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6:20:42
导语:在博物馆规划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旅游策划;创意;品牌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83-01
一、创意旅游项目策划的概述
一般说来,旅游策划是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创意思维,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及旅游市场的优化拟合,最终实现旅游业市场发展定位的创造过程。旅游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形成产品形象、基本功能和营运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促使旅游目的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创意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旅游规划不但要进行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对旅游景点进行空间组织与开发实施,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项目创意。项目创意不能就资源谈资源,就景点论景点,而是要把现有的资源和景点,通过新的构思,进行创意,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品牌和形象,使游客在游览时油然而生美的感受和心灵上的共鸣。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设计中,具有独特创意的景观往往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让游人过目不忘,因此被作为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开发构想与项目创意
(一)创意能将一个地区的“劣”转化成“优”
以临泽沙漠为例: 从旅游开发的的资源导向来看临泽沙漠公园的资源特色主要在于荒漠沙丘戈壁等要素构成的风沙地貌景观属于典型的劣地型旅游地,其“劣性”体现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和温差变化大人类活动较少和基本属于人类居住的非适宜区域,这些劣性从一般的角度来看人们似乎避之不及,但从旅游者的行为来分析,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沙漠劣地景观的劣性能激起那些喜欢挑战极限向往原始荒凉和酷爱挑战冒险的自助旅游者和探险旅游者的强烈兴趣,那些既能再现原始自然风貌,又能提供多种个人或团体可以挑战自我或本能的参与性节目的劣地就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临泽沙漠公园的开发创意就是意在体现沙漠劣地的“劣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既能再现沙漠地区原始景观沙丘戈壁等特色又能给旅游者提供主动参与的系列活动在景观再现上规划设计了静态的沙漠现状景点和动态的沙漠化。
(二)创新能强调品牌性,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以布莱克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定位于“让游客认识布莱克的人民与工业”。体验性为主打的旅游项目。主要展示18世纪初期以来的布莱克历史。布莱克区的古建筑经过巧妙的规划,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村庄与工业社区。游客从中能够体验出布莱克区制造工艺的特点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作用。
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产品是向人们提供的体验。博物馆采用的解释技术在产品体验的传递中以及最终游客在参观中的收获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解释的关键在于“使用一切手段向游客诠释历史”。满足了旅客的需求。
布莱克博物馆还应用了ASEB栅格分析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说明这种类型景点的市场需求是很强的。布莱克提供的产品具有多重属性。相对其他博物馆拥有较多的游客量。游客喜欢布它的原因是,置身于博物馆之中,对往昔的回忆和留恋油然而生,而且它的布局令人赏心悦目。重点是有其它博物馆没有的项目,正是创意突显之处,例如:采矿与运河旅行一类新颖的设施。博物馆中没有任何“禁止触摸”的警示。一个“活的博物馆”的管理环境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参与和融入景点之中。游客认为村庄及其各种展示都真实地再现了过去。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般都熟知游客最感兴趣的参观项目。这些令游客满意的项目,可能显示了参观项目具备新奇感的重要性。
总体上说,布莱克博物馆在环境营造方面是成功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娱乐与教育的双重体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向游客提供适合的体验与收获是游客满意以及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此旅游项目以游客体验为品牌产品进行的开发。独具特色,与以往那种隔着玻璃看展览的传统模式有了区别,体现了创意性。
三、结语
旅游开发必须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的同质或重叠,打造自己的特色,推进区域旅游的,特色发展,达到“创意为先,融入规划,指导实践,差异发展”的目的。应对项目的基础情况。项目的政治、经济环境作详细的调查,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结合各种区位条件从而确立旅游项目创意策划的核心内涵。强调特色,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创意是旅游项目策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社会服务功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精神文化需求
一、高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文博事业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我国高校中1997年建有博物馆57座,2003年发展到100多座,现在已经有200多座。当前,公众对史政、文博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是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精神满足的必然产物。
它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公共产品,是历史文化知识,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播场所。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的是文化之根,弘扬的是文化之魂,它对于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公众对高校博物馆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
1.新时期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高校博物馆除了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更大范围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藏品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文化素质的公众来了解它,进而使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发挥。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因人而异,因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人生经历、艺术趣味、年龄、职业、个性、偏好等之不同而大相径庭。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比如参加文娱活动、看书等等。其中外出旅游,已成为新时期公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高校博物馆特殊性需要较高文化素质的公众。高校博物馆大体上可分为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三大类型。人文科学类博物馆以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和文化艺术博物馆占主导。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主要包括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纺织等类别。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博物馆,将不同学科、专业的小型博物馆组合在一起而建立。
高校博物馆以学科、专业建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层次根本无法了解。藏品多以学校的主干学科或重点教学方向为主导,大多来源于科研标本、科研成品和成果,或者来源于国内外同行专家、兄弟院校的馈赠,所以展出内容的起点高,专业性极强。这种藏品较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并具有对展品的极大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
三、发挥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1.推进政府对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对公众的引导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政府引导可通过举办大型高校博物馆展览会、文博知识普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公众关心、关注高校博物馆,进而引起公众兴趣,达到文化熏染的目的;二是政府通过把高校博物馆与文化古迹、自然景观旅游点结合起来,制订特色旅游路线,扩大高校博物馆的服务面;三是通过政府网站来进行必要的高校文物知识宣传,作专题片介绍高校博物馆,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高校博物馆,满足文化需求的兴趣。
2.政府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管理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最大化。
高校博物馆虽然地处高校,但它独具特色的馆藏是政府其他公共服务无法替代的,它是对公众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要的有益补充,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化、国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公众精神文化满足的丰富性。同时政府要健全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机制,给高校博物馆一定的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原则,整合资金资源,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分享高校文化盛宴。
3.政府应以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高校博物馆。
新时期,公众渴望自然、积极亲近大自然,青睐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这已成为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势。高校博物馆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必须借助政府的规划,将公众喜爱自然的需求心理与高校博物馆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行服务创新。
政府要做好对高校博物馆服务创新的主导。一是组织有关博物馆方面的专家、高校博物馆方面的学者,研究、探讨、规划设计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可行性方案;二是对已经建立的高校博物馆增添自然景观内容,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创意,将静态的藏品变成与自然融合的模式;对拟建的高校博物馆,将其建设在自然景观之中,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公众,以满足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娟.浅论当代雕塑的特征——城市化、生态化、公众化[J].魅力中国,2010(1).
[2]朱玉杰等.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2011(8).
[3]陈楠楠.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与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2).
[4]舒开.浅论高校博物馆的特殊作用[J].文教资料,2009(15).
[5]杨秋.博物馆展示功能解读[J].科技创新导刊,2011(12).
[6]龚良.扩展视野 坚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J].东南文化,2011(2).
[7]周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N].湖州日报,2010-11-22.
中国学生获得SOM基金会奖金
SOM基金会授予两名SOM建筑旅行奖学金得主各一万美金奖学金,旨在甄选及培养中国正规院校在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学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学术研究及旅行资助。2007 年SOM 建筑旅行奖学金得主为东南大学的朱昊昊,2008 年旅行奖学金得主为北京大学建筑学院的王宝珍。
“鸟巢”入选《时代》百大最具影响力设计
美国《时代》周刊4月公布了其在全世界选出的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的桂冠。此外“连卡佛”北京店、中国工艺茶也分别入选最具影响力设计。
《时代》周刊评论:有影响力的设计应走进人们的生活,设计师应该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灵感变成人们需要的产品。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投标 “指南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用以指导设计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等环节的具体工作。该《办法》自5月1日起施行。
《办法》强调,建筑工程方案设计采用国际招标的,不应人为设置条件排斥境内投标人;投标人应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内容和深度提交投标文件;境内外设计企业在我国境内参加建筑工程设计招标的设计收费,应按照同等国民待遇原则,严格执行我国的设计收费标准。
对于国有投资或国家融资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招投标,《办法》指出,招标人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代表列席,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组织不得违法干预正常的招投标活动和否决依法按规定程序评出的中标方案。《办法》规定,国家制定的设计收费标准上下浮动20%是签订建筑工程设计合同的依据。招标人不得以压低设计费、增加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等作为发出中标通知书的条件,也不得与中标人再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对于达到设计招标文件要求但未中标的设计方案,招标人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偿;投标人拥有设计方案的著作权(版权),未经投标人书面同意,招标人不得将交付的设计方案向第三方转让或用于本招标范围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
南京:“火灾防烟空气幕”
南京工业大学专家研制的“防烟空气幕”具有隔烟、人员自由出入隔烟场所等功能,隔烟有效率达到98%以上,攻克了城市地铁与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易造成人员窒息伤亡的难题。该成果日前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安部将其列入“十一五”消防科技发展规划。
美籍华人建筑师计划建造3200m高的塔楼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崔悦君(Eugene Tsui)计划在旧金山市建造一座全球最高、楼高500层的圆锥形“终极塔楼”,楼底直径达1829m,总建筑面积为163km2,能容纳100万人居住,而且能源食水全自给自足,绝对环保。
地铁规划设计应重视人性化
日前,弘达交通顾问有限公司(香港MVA)董事陈文匡先生认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而轨道交通则是公共交通的骨干,应依靠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可靠性、便捷性与覆盖率,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出行比率,同时,在规划设计时更加重视人性化是关键。
人性化是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如何为使用者提供便捷与舒适的环境,从而为使用者在感官上带来舒适的享受。香港地铁主要通过实现无缝接驳解决类似问题,即地铁之间、地铁与公交的换乘都是在建筑内部或者封闭的空间内完成,不会因为天气问题造成换乘不适。香港地铁在规划时,就考虑到换乘方便以及与周围建筑的结合,从地铁站通过地下走廊或其他天桥行人系统,就可以直接进入站场附近的大型商业建筑;地铁规划会考虑周边地区未来的发展,预留接口,可与大型建筑物连接。同时,香港地铁还会安装国内机场换乘常会使用的步行电梯,以提高换乘效率。针对大型的换乘枢纽,香港地铁通过自动扶梯、步行电梯与直梯,在大型建筑的不同楼层之间实现垂直换乘,连接物业内不同业态、各轨道线路以及枢纽内部其它的交通换乘点,而不是简单的在一个平面上实现换乘。此外,很多城市还比较重视利用电子信息系统为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提供方便,如电子站牌可以预报车辆目前的位置等。
台湾“远东建筑奖”首度跨越两岸
作为台湾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远东建筑奖”今年首度跨越海峡两岸。3月29日第六届“远东建筑奖”在上海颁奖,刘家琨等建筑师及其作品分别获得大陆和台湾地区杰出奖及佳作奖。
大陆和台湾地区各有5件作品入围今年的“远东建筑奖”。刘家琨及其设计的“上海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缪朴及其设计的“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分别获得大陆地区杰出奖和佳作奖。邱文杰、庄学能及其设计的“921地震教育园区”、邱仁喜及其设计的“台湾高铁新竹站”分别获得台湾地区杰出奖和佳作奖。
“鸟巢”获得英国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奖
北京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近日获得英国设计博物馆评选的建筑设计奖。设计博物馆是世界上专门以当代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设计博物馆馆长苏吉奇说:“评委在评选各类别优胜者时已经煞费苦心,而最终的优胜作品将注定是过去一年中国际创新设计中的精华。”同时获奖的还有其他六类,即时装、家具、图形、互动、产品和交通工具设计奖。
台湾庆富造船公司总部建筑设计完工
【关键词】角色认知 青少年教育 博物馆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86-03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对个体而言可以塑造其终身能力与品格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伴随终身的家庭教育;二是所在群体强制或共同约定的学校教育;三是个体在可独立支配社会行为后自行选择的社会教育,此三块组成衔接拼成一个社会成员所需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完成一个人作为自然人所必需的基本言行举止陈述表达训练,做了一份规划;学校教育负责传递群体前辈在知识技能传承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方法,把规划所需材料和组建方式预备起来;社会教育以一个“试错”模式把家庭教育的规划、学校教育的准备直接实践、印证、修正,甚至纠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此三大组成实现有机拼接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博物馆可以在未成年人启智阶段协助家长实现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的内容过渡,在青少年进入成年前后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约定行为间的差距,并于成年后在社会教育学习阶段起到类似学校教育的角色作用,这些衔接填补中蕴含了修正的可能。本文主要分析了博物馆教育和未成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主动认知社会角色二者的关联,从而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的规划思路。
一 博物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传统博物馆学里,博物馆人着眼于物,强调要确保物的信息实现原真传递。为了降低信息传递中的错失率,通常会缩短简化传递通道。在博物馆看到的信息是物本身传递的原始要素信息,如年代、材质、器形、出土等;人作用于物的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同样以最为严谨的表述予以传递。这导致了不同信息背景的观众在面对博物馆展示时产生认知差距,而两者之间的空白成为观众再度使用博物馆的障碍。博物馆一度门可罗雀的群体现象,其背后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等交互的落差所形成的。
基于传统博物馆学基础,从19世纪中叶开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到了从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博协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怀,把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随之发展出的新博物馆学,把博物馆的重心转向了基于藏品多维度研究后的使用,尤其是用于关怀社群和社区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转为以人为博物馆行为的核心对象。
此时,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意义也随之由“绝对忠实的传递原真信息”演变为“有针对性的缩短和填补观众与藏品间的信息落差”。各个物馆教育行为由神圣不可撼动的专业表述转型成各种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和创意策划。这中间也离析出一些只能传递相对浅显易懂的信息碎片的教育活动,成为博物馆教育一个直落千丈的低谷。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将藏品(经过专业研究剖析后得出的)信息以观众更易于理解接受的立场方式予以传达。这个核心的本质仍是传统博物馆学所坚决强调的信息原真,所不同的是在藏品信息真实正确的基础之上,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更复杂苛刻的执行要求:以观众的信息背景为基础作呈现和传递。藏品信息的专业性、正确性仍是得到首肯保留的。而与之相关的教育行为所要改变的是其自身在此前方式思路上的简单粗放,要求博物馆教育执行者从教育对象的信息背景和认知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有鲜明主题和目的性的教育活动。
这样的转变,事实上也是博物馆教育一次重要的改革。博物馆人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个迫切性:如果博物馆所传递的信息是鼠标动动,甚至拇指动动,一个APP都能搞定的信息,那么人们又何必非来博物馆不可呢?
所以,博物馆教育除了要用更巧妙科学的方式传递藏品真实信息,更要懂得突出自身在教育体验上的特性:物性和参与性。前者给感官带来的真实性是目前任何信息技术都无法取代的,而后者的互动性远胜于单纯地听、看体验所能达到的效果,二者如能有机结合必然可以确保博物馆教育在受众中的强竞争力。
二 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在博物馆环境中的彰显
人都是基于已有信息或经验做下一步选择和决定的。基于博物馆丰富藏品的体验式教育,在经验学习时可以比书本教学模式更易获得理想效果。著名的“卡斯顿教学模式”提出了博物馆学习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博物馆要素、教育要素、学科要素,通过活动目标预设-博物馆教育预期评估-确认实施-结束后量化质化评估等通用模式来完成博物馆教育行为的具体落实。
在教育心理研究中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儿童中期,以及青春期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有明显差异和侧重。学龄前儿童(3~5周岁)看重长辈告知的经验和规则,认知发展以语言习得为主,反馈到行为上就是把父母、老师(幼儿园)告知的描述用行为“复印”出来。如妈妈说吃饭前要洗手,幼儿通常会在完成洗手后希望得到父母语言上的认可:“宝宝真棒,洗手了(理解为:你做对了)”。
到了小学后(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记忆和元认知技能,因为有了个人生理因素的参与(记性和阅读都是有天然的个体差异的),社会情绪发展出了自我概念,被认同需求不再是向父母师长寻求,而是同伴。这个过程是自尊心的形成期,儿童在此期间的体验经历直接影响其在同伴中的“认知形象”,所以学生带着羡慕的一句反话可能会比父母给予的充沛精神物质双重奖励更容易给儿童带来心理满足感。
进入青春期,随着脑部组织发育和训练累积,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预设分析”的演绎推理等逻辑运用能力了。出于技能善长和喜好的不同,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情绪发展进入同一性形成,在互相认同的群体里表现出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亲密感。此时他们的关注度已由父母印证、同伴印证转为寻求社会印证。虽然身体发育、心智追求到了后期已和成年人相差无几,但由于没有社会行为实践,在现实中出现眼高手低或犹豫不决的认知表现,比如对某类兴趣表现出极度忠诚和热爱,或坚持某种特殊的行为来彰显立场等。
博物馆作为一类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单元,基于自身特有且善长的真实体验之特点,应该充分考虑教育要素在博物馆教育实施中的影响和作用,对教育对象做有针对性的方案,并对活动执行做科学评估,以完成教育目的。
另外,博物馆教育除了要考虑心理等普遍规律外,要充分兼顾实际地理成长环境所导致的差异规律。城市教育水平相对好的博物馆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把内容的认知水准相应提升,而面对基础教育欠完善地区的未成年人,设计教育活动时务必要考虑其可理解的信息背景,增加循序渐进的信息铺垫环节。
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表达方式之一。学校教育对学习连贯性和宏观性要求不是博物馆必须遵守的。但博物馆教育要主动关注学校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而这也是基于对客观教学规律的尊重。书本教学以抽象和逻辑性见长,其提纲挈领的授渔模式是重要的学习技能训练,遵从这个模式的纲要脉络,博物馆把自身的藏品信息纲举目张的填充进去,可以极大地帮助未成年人获得自主学习的,进而和学校教育形成相得益彰的正反馈。
当博物馆教育行为结合参考了学校教育要素后,在具体策划实施时,具体内容和博物馆展陈主体息息相关。如策划一个面对初中生的教育活动,人文历史类学科的博物馆和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大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主体,如出土器物,同样面对中学生,同样是一次双休日的体验活动,历史类博物馆从器件入题做祭祀仪典、文化传统的介绍;而考古学博物馆可能会从土方层位标记拼图来讲解如何做田野考古;到了工艺美术类博物馆,从工艺传承和朝代更别标志去做专题呈现。所以,在卡斯顿模式里“博物馆要素、教育要素、学科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结合当代技术水平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活动策划的技术手段选择需要纳入策划设计要素。配合相应教学主题做的短期活动要充分考虑加深印象的要求,在方式方法上尽量使用实物,减少用图文板之类的墙上书形式;还有一类近些年得到博物馆大力推崇的一种“走出去”模式――“大篷车”。博物馆大篷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博物馆的移动橱窗、大体量的格子铺、有逻辑关系的博物馆试看品。从内容上讲,适应流动性,强调故事主题性,以“打包――移动――展示”来实现博物馆主旨的馆外推广。推广中宣传固然是很重要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教育功能被带出来,大篷车一来是要告诉不能常去博物馆的人,博物馆在讲什么(这个是常规意义上的科普);二来要告诉人们走进博物馆对自己的意义;三是把博物馆的文创在大篷车最显眼的位置摆放出来,以精巧的心思和可以带走的文创产品体现博物馆的一种友善姿态。但这些教育意图的实现是不能依靠易拉宝+图版就能实现的。因为博物馆大篷车移动性很强,在展示内容构思上要强调不讲知识碎片,把学习的框架给孩子们带去,因为孩子可以自己填充框架,碎片有可能随着科研发展而有局限性。此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科学、简要。重点是:耐用、经济、好玩。
事实上,可考虑的技术手段种类在时下不是太少,而是反客为主用得太多了。通过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的教育特点后,就会明白多媒体技术对未成年人的信息学习并不是绝对有利的。如果技术本身的新奇度会分散孩子对其承载信息的注意力,那么就要慎用多媒体。当然这种情况还是要看具体某次活动策划的教育预期及教育对象而定的。
三 社会行为规则和职业风貌在博物馆的体现方式
哪些博物馆行为可以让未成年人在博物馆体验活动中学习到社会行为规则乃至各行业职业风貌呢?
首先,博物馆引导观众如何恰当参观博物馆时,便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约束教育。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构件,是一个社会群体共用的“公器”,个人参观博物馆时的行为恰当可以更有效确保这个公共资源的延续使用。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落实推进,更多人进入到了博物馆这个相对陌生的空间里。这里不同于图书馆和学校,不需要绝对的安静;但不同于游乐场和商场,不能随心所欲而妨碍他人。当博物馆向观众传达藏品信息时,也要充分传递博物馆自身的信息。现在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博物馆的服务也越做越细,但观众们对博物馆仍有不少“微辞”,同时,博物馆从业者觉得有不少来博物馆的人都“不爱惜博物馆”,“没有文明参观”。对于成年观众,如何文明参观博物馆可能只能以介绍建议为主,但对于未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博物馆教育行为实现对博物馆未来主体受众的引导培养。在追求师长认同印证时告知参观博物馆的行为规则,在看重同伴印证时通过对团队的行为认同而培养其良好的文化习惯和赏析能力;进而在寻求独立于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认同时,由博物馆提供一个第三方平台,以供其接触不同年龄层和工作领域的社会成员。总之,作为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参观行为做一个常规引导和培养是未成年人学习适应社会行为规则的一个机会。
另一个角度,就整个社会而言,不同专题博物馆呈现出不同行业的风貌较少。目前中国专门的儿童博物馆不多,但各个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都非常重视儿童体验环节。通过扮演类或兴趣班形式,让未成年人体验不同领域的工作技能和操作流程,起到社会职业介绍作用。一些外聘专家的主题讲座间接呈现其学术研究的风貌。但在博物馆里最为重要的职业展现和体验应该是为中学生提供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形式更为复杂和持久,同时,认知对象和儿童的互动需要实时推进,出于博物馆教育效果的理想化考虑,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参与到博物馆志愿者的事务性工作中是非常合适的(出于学业缘故,现实中要做到家长认同此点还有很大难度)。因为知识的消化反刍能力还不足的时候,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博物馆一些集中活动的协助配合需求,是对青春期儿童步入大学独立生活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出于这样的需要,博物馆可以设计一些教育活动,让青春期儿童模拟完成一次博物馆教育活动。而作为一个社会的统筹者,政府的教育部门不能只着眼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教育这一类微观教育行为,更需要在宏观角度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教育在人生教育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性,把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新成员礼仪规范和行为认知学习的重要途径,以儿童家庭行为为出发点,城市大小为半径,整合现有博物馆主题教育资源,向家长提出教育参考方案,跟学校强调博物馆教育比重,敦促其接受博物馆教育的主动示好,并进而逐步发展为主动考虑使用博物馆教育资源。
事实上,博物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直接作用于未成年人,还有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作用。由于教学管理模式的圈定,学校教育的教师更着眼于对已有知识的有效传递,学科相关信息研究成果的更迭并不完全是自发主动的教学考虑。而博物馆是一类独立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之外的重视应用和科普化的研究机构,其对相应学科的研究前沿一直保持着必须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通过定期周期性的组织教师到相应学科主体的博物馆进行学术再更新,是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力量的一种源生力支持。
四 博物馆教育如何让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角色认知是伴随其整个教育过程的目标,无论是幼儿期的语言习得,还是进入学龄期后的纯学习过程,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学习一直伴随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家庭的过度关爱导致未成年人在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师长、同龄人、陌生人”的人际环境里,当中学学业完成,仅仅一个暑假之后就进入社会工作或进入大学学习,这样一个适应过程对青少年而言过于仓促,在一些文化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只要就学机制允许,中学毕业生就可以在家长监护下尝试参与一些比较简单的社会实习,有些甚至是计酬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社会体验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求学专业和将来可能的职业方向。虽然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可能国内实施会很困难,但在中学长达6年的学年里,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局部体验和尝试。一方面家长要有这种教育衔接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对有此类实践行为的学生予以积极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者要有多维度的框架规划意识,不能把博物馆教育只是理解和表现为基础信息的简单重复传播。
五 结束语
让未成年人通过博物馆教育获得对社会的预先认知对青少年步入成年后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他们会获得更为主动的自觉意识和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更中立客观,对自己的人生教育规划表现得更主动积极。此外,由于在其儿童期有博物馆体验的记忆,这个群体的青少年成长后往往会成为博物馆的优质观众:他们将懂得如何更好地获得藏品信息,愿意引导新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为博物馆良性发展提供旁观建议,甚至有些青少年在完成学业后会直接选择就职于博物馆相关行业,进而实现文化习惯培养后的反哺。
从整个博物馆统筹考虑看,博物馆教育只是博物馆一个功能要求,表现为展示、讲解、宣传、讲座、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描述。但出于常规工作管理便利性考虑,教育职能工作通常是由专职团队统一规划设计以及执行落实的。在博物馆里,这个团队既要懂得博物馆哲学和博物馆职业逻辑,也要有扎实的教育功力和实践经验,同时要能得到研究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信赖和支持,以确保活动展现的内容及技术,此后还得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把每个教育策划案推进落实,并将每一次教育反馈整理成博物馆档案用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格拉汉姆・布莱克.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徐光、谢卉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设计趣味性设计展示理念娱乐教育
一、儿童博物馆趣味展示设计要素
(一)展示策划阶段趣味性设计概念的提出
1.儿童博物馆的概念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 (AAM,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useum) 提出儿童博物馆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诱发学习能动性,为满足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动的机构。儿童博物馆作为常设非营利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儿童博物馆展示的不是收藏品,而是以趣味性展示主题为基础,完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博物馆。皮亚杰的发育心理学提出:“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生的结果。”儿童博物馆让参观者能亲自参与,以Hands-on的形式进行互动展示。1899年,在美国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儿童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健康成长。
2.趣味性主题策划
儿童博物馆是一种主题型博物馆。博物馆有趣的主题是吸引儿童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分析总结出,儿童想象力丰富,喜欢具有主题性的游戏活动,并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与游戏。
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以“原始古代人的生活体验”为主题,通过历史体验让儿童对韩国的古代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展示主题分为“家”“农业”“战争”“音乐”几个小单元,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以有趣的简单形式向儿童展示出来。
3.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
儿童博物馆是面向儿童的,所以与一般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是不同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儿童博物馆向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推出特别的教育体验活动。例如,针对于学龄前后的儿童推出主题性的体验活动。教育体验活动将人文、科学、艺术各领域知识相互融合,从新视角提出新颖的主题,培养儿童灵活的思考能力。强调儿童表现力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感受、思考、探索、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参与性、创造性和自信感,让儿童从中了解各种文化、生活技巧或是某些才艺。
通过特殊的运营管理形式使儿童博物馆展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迎合儿童的兴趣需求,刺激儿童的学习热情,使儿童博物馆拥有持续的访问率,实现博物馆的价值。
(二)趣味性的展示内容
1.故事化的展示语言
故事的功能是把生活的规则告诉给儿童,是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通过故事儿童确认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故事教学,把故事作为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幼儿语言、智力发展,增长知识,启发想象,锻炼记忆,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故事在情节上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语言以及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浅显的,儿童通过故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被传达的内容和知识。儿童博物馆运用故事化的展示语言,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且浅显易懂的内容能对儿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运用一些故事视频向儿童介绍韩国古代家庭文化。儿童通过故事短片很快就能对古代的建筑、社会构成、饮食、文化等脱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的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的诉求。
2.简单易懂的展示内容策划
针对于儿童的展示内容有别于一般面向成人的展示内容,这些内容需要进行策划安排。基于儿童学习能力的限制,展示内容的量不能过多,展示空间也不能过大。内容过多项目琐碎反而会使儿童感到混乱无法理解。将展示内容具体化更有深度地进行展示能使儿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丰富的展示内容可以通过频繁更换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导入时间的概念,会使展示更具有新鲜感和灵活性。每次的展示内容集中而少量并能经常变换主题是适合于儿童特征的展示形式。
博物馆的娱乐教育使儿童产生初步印象而开始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后,再通过学校的深入有条理性的教育,不但能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获得更丰富广泛的知识,同时还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儿童积极学习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博物馆的娱乐教学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体验式展示空间的营造
1.生动的现场空间
现场空间是展示的主体部分,所以现场的空间构成和动线安排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设计上要考虑到“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它是以空间主要的使用者——儿童的发育水平、兴趣、要求等为前提的。儿童博物馆展示空间构成要强调儿童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动线安排上可以提供多条路线,根据每条路线都能遇到不同的经历,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探索体验的热情,使整个空间成为儿童参与和沟通的展示过程。
现代展示设计已经不是简单地将展示品陈列出来,而是参观者在展示现场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现场体验。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的类型有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直接体验展示一般有制作式(Hands-On)展示、交互(Interactive)展示、游戏(Playing)展示、试演展示、参与(Participatory)展示等展示形式。而感觉体验展示则是通过五感体验,让儿童可以在展示空间里观察、聆听、闻、触摸、对话。
现场体验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再现空间。再现空间是指围绕主题将生活中或自然中现实空间环境以1:1的比例,或者以某个特定比例缩小或放大再现进行展示演出。儿童博物馆展示运用再现空间让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贴近生活的展示环境可以使儿童对空间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让儿童在熟悉的空间环境中尽情地感受现场体验。
2.媒体空间 (Media Space)
媒体空间与现场空间不同的是,现场空间是直接展示展品的空间,而媒体空间是为展示目的运用Multimedia进行加工的展示空间。比如利用数码创造炫丽的Digital 3D Space,或者利用水、光、植物等自然物创造具有哲学性、文化性的空间,通过色彩、声音、质感等刺激五感的感觉体验空间。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成人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学习,而儿童主要通过身体体验进行感觉和经验学习。儿童的五感相对于成人更为敏锐,对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所以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运用大量的媒体空间进行展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现场空间是一种空间体验的话,那么媒体空间就是一种时间体验。在媒体空间营造上,Media影像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得到大量运用。与电视电影传统影像制作不同,Media影像设计是专门为展示主题服务的影像制作。它已经从传统影像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展示设计中的一个独立的专业环节。
在儿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运用了娱乐教学理论,成为最前沿的博物馆展示理念。娱乐教学(Edutainment)的主要形式就是体验游戏和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因此,Media影像设计成为儿童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影像展示让儿童在观赏美轮美奂的影像短片过程中展开一场愉快的时间体验之旅。
二、中国儿童博物馆展示策划提案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流程(Storyline)策划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它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文明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让博物馆完全与国际接轨,除了藏品、学术、教育,应更注重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升级。作为国家博物馆,展示更侧重于专业性和学术性,然而同样作为非营利的社会教育机构,则更应该考虑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将博物馆展示对象进行市场化细分,其中有一部分参观者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却也是被相对忽略的,那就是儿童。针对于儿童的展示有其特殊性,应区别于常规展示。
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展示主题为“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综合常设展厅的展示主题针对于儿童提出儿童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为“中华文明体验之旅”。整合中国的文明史,针对儿童进行重新梳理,提出展示流程(Storyline)为“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礼乐文明—衣与裳—家和国—伟大的创造”。
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布局运用中国传统儿童游戏“七巧板”的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并结合展示流程安排展示路线,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为主展示馆参观路线,一条为参观主题活动路线。两条路线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空间设计也相对开放。
(二)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策划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博物馆展示首先在策划阶段要确立吸引儿童的主题,然后把展示内容具体化、深入化展出。儿童体验展示空间设计体现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形式,通过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相结合,营造媒体空间进行展示。
展示产业不断更新进步,促使现代展示设计从强调展示形式到越来越强调展示理念和展示内容策划;从注重对展品的宣传展示到注重服务参观者的人文设计;从单一的陈列形式发展为复合型的展示形式;不但要将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运用于展示中,而且注重人性化的感性设计;从展示空间营造到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展示体验,展示产业作为服务行业正在逐渐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展示作为一种展示种类,不但具有学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针对儿童的特殊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是博物馆产业走向专业化细分后的产物。儿童博物馆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吸引儿童的趣味展示,为儿童提供娱乐教育服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博物馆将承担起大众教育的社会职能。博物馆将不再只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史料,而在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展示也将从文物遗址陈列逐渐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服务形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并具有教育性的场所将成为博物馆新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Choi,Bo Ah.儿童体验馆活跃性研究[J].韩国设计博览,2007.
[3]Lee,Kon Mu.快乐的历史体验——儿童博物馆[M].国立中央博物馆,2005.
[4]Ryu,Kun Pil.儿童文化空间策划案研究[J].展示设计研究,2010.
[5]Sung,Jung A.作为教育空间的儿童体验馆展示策划[J].展示设计研究,2010.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Citymuseumasaculturaloasishasalwaysbeenthefocusofacademicresearch.However,thestudydonefromtheperspectivesof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arestillweak.BasedontheresearchonGuangdong’sfreemuseumpolicy,especiallythevisitors’behavior,theplacestheyvisited,thetimespent,andtheirinteractionwiththemuseum,thepapertriestoprovideconstructiveproposalsforthesharingofurbanpublicculturalresources.
Keywords:free;sharing;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识,并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烈错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说不清”、“2不大满意”、“1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Abstract: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s provide security for the museum,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 of planning and detailed design wor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系统;规划;设计
Key words:museum security system;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73-01
1系统规划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①必须依法进行。②应该因地制宜。③注重防范效果。④设计时必须遵循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⑤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时,要注意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维护保障性、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和系统的适用性要求,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抗破坏能力。
2系统设计
2.1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①外周界防护。外周界与复杂的周边环境相邻,人防和物防的难度相对较大。进行安防系统设计时,要结合博物馆的环境结构特点,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前提下,建立外周界技术防护,为完善纵深防护体系、感知风险事件提供前沿保障。
②监视区。监视区指室外周界报警或周界栅栏所组成的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线之间所覆盖的区域。监视区的建立,可以从宏观上全面监控博物馆的各种动态、静态情况,为外周界报警后提供实时的图像复核,同时还在外周界与防护区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缓冲带,如果出现非法闯入防区,则立即向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监视区内设置的视频监控设施以遥控摄像机为主,在主要通道、观众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以及博物馆隐蔽的位置可设置固定摄像机,以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选择摄像机时应选用低照度和全天候配置。监视区内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声音探测装置,当周界报警发生时,实时联动摄像机、辅助照明灯和声音探测器进行音/视频复核。
③内周界防护。内周界防护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墙体的各种进出风口、门、窗等的防护,它既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在对它们进行物理防护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根据内周界防护部位的不同,可以考虑选用的前端设备有: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微波入侵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装置等。
④防护区。防护区通常意义上就是指展厅。其有两个特点:一是防护目标所在区域,二是公众频繁出入的区域。防护区或内门、窗、出入通道、通风口、天花板检查口等相对薄弱的部位要实行部位防护,组成防护区的外部防线。适用于部位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门磁开关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器等。防护目标所在区域,应具有多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在进行空间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针对现场实际的结构布局和使用环境,充分考虑探测器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选择适用的防入侵探测设备。每种探测器的布设都应控制在其有效探测范围内,避免临界应用。同时,通过不同探测器保护范围的交叉覆盖,各种防范技术相互补充,保证防护区域内的所有警情都无一遗漏地被响应。适用于空间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入侵探测器、超声波入侵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声控探测器、超声波探测器等。
⑤。主要是指文物库房、展柜和重要目标。进行防护设计时,要在外周界、内周界、部位防护和空间防护的基础上,根据库房建筑特点、展柜分布、展柜内存放的文物种类、大小及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基础上,选用适当、有效的报警探测器。系统配置要有灵活性,预留适当的管线,以满足不同防护目标对技术防范的要求。适用于重要目标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智能物品移动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红外探测器、微波墙、超声波探测器、视频移动报警等。对于特别重要的防护目标和部位,在加强实体防护的基础上,可考虑设置多种不同技术种类的探测器,形成探测范围的交叉覆盖,提高防护目标的安全性。
2.2 声音复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选型声音、图像复核是确认“险情报警”与“误报警”的辅助识别手段。声音复核系统的现场拾音功能,应大于探测器的覆盖范围,并能清晰地听到现场的话音,人走动、撬、挖、凿、锯时发出的声音;声音复核应与报警信号同步,并有实时录音取证功能,录音回放声音的失真度≤5%。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外)的主要通道、电梯及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暂存室等重要部位和场所等进行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记录、回放的图像的质量应满足追溯举证的管理要求,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视频监测系统要与防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其他安全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摄像机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光照度指标,针对彩色和黑白摄像机,依据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中的有关条文,根据考察报告的现场光照参数进行配置,并考虑环境光照的变化和摄像机观察的范围,逐一进行计算和配置摄像机镜头。
关键词:廊道 滨水 生态 浑河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Shenyang Hun River urban waterfront corridor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of the Hun River waterfront.
Keywords: Corridor Waterfront Ecology Hun Riv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廊道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城市生态廊道不仅仅是道路、河流或绿带系统,从空间结构上看,更主要的是指由纵横交错的廊道和生态斑块有机构建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使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高度关联性。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省沈阳市将浑河南岸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成立浑南开发新区。这预示着浑河,这条原属城市边界的河流将成为城市的内河,其作为城市滨水生态廊道的意义凸显。
一.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
1.1.绿色带状廊道:
即在城市中以带状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态廊道, 其中又可分为带状公园廊道、风景林带廊道和防护林带廊道。
1.2.绿色道路廊道:
根据道路在城市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绿色道路廊道分为道路绿化廊道和林荫休闲廊道。
1.3.绿色河流廊道: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或多或少的有水系穿过,根据在城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性又可将绿色河流廊道分为滨河公园廊道、滨河绿带廊道、滨江绿带廊道。其中滨河公园廊道就是以游憩、休闲功能为主的沿河生态廊道,如上海市的苏州河,经过环境整治现已成为景观型、亲水型的滨河公园廊道;滨河绿带廊道和滨江绿带廊道则是依据水系等级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类河流廊道,滨河绿带廊道在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河道绿化的生态效益的发挥,而滨江绿带廊道由于尺度较大,在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城市的防灾减灾作用,更要考虑其整体的景观效益,这对城市形象的建立至关重要,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城市滨水生态廊道的功能
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1.物理效应
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城市滨水生态廊道具有多种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空气和水的净化、缓和极端自然物理条件( 气温、风、噪声等) 、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污染物的警示等。不仅如此,由于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有着曲折且长的边界,生态效益发散面加大,能使沿线更多的居民受益,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2.2生物效应
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环境和生物。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是依循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城市滨水生态廊道是供野生动物移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因此,城市生态廊道对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生活效应
城市滨水生态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城市滨水生态廊道的建设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一些小径、沿河流的景观带等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游憩环境,还有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节点,例如五里河公园中秦开雕塑则不仅是一个游憩场所,更是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三.浑河现状与规划发展
3.1浑河的自然现状
古称“小辽水”,因为它的水色浑浊,后来改称“浑河”;它发源于清原县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因而又叫它“沈水”。沈阳位于浑河以北,因此,沈阳为“沈水之阳”。浑河由沈阳自东北向西南流,至海城市西北三岔河口汇入辽河。浑河总长415公里,流域面积ll480平方公里。浑河沈阳段、环城水系水质持续改善,浑河沈阳段丰水期环境水补给充分,水质适宜鱼虾等水生物的生长。目前浑河的生态系统稳定,物种丰富,各种水生植物生长茂盛。
3.2浑河的规划发展
目前以浑河基础打造观光旅游带已初具规模。浑河两岸大开发全面启动。浑河两岸开发项目全部建设后,将形成以五里河为中心的文化城,拉近浑河与城市生活的距离;在浑南建起的商务城,彰显CBD和城市滨水形象魅力;以三好街为依托的科技城,建成具有扇形开放式空间景观特点,拥抱较长的浑河自然滩地。随着沈阳城市重心的南移,浑河两岸将像上海外滩那样呈现出繁华、多姿的城市景象,成为沈阳的标志。浑河32公里长的城市段两岸,将建成集自然、休闲、娱乐、防洪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带。借鉴国内外滨水城市的建设经验,浑南新区在浑河桥至富民桥之间,开发建设“浑河观光旅游带中心大型旅游娱乐休闲世界”,构建宜人的现代滨河城市景观。主要包括三部分:长2.3公里,宽150米-250米的浑河南岸滩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河心岛;中央商务区。浑河观光旅游带将由四大部分组成,包括河心岛风帆标志性建筑;船身建设城市发展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水上游览区;滩地游乐休闲带。其中,河心岛标志性建筑由风帆作为外造型,基座为船形。风帆雕塑灯光效果,总高80米、宽60米。白天,仿似迎风前行;夜里恰似浑河中不息的航船。风帆雕塑下面的船身建立浑南新区城市发展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在水上游览区,可以荡舟、乘快艇,感受亲水乐趣。
四.浑河滨水生态廊道效应。
结合浑河的现状与城市发展规划,将浑河沈阳段打造成为自然,娱乐,文化,综合的生态廊道,更好的发挥其滨水生态廊道效应。
4.1自然型生态廊道:
自然型生态廊道就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廊道。如浑河在对水质的不断改善,恢复其生态循环。不仅水生动物多样化,而且久违的野鸭也将浑河作为栖息地。
4.2娱乐型生态廊道:
娱乐型生态廊道就是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等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廊道。如浑河将五里河段建设成为滨河公园,分为自然景观区、文化休闲区、娱乐服务区、异禽生态区、沿道路景观区、湿地生态区、主入口区等几个主要区域。公园内百米音乐喷泉、龙溪、人造沙滩、五里河码头广场等。
4.3文化型生态廊道:
文化型生态廊道就是结合城市原有的名胜古迹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场所而建立的生态廊道。这类廊道以向人们展示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为主要目的,并起到一定文化教育的作用,如秦开雕塑广场(图5秦开雕塑广场),就对游人诉说着沈阳的建城历史。
4.4综合型生态廊道:
有些城市生态廊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功能中的几种,这类廊道不仅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游憩场所。在现今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中,要在建立单一功能廊道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多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1文化建筑综合体和整体性设计
文化建筑综合体(CulturalComplex)是指通过公共空间将两种或以上不同属性的文化功能(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歌剧院、青少年宫等)综合、集约地组织在同一城市实体中,不同功能之间充分实现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互补与共生的关系的公共建筑,在建筑形态上表现为一座巨型建筑或一组紧凑、有联系的建筑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向巨型化、综合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整体性设计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整体性设计需要将其很好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多元功能的有机整合并延续城市文脉,其内容涵盖从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它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开放空间和绿化体系等实体形态的影响,同时尊重所处地块的城市文脉和历史传承,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动态的相互作用。文化建筑综合体不论是集中建设还是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都应该纳入到整体性设计的框架之下。
2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整体性设计原则(表略)
2.1整体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分支,是城市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交通空间、体型处理等都受到城市形态、场地特征的制约。例如,位于法国巴黎中心旧城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将建筑体和休闲广场纳入到巴黎城市肌理当中,在场地东侧集中建筑实体,东、南、北三面齐整的界面延续了城市传统街道空间尺度,西侧的休闲广场成为了巨大的吸纳器,将城市生活沿街道顺势引入,四面的人流自然地汇集于此,实现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的“无缝”过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文化中心2)为呼应新城规划设计中的沁水河沿河风光带,将东侧文化休闲广场纳入到整个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体系来设计,文化休闲广场使原有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得到延续,并成为该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节点,同时城市生活也被引导进来,人流由东侧广场顺地面缓缓升起的坡道引至屋面,创造出多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2.2多元功能有机整合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多种功能的集合,多元功能的有机整合即是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建筑实体和外部广场尽可能的紧凑、集中。建筑实体的集中能够节省设备资源,外部广场的集中则有利于大型市民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空间形态角度出发,多元功能的有机整合可以分为水平整合与竖向整合两种方式。山东省烟台文化中心3)的基地为东西长约400m,南北最宽150m的狭长地形,其功能包括博物馆和大剧院、群艺馆、京剧院以及青少年宫、书城三大部分六大功能。面对复杂的场地因素及功能组成要素,设计中运用了水平整合原则,将建筑实体集中于场地南侧并呈长条状布置,最大限度地空出北面用地作为市民室外活动场地,集中的北部广场成为城市大型庆典活动的场地,为建筑体提供了观赏距离,也避免了由于多种文化功能的并置而导致的场地割裂、广场散布的不良现象。广州花都区文化中心涵盖综合会展中心、文化馆和青少年宫三大功能,是集展览、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设计中运用了竖向整合原则,即在竖直方向上将建筑实体与场地划分开来。文化中心的底层架空,设计成市民的室外文化活动场地,由三个圆形交通核心支撑起建筑主体,主体功能集中于建筑的三、四层,像是漂浮在空中的云朵,为底层文化广场提供了遮蔽和空间限定。
2.3城市文脉的延续文脉主义强调通过形体、空间、装饰及细节的处理对城市环境中的历史、自然要素进行复制和转译,以求建筑与城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上的传承延续。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沃克艺术中心新馆是一个追忆历史、延续新老城市空间、探寻城市记忆的实例。新馆设计中保留了原馆的精髓,通过透明的玻璃幕墙,将博物馆和熙熙攘攘的都市丛林连接起来,建筑物悄然融入城市生活,使新旧两馆之间的衔接更为自然,体现了新旧完美统一。日本山口县的情报艺术中心的主要功能包含了剧场、展览空间、小电影院和市立图书馆。建筑造型摒除了大都市文化建筑的刻板印象,而呈现出波浪形的立面形象,设计中将山峦的起伏变幻作为城市的自然文脉,内部空间尺度的转换,建筑三个“山头”的大小高低变化对应着山峦的脉势,与其所在基址环境中不远处的山峦产生了极为协调的美感,同时也极好的适应了内部空间的需要。
3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整体性设计策略(表略)
3.1规划设计层面:空间减法——核心公共空间的营造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4)一书中说:“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地区内的空间结构。”空间减法是指利用图底关系法则在整体空间布局的实体中减去虚体空间,利用虚体空间组织、串接各功能空间要素,该虚体空间可以表现为下沉广场、台座广场和庭院等,这些虚体空间往往成为整个文化建筑综合体的核心公共空间,有效的集约组织了主入口广场空间。日本神奈川县的的湘南台文化中心5),含有儿童馆、文化馆、剧场、体育馆和天文馆等多种功能,长谷川逸子将70%的功能空间埋于地下,地上部分则利用空间减法获得虚体空间——场地中部的下沉式庭院,创造性地将人流引导至场地内部,营造出室外核心公共空间,进而通过下沉庭院组织各场馆出入口,人流有序而不紊乱。河南省信阳市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艺术中心6)的基地呈方形,建筑物在方形块状布局的基础上在东侧挖减出内广场,成为了建筑群体的向心空间,三栋单体建筑均向该广场设置主入口,而将次要入口设置在临街的外侧,有效地组织了公共空间层级序列。
3.2建筑设计层面:统一基座或屋顶——建筑整体感的塑造统一的基座或屋顶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整体感的设计策略,它使得零散的体量在同一建构语言下得到规整。卢塞恩文化中心7)的三大功能体块:音乐厅、会议中心和博物馆的外立面分别选取了不同的材质主体——水平、消隐、网格,表达功能的差异性,而巨大的屋顶则使得文化中心显现整体化,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被这上边界给确定下来,具有很强的场所归属感,镜面般的金属屋顶反射着卢塞恩湖的粼粼波光,使建筑消融在环境之中。广州市的萝岗中心城区文体中心包含大剧院、图书馆和档案馆三种功能,整体空间布局由传统的岭南庭园余荫山房拓扑形变而来,建筑体散布在场地当中,设计结合场地地形,运用立体化的基座平台将三馆串接相连,使其获得整体的形象。烟台文化中心是以上两种策略的综合运用,首先用一层高的基座平台将各部分功能连成整体,平台之上形成三大散布的建筑体量,在造型上分别寓意为历史之石、现代之石和未来之石。立体基座有效地将人流引入到建筑的架空平台内,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半室外空间;而整体大气的屋顶连接板则使得立体平台下的活动有了空间归属感,也使得整体建筑形象流畅动感、大气磅礴。
3.3细部设计层面:统一的形体和细部逻辑统一的形体和细部逻辑的整体性设计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体母题式设计,各单体高度的一致,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二是各单体在同一套逻辑的基础上演绎,形成多样的单体形态,是同一造型逻辑的拓扑重构。吉巴欧文化中心的各功能均质地布置于场地中,形成三组“村落”,伦佐•皮阿诺按照比当地棚屋形式大得多的尺度,选取原生材料,用现代技术建造各个单体,尽管建筑自由的分布,但是统一的布局韵律以及形体构成使其整体性强烈并具有当地卡纳克族村落的布局特点,做到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瓦伦西亚科学艺术城的博物馆、天文馆和歌剧院三组建筑并不是一次建成,而是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由于场地限制较少,整体布局采用了有机分散式的形态,三馆自由散布于场地之中,三个建筑均采用了卡拉特拉瓦特有的仿生学造型,尽管建筑形状和体型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肋状结构体又能相互和谐呼应,并通过大面积的水面将三馆连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