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时间:2023-09-19 16:20:29

导语:在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众多迫切要求增强竞争力的企业得到了一件至胜法宝。特别是对于在资金、规模和人力上不具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缩小其与大企业之间差距的必然选择。一个中小企业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实施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的影响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电子商务的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和突破时空等特征,使电子商务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开拓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的能力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基础,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比的是规模、成本,当今企业通过应用电子商务,可以迅速地获取市场信息,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便于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把业务拓展到全球各地,因此,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比的是速度和反应;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竞争的环境,任何一个公司的盈利不仅依靠企业的内部活动,还依赖领先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它进行竞争的行业,波特提出了一个五力竞争模型,即行业竞争、进人障碍、替代产品、供应商的竞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竞争的行业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为了说明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以下从电子商务引起资源的替代效应、电子商务项目的投入对边际产品成本、边际产品收益和边际产品利润影响、电子商务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以及电子商务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

1、电子商务形成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

资源替代是人类通过在各类资源间不断进行的比较选择和重新认识,逐步采用具有相似或更高效用的资源置换或取代现有资源的行为。电子商务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外部信息,可以整合与协调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营销以及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管理等活动,这样信息在企业内部顺畅的流动。同时,信息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并且在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流动,使企业可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及时地沟通,流动得越多,信息共享越充分,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形成的这种效应对其他资源来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2、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边际收益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成本由三部分构成: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成本、电子商务信息传递成本、电子商务中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成本。把三者综合起来,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实施时投入的固定资产成本在下降,电子商务实施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呈递减趋势,信息网络的收益随着入网人数增加而同比例增加。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加深,企业员工对电子商务意识加强,在信息、特别是知识方面的培训等成本不断下降。随着企业产量的积累,企业产品中的边际信息成本在下降。电子商务不仅使企业产品的边际成本中的信息成本迅速下降,而且也加速了其他要素成本的下降,因此,在适度的信息化规模下,企业的产品边际成本曲线下降的速度加快了。电子商务引起累积增值和传递效应,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特殊功能,可以把大量的零散、片面、无序的资料和数据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处理和加工、分析,从而成为能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这样使得企业产品中的信息和知识技术含量增多,由于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具有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因此,这种传递效应也使电子商务呈现出对其产品边际收益的贡献是递增的。电子商务引起边际利润上升,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初始阶段,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产品边际利润的贡献是缓慢上升;在成熟阶段,由于员工的信息素质、学习机制的形成,企业不用太多的成本就可以使新员工适应企业的电子商务环境,而且各部门之间能够较好地协同发展,替代效应和学习效应较明显。此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产品边际收益的贡献增长速度很快,快于应用电子商务后边际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企业利润的贡献陡增。可见,电子商务引起产品的边际成本降低,边际收益递增,提高了对产品边际利润的贡献,从而使企业提高企业利润,获得成本优势,最终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3、电子商务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组织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最优规模由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的那一点决定的。网络经济到来以后,企业的边界逐渐呈模糊化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导致企业向超大规模方向发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向“细胞化”、“原子化”方向发展,发挥专业化优势。因此,电子商务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会在企业管理中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引起企业成本的收缩,并相对地扩大了企业管理的最优边界,使企业获得了在把握企业最优规模的同时获取竞争优势。

4、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价值链由“应用价值—投资收益—组织进化价值”三部分组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中间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作用大大减弱,并且压缩了很多辅助设施,从而减少产品在流通中成本沉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这就是电子商务的“排挤效应”。只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电子商务进行有效投入,就能产生可观的应用投资价值。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创造价值的环节同时占用成本,因此,对于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压缩企业经营活动的环节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整体价值。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传统经营活动的价值链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模式价值链。因而电子商务引起的组织进化价值可以使企业对价值链进行改造,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导致利润提高,从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三、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挤压,随着其生存环境扩展到全球,其生存的环境也更加恶劣,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中小企业在资金、市场、资讯、人才、技术等方面都与大企业有着十分显著的差距,在许多方面无法与大企业开展竞争。然而,电子商务的开展,为中小企业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中小企业的许多固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利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是必要的。

2、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的可行性

当前,电子商务的技术可行性得到满足,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进步为中小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基础;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历来持扶持的态度,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来改造传统的企业模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得以完善,目前,全国有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培养出几千名专业人才;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实际应用推广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数百所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高等自学考试也设置了相应专业;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全面推向社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最后,中小企业的自身基础建设的发展,中小企业生产模式迎合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变化的需求,中小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迎合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变化的需求。

四、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积极转变观念是前提

认识上的滞后,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在势不可挡的电子商务发展大潮面前,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提高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一方面中小企业不应把电子商务看成神秘的高科技,不能把它当做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认识到,通过电子商务可展示本企业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更有效地寻找新的贸易合作伙伴,拓展市场制高点,从而把企业、供应商、客户以及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全面结合起来。

2、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资金不足是阻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作为企业在认识到电子商务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的同时,企业必须要有相当配套资金的投人,不仅要添置一定数量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要购置一批功能先进的软件,另外,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都需要有资金的保障。因此,中小企业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包括金融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电子商务实施项目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网上服务水平,率先实现从信息流向物流、资金流递进,从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

3、加强网站建设是关键

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根据需要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考虑构建电子商务平台:(1)第三方平台模式;(2)专业化电子商务(ASP)应用模式;(3)区域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4、人才资源开发是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开展全球性的电子商务,需要有一大批热爱本行业并具有责任心的员工对其进行管理,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人才有别于传统商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它是集国际型、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型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有创新精神;既要有高尚的人格,又要有效益观念;既要“一专多能”,又要熟练掌握先进工具,还要能将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揉和在一起,具有融会贯通的才能。

5、扩展应用功能是根本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供应链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是单纯依靠技术产品创新或是完善服务就能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则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的对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并加以积累,在挑战中不断发现并创造机遇,以本企业的能力、特长及发展为中心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组织结构改造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加以改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变为了可能。企业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前首先对现有的组织构架的优缺点有个合理的认识,将企业业务流程理顺,颠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使信息的处理量和处理速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不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互联网技术也让信息的传输能力大为提高,通过e-mail、视频会议等手段,实现了同一时间在整个组织范围中信息进行实时沟通。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集权式管理是最为常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就是企业的权威,涉及企业的内外大小事务的决策都由领导者“拍板”,而且都必须经过领导者的批准才能加以执行。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里最大的弊病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面面俱到,他所作出的决策经常是主观而片面的,这种集权化管理无法产生最优决策。而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在管理者在全面充分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决策,无形中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领导者也逐步转变为教练的角色。

二、竞争情报收集信息化

为应对各种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战略已经渐渐转变为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为重点的战略上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信息交互的基础。它将原始信息层和企业决策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跨越了情报的数据层、知识层和决策层将无序的各类信息转化为竞争情报并指导企业决策。

不少学者都提议把竞争情报当作一种企业行为或企业进程。竞争情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谋利益,因此情报的应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通过收集到的情报可以对顾客需求与行业特性可以做到完全预测,而对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技术、分销商、供应商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预测能力还有所欠缺,说明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情报还有所缺乏或是在这方面没有有效的信息预测手段。通过合法手段搜集竞争情报,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而言,其工作的好坏情况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执行这一职能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计算机软件或系统就能够起到作用的,也不是仅仅建立一个部门机构,设立一个岗位,就可以取得效果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包括的是一种处理机制,一种传递系统,类似于高度智能化的神经系统,紧密的将企业决策结构和机制集成在一起。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与设立竞争情报相关部门和建立数字化网络系统划上等号。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复杂的工程,从建立起企业竞争情报意识、情报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到建立起相应的沟通观念和规范、情报收集处理工具、信息处理平台等,因此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凭借一套计算机网络或者一套所谓的竞争情报软件系统就能带来什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需要组织制度的保证,需要智慧和技能的配合,更需要支持其运作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通过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行业专家等进行访谈,获取相关信息,接下来将信息加以整理,使其变得有条理有针对性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以预测竞争对手的状态进而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方向。

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实力越来越雄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订单交付周期趋于灵活机动,对企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围绕着传统的作业流程所进行企业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则能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帮助企业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搭建起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及分销商之间的沟通桥梁。

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 战略决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

1.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及竞争优势的培养。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变革的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1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战略管理会计将企业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的高度,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最优的战略管理服务。它通过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综合提升了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1.2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冲击着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竞争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通过内部信息资源的处理、交换、控制与反馈优化了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这样它就能将企业各层次的竞争优势进行重新整合,以利于企业提高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较好的战略执行力。

1.3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方法等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在庞大的业务处理中,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找出几条主要的业务链,根据业务链的具体情况,明确业务链的每一个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执行工作。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来管理企业流程能够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以便企业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2.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

2.1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因此现代企业应制定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然而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各种战略决策上,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2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而且还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密切关注整个市场的动向。它的外向性不仅体现在关注内外部环境上,而且着眼于充分了解竞争对手。通过与对手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并适当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2.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支持――战略管理会计的综合评价性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要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做出评价,把握了竞争环境,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3.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战略管理会计在评价、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决策者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展示出了独特的作用。

3.1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心应放在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和控制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寻找企业的特殊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要靠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能力战略互动机制构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资源实现最优化利用。

3.2建立扁平化团队,提高组织应变能力

随着组织控制环境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组织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应变能力。企业为追求最高的运行效率,就需要建立起扁平化的团队,不断增强自己的常规技术,重视标准化、正规化和专门化。注重详细的计划与系统等严密的管理体制,不断关注和增加大量的运作柔性。

越是规模大的公司,它的反映能力反而较差。企业逐渐壮大的同时,各种机构和分支越来越多,战略资源信息非常巨大。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建立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渠道,构建扁平化的团队,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十分必要。

3.3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建立共同愿景

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体现在企业资源的比拼上,如果团队学习能力本身不能变换成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使企业的资源实现不断地积累,这种团队学习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必定是毫无作用的。

战略管理会计要帮助企业分析各种环境和优劣势,做好定位,然后确定企业应该发展的方向,从而来建立一种文化理念。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够真正体现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还能够在全员工中产生共鸣,和员工一起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因此,建立这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进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宽云.战略管理会计:用数字指导战略 [M].厦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各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管制标准也日益提高。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各种新论也不断涌现。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上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对污染密集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估我国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为协调我国环境管制和企业竞争力关系、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差异较大的结论:一些学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并损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另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为负,但影响很小,不至于降低企业竞争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发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劳动力成本差异、基础设施完备状况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异相比,环境成本的差异并非是决定性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Joshi等人[10]对于环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环境管制除了可见成本(在会计账目中分类为环境成本)之外,还有隐藏成本。基于企业会计账目的环境成本统计结果会低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增加。以钢铁企业为例,环境管制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还会引起9-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不过,这些研究虽然对环境管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大小、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有不同意见,但都赞同加强环境管制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并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按照这种思路,在环境管制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实施了比其贸易伙伴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成本。假若没有保护措施和机制,这些产业在市场上将会因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很可能因此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时,往往假设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等不变,这时成本优势就成为影响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但现实中市场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期成本往往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原因。管理学家Porter教授[11-12]认为从动态角度来看,环境管制不仅不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他乐观地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与竞争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他将环境管制引起的压力类比为市场竞争压力,认为设计适当的环境管制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些创新不但可以补偿企业为环境达标而付出的成本,还可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可以实现“双赢”。波特教授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自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

第5篇

[关键词]民营快递企业 竞争力指标体系 建议对策

一、民营快递企业现状

根据2011年1 月19 日的国家邮政局工作会议的报告统计,2010 年全国 36 家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收入完成 503 亿元,同比增长 15.3%,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达 45.5%。快递业务量完成 19.6 亿件,同比增长 26.5%。在与外资快递、国有快递企业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中涌现出了像顺丰、申通、圆通等渐具独特竞争力的大中型优秀企业,但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寥寥无几。本文对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竞争力指标的研究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影响指标体系的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 在占有市场、满足顾客需要、创造价值、维持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形成的一种比较能力。影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地理位置、技术体系等。民营快递企业内部竞争力,它是基于企业的内部资源,主要有经营优势、技术优势、营销能力、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源等。目前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企业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较低;货物延迟,货物损坏现象严重并缺乏合理的赔偿标准;信息化水平低,缺乏运作标准,科技创新能力低等。文中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在考虑我国快递产业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从民营快递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着手来进行的。

三、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查问卷和专家意见法,对我国民营快递行业分析报告中的准确数据进行收集。从构建民营快递竞争力指标体系入手,选取多个综合性指标要素,合理的赋予其适当的权重,并恰当的进行调整,对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合理行构建。

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

1. 时效水平

以最快的速度,在客户指定的时间内送达指定地点,是快递服务的本质特征。民营快递企业经营理念灵活,对市场的反映迅速,运用多种交通工具,使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比国营、外资快递企业做到了速度最快。

2.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快递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质量的度量上可从客户满意出发,因为企业就是为客户进行服务,其服务是否为客户认可。民营快递企业服务品种单一、经营手段单一,运作模式和网络趋同。

3.员工素质

目前民营快递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企业员工的构成比例不协调,不难发现公司的技术人员、客服人员数量较少,高学历、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匾乏。

4.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衡量采用对不同企业所定的不同寄达地区价格最高限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无论是竞争力比较研究的结果还是顾客的反映,我们可以得出价格低是民营快递企业的最大优势。

5.信息技术水平

目前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将成为提高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瓶颈。

6.安全性

货物安全问题是目前民营快递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快递网络的迅速拓展,快递的安全性也在迅速降低,丢件、损件更是成为常态。

五、对民营快递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建立的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研究,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竞争力。

1.建立人才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民营快递企业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民营快递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建设,为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加大网络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技术水平是现代化快递的生命线,体现了快递企业现代化的程度,构筑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形成快递企业内部的“高速公路”,使它快递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3.加强品牌建设,培育自主品牌

从服务产品质量、性能到价格,从产品介绍、广告投放到服务态度,从企业名誉、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设计风格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快递品牌的理解及其购买决策。民营快递企业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邮政局工作会议的报告,2010年1 月19 日

[2]张理.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08(11).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 动态演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56-06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内部分支机构或外部企业,从而使自身能够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外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1990)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rad,1990)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外包已成为当前企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热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外包这种“通过合同契约将企业内部一些反复开展的活动和决策权转移给外部提供者的行为”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这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的跨国公司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的企业,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可能。服务贸易本身的迅速发展也为服务外包的日益盛行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服务产业全球分工的重要载体——服务外包的发展日益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和高端化的新特点。

服务外包日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金融服务外包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从全球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而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却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分析报告》称,到2008 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同期市场规模为9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4 亿元,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4%。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中国BPO内需市场年增长率超过了20%,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近年来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速在100%左右。

2008年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许多跨国金融机构陷入危机之中,不得不调整其经营战略,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从而加速了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全球转移。来自计世资讯(CCW Research) 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 年中国金融IT 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 亿元,同比增长21.03%,2011—2014 年中国金融IT 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毕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国际环境的变化更需要中国提高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来迎接这一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微观的角度,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模型,提出了竞争力各阶段的优化策略,并结合中国、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学者和专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问题: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和动因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决策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1~2]。本文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的研究

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内容之一。服务外包的概念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因此,相应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 (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 组成的联合论坛 2005 年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3]。

此外,王庆喜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到境外投资,为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将非核心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当地企业的操作方式。在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中,金融企业通过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4]。

(二)金融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现有的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方面。

赵蓓文(2010)从“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出发,运用价值链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印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加以比较。通过研究“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世界主要城市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发展的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中国必须从比较优势上升到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以“扬长补短”的方式提高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5]。

阙澄宇(2010)从接包竞争力的基本决定因素(基础要素、过程要素和环境要素)入手,逐项分析比较中印两国在接包能力上的具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仅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国家环境方面优势明显,而在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仍与印度存在一定差距[6]。

(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

1.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形成研究。已有文献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如王婧(2011)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7]。

魏倩、王正明(2009)通过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发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高级人才要素、知识资源、服务业基础、企业竞争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8]。

2.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的文献主要从发包方角度,探讨向承包方发包的主要影响因素。类似文献很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外包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波士顿咨询集团对100多家公司的外包行为进行的调查、美国外包机构和欧洲中央银行对BPO动机进行的调查中, 都认为外包的主要原因是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成本优势) 。

国内的文献主要立足于承包方角度,着重分析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刘贝(2011)提出影响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四大方面因素:成本因素、产业基础和环境支持、市场机遇。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9]。高健华(2011)指出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 教育和培训、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经验、业务成熟度、技术准备和创新能力[10]。

鄂丽丽(2008)将影响因素定义为外生因素、催化因素和商业环境因素。外生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国家风险以及基础设施因素;催化因素包括地理距离和时区差异、文化兼容性、人力资源储备以及语言环境因素。商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成本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的技能因素[11]。

3.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以往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在此基础上的接包地之间的比较评级方面。

高健华(2011)利用金融服务外包的8个影响因素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出17个三级指标,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论证,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和整合,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着对所选十六个样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印度、中国和加拿大。

任征宇(2011)对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 的分析方法,找出目前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及潜在的威胁,同时对比武汉市同其他服务外包一线城市在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针对差距提出了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路径[12]。

4.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这类文献数量较多,王婧(2011)、任征宇(2011)、刘贝(2011)等都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汗牛充栋,大量文献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影响因素、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典型成果。将金融服务外包这一属性附加在企业层面,涉及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国外文献主要从发包方的角度,探讨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绩效管理问题[13~16]。

从微观层面,有些文献定性的分析了金融外包企业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但关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竞争力的动态演化问题,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基本未见到。

可见,当前国内外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中从中观的行业角度进行的非常多见,从宏观的国家角度进行的研究数量较少,从微观的企业角度进行的研究则很少。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特质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动态演化规律和外包企业层面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尚存在空白,亟待深入挖掘。

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演化概念模型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成长和发展是外包企业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追求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冲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成长、成熟度提高的过程中会经历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个竞争力的发展阶段,这要求企业要在各个方面实施不断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特定成长阶段适应性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和目标的实现,只有适应企业特定成长阶段的具体情况,根据各阶段竞争力的主导要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的竞争力,才能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健康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该动态演化概念模型(RCCD 模型)是由四个有机部分构成的:坐标轴、竞争力的演化曲线和竞争力的四个构成阶段

(一)坐标轴

1.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是横坐标。该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横坐标表示的是外包企业成熟度。结合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相关认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外包企业的成熟度。中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相关认证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业务持续性管理标准(BS25999)等相关认证。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认证的数量、级别和维护、升级的情况,来确定企业的成熟度。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是纵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是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规模。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标准),可以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二)竞争力的演化曲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曲线是指随着外包企业成熟度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变化,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移动的轨迹。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黑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

第一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不成熟逐渐起步,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从小逐渐增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逐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边际是逐渐增加的。此时外包企业的成熟度和企业规模是相辅相成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也是最为明显的,这说明在第一阶段中外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第二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到中等程度的成熟度范围,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逐渐由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继续提高,但是竞争力的提高边际是逐渐降低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速度仍在加速,但是相对于第一阶段外包企业竞争力在提升的难度上加大了。

第三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中等成熟度向高等成熟度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总体上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保持在很高的程度,但是该企业的竞争力是先升后降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所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加速减慢的。这是由于规模效益曲线的作用,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到经济规模这一点,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就会出现拐点,即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是逐渐降低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开始下降。规模经济的作用同样适用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这说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会因为企业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经济规模这个拐点出现在第三个阶段,令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开始增加,企业开始考虑是否通过将部分自营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专业提供商而减小规模。可见在第三阶段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第四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高度成熟阶段,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成为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总体来说仍然能维持在很高的程度,企业竞争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为了规避规模经济作用的进一步加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必然进行要削减,同时企业的成熟度已达到高度成熟度,这使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原有的一部分竞争力随着转型而削弱了,与此同时,外包企业开始关注全新竞争力的培养。从而使企业竞争力的曲线实现纵向平移。这说明同等的企业成熟度条件下,企业规模可以较从前有所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有改进。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灰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可见企业竞争力在演化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企业所处外包行业具有差异性,则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演化曲线的纵向平移或角度旋转。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四个演化阶段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在该概念模型中,通过三条平行的纵向虚线,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见图1)。该四个阶段分别为资源竞争力阶段、能力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四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中资源竞争力阶段的企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后一个阶段的竞争力要优于前一个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动态竞争力阶段则是竞争力最高的阶段。一般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是逐层实现的,但超常规的发展,也可以使企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增长。

1.竞争力的第一阶段为资源竞争力阶段。在资源竞争力阶段(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有价值的、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资源,企业通过资源的使用和管控而产生成本竞争优势。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之间在资源的拥有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差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有了资源优势就会产生竞争优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该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该企业使用或支配的资源。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开发利用具有价值性的非流动性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它们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二阶段为能力竞争力阶段。在能力竞争力阶段(Capability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技能。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服务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提供的IT、BPO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征更具吸引力,金融外包企业通过快速响应能力、数据和信息安全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建立起竞争优势。

3.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三阶段为核心竞争力阶段。在核心能力竞争阶段(Core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技能的有机整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获得市场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问题是要跟踪发包商的服务创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保持持续的服务创新能力,行业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和雄厚的人力资源供应能力。

4.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四阶段为动态竞争力阶段。在动态竞争力阶段(Dynamic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是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动态竞争力是为克服企业资源惰性和核心能力刚性而提出的,它强调了前三个竞争力阶段中所忽略的一个关键方面即“动态”。动态竞争力突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性,强调“暂时的先动优势”以及“竞争规则的改变”,是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的优化策略

本文构建了一个与外包企业竞争力发展、演进相关的四个阶段模型,该模型显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谋求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外包企业在特定的竞争力阶段,不仅要考虑如何外包,更要考虑随着企业成熟度和规模的变化,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也要随着改变。竞争力演化阶段模型可以帮助外包企业明确企业在那些特定规模和成熟度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该竞争力演化模型的四个阶段应分别采取以下策略:

(一)资源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列出各类资源清单,列出企业目前拥有或可能获得的资源。寻找资源缺口,确定需要获取和掌控的有价值资源。运用投入产出比来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积极谋求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二)能力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先建设管理能力,而后建设功能性能力,最后建设技术能力的策略。只有在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功能性能力获得市场生存机会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才能逐步建立起技术能力,特别是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企业家和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发现市场机会和形成合理战略的能力,同时具备有效执行战略的能力,能够将包括投入要素、生产手段、市场策略、产业机会等多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企业稳定赢利的基础。

(三)核心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服务创新策略。中国外包企业可以创新性地向更细分的外包专业市场发展,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E-banking服务等,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测试综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新的服务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

(四)动态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1.重组企业资源,进行流程再造。为了获得和保持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外包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运用现有资源的新方式。资源重组是企业以新的方法运用现有资源,是重新构造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渐进式变革,是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一种有效途径。

2.打造持续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外包企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对于外包企业来说,学习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和实验,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识别新的业务外包机会。如果企业的学习能力被削弱,学习的效果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通过模仿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来进行。

3.保持战略柔性。战略柔性是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另一个基本途径,一方面,竞争环境中非连续性限制了线性管理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逻辑、战略意图、动态竞争力管理过程等要素的变化也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事实上,保护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轻松、更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迷失程度。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应用

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实际状况,运用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来分析、判断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阶段,并提出提升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和成熟度分析

1.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小,成熟度较低。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营业规模普遍较低。据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为9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在同期美国则达到1.86%。

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底已经超过万家,小企业占90.3%,领军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东软集团曾有两万多员工,而2010年东软将专门从事服务外包的人员单独进行了统计,服务人数降至不到1万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率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平均利润率只有8%左右。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产业组织和管理较不成熟,专业资质普遍较低。

2.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大,成熟度较高。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有3 000多家,从业人员50余万,其中,前10家外包企业人员规模多在1万人以上,印度的著名软件企业 Infosys,全球人员规模高达8万人[13]。

截至2004年11月,中国、印度通过CMM认证的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可见印度外包企业的成熟度要远高于中国的外包企业 。

3.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大,成熟度高。在服务外包市场中,美国企业不仅是发包商,也是承包商。根据服务外包合同总额,2008年全球前十名中有六家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美国服务外包提供商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成为当地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佼佼者。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服务外包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美国服务外包项目合同总额2007年下半年为17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为146亿美元,2008年下半年为132亿美元,但仍然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17],在市场动荡、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调整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阶段判断

“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名单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已经发展成熟的大型公司(共65家“领导者”),另一类为行业中迅速成长的明星公司(共35家“新星”)。这些企业分布在从印度、俄罗斯,到爱尔兰、中国等全世界各地。

1.大量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资源竞争力阶段,领导者处于能力竞争阶段。在258页图 1 中,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白色椭圆表示的就是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所处的阶段。中国的大部分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低,成熟度不高,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一阶段,即资源竞争力阶段。本土少数上规模的外包企业和在中国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二阶段部分。

中国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缩短新产品或新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低端ITO业务为主,较少承接BPO等高端业务,且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以重复性强的基本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数据加工、单据审核、IT服务等低端业务,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实践证明,中国大部分本土金融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差,这与其所处资源竞争力阶段不谋而合。充分利用资源组合,努力降低成本才是大多数本土企业应该考虑的。

2.大部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能力竞争力阶段。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二阶段,即能力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 1 灰色的椭圆所示)。印度的外包企业集中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是班加罗尔、孟买、海德拉巴等。印度外包企业服务的主要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美国市场为最大客户。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则位于核心竞争力阶段。

印度已经进入由BPO向KPO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因素所占比重下降并逐渐淡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发包方,固然会注重成本因素,但接包国的文化氛围、商业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亦很重要。所以印度外包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服务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都会产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印度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要优于中国本土的企业。

3.部分美国企业处于核心竞争力阶段,全球领导者位于动态竞争力阶段。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即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 1 黑色的椭圆所示)。通过“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的历年榜单就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在领导者中占有最大的份额,IBM公司、HP公司、Accenture公司、Wipro 科技等公司多年一直排在榜单的最前端。微软公司作为全球领导者的美国企业,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在核心业务方面更加专注,在提供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则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众包,在员工技术支持和生产业务,全部进行离岸外包。此外,全球领导企业将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设在多个国家。2011年中国评选的最佳在华跨国发包企业5家上榜,微软、IBM、HP、埃森哲都列于榜上。

可见美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实力强劲,它一方面通过服务产业转移,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来承接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业务,加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包渗透,另一方面它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外包承接商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外包的业务范围,通过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实力,控制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所以美国领军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动态能力竞争力阶段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 吴国新,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31-38.

[2] 姬大鹏.金融外包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9):147-149.

[3] 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4] 王庆喜.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7-139.

[5] 赵蓓文.“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57-62.

[6] 阙澄宇,柴渊哲.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8):73-82.

[7] 王婧.中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1,(2): 155-156.

[8] 魏倩,王正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江苏商论,2009,(1):84-86.

[9] 刘贝.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 高健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 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51-166.

[12] 任征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11,(4): 97-98.

[13] R Arun Kumar,Sunder Sarangan.Leveraging outsourcing during economic uncertainty.Infosys View Point,2008,(5):9.

[14] B.Elango.Using outsourcing for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J].Journal of Global Competitiveness,2008,(18): 322-332.

[15] Ronan McIvor,Paul Humphreys,Alan Mc Kittrick,Tony Wall.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the outsourcing process: Lessons froma finan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9,(29):1025-1048.

第7篇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用数字说话,即用数字来反映企业竞争力状况。这是人们对竞争力分析和评价的一个普遍的期望,因为人们相信:数字胜于强辩,没有数字就没有说服力。由于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研究竞争力不仅要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还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它量化地表现出来。特别是进入实际运用的领域,人们更希望能够以基于数据处理的竞争力指数形式把各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显示出来。所以,公众和企业的期望,同研究者力图揭示竞争力奥秘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这就是企业竞争力监测的实际意义。

以量化形式显示竞争力,首先要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采用理论分析,专家设计;问卷调查,多数选择;运用磨合,不断完善的方法来建立一个指标体系,作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长期监测的工具。具体说就是: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和管理学的研究,由专家设计一个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采取问卷的方式,由公众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来评说,哪些指标重要,哪些指标更能够反映竞争力,即依据多数选择的原则,选取具体的指标。这样,就可以使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程序上的合理性。进一步的考虑是,按以上方式选取的指标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和可扩展的,可以通过在测评过程中的运用、试错、磨合,来不断地完善。从而可以做到:理论依据可靠,选择程序合理,逻辑线路清晰,操作方式可行,逐步优化细化。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质量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而数据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取得方式。我们为此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对竞争力测评数据的取得方式,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政府部门提供,其次是上市公司报表,社会中介机构的调查资料,然后是企业自报。由于政府部门难以直接提供所有被监测企业的有关数据,所以,我们对企业竞争力的监测首先从上市公司入手,然后逐步扩展到非上市公司。

数据的处理和综合直接关系到数字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在数据处理和综合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从方法论上说,我们仍然采取的是专家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困难,问卷调查的结果同专家的意见常常是十分接近的,而且,权数的调整对竞争力测评得分排序的影响并不很大。这表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顽强的客观真实,无论从哪各角度去观察,都可以得到大体一致的影像。当然,不同的指标权重对竞争力指数综合得分的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甚至可能局部地改变各企业间竞争力监测得分的相对态势。为了进行多角度的监测,我们以不同权重结构的指标,即以“效益型”、“规模型”、“效益规模并重型”等多种测评方式,分别计算出了多种监测结果数字,供企业和研究者们参考。

数字是宝贵的,但数字也决非万能:数字是一种抽象,任何抽象都以一定程度的信息损失为代价;数字处理必须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而任何假设条件都以一定程度上“忽视客观具体”为代价;用数字进行判断必须以一定的因果关系逻辑为基础,而对因果关系逻辑的认识和判断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性的影响;在影响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中有些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有的则难以直接量化,而只能采取某种间接量化方式(例如问卷调查),将其纳入统计指标体系之中,这其中不可能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任何有关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客观。但是,只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数字和数字分析却可以无止境地“逼近”客观,以数字所反映的企业竞争力有可能成为企业竞争力真实状况十分逼真的影像。

数字的价值并非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对它的运用。我们要承认数字,尊重数字,但不盲目崇拜数字,在数字面前丧失自己的判断力。我们今天所公布的是依据综合性和显示性较强的基础数据所测算出的各类企业的竞争力监测的部分得分。在我们所设计的监测指标体系中,这只反映了其中70%的因素。下一步,还要通过对公众和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获得另外30%的监测数据,进而才能测算出企业竞争力测评最后的综合得分。而且,即使是最终的综合得分,也不是企业竞争力排名的“龙虎榜”,更不是对企业大小强弱的判决,而只是竞争力监测的一个“体检表”。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当其为一面镜子,不妨看一看自己,也可以比一比别人。但不必依此而自傲或者因此而自悲,也不必据此而张扬或者为此而抱怨。如果所有的企业特别是优秀企业,都能以豁达之心听之,以借鉴之心视之,以求真之心析之,以自审之心用之,那么,我们的这项企业竞争力监测工作就能实现其很大的价值,成为对广大企业和研究者的一份贡献。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构建起一个可以持续地开发出有价值的数字资源的共享宝库,这就是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的社会效益目标。 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简介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的市场日益真切的呈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如何有效参与竞争?从何处入手培育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竞争力”相关。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但照搬国外的竞争力研究成果和分析范式,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竞争力的实际,更难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判断市场,参与竞争,调整战略战术。首先需要有一个各个方面共同认可的对话平台。由此,进行中国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发就显得十分迫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早在1995年—1998年间就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这是国内产业竞争力研究方面较完整、较系统也较领先的成果。这一课题的总报告获得199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学术专著《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中国产业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在前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由国内著名产业经济学家金碚提纲主持,集合十余位国内著名的行业问题分析专家,站在经济理论的高度,详尽剖析“竞争力”概念,深入研究竞争力理论,奠定了竞争力测评的理论基础。同时,借助《中国经营报》的媒体优势,对《中国经营报》近18年来积累的国内企业发展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对百名企业家进行了专题访谈,使该项研究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根基,又有颇具说服力的实际案例,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均很高。

创刊18年来,《中国经营报》坚持关注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以推动市场竞争的有序化发展为办报宗旨。深切体会国内企业经营管理者们需求,从中微观层面关注和解读企业经营管理案例,与各行业有着胡动共荣的长期默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中国企业界,机会增加,发展空间扩展,但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对此,《中国经营报》深感责任重大。早在两年前,就开设过“竞争力”专版,进行过“企业竞争力概念调查”,召开过北京、上海竞争力峰会。在国内经济报纸中,率先关注并持续推动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工作。

我们一直认为,企业研究市场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国内企业界人士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关注竞争力,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进行这项工作的持久动力。有理由相信,有《中国经营报》超过百万读者群体的参与和关注,有权威经济学家的科学研究作基础,有各行业企业的迫切需求和积极配合,中国经营报社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必将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更可为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策略水平和竞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

如何测评企业的竞争力是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专门课题。从竞争力研究的价值来说,不仅要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竞争力,而且,还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测评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测评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则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以对企业竞争力的测评为基础,可以发展为一个竞争力研究的广阔领域。在不断接近客观事实的意义上,在正确地把握总体态势和客观趋势的意义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相对地反映出企业竞争力的真实状况,并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这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在企业竞争力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测评,竞争力指标。

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其做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而当我们希望对具体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测评的时候,又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困难。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计量化的测评和监测,可以获得一系列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并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测评,可以发展成为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 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首期结论

酿酒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指数

企业名称 CBCI指数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1.6946

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1.4108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3555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0.9560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9289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933

湖北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7669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0.5914

海南椰岛股份有限公司 0.2295

徐州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 0.1901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 0.1005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0.0792

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0.0586

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0303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 0.0237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0.0123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0.0552

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 -0.0801

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0.0804

黑龙江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959

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 -0.1021

西藏银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1419

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 -0.1481

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 -0.2050

吉林省吉发农业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2302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0.2581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2688

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 -0.2998

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 -0.3047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0.3128

上海市都市农商社股份有限公司 -0.3476

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0.3778

云南红河光明股份有限公司 -0.3802

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0.4925

甘肃皇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0.5539

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5921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 -0.6321

山东兰陵陈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0.9641

洛阳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0155

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2830

中国上市公司100企业竞争力指数

企业名称 CBCI指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8947

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4.1103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1666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2.8378

五矿龙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367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918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519

大连北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95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8879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8784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7887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7871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7856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1.7715

天津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7663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1.6946

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6485

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1.6202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867

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4992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4927

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827

连云港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714

宁波富邦精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203

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1.4108

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3806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3555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3416

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1.3204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1.3093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1.3003

川化股份有限公司 1.2706

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2641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1.2580

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2503

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467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1.1731

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1691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668

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1539

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486

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1441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1.1373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1042

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85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0791

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 1.0539

成都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 1.0513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0501

江苏宁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1.0336

湖北金环股份有限公司 1.0286

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0.9894

宁波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9864

招商局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0.9825

上海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9727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 0.9661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0.9586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0.9560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9289

江西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9243

北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9095

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 0.9074

上海大众科技创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8954

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0.8858

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 0.8827

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 0.8824

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8794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 0.8761

吉林轻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8616

深圳市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0.8601

长春一汽四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0.8527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0.8486

青岛健特生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0.8394

深圳市太光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0.8368

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0.8328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0.8320

辽宁金帝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8135

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0.8110

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8029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0.7983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933

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0.7742

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0.7739

浙江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7721

湖北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7669

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 0.7640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0.7632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76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0.7598

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0.7588

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 0.7483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0.7409

神州学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317

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294

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198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7175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0.7020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0.6868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0.6801

辽宁时代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0.6777

第8篇

    随着我国物流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远成物流等还加快实施海外发展战略,本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地提升。在此背景下,从企业实证角度,系统地研究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路径、提升方法和典型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涉及范围广,细分行业多,服务对象复杂,因此,根据不同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物流服务集成度的差异,我国物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平台型物流企业、通用型物流企业、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这四种。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正发展成为供应链服务型企业,因此,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较为适合开展实证研究。本文拟选取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和数据分析,研究这类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演化过程,并选取相应的企业开展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竞争环境里,企业通过制定目标、做出战略选择和发展其能力,在获取、整合和利用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进而为企业带来收益,最终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综合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开展了许多研究。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和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等三个方面。

    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方面,Mo(2008)等从企业服务能力和财务运作能力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74家物流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表明企业服务能力、财务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Lu(2010)等从创新能力、客户反应能力和柔性化运作能力这三个角度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方式对受访企业进行分组,结果表明同时具备客户服务快速反应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业绩最好。在评价指标方法方面,Ding(2009)等将界限值分析(TIA)、矩阵分析法(MA)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进行了融合,得到了一个新式综合性评价模型,并依据问卷结果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出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安全性及服务附加值水平这三种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排名影响较大。在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方面,刘伟华(2003)根据物流企业发展情况,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是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客户资源整合、运作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三个方面。

    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评价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缺乏系统地集成,尚未从全面角度系统地阐述物流企业竞争力;二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未能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三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大多数是物流企业绩效评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评价。

    3 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及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竞争力存在于组织机制中,它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变化和发展,并与外部环境适应匹配,因此,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企业竞争力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以能力为主体,以动态机制促进和保障其演化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使资源和能力得到积累,最终促进企业成长。

    借鉴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包括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大要素,每个大要素又细分为几个小要素,具体见表1。

    

    Haire(1959)认为组织的成长就像有机体一样,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至死亡,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周期现象,并指出企业管理的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学者Leontiades(1980)、Cameron & Whetten(1981)根据过去的研究发现,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以四阶段最为常见且最合适。因此,物流企业的演变历程,其大致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这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阶段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也有所差异。本文对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也将从这四个阶段出发,探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的竞争力演化过程。

    4 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次调研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内容的设计参考了王核成(2010)、Shmuel(2003)、Frenandez(2000)、Zahra(2003)、Thomas(2003)、Calantone(2003)等学者的研究材料。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调查、能力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调查、资源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动态机制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贡献程度调查以及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Likert量表打分的办法(Lai K, 2004),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分值从1分至7分。问卷填写时,由被访者直接选择相应的答案。根据所收集的全部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2 数据采样

    4.2.1 调查区域的确定。为了全面了解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们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取三种模式进行问卷发放:

    (1)根据中国地理区域的分布,将调查区域分成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7大区域,通过邮局和E-mail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58份。

    (2)参加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2011年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座谈会、2011年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北京论坛等会议,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52份。

    (3)在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班、南开大学国际航运与物流在职研究生班等班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216份,回收率为18.00%,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回收问卷的97.22%。从回收问卷的效果来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反应比较积极,回收率比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回收率偏低。这一点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系,中国的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物流企业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因此,企业返回问卷 的积极性较高。

    4.2.2 问卷结果的基本数据特征。见表2。

    

    4.3 样本无偏性检验和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调查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进行抽样无偏性检验,无偏性检验即检验调查对象的反应者与非反应者是否存在统计性偏差。

    样本的无偏性检验的一种做法是采用两次抽样,这种做法先进行第一次抽样,然后再对没有反应(不参加调查)的样本群体进行第二次抽样,用t检验法检验两次抽样(参加调查和不参加调查)的样本对调查问卷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另一种做法是按照样本回收时间的自然波分界,把样本分为两个样本群(two waves)进行对比检验(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采用第二种做法。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指标的t值均大于0.5,Sig.(2-tailed),值均大于0.45,因此,样本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即符合无偏性。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有效性进行分析。即对问卷做信度检验。本文采用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用SPSS软件对表1的假设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各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总的信度为0.854,大于0.7,信度可以接受,说明问卷中对假设变量的设计和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可信度。

    5 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21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专业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型企业在资源、能力、匹配性这三个维度下,竞争力各要素的得分。随后对供应链型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力、资源和匹配机制的重要性排序。

    5.1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的研究

    5.1.1 能力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能力类型排序,表3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14种能力类型中,排名前7名的能力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表3来看,在起步期,企业服务成本控制能力和企业各部门协调能力排名较为靠前,说明在起步期的内部管理对于突出供应链服务优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长阶段,质量控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战略能力处在前三位,说明成长期重视供应链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并且兼顾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成熟期发展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企业家能力。再生期为了企业在将来的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企业学习能力和战略能力上。

    5.1.2 资源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资源类型排序,表4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8种资源类型中,排名前4名的资源类型及平均得分。

    

    从总体来看,物流服务客户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在四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均列入前4名,这表明供应链企业更强调这两种资源类型。从阶段排序来看,起步期重视企业财力资源,说明供应链服务是一种需要高财力投入的业务。成长期中,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扩展客户群体与服务区域,所以服务网络资源与客户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熟期中,客户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排名前2名,这表明,在成熟期中,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再生期阶段,则强调客户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1.3 动态机制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动态机制排序,表5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种动态机制得分及排序。

    

    从动态机制排序来看,四个生命周期阶段都非常重视反应机制,均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其他匹配机制的重要性上,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在起步阶段和再生阶段重视学习机制,成长期和成熟期重视动力机制。

    5.1.4 竞争力三大要素排名及其得分情况。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得到了供应链型物流企业三大竞争力要素(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的排序,表6给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情况下3大竞争力要素得分及排序。

    

    对于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从数据上来看,各个阶段中物流企业能力都排名第一,说明提升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其自身物流能力的培养。供应链型的物流企业应将物流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企业周期。但是,在其他阶段,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的次要关注点则有所不同,成长期和再生期更重视适应环境的动态匹配机制,而起步期和成熟期则更重视企业的资源。

    5.2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及其演化的案例分析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率先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服务商之一,并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专业供应链服务商”。怡亚通总部设在深圳,员工1000余人,现在全球共拥有9家分公司、18家子公司,已基本建成服务全球整合企业的两大业务平台——全球采购执行平台和全球分销执行平台。

    从企业成立进入起步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长期的阶段(1997~2003),怡亚通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1)提升核心业务能力战略。2001年,怡亚通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高效的通关服务和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创造性地建立了以通关、配送为核心的“IT物流”运作模式,为客户“一体化”的全程物流运作服务。(2)新的供应链策略。怡亚通“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是企业供应链环节服务外包由外部“横向一体化”转向内部“纵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即由供应链环节上相邻的各企业间依次连接起来的合作转为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进入成长期过渡到企业进入成熟期的阶段(2003~2005),该阶段怡亚通主要通过集团化战略和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促进自身竞争力。(1)推进企业集团化战略。2003年,怡亚通决策层做出了在怡亚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一打造怡亚通专业供应链服务,并针对这一战略定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完善服务经营网络。怡亚通凭借在国际贸易、进出口、保税服务等各方面多年的经验,建立起遍布中国主要经济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区域中心)的全方位的保税物流平台,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入驻全国保税物流园区的企业。

    从企业进入成熟期过渡到企业进入再生期的阶段(2005~ ),该阶段怡亚通关注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1)开展战略合作,促成企业联盟。怡亚通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帮助企业从供应链管理优化中获得成本降低、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等一系列利好,快速发展。(2)优化物 流信息和管理系统。怡亚通投入数百万元研发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及服务平台,研发了具有业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系统。(3)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怡亚通在管理文化上始终保持与世界同步,将矩阵管理、根据业务行业设立事业部等先进管理模式融入怡亚通。

    5.3 供应链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与演变路径总结

    从上述数据结果及案例分析来看,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围绕其为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这一核心来制定其竞争力的发展策略。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的建设,扩大供应链的服务范围,制定新的供应链服务策略。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扩展供应链服务覆盖的范围,注重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控制物流服务成本,稳定即有的客户群,完善服务策略,形成区域优势。成熟期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加强与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渡打下基础。

    6 结论

    开展物流企业竞争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本土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提供相应的借鉴。本文从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构成,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的重点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型物流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应以提升物流企业能力作为构筑自身竞争力的核心。同时起步期注重未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建设,成长期通过对企业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成熟期则加快供应链整个流程的资源整合,形成资源的集聚优势,为向再生期过度打下基础。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环境管理;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71-02

收稿日期:2012-02-04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人文社科振兴专项项目(编号:BLRW200915)资助

作者简介:曾晓晔(1987―),女,陕西安康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李小勇(1976―),男,江西宁都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 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理论的发展

(1)Freeman认为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对立的关系。Freeman的观点是环境管理削弱了国家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环境管理与竞争力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负相关。企业为了消除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环境管理,就不得不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增加投入,这样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加大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同时这样的投资会使企业从其他有赢利潜力的项目或活动中转移资金,分派人力和时间,挤出其他更具潜在效率的投资或是创新途径而损害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当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越高时,企业所承担的成本越大,竞争力就下降得越多。

(2)Wanlley和Whitehead认为应当寻求环境管理给企业竞争力造成损害最小化的途径。企业制定环境战略时应在符合环境管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寻求环境管理给竞争力及股东价值造成的损害最小化,而不要信赖环境管理可能诱发的创新会提高竞争力,为股东创造价值。投资环境管理的直接成本很多时候被低估了。最近有研究发现,在炼油厂中环境保护的潜在成本(如产品设计,生产线改变,废弃物的排放处理等)占其运作预算的22%。美国在过去的20年中,环保费用增加的速度一直超过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长的速度。1994年,美国企业用于满足环保法规的支出超过12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用于R和D的投入,约占GDP的1.5%~2%。

(3)Porter认为环境管理与竞争力是“双赢”的,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有积极影响。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创新补偿(Innovation Offsets)和先动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创新补偿理论是指环境管理能够或使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或提高生产效率,或提高资源利用率,或降低成本,或改善产品质量,或提高雇员、顾客的满意度,或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Porter认为污染其实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废物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浪费,是资源使用低效率的表现。环境管理使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投入资源的成本,获得成本优势,或者是引导企业寻找将废物转变成可销售的产品的方法而获得额外收入,这样环境管理就有可能减少成本或者提高销售收入。

先动优势是指企业能够较早实行环境保护,那么它就能从先行的环境活动中受益。企业通过率先进行环境管理,使用环境技术,将比使用传统生产方法和技术的企业具有先动优势;通过生产环境产品,可能为企业带来产品差异化优势德国企业在减少包装物的开发中占据领先的地位,降低了运营成本,利于其开拓市场。同样,日立公司通过重新设计产品,减少其零部件,减少拆装的时间,减少企业的成本,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随之降低,而且也有助于企业对回收有价值的原材料循环再利用。这些国家的企业由于实行环境管理产生大量的环境技术创新,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污染治理支出与环境技术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环境管理可以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竞争力。基于许多国家数百个产业的详细的案例研究发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再是那些具有最廉价投入或是最大规模的企业,而是具有持续改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产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而且还包括非价格的竞争,产品环境质量的竞争。因此环境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环境管理投资的增加可能使企业在生产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的现状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逐渐提出环境管理是否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或损害企业竞争力,必须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复杂性、不确定性,企业环境管理的动机等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企业的不同经营特点,归纳出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校正。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管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模型。

陈浩(2006)在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对环境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在经营运作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把环境问题作为各项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以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秦颖(2006)在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环境管理解释为“企业把对环境的关注结合到企业管理活动中,把环境问题(如:污染排放、环境事故、环境罚金、资源浪费等)造成的风险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是环境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措施”。本研究比较认同秦颖的解释。

3 结语

对于我国而言,企业环境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证。环境管理与竞争力,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中国也不例外。迄今为止,无论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还是实证研究的角度,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而且在环境管制相对严格的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环境管制相对宽松的发展中国家也颇具争议。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刚刚开始起步,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迫切需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Dean Brown.Pollution regulation as a barrier to new firm entry:inti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ement Journal,1995(38):288~303.

[2] Russo Fout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534~559.

[3] Sharma,Vredenburg.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J].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1998(19):729~753.

[4] 林汉川,王 莉,王分棉.环境绩效、企业责任与产品价值再造[J].管理世界,2007(5):155~156.

[5] 赵 淼,李红娟.环境因素与公司绩效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8(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