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时间:2023-09-19 16:20:38

导语: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第1篇

19世纪初,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并提出“洪堡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传遍世界各地。其中“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首次指出了了科研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前,中世纪大学更多地被视作教学机构,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中明确提出科学研究应当与教学相分离:“既然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就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其唯一功能。”然而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念却能够迅速得到各地的响应,这是因为虽然在此之前的大学以教学为重,但是科研工作也同样存在于大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教师在工作中自发地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每位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纽曼的观点受到了所处时代的限制,他认为大学的唯一目的是培养学生,严格分离了教学与科研,事实上教学与科研的绝对分离实际上并不现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洪堡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才能够迅速被大众所接受,科研工作自此正式成为大学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关系的现状

(一)高校评价标准不统一,片面追求科研指标

目前我国高校可以分为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等。研究和教学所占的不同比重是不同大学的区分方式,然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介于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之间,而在这些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具体是如何分配的,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界定标准。另外对高等院校这样的分类方式在择校过程其实并没有受到学生的关注,学生似乎并不在意自己进入的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还是一所教学型大学,学生、家长以及高校本身,都更加看重高校的排名高低,而目前形形的大学排名层出不穷,各自遵循的评价标准都不相同,由于教学指标相对复杂,而科研指标明确可量化,由此逐渐形成了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不正之风,继而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高校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出于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追求,各高校往往都会在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以期做出成果,提升学校声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当地高校的实力,也会针对科研项目提出有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因此相比于科研,高校的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即使是以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为名进行的教学投入,也会采取依据科研产出为指标的考核方式,仍然变相地提高了科研的地位。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能享受到的资源在比例上严重失调,高校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长此往复,高等教育终将走向只重视科研的极端,教学工作成为科研工作的附属。

(三)教师考核重科研成果,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资源分配的不均无形中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选择妥协,对教学工作投入的降低最终会导致师生同时失去课堂教学积极性。重视科研工作的高校普遍实施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教师为了完成科研指标,不得不在科研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忽视教学工作,只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会在教学工作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和心思。这样的教学态度将会导致教师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毫无创新,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课后师生之间更加缺乏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师生联系局限于课堂,而课堂质量却得不到保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令人堪忧。

(四)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两部门没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看重教师科研成果,注重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很少关心科研成果对实际教学的影响,更不考虑是否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而教学部门只关注教师日常授课情况,不关心教师的科研项目,更不能利用科研促进教学改革。这两大部门之间的沟通缺失割裂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统一关系,给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高校有关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匮乏。即使是采取了有关措施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需要监督机制的保障。教师与学生面对高校目前教学与科研比重不均的现状,多少都会产生一些想法,因此高校需要设置合理的监督制度,让教师与学生的意见能够有正式的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便学校即使调整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学校事务的顺利开展。

三、平衡我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一)明确自身定位,建立统一的高校评价标准

各高校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在高等教育事务开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分别占据多少比重,并且明确围绕自身定位安排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关部门也应当对各类大学的划分制定相关标准,并且建议学生在择校时将这一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促使高校时刻重视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二)合理分配高校资源,平衡教学科研投入

依据明确的自身定位,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当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投入。在建立了客观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之后,高校不仅需要保障自身的科研实力,也需要提升教学质量以符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充足的教学资源投入必不可少。高校应当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升级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提升教?W水平的培训;高校与高校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教学与科研要齐头并进,良好的师生参与必不可少。因此面对教师被繁重的科研工作所累,无暇顾及教学水平提高的现状,高校首先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再片面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达标,而是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以此促进教师调整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的精力投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第2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 高校教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一、以教学工作为载体,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1.教学工作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核心,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突破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教学过程能激发教师对科研的思索与研究。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己探索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过程。从教学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作以客观地评价,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作以规划和分析,更能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这些环节都可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学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方向。

3.教学能培养和推动教师走向科研,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只有在不断创新、吸纳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而这种创新和吸纳过程就是教师从教学走向科研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先把握好教学关,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内容,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做到边科研边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型的全能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科研过程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提高教师素养及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2.科研成果能够扩展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时,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就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被补充进来。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课题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3.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对于不同专业来说,实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科实验、实践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经验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校和学院资金的投入,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同时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好的场所,很多教师都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科研的基地。

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它们都是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都贯穿了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教学和科研都可以很好地统一于同一主体中,那就是高校教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补的角色,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一般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的这一活动主体中相互结合渗透、相辅相成,已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清明.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5

[2]陈红.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带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5-46

[3]刘献君.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闭[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

[4]董文明,吴荣书,林奇,龚加顺,高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5-7

第3篇

一、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1.制订实验课的提纲和计划。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课题、实验时间、实验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验进度、实验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安排上机实验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验要有实验提纲,要指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布置实验内容和步骤,要指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要对实验后的思考题给予提示或指导。

⒉硬件环境的准备。实验课所用的计算机都要运行正常,相关设备(如投影仪、UPS不间断电源等)要配备齐全,无故障故障运行。

⒊软件环境的准备。结合教学和实验的需要,预先安装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软件,并调试好。

⒋教师组织学生上课的准备。教师要对实验课的全过程做合理安排,科学管理。首先要让学生编写好实验时上机操作的程序或上机操作的内容;其次要进行合理分组,“定人定机”,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和管理;再次要预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计算机及投影仪等设备会出现某种故障等,这些相关问题都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想好排除“预案”,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最后要严格管理,保持良好的实验秩序。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教导,积极引导,巡回指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比如,教师讲解Windows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可以选择了Windows中自带的“纸牌”游戏。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师一步一步演示Windows窗口的操作和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时,他们都非常认真地看。示范一结束,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及时纠正,并不断地练习,直到能熟练地完成各种操作。

2.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信息技术操作课是趣味性很强的,但有些学生常常因自己的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平时实验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就越旺,知识迁移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

3.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Word2003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艺术字的基本操作方法时,可以把图像、表格等设置格式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好习惯。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信息技术实验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后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衔接自然,协调有序。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些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信息技术实验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通过体会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充足,并要求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大胆探索,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五、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及时总结实验中的收获,对实验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实验报告中学生要写出自己编写的或经过调试修改后的程序清单,要完成实验提纲中的思考题及实验课上布置的作业。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阅,以了解和掌握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教学范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教学具有无限的知识领域,是一种可提高个人全面素质的学习导向科目,对学生熟练学习其他科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特点激发出来,那么这样的教学则是失败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特征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把班级中的学生看成是重点,而老师是“重点”的辅助工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主置,通过言语和动作传达给学生已被关注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开发学生的特殊潜力,还会使学生产生被尊重感,进而学习尊重他人。这对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对社会人士及对亲朋好友的尊重,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对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作用。

2.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激发力和调动能力的学习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有效教学的探究性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命令,将学生带入一个探究和试验的环境中。若是这种方式放在语文教学中,更会引起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并认真地学习。而这种学习的方式则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将学生引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为学生设立一个新颖、独特的主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探究,并对探究结果加以总结,然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总评与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获得很多相应的知识量,对事物的研究与考查也得到锻炼,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热爱探索精神,更明白同学之间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3.目标性

有效教学方式中的目标性非常重要,具有目标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遵守活动规律的同时通过短时间、小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成绩很重要,学生的知识和掌握程度、智力情感的培养、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学习也同样重要。因此,明确的目标性可以使教师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正确目标为目的,并有效地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的目标性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4.应用性

有效教学方式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次应用,因此它的实用性比较强。例如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意义,再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素养融为一体,并注重在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方法不仅锻炼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的能力,而且增强语文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有效的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预期设定,是对课程目标的更深层次的优化。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方向和计划。因此,教师应该设定一个有效目标。这里的目标设定不是简单的备课过程,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在设定目标之前,教师应该先对语文课程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对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定课程目标。最后,教师为学生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从而制订出方案。系统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课程目标。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课程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两个目标一起实现。

2.有效的问题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的问题设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太普通就是没有实用性,造成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有效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互相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换思想,由此提高文学素养。

3.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课堂常见的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和教师有效互动。有效互动指学生可以自主地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在情境中展示个性,大胆提出想法,和教师交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努力,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下,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模式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来说,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5篇

>>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 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浅析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认识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 民办本科高校教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论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初探 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关系 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关系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探析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教学科研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关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张茧,刘爱民.教学名师优先晋升教授 湖大率先出台激励措施[EB/OL].湖南:红网,2006-10-8. http:///c/2006/10/08/997398.htm.

[6]程蓉,王春,罗倩.SCI,是舞台还是羁绊[EB/OL].山东:山东大学(威海)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http:///show.jsp?aId=220&classID=050320091800675976.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54-02

一、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的意义

1.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科技、学术、文化、思想等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过程。高校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的文化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相结合、相促进的过程,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会导致高校教育改革导向的变化。高校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传播国内、国外的先进科技和学术成果,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国际融合,加深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更新教育观念,为创新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从而弥补教学资源的匮乏。教育家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一种国际的、多元文化的维度一体化到制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有利于各高校之间思想、学术、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水准和科研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注重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和管理,从而拓展自身办学空间。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活动,高校可以直接引进优势教育资源,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关系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大幅度提升,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改善学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3.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是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促使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区域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学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好,才能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区域教育国际化通过区域间、学校之间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趋势,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交流必然会推动区域国际化的发展和创新。

二、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展国际性学术问题的专题讨论活动、共同研究课题或研究合作领域的项目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和科研存在脱节现象,阻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教学和科研存在脱节现象是高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由于很难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中找到契合点,使得二者的关系产生了对立的倾向。一方面,一些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难以做到教学和科研兼顾,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国际性的学术活动,这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注重科研,科研处于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高校注重教学,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而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需要二者的相互协调和融合,才能加快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2.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不重视,经济投入少,阻碍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降低办学成本,规避教学风险,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认识还不够充分,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对象还需进一步提升,高校与国外一般大学或机构合作较少,与国外学者的合作不多,并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成果、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小、期限短,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不能在短期内有所提升,阻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3.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自我选择促使教学和科研国际化进程迟缓。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校和学术上的认可,非常重视参与科研工作,但是,由于科研工作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活动,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是与国外的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科研工作的艰难,迫使一些教师放弃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参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机会屈指可数,延缓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

三、高校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的基本途径

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必须要建立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涵盖国内外学术研究基地,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拓展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渠道,推出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理念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国际化。

1.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人才是教学和科研的融合点,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首先,创办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基地要借鉴世界著名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按照国际一流院校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标准设置课程,采用权威的国际通用教材和英文授课模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指导培养工作,定期为实验基地学生上课,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研究和国际交流;第二,促进国际间的人员交流。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人员流动性是衡量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选派教师赴海外学术访问、进修、科研合作等。同时可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为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在科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丰富的、有价值的文献、馆藏资料和电子文件等信息资源成为教学和科研国际化强有力的推进器。第一,我们不仅要追求信息搜集的数量,也要追求教学和科研信息的质量。通过在外文杂志上发表文章,建立关于学校、院系、研究机构等网页,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国际间的参观学习、合作办学项目等渠道收集和传播教学和科研信息,使教学和科研信息能够及时与国内外院校进行交流;第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的教育信息,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传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获得国外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专业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学术理解上的一致,另一方面实现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国际化,这对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

第7篇

关键词 科研成果 转化 高校教师 作用

一、引言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一支主力军。

科研成果转化通俗地讲就是要把在实验室生产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企业生产的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指的是把高校中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使科研成果产品化、规模化、市场化。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高等院校是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地方,是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产业技术升级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行业特殊性,使得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向社会生产活动的转移受到限制,大量的高校科技成果无法被应用于生产实践。统计显示,我国高校每年有近万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0%以上的成果被称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填补了国内空白,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占1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转化率相比差距甚大。

当前,如何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三、高校教学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主要职能,二者在高校的发展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传播给学生,这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科研和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矛盾对立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对科研和教学的辩证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平衡发展。

四、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一)深入实际找课题

严格说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为生产服务。即使是基础科学研究,也是为应用研究服务。一个人如果不是单纯为了出成果而搞科研,那么在开始一项科研时,他首先要确定这项科研是否有价值,是否容易转化为生产力,而确定一项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容易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看生产实践中是否需要它。高校教师更能深入企业调查了解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或深入市场研究社会需要但市场上处于供给空白的课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得到的成果不仅容易转化为生产力,而且高校自己开发生产也会有好的收益。

(二)调研认真、细致

高校教师在生产之前,先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什么课题需要解决、什么产品需要生产,而且搞清楚这些课题、产品是否有人在研究、生产,科研工作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大的研究开发空间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才不会浪费人、财、物力以重复别人的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达到成果的高效转化。

(三)产学研结合力度强

高校教师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同时,利用深入企业和市场第一线的大好时机,与企业进行广泛交流,来增进了解,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企业更多的资金和转化方面的支持,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保证中试环节的资金投入。另外这也能保证企业稳定的高新技术来源,做好企业自身的技术储备,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成果共享。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

(四)注重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成果转化的积极作用

我国高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成果问世,如果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规范,执行制度不严格,会造成大量知识成果流失严重,对高校科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知识产权制度是科研机构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法律武器,是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校教师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建立了健全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开发、技术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开办学术交流,提高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学术交流,可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可促进多学科科技人员组合成科研团队,可加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促进高校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可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加强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促使高校科技人员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为他们的科研提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信息,拓宽高校了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对高校科研工作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五、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校的人事考核政策

为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职称晋升考核时可以把“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加分指标,这样的政策导向可以使高校教师在科研立项时,更多地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

第8篇

近年来,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凸显了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新浙江树人大学成立后,由于教师的学科意识和观念十分单薄,学校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学科建设工作,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专业建设上。2003年升本后,特别是2005年后,学校为更好地开展本科教育,更快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工作,把学科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2003年,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归属”的要求;2004年,启动了校第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3个校(A)级重点学科、6个校(B)级重点学科;2005年,制定了《浙江树人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05—2010)》;2008年启动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6个校(A)级重点学科、5个校(B)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T)特色学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国际贸易学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第五批重点学科;2009年高等教育学被增列为省高校重点学科后;2012年共有7个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12年学校科研实力位列全国民办高校首位。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应处理好的关系

相比其他老牌的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升本”时间短、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办学质量提升千头万绪等,为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特别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和教学是现代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是代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分类,主要是基于科研和教学的地位侧重所作的划分。我国民办高校自诞生起,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学是其各项工作的中心。同时在其办学的早期,也是为了生存,民办高校只集中资源搞好教学,相对轻视甚至忽视科研,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基础十分薄弱。随着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和纷纷升本,科研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目前,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意义,科研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但也有少数民办本科高校还未把科研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个别学校领导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认为科研只会和教学争夺资源,科研建设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对科研的忽视,必定会阻碍本科高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诚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仍是其根本任务,教学仍是其中心工作,但民办本科高校仍须审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强调教学的根本性,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无法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上与科研实力雄厚的老牌公办高校竞争,但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应用性研究为突破口,面向地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也应该面向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教学研究。面向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保证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知识创新,经过不断创造、积累、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是高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教与学的基本单位。学科与专业是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从专业与学科的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划分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学科主要与科研相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和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与教学相联系,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在各项工作中应以教学为中心,且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实力比公办高校弱的多,学科建设又较落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适合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实际。因此,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初期,在处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时,应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但要把专业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框架和视野下来进行,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同时民办本科高校也要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因为作为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层次和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实际工作中,民办本科高校应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切二者的联系,恰当发挥二者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并不断充实、提升二者的内涵,使之共同为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服务。

(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搞学科建设就是抓科学研究。学科是人类长期对知识进行创新、积累而形成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探索新知、创造知识的活动。因此,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永恒动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在学科建设中,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抓住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学科队伍,培养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基地的水平,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为科研打造更优越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优秀的学者,促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汇聚更多的学术资源,更有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不过学科建设又不等同于科研,它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平台建设以及学位点建设等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升本后,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而在学校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后,可把工作重点从科研工作逐渐转向学科建设工作上来,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从而带动学校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抓学科建设,首先还是要明确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仍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推动学科创新;同时,还要做好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建立科学的学科管理模式、凝练学科方向以及合理构建学科梯队等工作,推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学科建设涉及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构建、平台建设和资源投入学科环境营造等方面,如果民办本科高校对所有方面齐抓共管、不分轻重,只会延缓学科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当前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应先找准决定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并着力进行建设,进而逐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科建设规划是对学科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是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的过程和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层面,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科底子薄,建设历史短,理论水平弱,建设经验少,更应该注重做好学科规划的顶层设计。民办本科高校顶层要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科建设的分管领导,根据民办高校“精简、高效”的管理原则,指派专人负责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的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学习公办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制定学科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可选择1—2个符合社会产业需求又能带动学校主体学科水平提升的学科,集中资源进行建设,从而带动其他学科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加强科研工作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做好科研工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民办本科高校一定要加强科研工作。民办本科高校应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对教师明确提出相应的科研要求,把科研业绩考核作为对多数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在校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自由的良好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开展基础研究困难大,也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公办高校竞争,在学科发展中,应把科研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另外,民办本科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当今整个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变化,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些方面都迫使民办本科高校大力加强教学研究。为此,民办本科高校也应该把教学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设好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实践科研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②。学科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是打造高校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学科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受益面宽,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学科平台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大对学科平台建设资源的投入。平台建设的资源主要指相关基础设施,包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站、工作空间及所需的经费等。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研究基地、共建载体和工程中心等,或与企业联合建立有关平台,既可以获得较充足的建设经费,又可以提高学科的影响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三是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资源紧缺,要从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高度统筹各学科平台的资源建设,科学调配,并促进资源共享。四是要完善学科平台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提升学科平台建设水平。

(四)及早布局研究生教育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专业生活满意度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对现代人而言,职业在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体获得经济报酬、满足个体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方式,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性职业,是一种地位较高,以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职业。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经历构成其专业生活内容。专业生活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教师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专业生活质量作出的主观评价。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迅猛增加,而高校教师人数并没有实现与学生的成比例增长。为了防止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的监管力度。然而在对高校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很多资金、鼓励措施并未到位,使得教师科研无经费、教学靠摸索。这些都大大加重了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压力,降低了他们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所以对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相关研究已经从工资报酬、工作环境、领导管理、进修提升等外在维度对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主要从高校教师的个性因素如知识、能力、动机、兴趣、价值观等给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带来的影响进行考察。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研究凸显了对高校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关注。专业生活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自我意象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对唐山市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情况作相关研究,以期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全面了解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专业生活的关怀和指导,给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减少他们的事务性工作,这是领导和激励高校教师的根本。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主体由35道题组成,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生活满意度涉及备课、上课及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共18道题;科研生活满意度包括科研动机、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评价,由11道题组成;其余的6道题目测查的是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满意度情况。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即完全符合为5分,较符合为4分,不确定为3分,较不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其中有2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采用分半信度进行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 研究对象。研究对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四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专职教师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4份。其中男教师82人,女教师92人,已婚158人,未婚16人。年龄分布情况为:有22人处在20~30岁,31~40岁的有75人,41~50岁的有63人,其余14人处在51~60岁。取得学位情况为:学士36人,硕士136人,博士2人。职称情况为助教19人,讲师38人,副教授102人,教授15人。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师为60人,从事社会科学的教师为114人。

3 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l6.0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处理,主要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 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一般情况。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的各维度总分除以相应题目数量,得出每位教师各维度均分。将得分在3以下的教师认定为对其专业生活不满意,得分在3~4的看做中间状态,得分在4~5的视为满意。依此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唐山市高校教师对其专业生活的满意程度多数处在中间状态。有74.1%的教师对其专业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处在中间状态,63.8%的教师对其教学生活满意度处在中间状态,对科研、社会服务生活满意度处在中间状态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7.3%和50.0%。对总体专业生活感到不满意的教师百分比是7.5%,感到满意的有18.4%;对教学生活感到不满意的人数百分比最少,为6.9%,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学生活感到满意的29.3%为最多,恰恰是不满意百分比最高的社会服务成为教师感到满意百分比最多的一维,也就是说对社会服务生活感到满意和感到不满意的教师都是最多的,百分比分别为13.2%和36.8%。从统计结果来看,对科研生活感到满意的教师是最少的,仅为15.5%。

唐山市高校教师对科研生活满意度低的原因:科研生活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唐山市各高校均缺少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缺少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教师合作科研的氛围不浓,进行研究几乎都靠单打独斗,这严重限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教师科研生活的满意度。

2 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不同维度的相关情况。对选取的唐山市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不同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唐山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生活满意度方面两两相关。具体而言,教学与科研相关系数为,545,教学与社会服务相关系数为,521,科研与社会服务相关系数为,526,都达到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且每两个维度的相关都在,01水平上显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实施,三者尤其是前两者的关系一直被模糊的认识,有重教学而轻科研、重科研而轻教学两大倾向。教学生活满意度与科研生活满意度的中度相关从满意度的视角证明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3 个人背景因素与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第一,高校教师性别与专业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性别对满意度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也对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无论其总体还是各个维度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t教学=2.06,t科研=2.22,t社会服务=.09),男性教师的满意度水平远远高于女性教师的满意度水平。一般而言,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男性比女性自我评价更高,自我效能感更强,在涉及由自身因素导致的专业生活满意度问题时,男性教师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水平就不难理解了。如教学维度中“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满意,备课时能得心应手”一题,有83%的男性教师选择了比较符合及完全符合,而只有51%的女教师做了如此选择。76.8%的男教师认为“与同事相比,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加令人满意”,而只有47.8%的女教师持这样的看法。 对科研生活满意度具体题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67.1%的男教师、54.3%的女教师认为自己在研究中,发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并对此感到满意,有70.7%的男教师、42.4%的女教师认为自己的研究生活比同事更加充实和富有意义。在社会服务生活满意度中,73.2%的男教师认为能在社会服务生活中体验到充实和快乐,而只有45.7%的女教师有这种体验。第二,高校教师学位与专业生活满意度关系。高校教师学位是否对专业生活满意度有影响?本研究对学士学位教师与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进行了差异分析。鉴于本次样本中只有2名博士,故将硕士、博士看做同一类人群,将其与学士学位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平均数做t检验。结果本次取样中学士学位教师与硕博学位教师相比,除了社会服务生活满意度外,在总体的专业生活满意度及教学、科研生活满意度上都表现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满意程度更高的倾向(t总体=-.54t教学=-.13,t科研=-1.98)。但只有科研生活满意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在科研生活满意度上,比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更满意,这种差异在,05水平上显著。应该说,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对研究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更强的研究能力,能够预知研究过程的艰辛和快乐,对研究赋予更高的价值;而学士学位教师应该说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且唐山市各高校教师的合作研究氛围不浓厚,研究几乎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另外,经统计发现,学士学位教师只有8.3%的人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研究经费,研究经费的满意度是3.083,而55.8%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对研究经费的平均满意度是3.486,二者的差异在.05水平上显著(t=.037)。这一切都使得学士学位教师比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在研究生活中具有更低的满意感。第三,高校教师从事专业与专业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运用t检验对从事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进行差异分析表明,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从事社会科学,唐山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生活满意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会科学教师的满意度有比自然科学教师满意度更高的倾向,这使得高校教师总体的专业生活满意度在不同专业上呈现出显著差异(t=2.00,P

4 不同年龄阶段、职称、婚姻状况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情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年龄阶段高校教师专业生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专业生活的总体满意度(F总体=2.39),还是具体维度上的满意度(F教学=2.06,F科研=2.22,F社会服务=.09)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实,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专业经历上各有特点。如“80后”年轻教师从教时间不长,缺少专业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专业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但他们经历的负性专业生活事件也相应较少,他们思维活跃,自信果敢,不墨守成规,对工作充满热情,报效祖国和社会的心情迫切;由于和大学生年龄接近,他们更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交往沟通更容易;40岁以上的教师,专业经验丰富,各种教学方法、研究方法都驾轻就熟,他们思维缜密全面,有的在专业上已具有一定造诣。最重要的是任何年龄阶段的教师在评判自己的专业生活时,其设定标准通常是与其年龄相仿的同行做比较。这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专业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同样的方法应用于不同职称的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其专业生活满意度水平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F总体=1.87,F教学=1.17,F科研=2.10,F社会服务=1.22)。不同职称的教师专业生活满意度之所以没有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对自己的要求相应增高,其满意度水平不会相应增高。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是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活满意度不论总体上还是在各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t总体=.59,t教学=.72,t科研=.55,t社会服务=.09)。究其原因,年轻的高校教师年龄一般也都超过25岁,即便没有结婚,大多都有恋人,不会因为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自己产生负性评价,进而也不会影响他们的专业生活满意度水平。

四、研究结论

1 唐山市高校教师绝大多数的专业生活满意度都处于中间状态。对社会服务生活感到满意的人数最多,对科研生活感到满意的最少,教学生活满意度居中。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生活满意度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人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