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34
导语:在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12).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 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 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 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 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 结论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技术人员和国家管理者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总结。
【关键词】 玉米种植 机械化 收获
1.玉米机械收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舒兰市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机作业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植保、场上脱粒、后期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全市45%以上耕地,旱田区的70%种植玉米,年种植面积6~7万公顷。但是分散经营方式也严重影响了机械收获技术的发展。同时燃料问题及耕作方式,也是影响玉米机械收获推广的重大难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民已经不满足十几亩地的收益,特别是青壮年开始逐渐走出家门,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土地开始流转,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农忙季节人工出现紧张,作业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迫切需求机械作业取代人力作业。
2.影响玉米机械收获的因素
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滞缓,既有机械本身质量、价格、服务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社会环境等诸多的主观原因。
2.1舒兰地区虽然地处黄金玉米带,种植玉米7~8万公顷,但多数分散经营,条块分割。每年仅十几天的作业期,机械的使用率、生产率比较低,作业成本增加,机械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机械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造成玉米收获机械的投入和使用严重落后。
2.2大部分农户都用玉米秸秆做燃料,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既影响燃料来源,又给下年耕作造成困难,挫伤了农户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积极性。
2.3玉米收获机械质量不过关,机具性能差,作业效果不佳,机械价格高,投入高,作业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影响了经营者购买和生产的积极性。玉米收获机械机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维修和更换零件困难较大。
3.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措施与对策
加快舒兰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突破口,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1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的认识程度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组织全面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组建更多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推行购机入股、租赁经营、合作经营、优化配置机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构成强劲的农业机械购买能力和使用效益。改善农户的燃料使用习惯,使秸秆利用更为广泛。推广保护性耕作,作物免深耕播种等农业新技术,使玉米机械收获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使养机户增收,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2玉米收获机械制造难度大,投资多,国家要给予资金扶持由政府牵头,组织科研和生产部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并打造出性能优良、使用灵活、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先进机型。
3.3整合资源全国众多厂家应该互相协作,加大研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收获机械价格降低,让养机户买得起,用得好,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高,才能使机械化收获发展壮大。
3.4抓好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农机职能部门要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家投放的新机械,组织农机经营户对玉米机械收获工作进行现场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培训、鉴定单位对农机手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提高其机械操作水平。
关键词:现代农业;县域经济;促进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77-04
1 现代农业简介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过程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来实现农业诸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实现现代化,广大农民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1.1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3 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指农业生产和物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光、声、热、磁、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促使农业摆脱对化学品的依赖,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优质、高产、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
1.4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指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此外还有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
2 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基本保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3.1 调整产业结构
3.1.1 突出优势资源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突出粮食、畜禽、水产、林竹、棉麻、茶叶、油料、小水果等优势资源,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经济规划应贯穿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明确每个产业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
3.1.2 注重优质高效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应注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加大优质粮田建设。通过主攻单产,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粮食高产创建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依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经销大户,引进特色作物订单。对富有开发价值、产业关联度大、生态协调性好、功能齐备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探索和实行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管理体制、特殊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加大技术配套服务,适应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层次开放,积极探索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内的多种有利于举办优质高效农业建设项目的方式方法。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作物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创新发展机制
3.2.1 改革金融投资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投入,通过规划引导、部门统筹、条块配合,使有限的资金能打捆投入、配套使用、联合开发,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以大部委制的思路,整合相关工作部门,加强综合部门的职能设置和机构建设,加强党委、政府对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乡镇经济发展。要重视乡镇政权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强化对现代农业的组织和技术支撑。依法指导、服务、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批示范性合作组织,通过办点示范,抓好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组织,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3.2.2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项政策以扶持生态农业地健康发展。已经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面积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生态食品的产值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基础建设,加强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水平。
3.2.3 发展特色农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和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是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一个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发展特色农业,创品牌,走特色之路,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1)物以稀为贵,特色农业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称之为“特”。以山东省沾化冬枣为例,五六年前,市场上3级冬枣的批发价格每斤不会低于4元钱,一级冬枣的批发价格高达10元以上,由于品种优质、独特,因此占据极大的市场。目前沾化冬枣已由家庭散户种植逐步步入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沾化县已建立起134家冬枣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全封闭式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沾化冬枣被11届全运会组委会确定为指定果品,国内外多家大型超市纷纷到沾化建立“直采基地”。冬枣产业已成为沾化县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2009年沾化冬枣总产6.5亿斤,实现产业产值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冬枣收入近万元。
(2)特色农业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东北大米属于优质大米,因此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优质无污染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选用先进的加工设备生产出免淘洗的优质米。这种优质大米先后打入省内市场和东北市场,目前已占领国内市场,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3)特色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跟风,因为特色农业是依靠天然条件,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所种植或养殖的产品就不一样,如果盲目模仿别人,反而会浪费大量资源。
3.3 坚持科教兴农
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地认识。现代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部门,而且是蕴藏着巨大利益的产业部门,是一个容量和潜力很大的市场。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落实,农民的收入增加,富裕程度提高,县域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实施科教兴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需要从政治上和战略上做长远考虑的重大问题,应从计划安排上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关于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科学研究和推广、资金投入等的目标责任制,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产值指标纳入主管领导的目标管理,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奖优惩劣。
科教兴农是农业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化程度越高,标志着经营的规模越大,生产分工越细,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就越强,就越能够刺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科技和教育越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越高,现代化经营的进程就越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大生产与小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强化了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增强了科技的吸纳能力。
4 建设现代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仍难以遏制,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都需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变革和完善经营方式,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
4.1 重点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在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突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重点产业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立足专业村、专业户。稳定产供销关系,形成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参与到产业运作中来。解决氛围问题,包括产业氛围、区域氛围、社会氛围。重视推动产业发展,政府要扶持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运行应是政府与企业携手。
4.2 推进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完善生产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将通过农民获得土地增值,培育出中国有基础消费能力的新消费群体,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自愿流出土地。土地流转从土地确权开始建立权益根基,是保障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公平博弈的第一步。政府应该制订土地流转的法律,建立土地交易市场,确保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组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流转服务组织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近1/3,但土地流转面积仅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22%,绝大部分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离乡不离土,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这不仅造成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束缚了农业现代生产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农村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再返聘农民、培训农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推荐就业、提供就业培训、“以土地换社保”、“以土地换市场”等形式,鼓励农民“洗脚上田”,流出土地。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
4.3 实现并强化可持续发展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工业化促进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业支撑,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立足畜牧、果蔬、杂粮、特色农业4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基地联动、项目驱动4件大事,做大做强农产品市场、基地和龙头企业。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非农产业,尽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有效机制。
5 结语
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农业主要在各个县,现代农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程度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巩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显著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和营造更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 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 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 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 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 结论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技术人员和国家管理者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总结。
一、影响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装置中的应用的因素
1.农业机械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设备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农业机械配置已经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很多地形崎岖的农业区域依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配置。另外我国的水资源总体与局部分配多出现不平衡现象,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喷灌和洒水漫灌仍然是目前灌溉的主要方式,世界备受瞩目的滴灌技术仍然无法实现。
2.农业机械自动化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农业的机械配置仍然是缺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按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标准相比,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农业技术的应用都是借鉴和学习国外农业发展的模式,有些技术并不适合国内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农业机械较低的自动化技术含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
3.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涉及的地形十分丰富,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交织错综复杂,各个农业区域的经济、交通、农业技术水平、气候以及水源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国内各个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二、在现代化农业机械配置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加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视觉技术是新技术也是新时期计算机重点应用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农业机械技术发达的国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信息记录、农业资源管理、自动收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等方面。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英国的农场已经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成功的应用在专业机器人身上,该机器人的主要用途为采蘑菇,通过视觉处理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应用,完成采蘑菇机器人的准确定位,逐渐促进农业发展的稳定和成熟。
2.加强自动化技术对固有机械设备的配置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装置的操作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也能得以提升,例如在茶叶生产的机械装置中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以不同茶叶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机械的电压实行控制,最后研发出加压茶叶捻揉机器,通过输入和控制不同茶叶的揉捻程序,使其面对不同茶叶的捻揉程序发挥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完善的计算机装置配置中,将互联网与自动化技术逐步统一起来,最后才能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和自动化的一体发展和操作。
3.加强农产品包装盒检测自动化应用
目前农产品的包装效率较低,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包装效率,就要为农业机械配置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农产品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主要是通过射线探测以及摄像机来检测农产品的损伤以及病害程度,通过对完好农产品的挑选和体积以及数量的计算,自动包装机会把不同体积和质量等级的产品包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大规模应用此项自动化技术,我国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农业集中种植区。
4.加强自动化农业灌溉及施肥技术的应用
目前水资源紧缺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面对的难题,所有大力发展农业的地区和国家必须要积极面对水资源紧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想获得农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大量的水资源为依托,于是如何高效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才能高度保证农业取得充分和有效的发展。自动化农业灌溉技术是将电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高度融合,计算机主要负责将农作物成长的过程里各个农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对生长环境的具体要求。传感器能够对农作物生长的湿度,进行有效的检测,然后将土壤湿度的数据传回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反馈的综合信息,确切的分析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农作物是否需要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机械对于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也是采取同样的原理进行处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肥力情?r是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的直接依据。
5.积极发展精准化现代农业
高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用现代科技化管理手段管理传统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井镇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下,精准现代化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控制器、被控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是精准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局部地区通过自动化农业气象测试仪的应用,在农业区域安装调试站,自动将观测仪器探来的数据汇成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阶段气候图谱,自动化为农业设备提供数据支撑。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54);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nwnu-kjcxgc-03-50)。
[作者简介]周鹏(1988-),男,陕西横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通讯作者:白永平(1961-),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摘要] 文章基于熵值法测算了2001-2012年中国31省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重心转移和ESDA探讨其空间偏移和空间相关性,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向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同时,空间差异呈收敛态势;(2)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划分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重心轨迹整体上向西南方向偏移;(3)Moran's I值显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计量模型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收敛情况,在对条件收敛存在的检验中发现不同因变量在不同区域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不同,其中,财政支农和交通区位对收敛的促进最显著。
[
关键词 ] 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ESDA;β收敛;中国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的头号文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因此,2014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已成为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1-3 ];(2)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发展水平测算 [4-6 ];(3)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性的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土地变化、经济增长等关系 [7-11 ];(4)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2-13 ];(5)农业现代化水平类型划分 [14-15 ]。研究尺度从省域到地方,研究方法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收敛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期内的趋同和发散情况[16 ],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经济差异 [17 ]、金融发展 [18 ]、碳排放 [19 ]、城镇化 [20 ]等众多领域,这对探究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国家采取了取消农业税、财政支农、农业补贴、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有利政策,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存在收敛以及收敛的情况和机制如何?此方面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了2001-2012年全国31个省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空间格局演变及相关性,最后实证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性特征,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本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3)、《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3),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4 ] [12-14 ],从四个方面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二)分析方法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将统计学原理同图形、图表相结合对空间信息的性质进行分析、鉴别,以引导模型的结构和解法 [21 ],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 [22 ]。
2. 空间计量模型收敛性分析。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β收敛进行分析,其中,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是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的地区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地区,条件β收敛是在绝对β收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如果考虑了这些影响因素后,增长速度与初始水平仍存在负相关性,则表明该地区增长速度存在条件β收敛,可以用条件β收敛来检验绝对β收敛的稳健性。
(1)空间滞后模型
(1)
式中:yi,t为i省第t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值;yi,T+t为i省第T+t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值,T为时间跨度;α、β为待估参数,若β为负数,表明研究区域存在收敛, W为空间权重矩阵,p为空间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2)空间误差模型
(2)
式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λ为空间误差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根据表1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出31个省域2001-2012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由2001年的0.2608增长到2012年的0.4987,增长了近2倍。历年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此外,新疆也高于平均水平。由图1可知,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图2显示,变异系数从2001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全国、东中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呈先下降(2001-2006)、后上升(2006-2008)、再下降(2008-2009)、又上升(2009-2010),最后一直下降的过程(2010-2012),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呈现出收敛趋势。
变异系数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特征 1. 类型研究。利用ArcGis9.3空间统计工具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分别将2001年、2006年和2012年中国各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低水平4类,得到空间格局特征(图略)。
以2001年为基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处于高水平的有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处于较高水平的有黑龙江、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广东。以上地区除黑龙江外,基本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热和灌溉条件好,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处于中等水平的有吉林、内蒙古、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四川、重庆、宁夏、新疆,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商品率高,是中国众多商品粮基地所在地。处于低水平的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耕地数量有限和低产田较多;青藏高原热量条件差、降水少、交通不便;甘肃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与2001年相比,2006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省域类型转换的不多,只有新疆和重庆分别由中等水平转换为较高水平和低水平。与2006年相比,2012年的江苏由较高水平转换为高水平,陕西、河南、湖南、湖北转换为较高水平,重庆由低水平转换为中等水平,其余的保持不变。与2001年相比,2012年江苏由较高水平转换为高水平,新疆由中等水平转换为较高水平,陕西、河南、湖南、湖北转换为较高水平。
综上分析可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变化较大,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区域差异明显,这也验证了前文的结论。
(三)重心演化轨迹分析
为了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重心时空演变规律,运用ArcGis9.3计算和绘制出2001-2012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重心移动轨迹(见图3)。2001-2012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重心有向西南偏移的态势,这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2001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重心位于河南省许昌县北部;2002年向南移动了4.718千米;2003年朝西南方移动了14.337千米;2004年向西北方移动了5.688千米;2005年向东移动3千米到达禹州市;2006年向西南移动了26.048千米,到达郏县,移动距离较远,移动幅度较大;2007年向西北移动了4.053千米;2008年向东南移动了9.714千米;2009年到达宝丰县,向西南移动了27.377千米,移动距离较远,幅度较大;2010年向西南移动了4.901千米;2011和2012年均向西北方向分别移动了13.863千米、5.324千米。
综上分析可知,农业现代化水平重心的移动方向基本以2年为周期,表现为2002-2003年、2009-2010年向西南方向移动,2004-2005年、2011-2012年向西北方向移动,出现大幅度的偏移分别为2006年和2009年,且向西南移动,这一方面可能与2006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进行财政、粮种、农机补贴等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四)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收敛性计量分析
1. 收敛模型分析
本文测度了2001-2006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 Moran's I(表3),2001-2012年Moran's I值全为正,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该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性,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200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该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关性在增强;第二阶段从2006-2012年呈波动下降,但集聚效果依旧明显。
Moran's I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如果忽略空间效应,估计有偏 [23 ]。因此,需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见表4。表4中,SLM和SEM模型的a1系数分别为-0.4167和-0.4112,显著性通过了检验,说明全国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性明显,这与重心转移轨迹分析的结果相似。SLM和SEM模型收敛速度分别为0.0490、0.0481,半衰期分别为14.1462、14.3973,依据Log-Likelihood(越大越好)、AIC(越小越好)和SC(越小越好)值来判断模型的选择,发现SLM优于SEM,所以选择SLM模型。综上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β收敛,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省份增长速度要快于水平高的省份,长远来看,地区间的差异会继续缩小。
2. β收敛模型检验
(1)β绝对收敛存在性检验。β绝对收敛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呈负相关,长时期内都将收敛于相同水平。通过计算各省2001-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从而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水平β绝对收敛的存在性。其中,高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的云南、贵州、西藏、青海,中增长区域包括广大中西部省份及中部的海南、山东、江苏,低增长区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包括周围省份,充分说明作为一线城市对周围省份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距离衰减,影响范围有限。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山东、江苏将进入低增长区域,整个东部地区基本连成一条带,中西部高增长区域省份也将增多,届时收敛性将进一步加强。
(2)β条件收敛。β条件收敛是在指绝对β收敛基础上增加一些变量,使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于各自平衡状态。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机械化水平、人力资本(人均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支农(农业财政支出占比)、交通区位(公路密度)、工业化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农业结构(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些变量取自2001-2012年平均数的对数。同样也采用SLM,得到的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β系数都为负数,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存在条件收敛,东部地区的收敛性相对较弱,三大区域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将逐渐缩小。各个地区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和显著性不尽相同,从全国来看,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正相关,但显著性并没有通过检验,表明机械化水平虽然对缩小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机械化使用不平衡 [24 ]。东、中部地区的收敛性较显著,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收敛具有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低,未来一定时期还需加大推广机械化使用率,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加强对农用劳动工具进行补贴,提高劳动生产率。
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收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系数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并不显著。农业现代化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尤其是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对农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未来一定时期应该继续加强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就财政支出而言,其对农业现代化收敛的促进作用最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收敛性都显著,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可以为农用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提供支持,缩小区域间差距,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从多方面融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节水农业,有效配置农业资源。
就交通区位而言,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的影响是积极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便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拉近与市场间的距离。
就工业化水平而言,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呈负相关,这与预期不符,这表明工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散。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收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较协调。所以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就农业结构而言,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系数为正,这表明其对农业现代化收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东中部地区的系数为负,说明其导致了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的扩大。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粮食安全,国家应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保障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来测度2001-2012年全国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克服了已往一些研究指标体系不健全及权重赋值主观性。运用重心转移和ESDA探讨其空间偏移和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情况。
2001-2012年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同时,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呈现出收敛态势。从类型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变化较大,处于高水平的有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处于较高水平的有黑龙江、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广东、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新疆;处于中等水平的有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四川、重庆、海南、广西;处于低水平的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
从重心转移演变轨迹来看,重心有向西南偏移的态势,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全局Moran's I值显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收敛情况,发现存在β收敛,从而检验β绝对收敛的存在性和β条件收敛,发现条件收敛中各个地区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和显著性不尽相同,从全国及三大区域层面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人力资本、财政支农、交通区位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呈正相关性,特别是财政支出和交通区位对收敛促进作用最大,而工业化水平和农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有正有负。
为此,中央需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重点投向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创新。同时,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节水农业,注重同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科学技术对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注重区域间合作,协调各地区农业发展,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优化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高照军,崔成镇, 郝运鹏. 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9):80-81.
[2]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62-65.
[3]殷晓岚.中日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2):82-91.
[4]倪惠.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5]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部农林科技大学,2012.
[6]万忠,梁俊芬,康艺之,等.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1-645.
[7]赵颖智.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8]张东旭.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流域的实证[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9]李裕瑞,王婧,刘彦随,等.中国“四化” 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议[J]地理学报,2014,69(2):199-212.
[10]Brown C,Waldron S. Agrarian chang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modelling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ibet[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3, 115: 83-94.
[11]Yang D T, Zhu X D,Modernizationof agriculture and long-term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3,60(3):367-382.
[12]于正松,李同昇,龙冬平,等.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4):411-419.
[13]周迪,程慧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25-35.
[14]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15]陆相林.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类及区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03-406.
[16]张子龙,薛冰,陈兴鹏,等.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的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30-38.
[17]安祖责.浙江省市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18]梁宗德.甘肃省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溢出性分析[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19]陈志建,王铮,孙翊.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24-29.
[20]马 卫,白永平,张雍华,等.2002—2011年中国新型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62-70.
[21]李建豹,张志强.曲建升,等.中国省域CO2排放时空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9):158-165.
[22]陈博文,白永平,吴常艳.基于“时空接近”的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以呼包鄂榆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27-34.
[23]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4):385-391.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