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时间:2023-09-19 18:51:42

导语:在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第1篇

一、财务管理课程整体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靠理论教学,从院校中的教科书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就是用实践的股票投资教学。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考证的大纲进行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偏向理论,可以说难度较大,综合性又强,教学的方式较为死板,没有结合实际的教学范畴,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情况来剖析,所以学生感受不到知识与实际的财务工作有多大关系。

二、财务管理整体教学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操作方式,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具备投资决策、财务分析、收益分配等等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还没有基础财务管理这门课的时候学习到的都是怎么做账的知识,财务管理是实际对企业的资金操作。在多年的财务管理教学中,笔者自己总结出一套教学思路:在教学当中要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承着理论结合案例,再通过实践教学贯彻理论的方式,根据教学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不仅充分考虑了高职院校对理论知识的看重,又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工作的需求,让教师能够较学生如何把理论贯穿到实际,把实际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及评价

(一)通过游戏给学生树立理财观念。在还没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处理账务,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如何合理利用资金,财务管理的知识基本上都偏向理财。所以,给会计专业的学生教授财务管理知识时,应当先树立理财意识。笔者在这个教学过度过程时引入了现代流行的“现金流”游戏,这个游戏是属于桌面游戏,在游戏中有一个是富人圈,一个是穷人圈,进入到游戏的都是穷人,游戏目标就是从穷人圈中跳出去,加入到富人圈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购买现金流资产,让自己的现金流能够大于支出。游戏中把学生分成6个人一组,每一个同学通过抽签来决定自己的职业,每一个职业都有对应的工资以及生活必要支出,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梦想,从这个梦想开始出发,这个游戏中还包含了与金钱有关的人生经历,比如生孩子、失业、破产等等,可以看出人的生活处处与金钱有联系,市场也给大家提供了多种赚钱方式,股票、基金、房产等等都是最普遍的赚钱形式,所以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找到适当机会让自己跳出穷人圈。

在这个游戏结束后,学生都感慨了要跳出穷人圈变成富人是非常难的,如果每个人拿固定工资想要成为富人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适当的投资理财非常重要。通过这次游戏每个学生都若有所思,在穷人圈中生活大家都是为了金钱在工作,每个月都只能靠工作带来的收入去维持日常开销,在富人圈中本身已经有大量资金,不需要靠日常工作来维持生活,收入都是用钱生钱的形式,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财产。虽然这个游戏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异,但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人与金钱的关系,让学生从这个游戏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起自我的理财天赋。

(二)通过仿真模拟情景设计,积累工作经历及财务管理应用方法。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基本上都是用校园安排的教学知识体系进行,与实际的工作需求并不一定合适,比如在财务工作中的融资、投资与运营,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在任何环节中出错,只要出现纰漏企业的资金运转就会处于停滞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入真实的工作环境,用仿真的情景设计把学生提早带入工作中,让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与技巧去合作解决企业资金运转问题,这种形式不能能够充分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关键是起到良好的实践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引效果。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能力 高职会计 电算化课程 改革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行业领域划分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仅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说不会做,只会讲大道理不会将理论变为实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替代能力培养。wWw.133229.CoM”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教课,只管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是否爱听,是否愿意听,是否喜欢听,一概不管不问。教师只管教,对学生是否学,是否听懂,是否学会知识充耳不闻,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教师教,也可以让学生预习以后让学生讲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纠正错误;也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会计角色,从角色扮演中去悟“会计”的一些原理,去体验不同会计角色的行为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案例,融会贯通……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的爱学、好学、会学和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是以教理论为主改变为理论实践并重,实现学生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型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毕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从事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经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技能,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解释理论知识。在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在教学生实践技能时,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是在教理论中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实践技能中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只教理论,不教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从而使学生实现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到“口”“脑”“手”并用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建造一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改变为师生互评,实现学生从“学会”到“记牢”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这一阶段知识进行讲评,对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效果不太好。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评的教学方式,要让师生互评,形成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来作阶段讲评,可以讲评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可以讲评前一阶段重点、难点;可以讲评教师前一阶段所讲授知识的得失,可以讲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可以在理论讲解中讲评,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讲评;学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讲评,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讲评进行评论……总之,就是形成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到知识,在互评中学会知识,在互评中记牢知识,在互评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记牢”、会操作的转变。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师资队伍的改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erp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及电子商务新领域与财务软件的逐步整合,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师资队伍不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人便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形态中。因此“管好教师、用好教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学好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展“五帮五学”活动:一是从队伍建设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帮学,如进行互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或领导挂职锻炼等方法,学院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条件,真正从帮与学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从工作业绩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帮与学中解决因观念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要在帮与学中进一步端正观念,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措施更有力。三是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开展帮与学,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四是从艰苦创业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帮与学,使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五是从科技强院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帮与学。各自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强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学习与帮助。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岗定人,选好教师。变“因人设岗”为“以岗选人”,使有能力的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许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既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更无法亲身体验企业的会计实践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毕业生适应不了就业的需要。因此,应培养“双师制”复合型的教师人才,在教理论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技能,在教给学生实践技能时又传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明确规范,制约教师。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建议,让教师明确该为或不该为的具体事项,注重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靠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正常的办公、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能力的提高。

三是狠抓奖惩,激励教师。要通过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兑现政策,使教师明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基本道理,努力创造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而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且知识更新慢,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较少,缺乏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与企业和各大财务软件公司的接触不多,很少专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少专门做横向课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管理素养不高,缺乏复合型、通才型知识结构的教师,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惩,该奖的要奖,该重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罚,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是以人为本,培养教师。要通过制定育人、树人等管理办法,狠抓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敬业精神等方面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形势需要的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深造、访问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能够真正做出一批引导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成果;要抓提高,选送优秀主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信息。要抓引进,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企业骨干、专家、能手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鲜活的力量。要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在任课教师中达到80%以上,从而真正解决“双师型”教师人才贫乏的问题,解决影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到底学没学到知识,用什么来衡量、来检验呢?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依然沿用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技能”,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考评体系,考评过分强调全面发展,并且考评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没关联,对成绩的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因此,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等级制考核来评价。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应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能力成绩(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20%”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手工实训室,如在手工实训室通过做一整套会计账簿来体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实习单位,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走访、查看,听取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以学生学到的技能来衡量。高职电算化专业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质量高不高,教学水平怎么样,其检验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培养出了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只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

三是以就业率的高低来检验。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干,就会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如果一毕业就就业,就业率很高,就说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强,培养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合格的人才,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反之,则相反。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同社会挂钩,以需而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一毕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就把全部学生招录,成为该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员工,这也不失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好办法。

第3篇

一、改革的背景

1.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对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作了如下描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从为内部顾客服务向成为商业伙伴转变。商业伙伴是和决策—营销团队平等的企业成员。作为商业伙伴,管理会计人员有权利和义务告诉经营者为什么特定的信息与商业决策相关或者不相关,并对提高决策质量提出建议。IMA对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从事的工作作了如下概括:①预算;②项目成本;③资产管理;④合并报表;⑤营运资本管理;⑥战略成本管理;⑦控制和绩效评价;⑧信息系统设计。

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调整。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上,故其狭窄的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和实务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

二、改革的框架和措施

1.革新课程体系。这项改革首先体现在正视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

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应开发一个建立在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管、、工程技术等。

革新课程体系必须注重课程体系付诸的过程。当前,我国较为普遍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自上而下取向”,也称“程序化取向”,对于课程设计者建立的一套程序和要求,教师尽管可以作局部调整,但基本上要严格遵循既定的课程体系。在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的人,其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也没有被激发。鉴于课程实施是一种基于教学现场的实践活动,我们提倡“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即课程实施应从教学现场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要展开对话、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并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对高层次的实施对象,如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可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课程,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适应性。

2.转变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知识为培养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要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管理教育必须摒弃“教师讲解、学生应试”、“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转而采用远程教学、职业教育、一对一访问、小组、案例和其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法,建立积极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能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表述观点、进行职业判断、发现和解决的技能。这种教学范式赋予学生自学的重任,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改革机制。管理会计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孤立完成的,必须动员全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实现这一点,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一是有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如美国IMA和AECC长期以来致力于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由它们牵线搭桥,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区的高校都先后与附近的大公司、大建立了一对一的定向合作关系,极大地便利了管理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根据我国情况,也可比照实施。

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质量评价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新兴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的漫长发展历史,只能算是刚起步。但凭借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日益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它在组织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评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组织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在其具备一定规模的组织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并且这些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组织的决策、控制、分析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我国会计一直偏重培养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人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和教育也偏向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导致了我国极度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也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此,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在《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和措施中,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相关组织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却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设置过少甚至空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偏重财务核算而轻管理控制,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距离社会和组织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二、改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针对相应的专业设置,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预先设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而系统地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主要涉及专业(或方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计划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方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形成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财政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文件精神,高等院校应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做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

三、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会计学(或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学等专业进行。但在这些专业中,明显偏重对学生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管理会计方面如事前规划决策、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分析等能力的学习训练。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要求,并且其教学内容在各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没有作(太高)要求,其地位还比不上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虽然因为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和信息化管理条件的成熟,也有少数院校尝试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管理会计专业,或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但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推进国家管理会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更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管理水平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应积极秉承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广泛需求。

四、科学定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胜任会计、统计、审计等实务工作,或从事相关的会计教学、咨询及人才培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为目标培养的会计人才,仍然主要是财务会计工作者,很难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标准、新要求。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许多企业要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技,面临的不仅有技术方面的竞争,更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规划决策方面的挑战。这些竞争使得企业迫切需要熟悉国际市场、懂资本运作、会战略规划、善决策管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要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管理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知会计知识,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对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较高,否则无法参与单位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要精通信息技术。现代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经济管理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内外、单位内外的网络资源和经济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利用,从而为组织作出管理决策提供实时的资料。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参与决策管理绝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式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走出部门、走出单位、甚至走出国门,与财政、银行、税务、证监、竞争对手、单位管理层等各种对象打交道,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应付自如地做好管理工作。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组织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收集、获取信息的范围增大,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作出反映决策的应变能力加强,高难度、超强度的管理工作使其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难以胜任。高等院校应针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从工作面向、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科学定位相应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五、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高等院校应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知识的层次结构、教育学习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围绕经济管理这一主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合理安排专业课程。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课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收集信息的手段多样、预测分析的要求较高,因而通识课程中的英语、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予加强,其他课程则可以压缩或取消。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则应避免走重核算、轻管理的老路,要突出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课程外,可以设置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概论等与管理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更要注意加强学生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考虑开设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外贸会计、管理会计(初、中、高级),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制度设计、专业英语、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则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可以设置会计发展史、会计行为规则与责任、财经应用文写作、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对外贸易实务、网络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资产评估、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等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上述所有涉外课程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对外经济交流能力。

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动多元、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战略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思维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讨论、思考、行动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多媒体教学、翻转教学、微课堂教学等,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些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节省时间、随时学习等诸多便利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其教学效果远超过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七、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由学校投入一定资金、企事业单位提供设备、环境和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双方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和单位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提供了真实地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真正的职场上通过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更充分的认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应用,同时也更好地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际化、信息化、日趋复杂化的市场经济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上的高要求,使得学生必须尽早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学习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积极提出自身的看法意见,为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高等院校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设法寻求各方支持,积极探索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八、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技艺精湛、眼界高远、思维独特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有一支精通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并且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过硬的“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校解放思想,“内训外引”。“内训”是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而开展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针对某一专题开设校内中短期培训班,鼓励老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老师去国内外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学术机构学习,派老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担负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任的师资,因其任务紧、技术新、知识面广、要求高,更需要学校多重视、增投入、重实效,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外引”则要借助于外部力量,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专业学术机构、事务所聘请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担任管理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让其带着案例现身说法,可以起到更逼真的教育效果。

九、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应对自己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传统的人才质量优劣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来体现,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不能准确反映人才的整体素质。管理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应结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和企事业单位战略经济管理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具体指标可由高校组织财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专家、教育专家共同拟定,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R].2014.

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双语本科;本科教学

Abstract: The author through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bilingual education’s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 elaborated to bilingual education’s understanding, has discussed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ers’ raise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hoice,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proportion, teaches with study questions and so on interactive and prominent heuristic teaching, scen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 Management accounting; Bilingual undergraduate course;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英文为Bilingual 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直译的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课堂讲授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教学制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国际观。据此目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双语教学首先应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次要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绝不能是“汉语”和“英语”两张皮,即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外语重复,或者先念一段课本,而后用汉语解释。双语教学要淡化“双”的区别,将母语和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髓。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评价标准。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已经成为各高校通行的做法。南京财经大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是Atkinson, Banker, Kaplan, Young编写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由于此版教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虽然教师不要求学生中英文对照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自行购买。笔者认为这种“准双教材制”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双语教学的作用。 

运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版教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先进性。一些前沿理论或方法,在国内本科教材中见不到,或者一带而过,或者仅仅做抽象介绍,而原版教材中却会有原汁原味的阐述。比如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被誉为是成本会计的里程碑,国内由于应用极少,故教材中多为简略和艰涩的解释,没有可以信服的完整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外教材轻松解决了这一尴尬。类似的内容,比如成本企画、平衡计分卡等等。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中案例、佐证、背景阐述比较多,洋洋千余页的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散乱,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双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课后学生对应国内教材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和场合,如在Kaplan等编写《管理会计》的教材中,成本差异分析,不同于国内教材出现在标准成本法的介绍中,而是出现在弹性预算的章节中。笔者建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穿插原版教材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把握管理会计的主要知识与脉络。 

三、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着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

一、高校教育需要面对会计界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2014年11月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信息化、咨询服务”的框架内容。

《指导意见》出台揭开了会计工作重心调整的序幕,即意味着会计人员局限在记账、报账、报表等财务会计工作的精力需要转向为企业提供有效经营和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工作中来。的确,我国属于有着1 600万会计人员大国,但却不是会计强国,尤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管理决策的会计人才与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早在2010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就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要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导意见》提出了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比重、加快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但不可否认,作为承担高等教育的大学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推进企业预算绩效管理及治理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增强价值创造力,作为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的“注册全球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CGMA COMPETENCY FRAME―WORK)”提出,管理会计能力要以“伦理、诚信、职业精神”为基础,包含技术技能、经营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等四个领域职业技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1.德商素质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MQ)是指人的德行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德商能够帮助管理会计人员形成清晰的分辨是非得失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是管理决策的工具,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渠道,管理会计人首要的就是要恪守诚信、公正等理念并坚守道德自由空间。会计行业的历史实证表明道德是会计最重要的原理,先贤们都强调道德在会计中的重要作用,如美国会计思想家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师其公正无私和个人的诚实性比簿记技术更加重要。”我国会计学家潘序伦也指出“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智慧的人和有修养的人。具有人文素质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等人文知识,其次需要理解人文思想,掌握重在定性并强调体验的人文方法,最后遵循人文精神。管理会计作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等职能的会计分支,需要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掌握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要系统学习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知识,掌握算账、报账、报税等工具技术,但会计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在于管理、经济、思维、创新、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栾甫贵,2013),所以人文情怀应该成为管理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1.扎实的专业技术及持续学习能力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在拥有基本的处理科目、登记账簿、填制凭证和报表、报税等财务工作能力基础上,还需拥有能够综合利用财务、税法等知识进行成本控制、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及税收筹划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更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随着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领会新企业会计准则精髓,掌握新准则下会计及税务实务问题的处理,熟练地运用新准则进行职业判断;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出台,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税种改革的目的、调整的政策、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内容:随着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等业绩评价指标的应用,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如何使用价值管理的理念和工具,从价值角度管理和评价企业,以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

2.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

如果说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持续学习能力奠定了会计职业领域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拓展到财务分析、内部控制、降低税收成本等管理会计的起点,那么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则是成为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必备的能力。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需要管理会计人员有站在公司经营全局的视野,运用财务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企业大额投融资、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及集团资金管控等重大活动提供决策建议,需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统筹从资金预算、生产计划到内部调控、财务分析等经营机制的一套应用管理体系,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以战略的眼光规划财务管理,高效利用单位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沟通能力

为发挥管理会计的综合性职能,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因为要系统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并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会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然要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仓储部门甚至研发部门的人员来往。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需要与外部部门进行沟通。因为在企业进行融资、兼并、年终审计及日常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与证监会、金融部门、税务部门及事务所等外部机构进行协调。所以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包括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形象设计等沟通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人际关系。

4.领导能力

管理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在财务管理、财务规划及参与企业战略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角色类型,树立企业全局观念和组建团队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相关的领导管理技巧。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总裁Jeffrey Thomson认为,管理会计人才服务于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的基因虽不同,但领导者所具备的创新精神、拓展精神及团队精神都是需要的。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倡导团队凝聚力、改善倾听与叙述方式、掌握时间主动权及恰当有效的授权能力等,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鼓励参与和共享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想法,驱动团队业绩。

三、基于管理会计人才能力高校培养模式的改进

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会计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和需求旺盛的“体面职业”,会计高等教育也成为欣欣向荣热门专业(孙峥,2014)。据教育部统计,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442所,其中,在本科教育项目中设有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分别为607所、594所。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大部分院校尚存在着培养模式侧重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逻辑不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力量薄弱等状况。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共同组建了会计高等教育路径委员会在《描绘下一代会计师的国家战略》行动目标中指出,要从会计领域的需求出发去定义其知识体系与结构,建立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基于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高校至少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构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

高校需要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管理会计不仅需要精于自身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坚守职业道德,所以培养逻辑应立足学生“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任务。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维”一体的培养,使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视野开阔、人格健全、专业基础扎实的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如孙铮(2014)所指出:“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失去人文关怀、不尊重科学、不坚守公义、不理解经济规律、不具备管理理念和视野的所谓专业人士,将来能够以担当责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去胜任会计工作。”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下,高校一方面要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开展跨学科学习为提升管理素质积淀基础。会计培养需要突破学科的狭小范围,拓展空间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全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拓展培养环节,把握提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全流程,坚持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人才培养逻辑。把会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等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将育人融入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基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高校要构建“通识教育+会计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主要是围绕宽广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将人文素养等课程内容渗透到会计教育中。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管理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内容,同时加快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践内容主要通过实习、实践、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实践的社会认知能力及强化学生创新精神,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重构适合的课程体系,(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增加通识课程,使会计学生学会欣赏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通过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塑造管理会计人员的人文素质。(2)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是未来从业的根本,一方面实施管理会计精品书籍研读制度,建立会计专业必读学术文献目录,通过读书讨论,使经典书目成为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设管理经济学、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等课程,形成有递进、逻辑相关的课程群,奠定学生未来从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构建“四类课堂”的协同培养机制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单纯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构建多层次的课堂教育。(1)搭建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和文化科技活动,完善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撑机制。如参加全国大学生商业与创业项目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ACCA就业力比赛等,通过课外参赛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2)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第三课堂,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使会计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3)创建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第四课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专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推进海外学习计划,加强学生国外高校的校际交换及交流项目,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使更多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借鉴如美国CMA项目等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使学生开阔视野,拥有国际思维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方式。为达到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化和实战化的,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由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向案例教学和交流讨论,由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导入主题主讲讨论式、典型案例分析式、参与式教学,沙盘实战模拟式及研究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主题主讲讨论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提出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在管理会计精品书籍研读制度基础上写出学习综述,并在课堂上就相关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及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该方式就会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提高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典型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站在决策者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战略决策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当然,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会计研究,2013(4):20-25.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问题和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现代化管理发展建设的迫切程度也就不断加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与平稳,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国家财政部于2014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推动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则需要得到充分关注与有效解决。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管理会计人才数量供不应求

在已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国会计人才数量较以往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以2014年6月相关统计数据为例,我国的会计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了一千六百万,且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这不仅有效缓解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然而,从会计人才需求单位来看,超过八百万个企业法人单位和超过九十万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且民间非盈利组织以及小微企业均有着较大的人才需求。目前的会计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管理会计人才的供应量则更加不足。会计人才数量供不应求,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数量上的稀缺,导致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二)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关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还包括高质量人才的匮乏。虽然我国会计人才的数量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一方面会计人才主要偏重于财务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稀缺。会计体系下既有着传统的财务会计,又有着分化出的管理会计。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管理而言,单纯拥有财务会计只能满足一般性的财务管理需求,缺乏能为企业提供财务规划和决策、控制等方面服务的会计人员。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和战略决策指导,其长足发展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且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数量上的匮乏则无法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就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体现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这体现在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首先,对于高校而言,虽然近年来高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着力于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其教育重点只是会计基础技能和简单的会计技巧,尚未充分关注管理会计教育,管理会计的标准落实不够彻底,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其次,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作用在于企业的经济核算,并未引进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从事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同时,只有极少部分的企业制定专门的管理会计计划,绝大多数企业则完全未制定培养计划或制定计划后未能充分落实和实施。

(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随着会计行业不断的发展和转型,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建设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时,理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保证了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在理论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能保证其与实践的充分统一,避免建设过程的架空化。对于我国而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念水平仍较低,且在先进理论引进的重视程度仍不足。财务会计人员虽然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尚未凸显,也就使得其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五)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

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缺乏明确和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则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失去重要的基础保障。一方面,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传统会计体系下财务会计有着相对明确的人才能力框架,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职能转型的结果,其必须拥有相应的、专门性的标准和框架,才能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仍沿用着财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另一方面,缺乏标准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的培养与考察均缺乏有效的参考依据,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也就没有基础支撑。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当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为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提供的基础保障。这主要应从高等院校和企业两方面入手。

1、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阵地作用。高等院校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一方面,各高等院校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不仅加强课程设计的优化,还能逐渐建设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新式和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外,还应不断推进会计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的教育与培养,提升管理会计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最后,各高校应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开拓,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

2、加强在职管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企业在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校深度合作以及广泛社会招聘的方式,引入大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以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应当不断加强对在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再教育,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通过淘汰式考核机制,保证管理会计人员较高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在职管理会计人员培训和再教育机制。聘请优秀的业内人士开展培训和教授,既加强管理会计知识的教学,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演绎,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强化交流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支撑,为此,企业应当在自身探索研究与发展建设的同时,还应通过强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有效交流,组织同行业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会计的实践工作研究,并各自分享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实现互帮互助,促进整体行业的有效发展,也为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的有效交流。可让管理会计人才在国外参加实习培训,充分学习国外管理会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实现国外管理会计理念的有效宣传。

(三)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一方面构建起实际可行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另一方面则建立起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并通过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系的改革优化,实现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

1、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一方面明确管理会计人才的角色,即分为助理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则对于人才的基本职能、核心能力和能力具体要素、培养措施等进行有效明确。以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作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评价体系建设上,以职业能力和能力两方面作为评价对象,且为人才评价提供准入限制和技术标准两个层次的评价,实现人才评价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2、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系的改革优化。虽然考试在人才评价和选拔上存在一定弊端,但其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式和手段。在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上,应当以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重要依托,实现该考试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推动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并不断加强CMA考试的推广,并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内容作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考试体系得到有效改革,管理会计人才的选拔机制更加完善,人才的评价效果也就更为突出。结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不仅充分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效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失,要求我国不断强化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并就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和解决。完善当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强化交流的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国会计行业才能得到有效升级,管理会计人才的供应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浅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8.

[2]廖红.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5,10:112-114.

[3]陈修玲.浅谈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5,Z7:50-51.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双语本科;本科教学

Abstract:Theauthorthroughto"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education’s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elaboratedtobilingualeducation’sunderstanding,hasdiscussedthebilingualeducationteachers’raiseandteachingmaterial’schoice,theChineseandEnglishteachinglanguageproportion,teacheswithstudyquestionsandsooninteractiveandprominentheuristicteaching,sceneteachingmethod.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undergraduatecourse;Undergraduatecourseteaching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英文为Bilingual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直译的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课堂讲授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教学制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国际观。据此目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双语教学首先应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次要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绝不能是“汉语”和“英语”两张皮,即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外语重复,或者先念一段课本,而后用汉语解释。双语教学要淡化“双”的区别,将母语和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髓。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评价标准。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已经成为各高校通行的做法。南京财经大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是Atkinson,Banker,Kaplan,Young编写的“ManagementAccounting”,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由于此版教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虽然教师不要求学生中英文对照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自行购买。笔者认为这种“准双教材制”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双语教学的作用。

运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版教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先进性。一些前沿理论或方法,在国内本科教材中见不到,或者一带而过,或者仅仅做抽象介绍,而原版教材中却会有原汁原味的阐述。比如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被誉为是成本会计的里程碑,国内由于应用极少,故教材中多为简略和艰涩的解释,没有可以信服的完整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外教材轻松解决了这一尴尬。类似的内容,比如成本企画、平衡计分卡等等。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中案例、佐证、背景阐述比较多,洋洋千余页的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散乱,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双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课后学生对应国内教材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和场合,如在Kaplan等编写《管理会计》的教材中,成本差异分析,不同于国内教材出现在标准成本法的介绍中,而是出现在弹性预算的章节中。笔者建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穿插原版教材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把握管理会计的主要知识与脉络。

三、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的师资一直是制约双语教学实施的“瓶颈”。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目标下,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其次才是具备良好英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会计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涉及很多领域和方法,双语教学首先从专业上要求教师能够通晓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研究前沿,现代通畅的信息交流,使得这个层面的要求相对容易达到。目前《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语言。

对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各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均相对匮乏,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一定就是一步到位送到国外去学习,可以分步骤、分批次进行。第一步,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外教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语音、语调和日常用语训练;第二步是“请进来”,可以从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国家(如新加坡)或多语地区(如香港)聘请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师或有意从事教学且具备双语能力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或者聘请其他高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授课的语言交流技巧、授课方法等进行交流和培训,互助教学,观摩指导;第三步是“送出去”,即经过一定程序的挑选和考试,选派双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分期分批地到国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英语水平,同时也可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在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双语教师备课工作量太大,不仅

要查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考虑如何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双语授课的数倍。另外,多数财经类院校《管理会计》双语的授课对象是十多个班级,在师资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多班级授课,而且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量核算、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研究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励教师坚持做下去。

四、《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中、英文授课语言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