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44
导语: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研究区域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2''''-101°54'''',北纬36°31''''-37°28''''[18],全市总面积7649km。
2,2007年人口215.3万。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m,市区中心海拔2261m,年平均降水量380mm,蒸发量1363.6mm,年日照时数2364.7h,年平均气温7.6℃。西宁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水资源量达13.99亿m
3,矿产种类齐全,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农副产品如蚕豆、鹿茸、冬虫夏草、雪莲等驰名中外。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市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2007年GDP为343.09亿元,比去年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6209元,增长13.8%[19]。二者虽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经济总量较小。
2方法和步骤
(1)收集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成分和能值流,建立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能源等主要能值流在内的基础资料库[11]。(2)利用Odu的能量语言符号,绘制详细的能量系统图,从而明确所研究对象各组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为了评价各类别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更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特征,编制了能值分析表。通过能值系统分析,建立能值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各种能值指标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而又合理的发展对策提供依据,指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3能值结果分析
3.1西宁市能值流图和能值汇总表在搜集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采用Odum的能量系统语言图例,绘制了西宁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图(图1),并编制了西宁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汇总表。
3.2西宁市城市能值指标分析
3.2.1环境负载率
环境负载率是经济投入能值和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能值的比率,它表明了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容受力,该指标是对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种预警,如果某生态经济系统长期处于较高的环境负载率下,该系统的生态功能将不断退化[7]。西宁市2007年的环境负载率为0.15,这一数值除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5)外,同时也低于国内的兰州(0.70)[12]、徐州(0.88)[13]、广州(4.74)[14]、上海(17.34)[14],表明西宁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较小。
3.2.2能值货币比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牧童式经济 太空人式经济 对策与措施
一、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生态经济是指人们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效法自然,获得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生产力的经济社会转移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的轨道上来[1]。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并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力为依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原则[2]。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生态经济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生态经济系统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系统包含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态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正负的双向反馈,如果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大;反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必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所以,如果要维持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实现协调发展,必须要靠它们相互之间的正负反馈调节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机制。而实现生态经济正常运转,必须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使生态经济系统保持一定弹性度,这是生态可持续承载的基础、制约、支持条件。
2、从牧童式经济到太空人式经济
资源的有限性与牧童式经济。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社会来说尤其如此。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猛增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尖锐化。
太空人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特点,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的,它所导致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将使整个生态系统趋于灭亡。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 economy),争取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能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工业经济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其本质就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
鲍尔丁认为,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经济体系将能较好地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对污染物的有限容量相协调,这种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这意味着这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这种循环性能将保证废旧商品不会成为环境污染物,而是转化为再生产的原料。从理论上将,这种经济实施后,地球上就不会再有废物。太空人式经济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原则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即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人类应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即人类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作用于自然界,努力开发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2、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就要求生产过程中必须首先顾及生态效益,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可以为工农业再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也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实力,同时也可促进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入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3、正确处理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表现,社会效益又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桥梁,社会效益是目标。发展生产的最终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4]。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工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迅速扩展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愿望,改造环境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经济活动以工业为主体,人类在享受着城市发展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新产业的创新,如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环保工业,广泛开展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工程,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5]。生态农业正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农业主要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优良的传统农作技术及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管理,提出分层多级利用资源的生态工艺系统。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有: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秸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如沼气发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磁能的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等[6]。
3、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是指既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又满足环境资源保护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提倡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提高废物的资源转化率绿色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绿色贸易,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 ,将市场定位于绿色市场,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应用生态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7]。消费者也逐渐习惯了用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去思考问题、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以其高品质、高价位逐渐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商品华丽的外包装已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档产品甚至推出了零包装理念和措施;高科技纯天然的产品如天然彩棉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林白新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3~14.
[2] 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58~359.
[3] 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7~329.
[4] 林育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5~206.
[5]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6~7.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2004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结束语
一、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
3.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促进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g,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
2.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3.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三、结语
[关键词] 环鄱阳湖 区域品牌 环境保护 中介机构 品牌梯度 品牌防御 人才培养
发展区域品牌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环鄱阳湖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需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更为宽广的眼光,将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区域品牌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规划和布局。要立足区域实际情况,规划出品牌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坚决避免只注重区域内品牌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不计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的短视、窄视的区域品牌建设行为。加大对区域品牌的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全区域保护区域品牌的良好氛围,助推整个环鄱阳湖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搭建绿色生态平台
“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的,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发展观,它强调最终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
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
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企业抓生产既要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最终促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典范,促使“鄱阳湖”区域品牌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塑造产业、经济模式和社会和谐的区域品牌形象。
二、组建专业中介机构
推进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高层次的专业中介机构在行业规划、行业自律、信息交流、市场评价、品牌共享、品牌维护等方面发挥着引导和支持服务作用。
目前江西省行业协会有渔业协会、动物保健品协会、家禽业协会、养猪行业协会、奶业协会等,但没有专门成立针对环鄱阳湖区域的生态农、牧、渔、旅游业的行业协会。为了提升环鄱区域各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成立鄱湖农业协会、鄱湖畜牧业协会、鄱湖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以便扶持区域内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行业协会通过自治和自律的方式规范各企业间的竞争行为,提倡公平竞争和适度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
建立由骨干企业入股投资或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鄱阳湖水产品工程中心”、“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工程中心”、“鄱阳湖禽畜产品工程中心”。这些“工程中心”作为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各企业共享平台,为区域品牌提供技术性保障。主要承担两项职能:一是加强产品技术研究,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国际化,为标准化提供技术性保障,使区域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和高附加值;二是搭建国内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做好动态信息,定期举办一些高层次的国内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成为国际性产品交易会的重要承办机构。
三、建设品牌梯度体系
2009年,江西省财政新增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总量达1.3亿元,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江西特色的“鄱阳湖牌”农产品品牌。环鄱阳湖各城市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发掘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品牌的潜力,完善品牌发展规划。把区域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以品牌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首先是把中心城市做强做大,使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能带动周边市县的发展。同时周边市县在拥有良好的用地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与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并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色,从原来的大一统的产品过渡到差异化的特色产品上。建设以南昌为核心城市,以九江为沿江口岸城市,以上饶为江西东大门展示城市,以鹰潭、景德镇、抚州为特色城市,使它们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创建完善的县乡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四级品牌金字塔型梯度体系,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区域内一些有竞争实力的品牌,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名牌。一个全国知名的区域性品牌背后,必定有一批名牌企业的支撑,离开了这些名牌企业的支撑,区域性品牌也就不复存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环鄱阳湖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筛选、确定重点培育扶持的企业和产品,力争每年新增国内名牌2~3个,国家免检产品3~4个。形成一批争创名牌的企业群体、产品群体,构筑梯次推进、动态发展的培育模式。如图1:
四、构建品牌防御体系
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有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鄱阳湖”区域品牌,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管制措施,某些经济主体,就可能利用该区域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区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声誉,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受到牵连。因此,必须构建“鄱阳湖”区域品牌防御体系,保护品牌无形资产。
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依法禁止非原产地域范围内的企业生产假冒原产地域产品。对区域品牌共享资格执行年检制度,实施动态管理资质认证。
注册防御性商标。由于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鄱阳湖”商标有着曾经被外省抢注过的沉痛教训。为了防止他人侵犯“鄱阳湖”商标专用权,必须注册防御商标。商标的保护具有地域性,商标在中国的注册保护并不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关国家也能得到保护,因此,国外注册也非常重要、不可忽略。“鄱阳湖”商标应及时实施马德里国际注册或到相关的国家逐一注册以消除隐患。
五、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资源在推动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大量的高生产力人才。通过持续不断地优化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人才政策环境,对区域内部人才进行再教育和培训,从区域外引进各级各类人才,为建设科学发展的“鄱阳湖”区域品牌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制度。设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和奖励等。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制度,每年组织一至两次专项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广泛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物质奖励制度,重奖各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配套完善精神奖励机制。大力开展评选、表彰优秀人才活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人才工作的系列报道,广泛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鼓励各类中高级人才到环湖区域内办企业、当顾问,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经济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硕士、博士培养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在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2.教育和培训区域内现有人才
国内外很多成功的区域品牌都和良好的人力资源素质有关,这些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都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投入。江西省政府要提升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产业水平,发展“鄱阳湖”区域品牌,必须加强人才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建设和投资,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品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品牌研究、策划、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对区域内的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由相关机构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构筑区域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梯队。自1999年以来,江西省水产局与上海水产大学联合举办水产系统领导干部系列研修班,学习渔业产业化、生态渔业、水生动物防疫、国际渔业贸易规则、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可追溯体系等知识,帮助水产系统管理干部和重点水产企业负责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了全省水产业的发展。
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配合全省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年组织选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国(境)外考察学习,或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办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学术活动,由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门解决其差旅费、学费,出入境管理部门优先审批办理有关手续。鼓励优秀人才参加在职学习教育,在职人员参加学习并取得博士学历和学位的,由用人单位视情况解决部分学习费用。
加强基层业务骨干的培训。组织科技服务中心、示范基地等阵地的专业技术人才,进驻区域内各县、乡镇、村组,对基层业务骨干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例如举办水产、禽畜养殖,绿色经济作物的种植等技术培训班。
3.引进区域外部人才
区域品牌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业内竞争优势。战略目标的要求使企业出现了对跨行业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大局观的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人才资源规划,在外部市场上选择实际工作能力强、能驾驭企业整体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以成为能够辅佐主要经营者的优秀经营管理者,独立完成企业日常经营决策和协助投资人完成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对企业发展切实需要的人才,要注意调整、完善企业薪酬和激励制度,形成对内外部人才的吸引力。
组建“智囊团”扶持区域品牌的发展,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重点行业集聚。实行引进资金、项目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采取高薪聘请、技术入股、项目合作、技贸结合等方式吸引拥有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掌握高新技术及紧缺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工作、创业。鼓励国内外高级专家技术承包、指导咨询、联合设计、共同开发,重点支持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和营销手段、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区域品牌要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各参与主体要肩负起建立行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永续利用,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保证核心产品优势,提升区域整体品牌。
参考文献:
[1]陈秋红 赵瑞安:区域品牌的特性与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8(13):31-34
[2]徐玉萍: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品牌防御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10):240-241
企业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对此,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指出: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将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适时扩大低碳试点内容和范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强化节能、环保等指标的约束,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工业方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减本治污、再生利用发展增效” 。
下面就以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春环保”或“公司”)为实例,浅析企业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热电联产,走上循环经济产业之路
热电联产是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与热电分产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并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热电联产行业的发展。
富阳被誉为“中国白板纸基地”,白板纸年产量占全国白板纸总产量50%以上。造纸生产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其生产过程中除了需大量用电之外,还会消耗大量的蒸汽。2003年,依据富阳市《江南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富阳市江南造纸工业功能区,主要承担区内近180家造纸企业和今后功能区发展企业的集中供热任务,电力产品则并入国家华东电网公司。通过集中供热,功能区内拆除造纸企业重污染小型燃煤锅炉230余台,烟囱160支,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当地环境。各造纸企业关停锅炉后,不仅消除了造纸企业的安全隐患,而且热效率提高50%左右,大大降低了园区内GDP能耗,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同时,公司并没有把生产后的废灰、废渣当作废弃物来处理,而是把它当作是一种再生资源来对待。产生的废灰、废渣经过监测,污染排放指标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废灰恰好可作水泥厂的添加剂,而废渣可作为新型轻质建材原料,现在公司已与富阳、萧山等地多家水泥厂、新型建材厂签订了长期利用合同,有效地处理了废灰、废渣问题。
富春环保热电联产项目的顺利投产,不仅缓解了地方用电紧张的矛盾,同时解决了功能区内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的问题,并且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从此,公司真正走上了循环经济产业之路。
三、引进垃圾、污泥处理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富阳造纸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纸渣和造纸污泥,污泥的简单填埋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这些废弃物里含有大量的有机纤维成分,具有一定的热量,将其适当处理后进行焚烧,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对该部分废弃物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又可以通过综合回收利用其焚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供应造纸企业生产用热及发电,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2]。
公司引进先进的循环流化床垃圾、污泥焚烧技术进一步实现热电联产,使富阳城区以及附近20个乡镇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全部得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为公司制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富春环保于2010年上市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为充分实现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公司总建设规模为“九炉六机”,装机容量达108.5MW,供热能力达850t/h,日处理垃圾800吨,日处理污泥2035吨(含水率80%),年节约标煤20万吨。
富春环保的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技术作为少有的一种能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使得富春环保与造纸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耦合的循环关系,有力地推动了造纸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大大创新了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见图1)。
四、利用先进工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
由于循环经济设备投资大,效益低,公司的着眼点并不完全放在“废弃物回收利用”上,而是全方位地考虑循环经济方式。通过不断研究探索进行技术研发,引进先进工艺,改进工艺、节能降耗,通过组织企业内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达到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例如:
1、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减少电能损耗。
富春环保采用的绿色节能灯、汽动给水泵、高效节能风机和高压变频调速都是节电的“好把式”,普遍使用的10KV高压电气设备也能大大减少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对电能的损耗。现有节能设备每年可节电2400万千瓦时,相当于富阳市两个城镇居民的全年用电量。
1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2 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