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球经济情况

时间:2023-09-19 16:20:43

导语:在全球经济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1月份贸易数据或多或少地说明了这一问题:1月份美贸易逆差为591亿美元,比前一个月下降3.8%。其中,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1.1%,达到创纪录的1267亿美元,而进口则下降0.5%至1858亿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伴随出口加速上扬而进口明显缩水,贸易有望在今年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加分因素,从而首次打破10多年来美国贸易拖经济后腿的局面。

对此,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的评论是,如果不是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眼下的美国经济很可能正在痛苦挣扎。换句话说,相比于过去“美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的时代,如今美国经济头疼脑热的时候,海外市场可能仍动力十足,并施惠于美国经济。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承认,拖累美国内需的房市衰退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影响十分有限,而许多经济体正在产生足够的内需来支持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报告称:美国经济放缓对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增长几乎没有产生“可以辨别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以外的主要经济体几乎没有呈现出任何走弱迹象。欧元区13国目前的失业率水平创下新低,商业信心则达到6年高点;日本经济在去年年底出现一定波动后,眼下正继续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扩张,企业信心创出两年高点,家庭支出也处于上升通道。与此同时,2006年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者支出和资本支出增幅均为发达国家的两倍,在全球遥遥领先;而包括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在内的海湾各国则正在把高油价带来的数十亿美元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投资。

受益于亚、欧、拉美及中东地区的需求上扬,在北美需求下滑的情况下,美国重型工程和起重设备制造商卡特皮勒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实现了13%的收入增长。同期,美国最大的消费产品制造商宝洁公司也宣布其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销售上扬,并调高了公司2007年的利润目标。这两家公司仅是美国成千上万家出口企业的一个缩影,内需不足正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将销售重心移向海外市场。

第2篇

全球治理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全球经济的活力,使所有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实现全球共赢。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世界经济和贸易自由化的巨大红利,获得了迅速扩张的世界市场,实现了长时期的高就业、低通胀,享受着高度富足的生活。发展中国家也有了发展的机会,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激增,使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国也大受裨益。

全球化来势凶猛使全球经济版图逐渐改观,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谓的“新兴经济”的崛起。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向高盈利的服务业发展,制造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解除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恶化之忧。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膨胀,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为追逐低成本高利润也不可避免地将某些蓝领就业机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都是市场力量所驱动,本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理由。但工业化发达国家有些政客对全球化可以说是爱恨交加。爱的是那巨大的红利,恨的是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心态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富足了还想更富足,让他们分担一份结构调整的义务,使发展中国家也有发展的机会,那就一百个不愿意。这就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基本原因。从战略上考虑,他们担心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从而失去主导权。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世界经济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七国集团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何谓全球治理说到底就是七国集团共谋对策防止全球化影响工业发达国家富足而悠闲的生活方式。

七国集团依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全球经济的方向,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经济活力之所在,全球市场扩展之源泉。全球治理要有全球的治理方式,全球治理应该更加民主,更加公平,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利益,而不仅仅是七国集团的利益。当前的紧迫任务是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第3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

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此后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全球角度看,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存在巨额逆差;二是其他发达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最终经常账户存在或多或少的顺差;三是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消费品,形成一定的顺差;四是石油出口国等资源充裕国则向商品主要生产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顺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多地体现出多边性、全球性的特征。

全球经济失衡,中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中国储蓄过剩,物价水平就不可能向上走,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有很多力量不会很顺畅地在整个体系中传导。现在全球经济失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着手解决问题,将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发展较快、世人关注的国家,毫无疑问有责任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着手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十分必要。

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和冲击,中国必须下决心及早采取措施主动调整内外不平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抵御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过大,前者易造成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后者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风险。因此,当前调整内外需求比例的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切实解决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教育、医疗乱收费等制约现期消费问题,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二,适当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促进外贸平衡发展,防止国防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适当提高劳动者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推动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美元贬值造成储备资源缩水。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也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选择,反而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及早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和鼓励其他对外投资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贬值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但主要失衡方是美国,只有有关各方加强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特别是美国承担主要调整责任,才有可能扭转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扩大的趋势。为此,中国应加强同其他有关各国的磋商协调,督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更多地承担调整责任,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杨,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新金融,2006(4).

2、施建淮.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第4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

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此后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全球角度看,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存在巨额逆差;二是其他发达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最终经常账户存在或多或少的顺差;三是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消费品,形成一定的顺差;四是石油出口国等资源充裕国则向商品主要生产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顺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多地体现出多边性、全球性的特征。

全球经济失衡,中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中国储蓄过剩,物价水平就不可能向上走,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有很多力量不会很顺畅地在整个体系中传导。现在全球经济失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着手解决问题,将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发展较快、世人关注的国家,毫无疑问有责任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着手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十分必要。

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和冲击,中国必须下决心及早采取措施主动调整内外不平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抵御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过大,前者易造成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后者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风险。因此,当前调整内外需求比例的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切实解决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教育、医疗乱收费等制约现期消费问题,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二,适当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促进外贸平衡发展,防止国防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适当提高劳动者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推动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

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美元贬值造成储备资源缩水。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也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选择,反而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及早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和鼓励其他对外投资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贬值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但主要失衡方是美国,只有有关各方加强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特别是美国承担主要调整责任,才有可能扭转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扩大的趋势。为此,中国应加强同其他有关各国的磋商协调,督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更多地承担调整责任,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杨,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新金融,2006(4).

2、施建淮.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第5篇

摘要: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或者中国经济越全球化,都会使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增大,即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我国应采取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缩减沿海发达省市加工贸易规模,通过与世界多个国家共同政策协调来减少全球经济失衡。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并且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平等(不平衡)越突出,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现有多数研究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或外部因素,但至于是何种实际因素却存在较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李稻葵、李丹宁认为,中美的贸易顺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美国储蓄率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何帆、张明认为,国内总储蓄超过国内总投资是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原因,若政府对当前的高储蓄高投资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未来贸易顺差会继续上升,若政府采取积极的调整政策,未来贸易收支趋于平衡。

二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佟家栋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长期存在,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以及吸引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贸易收支顺差的原因。卢万青认为,本国供给相对上升,本国需求相对下降,本国供给相对于本国需求过剩,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是中国式的财政分权。许煜、徐翱、尚长风采用Johnsen协整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贸易收支顺差的制度性根源,它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减轻贸易收支顺差,反而加剧了贸易收支顺差。

四是人口年龄结构。王仁言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差额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人口年龄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出现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人口赡养率下降引起的国民储蓄增加、消费需求不振、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了持续的贸易顺差,并且未来15年内顺差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五是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赵文军、于津平(2008)运用跨时最优消费理论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实际资本存量高速增长而居民实际财富缓慢爬升是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短期内,实际资本存量与居民实际财富的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会出现长期关系相反的现象。

以上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没有从全球经济的视角研究我国外贸不平衡问题;第二,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未研究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外贸失衡和外贸失衡加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往的研究未加以严格区分。这里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外贸失衡问题,并提出调节外贸失衡的新思路。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涵义

IMF的Rato(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美国经常账户持续恶化,对外债务不断积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石油输出国则持续顺差。Obstfeld和Rogoff(2005)、Yu(2008)、李扬和余维彬(2006)等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持相同看法,这里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与此相同。

全球经济失衡状况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一方面,北美洲和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大,北美洲贸易收支恶化趋势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亚洲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见图一)。

(二)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一,国际分工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亚洲制造业的比重从1970年的15.39%升至2008年的39.60%.出现工业化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从1970年的47.03%和30.28%分别降至2008年的31.42%和19.39%,出现去工业化趋势;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不足10%,几乎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见图二,下页)。

第二,国际分工的不平等性。国际分工不平等,一是指地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占据主导和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附庸地位。国际分工不平等,二是指分配不平等,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图一:各洲历年货物净出口总额

注: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图二和图四同。由于进出口统计口径不同,世界进出口总额不相等。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更加专业化,导致国际分工从最终产品的分工进一步向价值链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机构分别从事其中一项或几项活动。

(三)国际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分工产生交换,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不平等(不平衡)国际分工导致世界贸易失衡:第一,不平衡的国际分工引起全球经济失衡。根据弗农(Vem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美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在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其他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生产的主体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在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该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候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见图三)。随着亚洲工业化趋势和欧美去工业化趋势不断推进(见图二),亚洲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必定不断增大,全球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

第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世界各洲的消费与生产严重不对称,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1970-2008年亚洲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上升,北美洲和欧洲的份额不断下降,2008年亚洲达到40%,北美洲和欧洲降至50%。虽然亚洲制造业的份额世界最大,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和附属地位,在国际分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低,消费需求不足;虽然欧美国家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是依靠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的收入分配份额高,消费需求大。采用贸易品增加值在世界的比重来衡量生产比重,用最终消费在世界的比重来表示消费比重,1970~2008年亚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大于零,并处于上升趋势,北美洲和欧洲生产比重与消费比重之差小于零,并处于下降趋势(见图四)。因此,亚洲对北美洲和欧洲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并且顺差不断增加。

第三,国际分工的精细化,强化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在最终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规模普遍并不大,但仍具有或多或少的产品定价权。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只是把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然掌控着技术研发、销售渠道、生产网络和品牌经营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环节,因此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发展中国家完全丧失了定价权。由此可见,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最终产品之间国际分工。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和生产模式的改进,国际分工愈来愈精细化,根据Athukorala和Yamashita(2005)的测算,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贸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17%增加到2003年的23%,产品内分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分工形式,国际分工的不平等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网站。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命题1: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就越深入,那么全球经济失衡就越严重。如图五所示,世界经济开放程度(以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来表示)越高,世界经济失衡程度(以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之比表示)越大,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大。因此可得结论:

命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原因。

三、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下面,对我国外贸失衡及其加剧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国际分工(即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是导致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

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加工组装环节)的生产上。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应,我国参与的国际分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垂直型产业间分工。中国大陆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二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即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品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三种,我国承担劳动密集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发达国家承担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即产品研发环节、零部件生产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

我国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即加工组装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我国由此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地区保持大量的顺差,对亚洲地区(包括日、韩、东盟和中国台湾,不包括中国香港)保持大量的逆差。我国加工贸易对欧美(包括中国香港)出口的比重为64.5%,进口的比重仅为12.8%:对日、韩、台和东盟出口的比重为22.3%,进口的比重高达62.7%。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由上游部分(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中游部分(加工组装)和下游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组成,根据表1,我国从亚洲地区(不包括中国香港)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经加工组装后销往欧美市场,我国处于从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而成为亚洲对欧美贸易失衡(即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承接者。作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角色,2000~2009年,我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顺差,并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见表2)。因此,可得结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命题3: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所以说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是我国外贸失衡的主要原因。

命题4:只要我国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我国外贸失衡程度就会下降。

(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具体包括:

第一,全球经济失衡程度不断上升(见图五),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数额相应增加,外贸失衡就随之增加。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我国承接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加大,外贸失衡便会加剧。分不同贸易方式来分析,如表3所示,1990~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净出口占亚洲净出口的比重小,甚至在某些年份为负数;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样逐步上升,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亚洲货物净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从1990年的21.55%飚升至2007年的76.30%。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表现为我国进出口在亚洲进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大幅上升,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顺差却较小甚至某些年份为逆差。在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中,我国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唯有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才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接者。由此可见,当我国经济全球化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时,由于承担了全球经济失衡,并且承担的份额不断上升,才会导致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9年中国统计公报》。

表3:我国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和净出口占亚洲的比重(%)年份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

注: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指中国进出口(或净出口)占亚洲进出口(或净出口)的比重。1996年亚洲净出口为-89亿美元,因此未列出1996年净出口比重。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综上所述,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大;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大。由此可得结论:

命题5:在我国是全球经济失衡承担者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越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越严重,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命题6: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接者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越全球化,我国所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份额越大,我国外贸失衡越严重,即我国经济快速全球化是我国外贸失衡加剧的原因。

四、失衡加剧原因的实证检验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采用样本期为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网站和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变量说明。CHNEX为中国净出口与中国GDP之比,表示中国外贸失衡程度,WNEX为世界各洲净出口绝对值之和与世界GDP总额之比,表示全球经济失衡程度.CHOPEN为中国进出口总额与中国GDP之比,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WOPEN为世界进出口总额与世界GDP之比,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2.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在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见表4。

3.协整检验。由于这里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可以采用EG两步法:第一步,用OLS方法回归得到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的方程式,见表5。

第二步,对以上三个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1)残差的ADF值-3.9359,回归方程(2)和(3)残差的ADF值分别为-4.3914和-3.5941,采用的检验形式是无截距无斜率和滞后1期,滞后期①失衡形成原因(即命题l和3)不适合实证研究证明,并且根据以上的逻辑分析已得到充分证明。这部分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来验证失衡加剧的原因(即命题2、5和6)。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确定,根据Mackinnon(1991)通过模拟试验得到的临界值表,5%显著水平下三个变量的临界值为-3.56,这三个回归方程残差的ADF检验值都小于临界值,表明这三个方程都是协整方程。

注:检验形式C、T、L分别表示ADF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表示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由AIC值和SC值达到最小的原则来确定ADF检验的滞后阶数。**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

表5: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易失衡的回归方程式被解释变量截距项WOPENCHOPENR2Adu-R2F-statD-W

(1)WNEX-1.78830.0803

0.71710.707373.50680.5506

(-4.3255)***(8.5736)***

(2)CHNEX-10.64590.2757

0.73750.728581.49311.1588

(-7.8971)***(0.0305)***

(3)CHNEX-3.05080.1278

0.51940.502831.34010.7312

(-3.5624)***(5.5982)***

注:小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4.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W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WOPEN之间、CHNEX与CHOPE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这三组变量进行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OPEN是W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2期时W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2得证。

(2)检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不平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3期时W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CHNEX不是W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5得证。

(3)检验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如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OPEN是CHNEX的格兰杰原因,在最优滞后期为1期时CHNEX不是CHOPEN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中国经济全球化加深是我国外贸失衡恶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题6得证。

(二)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根据横截面数据可知,一般而言,东部省份开放度大,外贸顺差大;中西部省市开放度小,外贸顺差小甚至为逆差。下面用横截面数据回归检验开放度是否是造成外贸失衡的原因,即验证命题6。

使用的是2008年的我国各省份的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所涉及变量有:NEX为我国各省份的净出口(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的货物净出口),单位为亿美元;OPEN为我国各省份的开放度,为各省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注:上下两个组成的一组数字,上面数字表示F-统计值,下面用小括号括住的数字表示其相伴概率。***表示1%的水平上显著,料表示5%的水平上显著。最优滞后期数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方程的AIC准则和SC准则最小的原则来确定。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NEX对OPEN回归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以OLS回归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数。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为①:

NEX=-20.1097+531.29750PEN(1)

(一8.0151)***(18.8057)***

R2=0.9803Adjusted-R2=0.9796F-stat=353.6533D-Wstat=1.9478

(小括号里面的数值为t统计值,***表示1%水平上显著,**表示5%水平上显著)

(1)式回归方程表明,当某省市的开放度越大,代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则该地区贸易顺差额越大,命题6得证。

五、调整我国贸易失衡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我国由于位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承担者,这是我国外贸失衡的原因。经济越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深入,全球经济失衡和我国外贸失衡便会加剧。一言蔽之,无论是对于世界经济还是对于中国外贸收支,国际分工导致失衡,经济全球化深化导致失衡加剧。

在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往调节外贸失衡的政策(包括人民币升值和大宗采购)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需要采取新措施来调节外贸失衡,具体包括:

(一)沿海发达地区应适度削减加工贸易规模

由于我国外贸顺差主要来源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并且加工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应适当压缩加工贸易规模。如表7所示,沿海经济最发达6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个省市的加工贸易净出口占了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总额的80.8%。并且,与一般贸易相比,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对当地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小,适度缩减加工贸易规模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较小。

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来适度缩减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规模。从存量来看,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提高一线工人工资或福利等方法来减少加工贸易。从增量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多属于低端产能,沿海发达地区在新引入的外资中应逐步降低从事加工贸易外资的比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为8906.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4.5%。

(二)沿海发达地区应当使提升产业结构与淘汰加工贸易产能两者步调一致

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低端产能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相结合,并且两者步调保持一致。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中高端产业,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抵消淘汰部分加工贸易产能对当地经济造成的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减少我国外贸失衡(根据命题4)。沿海发达地区淘汰加工贸易产能的速度应与发展中高端产业的速度相协调,如果淘汰过快对当地经济造成过大冲击,沟汰过慢不利于我国贸易失衡调节。另外,加工贸易企业的调节应采取区域差别对待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加工贸易规模小,经济相对落后,因此无须限制其加工贸易的发展。

注:占比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之和在全国的比重,但(①的统计不包括天津。数据来源: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第6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较为乐观

IMF总裁拉托近日指出,受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影响,当前世界经济运行风险较数个月前有所减小,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约5%的强劲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经济增长虽然因房地产降温而受到拖累,但油价的回落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和就业,使美国经济今年很可能实现“软着陆”。而且,美国经济降温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很小”。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接近5%。

早在去年9月14日,IMF在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就曾预计,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成功地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内需增长将更趋平衡和全球金融市场将更趋稳定等,世界经济2007年将增长5.1%和4.9%,比其去年4月的估计上调了0.2个百分点。报告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仍为西方七国集团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随着住房市场的降温,个人消费与住房投资增长将会趋缓。欧元区经济在去年实现过去6年来的最高记录后有所回落,今年预计将增长2%;日本经济2007年则将增长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2%,其中,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印度经济增速为7.3%,独联体经济将增长6.5%。

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13日的《2007年全球经济前景:应对下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表示乐观。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到达拐点,正在放缓,尤以美国经济最为突出,但世界经济仍有望在2007年实现“软着陆”。据世界银行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2007年将放缓至4.5%,而2008年则将微升至4.6%。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增长6.4%和6.1%,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均比2006年有所下降。虽然美国经济减速可能会影响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但东亚经济的健康增长有能力弥补一些美国和欧洲需求减弱的影响,因而今年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在印度的率领下,南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以7.5%的速度增长,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将在国际油价渐趋稳定的基础上以8.7%的速度增长。

尽管如此,全球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其一,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和某些地区的金融危机;其二,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可能酝酿潜在风险,比如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过快而可能失控的问题;其三,包括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房产市场的下滑超出了人们预料,有可能迫使经济“急刹车”,从而削弱全球的需求;其四,热点地区的地缘政治或战争,仍可能促使石油价格持续攀升。

亚洲开发银行也在其最新的秋季预测报告中认为,受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亚洲经济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也将适当放慢步伐。预计2007年日本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2.8%降至2.4%,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3%降至4.6%。

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相对谨慎

2007年1月10日,联合国年度报告《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受累于美国房屋市场疲软,在经过2005年4.0%(按市场汇率计算,下同)、2006年3.8%的创记录增长后将会回落,2007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减缓到3.2%。美国房屋市场降温将削弱消费者需求,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下降到2.2%的水平;尽管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复苏,2006年增长超过预期,但2007年增长率将放慢到2%以下。然而,尽管2006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导致失业率的大幅度削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管2006年期间经济出现罕见的巨大发展,但就业率并不乐观。

第7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生产要素;要素扭曲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一、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规模较大,失衡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为广泛,几乎涉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并使得全球经济分为三类国家:一是居于全球经济体系中心地位的美国,二是以制造业出口国为特征的东亚新兴经济体,三是以石油输出国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出口国。三大经济区域互相支撑,形成“三角关系”。

从战后三次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来看,危机爆发的中后期虽然因为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失衡规模得以缩小,但危机过后伴随着下一次失衡的来临,失衡规模都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70年代左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约在0.3%左右,随着70年代石油危机的结束,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上升。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80年代左右的失衡时期,随着80年代相关政策如汇率政策的调整,虽然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有所缩减,但其外部失衡的规模在进入90年代以来继续扩张。进入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以及趋势不减反增,使得当前失衡规模达到历史顶点。这一现象说明,当前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也并不是某个特定国家造成的,不能把美国经常账户失衡归因于其伙伴国的汇率低估,而是有着其内生性的机理,是由世界经济体系内一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导致的不平衡状态。

二、要素流动的偏向性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资本、技术、人才、标准、品牌、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等各种要素流动和转移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在地理区位上向少数国家集中,并进而演化成全球经济失衡格局。全球化条件下,要素流动由于突破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限制、市场限制以及技术限制,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集中体现,因此其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国际合作。但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意味着要素会对称地或均衡地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流动,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偏向性。一是要素流动的结构性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优质要素的充分流动,而低质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质要素的不充分流动;二是要素流动的地理性偏向,即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由于制度环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优质要素,且流动性不强,因此优质要素在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与低质要素所在地的制度环境相结合,从而在空间位置上呈现出要素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转出和迁移,进而导致主导产业在要素转入国的扩张,以及产业整体的搬迁和转移。全球要素合作,尤其是低质要素所在地东亚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模式呈现如下步骤:要素流入新的成长产业主导产业出口开放收益。基于要素流动的要素分工合作模式即是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也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微观基础与诱致原因。

三、要素扭曲放大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

在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所在地流动的过程中,流动性高的要素价格有着显著趋同性,高质要素收益呈现收敛特征;而流动性低的要素价格,在各国之间保持着巨大差异,呈现发散性特征,其原因在于低质要素容易产生要素扭曲的现象。

低质要素容易产生扭曲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外部原因。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跨国公司以及高质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寻找最高的报酬率,必然将资本与技术投向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二是内部原因。制度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内体制差异,例如落后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等等,或者因为赶超战略的需要,促使要素市场发生扭曲。现实世界中,欠发达地区经济制度的弱点引致要素扭曲的现象较为普遍。以中国为例,较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农村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使得我国劳动力价格保持着较低水平,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压低劳动力的成本,推动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产生,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而增加并积累了巨大外部失衡。

四、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度集中,并相互合作,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正是基于要素流动与要素扭曲的双重作用下,高质要素向低质要素转移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且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从而产生集聚现象。要素集聚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质,其地理区位的国家和地区偏向性更为强烈,从而促使经济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生。

当产业资本在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集聚时,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的集中和贸易顺差的积累,但是这种出口的扩大并非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的表现,而仅仅是这些国家以廉价劳动力吸引要素集聚的结果,并由此成为全球产业资本获取要素红利的平台。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由于金融业是信息、金融机构、金融中介和金融专业人才等高质要素的集中体现,而信息流、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溢出是金融集聚发展的基本诱因,当产业集聚在地理方向上向亚洲国靠拢时,金融集聚则发生在高质要素较为密集,信息服务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虚拟化特征明显,成为全球物质产品最大的需求方。

综上所述,要素集聚的非均衡性特征促使了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发达国家金融集聚水平的动态失衡,演化成全球产业体系和金融体系,物质产业和金融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

参考文献:

[1]何亚东.从“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反思与重构中国的全球化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5).

[2]徐毅.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7(09).

[3]张二震,方勇.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第8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外汇储备 人民币升值

2011年2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法国巴黎举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被列为会议的首要议题之一。自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失衡”进行概括以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就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关注程度更是有增无减。本文在简要综述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后,重点从与利弊两方面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试图让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有更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当前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共有如下几种主流观点: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美中之间不平衡的贸易政策、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南北经济失衡以及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对失衡原因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经济失衡,而全面了解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的影响,更利于我国采取正确的调整对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 Rodrigo de Rato(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会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破坏。然而,目前对失衡的调整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外部风险。其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如下:

(一)外汇储备问题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见图1)。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由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大量的外汇储备只是用于债权投资,收益率较低,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加之当前为应对经济危机和复苏国内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实行低利率政策,外汇资产的收益就更低,外汇储备的增值保值越来越困难;再者,巨额的储备使我国货币错配问题越来越严重,细微的汇率变动都将导致我国巨大的外汇贬值损失。

(二)增加国内流动性并加重通货膨胀

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引起物价上涨。 2011年2月26日,易纲在第24次CMRC朗润预测报告会上表示,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010年M2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M1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面对通胀的压力(见图2),央行理应更加收紧货币政策,但过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骤降,也使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三)经济结构和资源保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在我国的经济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计算,2010年人均GDP4383.74美元,中国经济实现了较大发展。但这种战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资源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在以往我国为鼓励出口赚外汇,更多地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国内资源更多地流向对外部门,结果导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挤占了内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较大,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当外部市场下滑时,国内经济便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也逐步增大。再者,我国目前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出口的产品耗费了我国大量资源,201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其中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7.7亿吨,增长12.4%;精炼铜消费量792万吨,增长5.1%;电解铝消费量1526万吨,增长6.0%。使我国的资源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四)贸易摩擦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有所下滑,但每年仍有巨额的外贸顺差,2008、2009、2010年三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2981亿美元、1957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中国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使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2010年全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调查,其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3。部分美国政客和经济学家将美国从中国进口制造品视为其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诱发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自美国2010年10月启动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301调查以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过去的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方面,向产业政策等更高层次转变。

(五)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在美国的高压下,日元大幅升值,使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得到了暂时的缓和。现在,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上,除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外,美国最希望的就是签署第二个 “ 广场协议”即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因而随着全球失衡的加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2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重提人民币汇率法案,以图实现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政治化。我国提出的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的难度不断加大。

(六)热钱涌入

快速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和不断增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刺激大量热钱流入中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并且在过去十年中,“热钱”年均流入中国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储增量的9%。2003年至2010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近3000亿美元。虽然流入的数额与我国的外汇储备和GDP相比并不大,但热钱的涌入特别是集中涌入个别行业,仍然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虽然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对中国经济都有重大不利影响,已经到了必须要调整的地步,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其对我国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为应对将来可能的国际收支逆差转变作准备。据王宇(2006)所述,经济失衡是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等国家与美国比较优势实现的不同步,才造成“贸易失衡”或“经常项目不平衡”。因此经济失衡是临时的,可以随着美国比较优势产业未来的出口增长而得到弥补。相反,中国大量的外贸顺差未来可能转变为贸易逆差。另外,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的丧失,以及各项制度的健全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的上升,中国不再可能保持现在的储蓄率,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中国的顺差便可能减小并可能出现逆差。虽然这两种转变是漫长的,但中国需要有所准备。

为进口和对外投资提供了基础。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战略能源物资,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新动力和基础。再者,要实现真正的中国崛起,我国也必须加大对外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优势。无论是进口还是“走出去”,庞大的外汇储备必然为其提供坚实的基础。

就业问题。2010年,我国出口总额15779.3亿美元,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7403.3亿美元,加工贸易的比重近50%,而加工贸易的背后是约60万条生产线及附带的3亿劳动大军,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见图3)。在当前城镇仍有大量失业人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形势下,保持适当规模的出口对我国的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庞大的人口规模、就业、环境污染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在发展中解决。虽然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较大,加大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风险,但鉴于国内消费短期内难有突破性的增长,投资已经产能过剩,经济转型难以短期到位等现实情况,扩大出口和保持一定贸易顺差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难以替代。据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GDP为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净出口扭转了2009年对经济增长的负拉动趋势,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增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和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在牙买加体系中,汇率频繁波动,加上国际巨量投机资本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越来越大。为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平稳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我国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的大体稳定,而大量的外汇储备是其必备的基础。

为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基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民币逐渐实现周边化,国际化进程在逐步加快。 在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要求一国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结论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来讲是把“双刃剑”,有弊也有利。面对全球经济失衡,中国有责任和义务也有必要,为失衡的调整做出贡献。但近来,美国和一些国际组织越来越强调外部世界对失衡的影响。毫无疑问, 强调外部世界的目的还是要其他国家更多地分担失衡调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正确判断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我国的影响,对全球经济失衡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以选择恰当的调整战略与调整途径。

参考文献:

1.解佳转.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J].知识经济,2010(14)

第9篇

从近期QFII的情况看,显示大量海外资金正逐步流入国内,“我们觉得经济下滑接近底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吴蔚说。但她同时又表示要看到仍有多种因素还处于博弈情况,市场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估值压力,因此还不能特别过于乐观。

分析中国的市场,离不了对全球经济的了解。“中国与全球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不会再独善其身了。”吴蔚认为。

首先,全球经济的影响现在对中国影响较以往大了很多。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美国选举看,对全球市场都产生了波动效应,中国也不例外。此外,欧债危机、美国经济滑落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欧洲需求萎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美国已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由于美国现在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若美国坠入‘财政悬崖’,2013年美国的公共支出会大幅减少,美国经济存在再次陷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那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吴蔚称。

其次,中国对全球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欧债危机,美国经济的衰退使全球将更多的希望放在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国家,而中国则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及平稳过渡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已成为了投资者担忧与期待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需求刺激政策能否成功,中国经济能不能有一个相应的好转,这些非常值得期待。特别在“十”后,相应政策与指导方针更为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一定有机会带动中国经济走上平稳过渡与发展的状态。”吴蔚说。

对于“十”后如何规划理财投资,吴蔚认为由于全球经济还处于震荡趋势,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仍处于高位,这样的阶段最好多配置一些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或者债券品种较为安全。但对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在市场接近底部的时候逐步布局,在未来市场上涨的情况下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