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27
导语:在跨国经营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经营管理决策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长官意志,民主作风不强。在一些注重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尤其重要,否则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分权与集权方面,母公司和境外公司在分权和集权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难于根据东道国社会文化特征展开经营活动;另一种是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难于适应异质文化,使得跨国公司的组织过于松散,难以形成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在不同文化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经营管理上应该“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往往在东道国照搬国内做法,没有根据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来设计经营管理方法,使得文化适应能力不强。
(二)经营规模小,跨国适应能力差
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于保证所需要的大量投入,进而影响公司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都比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三)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缺乏这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在挑选跨国经营管理人员时往往更注重外语水平而忽视了其他能力。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强,善于学习新的文化,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的技能技巧等。目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对我国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是一个严重的制约。
(四)跨国经营信息不灵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缺乏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负责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第二,收集处理信息的手段较落后;第三,急于“上马”。有的企业对东道国社会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认识的偏差便急于进行跨国经营,结果导致跨国经营文化适应失败。
(五)过于强调“我族文化”或“外族文化”
文化之间有差异,但无孰优孰劣。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调“我族文化”,处处按照母国的社会文化标准来行事,缺乏灵活变通;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外族文化”,认为要适应异国文化就要全盘接受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根据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坚持母国的一些做法,同时又吸收东道国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做到有所取舍。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
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跨国经营。改革后,我们的企业才开始慢慢走向世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才30年时间,经验不足,经受的考验有限,在文化适应方面能力较差。而外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在16世纪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长达400年的历史。在跨国经营的历史中,很多企业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经历了多次重大经济危机的考验。
(二)企业自身的不足
国有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人员流动机制僵化;第三,在利益分配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锅饭”现象,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削弱了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家族式经营管理现象严重;第二,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第三,有不少民营企业不讲信用,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名声不好。
(三)政府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国政府没有给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影响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一方面,跨国经营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此外,海外投资的有关手续过于繁琐;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要经过多个部门,时间长;经贸人员出入境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给跨国经营的外派人员造成不便。
(四)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社会中的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研究机构、宣传媒体等对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教育机构在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方面所做甚少,这使得具备跨国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缺乏。第二,文化团体对外交流较少。第三,科研机构对文化适应的研究较少。第四,各种宣传媒体缺乏对国外社会文化的宣传报道。
(五)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
影响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主要传统观念包括:第一,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人们对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喜欢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来评价。第二,固守“引进来”的观念,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走出去”的观念。第三,害怕风险的观念。第四,排斥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
三、解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应该通过企业、政府、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企业自身越强大,越有利于提高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也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支持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三者的作用关系犹如“跷跷板”原理。
(一)企业自身的力量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主要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企业首先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没有文化适应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文化适应的行动。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
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步入正常轨道,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
3、完善企业信息系统。跨国经营企业要有完备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在信息收集方面,要注重收集东道国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过滤掉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4、建立具有较强文化适应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一,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上,尽可能引进富有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同时也要考虑从内部培养出一批有潜力的跨国经营管理者。第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
国家,内部的管理风格、激励机制、规章制度、员工问题处理等应有所不同,应尽量适应东道国社会文化。第三,尽量考虑人力资源当地化。母国要尽量减少外派人员,当然,有的人员必须由母国派出的则另当别论。
5、全员参与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要靠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不能搞“个人崇拜”。如果过分依赖某个经营管理者或过分强调某个人的作用,只会僵化企业文化,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活跃企业文化。
(二)政府提供的平台
在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方面,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政府给跨国企业提供的平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完善跨国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该不断制定完善有关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2、制定科学的跨国经营政策措施。首先,政策措施应该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避免朝令夕改或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否则会让企业无所适从。最后,制定出来的政策措施应该落实到位,没有落到实处的政策措施只是一纸空文。
3、改革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体制。首先,建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其次,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审批手续应该简化。最后,简化外派人员出国的审批手续,为企业外派工作提供便利。
4、提供外国社会文化信息。政府应该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外国社会文化方面信息,以提高跨国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政府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对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文化信息都充分掌握,应发挥这种优势。例如,外交部、商务部等对外国的社会文化信息都掌握较多。
(三)社会的力量
企业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的力量是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机构应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应该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跟跨国企业联合,高校主要负责系统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跨国企业提供实践的机会。
2、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加强对国外社会文化的研究。我国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所以有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更多地研究国外的社会文化,多研究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考。企业也应该给有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便利或科研经费的支持。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通过运用跨国经营理论,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现状以及比较优势,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30-02
1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政府扶持。
由于跨国经营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政府缺乏对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们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法律及业务指导方面准备不足,民营企业还难于从政府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来实现跨国经营。有些地方政府由于对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存有颇多疑虑,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因此不敢轻易批准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2)落后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体制。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门槛高、审批手续繁杂。目前,国家规定,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费的时间过长,因此耽误了一些项目投资的最佳时机,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积极性。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困难。
我国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成长性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市场化筹资的福音却并没有降临到民营经济的头上,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垂青。在我国私营企业中,77 %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薄弱,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1.2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模优势。
由于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都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小规模和试探性的,资本不很充足,赢利能力较差,而且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而成熟的企业文化。
(2)缺乏跨国经营核心技术优势。
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根本,目前也是民营企业所薄弱的一项。出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3)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跨国经营要求。
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家庭式经营管理和知识结构偏低与当今以知识和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企业难以建立长远规划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与目标。另外,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4)缺乏跨国经营专业人才。
跨国经营在我国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还属于学习与摸索的阶段,因此,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我国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符。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经济法等知识,熟知国际生产、管理和销售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公关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能力和敬业精神。此类人才不但数量少,而且也是诸多大公司争夺的对象。对于综合条件并不占优的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此类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
2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从政策上扶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
政府需要按照 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市场准入、贸易、金融、财税、进出口和对外投资政策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条件,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
(2)简化跨国经营审批程序。
在民营企业不断崛起的现在,我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与审批机制却尚未更新。对于明显滞后的管理方法和审批措施,应立即进行修改,以利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展。首先,要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环节,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应放宽对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最后,应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作风,同时加强各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3)对跨国经营实施金融支持。
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当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票据、债券和设备融资租赁市场。
2.2 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我国民营企业一定要加强智力开发和科技投入,努力把高新技术、绿色技术等引入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还要积极地、合理地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从而大力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以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2)优化跨国经营管理措施。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从家族制管理发展而来,企业中普遍存在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等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因素,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瓶颈。所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赢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用,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
(3)实施品牌战略。
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发掘自己的品牌优势,将产品品牌打出去,努力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际品牌。逐步树立商品品牌,逐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关键词】石油企业 跨国经营 问题 对策
前言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有重大的竞争意义。但是由于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国的石油资源产量逐渐减少,威胁着重工业的发展。国外石油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裕,因此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解决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5年,我国经济已较快的速度增长,对石油资源的需要量逐渐加大。但是由于我国国内几大油田的增产疲软,致使我国石油企业对外依存度也随之增加。为了缓解我国企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状况,我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国际经营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2003年5月13同,CNPC在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油田开发、炼油厂建设和经营、销售项目中中标。目前我国已形成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三大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战略区域。但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在市场规模、管理经验、人力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体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战略的实施,限制了海外投资活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开展跨国经营,与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相违背。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的母公司给予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自不足,使之坐失良机;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脱离,对海外市场不了解,错过了投资机会。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健全的法治制度是企业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比较晚,海外的法律法规与国内还有一定的出入。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法规条文太笼统抽象,缺乏法律的明确性和法律后果的预见性,这造成了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经营随意性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企业行为,把他们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三)国家对石油跨国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已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与政府也有一定的关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转型的时间还比较短,跨国企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府对外投资审批繁杂,过分严厉、时间长、效率低,让很多企业错过了发展投资的大好机会。总的来说,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够,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政府如何行使职能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己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四)缺乏国际化人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由于跨国经营是一份十分复杂的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业务性比较强,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普遍缺乏,尤其是对跨国经营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企业整体跨国经营水平低下。缺乏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石油企业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在业务实践中,一些高层领导由于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低。此外,由于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从而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三、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
(一)建立适合海外发展的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海外发展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海外发展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有一套严格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按照管理层定位相应的职能划分,规范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分层次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从而形成一个分层次的严密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我国石油工业的跨国经营。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各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外保险制度,防范海外风险;再有,实施较为宽松的外汇政策;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通过以上的措施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法国、荷兰的办法,通过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等会融机构对对外投资企业在资会方面给予支持。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性,关系到国家的命脉问题,因此政府应在政策、资金方面都予以倾斜。政府可以在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对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加大扶持力度,减少政策阻碍,加大资金调拨,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一个优良的政府环境。
(四)积极培养高级人才。
企业可以吸取发达国家培训人才的经验,把人才输送出国,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的教育培训来强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丰富工作人员的知识范围。企业也可以与其他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传达。此外,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让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为我所用。
四、结语
在激烈的海外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竞争中,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石油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石油企业战略的重点是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进行对外投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从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规范应着重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跨国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特殊问题。跨国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特殊问题,是指由于跨国经营而引起的特殊问题,而并非针对单纯的跨国筹资。对于跨国筹资业务,需要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会计标准的协调问题,其可能根本不涉及跨国经营业务的处理问题(只要拟筹资的企业只在一国经营)。
跨国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特殊问题有:①由于跨国经营而引起的特殊业务的会计政策选择。如: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应怎样选择会计政策?不同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应分别遵循怎样的折算程序?对在境外营业单位的净投资实行套期保值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②由于跨国经营而导致的与一般业务会计政策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如:母公司应当怎样运用权益法核算其对国外子公司的投资,是采取“先折算、后计量”的程序,还是采取“先计量、后折算”的程序?这实质上是如何使对国外子公司的投资核算的会计政策与外币报表折算、合并会计报表等的会计政策有机衔接的问题。跨国经营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抵销时,其相关的所得税应如何处理?其对处在不同物价变动环境下的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是否需要调整?如何使物价变动调整的会计政策与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相互协调?跨国经营企业的分部报告中分部应如何划分?编制分部报告的会计政策与外币报表折算及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如何协调?
2.跨国经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规范问题。上述有关跨国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特殊问题的规范主要解决跨国经营企业确认、计量经济业务和形成财务报告的技术规范。会计规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财务信息披露规范。资本市场是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重心在于财务表述,其主要是服务于市场监管和投资者的决策。对制定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规范来说,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更多地要考虑满足我国投资者的需要,因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涉及跨国融资时,一般需遵循融资地的财务信息披露规则。跨国经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规范还应考虑跨国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一、跨国经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跨国经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初期的跨国经营主要体现在国际间的商品货物买卖以及与此相关的运输、保险和金融活动。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跨国经营在资本输出、输入、技术转让,专利授权等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跨国经营的范围也从单纯的商品交换领域扩大到工业生产、房地产投资、科技开发等各个领域。因此,从广义上说超越本国国界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均应称之为跨国经营。
近几十年间,跨国经营在世界各国有了迅速发展,其中以发达国家最为显著。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统计,1987年世界上最大的429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216家、欧共体有119家、日本有53家。跨国公司在国家国际化经营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场市系义体主营会经社国以英国为例,在全部英国工业利润中近乎一半是通过国外业务获得的;日本是典型的依靠国际市场生存的国家,其主要生产资料如石油、煤炭、铁矿等近乎100是靠国外采购,产品也有近5O为外销,在促进本国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日本跨国公司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1/3,控制了5O的国际贸易、8O的工艺研制、3O的技术转让.其手公司、分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出口额的7O。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发展也十分迅速.八十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多国企业有963家,拥有国外分公司、子公司1964家,累计投资达100多亿美元。
企业跨国经营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配置更趋合理,使现代化大生产向更加专业化的分工方向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了社会财富,同时也使经济发展日益超出民族、国家的限界.不仅在商品和货币流通领域,在生产、科研开发等领域国际化经营以及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也日渐加深,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之机发展壮大本国经济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近几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跨国经营方式正在由传统的发达国家独资垄断向愈来愈多在境外采取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使跨国经营的内涵得发展,也使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
二、我国肆国经曹的发晨和主要形式
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交往活动已扩展到世界180多个国家,进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9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选到l35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38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I7.4%,出口额达到7I9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9.6。个别地区和部门国际化经营比例更高,如广东省出口产值已占到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i/3,全国纺织品在国外实现的销售收入已占到该行业总产值的59。其二,利用外资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达796亿美元,涉及到基础原材料、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各个领域,并向通讯、咨询、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扩展。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产值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或超过I/3。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经济纳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而且通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扩大了原材料、产品市场,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有显著提高。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意识也日益增强,并逐步在国际范围内组合生产要素,如为解决宝山钢铁公司的原材料,由冶金部牵头国内几家相关企业共同投资开发的澳大利亚恰那铁矿等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革和开放呼唤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出现,一些企业在几十年发展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跨国经营的雏形,如在香港的中国华润集团、中银集团等已发展成立足港澳,依托内地、面向世界营销的经营网络,成为集贸易、金融、实业为一体的跨国经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贸易往来进口所需材料、设备等,出口各种产品,以实现在国际市场进行采购、销售为目的的国际商品交换。这是我国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二是资本输。利用国外资金或与国外跨国公司合资在国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也有吸引国外跨国企业在国内开设独资企业,通过外国资本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国际延伸。这一跨国经营方式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三是利用国内资金在海外投资。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或以国内资源短缺的行业为投资重点,组织国外生产返销国内,也有利用购买股票的方式实现对国外企业的控股。这种跨国经营方式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从上述三种跨国经营方式看,目前国内企业有意识地走国门大规模地组织生产要素跨国经营,尚需大力培育和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企业跨国经曹意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跨国企业
建立跨国经营体系不仅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首先,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缓慢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加困难-其次,世界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协作加强,如欧洲经济一体化,美、加经济贸易协定等区域性经济组织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排他性。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发,调整跨国经营企业政策,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国经营体系已迫在眉睫。
1.建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跨国企
业。长期以来以满足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大都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生产和流通、国内和国外分割为不同部门、行业管理,人为地割断了商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根据国务院最近颁发的转换国营工业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的精神,国家赋予了大中型生产、商业企业购销自主权(包括进出口经营权),使企业跨国经营成为可能。大型企业集团向跨国经营转换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可以拓宽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的市场,变他国资源、市场为企业所用。第二,可以避开贸易壁垒扩大产品销售。国际投资是国际贸易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生产要素转移更易于实现价值。如,通过境外半成品加工,甚至利用当地资源及劳动力加工比单纯的成品出口在税收等方面可以享受该国(地)特别的优惠,第三,可以通过境外的企业直接了解信息及商业动态,也有利于培养一批通晓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
搞好企业跨国经营,当前要克服_些认识上的偏差,尤其要处理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关系。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者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大量向国外投资的时机不成熟的观点。应该看到,资本是以追求较高的收益为使用原则的,不能单纯考虑从是辕出还是辕入问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造就在国际竞争中发展的跨国企业,因此,积极制定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2.优化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扩大出口、增加进口是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对对外经济贸易企业进行优化是必要的。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对外经贸工作摆脱了由专业外贸、经贸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多层次的经营结构。但目前的企业规模和结构影响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扩大。一是分工过细,经、贸各成体系,把本应是一体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人为分割。二是规模小,企业点多而广、实力不足,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所要求的规模竞争不相适应。以日本跨国企业综合商社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1982年3月,最大的9家综合商社占日本全部进口的60、出口的5O目前我国按行政区域设立、分工过细的企业组织形式、很难适应进一步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外贸、外经企业进行优化改组,通过股份制、集团化等方式组建工贸一体、经贸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外贸企业成为集信息、服务、销售为一体的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行业。
关键词:跨国经营 竞争优势 竞争劣势
对企业而言,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1]这种能力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对自身及外部资源的整合,在特定环境中比其竞争者更成功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的能力,即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优势,反之则是竞争中企业的劣势。
一、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着诸多障碍,但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企业积极地“走出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制造业企业具备跨国经营的相对优势,这是开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其优势集中在成本优势,主要靠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比较低来实现,并以这两点来抵消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劣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把握全球优势》中明确提出,中国低成本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继续保持,甚至扩展,即使低成本国家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抬高了劳动力价格等成本,优势依然不会消失。一个美国或者欧洲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成本在15至30美元之间或更多,相反,一个中国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低于1美元,成本的差距有几十倍[2]。但是,单纯依靠低成本难以长期保持优势,因为跨国公司也正将其生产移往低成本国家,而经济全球化亦将中国制造业企业推向世界舞台。
(二)技术优势
1、适应性技术优势
从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我们知道,企业完全可以在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产品的低价营销满足小市场的特殊需要。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所以结授技术的能力有限,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精尖 技术,中国相对成熟而且适用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且中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受欢迎,这种小规模的适应性技术优势是相当比例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优势。
2、技术创新升级
约翰・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受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已经由原来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扩张,投资领域也从传统行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从内部转移这种优势,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之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其溢出效应也不断显现。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同一产业内出现了多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使跨国公司改变了其投资初期的技术战略,不断把其最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或者把其研发中心建在中国,直接用于中国市场。这些市场行为不仅提高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效率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
(三)规模经济优势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463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以上,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为8.25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3]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有企业也已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
(一)企业治理能力欠缺
1、公司微观治理能力羸弱
在跨国经营的实务中,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表现出微观治理机制存在许多的缺陷,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时,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国有制造业企业对海外企业监管不利,主要是在财务管理与资产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三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过多干涉, 利益本位化现象严重。
2、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障碍
其一,是管理制度障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散布在世界各地,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致使跨国经营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程度低,许多制造业企业缺少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知识,在海外只能进行孤立、单一和分割式的经营。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造成资本投入失控,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先天就不足。
其二,是投资体制障碍。海外投资新旧体制错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每一次跨国经营的大发展都与政府的推进密切相关。由于受政府主导强制性的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微观层面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状态。现行投资体制的局限,决定了投资审批方法及程序的不规范,并产生投资决策风险。从体制上分析,试图用政府的外部行为来取代企业的内在要求,企图通过政府层层审核的办法,来推动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预测,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项目由政府推动,资金政府出面解决,在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的条件下,跨国经营的经营者会有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条件,对经营风险常常会漠视,从而使跨国经营项目产生较大的投资风险。对于政府推动的跨国经营,在投资项目上具有最终决策权限,而政府对跨国经营相关审批部门对国外市场的情况一般不可能十分了解,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中国当前的跨国经营制度安排违背有效利用标准。在激励不相容和信息成本高昂的约束下,资源的配置必然是无效率的。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全球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会使投入资金的收益率处于低下的状态,甚至会使投入资金受损失,形成了对外投资管理的“盲区”。
(二)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研发的资金投入不高。科研开发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研发投资规模不大。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高只 占全国的45%左右,二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当弱,科研成果相对来说很少。像海尔、吉利、华为、中兴等企业,从其规模和技术能力都无法与大型跨国公司比较。三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能力。四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由于产品标准化趋势加强,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和风险增加。高昂的研发经费投入,却不一定能带来成效。中国制造业企业想完全依靠独立开发已经很难跟得上市场需求,必须成为全球研发资源整合中的一环,才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JamesR.Martin:“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s Summary”,http:imd.ch/wcy
[2]低工资不等于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7
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从中国银行1979年在香港设第一家分行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数快速增长。截止200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达1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总资产达1838.98亿美元。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可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第二阶段是业务扩张期,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行贷款等活动和小规模设境外机构等方式,把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第三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着重建立全球各地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目前除中国银行跨国经营进入第三阶段,可称为跨国银行,其他银行尚处在第一或第二发展阶段,同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存问题分析
1.尚未建立起现代银行机制
国际上著名跨国经营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无一不是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运营,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产权清晰,几乎不承担政策性业务,使之稳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必须按照国际市场变化特点营运资金,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承担了部分政策性银行的责任,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充分经营自,经营限制过多,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效益与竞争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2.网点布局不合理
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大量分支机构如分行、子行等,而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设立层次较低的分支机构,如代表处等。从他们分支机构全球布局来看,显得十分经济合理。而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现有网点分布的国别地区范围较广,但分行等高层次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在纽约、巴黎、巴哈马、巴林、巴拿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较少,层次也低。商业银行的国外机构大多数停留在代表处的层次上,只能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能真正经营国际业务的很少。这反映了我国银行缺乏全球布局战略眼光,跨国经营实力尚十分薄弱的现实。我国目前经贸合作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盟,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也集中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地方开设分行等高层次的金融机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和经济国际化脱节。
3.金融创新能力弱,金融人才匮乏
跨国经营银行应拥有丰富人力资源,金融创新能力强。如花旗银行可每20天向客户推出一种新金融产品;德意志银行可每60天向客户推出一种新金融产品。同时,这些西方跨国银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均可以提供3A式服务,使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更多是向外国同行学习,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中,不少是国外银行运用相对成熟的金融产品。海外银行存在着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品种单一等问题。在跨国经营以提供传统业务为主,如国际结算、国际保理、福费廷等。而且结算收汇存在环节多、速度慢等问题,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发展缓慢,而创新业务如个人理财、投资咨询业务尚未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未成为发展重点,缺乏新型业务品种,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境外业务开拓和深入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跨国竞争中如何实施适当的跨国经营战略,实现异军突起,如何实现同跨国公司的协同发展和渗透发展,是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全面推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1、实行与跨国公司协同发展的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必须与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需要巨大资金支持,靠外国跨国银行筹资,其条件苛刻甚至有为其所吞并的风险。我国跨国银行若不与跨国公司合作,会导致业务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利润增长点等问题。而跨国公司贷款不仅数额较大而且风险相对较小,既能为跨国银行带来较高的效益又能带动其他金融业务拓展。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以跨国公司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合理地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努力提高各分支机构的金融研发能力,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同时积极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融入国际银行业潮流。
2、利用区位优势,重点选择跨国经营地区,实行全球区位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海外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我国银行业实施全球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1)国际金融中心,包括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巴哈马、巴林等。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程度低,且能把握国际金融创新的脉搏。(2)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利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降低运营成本。(3)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区域。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对策建议
1、完善现代银行机制
现代银行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银行运行机制。实现在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下运营,使我国银行在跨国经营中与国外同行具有相同的制度优势。
2、提升机构设置层次
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鼓励我国银行海外机构以分行或附属行为主要设立形式,其中分行由于受到本国和东道国法律的双重管理,可作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附属行是我国银行以全股或多数股权收购或兼并,可以控制的海外分支机构,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一种组织形态,但国内母行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把握收购兼并时机。
3、推动业务品种和经营货币多样化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经营形式和货币种类应多样化。从较为成功的日本跨国银行发展来看,在投资形式上,自1977年开始,对外证券投资成为其经营主要内容;在币种选择上,日本跨国银行吸收了美英等国跨国银行海外投资的成功经验,但并未照搬英美跨国银行海外投资币种选择的僵化模式,而是根据国际货币变动的具体趋势,灵活采用不同币种。我国商业银行在美国、欧盟可主要采用美元、欧元,在东南亚国家采用人民币,为人民币实现局部区域可兑换做好准备。
4、相机扩展业务范围
跨国银行业务基本包括国际零售银行业务、国际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批发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为本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提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金融服务。批发银行业务则主要是大额离岸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技术和销售技能方面与国际一流大银行还有差距,而且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需要完善的大规模机构网络,雇佣较多员工等,加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客户难以争取,从事零售业务不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还不具备从事国际批发银行业务的实力,其跨国经营应以满足国内跨国企业的对外贸易、跨国投资、金融交易和海外融资等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商业银行业务为主攻方向,在时机成熟时,向东道国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金融品牌形象。
5、引进和培养金融工程师
当前在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中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晓国际法律、精通外语、精于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由此,首先要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努力发展金融教育,使其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晓国际法律、精通外语、精于审计。改变中国金融从业人员的传统观念,养其市场意识,将其从传统的存贷款者之间的中介转变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工程师”角色,尽快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其次,建立并落实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力源泉,大力推行雇员的“当地化”及“全球化”。
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金融这一概念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地被传播,经济金融的全球化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格局。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深化改革成为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的重要课题。在下一阶段,我国应该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建立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战略平台。本文重点分析了加快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人民币国际化
银行国际化和跨国经营是关于银行按照国际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银行跨国经营既是中国银行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又是我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是指一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拓展至国外,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服务。随着一国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它们与国际间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从而必将其走向跨国经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全球范围来看,跨国经营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而跨国经营业务的规模也成为银行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基于其传统的专业分工,在跨国业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自05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之后,他们也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近几年,一些股份制银行在都不甘示弱,开始进行海外扩张。
2.2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进程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并购、风险控制、资本提升、市场盈利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我国银行业对涉外经营合作的自信心。但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上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有较大差距,整体而言,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根基不牢固,仍然必须依靠本土经营作为其支柱来源,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全球布局的宏观规划,网点地理分布不合理,层次较低且营业网点不足。就目前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而言,其大多数资产和利润也仍集中在国内和亚洲其他国家,如过扣除港澳地区则海外利润的贡献则更显微小。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大银行都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而这一布局既要抓住有利机遇,也要审慎布局和谋划。而对于非洲、拉美、中东欧这些存在大量业务机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却极少涉足。
(2)业务及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急待优化。除了我国在香港的机构,多数海外机构的业务也仅以批发性资产业务为主,零售业务薄弱,中间业务占比较低,发展严重失衡。虽然我国银行业在近几年已经开始侧重拓展如委托、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中间业务,相继建立并开展了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业务,但从总体看,银行业所面向的主要客户群体和产业结构主体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在创新型金融业上远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这反映到海外机构上就更为明显,有时非但不能吸引当地的本土企业,甚至无法满足我国企业的海外机构的金融服务需求。
(3)在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架构与国际银行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基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不同分工和性质,商业银行的金融界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能以严格的分业经营作为其主体结构,而诸如保险、证券投资等业务则由投资银行所占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有效发挥;二是由于中国的特定国情和特有的经济属性,中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银行在实施规则和管理条例上存在着目前还难以填平的沟壑;“三是风险评价标准,风险控制目标、风险监管模式及风险资产处置方式和手段等尚不能与国际银行业进行有效接轨;”四是由于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商业银行在项目开展、创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方面无法同先进的国际银行抗衡。
(4)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步伐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不匹配。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与经济日益全球拓展的不同步性相当严重。现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设在境外的机构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批大型跨国公司。随着各国间联系的密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有雄厚的本土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同时要推动我国建立与国际金融领域相连结的战略轨道。而就目前我国自身的跨国金融建设已经明显落后于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增长的步伐。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的银行业务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变革而发展的日益全面,但国内银行在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方面毕竟经验有限,许多方面都不能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导致大量客户转而委托国际银行办理业务,客户流失情况严重。
3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代的来临,跨国经营已经跃升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既是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股东价值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有如下方面:
3.1 跨国经营是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和银行业的竞争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来自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业务经验丰富、资本实力雄厚、市场意识敏锐、创新理念先进的外资金融机构加紧了对国内优质客户和优秀人才的争夺。”因此我国银行必须加紧在世界“空白”地区建立营业机构网点。“利用发达金融市场的“倒逼”机制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评估办法、产品开发模式和业务创新流程,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服务高端客户、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技能水平,通过与国外战略合作伙伴的“知识溢出”和“边干边学”效应,逐步提高经验曲线和组织能力。”
3.2 跨国经营是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
鉴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法避免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了能够在危机中生存和获得平稳的收益增长,银行应尽量将风险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08年金融危机时,在全球大多数国际银行经历亏损的情况下,汇丰能够盈利正是因为他的机构分散在全球各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跨国发展也是分散风险的重要选择。
3.3 银行跨国经营是满足我国非金融机构对外投资增长及国人在境外经济投资、消费等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银行跨国经营国际商务中的重要媒介。随着富裕起来的国内居民到海外旅行、居住、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银行能够为其其提供结算、担保、外汇贷款、外汇买卖、套期保值等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而中国经贸国际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本国的银行业在海外的拓展机构能够给予大力支持。这其中的重要含义是,银行可以通过资金援助和信息技术服务来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同时与之共同形成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合力。此外,对于尚未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银行可以提供有关东道国的全面信息(如市场结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生活观念及经济法律制度),从而大大缩短企业对陌生环境的了解过程,降低了他们的投资风险,真正使企业做到心中有数。
4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金融服务。
为促进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的更快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改进:
4.1采取渐进式的策略目标
和当代西方的国家商业银行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主要有以下三大背景:首先产权关系才初步理顺,其次在法律法规上还处于相对欠缺的阶段,再者整体的经济金融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应当通过渐进式的经营策略来实现现阶段的目标。一方面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体制改革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从而实现银行不仅在业务、产品结构,同时也在客户以及地区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大规模的国际化业务以及良性的发展循环铺垫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在科学的综合评判下选择适当的时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以及交叉销售等形式的业务合作,从而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这个过程通常优先发展电子商务、贸易金融、汇兑等业务,随后逐步扩展到个人理财、私人银行等高端服务。三者在合理安排和规划发展策略的前提下,注意梯形推进和差异开发。就业务对象来说,首先在机构方面优先与战略投资者以及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等的联合,在区域方面优先经营与和我国经济合作与交往密切的地区、文化传统和习俗相对接近以及富裕华侨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国家,然后进一步扩展到欧美等国际金融中心。
4.2 利用并购或重组的方式迅速扩张机构和占据当地优势
从银行业的发展史来看,一些知名银行机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利用并购和重组来实现自身经营领域的扩张。完全依靠新设机构会费时费力,而且不容易了解和融入域外文化。而通过合适时机和价格的购买境外机构和资产,则可以很快的为当地客户接受。说到底,银行的发展是自身文化和管理的发展,以何种方式发展机构只是形式,选择何种形式要看如何对发展更有有利。汇丰、JP摩根等国际著名银行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翘楚和百年老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推行了明确而科学的并购重组战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方式,有目的、有选择地伺机收购、兼并当地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经营网点、分销渠道和业务牌照,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牢固的多元化金融业务资源。
4.3 做好跨国发展的文化经营和制度基础
一个银行的成功与否与它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文化的血脉是渗透到银行机构设置、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银行的跨国发展必须是契合一个银行已经验证成功的文化内涵。盲目扩张会导致巨大损失,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对于我国的银行而言,由于多数是国有性质,在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显得薄弱和缺乏竞争力。一些决策是否真正经过了审慎论证也有待检验。这也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亟待加强的。此外,一定要重视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将机构布局在全球后,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声誉风险也扩大至全球范围,一举一动更需谨慎,而关键是是健全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体系,能及时将风险暴露并及时化解。要全面开发内部评级系统,运用高度敏感的风险量化模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动态、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信贷和贷后管理,加强人民币结算国际化的各项事宜的管理,尤其要关注国际业务等的操作风险。
4.4 实现联动拓展海外业务
国际银行的经验反映出全球机构的有机联动对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出发,促进总行和海外机构、海外机构之间的联动和信息交流,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展开: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的考核和奖励机制。通过利润的核算分配对贡献突出者予以肯定和鼓励,在考评中加入业务联动指标完善衡量机制,以此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外业务的协同作用,增强海外业务的竞争实力。二是将部分中后台业务进行集中梳理,尤其是对IT、风险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有效明确职责,使业务分配更加明晰,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效能。
此外,根据区域内各国的制度文化相似度和相关性,可以考虑设立区域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各国的机构,充分发挥区域内机构的互补性并加强互相监督职能,利用其获得的不同牌照,在区域内实行协同作战,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跃生编著.《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蔡兴.《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述评》,《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林光.《中外资银行合作探讨》,《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4]谢清河.《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08第6期.
[5]祖强,曹慧.《独资和控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倾向面面观》,《合作》,2005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