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45
导语:在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很多独立院校在内,先后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一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炙手可热,该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几年过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却是“外热内冷”。按国家汉办的说法,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汉语教师非常紧缺,很多赴海外教授汉语的老师并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真正对口专业的汉语教师很少,而国内面临的情况是,高校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不禁慨叹,对外汉语教学只是“看上去很美”。
所谓的独立学院的新形势,即“转型”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本科职业教育要分类推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既具时代特色又满足社会需要、能突出本校学科优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始脱离单纯数量的增长阶段,进入了整体质量的提高阶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时代的呼声是独立院校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夏江峰,2015)。
1.培养目标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然而,独立学院有自身特点,上述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所以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在培养目标上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转设”关键时期,结合所在高校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应用型”这一核心办学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汉语本体和讲练能力上侧重培养,避免追求“面面俱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随意、陈旧,与时代要求和特点脱离。
从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看,某些课程的安排,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还有一种体现是某些院校将对外汉语专业理解为“汉文+外语”,认为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部。这种理解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3.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专业性及针对性不够。
独立院校的教师年轻化、结构不合理,对某一学科很难形成一个团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学上往往很多方法和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交流,学生接受的东西相对薄弱和单一,而教材使用上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很多院校选用的都是黄廖版的《现代汉语》,该书的权威性无可置疑,但是否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却有待商榷,所以这一点上独立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应大胆突破,要有适合自己的专门教材,使专业教学更切合实际。
4.没有留学生,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及实践平台。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某些独立学院不招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固定的与留学生交流或实践的机会,所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得到运用,特别是毕业实习的时候,该如何安排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成了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正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上述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明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用到将来的实践中,而自己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只是凭空想象,不知道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是否能够应用得上。
三、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1.转变观念,创新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崔希亮(2015)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所以,独立学院在开设一门专业的同时,一定不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要从事业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独立学院生源层次及教师结构等特点,才能使专业得到解决稳妥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正视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外热内冷”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国际化不是直线型的持续发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①。我们在认清形势的前提后,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上应按照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办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立足于汉语本体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专业定位上将“汉语”与“教育”作为第一要素、“国际”作为第二要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实习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既体现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基础性、通识性,夯实学生的汉语本体知识的基础,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和跨文化视野。
2.大胆革新,重新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独立学院应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课程安排上独立学院要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的幅度,大胆调整课程设置比例,突出汉语本体课的比例,除此之外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并突出学生的实训时间。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深入开展厚基础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本体的课程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法》这样的实践课程要增加课时,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而外语课、文学课等可适当进行辅修。这样针对性强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把自己从中文与英文中独立和脱离出来,即使将来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工作,对汉语主体上有系统认识。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该广泛开阔教学思路,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课程模式应灵活地引用到课堂中,以弥补当前很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等缺陷。
3.寻找出口,拓宽实践与就业渠道。
拓宽教育实习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建立适合国内、国外教学的两种实习体系,使教育实习成为一个有科学指导、有可行计划、有清晰步骤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满足专业教师、学生的语言教学、学习的需要。有计划地与一些院校的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多角度、灵活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留学生,使其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探讨师资配备的最优整合方式,理顺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
四、结语
有特色是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竞争力的基础,在转型时期的独立院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品牌特色,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明确目标,大胆改革,走出彰显自己特色的专业之路。
注释:
①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5,VOL29(3).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荆光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VOL8(5).
[4]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5]李步军.从学生接受理论反思汉语国际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
[6]杨惠元.2007《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孙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关键词:电影资源;汉语国际教育;策略探究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汉语交际能力。总体来看,对学生汉语知识体系、对外转换存在较高要求。某种意义来看,语言学较为抽象,和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不同,语言学没有既定的公式和清晰的知识逻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大概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以学习方向为目标,多思、多学、多练、多用,借助此,来健全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汉语言教学,就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运用电影资源进行策略探究,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内容结合可能性
表面上来看,电影是声乐艺术、视觉艺术的载体,深层次来看,电影中诸多构造元素包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无论是悠悠历史长河中历史故事、人物、典故、传统美德,抑或者是戏剧、武术、舞台剧等,都无一例外地透露出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可以看作是古代的精神文化的现代表现,也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人类文明正是在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中取得进步,而电影正是其中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无法脱离人类文明独立存在,这也就意味着,电影的人文气息,可以用于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发展。
(二)艺术展现结合可能性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当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设备,向学生展现图画、建筑、声乐、人物形象、舞蹈、服饰、雕塑等,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画内空间,可以引人入胜,带给观看者喜悦、感动、兴奋、辛酸等,能够很好地牵引观众的情绪,同时,电影作为虚拟现实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借助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还可以将学生平日无法接触到的现场场景予以充分展现。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语言教学对情感教学、情境教学依赖程度非常大,如果只是单纯的从书籍中、从言传身受中、从周围世界中发现语言的魅力,无疑是枯燥的、局限性的、效能弱的,同时,由于不具备外语学习场景,学生只能强化汉语认知,对汉英转换、跨语言交流、国际文化等往往认知不佳或无法学习到位。由此而论,电影的艺术展现与汉语国际教育存在较好的贴合性。
(三)艺术表现结合可能性
电影的人文气息是电影的重要内涵来源,也是反映地区、国家、民族文化或社会气息的重要载体,从文化上,电影可以看作为传统文化的“大杂烩”,是了解地区、国家、民族历史沿革、文化精神的重要切入点,从社会现象上,现代快餐式电影、商业电影等,对社会现实等具有较好的披露现象,是窥探地区、国家、民族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视角。汉语国际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深入剖析文化传承中的文学、哲学,还需要透过社会思想意识,将汉语言的魅力转化为可接受语言或是通俗性语言,传递给外国人,由此来看,可以将电影与汉语国际教育充分联系到一起。
(四)英汉互动结合可能性
英汉互动的关键,不仅包括英汉听翻、英汉文翻,而且,语言的正式性和口语化,语言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等都要予以充分掌握,对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一般需要创设情境,借助情境教学,让学生模拟情境对话,弥补学生缺乏外语对话情境下,跨语言交流能力、口语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正式性及口语对照转换能力锻炼上的不足等。从电影上来看,电影可以借助中英配音、中英字幕增强汉语、英语对照性,借助电影取材于生活中的特色,将汉语对话、英语对话还原到情境中去,由此来看,电影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充分融合。
三、电影资源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策略
综上探讨,电影资源在内容、艺术展现、艺术表现、英汉互动四方面,可以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所探究的应用策略也可以该四方面为视角,总结归纳具体措施。
(一)介于内容的应用策略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内容的运用主要是侧重表现在一个地区、国家、社会的文化,以此作为电影选用、电影浅析、句段学习、电影感悟等的基础。首先,以文化为导向,收集本国及外国有关的电影,必须注重的是电影是否突出表现文化特色,是否具有时代代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透过电影,了解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时代特征、历史沿革,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可以在汉语言对外传播中,向外国人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彰显汉语言的价值,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尊重外国文化,辅助跨语言交流活动,或是增强外翻能力及外语写作能力、对外教学能力等;以文化为导向进行电影浅析,是为了督促学生对电影进行深入的了解及把握,明确电影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内容,并通过中外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及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等问题,对增强学生处理国际事务,实现跨区、跨国合作存在较多便利;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句段学习,语言素养对知识积累依赖程度非常高,对文化、哲学、世界、人文等的探索永无止境,教师在督促学生展开句段学习,了解文化的运用情境外,还要激发学生自主识别、自主验证、自主积累、自主运用的动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取得长远发展;以电影感悟上来看,文化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俚语、习惯、风格等,还体现在更深层次上的潜意识、自我意识、行为等,需要学生通过写作、践行等,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在具体应用时,也能较为熟练地规避文化摩擦风险,更好地展开对外交流活动[1]。例如,以文化为导向,可以选取《居山》,该片以我国文化价值非常大的终南山为背景,除了展现终南山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外,还将国学、自然、修行等融入进去,对了解我国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遵循自然具有很大的帮助,在选取之后,教师还要对电影本身进行浅析,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电影中的深层次内涵,借助电影中的一些对话等,还可以督促学生自主浅析、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践行报告的情况下,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二)介于艺术展现的应用策略
电影中的画内空间可以以情节、对话、人物、声乐氛围、肢体动作、建筑、服饰、神态变化等,为观看者勾勒视觉声乐艺术,同时启发观看者思考,鉴于此,将情感或是道理讲述给观看人员,因而,透过艺术展现,将电影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中,首先应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知识体系繁琐复杂,与其说是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不如说是语言素养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语言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生沉得住气,用心去感悟、去阅读、去聆听,但很多学生心态并不能放端正,借助电影气氛活跃作用,改进教学课堂无疑具备良好价值,一般是选用色彩鲜明、情节简练、情感冲突大等之类的电影,易于学生把握的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兴趣;其次,重视电影情境,电影作为艺术展现形式,所选用的素材很多来自于现实生活,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英语运用情景时,可以选用对话片段,模拟对话情景,无论是一个学生讲英语,另一个学生讲汉语,还是都讲英语,或是都讲汉语,对学生语言运用技能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最后,情感牵引,第二语言的学习需要重视情绪的参与,当下电影是否成功的评价指标,其中之一便是是否牵引观看者的思绪,因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把握电影情感冲突,让学生通过情绪,把握汉语言的魅力[2]。例如,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选用《驯龙高手》之类的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动画电影一般画内空间杂物较少,作者可以凭借艺术创作思想填充画内空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为便于学生能从电影活动中掌握跨语言交流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组队,比对电影片段模拟对话,增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不足之处,方便学生予以改进;最后,除了基本的对话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电影中的情绪浮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剧等形式,体会希卡普、夜煞等的情感变化,并从电影中,对其中的英语对话应用场景进行把握。
(三)介于艺术表现的应用策略
艺术表现是通过电影中的价值观、情感、色彩艺术等,展现出电影价值,尤其是透露出的价值观,是学生认知中华文化、国外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人民秉性,对深层次挖掘文化差异,了解对外教学策略方向具有深层次价值。首先,借助中外电影对比,让学生充分把握中外价值观的差异、成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外文化特色,把握中外文化碰撞,增强跨语言交流素养,对比时,可以借助相同题材、内涵的电影,便于进行有效对比;价值观的传递更多的表现在行为上,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领会电影中所透露出的价值观时,还要积极激励学生予以践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外文化差异;电影中的所要传递的情感或是某种色彩艺术,对学生了解地区、国家、民族的思维品质、社会思想意识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式的外国文化,还可以从社会思想意识方面,了解目标人群的社会风气,可以较好地让学生融入到目标人群社会氛围中,对增强学生对外教学、交流技能具有显著效果[3]。例如,在了解中外的复仇主义价值观念上,可以借助《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两部电影存在较多类似地方的同时,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色,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社会以人为基础,及我国文化中的社会以纲纪为基础的差异,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文化差异知悉,还要学生对其中透露出的价值观进行践行,可以是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社会的正义法度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还要从电影中的对话、情景塑造等方面,挖掘两部戏剧在现代艺术加工后,透露出的新的价值观,这对学生当下中西社会意识同样存在便利。
(四)介于英汉互动的应用策略
英汉互动主要是英汉听翻、文翻,同时也需要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口语技能等有所了解。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一部电影,反复进行听翻、字幕翻译,在此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次,便是激励学生多品味最新的英语电影,了解英语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特色,也可对英语口语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可以根据《歌舞青春》,让学生根据对话,快速编制字幕,或是根据英文字幕,快翻成汉语。在此过程中,也可激励学生尝试抄写、记忆实用的片段,与同学展开对话,或是运用到英文写作中,之后,让学生总结电影里边较具口语化,或是反映国外生活特色的对话,让学生进行积累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外教学能力。
四、总结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就业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重要的检验学科培养成果的任务。与此同时,对学生而言正确树立择业就业价值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终生幸福,更关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后的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我院将继续秉承“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汉语推广人才,同时也力争为每一名学子展开未来的画卷,让他们拥有自己书写精彩人生的宽广舞台!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2.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广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双语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广西这项工作尤显迫切。近年来,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广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时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使得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相应的,如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广西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致力于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以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群体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笔者认为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步骤组成。
一.准备定位
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双语教学”准确定位。这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双语教学指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目前国际上实践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即浸没式(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transition program)和保持式(maintenance program)。【1】浸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完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型双语教学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语言的过渡,即在一门学科知识的教授中,在学生第二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从第一语言占主导到双语并重再到第二语言占主导的过渡;二是课程的过渡,即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性强的课程。过度式双语教学在对教师和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上虽没有浸没式双语教学要求那么高,但此类教学方式亦属于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层次。保持式双语教学指初期从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渐转移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众所周知,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外语水平以及双语教材情况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向来都是当地高校教育的一个弱项。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机制尚需完善,双语教学的开展面临的困难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考虑,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较为客观实用。保持式双语教学循序渐进,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起始时的外语授课比例、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即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必须做到“师资――环境――制度”三者兼顾,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充实,即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也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即配置相关教学设备和开设相关教学场所;还包括相应机制的建立,即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组建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在逐年增长,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如何组建?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加入双语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并通过聘请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或到到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使其掌握双语教学的方法、了解双语教学的动态,进而提高其双语教学的水平,将其成功纳入双语教学教师队伍中。
2.建立完善双语教学的硬件设施。教研实验室、教学实训室等的建设是双语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双语教学开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学校在校内设立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开展语言及其他人类认知活动研究提供了专业测试场所,结合心理语言学的传统行为方法及神经科学的先进研究手段,探索语言理解、产出及习得等重要问题,可以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比较等的研究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样的,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学校可以在实训室中建设互动仿真平台,实时更新,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实训中不仅要技术仿真,而且要职业环境仿真,创造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环境。实训室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兴趣,可以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各种模拟情境下轻松地开展教学,顺利地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3.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在广西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这其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1.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激励(motivation)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degree of readiness),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2】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做法。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得将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提上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和福利体系,以因人而异为原则,努力实现激励的差异化和激励效用的最大化。2.双语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学校可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建议,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3.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机制。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三.稳中求进
如果说“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稳中求进”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稳中求进”即在“准确定位”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根据广西以及当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效率,可以从“把握教学机遇”、“丰富教学方法”等两个大方向着手进行努力。
(一)把握教学机遇
“把握教学机遇”即根据教学开展的需要将社会上的涉外性活动与校内教学活动有效衔接的教学组织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广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这一情势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全面建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的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五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博览会的举办时机,以博览会为教学实践平台,挑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秀学生,以“志愿者”或“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会场,协助参与翻译、务准备、司仪等工作,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丰富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双语课堂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文化导入”、“交际应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情境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用双语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模拟实训环境。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与学科特点,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为国内外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情境。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2.“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文化导入”教学法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双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提升、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视听、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在涉外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文化的冲突。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也就是“文化导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教师所导入课堂的涉外文化应包括:对方国家的交际礼仪、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内容。“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开展:其一是“客观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准确、客观;其次是“关联性”,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化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三是“有效性”,文化导入应注重方法与实效,“导入”不是“灌入”和“填入”,“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3.“交际应用”
交际教学法是指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交际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素质。在交际教学法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课堂中“交际环节”的设置必须注重双向互动。基于生活中人们的交谈方向均为双向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互动性原则,问答对话、分组交流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另外,课堂中“交际活动”的开展还要注重融入趣味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4】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各类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彭晓娟等: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9(4).
【2】董崇田等: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3】王菊霞.历史课堂情景教学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5).
【4】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校内专业实践 角色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330余所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多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致使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于2005年,目前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在近年来举办的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中均有较好的成绩,毕业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生在适应异域环境、跨文化交流方面相对于其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优势,红河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国内国际交流机会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一、红河学院中泰教育合作与交流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百余所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其中,同泰国高校的合作尤为密切。自2003年起,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泰国曼谷、清迈、北榄府、孔敬府、甘烹碧府等多个地区的高校、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交流形式大体可以归结为学生互换、教师互派、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等。
(一)学生互派
红河学院与泰国合作高校的学生互派主要有SAP和IAP两种形式,即SAP(Study Abroad Program)国际课程学习项目和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境外实习项目。红河学院同泰方高校间的SAP、IAP起始于2007年。目前,红河学院已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西北大学、北清迈大学、甘烹碧皇家大学、曼谷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马哈萨拉康皇家大学等高校建立了SAP、IAP合作关系。SAP课程涉及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汉语、国际贸易、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IAP主要为汉语国际推广,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派往泰国高校、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
(二)教师互访
为推动中泰双方的外语教学水平,培养适应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语人才,2007年起,红河学院开始与泰国高校合作实施教师互派计划。双方每年互派部分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教授汉语、泰语。
(三)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2006年12月,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组织举办了首届海外汉语工作者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工作者,其中以泰国学员为主。目前已培训了四届,近百名泰国汉语工作者接受了培训。
(四)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
从2008年起,每年8月均有泰国高校、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汉语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到学校进行2-4周时间不等的交流学习,进行生存汉语、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舞蹈、武术等方面的体验学习。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形式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主要依托与泰国高校、中小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学生赴境外实习的目的国也多为泰国。
(一)专业实践
1.观摩课堂教学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见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能感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气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语言知识与教学法。课堂观摩要求见习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认真做课堂笔记,观摩结束撰写教案和心得体会,教师适时组织课后讨论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担任助理班主任
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开展对泰国留学生的班级管理、交流活动协助工作、基本生活指导。相比国内班级管理,泰国留学生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在语言交流、情感沟通、生活帮助等方面对助理班主任的锻炼很大。
3.课堂教学
(1)夏令营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针对暑期到校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泰国夏令营团进行语言课程教学,包括语言类课程(听说读写类)及中国文化课程(书法、刺绣、太极、国画等)。通过自愿报名、试讲筛选、培训等系列程序,选派专业基础好、专业相关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泰国夏令营团的教学实习。学生能得到直接的教学体验,检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2)交换学生文化课程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实习教师对到校的泰国交换学生(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文化课教学实习分为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课上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中国书法、剪纸、太极、中国结、武术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能课程。
(二)志愿者活动
1.语言学习伙伴
语言学习伙伴是一对一互助语言学习形式,担任语言学习伙伴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以结对子的形式在课外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包括语言互助学习,帮助留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完成汉语作业。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增进中外学生间的了解,建立跨国友谊。
2.生活伙伴
当人们置身于异域文化中,即在学习或工作、生活遇到另外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从感到别扭到不适应,从轻度的易怒、烦躁,到心理上的深刻惊恐和危机,这就是文化休克。设置生活伙伴,在缓解留学生文化休克问题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最终帮助留学生快速、顺利地融入到中国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
3.策划、组织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会一直伴随留学生国外学习生活的始终。这一形式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泰国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推广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活动有中国书画作品展、中泰趣味(传统游戏)运动会、中文卡拉ok大赛、中国武术表演、包饺子活动等。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中泰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一个具有各类国际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国际文化校园环境中,作为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实现自己的未来角色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角色总体上包涵“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国际汉语教师”三个角色。这几个角色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1.“专业学生”角色
“专业学生”角色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中泰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这也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应该抓住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学习泰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和发展的,都有其特殊性。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泰国文化常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2.“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角色
对外汉语专业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汉语师资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汉语语言文化推广者就是一个具体的身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与泰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推广的重任,如何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胜任未来的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角色,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除了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如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等)。其次,需要学习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借助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检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体验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再次,具备解读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同语言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初次来访中国的泰国人对中国的很多礼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充当解读大使,扫除他们的困惑。
3.“国际汉语教师”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回忆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由实践促进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充分利用校园国际文化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国际文化,使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规格要求相适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来实践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尝试组织、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48-54.
[2]车正兰.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88-90.
[3]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4]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7.
一、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安排上过于“中国化”。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汉语国际教材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的安排与编写过于“中国化”,不能很好的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例如,目前普遍使用的汉语国际初级教材中,“王府井”、“弗朗西斯”的这样的地名音译随处可见。这样的音译看上去问题不大,但是往往容易让汉语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教材中还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将口语和书面用语混淆,这对于外国人学习中文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有的课文的编写内容太过于单调,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相应的真实性。这些内容编写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了汉语国际教材的质量。
(二)教材未体现出汉语特征。目前,汉语国际教材的编写中对于汉字的特征并未明确给予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对于汉字中的“字”和“词语”的相互联系的关注度不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词语”上面,而对于语法的使用等也有讲解过多的“嫌疑”。这些都削弱了本该突出的汉字特征,因而直接影响了国际汉语教材的整体质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教学安排上不科学。目前,被大家广泛使用的汉语国际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安排上与大陆的教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汉语国际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目较少,内容的编排也不是很科学。同时,教材中的新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目的也不明晰。因此,要想提升汉语国际教学水平,让教材的编写更加合理、科学,就必须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并考虑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汉语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加具体实用。
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编写的策略
(一)文化上针对当地实情。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必须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实际情况等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例如,由于美国种族众多,其文化背景和所能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大有不同。非裔美国人喜欢在课堂上感受被调动、被渲染的教学气氛、喜欢有节奏的说话方式,也喜欢采取辩论式方式进行学习。而传统的汉语国际教材则不太能够根据学生实情进行因地制宜的教材编写。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互动的内容,让学生多一些参与表现的机会。此外,教材编写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针对一些东南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汉语听力水平一般都较高,但读写能力则较差,那么针对于这类学生则应该重视读写方面的训练。
(二)根据语言上的差别,考虑教学重、难点。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注意不同国家汉语存在的主要区别。因为汉语的很多特点是其他国家语言所不具备的,因此,应该将重点内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英语和汉语而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在进行汉语教学中应该着重对汉语音调等内容进行学习。而在语法学习中,应该强调对于虚词的学习。这有助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其次,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汉语与各国语言的共性等进行相互的联系。例如,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修辞手法来看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汉语的“对偶”为例,这个修辞手法包括了正对、反对、和串对这三种方式。而在英语中,“对偶”仅仅仅只有反对这一个表现意义。
最后,中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修辞手法也有很多。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将汉语和各个外语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具有针对性的原则,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教学中的关键点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宏观上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三)教材设计上要适应当地教学组织安排。当前,到中国留学学习的多为一些精英人士,而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则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水平不一。因此,面对这类人群编写国际汉语教材则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相比,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则具有更强的层次性和群众性。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较为分散,一般不适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上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而此时配合的教材也应该适应这样分散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让本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李禄兴就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例进行了讲解,都柏林大学每个学期进行汉语教学的课时有十二个星期,其中每门课程每周的学习时间大约为3小时左右。这三个小时被计算为一个模块内容,而一个模块完成则可以被计五个学分。因此,针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课时、课程安排等综合因素,设置教学量适宜的内容。一般而言,一个学期学习的汉字数量可以安排在一百二十个字到一百五十个字左右。而假如这时使用国内的基础汉语课本,就显得教学容量过大,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打击。
在国际化汉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应该始终明确语言能力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语言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为了辅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换句话说,不能将汉语国际教学变成一门知识课。汉语国际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收获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都必须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教材编写应该尽量凸显教学目的性,让有限的课堂资源、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模式建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快,汉语热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为顺应时展潮流,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在校学习可以逐渐掌握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与水平。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在实践教学课程规划、内容编排,还是在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待完善与改进
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基本内容,学生能力主要依赖模仿性学习获得,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依赖校内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封闭,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化差异,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2.实践教学实施重结果评价轻过程培养
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对外汉语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实施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连续性,才能在实践训练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紧密,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现代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国文化交往能力。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以及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流能力还不强。
4.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强化
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主要是面向国外学习人员,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相较于其他专业更大。目前,很多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实习基地缺乏,在基地硬件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对有留学生生源的高校来讲,一方面要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只有想法压缩本科生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要满足本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实习,无法再为其他学校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制约当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实际,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育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和完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要充分发挥课堂、校园等平台作用,加强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课程实践、技能实践、专题讲座培训等实践课程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社交礼仪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学习上,按照能力训练要求,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为目的,通过开设社交礼仪、口才训练、书法与汉字书写、乐器表演、京剧艺术等各类课程,完善课内外实践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艺术情操。
2.健全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课程实习有关的课题选择、项目设计、社会调研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文化考察、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针对感兴趣的课题或内容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精细设计问卷内容,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语言学习等问题设置相关题目。文化考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存遗迹等开展国内外考察活动,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各国的风土民情、文化特点,提高感性认识。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对外汉语专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只有建立稳定巩固长久的实习基地,才能为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要注重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根据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规模与学生数量,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将实基地建设重点放到留学生高校,以汉语国际教学实习基地、华文教学基地为主体,各类外资企业与机构为辅助,提高实习基地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二是强化国际合作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沟通合作,建立境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以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为平台,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协作能力、外语表达应用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汉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毅.“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6):66-67.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15(3):39-40.
[3]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5(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