村庄规划。乡村村庄规划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结合村庄聚居条件、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乡、村同步进行规划编制。为保留村庄的原生态风貌,对聚居户数少且具有原生聚落特色的村庄可不进行规划;对具备良好聚居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村庄进行规划。村庄规划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的基本原则,采取柔性标准与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以来是基础产业,占用农村大量劳动力;非农产业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供应业、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销售业以及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建筑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规划有着直接影响。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乡村规划的方法策略如下:

1)建立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乡村应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规划管理和监察执法人员,对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规划编制,并加大规划强制性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得在没有编制过村庄规划的地方审批建房,有效控制农民的建房行为。建立村级规划监察队伍,让村民主任成为规划监察协管员,形成市、乡镇、村的规划监察联动网络,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行为。

2)确定乡村规划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乡村规划既要着眼于乡村经济发展,又要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乡村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维持河流、绿地、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原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建具备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其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改善村容村貌,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发展与内在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乡村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城乡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其三,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乡村产业开发和乡村规划时,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乡村建设满足农民物质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乡村规划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3)明确乡村规划步骤。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对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获取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步,综合评价村庄建设情况。准确掌握乡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三步,制定村庄发展战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系统研究乡域范围内村庄产业结构与村庄数量、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以及发展潜力,制定村庄发展战略。第四步,确定乡村空间布局体系。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确定适用于不同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用地需求、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制定建设中心村的标准,统筹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遵循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4)突出乡村规划重点。在村镇体系结构规划方面,可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对交通干线进行完善建设,形成以集镇为核心,中心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的“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在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改变粗放型村镇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使聚居点形成网络状空间布局;在交通规划方面,以乡道为骨架,建设功能完备、快速便捷、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对供电电力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规划建设小广场、便民店、文化娱乐室、卫生室、幼儿园、便民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3结语

第4篇

近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对外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第5篇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第6篇

一、审视三大效益,养老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一)经济效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2.8%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存款。综合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考虑,每位老人每年各类消费平均仅以4000元计算,每年即有8000亿元的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群体、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养老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是补齐服务业短板的现实需要,同时能带动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少子化、空巢化等趋势加快,加剧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未备先老”日益凸显,亟待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同时,未来20年,养老服务市场可催生千万个就业岗位,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将为解决城镇就业难题开辟新途径。

(三)生态效益。养老产业设施一般规划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城郊或乡村,而与其息息相关的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都属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产业。养老产业及其滋生产业的崛起,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与景观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的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侵蚀控制、营养循环、基因控制等生态价值的提高,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时逢三大机遇,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迎来春天

(一)国家层面。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____〕35号),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

(二)市级层面。去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战略决定,把渝东南地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养老产业符合这一定位。同时,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2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

(三)县级层面。____年10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研究部署了我县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意见,提出走融合式产业发展之路,“康旅融合”作为10大融合式产业之一写入战略部署,提出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到____体检;每年吸引20__余人次来到____养老。发展养老产业正是贯彻县委融合式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聚集三大优势,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可有作为

(一)生态气候较为怡人。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林木苍翠,森林覆盖率达46.5%,是重庆市的一片“肺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日照优良,光、热、水同季,各种气象要素匹配较佳。空气清新,____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据悉,中国长寿世家就在我县清溪场镇塘坳村,连续四代均有百岁老人。____年,全县80岁以上老人1.43万余人,其中90岁-99岁老人800余人,百岁老人22人。

(二)资源优势较为突出。药材资源富足。境内中草药资源1270余种,其中中药材资源644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山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酉水河、梅江河、平江河和钟灵水库、孝溪水库、帅家水库等一批休闲垂钓绝佳之选;有凤凰山、川河盖、太阳山、轿子顶一批集避暑、探险、观景于一身的山脉、林地资源。文化资源悠久。____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黄杨扁担唱遍大江南北,洪安古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原型地,以及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土苗文化、商贾文化汇聚于此。

(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县地处渝鄂湘黔结合部,是重庆东南门户。距黔江武陵山机场12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渝怀铁路纵贯县境南北。经渝湘高速4小时可到重庆主城或湖南长沙。国道319线、326线交汇县城。距张家界180公里、梵净山100公里、凤凰古城120公里。固定电话、电信、移动、联通、宽带等业务全覆盖,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快速改善。同时,近年来,各乡镇相继培育起一批乡村旅游接待点,具有较好基础。

四、瞄准三大模式,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看好

(一)救助型养老。面向有特殊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人员等,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一批标准化 敬老院和2个民办养老机构,去年启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明确____—2017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5个。在农村,建成乡镇标准化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91人(其中集中供养2585人,分散供养1906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93%,均居渝东南前列。从养老产业的角度不作过多阐述。

(二)候鸟式养老。近年来,被视为老年人时尚生活方式的“候鸟式养老”正在悄然兴起。根据不同季节,老人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短则10来天、长则两三个月。这种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向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候鸟”季节性养老,是养老产业的重要抓手。如贵州遵义桐梓县,该县抓住地理位置紧靠重庆主城、生态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宜人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一种面向重庆客源的候鸟式迁徙的旅游度假模式,每年夏季至少有20万人次重庆游客到此避暑纳凉。当地呈现出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目前已发展山庄40余家、乡村旅游农家乐900余家。

我县发展“候鸟式”养老条件较为成熟。一是能够满通心理需要。老年人在选择旅游交通方面,需求比较大众化,多选择汽车、火车等常规性、价格适中的交通工具,选择飞机、轮船外出旅游的甚少。我县离主城4小时车程,交通结构和布局体系恰恰符合这一需求。二是能够满足消费心理需要。老年人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不太追求单纯的奢侈与豪华,更愿意选择综合消费资源较小的地方。我县乡村旅游一日吃住50元内,每月1500元左右,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三是足以满足旅游偏好需要。老年人偏爱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景观。我县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还有知青文化、红色文化,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

当前,一要坚持全域规划,全面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加快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乡村旅游线路。二要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忌破坏资源,守住青山绿水。三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发展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农家乐,高规格抓好乡村旅游接待户建设。四要完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配套完善休闲垂钓、温泉疗养、农耕体验、田园采摘、登山锻炼、民俗体验、文化回味等设施,开发更多旅游产品,让老年人能够长住下来。五要培育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设立长租、短租、散租等消费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高端化养老。主要面向县内和周边退休职工和“421”家庭,这类群体数量不多,但经济收入不错,对养老的需求相对较高。调查显示,____—2025年将是老年住宅井喷式增长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老年住宅的消费主体,市场需求明朗;另一方面,目前年龄在35—45岁的一批中年人在这一阶段也步入老年,他们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有着较高的收入及教育水平;此外,这一时期,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养老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老年住宅的增长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应把握好这一机遇。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文章。一方面,要谋划养老地产。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养老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宠儿,尤其是随着养老地产政策频出,各大龙头企业逐步参与,养老地产市场迅速崛起,我们应着手谋划,抢占市场蛋糕。另一方面,要盘活老年公寓。早在____年,我县就建成能容纳800余人的老年公寓(社会福利中心),该公寓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和环境较佳,但目前仅入住52人,没有达到预期运行效果,利用率低。____年以来,各地掀起“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热潮,即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实行专业化优质服务。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或民资办院的局限性:一是解决了民办机构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了因为价格因素而把部分老年人拒之门外的尴尬,保障公益性。三是保持了国办养老机构各种福利服务性质,又发挥民间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因此,老年公寓可以借鉴实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当前运行质量不高、资源闲置问题。

五、需破三大瓶颈,我县发展养老产业亟待突围

(一)规划定位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应把养老产业规划编制放到首要位置,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重点、路径和模式。

第7篇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地区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有效发挥民族村寨资源优势,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是一个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对湘西州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入寨调查,以期了解民族地区民族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特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55

1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

吉首市高度重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着力打好文化旅游品牌。注重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同步,2010年,根据《湘西自治州“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州办发〔2010〕12号),全面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11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工作,基本形成了“三点、四线、一面”的特色村寨格局。“三点”即中黄村、小溪村和齐心村;“四线”即指S229线、吉怀高速、吉茶高速和长吉高速吉首段沿线;“一面”即峒河流域风光带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在注重特色村寨保护的同时,加大对特色民居的改造,积极开发特色村寨旅游精品路线和旅游品牌,先后投入资金1?84亿元,成功打造了旅游名村德夯、历史文化名村小溪和中国传统村落中黄等品牌特色村寨,齐心、清明和家庭等6个特色村寨,大力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了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井喷”式增长。2013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8?55%。此外,吉首市还建立了矮寨、丹青为基地窗口的两个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编制完成了吉首市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吉首市在发展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具体做法如下:

1?1坚持三项原则,促进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双向互动

1?1?1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

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征、时代特色”要求,突出抓好特色村寨空间布局规划、用地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了《吉首市特色民居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了《吉首市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和民族文化保护规划》,以高速公路以及国道319、209线走向为依托,确定南北纵行和东西横穿两条主线;以矮寨景区、峒河流域、S229线可视面为基点,打造东西横线和南北纵线两条特色民居带。

1?1?2坚持政府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将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规划,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等政策,并组织市、乡镇(街道)、村组三级精干人员对全市的特色村寨基本情况及民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13个特色村寨实行编号、建档、挂牌保护。把特色民居的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良好格局。

1?1?3坚持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并举

以特色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办法,对2692栋传统特色民居进行改造,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特色民居改造2621栋,促进特色村寨的保护与传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创建品牌,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发展。通过保护传承加快发展,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传承,促使特色村寨优势产业更具发展后劲。

1?2夯实三项工作,促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1?2?1夯实基础设施,推进特色村寨与旅游景区同步建设

吉首市启动“美丽村寨、生态村寨、文化村寨”工程。一是注重特色村寨和景区生态同步建设。开展“谷韵吉首”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启动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村寨中心巷道;二是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信号的目标;三是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同时,还积极开展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创建工作。一是德夯苗寨启动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湖南省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二是齐心村、中黄村和小溪村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各种评审材料已经通过州初评。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2夯实产业基础,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同步发展

把特色村寨建设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名村、生态名村、文化名村,拉动全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景区旁边的乡镇村建设成特色民族风情示范区。加快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打造“生态之乡、名人之乡、山歌之乡、诗画之乡”,启动太平司马河流域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其中司马溪村农家乐项目即将完工。同时,还注重加快特色村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八品村寨、八景山庄,大力发展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促进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推特色村寨乡村游。

1?2?3夯实民族文化,推进特色村寨与文化旅游产业同步转型

将特色村寨的保护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每年都定期举办中国国际鼓文化节、苗族四月八、丹青清明歌会、乾州春会等传统节会活动。重点打造了德夯景区《德夯玛汝》和乾州古城《太阳树》两台民族风情表演。提升和完善以湘菜、湘酒、湘茶、石、湘西银饰等为代表的具有湘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承载体系,推出一批有创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着力打造“湘西坊”文化旅游商品品牌。

1?3确保三个到位,促进特色村寨保护与优产业发展深度拓展

1?3?1领导办点到位

从首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着手,加大领导力度,精心谋划,成立特色村寨保护与优势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乡镇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责,细化责任。

1?3?2资金整合到位

坚持“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把特色村寨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峒河流域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土地整理、环境治理、农开项目、小流域治理和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已整合投入使用到位7425万元,并对峒河流域民居保护改造项目采用BT模式组织推进。

1?3?3示范推进到位

对于特色民居改造采取示范带动方式,以德夯、坪郎、新寨等八个村为示范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筑风格,集中修建,结合各乡镇实际,分期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实行“一村一品”,优势互补。

2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发展缺乏创意。特色村寨居于偏僻的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发展农耕文化是特色村寨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人才缺乏,技术落后无法实现类似日本那样发展创意农业。由于农耕文化缺乏创意,致使乡村旅游产业优势不明显。二是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吉首市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银饰、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歌舞、大山里清清的山泉、新鲜的空气、苗家的吊脚楼、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等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目前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特色项目。三是人才资源缺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离不开智慧型人才,开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需要创新型人才,因为只有找出差异性才凸显优势。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吉首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在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严重缺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2?2产业结构层次低不协调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首先表现为层次普遍低和不协调。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特色创意农业尚待发展;第二产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型产业较少,产业结构的资源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体系。二是传统发展方式下的产业结构特征,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的传统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艰巨。三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选择具有明显的趋同化倾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特色村寨的优势资源和要素,形成特色村寨经济增长的优势,增强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3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

少数民族地区大居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财政困难,地方政府欠债严重。而资本投入是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调查显示,吉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吉首市财政是“吃饭财政”,资本缺乏严重制约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国家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对中小企业、农户及农业发展有小额贷款,但金额过少。小额贷款对小规模农业种养殖上能起些作用,但对有工业生产性质的产业化生产,则杯水车薪。三是经营主体自身资本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往往是农村发展中小型企业或农村能人。这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扶持的,目前地方政府普遍负债严重,而经营主体自身资本量不足,无法为较大额借贷提供抵押,国家金融机构通常不敢也不愿提供贷款。至于民间贷款,如果利息高则违反国家的金融政策,如果利息与国家金融机构相当,则往往会因其风险大也难以获得。例如,吉首市德夯景区推出的《德夯玛汝》演艺节目,普遍反映规模小、影响力不大,针对此情况,虽然已经启动幻境乾城和矮寨大桥山水实景晚会节目的策划,但存在启动资金等方面问题,真正实施难度不小。

2?4优势产业商品开发缺乏创意

优势产业商品开发缺乏创新。一是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意。二是生态农业体念产品开发缺乏创意。直接导致:第一,优势产业难于形成产业优势。吉首市文化旅游市场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对文化内涵较深、地域特色较强的文物古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够,造成这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闲置。第二,制约优势产业的溢出效应。长期以来,吉首市旅游发展只看重景点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运作不力,旅游商品开发严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严重偏低。各景区的纪念品档次低、同质化严重,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生态农业创意商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没有配合旅游进行规模开发,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优势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不但需要发挥资源先天禀赋的作用,还要注重后天的生产、营销及创意过程,如果能把现有资源的特色显露出来,把特色经济效应发挥出来,做强做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就会显现。

3?1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要凸显差异性

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要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突出差异性。优势产业布局要突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具体到村就要凸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通过这种差异性把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落到实处。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的差异性:一是自然资源与区位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最容易找出资源比较优势,根据所处的区位可酌情确定优势产业;二是文化因素的差异性。经济与文化的互为嵌入性关系,地域文化特色是形成优势产业的一个深层次因素;三是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优势产业的发展要视市场需求状况而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四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差异性。国家对特定时期鼓励发展的产业会采取倾斜政策予以扶持,特色村寨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顺势而动,借势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五是传统产业受众的差异性。传统产业是当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出来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往往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以有根基的传统产业为依托,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对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六是与周边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产业协调衔接而不宜趋同,尤其是周边地区已有经济辐射能力相当强的优势产业时,更须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优势产业。

3?2创新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机制

创新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机制。一是实施优势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及城市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实施部门联动机制。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特色村寨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民族部门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工作,必须由政府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争取财政安排一定资金投入支持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奖扶政策。三是完善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利益保障机制。第一,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二,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第三,明确特色村寨村民优势资源产权;第四,完善优势产业发展村民的利益分配机制。

3?3加快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建设

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是关键。遵循规划引领和品牌营销的原则。吉首市应按照《吉首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实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城市品牌为引领,以乾州古城和德夯大景区建设为依托,加快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寨,通过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逐步提高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做响品牌。依托优势资源,融入文化元素,以做精吉文化、湘西坊系列旅游商品为重点,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的创意研发,并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二是加大投资。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扶持资金,加快旅游商品生产,鼓励研发创新。三是强化宣传。强化旅游宣传,加强旅游品牌促销推广,打造购物平台,制定《2014年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计划》,利用列车电视、电视媒体、报刊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户外广告牌、“D屏”等,以“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标”——矮寨大桥为吸引物,顺应全媒体营销时代的需求,瞄准网络终端、广电终端和手机终端,在三网融合的利好背景下向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媒体形式上拓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四是深化联合促销。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开辟区域旅游发展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四省市边区旅游资源,策划出多条旅游线路和系列旅游套餐,通过与周边景区线路对接、产品对接,有效提升“谷韵吉首”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美誉度、影响力。开拓客源市场。开设吉首旅游宣传营销窗口,构建吉首旅游营销网络。着力推动吉首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促进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品牌的形成。

3?4强化项目助推民族村寨优势产业发展

强化项目建设,加快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形成产业链,增强旅游产业的灵性和生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拉动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吉首市应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以吉首国际鼓文化节和一系列民族节会展演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强特色村寨接待服务功能。充分挖掘整理湘西特色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实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加快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特色饮食的研发推广,推动吉首市特色乡村游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态农庄项目建设。着力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本土历史文化,讲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有的特色村寨建议种花,有的特色村寨建议种植药材,有的特色村寨建议养殖,在建设上尽量就地取材,科学利用,用最小的代价发掘、彰显出当地的个性和特色。二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态产品体念项目建设。引导生态农业创意发展,比如采用不同农作物品种在栽培时进行创意培育,达到观赏体念,满足游客的视觉感及体念感;引导农庄引进果蔬新品种项目,比如番茄、甜椒、水果玉米等特色果蔬,让游客一次就可观赏、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果蔬,优势产业的发展因为创意而彰显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晖?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59-63?

[2]刘春济?关于西部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几点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2(3):39-41?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对接”发展战略,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健康”主题,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全面推动我县旅游业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三公山佛教养生旅游度假区和同年寨休闲旅游度假区景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脐橙品牌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心发掘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建设,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加快完成四星级酒店建设,推进旅行社靠大靠强。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38.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逐步使成为江西旅游热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公山佛教养生度假区开发建设,力促项目业主投资3000万元完成三公山度假区主体大门、游客接待中心、寺庙等建设;精心包装同年寨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向外推介,落实投资主体,尽早开工建设;开工建设四星级酒店,年底完成四星级酒店的主体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重点抓好三公山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旅游精品线路涉及景点的水、电、路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

(二)编制项目,着力抓好旅游项目包装及争资招商工作。建好旅游项目库。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做好旅游景区项目的策划和编制,精心包装好金盆山生态旅游、同年寨休闲旅游、大阿谷山佛教文化旅游、油山红色旅游等项目,积极对外推介招商。围绕旅游景区建设,做好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公山景区主干道以及金盆山景区主干道修建项目,支持和鼓励各部门围绕服务旅游项目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协调,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大力开展旅游项目招商,鼓励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引进客商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凡引进的旅游项目,按实际进资100%冲抵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任务。

(三)彰显特色,着力抓好旅游资源整合和乡村旅游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景区、景点属地(或主管部门)和旅游部门双重管理机制,激发旅游资源的活力。切实抓好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重点抓好四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建成乡村旅游网络雏形。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打响脐橙品牌,开发建设具有橙乡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县内县外客商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投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县旅游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的指导,加强行业管理,实行星级评定乡村旅游示范点制度,对每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按评星级高低给予5—10万元的奖励,重点扶持旅游要素齐全、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示范点,安西、大塘、嘉定、油山、正平等乡镇率先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争取建成一个标准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精心策划打造2—3条乡村旅游(一日游或二日游)精品线路,一是县城—大阿谷山佛教旅游区—油山走马垅库区—上乐塔—县城,二是县城—大圣寺塔—南山寺—花园湾休闲区—县城,三是县城—客乡橙园—和丰、六星橙海—安西脐橙王橙园—龙舌金龙山果业生态观光园—长安园艺场—县城。

(四)加强保障,着力加大政策扶持和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一是制定出台《县扶持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配套政策,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将发展旅游产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从年起,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县财政预算安排,每年安排15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编制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节庆活动和旅游队伍培训、旅游宣传网站建设、编制旅游交通图、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制作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奖励扶持旅游发展以及鼓励发展会展旅游等工作。三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结合脐橙节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整合媒体资源,积极与各客源地媒体进行旅游节目和广告互换,扩大县内外旅游宣传覆盖面。主动融入长珠闽旅游圈,重点是要加强韶关、梅州、河源等地的旅游合作,开展旅游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影响力,开拓旅游市场;编印旅游宣传画册,各宾馆酒店、景区、景点要在醒目的位置摆放旅游宣传画册,在县内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醒目地点架设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突出宣传我县旅游整体形象、主打品牌、精品线路。

第9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构想

旅游产业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旅游事业——旅游行业——旅游产业的转变与发展过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三大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一.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民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它的旅游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重点经济产业。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抓旅游就是兴产业、抓旅游就是抓就业、抓旅游就是调结构、抓旅游就是促开放、抓旅游就是抓文化”的理念,调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景区接待量、星级饭店接待量、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商品销售等全面上升,既刺激了消费,又拉动了相关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分析

(一)乡村旅游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委关于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旅游局倡导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以“农家乐”、“牧家乐”为切入点,加强乡村游的调研和部署,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像互助、循化、贵德、门源、湟源、共和等地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一大载体,不断推动了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二)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在全省范围开展了旅行社“诚信建设”,星级饭店“周到服务” 等活动,受到旅游者的好评。

(三)科学规划,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日本JICA集团编制的《环西宁圈综合旅游开发规划》完成《最终报告书》;国家旅游局编制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展开,玉树州、果洛州旅游规划拟纳入启动的三江源总体规划中。

(四)民俗旅游商品建设步伐加快,以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将荣获全国、全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产品纷纷进入旅游消费市场。

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弱势分析

(一)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民俗旅游区距离重要客源市场较远,季节性过于明显,可进入性差,在旅游旺季,旅游交通和接待仍然制约着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像购票难、住宿难、租车难等类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以来,一票难求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影响民俗旅游投资环境和开发建设

以青海湖为例,除青海湖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之外,从行政区划上涉及两州三县以及农牧厅管辖的三角城种羊场,三江投资公司管辖的湖东种羊场;从部门管理上有林业局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厅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各有各的发展规划,各有各的工作重点,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三)宣传营销不充分,行业发展水平低

从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民俗文化的宣传和营销还做得不够。互助、循化、贵德、门源、湟源、共和等地的民俗旅游产品没有完全推广,旅游产品的组合营销水平低,各搞各的,没有很好的达到资源共享。其次,文化旅游起步晚、底子薄,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就行业水平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不但体现在资源开发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到位等方面,也体现在人力资源缺乏、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差、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低等方面。

四.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制不活,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想推动民俗旅游产业上新台阶,就必须扶持民俗旅游企业,培育更多的旅游市场主体,激发创业活力,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应,不预则废”,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该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民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民俗产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的整体规划中,并明确提出该省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面对的问题及应采用的措施等,使民俗旅游产业化有序平稳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契机,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更新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和谐美好的新景观展现给世人。

参考文献:

[1]邸平伟.青海民俗文化的发掘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