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40
导语:在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听﹑说、读、写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通过“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可以尝试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呢?这里可以尝试从一下两个方面去做。
其一,利用好阅读指导课。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因为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常常处于盲目状态,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而且大量、长期、机械的阅读活动常常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要求给学生讲授英语阅读的方法,如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利用词的派生、转化、合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猜词义,巧妙运用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并结合方法的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发他们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性、思维性和知识性。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采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做到语言生动诙谐,分析明了透彻,解释有说服力。
其二,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值日生汇报。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值日生”读自己课外选的英语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定期举办班级表演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把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作品改变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时下,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可谓名目繁多,教材、、报刊、杂志、各种名著和一些网络资源,面对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的英语阅读资源主要有:一是,中学生英语读物,如《英语画报》、《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周报》等刊物,其次,学生在坚持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也应该开始接触名著名篇,如《Snow-whiteAndseven Dwarfs》、《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浅易读物。三是外文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它们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合理利用好教材,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课文阅读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中心,即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课外独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传授课外阅读方法
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开拓视野、发挥才干、增长能力的必要途径。但由于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兴趣不高。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首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慢慢养成:1、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后不要停顿。2、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实在不懂的词再去查词典,这样就会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加快文章的阅读速度。4、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
其次,让学生掌握住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程度的阅读方式。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三种:①扫描式(scanning)阅读方法。这是一种为了寻找某种具体资料或信息的阅读法,通常也叫“寻读”。 ②浏览式(skimming)阅读方法。也就是为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有关问题。③细读(close reading)法。这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章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阅读方法。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最后,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逐词地读、念诵地读或心译等不良习惯。
四、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每学期举行两次读英语演讲活动,规定演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阅读过的文章,这样演讲起来便能自由生动,有条理且中心内容突出,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能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阅读理解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拓展训练 体育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41-03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学是整个高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保持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状提供体质保证;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和健身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由于高校学生身份和所处年龄阶段的优越性,其健身意识的增强无疑会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形成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都能产生上述作用,只有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除了受教师素质、硬件设施等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的影响,可以说,恰当的训练方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但通过与相关专家和学生的访谈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尤其是教学方式的选用情况很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仍只采用讲授、模仿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效率差。因此改革体育教学的教学和训练方式迫在眉睫。
拓展训练是一项集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形式,最初产生于二战期间对存活船员的研究。近几年来,由于其新颖的训练形式和显著的训练效果,拓展训练被运用于各行各业的身体和心理训练中,其中包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表明,拓展训练不仅能使体育教学充满乐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友好的协作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就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意义,其目的就在于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了大量与“拓展训练”、“高校拓展教学”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认真研读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拓展训练的发展情况、拓展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等有了大致把握,为本研究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2.2专家访谈法
以参与本文研究的教师、专家及被抽查学生为访谈对象,听取教师、专家对于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见和可行性分析,总结学生对拓展训练的接受情况,并认真对访谈结果进行记录统计。
2.3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抽象与综合,从而探索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具体运用,使全文具有逻辑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拓展训练及其特点
拓展训练由英文Outward Bound翻译而来,又称为外展训练,其英文本意为航船无意停靠在平静的港口,为了追求未知的挑战而义无反顾地驶向未知的航程。该训练最早出现应追溯到二战期间,为了提高海员海上生存的技巧与能力,用这种训练来锻炼海员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战争结束后,人们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海上困境往往是人类头脑无法想象和估算的,只有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模拟成各类培训项目,人们才能在培训中总结失败的教训,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对现实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以这一需求为出发点,意在锻炼人们的意志力并培养其自身适应现实环境的应变能力。该训练方式能在二战中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正是由于其新颖的训练创意和独特的训练方法,以及优异的训练效果。此后,拓展训练由单纯的以海员为训练对象扩展到企业员工、公务员、学生等各种群体,并广泛运用到各色训练中。
拓展训练一般有水上、野外、场地三类课程,通常体育学校会根据学员的身体素质以及不同的训练目的等条件选择相应的课程,再采取具体的实施过程。游泳、划艇、跳水是常见的水上拓展项目课程;野外拓展一般倾向于设定进行远足、露营、户外生存、野外定向等课程;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利用特定的训练设备进行训练则是场地训练课程。综合考虑存在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场地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着重选择的训练方式。如今,拓展训练已日趋发展成熟,对个人、社会、团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拓展训练是对训练者情操、人格、意志力的综合考验,因此具有细致负责的责任感,用于创新进取的精神、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的心胸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拓展训练不仅能培养受训者的团队合作意识,还重视学员自我表现的能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已不再占主流地位,合作之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良好的团队意识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基础,因此,拓展训练带来的社会意义更是不容小觑。拓展训练将低挑战与高挑战元素相结合,从个人和团队两个层面上培养学员毅力,让其通过沟通、危机感、面对逆境如何处决、领导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拓展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活动性综合。该训练通过体能活动的引导,促感、认知、交往、意志活动,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让受训者全身心投入。(2)极限挑战。具备一定的难度是拓展训练项目共有的特性,这对学员的心理是一定的考验,要求学员对自己的承受极限进行挑战,突破极限。(3)在集体中凸显个性。为了突出团队合作,拓展训练一般分组进行,让每名学员都为集体荣誉竭尽所能,同时鼓励学员从集体合作中寻求自身的信心和优势,彰显出自己的个性。(4)体验高峰。挑战各种极限达到课程要求后,学员会获得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体验到难得的胜利。(5)自我反思。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学员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员课前简述课程内容、要求、目的、安全事项,具体实施过程中让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员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学员学会自我教育反思的目的。参加拓展训练的培训者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具体有:改善形象,增强信心,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克服心理障碍,锻炼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激发开拓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战胜困难的技能;承认集体力量,加强参与集体的积极性以及对群体的责任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与群体相处融洽,学会合作;更为关爱和保护大自然。
3.2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指导理念一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背后都有相应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具体到拓展训练来说,其背后的教学思想是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思想的特点是倡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并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只起到促进者、组织者、辅助者的作用。同时,这一思想理念还强调应充分利用协作、参与、情景等环境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并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教学目标。依据这样的论述来反观拓展训练,无论是教学情景的设定、学生作为拓展训练主体的积极参与、团队的协作以及教师作为这一过程指导者的身份定位、所获取的最终结果等,都无不体现着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火花”。由此可见,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正是拓展训练模式所依据的主要教学思想理念。
指导理论――体验式学习。教育活动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原则性。它强调实践是活的知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知识;而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拓展训练正好符合这种原则,拓展训练的原理是通过户外体验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活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事实证明,拓展训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使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独特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进取心,养成勤奋、刻苦的优良作风。总之,拓展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3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就业。社会高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才,然而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时时存在,显然不正常。为了解决这一反常现象,各大高校努力探求原因并致力找出应对方案。在设置课程上,同步社会需要,按照市场要求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合格人才。另外注重综合素质开发,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具备良好的职业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拓展训练为锻炼人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一个极富有挑战空间、并且安全可行的实验场地,突出了其培养健康心的独特价值。在训练过程中,设定的环境和气氛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其需要学生提高自身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控、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挑战自己的极限、战胜自己,最终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果断、坚忍、顽强、冷静的良好品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坚定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坚持、强有力的动手技能很大程度上比简单的书本知识更利于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价值需求。传统上说,体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协同发展等方面。然而,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逐渐加深,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些富于时尚、富于激情的体育项目逐渐流行,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加强交往和培养竞争意识等价值取向逐渐显现。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也进行种种改革探索,各种体育项目类型应运而生。如保健体育课、选项体育课等课程类型都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常见课程项目。但从实际取得的成效看,这些课程项目的设置和推广却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显著效果。而与此相对,拓展训练却可以把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运动有机整合,使学校、社会、自然成为共同增强大学生体育参与和提升体育技能有机整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选择余地,并且适应了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需求取向。
对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内容进行补充。长期以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主流。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却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点。即:教学过程以体育教师为主体,注重对传统知识的灌输,并把传统知识的获得作为教学的唯一最终目标。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尽管近年来开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总体而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生的知识构建与精神构建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培养,对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起到十分不利的消极作用。与此相对,拓展训练的引入为解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在拓展训练模式下,其主体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广大学生,以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中心,通过学生“学”的过程而达到预设的结果。在拓展训练中,“教”是作为“学”的辅助而存在的。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拓展训练中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和主人,使学生在参与中既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又获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可见,高等学校引入拓展训练模式可以起到辅助、补充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作用,为优化体育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拓展训练项目对于学员的体能、意志、心理等都是一种考验,需要学员有跨越“极限”的信心和能力。同时这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能、磨练意志;将拓展训练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并能为学生提供在团队中展现自我、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善教学效果;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项目,它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交往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方法,可使学生主动融入体育教学,并在其中深刻体验体育的文化魅力,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总之,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不仅能改善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而且能推动整个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已得出,将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不仅可行且意义重大,而关键在于如何将拓展训练运用于体育教学,如何找到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就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创编出适合体育教学的拓展训练项目,将大大促进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啄昀矗国内外兴起了“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它的理论要点是:“知识是人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
二、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理论的来由与发展)
自主学习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的认识论可以被称为自主学习的认识论。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在美国受到重视,对建成构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可以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各种活动来实现。另外,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而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则是人的活动”。
国内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尚在初步的介绍阶段,在有关的教育研究的杂志上已刊登了数篇介绍自主学习理论的文章,而国内真正把这一理论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在起步阶段。
三、研究的框架
教师提供真实情境或知识背景及一定的引导帮助,通过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的真实体验,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同时具有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研究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边实验研究、一边比较研究,同时积累成功的案例,期望在研究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和发现新的问题。初步形成一套能与自主学习理论以及自主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任务”,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任务型教学模式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任务”,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提供资料”。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圆锥的侧面积”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拿着一顶制作得非常漂亮的圣诞老人的帽子,让学生把自己手上的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圆锥形帽子,来初步尝试解决,抛出了这样的真实情境的“任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者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整堂课围绕着做圣诞老人的帽子这个“任务”而展开,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接着她让一位学生把圣诞老人的帽子剪开,把这个谜解开。
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很自然地想到,要制作这种圆锥形的帽子必须先画一个扇形。而画扇形必须知道它的圆心角,怎样根据已知的母线长和底面的半径长来推导圆心角的公式,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又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里采取了三个教学策略:①把展开扇形卷成圆锥,再把圆锥展开成扇形(演示几次),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分析扇形的半径、弧长与圆锥母线、底面周长的关系,这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为圆心角公式的得出作了辅垫。②给出母线L=15cm和底面半径r=5 cm的数量特例,让学生去尝试制作圆锥形帽子,学生便展开了讨论,甚至争论,争论后得到了共识:必须先求出圆心角θ的度数。而这个特殊的圆心角有部分学生能求出来,教师再让这部学生把怎样求出来的构思与方法谈出来,则促成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水平转化。③有了上面的特殊例子的思维定向,即学生抓住了关键点――圆锥底面的周长等于展开扇形的弧长,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求圆心角的公式,开展了“四人小组”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解决了这个推导圆心角公式的难点问题。叶老师就是这样一步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教师拿着已制作好的符合要求的圆锥形帽子,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制作帽子(可以学生单独制作,也可以同桌学生合作制作)。然后,让一个个学生把制作好的帽子套在教师的帽子上进行验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解决了教师开头提出的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后面的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同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后的巩固与小结更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争辩,或相互补充,真正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整堂课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教师不是把新知R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主动建构,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她不是如何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她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观察、分折、猜想、估算、概括、推证和验证等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问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积极地参与。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多角度思考解题途径――取决于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实验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采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法,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1、求最短距离的案例: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顶点A1爬到顶点A2,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近的路线。
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要妄加评论,而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教学中要善于(1)设置场景,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变换场景,让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
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都要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是否获得:①有用的数学知识 ②有价值的信息 ③领略了数学的美丽 ④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挑战 ⑤得到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日期:________________;今日课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课堂实际教学程序简述(教学节奏、教学时间的分配、突发事件及当时师生的反映):
(2)学生课堂活动情况:
(3)回答较好和不够好的问题:
(4)出现意外答案的问题:
(5)教学中的得失及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2、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呈现情境,确定问题
(1)用古代趣味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列方程组并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疑,促使学生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矛盾,激起探求新知欲望。
(4)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学习新的知识,搭支架,促使学生向现实发展水平转化。
(5)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讨论,找到解题的方法,即关键是“代”,而“代”的目的是“消元”,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在相互配合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的行为,培养合作共事的良好品质。
(6)通过解题,使学生体验获得的成功。
(7)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主动探索,互相争辩,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养成倾听它人发言,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的参与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二、思维发散训练,小组合作开展自主学习
(1)通过练习和思维发散训练,并对典型的方法不对或错误进行及时的比较、讨论或纠正,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
(2)用所学新知解决开头提出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评价:
通过自我小结,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又实现了自我反馈,从而建构起自已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 复习旧知知识传授知识应用课堂小结的模式,传统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即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培养。而这节课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框架,采取呈现情境确定问题 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的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她不仅设计总的学习问题,而且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还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即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通过学生思考、尝试解决、组织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设计,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为他们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小组内平等讨论问题,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
2.学生的探索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通过思、疑、议、练、创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探索,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3.学生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的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来暴露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所学内容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理解,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全面、更深刻,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课堂效果较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符合了素质教学和创新教学的要求。
四、研究的成果
建构性自主学习与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操作、思考、归纳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自主学习与教学模式与多媒辅助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初步形成建构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设计。
对初中数学课程及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 及研究的侧重点。
(1)对两部分知识内容、研究思路、方法类似的单元或章节,可组织学生类比探究:系统类比迁移分析转换连结形成新系统。如分数分式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等。
(2)对知识结构分析类课,可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结构发展过程。分析结构研究发展建立连结形成新结构 。
如有理数、实数的学习;整式学习等。
(3)对章节内容的小结类复习课,可把单元或章节的教学作为整体,引导学生整理、补充、完善知识: 整理知识整理方法充实补充系统总结
如某个单元的复习课等。
2、情境构建设计。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信息资源整合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
4、自主学习方法设计设计。
(1)如果是“任务型”课堂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2)如果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3)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 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2)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4)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如前所述,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7、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反思与小结
作为一种学习哲学,自主学习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从狭隘的学习观中解脱出来,不再把学习看作某一个单独个体就可以成功完成的一种单纯的认知行为。学习的社会性、并行性和发展性已被认为是学习的本质特征。以上的初步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并且力图正确处理学校学习中教与学的关系,希望能够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框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 《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初中数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4月
[3]杨一丽 编 《问题呈现与解决技能应用》宁波出版社 2010年7月
[5]薛继晶著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年第3期
[6]陈琼兰著 《常见教学方式与思考》 中学数理化------教与学 2012年第12期
[7]杨开城著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北京师范大学 2015.1
[8]高 文 著. 《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外国教育资料,1998,(1):26.
[9]毛新勇 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9):19.
[10郑毓信著,《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鲍建生等译,《教学的窗口:中学数学教学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13]庞维国 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