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3-09-19 16:20:35

导语:在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第1篇

小学生学习分心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行为问题。分心是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现象。如小学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摆弄文具等,经常的学习分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在传统理念中,家长、老师都认为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控能力导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些不良学习行为会渐渐地消失。也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分心是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目的性或因长期的学习失败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效能感降低等原因造成的。

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分心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刚(化名),男,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聪明、好动,各门学科成绩均在70分左右。

小刚的父母是商人,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于是请一位50多岁的姥姥(自家亲戚)长期照顾孩子,孩子对姥姥很认可。姥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来辅导小刚,并对小刚有很高的期望。小刚刚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刚的成绩逐渐下滑。姥姥非常焦虑、自责,一度想要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经小刚父母的再三挽留,才勉强留下。来访时姥姥认为小刚之所以成绩下降是他的父母过于溺爱造成的,并为自己不能与小刚的父母有效沟通从而影响了她对小刚的教育而感到懊恼。(以下家长指的是姥姥)

二、问题行为表现及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

1.问题行为表现

在校表现:听课和自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时常有小动作或钻到课桌下玩,老师讲课时随便插话,影响课堂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下课经常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较差。

在家表现:一提到作业就烦躁,发脾气,写作业时频繁上厕所或吃东西,甚至经常摆弄手指或脚趾长达两三个小时。已经小学四年级,还得家长看着学习,而且经常为了不写作业与家长吵闹或干脆拒绝写作业。

本人自诉:也想学习,但是一学习就烦,也知道家长是为了我好,但就是不愿意学习。

2.心理机制分析

小刚的学习分心就是由于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生的不良互动方式导致的。小刚刚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家长感到满意,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也增多了,家长对小刚有着很高的期望,当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就开始指责、惩罚,遭到批评、惩罚的小刚便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随后的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家长更加烦躁、自责,于是加强对小刚的管教和惩罚力度,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导致小刚和家长都在学习情境中建立起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两人的消极情绪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1)

小刚先是受家长辅导时偶尔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导致在学习中大脑处于某种程度的暂时低能的状态;而暂时的大脑低能状态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会与当时的学习情景之间建立起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一进入学习情境(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出现学习分心(R),如摆弄手指、吃东西、频繁上厕所等。(如图2)

在小刚条件性情绪产生的同时,家长也出现了监督小刚学习情境下的条件性情绪。随着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家长辅导过程中满意度逐渐降低,随之产生的焦虑、烦躁、自责等消极情绪与当时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建立起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每当辅导小刚学习时(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便会严厉地批评指责小刚(R),同时家长又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小刚,产生自责情绪(E’),加重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E),形成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3)

三、干预技术的设计及实施

如上分析可见本案例存在两个主要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循环系统,即家长辅导孩子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循环系统和不良情绪的负作用影响小学生学习分心形成的循环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加强的。其中小刚的条件性消极情绪主要受家长辅导时的条件性消极情绪影响,如果家长的消极情绪消除了,小刚的恶性循环系统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改变家长的消极情绪是本案例的关键。

1.认知调整

(1)对家长的认知调整

第一次,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帮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孩子学习困难问题的实质及成因,分析孩子学习分心产生的心理机制。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作用,促使其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第二次,认知调整,主要针对家长上次回去后应用新理念和新方式辅导孩子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肯定和反馈,增强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自信心。并针对家长在遇到孩子学习出现错误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指导,改变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观念。

第三次,认知调整,针对家长担心愧对孩子父母的重托,期望得到孩子父母的认可、理解与配合的情况,对家长进行了认知调整,并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父母对家长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支持,使家长的心态平和了许多,也开始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2)对小刚的认知调整

07年9月21~22日连续两次认知调整,与小刚一起探讨学习的意义,分析玩与学习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分配,用举例子的方式帮他分析了学习分心的原因。帮助他树立近期的目标,共同进行了现场的学习方法的演练。并与其讨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使他能够理解家长的行为。

2.放松训练

(1)对家长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07年9月21日家长第二次来访,针对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遇到孩子学习出错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运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并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帮助家长消除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先让家长想象自己辅导孩子学习成功时的情景,在获得平静、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引导她想象自己正心平气和,用微微愉快的心情耐心地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根据交互抑制原理,使新建立起来的适应性条件性情绪代替了原有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同时教给家长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运动等。

(2)对小刚的行为干预

07年9月23日~9月26日,每天对小刚进行局部大块肌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并在放松过程中使用暗示性引导语,巩固认 知调整的内容,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与兴奋度。同时指导他掌握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

四、辅导的效果

07年9月23日第一次行为辅导后,老师反映小刚变化了,课堂上能认真听课了,写作业效率提高了,有时还能主动举手发言。

07年9月26日,小刚同班同学反馈,小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下课不再同学了,写作业时特别认真,很少东张西望。他的同桌这样说:“小刚现在变化太大了,他再也不来烦我了,我真高兴,我们有时还一起讨论问题。”小刚自己说:“老师,我成功了,真高兴。”

07年9月27日,家长反映自己现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情绪很稳定,遇到孩子学习困难时,能主动地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小刚是爱学习的孩子;我要耐心地帮助他,他一定能成功”。现在她发现小刚写作业越来越快,越来越认真,她很高兴。有时她还抽出时间与小刚一起打打羽毛球。

家长还用书信的方式与小刚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并进一步得到小刚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提高了她辅导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反映小刚在课堂上能坐得住了,写作业时能集中注意力了并且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融洽了,老师还发现他开始帮助班级值日生工作。

08年1月11日家长反馈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好,小刚的期末考试成绩从原来的70分左右提升到90分左右。并且能随时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了。

08年5月,班主任反映小刚在班级中能主动帮助同学,朋友越来越多。成绩在稳步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1.对小学生的认知调整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具有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等年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时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更易于被其接受。

2.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影响作用

小学生学习分心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长的辅导行为直接相关――由于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或成绩,常常会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并伴随消极的行为表现,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期待的状态,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就会使小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建立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学习低效或学习分心。

因此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必要的。

3.要坚持跟踪指导

小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对小学生个案辅导要注意跟踪反馈,反馈时间由短到长,三天、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要及时肯定与鼓励小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还要根据其成长的需要,输入新的知识。咨询老师应指导家长、老师注意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捕捉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契机。

4.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本案例中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因为看到了条件性情绪这个核心变量,所以使得问题的产生原因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从而快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杠杆解,并看到了行为背后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知识要素,利用了放松训练这种高效的暗示性学习方式,使得问题得到了较快、较好的解决。

点评

问题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当前问题作错误的心理机制解释和采用错误的干预方法。本案例作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首先分析案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抓住影响学生学习分心问题恶性循环系统的杠杆解,即家长辅导学生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然后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分析中作者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表现出辅导者的智慧与创作性,将元认知技术灵活地应用到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是小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此问题,可以说该案例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2篇

近两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笛Ш诵乃匮?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实践、主要是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指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马云鹏教授指出,具体来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以以上表述作为界定。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给出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10项具体内容,并逐一做了界定和解读。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重点。《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2)创造心理学理论。创新意识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创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3)现实数学理论。应用意识也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根据现实数学理论,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而产生积极的应用意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课堂教学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是探究、理解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多元见解和感受的交往活动;是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是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省活动。

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发展的。

在实践层面,本课题致力于教师转变六种观念,树立六种意识,并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1)由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树立素养目标意识;(2)由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改变,树立个性教学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过程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意识;(6)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五、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分为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用恰当的方法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研究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建立真实的教学感受,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

1.文献学习: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认真地学习、研讨;2.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法,对学生数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是非观念 警醒 惩戒 适度得法 既往不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他们的是非观念、自控能力俱在形成之时,他们出现过错行为是最为常见的。然古语有云:小时拿针长大偷金。任何过错行为如不加以处置,任其发展下去都将铸成大错。因此。面对小学生出现的过错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加以处置,确保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应如何处置小学生的过错行为呢?

要谈及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处置,就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小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小学生过错行为处置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小学生过错行为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那么小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研究分析:大家知道小学生多处于6—12周岁的儿童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他们的行为大多凭其主观喜好决定,好奇、好动、随意性强是基本表现。他们的行为可塑性最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这个规律去正确引导他们,通过及时纠错培养小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是非观念,用以指导他们的行为,避免过错行为的产生。同时,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低,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尚浅,其行为往往表现为天真、幼稚、率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强化他们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确保小学生少出现过错行为。

小学生过错行为种类很多,有思想上的、有行为上的、还有日常习惯方面的。其处置方法不尽相同,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过错行为区别对待。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有一回默写古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错把“故”写作“敌”,教语文的邱昌生老师是这样处置的: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拧着我的耳朵,厉声地说:“你就这样对待故人?当头一棒打去?他还会是你的故人吗?”这事至今还留存在我脑中。不光是我,全班同学也从我的事例中受到了教育,再也没有人把“故”写成“敌”了。

还记得我6岁那年冬天。天气特冷,我拎着火笼与几个小伙伴爬到牛栏上方的稻草垛中,享受着稻草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正觉得美滋滋时,忽听到“你们给我下来!”的大声疾呼,原来是大哥看到了我们。我乖乖地拎着火笼下来,大哥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疾声地说“你疯了、傻了?!——拎着火笼上去,要是把稻草烧着了,你还有命吗?”我踮起脚说:“我以后再也不会了!”打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拎着火笼,钻稻草垛、茅柴垛了。

我们学校的班主任面对小学生乱扔垃圾是这样处置的:当他发现哪位同学乱扔垃圾后,找到该同学,面对全体学生郑重宣布罚他打扫卫生三天,如没打扫干净则重扫。同时宣布他可以监督其他同学,只要发现有谁乱扔垃圾,则余下的打扫任务由他发现的同学接替完成。

以上三例均为正确处置小学生过错行为的成功案例。在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处置方法中,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形象引导法、惩戒警醒法、重复纠错法外,还有示范引领法、典型推广法等。例如为了纠正小学生上课不良习惯之过错行为,教师要反复的给他们进行示范,指出正确的做法,如举手发言、听从指挥等。又如纠正小学生的违纪情况,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表扬守纪之学生,树立典型,用以引导小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和典型看齐,养成正确行为习惯。

要正确处置小学生的过错行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就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其一及时警醒的原则。如案例一的邱老师形象生动地指出我练习中的错误,将“故”和“敌”的区别一针见血的道明白,让我和全班同学终生难忘。还有案例二中的大哥,在发现我等的过错时,及时向我等指出错误并加以惩戒,告诉我等这种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正确引导了我等的行为,使我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我们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及时警醒原则,通过及时的警醒让小学生明白事理,纠正过错行为。

其二必要的惩戒原则。虽然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出现了过错行为,就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接受适度的惩戒,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对错误行为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训,改正错误行为。如案例三中的罚打扫卫生三天,其目的在于让小学生知道乱扔垃圾是要受罚的,从而养成不乱扔垃圾、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其三惩戒适度得法的原则。在对小学生过错行为的惩戒中,必须要适度,这个“度”要以不伤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原则;要以有利于小学生品德、毅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原则。就像魏巍老师的教鞭那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让学生产生敬畏、接受教训即可。这里的“法”必须确保不误导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让迟到的学生罚扫地的做法,就极易诱导学生产生劳动可耻的观念,是极不科学的做法。

第4篇

基本动作传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是运动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对小学教师而言,必要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是其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简单有趣的“操化”动作,更是多多益善。在一定的层面上甚至可以认为教师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基本决定了其教学能力,基本动作教学对小学生以后的体育态度行为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体育动作的储备和分析能力应会成为未来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

二、选择和分析案例的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师的精心设计或选择的相关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讨论,引发他们深层次思考,继而能长效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与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求知意识。对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要科学选择和分析案例,充分发挥其目标、激励、导向和标准等各项功能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积极吸纳案例中的积极思想和方法,也能避免体育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安全等各种问题的认识,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组织及融入游戏的能力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强化角色,注意团结,并从这些约束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可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常常率性而为,表现过度,也常会因此出现矛盾。因此,教师参与其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协调好游戏各方的关系,并带头遵守游戏规则,能为学生在各方面做出模范,创造相对公平和谐的游戏环境,也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效果。

四、设计器材和场地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2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的研究课题。

1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敏感

当小学生进入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身心迅猛发展,许多敏感的问题就会不期而至,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当他们自我感觉受到“威胁”时,便会恐惧,焦虑,不愿和他人接触,甚至疏远家人。

1.2 自卑

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当发现某些东西自己缺少时,便产生了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久而久之,如得不到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

1.3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他们不能够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家长关心少,时间长了,他们不愿和任何人沟通,也有些学生过于杞人忧天,心里总是藏着些什么事情,不和他人分享以至于解决,反而抱怨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1.4 冷漠

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1.5 焦虑

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第一,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双双外出打工,顾不了孩子,或者即使在身边也疏于管教,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状态,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第二,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不注意平时的言语及行为,却不知他们的某些不文明言语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去效仿,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他们不能够完全地判断事情的是与非;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把孩子完全推给了老师;也有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行,但由于自己能力水平、教育水平的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

2.2 学校原因

第一,学习、作业压力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实行着所谓的“素质教育”,一味地向孩子要成绩。

2.3 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学生接触多了会受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3 采取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

第一,家长首先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谈心,与孩子做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二,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听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或如何教育孩子等话题的讲座,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第三,孩子除了在家呆的时间很长以外,学校也是占孩子时间很大比重的地方,家长应与他们的班主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配合班主任解决。

3.2 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大力度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应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第一,坚持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学校的领导及班主任,不应以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不分所谓的“快慢班”,这可以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要经常开设班会,可以采取情境导入、学生讨论辨析等方式,或教师讲解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立即疏导。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有专业的老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订阅有关报刊,购买有关书籍,学生可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

第四,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文娱、体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将无声无息地打动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3.3 社会方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我们希望,社会应加大力量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免费发放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料。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却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二,政府部门联合学校开设孩子成长方面的讲座。政府部分同样可以联合学校给孩子们开设一些讲座,在讲座中,可以展示一些案例,正确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6篇

一、家庭因素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属于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受到父母甚至更上辈的百般宠溺。当这种宠爱持续时间一久,便会让他们慢慢丧失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最终让他们的感恩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特别是在笔者调查之后发现,很多的小学生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痛心疾首。下面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并整理的实际案例,我们不妨一睹:

案例1:有一天上课,我发现一名学生始终闷闷不乐的,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问其原因。原来今天是他的生日,当他的母亲因为临时出差,所以无法回家给他过生日。而当我再细问的时候,这名学生却说自己是家中的宝贝,父母给自己过生日是天经地义的。

案例2:有一天几名学生发生了口角,一名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的教育,告诫他们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事后,其中的一名学生扬言要给那位爱管闲事的老师一点颜色看看,并故意把那位老师的汽车轮胎扎破。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的小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极度溺爱,从而使得他们娇生惯养,心存优越感。也正是这一现实,导致他们不愿,也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一些问题。再者,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将孩子当作自身的私有财产,所以采取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进而让孩子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的心理。这时,孩子们自然无法再成功建立自身的感恩意识。另外,更有些父母将孩子当成“小皇帝”来供着,不论孩子有什么要求,只要父母能办到的便悉数满足。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便会变得骄横、放纵,不断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当父母不再满足自己的某项需求时,他们便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离家出走等来威胁父母。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不是良好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表面来看是彰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但实质上确严重阻碍了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形成。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懂得去感恩呢?

二、学校因素

如今的学校将素质教育当作发展的口号,但是回归实际来看,不论怎么去强调全面发展,最后依然是人才选拔为上,并将文化课的成绩当作最后的“敲门砖”。所以,为了让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提高上去,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将学习放在了第一位,进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老师和家长也常常对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只要你的学习成绩好,便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这便对孩子的认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以至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学习好,其他的都是无所谓的。另外,大部分老师都觉得孩子的思想品德再好,也无法体现在试卷上,因此他们在日常的课堂中很少融入感恩方面的教育,从而让小学生们无法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学到应得的东西。再者,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小学生浪费金钱、顶撞父母的情况,尽管很多老师都觉得这是一种“没良心”的表现,可是老师们却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所以他们无法及时对小学生做出感恩意识方面的教育。试问,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又怎么能成功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呢?

三、社会因素

当代的社会充斥着利益熏心、阿谀奉承,不仅无法让小学生感受到无忧无虑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反而对一下丧失道德和良知的事情绝对习以为常了。直至今日,我们反观互联网上的一些新闻不难发现,早熟、早恋都已成为了部分当代小学生的一个代名词。那么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网络的普及让大多数的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可以了解周边发生的琐事,但是由于这些琐事的质量参差不齐,小学生又无法第一时间辨别其好坏,从而受到影响,叛逆的心理越来越强,最终影响人格的建立;其次,由于社会被金钱的浪潮所覆盖,许多事情都被金钱所决定,比如“挟尸要价”,或者是“溺水者被救却无故失踪”等,这些事件不仅与感恩意识背道而驰,同时还会让小学生的意识生成变得扭曲;最后,社会上一些充满感恩的活动慢慢被人淡化,就拿端午节来说,许多人都将这个节日当作是假期,又或者是给领导送礼的日子,严重忽略了这个节日的本质。试问,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小学生又如何了解感恩、学会感恩呢?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卫生;健康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education on pupils' health and the health.

Chi Tian yi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income, health problems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elementary student's health and the health, ha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Government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in China and also gave attention to them bu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can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find and improve the method and think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 health

1.论文研究的目的

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小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人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注重这方面对孩子的培养,"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小学生由于年龄低,对卫生和健康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更谈不上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就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培养和教育,防止不好的卫生习惯渗入孩子的思想,那时在改变就会非常的困难。从小学生就抓起他们的健康教育,让良好的习惯伴随他们的一生。[1]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和研究小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为以后这方面的卫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论文是以我国的小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文的论题,选取了学校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卫生健康方面的专家和医生作为访谈对象,重点是结合本文的论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是从各种报刊资料以及对图书馆查阅,法规及历届的相关论文,同时还查阅大量有关学校卫生健康方面教育的案例,小学生的卫生与健康培养等文献书籍。

2.2.2.访谈法

本人到小学生的家里对家长和小孩的一些卫生习惯实地进行了走访;对此类学校的小学生卫生健康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与上小学生卫生课的教师进行交流,在社会上做一个小学生的卫生情况的调查,以便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的情况。

2.2.3系统分析法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利用卫生与健康重要性、小学生各册三生课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提出各种有效可行的对策,选择最佳措施和策略。

3.小学生卫生与健康的调查结果

3.1成长阶段卫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学生,这当中小学生就有一半。他们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保证,是我国人才储备的希望[1]。只有加强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卫生、健康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够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更好的去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加强宣传和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帮助下,他们能够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出健康的体魄,有着丰富的卫生健康知识。[2]因此,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去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学校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保证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家庭、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也是如此,深入的开展和普及保健知识,全社会也要去开展这项活动,为我们下一代的身体素质,健康的成长奠定基础。

4.小学生存在的卫生与健康分析

4.1学生常见病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常见病症,主要表现在视力下降,体能跟不上,农村孩子营养不良等。结合体育老师调查的数据得知,许多小学生肺活量、爆发力以及体能都在逐年的下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原因有很多,但是课业负担重、体育课程的减少、体育锻炼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孩子的饮食无规律,摄入了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垃圾食品,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没有有效的截至,也是孩子营养不好的原因。

4.2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健康也是关键和重点,因为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成影响[2]。我国当前社会节奏快,人们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在增加,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受社会的影响和课业负担的影响,他们的情绪低落、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和他人发生矛盾。学习不积极,困惑等多种表现。这其中包括了社会、教育部门、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跟不上,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父母没有能够好好的引导,三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等等。

4.3学生个人卫生习惯问题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个人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修养和文化水平高低的体现。[3]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小学层面上的教育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表现出来的,孩子在吃饭和饮食的过程中不洗手,直接用脏手去拿食物。手指甲过长,衣服不经常换洗,袖口、领口非常的脏。还有时写字和看书时的姿势不正确。还有就是孩子的公共卫生意识非常差,随地吐痰,乱让瓜果皮屑,喝不干净的饮用水等。

4.4学生运动时间不足问题

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也是问题的根源,学校和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总是要求他们学习,报一些课外补习班。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造成了运动时间的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知识学生的好活动时间减少,还有就是有的学校缺少场地,导致学生们对运动缺少兴趣。体育器械的落后和不足也是问题之一。只有教育部门和社会、家庭转变观念,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小学生卫生健康淡薄,常见病发生多。小学生卫生习惯极差,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体质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疾病等健康问题。

5.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其一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

5.1.3小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及锻炼时间不足。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没有形成,很随意,很邋遢。学生每日的锻炼时间不足,原因有二,其一是课业负担过重,其二就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情况更为明显。

5.2建议

5.2.1针对学生体能、视力、营养不良的问题,加强其危害性的宣传和教育。

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从己做起,多运动、注意用眼卫生和饮食;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常见疾病的监控,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改变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也要增加财政的补贴力度,改变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书写姿势[4];国家应该继续实施给小学生的营养餐计划,并把这项工程持续下去,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周边小卖部的监督力度,对一些三无食品严格监督,杜绝上市;教育部门应该督促到位,教师应该减少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数量,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家长要控制好孩子对网络游戏、电视、电脑的依赖,增加他们的体育锻炼。

5.2.2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每个小学都应该贯彻实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设立专门的学校卫生人员。建立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和老师沟通,发现孩子出现心理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4]。增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多锻炼舒缓他们的课业压力。经常组织班会让学生多发言、多交流,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要让家长过分的要求学分,给孩子以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

5.2.3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社会、学校等公开场所进行大量的宣传。也可以进行专门的个人卫生习惯知识讲座,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教育环境,也可以利用板报和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个人卫生好的个人,鼓励卫生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荣辱观。参加社会层面的卫生、健康活动,让学生参与更为广泛的卫生宣传,培养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观念。

5.2.4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学校还要建设宽敞的健身环境,购置花样繁多的建设器材,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积极锻炼。在户外可设置健身休闲设施如上肢牵引器、单双杠、扭腰踏步机等等,有了到处可见的体育运动器材,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致和意志就会增强。学校还可以组织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组建学生体育运动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安排一些运动类的比赛项目如跑步接力赛、拔河、球类等。学校还可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创编出活泼有趣又安全可行的体育游戏、健美体操等。

6.结语

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后应该认真注重宣传教育,注重实践体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努力上好每一节卫生与健康课,不断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质量,让全体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卫生纰漏引起疾病的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校卫生预防工作,使全体师生讲卫生、有健康、懂健康,能够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岁月。

参考文献

[1] 侯虹霞.谁为中小学生的健康买单[J].山西教育,2009(12).

[2]徐春英.中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J].职业与健康,2009(9).

第8篇

关键词:教育 家庭 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上要获得一定生存空间,除去要拥有一定专业技能外,人的品格、性格、品质、心理素质等也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未来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我国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意识浓烈。现代家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溺爱表现的十分严重,很多家庭往往是几代人围绕着一个子女在转,子女想要什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都要给予他们,这种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自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集体,对于他人却十分冷漠。

2、铺张浪费,攀比现象严重。在一些小学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比吃、比穿、比用,浪费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的子女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存在这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等等,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家庭教育无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向子女灌输的都是那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对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则少之有少。这些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质。

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现代社会人的压力十分巨大,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只知道拼命赚钱,满足小学生的各种物质需求,对于小学生的照料和沟通时间十分有限,对于小学生心理所想了解的不够彻底。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从小便失去父母一方的关爱,家庭生活中缺少温暖,造成了这些小学生自我性格的偏差,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种种障碍,社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1、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人品质的高低、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了解小学生自我真实的想法,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时,家长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小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小学生的物质需求。通过思想上的沟通,了解小学生们的所想,所思,观察他们,聆听心声,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夯实必要的基础。

2、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种不适应性及产生相关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笔者认为首先家庭教育要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活动。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协调性。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等现实状况,因此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应该在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发展自然规律,符合小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一般而言,小学生的自我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思维意识形成雏形但不成熟,二是行为意识强烈但自我控制力不足,这个阶段的他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好动性、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够,不能全面正确的意识到自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于小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小学生品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具体而言,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游戏,让小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4、利用《品德与生活》积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明理和导行。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诸多不良习惯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参加劳动,不热爱集体等进行认真分析并总结其危害。同时将一些先进事迹向广大同学进行认真讲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更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各种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品质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是要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在游戏中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品质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雯.中国教育思想史[M]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成瘾;心理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5-0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迫于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和周围人交往,一心扑在学习上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中小学生往往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些“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出于内在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来满足各种心理需求,如教师的关注、家长的奖励、同学的钦佩等。他们是“学习成瘾”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业以外的明显特长和爱好,也缺少好朋友。这样的“好学生”进入大学后,当发现学习不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时,就会出现成长的垮塌。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学习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疾,对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预防和消除学习成瘾,化解学习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概述

学习成瘾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其全部精力倾注其中,仅仅把学习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追求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成瘾行为。由于对学习时间的失控,以及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学生会对学习欲罢不能,如同酗酒一样,难以自控,造成生物钟紊乱,昼夜颠倒,视力减退,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度学习还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习成瘾使中小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对社会形成隔离感,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这类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毫无兴趣,消极地逃避现实,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封存于内心,造成情感淡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认知模糊且迟钝等诸多问题。

二、中小学生学习成瘾的心理原因分析

学习成瘾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管理的缺失是造成学习成瘾的普遍原因,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小学生学习成瘾问题之所以在我国日益严重,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认可,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不断的学习激励,使他们成为单一的“学习机器”。在此,笔者首先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解释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再从外部激发因素和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小学生学习成瘾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分析

“学习成瘾”的形成机理如同酒瘾一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1]。中小学生在进入校园后,经过一段沉默的适应期后,有些学生发现如果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一方面能够获得教师及其他人的称赞,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和同学交往产生的不适应,回避紧张的情绪体验。在这两方面思想的强化下,一些中小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依赖,这样,由操作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学习成瘾”。而后在长时间获得别人的称赞和回避紧张情绪等正性结果的强化下,学习成瘾就得到了巩固,成为中小学生依赖的一种行为。

中小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适应,如内向的学生因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茫然而逃避社会生活;一些中小学生因在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受挫转而寻求学习成绩方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等。因此,中小学生会由于自身需要无法被外部世界满足,且教师和家长不断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强迫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自我迷失,无事可做,只好转向书本,在书本中寻找自己的精神需要,并且通过优异的成绩在教师等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和被需要的感觉,他们逐渐离不开学习这种行为,进而产生了对学习的依赖,对别的事情毫不关心,失去兴趣,由此形成了学习成瘾。中小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很多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对尊重和爱的需要的满足,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畸形[2]。于是,这部分群体便将现实生活中对尊重和爱的寻求转向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得到的尊重与关注。

(二)内部心理机制

1.疯狂学习带来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被他人与社会认同,需要一种归属感。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中小学生之所以会学习成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带给中小学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现实中,我们经常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却可以对自己进行优化,他人也不拒绝。所以,对方所接纳的,实际上就是个体自我展现的最优异的方面。这样,在学习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以别人对自己的赞许表现出来。由此,在一种自我主宰的氛围中,学习便给了中小学生在其他方面所不能获得的认同感。另外,中小学生在教师、同学中能受到礼遇,感受到教师、同学对其的接纳,就会把学习中的各种主观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规则变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系。而他们越是形成了与教师、同学赞许相符的价值观,就越能从学习中找到归属感。

2.疯狂学习让中小学生保持持续的激情状态

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会影响认知过程,长久的激情状态则会抑制个体的正常思维。根据脑科学研究,当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经常集中于某一个范围内时,就会对其他的脑功能产生抑制。反过来,抑制的倒摄作用又会使兴奋的区域更加兴奋。持续的兴奋状态,会让个体加深对所关注事件的印象,理智下降,容易深陷其中。学生刚开始投入学习时,可能是为了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孤寂,逃避现实生活的某些无奈。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状态,他们就发现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逐渐地进入一种激情状态。这样他们就会越发容易接受这个学习过程,接受这样的状态。相应地,就会形成新的关于个人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即他们的认知图式发生了改变。虽然这种新的认知图式与对客观现实社会的认知图式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中小学生还无法分辨或不愿分辨这种差别,主观上倾向于选择独处学习,所以,他们常常会渴望学习,而在放下书本后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感觉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自己,且不采纳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的建议。

3.逃避心理、宣泄心理与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中小学生面对的压力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承担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面对沉重的心理压力和需要承担的繁重学习任务,缺乏竞争力的个体就会产生宣泄心理与逃避心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通过心理补偿机制来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需要满足感。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而优异的学习成绩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学习给了他们从现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只要自己成绩优秀,就可以得到教师及同学的认可,让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和痛苦。正是由于逃避心理、宣泄心理和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使得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们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自拔。

三、学习成瘾的解决对策及心理干预措施

“学习成瘾”本身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当中小学生陷于学习成瘾中时,他们往往缺乏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制力。在这种状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防治中小学生学习成瘾是家庭、学校、社会和中小学生自身互相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护网络。一方面,要立足于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渠道加强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增加相互之间感情交流时间和内容等措施;学校应进行理想与成才教育;社会防范的重点是从源头上把关,发展出全面健康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中小学生的自我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自制力,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必要时需要加强心理干预。

(一)行为主体的自身调节

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小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一是自我反省。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是要学会科学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一个人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能自我膨胀,也不能自我贬低。要善于发展自己的长处,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三是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同学、朋友、家人、教师都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主动找他们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校园的心理咨询室让问题得到缓解,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杂志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四是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及责任心、服务意识等,让自己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情。五是要树立目标,用目标机制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通过心理辅导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瘾”心理

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让中小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逐渐从心理上摆脱对个人世界的依赖。事物的改变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要从认知上改变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瘾”心理。首先,让中小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们发展的关键。要指出“学习成瘾”对他们造成的危害,如交际淡薄、性格孤僻、社会适应不良、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心理发展等。对“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需协商共讨,找出他们个人世界里所逃避的需求,包括交友、自我实现、情绪宣泄、寻找快乐、缓解压力等。要寻找现实中的资源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关注,建立安全感、树立自信心。另外,要加强中小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面对困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而不是仅仅通过学习来补偿。

(三)必要的心理干预

对学习成瘾的中小学生必要时要进行心理治疗,如采用行为治疗、厌恶疗法等。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系统脱敏

既然“学习成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所以消除“学习成瘾”的办法便是使这种条件反射逐步消退,“学习成瘾”便会容易根除。

在资料查找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成功消除学习成瘾的案例。其治疗过程是这样的: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家长与行为主体双方协商,制订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学习时间,并逐渐增加娱乐时间,尤其是和家人、朋友的娱乐时间,最终达到适当的学习时间。学生原来每天沉溺书本14小时以上,在治疗的第一周减为每天13小时,第二周每天12小时,第三周每天11小时,第四周每天10小时,由家长监督完成。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天发放适当的代币,到每周末兑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惩罚,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则记录一次,累积到每周结束时扣取相应的生活费。这样,在两个月后,这名学生已经可以适当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了。

2.代替疗法和厌恶疗法

中小学生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要使其不整天陷于书本,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来替代,如游泳、打球等。在左手腕戴上粗的橡皮筋,当有忍不住学习的冲动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这样就能转移并压制这种冲动。拉弹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只有适当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帮助中小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学习行为,减少学习成瘾带来的心理伤害,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的需要。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联合起来,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避免过度学习,预防学习成瘾行为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