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25
导语:在成本会计核算实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组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支出进行统一的分配和归集等。强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首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间接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有效的会计成本核算有助于增加企业的收人,减少财产流失,从而推进国家经济发展。
二、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
1.行政管理部门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情况无疑是评价和考核员工业绩的重要尺度之一,而成本便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进行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的各项产品的组成结构以及对应的生产耗费做到详细了解,如工业技术的改进、本企业专有技术和专利权的运用情况,进而对企业成本的降低措施以及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评价成本的改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同时充当员工工作的奖惩依据;与此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有必要对企业各经营期间的费用支出有个详细了解,特别是管理费用这一项,应掌握其组成结构、金额大小、发展趋势等,从而提高员工管理水平、节约企业费用开支;再者,工业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还须对企业的财务费用、包装费、广告费等进行考虑。
2.企业生产管理部门
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主要指负责生产工厂和车间的组织与管理的部门,是企业责任成本中心的最高层,工厂和车间是工业企业中产品的直接生产单位,站在工业生产的协调、控制、组织、指挥的第一线,对产品的生产耗费情况了解最为详细,并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的制造成本。因此,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关系最密切的是产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以及制造费用,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之一就是想其提供与制造成本有关的信息。
3.基层生产单位
工业企业中最基层的单位即工段或班组,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最直接产生地,构成了企业责任成本中心的基础。企业班组的核算工作主要针对成本核算,以此班组也是企业会计成本的考核对象之一,会计成本核算有必要为其提供相关成本会计信息。
4.工业企业的内部员工
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导致企业员工个人也关心企业生产的耗费情况,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员工自身的利益,因此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还应向员工报告成本会计的相关信息。
5.其他有关工作
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会计需为成本会计提供会计信息,如资产价值、企业负债情况等,这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但在进行资产计量和利润计算的过程中,则要求成本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如产成品成本、半成品成本等信息,以便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同时,成本会计还应在企业进行管理会计的成本预测及决策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基础性的成本会计信息。
三、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原则
1.责、权、利结合原则
这是工业企业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性原则,即企业的成本控制做到责任到人,每个员工都须担负起对应的成本责任,并将成本控制同其绩效关联,与此同时,员工的成本责任控制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即能够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内容而决定个人本身费用多少。
2.节流开源原则
成本会计工作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其能够发挥增加预算收人以及减少成本支出的“开源节流”作用,这是增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各项收支进行分析以及核算,发现超支项目,进行及时的纠正。
3.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既包括对全过程的控制,又包括对全员的控制。前者强调的是企业在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中的运作必然涉及到成本因素,因此无论是企业处于哪个运营环节,都应具备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思想意识;后者重在强调企业会计成本同所有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有必要将全体员工的成本划人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工作中。
4.节约性原则
工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关键所在就是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可采取的措施来有:(1)通过预防成本失控的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益;(2)优化生产方案、提升管理水平;(3)严格执行财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严格监督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
5.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也是一项重要原则,通常在具体的工作中都有所体现。(1)首先,在设置账户时,对每一笔生产成本的产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具体而言,有基层工作部门的生产支出,也包括制造费用,值得注意的是,支出以前需要经历完整的审核程序。如应建立专门的账户对车间的具体成本费用加以核算,再依据成本决定分配费用,并将资金打入对应账户中。但辅生产车间则一般省略这一工作,而是直接将资金打入对应账户中,这是因为辅助车间的弹性较大,变化频繁;(2)其次,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选取适宜的分配方式,如顺序分配特点是计算程序简单、适用范围有效,一般宜用于劳务同产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的辅生产车间,而直接分配法则更适合各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性的产品和服务都不多的工业企业,这是因为,生产成品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对最终计算结果影响微小,能够简化生产费用的分配工作,相比之下,计划成本分配法由于其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限制,而导致其存在一定偏差,但影响不明显,依然能起到降低成本费用的作用。
四、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1.成本核算的范围有待扩展
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再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基本都是仅考虑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组成的产品的主要成本因素,而忽略其他如企业为此投人的研发、设计费用,环境损坏费用等成本因素,即工业企业的问题在于只重视分析产品的直接生产费用,但是忽视间接损耗以及设计费用等,这一问题对于创新型工业企业而言更是严重,由于这一类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成本投入较多,同时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一般是企业直接人工成本费用总体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项却没能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得到体现,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的范畴得到缩小,因此成本核算的结果不够准确。
2.成本核算主体不明确
前述提到,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贯穿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环节,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主体呈现出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首先,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未树立其独立的成本核算意识。实际工作中的财务工作者不能做到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更多是依据企业管理者的意愿进行;再者,工业企业的基层生产人员不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中去,实践表明,车间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情况并不多见,或者是存在生产人员参与的范围较小和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
3.成本核算的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起步的时间仍然较晚,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多数工业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都缺乏先进和成熟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未建立起资源消耗意识。在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中,工业企业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也视为一种成本支出,降低企业的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型工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忽视资源消耗问题是阻碍成本会计核算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者,企业过分重视降低其成本支出,以此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目标,但是却忽略了这一做法的极端情况就是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收入。
4.成本核算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在建设重视生态资源的工业生产体系时,财务人员须具备一定的成本会计核算思想和方法,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明显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多数人员都是由出纳或其他非专业财务人员转过来的,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了解不足;再者,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这既与报账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关,还在于财务管理同成本会计核算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即多数工业企业中这两者属于各自独立的部门,因此无法做到对各部门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无法清楚掌握对应开支信息,降低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
五、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1.减少资金成本并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
推行新型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在工业企业中,市场链节中一般由专门的人员处理子定单信息,因此收账工作也应安排专门人员,应依照一定的奖惩机制对员工进行激励,这种将员工自身利益同企业利益直接联系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和回收率,继而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企业也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杜绝应收账款”的制度,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信誉和企业形象,实现销售和货款回收的同时进行,由此一来企业也从根本上避免了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和回收率等问题的困扰。
2.节约生产成本,创造生产成本优势
为推进工业企业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和模式,生产部门可以模拟市场的经营环境进行成本控制。生产部门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国内先进水平,以材料和产成品市场价为计算参数,核算产品的内部成本与价格。
3.推进适时制生产模式,降低产品库存
适时制生产模式,是一种由后向前拉动式生产方式,即企业依据客户的定单要求作为企业生产组织的出发点,以最终满足顾客需求为基础,由后向前地逐步推进和安排生产任务。逆向拉动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当前发展状态以及企业制度的生产行为,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不同客户提供一些详细的订单信息来明确后期生产生活规模。工作的全过程都是将客户作为本质化需求特性的,坚定不移的推动企业系统化生产,并且优化布置内容,让资源采购以及生产工序等紧密衔接到一起,遏制不良生产经营状态;工业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工作方针,将发展动机局限在节约成本这一方面,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必要开展缩减的情况,导致企业发展活力不达标。之所以被称为“适时制”生产模式,是由于其要求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环节等积极配合,以实现“零存货”和“零缺陷”目标,这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4.加强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一、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结合面向岗位、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原则,《成本会计》教学应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过程为载体,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实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其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以笔者所在职业中专院校为例,曾聘请教育界专家和财税事务有限公司顾问、集团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以及若干一线教师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二)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增补与整合,并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例如,成本会计的品种法核算,应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分配串联起来,创设一套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完整的制造业品种法综合实训项目。这样既能令学生充分体会到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了解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能以及产生知识需求,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本会计并非单纯的计算题,而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
(三)以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结构在相关专家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以真实的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为情境,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真实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纳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例如,采取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能,将晋江市权威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太岳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新禾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账务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各项目的具体设置如下:项目一为成本会计入门,共计4课时。下设成本会计岗位认知、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流程三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设计,并且能够熟悉晋江市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项目二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共计24课时。下设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动力折旧、辅助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归集与分配六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认知伊黛藤公司的相关费用单据,能够对各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分配。项目三为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核算,共计20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特征选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且能够正确填制产品入库单、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及汇总表,进行产品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项目四为品种法综合实训,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伊黛藤服装公司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品种法完成服装成本的计算以及完整的账务处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品种法核算方法的程序、步骤以及特点。
项目五为分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熟悉分批法的生产过程、核算流程和特点,并且能运用一般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六为分步法,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特征,分别运用综合结转、分项结转、平等结转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七为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了解分类法、定额法的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企业的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项目八为成本报表,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编制主要产品成本报表和单位成本报表,简要分析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工情况。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任务《成本会计》课程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问题由于已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了讲授,就知识点本身而言有所重叠。又由于晋江处于品牌之都,服装、鞋、伞、食品等制造行业较多,而从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来看,校内课程所介绍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与现行企业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服装公司的工资核算流程、工价表、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绩效考核表等资料并进行整合,可将其作为项目任务之一,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伊黛藤服装公司职工薪酬的核算。
(二)制订计划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组内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组内各个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选项目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实际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三)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需由学生自由组合为4人一组,每人一岗,岗位分工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全过程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组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应密切关注实施中的难点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同时,应分阶段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交流心得,增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应进行适时的轮换,使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并完成各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所遇到问题,进而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检查评估采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执行任务的结果,又关注执行任务的过程及能力表现。因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发放各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和成果质量评价表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介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情况,汇报项目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由教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自评、互评和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一次项目任务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五)归档在课程结束后,需将本项目活动中与过程、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等有关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既作为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参考,又可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材修订的素材。
四、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问题。
(一)细分项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初期,由学生自主制订项目的计划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应尽量将项目细分,便于学生理解、归纳,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完成工作的总体过程,清楚完成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实施。
(二)考核评价应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预先制作评价表,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制订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能力等目标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和项目实施中的协作、探索、思考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质量,即评价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只有将教学评价当作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工具,才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现状
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持续改善。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的体制,物流活动是按照不同来职能部门进行,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财务对成本核算也是依据部门、期间、设备台时等进行核算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需求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2)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3)核算的范围不全面,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仓储、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损失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
1.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 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有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2.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相对于选择双轨制模式,虽然需要另设账簿,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
3.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如委托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等)”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在各二级账户下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包装费、配送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按费用支付状态设置专栏。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二级账户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即可求得总的物流成本。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计算的账户体系,是一种外计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不需要对现行成本计算的账簿进行调整。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现有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相比较前两种模式,既不需调整现有成本核算系统,也不需要单独设置一整套账簿,而是在物流费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物流成本相关二级科目中,无需为了核算物流成本重新对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进行分析,也无需专设物流成本员,工作量和花费都小很多,同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资料,核算方法也比较简单,易为财会人员所掌握。
一般而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为物流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根据需要为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相关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成本的核算完全没有必要像财务成本的核算那样,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而完全可以通过对企业现有成本核算资料的解剖分析,从中抽出物流耗费部分,再加上一部分现行成本核算没有包括进去,但要归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对上述费用重新归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提倡制造企业采用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三、物流成本的构成
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利用现有的财务报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企业的两大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收入及费用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只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不一定实际发生的机会成本是得不到确认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在会计核算中实际发生的,计入企业实际成本费用的各项可视物流成本支出称为显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把那些企业不一定实际发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在物流管理决策中应该考虑的机会成本称为隐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性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映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中。
在物流活动中实际发生,体现在会计报表中的显性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仓储费用、流通加工费、定单及信息处理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两大报表在确认、分类、报告时由于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造成物流成本分析时存在“剥离”缺陷和“不完全”缺陷,这两大隐形缺陷形成的隐性物流成本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成本、启返程空载成本、退货损失成本、缺货损失成本、异地调货成本等以及企业总的人工费、办公费在多大程度上用于物流活动,归入物流成本。最后这类成本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剥离的问题,是另一类隐性成本。
四、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1.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科目及账户设置。对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采用选择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即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具体做法是从会计核算中所有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入手,逐一分析其发生的明细项目,必要时追溯至原始凭证,逐一确认其是否属于物流成本的内容。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制造企业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科目。企业对内支付的物流费用主要包括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之中,同时我国会计核算对存货采购环节与物流相关的运输费、装卸费都连同存货本身一并计入了“原材料”科目。所以,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还需考虑材料采购中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1)科目设置。按照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核算模式的要求以及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可以作如下的科目设置:在制造费用科目下设置“生产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费、搬运费等;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采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以及企业内部仓库保管费、搬运费等;在销售费用科目下设置“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以及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用;在原材料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仓储费等;在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委托物流成本”,用于核算企业对外支付的全部物流费用;其他与物流相关的设备、仓库等的折旧费以及物流信息费按其不同属性,在发生或摊销时分别计入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等相关二级科目中。
(2)账户设置。本文采取在原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二级科目的方式核算物流成本,故不涉及新账户的设置,只是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设置了生产物流成本项目;在管理费用账户中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和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在销售费用账户中设置了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和废弃物物流成本项目;在原材料账户下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在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下设置了委托物流成本项目。在明确了各二级账户的设置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仓储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且在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时按费用支付形态设置专栏。
2.账务处理。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于制造企业来讲主要是内部加强物流管理的需要,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成本也成为外部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情况、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了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科目账户设置之后,需要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给予介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当企业相关物流活动发生时,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编制相关会计分录,登记记账凭证,以销售物流成本为例:例如,某制造企业销售甲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 000元,增值税为17 000元,另卖方承担运费10 000元与仓库周转费用5000元。
借:银行存款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000
借:销售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运输费10 000
――仓储费5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2)物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应借记“物流成本”相关二级账户,贷记相关账户,但有些物流费用在供应、生产及销售各阶段都有发生,应区分情况,分别记入相应的二级账户及明细账户。一是供应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原材料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二是生产物流成本归集:制造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三是销售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四是废弃物流成本归集: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五是委托物流成本归集: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上述五项与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活动特点通过调查、分析、估算得到的隐性物流成本之和便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总的物流成本。由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都是在原有账户的二级科目中完成,物流成本也就随着原账户最终分配到“本年利润”账户中,不需要再对物流成本单独分配。
3.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为了便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以及为相关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编制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来综合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信息,同时根据物流成本的重要性程度,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的后附补充资料中另加入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考虑到前文对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定,企业最终的物流成本报告。
上述的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以及委托加工物流的物流流程进行物流成本的归集并进行报表的编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成本核算的不同内容等,按照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产品等进行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
长期以来,物流成本核算是一直困扰企业的问题,企业只有选择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并简便实用的成本核算模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我国的制造业可以选择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这能够为企业在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
RCA关注的焦点在于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资源在产出过程中是如何消耗,这是RCA以GPK为理论基础,与ABC的不同之处。近年来,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更多地强调财务会计或外部报告的有用性,因而就显得不够精巧。然而若能够将美国与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助于推进美国成本会计的发展。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心RCA中涉及到三个核心的概念:一是资源,它指在试作业过程中耗用的经济性投入,如购入的劳动力(职工薪酬)、劳动对象(材料)和劳动手段(固定资产);二是资源消耗,它指部门之间的成本(价值)转移,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确定成本的归属;三是资源结集点,它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被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该单位发生的所有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RCA的重点在于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如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分配成本,而且更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并为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加强E/I产能(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
(二)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控制系统的形成RCA是在以上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成本控制系统:首先,各资源结集点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的。RCA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归入资源结集点,然后再根据动因进行分配。相关的资源要素组成了资源结集点,而每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成本动因。资源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因此资源结集点之间也具有相互关联性。RCA与ABC的不同之处在于,ABC只核算作业消耗的资源,而RCA不仅核算了作业消耗的资源,还核算资源自身消耗的其他资源。由此,RCA的资源结集点既包含了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又包括因为对其他资源提供效用而消耗的资源。清楚认识被消耗资源的功能及其伴随着作业产生的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对资源结集点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显得非常必要。其次,RCA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量化处理之后,还识别了E/I产能并明确了责任归属。RCA为了使消耗的资源被量化,明确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量化的手段,从而实现评价手段的定量化,由于资源可能有三种类型:生产性资源、非生产性资源和闲置资源,因此产能也就相应的分为生产的产能和E/I产能。为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则需要对E/I产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在RCA核算方法下,E/I产能是可以识别的,并可分配到对该资源有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相关层面上,而不是将其笼统地归人到产品成本中,因此增强了成本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管理。再次,RCA是从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单位(资源结集点)对成本进行划分,再依据计量标准进行核算。RCA从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耗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成本习性。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随产出正比例变动的资源成本为变动成本,否则为固定成本;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上述的变动成本又存在以固定的形式消耗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将其识别出来并进行相关处理。此外,很多资源的消耗是难以以货币进行计量的,所以RCA,还应用到了很多除了货币之外的所有可量化的指标。明确了资源消耗关系后,再将非货币的量化指标转化为货币指标,应用货币指标计算对象的成本。由此,RCA实现了资源的消耗关系与核算成本的价值关系之间的分离,即将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区分开来,从而形成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RCA的因果关系是运用量化指标建立的。在RCA下;先要确定基本生产部门对辅助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需求量,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的需求量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将消耗的资源成本“拉动式”计入成本对象。企业综合利用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将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美国推行资源消耗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资源消耗会计在美国的推行,对我国成本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情的发展利用 在此次推行RCA前后,美国会计学界开展了对德国成本会计的认真研究工作。除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推介德国成本会计成功经验的论文外,有学者还在德国运用了GPK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向相关人员询问GPK的运用及对其控制的影响情况,虚心向德国同行学习,总结德国先进的成本会计经验,并通过借鉴GPK的经验,解决本国成本管理方法运用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IMA已采取重要措施将GPK知识引入到普及英语的地区中。在借鉴德国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将GPK和ABC所具有的成功因素及优点相结合,推出RCA,形成了美国式(U.S.version)的成本会计。我国会计学界从2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对ABC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研究,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但至今关于ABC的运用情况还不够了解。为了保证成本会计在决策支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有必要研究和借鉴GPK和RCA的理论与积极实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性利用。一方面要研究RCA的基本概念、创新之处、基本程序等基本原理和在国外运用的情况,关注研究和实践的动态;另一方面要对我国实施RCA的可能性、必要性、操作性问题及其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快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本会计经验,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成本会计实务是职校会计专业重要的实践课,通过对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财会核算方法等技能。按照职校教育的特征,为全方面提升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完成培育高素养复合化成本会计专业人才的诉求,本文展开对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期对实践教育提供更多价值性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调查分析显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以下特征:其一,基础知识偏弱,学习能力偏低;其二,对于知识、学习上进心不大,不少学生提到学习就深感厌倦抵触;其三,学习上消极应对,投机取巧心理比较严重;其四,动手实操能力普遍较高。从这一角度看倘若能够在教学中实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方式,会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
从职校学生学习规律方面来看,职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应该在实践层面上,纠正和摒弃错误的教学方式,改变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技能、实操的重视和培养。依循“必须、够用”准则,参考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相连接的要求,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进行变革,摒弃一些实用性低难度还偏高的理论知识,采用现代化新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背景下职校成本会计实务的创新教学研究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该门课程体系的重新创立,使之科学合理化。良好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加快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基本保障。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使之真正地施力于学生岗位能力培育,符合用工企业的职位需求,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展开过实际企业调研,以对企业所需的成本会计岗诉求进行全面了解。这里所指的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制造业。首先,依据调研结果,做出并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当中,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任务是最核心的依据和内容,单项工作任务到总体成本核算为步骤流程,参照流程教学活动中要多增加关于成本信息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技能操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实战模拟环节的重视和训练,参照企业所提供的真实成本核算资料来展开对学生的实操训练,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会计成本实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需求的一些专业性知识、能力素质、计算制造业产品成本过程,来对课本内容予以调整。要将财务会计中和实训课程中雷同性的内容相互并拢,同时增加一些可以促进学生岗位实操业务能力提升的一些知识。总的来说,可以把会计成本实务内容分做以下几类: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要素费用归拢和配置、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的配置、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报表分析和制定等。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教学内容组织层面上,要依循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来对教学内容予以规划。把实际性的工作流程和教训内容互相整合搭配,内容组织上要不断凸显学生的实操力,把每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实操相互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合三为一。
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现已发展至多媒体网络技术阶段。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令学生更易理解。成本会计实务这一课程实操性非常强,必须要采用电子课件来进行展示与呈现。通过这些方式把会计业务中需要的票据填法、会计凭证的制作、登记账簿的过程等均明显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借助于高科技设备来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演示,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除此,还可以创建学院课程网站。把老师的诸多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会计考试资料、政策信息等全部都放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分享,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自行登录平台运用这些资料展开自主化学习,同时也能够在网站上实现和老师的随时互动沟通,及时提出疑问,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技术和平台的发展和利用无疑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将某一个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当作教学案例,把成本会计实务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学习的知识点,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使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前企业、经济发展情况,更懂得会计知识的运用。老师要定期组织展开成本会计实例的编纂,并将其纳入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现实操作能力。
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该方法对于学生职业责任感、职业意识有很强的训练性。把较为抽象化的知识带入到现实化情景当中,更能赋予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容易有代入感,唤醒学生内在职业品格。学校也可以创建属于自我的学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在观赏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不断提升自我实操能力。
再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老师可以先设立一个个所需的情景角色,把成本会计岗位化作各类必备的角色,比如数据分析审核、账簿登记员、原始凭证填写人等,虚设一些与相关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内容,分派给不同的学生进行领任。在这种模拟化情景当中,每一个角色都会积极投身其中,在自己所属的岗位上完成相关内容,领到角色任务的学生也要想象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会计师,必须把所学的技能、知识运用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性。而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或者产生诸多疑惑,此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同展开探讨,予以解决,并借助于反复演练的方式把问题彻底处理掉,令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最后,采用六步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分成了六大步,依次是资讯、决策、规划、践行、查验、评测。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当中,该方法极具可鉴性和实操性。老师为学生讲解教学的要求,并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他们一些基础的企业材料,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生产过程予以呈现和展示。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最终每个小组提交一个方案,该方案对费用归集、账簿设立作出安排。老师为学生派发有关业务数据,让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直至成员间达成一致给出方案。老师在演示时会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出各类单、证、账表等,同时对学生所作账簿予以一一查检,指出问题所在。最终依据考核指标要求来对各个小组进行打分,对每位同学予以评价。六步教学法实操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实操,对企业的资讯有所了解,讨论确立单据的传递方法,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制作单据流程图,订立任务表,依据成本分析来给出相关建议。小组之间展开互动沟通,和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增多。最后才是自我评价和梳理。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研究探寻的机会,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会计成本分析实操中,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预先演练,锻炼和培养自我实操能力。
2.4其他相关创新建议
课程改革当中,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思想理念,以和时代相接轨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不断学习借鉴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水平。老师还可以组织成立课改小组,一起来学习新课改的内容,摸清新课改要求,一起研究探寻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课改小组成员也可以参与其他外出培训活动,增强和其他学校的沟通,加快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改革进度。
教学过程中,要对老师、学生的身份建立清晰的认知,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务必让学生成为主体力量,敦促其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老师退居其后,做好一个辅导、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研究热情,使其建立正确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最后,要不断敦促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帮助学生真正地利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技能水平。另外,与实际训练关联较大的设备等,也要第一时间进行查检和采购,对学生学习的环境、条件不断更新,使之和时展接轨。
总而言之,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体系化的任务,牵扯到的人员非常多,而且亟需多个部门协作配合,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这一岗位可以说责任大、要求高、任务重,所以对于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职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要注重对其人际交流、语言表达、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训练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敏锐度和判断力,可以全面综合的进行成本问题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职业责任感、敬业心,对成本核算工作要热爱、熟悉,能够轻松驾驭,还需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反馈处理。
1.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注意其生产销售等对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必须要用环境会计核算方法来对投资项目进行核算,使得环境会计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2.提高产品质量
环保、环境友好、环境爱护是环境会计的理念。在环境会计的要求之下,企业要主动利用环境会计的准则去分析该企业的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使得企业管理层、员工以及公众能够简单清晰地看到该企业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环境会计能够促使企业朝着环保的方向发展,深入计算废弃物成本,达到提高环保效率的目的。3.有助于预测环境成本和效益环境会计以设备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基准,帮助企业从整个生命周期来预测其环保活动的财务利益,预测及计算其环境管理活动产生的最终效益。通过生命周期法则,企业能够更加精确计算环境管理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以及所产生的效益。
二、环境会计在环保项目中的应用
1.生命周期成本之计算方法
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也就是以产品或者设备的生命周期为单位,计算这整个生命周期的相关成本。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包括有生产、销售到最后设备生命周期结束的各种上浮和下浮的成本。环境成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常规成本,也即与自然环境无关的成本,只要是一个企业就会有这样的成本。它包括有人工、资本、设备、能源等消耗性成本。还包括有保险、特别税、排水(气)控制、废物处置等必须要负担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要运转这些成本就是必须负担的。二是负债性成本。负债性成本包括有企业的法律咨询费用、罚款、人身伤害费用、公众形象伤害、财产损失等成本。三是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不友好的行为而导致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成本。包括有各类自然灾害,还包括对当地居民的一些不良影响,而负债性成本与环境成本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2.环境会计应用实例分析
汉江江边有一造纸厂,由于造纸厂对环境污染严重,该厂每年需向当地相关部门缴纳大量的排污费用,废物超标还要加倍收费。该厂拟投资一项污水处理项目,预计花费38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使该厂对外排放的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若对该企业进行普通的会计成本核算,则计算方法如下: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支出:前期项目人工费(10万)、后期使用时工人工资(10万)、设备折旧费(假设设备使用年限为两年,每年折旧190万元)、药剂费(10万)、维修费(10万)、电费等(5万)。项目主要收入:减少排污量而节约的排污费(150万)、节约的水资源费(污水处理项目实施后,处理后的废水可循环使用,节约使用新水的水资源费40万)、可供利用物资的回收等(30万)。经计算,该项目投资后,造纸厂支出为235万/年,收入为220万/年,该厂收入—支出=220-235=-15(万元/年)造纸厂的污水处理项目是一项环保项目,环保项目中引入环境会计会对该项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该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多重效用。在环境会计中,这种收益可能是巨大的。以该造纸厂的污水处理项目为例,运用环境会计的分析如下:
(1)该环保项目成本核算
①污水处理项目生命周期成本分类之所以称为生命周期成本分类,是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周期,环境会计要计算在该生命周期之内,整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成本收益问题,其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成本收益是重点。该项目中,假设污水处理设备的生命周期是两年,环境会计要将两年的成本收益进行综合核算来确定该项目是否应该实施。②项目实施前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一是常规成本与负债成本。项目实施后,可为造纸厂每年节约水资源300000立方米,以每立方米水资源0.2元计算,项目实施前每年将多花费60万元用于取水。另造纸厂还需要缴纳每平方米0.1元的取水资源费,也即每年30万元。项目实施前,造纸厂每年需缴纳每平方米废水0.2元的排污费,也即60万元。二是环境成本。项目实施前,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入汉江,对附近农田有相当大的影响,会造成水稻减产,品质变差,带来一定的环境成本。其环境成本计算公式如下:C=(P*W-p*w),其中P、W分别表示未受污染是水稻市场价格和产量;p、w分别表示受到污染后水稻的市场价格和产量(假设收到污染的水稻面积为2万亩)。在正常情况下,水稻的产量约为每亩600—900千克,价格约为每千克1.2元。但是受到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之后,水稻价格会每千克会降低约0.1元,产量会降低约5%。经计算,水污染的环境成本约为每年205万元。③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污水处理项目的成本一是购买污水处理设备需花费成本380万元;二是设备运行每年需花费成本120万元。其中,在该环保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回收产品能够产生收益,这是需要在成本项中减去的项。
(2)成本比较分析根据本次试验的计算,可发现污水处理项目实施后的生命周期成本为589.2万元,低于项目实施前的659.9万元。可见该项目是可以并且应该实施的。
三、结语
一、电算化下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及不断进步,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一个数据源并且使用相同的标准化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则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这种电算化下成本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订单和项目会计
电算化下是一个全面网络化的管理会计系统,带有订单成本结算的详细操作规程,其功能的发挥需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协调配合。电算化条件下该系统利用网络收集并过滤成本信息,用计划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对比来协助对订单与项目的监控,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以后的订单与项目计划给出一个预期,而且系统还提供了备选的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方案,有助于优化企业对其业务活动的计划与执行。
2、成本中心会计
电算化条件下成本中心会计能够有效支持成本预算、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对比、成本报告与分析等,有关成本发生都记录到相应的成本中心以分别核算,有关数据则同时或定期成批地传送到产品成本模块以及获利能力分析模块中进行进一步处理。
3、产品成本核算
电算化条件下产品成本核算不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摊功能,还包括收集有关物流与技术方面的数据,并能对单个产品和服务进行结果分析,产品成本核算模块还能对成本结构、成本要素以及生产运营过程进行监控,对个体对象或整段时期进行预测。另外,基于价值或数量的成本模拟估算所得出的信息能还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优化。
4、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往往是作为电算化条件下成本管理的一个模块,此模块能帮助一些问题顺利找到答案,例如哪类产品对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个特定订单的成本和利润的构成分配等。该模块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销售、市场、产品管理等管理模块则根据其分析所提供的第一手面向市场的信息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企业因而能判断它目前在现存市场中的位置,并对新市场的潜力进行评估。
5、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
辅助管理决策是电算化条件下成本管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一般来说,直觉和信息是成功进行管理的两个主要因素,直觉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但决策过程中所用的信息和质量则直接取决于收集与准备数据的系统的能力。执行信息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管理方案,它有自己的数据库,能从企业的不同部门收集包括成本发生在内的各方面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使之成为可服务于企业决策的格式。
二、电算化下成本管理所能达到的功效
1、及时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电算化能够使企业成本管理真正实现及时计算成本,以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举例来说,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其发生时不能直接判定所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对制造费用先行归集,再定期分摊。这样一来,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制造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而在电算化标准成本体系下,则是事先制订制造费率。有了制造费率才能把制造费用分摊到工作中心上去,然后再乘以工艺路线记录的工时数,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再如,采用分步法下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的成本核算要等待上一步骤的成本核算结果。而在电算化下的标准成本体系下,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制品)均按标准成本计价,不存在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的等待性,为成本的及时计算提供了可能,使成本信息的及时提供也成为可能。
2、强化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而电算化条件使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运作切实可行。电算化下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支出途径。成本差异分析是电算化下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按西方企业会计的做法,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一般直接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采用以上基础计算的,应当在规定的成本计算期,通过差异分摊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不得将成本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而在电算化条件下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这个问题已不复存在。在企业电算化条件下,由于采用了标准成本制度,对每一要素均规定了材料费、人工费、变动制造费率和固定制造费率,实际上就是按照变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设置的,因而使上述做法成为可能。
3、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
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中,成本会计的工作量非常繁重,并且在以手工为基础条件时,其成本整理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而在电算化的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电算化的成本管理,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原有传统报表的繁重工作量,大大简化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这样就能够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成本辅助决策的工作,相应也提高了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会计真正成为一项管理工作。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实例是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它由注射剂分厂、片剂分厂和原料药分厂三个分厂负责产品生产。从生产工艺而言,注射剂分厂和片剂分厂的产品生产属于单步骤生产,原料药厂的产品生产属于多步骤生产;从产品生产组织而言,前两个分厂属于大批量生产。双鹤药业公司分别采用了品种法和分步法对成本进行了核算。1997年,双鹤药业公司采用用友7.0版财务软件,使公司的会计记账由手工记账实现了电算化,提高了公司会计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基本满足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2000年8月,双鹤药业公司又采用用友最新推出的U8管理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且滞后时间过长、误差太大的成本资料等问题,有力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
4、有利于价格决策
产品的标准成本是企业进行价格决策和招标议价的一项重要依据。这是因为标准成本提供了及时性、一致性的成本信息,它可以消除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低效率或浪费以及偶然性因素对成本的影响,从而避免由于实际成本的波动而造成的价格波动情况。作为定价基础,标准成本比会计期间结束后所求得的实际成本更能满足市场对定价及时性的要求。但是,产品的标准成本必须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并辅以一定的敏感度分析波动范围,才能真正达到企业产品决策的目的。而这种情形只有在电算化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以2008年经济形势为例,上半年还处于较高的通胀压力之下,各项产品的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而至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出口严重萎缩,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原材料价格急转而下,使得企业产品的价格决策如果没有电算化条件下的成本管理支持,根本无法适应经济形势的瞬息变化。
电算化成本管理对企业产品价格决策的成功案例是格兰仕。格兰仕走了以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之路,但是这成功背后,电算化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功不可没。以2000年格兰仕的两次降价为例,降价机型分别是“五朵金花”和“黑金刚”,它们均是格兰仕销量最好的机型。但是,到底应该降多少,则是成本说了算。由于此时格兰仕已经对成本进行了成熟的电算化管理,因此降价幅度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测算出来,抓住有利时机,格兰仕系列产品在降价后占有率上升了41%,带动格兰仕整体市场占有率上升了17.6%,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从1996年的65万台上升到2002年的600万台,上升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