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9-19 16:20:41

导语:在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需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迈步,社会的整体进程逐渐向休闲时展,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准确的说是全面进入了社会的公共生活,使社会生活变得艺术化。信息、网络技术、软件等产业所引领的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城市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工作场所,更多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精神领域。公共艺术思潮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被涌现出来,融合在城市的发展之中。

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有人说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趋于人性设计的艺术,那到底何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人情味”“public”的艺术。“人情味”是指设计以人为本,为人类精神所存在。“public”该词源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publicite”(法语)借用到英语里,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指“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其概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公众性的艺术。设置场所是公共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2)大众性的艺术。该艺术的对象具有普遍适应性,既可以是非特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又可以是特定地域、场所的市民大众。(3)反映公众意识的艺术。公共艺术的作品(包括由多种载体或媒介构成的艺术性景观、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精神及社会公益性质,它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追求。(4)具有代表性,受公众推举的艺术。艺术的立意、艺术品的遴选、设立及管理机制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性和代表性,并接受公共舆论的评议和监督。

2公共艺术的特性

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叫做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具有以下特性:(1)亲民性。任何公共艺术的产生都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为对象,以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形态的。它为社会公众而作,把人的精神理想作为基点,将人类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设计中具备了“人文主义”气息,最后公共艺术的展示的决策者也是公众,因此设计具备了公众的亲民性。(2)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是指公共艺术的活动场所的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场地大多都设置在公园、人多的广场、有特色的街区、车站等开放型空间中。(3)通俗性。公共艺术的作品必须被不同审美层面社会成员所接纳,满足他们不同的认知。公共艺术的展示需要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公共艺术具有通俗性,但不是指作品就十分老生常谈、庸俗,而是该设计更容易让社会各个层次的公众所接纳。该艺术是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它更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亲和互动。

3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的产生

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公共艺术便成为人们追求精神需要的一种产物。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这样的艺术产生。国内第一批公共艺术的产生发生于深圳。深圳是一个经济发展飞速的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雕塑家随机选择了在1999年11月29这一天,深圳的18位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做为模特进行翻模,然后做成雕塑,反映了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所生活着的各行业各阶层的人物和那一天所定格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数据等。作品中的这18个铜像,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有外来求职者、打工妹、中学生、银行小职员、退休老人、儿童、服务员、医生、工程承包老板、股民、保险业务员、抱狗的女人、公务员、港商、清洁工、设计师等,雕像与真人的高矮、大小、外貌、衣着、装扮等几乎完全一致,形态传神逼真,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雕像旁边都有一个铭牌,上面记录了该人物的真实姓名、年龄、职业、原籍贯、何时来深等个人相关信息。该作品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和设计的平民化。这18个雕塑的产生,在深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艺术以前国内很少有,且这样的艺术很贴近生活。随之,各大城市都开始模仿深圳,做了很多这样贴切人心的公共艺术。如成都的春熙路街头雕塑《擦肩而过》①等等。这样的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情感,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中国新旧社会历史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也为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增添了色彩。

4结语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展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在当下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还只是其他国家的“拿来主义”②,盲目的参照与借鉴欧美公共艺术的做法必将带来城市文脉与场域氛围的流失,我们必须从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出发,将公共艺术融入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中,认真去探讨和研究,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

①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设计。喻意春熙路“从历史中走出,向未来走去”。

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51-01

一、音乐素质教育概念

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普通高校大音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1.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音乐教育能使左、右脑更好地平衡与协调,促进思维敏捷、思路开阔。音乐涵盖了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知识,通过音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与智力提高。

2.提高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它使大学生在音乐中,充满激情地汲取有着丰富想像与创造空间的艺术源泉,培养真、善、美的艺术情感与无尽的想象与创造力。

(二)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艺术气质

“音乐具有抒感、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 音乐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 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使大学生的气质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修养与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提高社交能力

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紧张的学习之余可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调剂。通过载歌载舞的娱乐活动锻炼身体、活跃生活,促进大学生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使人际关系交往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新措施

(一)公共音乐选修课新设想

1.校内音乐考级

普通高校大学生通常来自全国各地,受应试教育及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而开设的公共音乐类选修课自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使高校公共音乐课较好地发挥作用,就应从不平衡的角度下手,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校内音乐考级,按程度高低分A、B两级,将音乐程度相当的大学生集中教学。

2.合理安排学生的公共音乐课程

首先,《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欣赏》教学应从第一学期开始,对基础较差的B级学生进行(各高校还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改为公共必修课),主要讲授乐理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原理。教师授课要注意区别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标准,要与具体作品欣赏结合讲解,针对知识的基本要素进行浓缩与概括,向学生介绍掌握知识的方法、经验,使之变得简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

其次,《音乐鉴赏》课可安排在第二学期,对基础较好的B级和已升至B级学生开设。《音乐鉴赏》音乐鉴赏课注意选择积极的、有影响力和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内容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音像设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视听的感观体验,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广泛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民族品格、发扬民族精神。

(二)开展丰富多采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1.成立特色音乐艺术社团,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社团

艺术社团是高校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合唱团、舞蹈团、民族乐团、古典音乐乐团及流行乐吉它队等等。

2.在校园艺术节开展音乐比赛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联谊性音乐活动

音乐比赛不仅给那些执著音乐艺术的学生一个将自己的思想用触动灵魂的音乐表述出来、展示自己、实现梦想的舞台。而且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乐趣。从宣传、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到最后的展演及颁奖,这系列活动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各项事业建设的重任。他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音乐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研究音乐课和音乐艺术实践,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与各方面综合素质,努力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第3篇

所谓广告学是关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成功广告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的学科,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的广告理论的揭示。广告学具体研究以下问题:

(一)广告发展的历史

在广告学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要对广告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每一阶段广告现象进行剖析,以探索广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广告人与广告人培养

广告学要对广告活动中的主体策划者,即广告人的问题进行研究。广告人在广告业中存在了上百年时间,对于广告人的界定、广告人的素质分析和广告人的培养,都与广告发展紧密相联,也是广告学科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问题。

(三)广告组织

广告组织是进行广告活动的职能性部门和职业性机构的统称。

广告组织的性质、设置的必要性和内部运行机制,对于广告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规范广告组织,使其更好地适应广告活动,为广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广告计划

广告活动的有序化开展,直接依赖于广告活动的计划情况。基于广告调查围绕广告目标所制定的广告计划是广告活动的前提保证,又是检验广告成功与否的标准和依据。界定广告计划的内容和范围,成为广告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五)广告策略

广告策略具体包括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这是广告表现中的核心与灵魂。这些问题在广告学的大学科范围,都以重要专题形式加以研究。

(六)广告媒介

广告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活动,在传播时;不同媒介的优缺点以及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会对广告效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广告媒介分析研究,就是指对各种大众传播进行分析,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介或媒介组合策略,有效地传播特定的广告内容。

(七)广告管理法规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传播活动,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既对广告活动本身是约束,又是对广告活动行为合法的正当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陆续制定了广告法规,从宏观上管理国家的广告行为。我国也于1995年正式实施广告法,从而使广告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国广告管理法规在内容规定上不尽相同,但在具体规定上许多是具有相互借鉴意义的。

二、广告学的性质

广告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既涵有社会科学,又涵有自然科学性质和心理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在对广告学与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学艺术等的既联系又独立的分析中,可以勾画出广告学性质的轮廓。

(一)广告学与经济学和市场学

广告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告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成熟。经济学和市场学中揭示的许多规律,广告活动照样适用,也必须遵守。广告现象又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重要现象,它服务于市场经济,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广告学,而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又影响到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演变,每一次广告学理论的突破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经济学和市场学对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

(二)广告学与传播学

广告学与传播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甚至在许多研究成果中,都把广告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学不同于传播学。第一,广告学以广告现象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传播学以信息传播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广告的目的是通过传播广告信息而诱导社会公众,传播学中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与公众进行交流。第二,广告的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媒体既可以是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是自身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第三,广告讲究突出重点信息,强化形象,可以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形象塑造和文案设计;传播讲究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第四,广告追求广告效果,注重投入产出效应;而传播追求的是信息到位。第五,在约束机制上,广告信息传播受到广告法规的限制和保护,广告信息一旦失真、失误要受法律制裁;一般的信息传播大多不受到什么约束,即使失真、失误往往并不负任何责任,法律也并不追究。

(三)广告学与管理学

广告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传播活动的综合,在其活动中必然要求以管理行为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广告学借助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广告工作,以达到完善广告学的理论体系并指导广告实务。

(四)广告学与心理学

广告作为说服社会公众的艺术,它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提供了人的心理构成的机理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广告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一则广告从确立主题、构思内容到选择媒介,无不体现广告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甚至一则广告的版面设计、文字语言多少、辞义准确度、刊播媒体、背景材料等,都要求心理学理论体现于其中。

(五)广告学与美学、文学和艺术

广告要利用各种文学和艺术手段来达到广告的目的,它与文学和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艺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形式去影响、传达、感染,甚至支配人们的感情,有时乃至改变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形式,正在吸收美学、文学和艺术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和规律,不断推动广告美学理论、广告艺术和广告活动的发展。

(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告和公共关系都是运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宣传自身、树立形象。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各自具有本学科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和规定性。

1.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差异

首先,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的先后时间不同。广告学先于公共关系学而成熟和系统化。广告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心理学已由普通理论向实验阶段转变而产生,并受到传播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的直接推动。而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经济领域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政治领域和文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广告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公共关系学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广告以树立产品形象为核心,目的在于促进产品销售。而公共关系学以树立组织形象;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核心,目的在于树立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广告一般是一种单向式的传递诉求信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而公共关系活动是呈全方位和双向沟通模式,充分显示组织的宗旨、实力、信誉和社会责任,造成一种全面的社会舆论,影响公众,使其对组织产生良好的总体印象。

2.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了诸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首先,公共关系必须在许多时候利用广告的形式来宣传自身,树立自己的形象,广告也在不断地吸收公共关系的思想来调整、修正、完善传统的广告活动。传统的广告往往直接诉求自己产品信息,而现代广告则开始以树立产品的形象为侧重点。其次,公共关系和广告在传播组织信息时,是从不同角度传递给公认有关组织的不同信息,但目的都是为组织整体目标服务,从而树立组织及产品服务的完整形象。最后,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融合趋势。

三、广告学的学科任务

广告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学科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告学应该以探索框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告法律

广告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于我国国内实际,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注重我国民族文化实际,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历史时期里广告活动的规律,框架符合于我国国情的能够行之有效的广告学体系。

(二)规范广告基本概念和范畴界定广告理论内在逻辑

在我国目前广告活动中,对于广告和广告学中诸多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常常众说纷纭,在广告理论的内在逻辑的界定上,往往各执一辞。在广告实务中,大量存在着“重视觉设计、轻文案创意”的现象,似乎广告活动就是色彩、点、线、面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有严格概念、范畴和严谨理论逻辑的学科,以科学化的理论规范广告行为,从而使广告理论和实务达到有序化和规范化。

(三)抽象成功广告案例和优秀广告艺术

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广告学应该时刻注意广告活动实务,从广告实践中抽象、概括和归纳出具有对实践指导意义的广告理论。在广告学的研究上,我们要做到既要宏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广告表现方法和技巧,又要积极学习国外成功的广告经验和理论。

(四)从理论上指导广告实务提高广告事业的水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广告创作和主创人员,在综合知识背景上、技能素质上,尤其是对于现代广告理论的掌握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必然限制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改变广告界现存的人员素质较差、广告水平较低的现状,应该成为广告学的任务之一。

总之,广告学的学科任务应该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广告活动的现实出发,吸收各种成功的广告经验和理论,规范广告学的概念和范畴,完善广告理论体系;探索在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里行之有效的广告规律;推动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

三、广告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广告学自身的性质,在学习和研究广告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借鉴法

所谓比较借鉴法师把广告学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广告理论,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成功的广告和广告思想从而探索出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二)具象观察评析法

具体观察评析法,就是要对自己所见所谓的广告做到捉摸一番、思考一下分析其优与劣,成功与失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断积累自己对广告的感性认识。

(三)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在广告活动和广告理论中,应该在广告的确定与评析上,学会运用定量化的内容来界定其确定性。要把统计的方法应用于广告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尊重广告效果客观事实,尊重社会公众认可标准的观念。

(四)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法

广告理论必须运用于广告实际,在实践中以广告效果来评判和修正、完善。广告理论必须以广告实践来检验,而且只能用广告实践来检验。广告理论的是与非、优与劣绝对不能用纯粹逻辑方法来推论。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研究广告现实,而无视实在的活生生的广告世界的人,其理论往往只能为空中楼宇。坚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自己广告思想的基准。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造型艺术:文化载体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集合体。

文化一词如今内涵丰富。过去我们认为:识几个字,读几年书,学一门专业,就是有文化了。而当下文化的认同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含义了,它涵盖一个人具备文化修养的深度;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有所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是有所差别。文化的种类和认同的意义多种多样。我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从事文化专业工作的类别有:文学(文字工作)、戏剧、音乐、歌剧、歌曲、电影、舞蹈、杂技、哑剧等;美术包括:建筑学、雕塑、绘画、工业设计、动画、环境艺术、装潢、染织、陶艺、多媒体、公共艺术等门类。这些文化艺术为人的感官服务,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人们的生活中缺少文化艺术,就犹如人们失去阳光一般。

一、文化艺术精变说

文化包括记录一段史实的历史,小说、诗歌、歌赋、散文、杂文、剧本等,用文字写成的书、碑、编都是文化的种类;书写的文字叫精,成画叫精变。后来所有以形象表达的艺术作品多以文字传承,通过文字创作出形象的作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比如:小说,可以写成脚本,后又画成连环画(小人书);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风格,古人所绘制的山水、花鸟、梅兰竹菊,人物等,总体我们叫它为诗画,也就是说先有诗,后为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现在多以绘画为主。书法文字艺术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种类,早在唐宋时期就存在了,现代的一些国画题材更为广泛,特别是历史人物画的创作,必须从文字中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历史背景,油画、雕塑、版画,在创作之前也要研读文献。但这里所强调的是,人们从文字中不难读懂一件历史事件,了解一段历史故事,但是要让人们不仅看懂绘画、雕塑等具有形象的艺术,而且理解的深透,或者在听交响乐后能讲出它的涵义,或者让大多数民众能看懂舞蹈、哑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并且具有很高的审美兴趣,这才是关系到提高文化修养的问题。

抽象符号构成造型类艺术、平面构成艺术及一些工业造型艺术;古典建筑艺术、现代建筑艺术,都属于造型艺术。如多加以研究,就能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

产品的外形设计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产品的品味,也就是作品的档次,是否具备先进水平。比如:现代有品味和档次的名牌汽车和照相机,不仅性能佳,造型设计也是世界一流。刚改革开放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汽车价格低,汽车商标设计也不够大气、精美,很难与世界名牌汽车媲美。近几年由于国家重视和加强艺术设计领域的建设和行业规范管理,注重对造型艺术产品的研发,所以我们中国的产品在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造型设计的审美感也有所增强。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立了艺术学院,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对未来人才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造型艺术的认识说

大多数人对色彩造型能够看得懂,也能认清颜色的基本概念,但是对于艺术造型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它对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美化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具有一定的帮助的。那么怎样扫除型盲,这就需要人们在造型艺术中提高眼力和审美能力,多观看雕塑,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造型艺术作品。欧洲人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这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欧洲城市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大量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一代代后人以影响教化。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城市环境和公园多以雕塑及建筑雕塑、壁画为主体,形成以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人文城市;在博物馆的建设上,他们本国人们不用出国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化艺术(当然其中也包含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者的博物馆建设)。但是我们更应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建设当代艺术馆、博物馆。就我国人口数量和城市而言,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设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国家应给予个人投资建设美术馆和博物馆政策上的支持,以改善人口数量与文化场馆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雕塑发展很快,但与韩国、日本等小国相比,我们的城市雕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有待整体提高,打造好我们的文化环境,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缺失文化美育,后果就是产生浮躁,衍生出不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我们要让人们从内心崇尚文化艺术,崇拜文化艺术大师:老舍、巴金、鲁迅、齐白石、徐悲鸿等,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发掘、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弘扬主旋律,塑造和表现时期、时期、时期、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的伟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形象,让人们永远记住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先烈们,他们的民族之魂永垂不朽!

第5篇

张智良王婷婷陈开俊丁开旭陶正斌高洪飞

(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的研究,针对近年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缺乏亲切感、缺少文化气息和地区特色的问题,提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主要切入点,选择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植物等软质景观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意在构建一个能留住顾客、具有象征性的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从而达到提升商业体综合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 行为心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空间意义

1商业综合体

1.1概念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很多功能相互依存、相互辅助,能够高效地、综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例如:高邮的波司登世贸广场、上海新天地的时尚聚集、成都锦里、北京798艺术区等等,都成为了代表城市品牌与生活方式的标志区。

1.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

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是用建筑物划分出的特定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芦原义信这样解释外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当中框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由外部空间创造的具有目的的 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1.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和开发速度,责任感的缺失日益恶化,外加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作品不再是以人为本,没有当地的文化特色。缺少了对消费者行为心理的考虑,作品显得单一而死板。

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理念及原则

2.1设计理念

人对环境的认知是由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与大脑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器官接受环境刺激并向大脑传送信息,通过一种格式塔,心理学称为"经验过滤器”的整理分类,形成主观感觉,进而使大脑产生相应的判断。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要以吸引和引导消费者为理念,让消费者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2.2设计原则

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遵循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公共艺术性原则、地域文化性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当地文化特征和商业、艺术的价值。

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3.1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形成

现代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主要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等构成,用于交通、购物者休息、商家促销或其他社会活动,是消费者在户外活动的重要空间,包括平台、广场、庭院、连廊等。

3.2人的行为心理?

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过于重视商业购物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等方面的考虑。安全是人们对空间领域最本能的需求,是人们在外部环境空间中停留的最基本的条件,外部空间只有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人们才会再进行其他的活动。通过外部空间建筑小品等实体大小的比较,可知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距离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另外,在景观设计中空间层次、植物、外观色彩等对人的行为心理也有着直接影响。

3.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空间是景观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其意义是把商业环境景观变得赏心悦目、人性化,再结合植物造景、小品雕塑、铺地景观等因素,使商业外部空间更适宜人使用。商业外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可概括为:空间界定、空间尺度、人性化尺度、空间比列、空间形态和空间形式。

3.3.1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植物选择及配置

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植物配置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植物生态习性,土地的酸碱度等来选择植物种类;其次,就植物对人类行为心理及视觉的影响等要素来选择栽植,其原则要做到科学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结合项目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植物的选择及配置有以下几点:(1)入口处的植物配置:选择棕榈科类如:董棕、假槟榔、华盛顿棕等,配置方式可为对称配置和列行配置相结合。(2)外部行道的树配置:目前在城市街道、园林使用较多的行道树种有椴树、白榆、樟树、广玉兰、女贞、红叶石楠等。(3)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功能和客观的视觉效果,可选择樟树和红叶石楠搭配。在人流密集区域既很好的隔噪音、防污染,又提供遮凉空间。(4)广场周围的植物配置:选择较高的乔木、樟树或乐昌含笑等与行道树相称,连片栽植可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以“点”和“线”的配置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3.2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铺地

铺地的基本特性:功能特性、视觉效果、空间意义。(1)功能特性的表现:商业综合体外部的铺地多以满足步行为主,地板的铺装要平坦、防滑,选择地板时要考虑材质的粗糙程度、耐脏性能和透水性。在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中一般以快料铺地为主,适宜于人群行走。(2)视觉效果的表现:不同功能空间铺地通过不同的材质、形式与功能的配合,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铺地的色彩、质感、平面构形、图案、尺度等,不仅能够把用地的功能和用途区分开来,且具备了可观赏性。

3.3.3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景观小品

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小品主要包括:建筑小品——雕塑、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道路标志等。

(1)建筑小品:雕塑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建筑雕塑小品的色彩、尺度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其他建筑小品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艺术的修饰和创新使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生活设施小品:商业区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而座椅、桌子、垃圾箱等放置在合理的空间里能让人舒适,心情舒畅,其次小品的造型与色彩搭配也十分重要。

(3)道路设施小品:道路设施小品是最具有标记性和识别性的建筑小品,如车站牌、路牌、路灯等,它们的艺术设计与整体的协调密不可分。

4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就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对人行为心理的影响着手,分析国内商业建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的基本概念解析、背景、发展和设计理念,对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剖析,据此来设计空间结构,确定中心景观,再搭配景观小品和地面的铺装,把植物配置作为设计的中心,打造更能吸引顾客和更能适应消费者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1]田建林,杨海荣.园林设计初步[M].中国教材工业出版社,2010:123-143.

[2]金玉洁.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2010,12(5):56-59.

[3]郑凯.景观设计要素研究分析[M].杭州师范大学,2011:35-40.

第6篇

要进行雕塑投资收藏,首先要明确雕塑的基本概念,雕塑的分类和种类较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以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和玻璃钢雕塑。按形态可以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按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和纪念雕塑、室内架上雕塑和案头雕塑。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雕塑艺术所涉及并辐射的范围非常广泛,然而,在这些作品中,雕塑往往被视为一项技法或工艺附属于材料或实用目的本身而未能成为独立的艺术,也正因此,雕塑作品在拍卖市场没有取得非常独立的地位,雕塑作品往往分散在当代艺术西画板块或玉石家具等按材料分类的拍卖专场中。不过近年来,一些拍卖行已经开始了对雕塑的探索。如嘉德的中国雕塑专场,成交量一千多万元,成交率近九成。

目前当代雕塑市场表现弱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当代雕塑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化的价格,而在中国画方面,许多画家已有一个可操作的价目表,甚至有的画家花鸟画一尺多少价、山水画一尺多少价,都十分明确,而且随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但是在雕塑上,却只有创作价,没有市场价。这使得有意购买雕塑的人因心中无数而望而却步。二是由于雕塑是可以复制的,使有些人认为,雕塑没有原作,不值得收藏。其实,对于雕塑的原作,或者说真品,在国际上是有规定的。比如一件青铜雕塑翻制数量在20件之内的都视作原作,超过限定数量翻制的雕塑只能称为复制品,而不能叫原作。三是雕塑的可复制性,造成作假比较容易。应该说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艺术品作假,在书画、古董等方面也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高明的书画作假者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巧,而雕塑的作假则只要由熟练的工匠即可完成。

尽管如此,雕塑艺术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它能使观赏者多角度地欣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还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触摸的,这些是绘画作品无法与之比拟的。

雕塑不同与绘画的一点是雕塑作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就可能相当高,如紫檀木雕,其所使用的木材就有很高的价值和保值功能,这使得雕塑作品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起步价的跨度也更紧密。

雕塑市场不同与绘画市场的另一个方面是雕塑市场除了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和二级市场(拍卖),还有一个定制市场。一些超大型的雕塑往往是为配合市政建设和公共空间而特别创作。也因此,雕塑作品对其所在空间会产生巨大影响并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如一些地标性雕塑可以带动相关商业地产,也可以通过比例缩小开发衍生品来满足旅游纪念需求。因此,对于机构来说,收藏或投资雕塑作品比书画作品在商业上更有传播力和衍生价值;而有些雕塑作品因为尺寸和题材原因也更适合被机构纳入。

市场价值被低估

国际雕塑市场约占全球艺术市场总成交额的10%左右,国内雕塑市场依附于西画板块,刚刚起步。四大拍卖行(保利、嘉德、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拍卖数据显示,高端当代雕塑占西画板块的比例在4%~9%。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成交额达1.98亿元,比2010年上涨了50%,成交率保持在73%~82%的稳健水平。2011年当代雕塑在四大拍卖行的平均价格达到了155万元,比2010年上涨了55%。

西方雕塑市场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整体价格上扬,高价频出。著名艺术家贾克梅蒂1960年的雕塑作品“L′homme qui marche I”(行走的人I)于2010年2月3日在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得6500万英镑,打破了当时的全球艺术品拍卖纪录(目前排在第三)。该艺术家5年内作品涨了429%,其所代表的雕塑板块也在当年取得了14%的涨幅,高于绘画的涨幅(8%)。 2010年全球十大拍卖高价中有4副作品是雕塑。

总体上来说,雕塑市场化程度还是不高,一些在学术上十分成功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流转率和价格远不及同级别的绘画类艺术家。传统审美型的雕塑家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但其上拍的作品数量仅为十几例,虽然作品百分百成交,且均价不低,但与之头衔和地位相比还有极大的空间。再如当代观念型的雕塑家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隋建国,其作品早已在苏富比佳士得的当代艺术夜场亮相,但目前的总规模亦只有4000多万元,而同级别的当代油画艺术家单价早已过千万元。这两位领军人物的流通市场尚且被低估,更不用说其他的雕塑家了。在中国雕塑学会的700多位会员中,职业发展能够兼顾学术和市场,即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向且有一定拍卖纪录的不足百人。

投资收藏有技巧

雕塑对周围空间和环境的要求颇高,合适的展示能极大地提升周围品位,也因此,收藏雕塑作品更能反映藏家的眼力和对艺术的热情,因为,一幅油画作品可能在不同的房间都可以展示,但雕塑作品或许只能在某个位置才有感觉,并且一下子就能让来宾感受到藏家的品位。所以,西方顶级藏家的藏品中必定少不了雕塑作品。很多绘画作品买来是“藏”的,而雕塑是一定需要展示的。藏家在第一次接触到雕塑作品的时候就要在脑中构建起雕塑作品的展示空间,只有藏家的收藏水平够格了,雕塑作品才能真正展现其魅力。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0前言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开始逐渐树立绿色观念。人们一直希望能够亲近自然环境,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过笔者的多年分析研究后发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基础战略,“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是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1简析生态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

对生态环境艺术的特征,可以从广义及狭义层面对生态环境艺术定义进行分析研究。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环境艺术工作;从狭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主要表示对生态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环境艺术实际上是设计领域内的边缘性学科,它包含多门学科内容,如人文、地理、建筑等学科。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结合而形成的多样化的空间效果。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建设花园城市,并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城市自身建设的特征,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自然规则,按照社会发展惯性,保证环境艺术合理性,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强调环境艺术内具有的人文理念,尊重自然变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2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

2.1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第一,拓展学科领域。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一直是主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我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之后,对生态城市建设就越发关注。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全新学科,包含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需要环境设计人员参与其中,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构建生态城市,需要借助统一生态环境作为辅助。我国对环境艺术的研究时间较短,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尚未深入结合,所以需要增加学科间的结合,进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第二,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城市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并没有系统的结论作为支撑,行政决策在制定上面也没有理论作为保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以生态美学为引导,建设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2有序规划城市的生态空间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核心,并与城市建设趋势相一致。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这三个层次具有的功能及性质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人文风貌也存在一定差别。在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从空间层面来说,需要从用地、空间、组织层面上进行规划,对环境效益与空间实现综合分析研究,构建系统化的空间系统。城市生态空间包含城市内居住小区、广场、地带等区域。在对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过程中,主要可以从空间环境功能的四方面进行规划,分别为生态效能、活动利用类型、人流、文化艺术表达,进而对城市内不同层次空间进行合理划分。绿化规划,城市空间绿色规划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城市不同空间功能及生态标准,对不同空间绿化指标进行确定。绿化指标主要包含四方面的数值,分别为郁闭度、叶面系数、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在绿化规划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空间特点进行规定。城市生态环境空间有序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的关注程度,需要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进而保证郊区与城区的和谐发展,并从空间层次上调整区域关系,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从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进行合理规划。

3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研究人员对城市环境艺术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虽然城市环境艺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来说,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尚未构建规范化的行为规范。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对象为城市空间与建筑,这样也就表示城市空间及建筑在合理设计之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1创新意识淡薄,缺少设计特色

不管是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还是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市,城市环境属于何种类别,人们都需要在城市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城市所具有的历史底蕴,充分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满足城市环境艺术空间的情况下,有效调节城市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构建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城市环境艺术。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特征,怎样对城市内的文化深入挖掘及创新,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为之努力。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就需要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与本地文化特征相结合,提高对城市人文历史的了解情况,对城市传统民族精神进行宣传,弘扬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按照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情况,城市环境艺术整体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城市环境艺术内作品艺术性十分低下,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属于模仿或是克隆,视觉效果十分低下,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内的败笔,严重浪费了城市环境艺术在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加剧了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

3.2商业宣传过度,缺乏“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于商业化的宣传情况,进而出现了视觉污染问题。视觉污染主要表示城市环境内视觉信息数量超过人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同时信息杂乱无章,人们在长期观看之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或者是眩目情况,导致心情十分沉重及压抑。视觉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人们视野内视觉元素十分杂乱烦琐,非常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比如,人们喜欢红色,虽然红色代表喜庆及热烈,具有良好的视觉冲效果,但如果城市大街小巷内全部都是红色,应用数量超出人们视野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错乱,心情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和视觉污染相比较,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城市视觉环境艺术过于简单、无创意,同样会造成人们出现心情不畅的情况。在人们的传统概念内,电话亭都应该是不锈钢及有机玻璃的造型,但是在西湖的公共电话亭,其确实是经典的设计方式,并通过与西湖文化相联系,成功的将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西湖特色的电话亭。

4实现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途径

城市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建设,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概念。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城市环境和谐,构建良好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具有美学功能,进而才能保证生态城市环境艺术的质量。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保障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人与资源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念能够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态系统内资源秉持的态度。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需要征服自然,也并不是屈服与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人虽然在利用生态系统内的资源,但是资源应用数量需要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为自然提供了充分的缓解之后,进而让人与资源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共处,相互依存。人在日常生活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看作生态系统内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系统积极沟通交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掌控,缓解人与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人们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不可再生资源,但是自然系统内所拥有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人们要想可持续发展建设,就需要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严禁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的情况,以此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经常利用自然景观进行设计,所利用的资源数量也十分有限,城市景观基本上都是传统景观,在这种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之后,城市景观设计对象也就不再是普通社会大众,也不是抽象层面的人民,更多的是按照少数人群的需求,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因此,按照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历程来讲,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虽然从传统的设计概念内脱离出来,但是又被进入到了另一个观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居住需求,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城市生态环境设计。现代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为少数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也不是按照设计人员自身的意愿进行设计,而是应该按照城市内所生活的全部人群进行设计,如男人、女人、大人、儿童、老人等,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实际需求。[6]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核心,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降低生态城市能源利用数量,减少能源消耗,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资源之间实际上一直都是十分矛盾的存在,保证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缓解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延长能源的应用时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4.2坚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地速发展建设。虽然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之后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导致能源越发紧张。为了能够推动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我国正式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求发展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构建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为人”,有效调节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完善的生态体系,在满足当代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延长能源应用的时间。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认识到人在生态城市内的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同时保证子孙后代具有充足的能源。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逐渐普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越加严苛,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保证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和人们的艺术品味相同,进而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结合,在提高生态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对后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证后人在生活过程中也具有充足的资源。所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理念,有效的将生态、美学、整体、本土相结合,在保证城市环境艺术与美学观念相一致的情况下,与本土地区的城市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彰显出城市潜在的文化底蕴,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艺术符合社会大众审美,从而推动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质量。

4.3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现阶段,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能够有效的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让城市依赖于自然,有效调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早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具有充足的能源应用。城市虽然在快速的发展建设,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自然景观并没有遭受到破坏,城市已经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自然景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位置。这种景观设置方式,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具有休闲场所,从喧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内脱离出来,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压抑及喧闹的情绪,使人们心情变得舒爽。现阶段,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绿地面积数量基本上都已经超过30%,但部分国家绿地面积却呈现不断减少的态势。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绿地面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越发严峻。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绿地面积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部门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地球解放”计划。在“地球解放”计划内,主要要求就是提高城市内绿地面积覆盖率,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必须超过60%。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设,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一同参与到“地球解放”计划内。

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陆地面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景观设计上结合了生态设计理念。现阶段,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已经显著提高,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结合已经较为完善。虽然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已经十分完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今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会越发注重人性化与生态化建设。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守自然规则,建筑行业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现阶段,大部分建筑工程地点接近山水,通过山水对建筑依托。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依托,相互陪衬,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保证了人与环境相一致。城市与建筑物在任何环境之下,都可以借助周围的自然条件,为人们营造宜人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效果。但是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之下,建筑工程经常破坏自然环境,因为过于追求眼前效益,而导致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应该紧密结合,以此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居住的地点,与城市自然化程度对人们居住环境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城市环境艺术作为系统性工程,能够有效调解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矛盾,能够对人类行为进行引导,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人类生存形式。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进而对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黄馨玉.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科学之友,2013(04):119-120.

[2]…梁麟.浅析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05):62.

[3]…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4]…马晓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艺术科技,2013(04):226.

[5]…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第8篇

关键词: 音乐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 公共基础乐理 教学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与全球知识经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形势下,国家了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强调“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乐理》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一门带有普及性的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入门钥匙”,对于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基础乐理》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符合当前大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要求的积极对策。

一、高校公共《基础乐理》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教学对象

高校公共《基础乐理》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在校非音乐专业学生。课程设置时间为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在就读期限内任意学期选修。每学期的课堂都是由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选修该门课程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也在逐年提高。班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过音乐教育,或学过乐器,或参加过合唱团,或自己组织过乐队。基础的音乐知识了解及音乐作品欣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需求。除了被动欣赏音乐外,他们更需要主动地参与音乐,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去感受、体验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忽视音乐教育的现象,他们认为上音乐课就是浪费时间。对此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要求也相应较低。在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受到重视,各中小学校领导、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音乐课、音乐教师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重视。因此,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原有的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已经不太适合他们,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感受音乐。

2.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儿童学习音乐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们会主动要求自己的孩子尽早接受音乐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音乐素质又有助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儿童受到音乐方面的培养,可以看出,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为今后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及教学方面

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没有统一编纂的教材,各院校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教材。一般情况都选用那些大学综合音乐教材,其乐理基础知识浅显易懂。然而教科书中现有不少乐理知识的基本概念不够严谨,表述含糊不清、定义欠妥等现象出现。教材中曲例的安排中国及欧洲古典音乐几乎占95%,通俗音乐和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几乎少有涉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提出:“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他们自己文化的音乐,他们国家中其他文化的音乐和全世界的音乐”,“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大众传媒所传递的音乐主导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音乐,以及非教育机构的传递形式,并不应该受到排斥,而应该被视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潜在资源”。现行教材的内容明显已不符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方面,普通高校与音乐专业院校的乐理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音乐专业院校的乐理课更多的是强调技术性与使用性,而普高校的乐理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普及音乐基本常识,并通过音乐鉴赏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法,将构成音乐的基本音乐元素(如:音高、时值、强弱、音色、调式等)结合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并将某一要素进行不同的变化,分析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乐理教学让学生了解表现音乐的基本材料与结构形式,从而为他们感受、鉴赏和理解音乐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通常担任公共《基础乐理》课的教师主要还任专业音乐教学工作,对教师而言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更为重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花更多精力在公共素质音乐教育课程上。

二、面对高校公共《基础乐理》教学现状分析提出积极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观念

在今天音乐素质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原有学生音乐素质情况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而是要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思考当前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不仅重视对我国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器乐的介绍、欣赏以及传播,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大众性、时代性,要让音乐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出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形。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体现音乐学科的艺术性特点,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艺术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突出音乐教学的双向性、互动性、创造性。音乐教育过程中结合音乐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既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又双向互动地进行审美交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吸收和利用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建设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二)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目前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使用的教材现状来看,急需组织专家、教授、学者共同研究编写适合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科学规范的《基础乐理》教材。教材亟待增加的内容有:

1.世界民族音乐。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音乐教育同样也要加快与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与国际接轨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的音乐文化发展格局。具体在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教材中,可考虑在不同的章节适时渗透、补充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在节奏节拍的教学内容中,除了一般的进行曲、圆舞曲节奏型以外,还可加入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作为“狂欢节音乐”而闻名于世的桑巴节奏型,以及发源于阿根廷的探戈舞曲极富特色与个性的节奏型。有关切分节奏,还可增加一些爵士乐的常用节奏形态。在教材中增加世界民族音乐,对音乐教育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开放、追求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于传统音乐,但在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一些电子乐器(如电吉它、电贝司、电子合成器、电子琴、架子鼓等)的记谱方式有些已经与传统的记谱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有关爵士乐、摇滚乐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如起源于美国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在音阶、和声、记谱等方面的常识,在我们现有的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将这些内容补充进来,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他们平时生活中接触的音乐能够有紧密联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教学方法。

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都具有各自的规律所在。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对教育观念、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外,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探索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新的特点和规律。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

电脑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电脑技术在音乐记谱方面的应用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也应将电脑技术的应用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加以开发利用,并实施到教学中来。目前更多音乐创作软件的开发使得应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帮助学生运用电脑技术进行音乐的记谱和音乐的简单创作,也就成为当前乐理教学的责任和义务。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使学生大脑与听觉、视觉、触觉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达到对音乐声音音响的整体感悟。因此,它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3.适当运用音乐美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适当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到音乐的美。这不仅不会影响《基础乐理》的正常教学进度,反而还会因为一些基本的音乐美学知识的融入,给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并且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乐理必要知识的同时,还了解到音乐美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美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组建专门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许多与师资培养的方向、重点、数量有关。因此,加快建设专门的师资队伍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开拓多种渠道,运行各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音乐教师进修、提高;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加强对音乐课程的研讨和交流,使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能够形成结构合理的、有较高音乐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高校公共《基础乐理》教学不符合当前大学生音乐学习需求的现状是由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认识问题所在,通过对学生、教材、教学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针对现状作出积极的教学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

[4]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

[5]施咏.“21世纪音乐教育对乐理教学的新要求”.《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2.6,第21卷,(第2).

第9篇

关 键 词:信息可视化 概述 定义 认知任务 信息美学

一 介绍

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首次接触信息可视化的人对这一领域往往存在片面的理解,容易从某一和专业相关的视角审视它。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领域,它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同时又关注美学形式,由任务导向型向用户研究型转化,这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其范围的更新与加入新的诠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可视化的深入和日益强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今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一批先进的学者对其开展了专门的研究。为了鼓励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非常有必要对信息可视化的定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为未来研究人员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 信息可视化的定义

2.1 信息可视化的定义

关于信息可视化的定义,1999年已经提出。信息可视化通常被认为是产生信息交互及视觉表现,用以扩充用户的认知领域(Card et al., 1999)。笔者之后阅读了有关信息可视化近些年来的30篇文章,其中许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都在自己的文章开头阐述了对信息可视化定义的理解。大致说法不变,但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补充,下面两种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中,Card, Mackinla和Shneiderma将可视化定义为依靠计算机支持的,增强人们与数据之间视觉交互的表现形式。当一个人根本不知道数据中隐藏着什么问题或想知道更加深层次的数据内在关系的时候,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帮助人们迅速缩小范围,找到需要更仔细研究的那部分数据。

在Caroline Ziemkiewic和Robert Kosara撰写的Embedd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within Visual Representation一文中,对可视化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标准。他们认为信息可视化的定义是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视觉表现的重点之一。通常,可视化被定义为把数据转化为图像的手段,但直观地来说,其本质还是与信息图形和基于数据集的艺术作品有所区别。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同时定位在更大范围内的可视化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基本的研究目标。

传统范畴内的信息可视化,大多指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这三个概念本身定义就是模糊的,而且存在重叠的部分。术语“数据可视化”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因为它有时指的是上述所有的可视化说法,有时被用来专指科学可视化而没有信息可视化。对于我们而言,通常数据可视化将被用来指所有来自数据的可视化表现,无论这些数据是抽象的还是有具体的位置。基于上述这些观点,作者认为信息可视化的本质虽然是技术的,但它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视觉的直观表示,如插图、信息图形、数字艺术、视觉语言等等。因此,信息可视化嵌入其他的传统视觉标准中,不是单纯的技术,而依赖于4种表现形式,即数据、映射、交互和符号。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信息可视化的定义,也可作为可视化表现的分类,对应的有四点:(1)是否来源于数据;(2)把双映射图片上的信息表现为图像;(3)提供强大的交互性;(4)在语义学上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

2.2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2.2.1信息设计和信息框架

著名的信息可视化研究学者Andrew VandeMoere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划分。信息架构是一个方法,侧重于组织和分类数据,其概念上和视觉上与功能、导航、交互相关。它通常是指网页设计领域。信息设计是关于信息图形和信息视觉化展示的设计。想想你可以在报纸和杂志图中找到的图表。因此,它们存在不同的定义;信息框架更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特征和用户体验,信息设计更强调其近态吸引力和设计感。

2.2.2信息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

有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认为他们是一样的。但我们通常把信息可视化看作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数据可视化。如上文所说,数据可视化即所有与数据相关的可视化形式,而信息可视化包括一些非数据形式的可视化。因此,它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2.2.3数据、信息、知识和内在深刻的见解

在2009年初IEEE计算机领域的文章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Visualization中,学者们就提到了前三个应该在信息可视化领域加以区分开来的概念。Russell Ackof(f表2-1)定义下的知觉认知空间范围内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是信息可视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信息的称呼,就范围上来说,由从大到小深入过程。数据是指信息可视化最初得到的原始符号;信息是经过处理后被认为有用的数据;知识则是经过筛选和整理后信息的使用。

而“内在深刻的见解”(insight),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只有在可视化之后才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对数据深刻的认识。在Youn-ah Kang & John T. Stasko, JiSoo Yi和Julie A. Jacko共同完成的Understand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sights: How Do People Gain Insights Us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就对这个概念做了透彻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到,尽管“提供内在深刻的见解”一直被认为是信息可视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这种内在的见解始终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于是作者们受到理解力研究的启发,意识到理解这种内在关系程序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不是问:“什么是insight?”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是怎样获得这种insight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现这种见解的特性,他们回顾了过去有关信息可视化的文献,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意见,看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发现这样几条帮助理解的说法:(1)这种内在的见解往往被视为视觉可视化的结果,并且获取它的程序大部分是看不到的; (2)获得见解的四个主要过程(提供概述,调整,检测模式,匹配心理模型)已经在信息可视化的文献中得到讨论;(3)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为从信息可视化中获得内在见解提供了线索。基于这些观点的取得,希望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正确理解insight的概念,并在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评估InfoVis系统和技术。

三 信息可视化的分类

信息可视化过去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为专家用户群提供深入了解和研究复杂的交互视觉模型技术放大认知。但是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深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在Zachary Pousman, John T. Stasko和Michael Mateas撰写的Ca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中就很难得的提出了描绘日常生活中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对信息可视化领域作出了一个系统的分类,作为对传统可视化领域的补充。

3.1传统信息可视化

传统信息可视化指的是科学可视化。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分支,主要关注可视化的三维现象(建筑,气象,医学,生物等),强调的是逼真的效果图卷,表面,照明光源等等,它也许还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时间)。它也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子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目的是生动地说明科学数据,使科学家能够理解,并获得深刻的关于数据的见解。

3.2 按信息可视化边缘分类

3.2.2 周围信息可视化

周围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信息可视化描述,位于这一领域的边缘。Skog et. al.认为它是提供信息艺术的工作,是把枯燥的数据转换为微妙的数据画的系统。信息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当代艺术(包括蒙德里安),传递例如公车离开时间或是天气数据这类的信息。事物的颜色、时间和位置在一幅电子图片中随着时间变化,数据得到不断更新。这种系统被认为是信息可视化边缘范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交互功能的减弱。

3.2.3 社会信息可视化

如今社交类信息无处不在,用户可以直接地看到他们。合作完成的文章和图画,歌曲的共享、采样、和混音。技术支持标签的使用,使人们能分享网络书签、新闻,甚至公共空间。社交过程、社交网络和社交环境的可视化成为了又一个另研究学者们兴奋和好奇的研究点。

3.2.4 艺术信息可视化

另一个新兴领域的信息可视化即是数据驱动的艺术作品。这些系统也显示了数据转换为图形的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还是互动的。Viegas和Wattenberg已经创造了这个词,用于描述信息可视化技术下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看来,这些系统有明确的目标,即挑战先入为主的数据表现形式。在艺术世界的字典里,他们“问题化”了我们的日常观念。

这些系统唤起了人们的好奇,困惑,甚至沮丧,他们只从美学或设计角度出发。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大多具有美感。但他们有不仅是美丽的,他们也有其功能特点。

3.2.5 其他信息可视化

前面的三个子系统都是信息可视化领域相当活跃的系统,关于它们也有较多的例子。然而,还有许多其他的系统,也可能被认为是边缘的情况,却不属于上述三个系统当中。这些边缘事件主要是一些在线工具,如作为财智月刊“(SmartMoney)的地图市场[42],或的“堆栈”、“群”、和“弧”的可视化,还有一些较少的任务,集中在可视化的网志的帖子,如“The Dumpster”。

3.3其他信息可视化的分类方法

按信息可视化内容层次划分为用户人数和使用方式、数据和内在的理解;按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划分为数据,映射,交互和符号等等。

四 认知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其实美学角度的信息可视化中,许多原理来源于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观点,下面就来看一下认知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在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ception for Design一书第11章,信息可视化理论的思考中提及,信息可视化之美,关注了信息可视化的认知经济和知识的认知价值。可视化通过两种基本方法辅助思维:一种是通过信息图形的视觉询问;二是延长记忆点。看到的东西可以更容易被认知的几种重要途径有:(1)增加记忆点,方便大脑的后续整理;(2)减少寻找信息的步骤;(3)提高图案的识别性;(4)发挥认知推断的作用;(5)使用认知机制观察信息;(6)把信息编入一个可操作的界面信息可视化正也是基于这些观点不断优化与发展的,旨在更便捷地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服务,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数据的意思,甚至带来愉悦的享受。

此外,重庆大学的两位学者在2011年的国际电子设备工程信息技术大会上发表了Optimization for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sual Thinkin, 其中也对人们通过视觉思维认知世界的过程做了深入探讨,并试图通过这一认知手段选择出信息可视化的最优选择。其中展示了人们开展视觉思维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首先通过身体器官眼睛输入图形、图像、文字、符号和颜色等等信息。人们看到信息,记忆存储下来的多少取决于人们身体的限制和过去体验和知识的积累的多少;第二阶段图形记忆会筛选一些信息,来决定哪些信息需要被大脑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在这一阶段,一些原先熟悉的或者基础的信息会很快反馈到第三阶段;第三、四阶段筛选过后的信息将得到进一步的处理,意识的功能包括根据认知目标对信息进行排序,以便收集更多的认知资源,然后重点关注一些新的或不熟悉的信息,对它们作出反馈,输入有意义的信息到记忆阶段;第五阶段,也就是记忆阶段就是把这些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自身体验和知识的过程;最后进入最高阶层的抽象认知阶段,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产生一些概念、逻辑性(信息之间的关系)等等的抽象概念。基于上述这些对于认知过程的分析,提高信息可视化有效性的途径是减少人们的认知成本,及简化上述过程,提高响应效率,使可视化的过程更好地符合人们认知过程每个阶段的要求。

五 美学功能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随着各种应用程序和编程语言的发展,设计过程中产生越来越丰富的图形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与美学之间的互动在过去的几年里显著增长。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的研究者对功能性和美学特征的信息可视化。虽然客观上两个类别之间的区别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可视化可以完全被看作是一个或另一个,但是假设这里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功能角度的信息可视化的目标是传达信息,和通过用户能够快速理解的隐喻勾画出潜藏在数据内部的图形;而审美信息可视化则更侧重于引出用户出于本能和情感方面的对于数据主观印象。因此,一个成功的可视化系统的判断标准是它向用户传递数据译码的速度和效率。

功能性的信息可视化主要关注其可用性和性能。它视觉方面的判断只以如何快速的帮助用户理解数据作为判断标准。功能性和可用性必须是清楚的,使用户能够简单的获取知识并明白它们。引用Matt Woolman在数字信息图形当中的话来说,就是:功能可视化的要求比创新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计算要多得多,他们必须要创建一种能让用户明白的视觉语言系统,沟通中的表述清晰恰当,就像字母和文字组成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语言那样。

而相反的是,审美信息可视化看重的是视觉吸引表现形式的设计,设计师想寻找到一种出于本能的表现形式,通过用户最基本和纯粹的情感和直觉来吸引用户,引发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享受和好奇心。这种形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其视觉形式可以快速吸引用户的基础上,是他们获得一种娱乐和享受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牺牲任务的有效性,设计师强调的是一种出于人类本性的体验,使其与用户之间产生共鸣。

六 总结和信息可视化未来发展

上述文章粗略地对信息可视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概述,从最初的定义到一些分类,然后是认知原理和美学角度的信息可视化。希望用户能够迅速抓住信息可视化的大致轮廓,有一个初步和完整的认识。对于研究者们而言,更好地了解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基础背景,为选择研究范围和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下面是一段对于信息可视化未来的畅想。

未来信息可视化的展示会更加个性化和私人化,为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不会仅限制于2D空间,而是更注重整合的交互式体验。无论信息可视化怎样服务于我们的未来,它都将是理解和改变世界的一个可靠的工具。

花费一生的时间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在内部空间中来回流动是不是一种选择。人们和公司越来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教育正在改变,不断适应新技术和工具,形成路径,获得开放的信息源,对抗信息高墙。当新的一代掌握大局时,信息图形将会变得很普通。革命将会是可视化的。

每家每户都将有一个网络化数字日历/待办事项列表(包括锥子,独轮车和飞行棋)。日历将同步每个人的电子邮件和朋友、熟人甚至是敌人的方位。我们将在睡前和一早起来看到这些信息——就像我们习惯于在那些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上做的事情一样——浏览我们个性化的屏幕,可视化我们的饮食偏好,交叉引用医生的营养建议,链接我们的智能购物清单筛选喜爱的食物,编制每月食物摄入量,并反馈到我们的医疗记录。当然,它会显示为一系列智能的信息图形,这些都为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快速处理信息提供了便利。信息可视化将不断扩展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这一天并不远了(Sarah Slobin, 2011)。

参考文献

[1] CARD, S. K., MACKINLAY, J. D. &SHNEIDERMAN, B. 1999. 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 Morgan Kaufmann.

[2] FEKETE, J. D., VAN WIJK, J., STASKO, J. &NORTH, C. 2008.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18.

[3] GAVIRIA, A. R. 2008. When I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rt?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Criteria. Leonardo, 41, 479-482.[4] HORNB K, K. &HERTZUM, M. 2011. The Notion Of Overview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69, 509.

[5] LAU, A. &MOERE, A. V. Towards A Model Of Information Aesthetic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2007. IV ’07.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6 July 2007 2007. 87-92.

[6] LERNER, E. 2011. The Future Of Data Visualization. Print, 65, 62-68.

[7] MIN, C., EBERT, D., HAGEN, H., LARAMEE, R. S., VAN LIERE, R., MA, K. L., RIBARSKY, W., SCHEUERMANN, G.&SILVER, D. 2009.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Visualizati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IEEE, 29, 12-19.

[8] OFFENHUBER, D. 2010. Visual Anecdote. Leonardo, 43, 367-374.

[9] POUSMAN, Z., STASKO, J. T. &MATEAS, M. 2007. Ca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pictions Of Data In Everyday Life.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13, 1145-1152.

[10] SHIHU, X. &FANG, S. Optimization For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sual Thinking. 2011. IEEE, 4243-4247.[11] VON LANDESBERGER, T., KUIJPER, A., SCHRECK, T., KOHLHAMMER, J., VAN WIJK, J. J., FEKETE, J. D.

&FELLNER, D. W. 2011.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Graphs: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Research Challenges.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30, 1719-1749.

[12] WARE, C. 2004.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ception For Design, Morgan Kaufmann.

[13] YI, J. S., KANG, Y., STASKO, J. T. &JACKO, J. A. Understand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sights: How Do People Gain Insights Us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2008. ACM, 4.

[14] VERENA, 2007. Infosthetics: 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http://pingmag.jp/2007/03/23/infosthetics-form-follows-data/

[15] BOB DUGGAN,2012. Is Data Visualization the Future of Art?

http:///Picture-This/is-data-visualization-the-future-of-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