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19 18:51:46

导语:在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一、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身体素质是一项最基本的素质,而身体素质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则依赖于体育教学。

人的身体素质是一种“以先天为基础,通过后天培养教育,使个体主观能动地、有意识地重视身体的锻炼及身体所需营养的吸收,从而逐步健康发展起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个体差异的身体状况”。那么除先天因素之外,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状况则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学的水平。

身体素质是其它一切素质培养与提高到基础。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其他素质的培养只能是空谈。身体素质的状况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况。身体有病不舒服,必然干扰人们的精力,使之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持久地劳动,不断培养和劳动技能,保持乐观向上的、主动进取的健康心理。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

体育教学多以形象为主,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体育教学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以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敏协调、反应迅速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模仿能力;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则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能力;体育比赛的千变万化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训练中的艰苦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

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就目前我国的中学生而言,大部分中学生的体质比较差,存在不爱运动的现象。而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学习打下强有力的基础,所以中学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有利于中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就此,本文对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行以下几点讲解:

一、积极宣传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虽然当前的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但是许多家长以及教师的应试教育理念并没有转变过来,所以中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以及家长体育教学的宣传,使学生以及家长能够重视体育教学。在宣传过程中,学校应针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应试教育理念,向其宣传体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效率。并且在宣传过程中,学校应将体育教学的优势以及重要性体现出来,在文化课程考核的同时应该也对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考核。

二、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转变体育教学的重点

在我国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并不注重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教学的主要重点是教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讲解。而这样的教学重点往往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再产生兴趣,对于运动也不具有积极性,最终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而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重点则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中学体育教师一般会对学生讲解多种运动知识,只要求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要领,将中学体育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并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运动习惯,并纠正学生的运动技巧。

2.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根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占领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对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对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难点,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且根据当前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职业的发展往往与人才自身的身体素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们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才会具备充沛的精力,工作才能够有干劲,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身体疾病对其职业工作的影响。而随着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具有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身体素质要求也开始提高。所以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提出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工作,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使学生不仅仅在体育课堂中进行运动,更能够在课堂外进行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以中学生的性格、年龄等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

通常情况下,每位中学生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并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以及心理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明确学生此时的心理状况,并根据大部分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等状况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更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中学体育教学要以中学生的性格、年龄等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对学生开展体育与心理相结合的课程等等。

三、明确中学生对新兴体育休闲运的兴趣爱好,以便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我国的科技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体育中也出现了诸多新兴休闲体育运动。当前中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中的滑板车、活力板等都比较感兴趣,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并学习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以便在课堂中以学生对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灌输给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的了解以及基本技巧的掌握,更应掌握当前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专业技能,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与新兴体育运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讲解新兴休闲体育运动的防护措施等,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总之,对于中学体育教育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式,而且也是提升我国人才素质以及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在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其发展主要应当从自身教育理念改善入手,同时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素养作为最早的培养目标,进而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改革方式还能促使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以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作者:徐景文 单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大量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

逻辑分析法: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整合,并对观点进行合理阐述。

2素质教育的含义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综合了各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素质教育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以其“多元”的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1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身体发展

所谓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技巧、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3.1.1体育锻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时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染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骼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这些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3.1.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体力活动愈剧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动就会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明显得到加强。运动对呼吸机能的作用是复杂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体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乳酸与二氧化碳的兴奋性,并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3.2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而使记忆力增强。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3.4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培养

由于体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个人单独地从事体育活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些集体项目,需要摆正位置,与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4体育教育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4.1在体育课中片面地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进行改革:身体素质是“体质”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还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的体育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道德观念,形成学生对体育积极的兴趣和爱好,并通过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4.2片面强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忽视了素质教育对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有些学校认为发展个性就是快乐体育,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就教什么,什么快乐就学什么,不能强制学生从事他们不喜欢运动。实际上,体育本身就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身体运动,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在体育教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勇敢地面对困难,培养对项目的兴趣和运动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随着社会的变革,对人才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体育教育的作用不断凸显,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为教育的高层部分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工作,从身体、心理、智力三个环节入手,使体育教育这项朴实的工作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5.2建议

学校体育工作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达到“强身健体、育人”的目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培训提高。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根本上实现“育人”大计。

参考文献

[1] 胡爱武.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第4篇

一、体育素养的内涵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指以个人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所形成的关于体育行为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是人们正确认识体育并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指导。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不重视,认为体育教育的发展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而且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比较低,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弱,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也比较缺乏。

同时,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是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与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不符。

另外,很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没有从自身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而且也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动机和习惯,往往目的达到就停止进行体育锻炼。

三、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

教学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在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中,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增强对体育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以学生健康锻炼为指导,立足于学生体质增强的长远目标,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可以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强烈的运动动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特征来制定,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体育素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他们体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他们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品德,做好学生的引导作用。另外,也应该适时对他们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体育素质培养的技能和水平。

第5篇

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育初中生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之中持续接受体育教育,并在一生之中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活动当作自己人生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探索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开展初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学校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初中终身体育教学不仅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基本观念,将终身体育的理念引入学生的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梦想着可以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开展终身体育教学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在初中学校开展终身体育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所拥有的体育课的时间也就是一周两个小时左右,这些时间是远远达不到正常身体锻炼的需要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将体育锻炼的意识深深地烙印进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帮助学生在课余生活之中形成自觉身体锻炼的观念,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也是打好一个人身体基础的黄金阶段,这就更需要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其次,在初中学习之中开展终身体育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发展。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我国的体育课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正在不断的优化与更新,所采用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也能够更加的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比传统的体育课堂更能够吸引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现行的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独立的锻炼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以学生的实际的身体锻炼的需要为根本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并用健康的身体素质去迎接学习的挑战,除此之外,体育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进行终身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高度地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意识的培养工作,只有帮助学生形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课的中心教学目的。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体育课课堂上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觉的投入进体育课的教学氛围之中来,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其次,要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获取强健的体魄。

2.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进行终身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要仅仅把锻炼身体的时间放在非常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之上,而是要督促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课余时间,将体育锻炼的范围广泛的扩散出去,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进课余体育活动之中来,从而达到提升他们身体素质的目的。具体的来说,学校可以定期在课余时间(例如周六周日、傍晚时间等)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比赛活动,也可以在学校之中设立一些体育爱好者协会等。这些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的意识,并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理念。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为了有效地发挥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初中校园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帮助终身体育教学意识在全校范围之内推广,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截至目前为止,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较重,导致其身体健康素质并不是很过关,这就要求将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融入进学校的体育文化之中去,向学生展示体育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4.创新体育课教学形式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初中体育的教学课程设置,并不断地改进现有的体育教学形式。具体的来说,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体育基础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思想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终身体育教学是保证初中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水平也是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大事。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郭科伟.终身体育模式初步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1):76-77.

[2]林尚宇.浅谈终身体育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2014,(1):30-31.

[3]孙随平.探索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05).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体育 重要性 教学质量 措施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31

一、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柔韧度、耐力以及肺活量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较十年之前有大幅度的下降,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并且锻炼时间的长度和锻炼的强度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

然而新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身体的健康情况,而小学体育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为目标,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训练来使小学生变得更加强壮,增强小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对防御各种疾病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因此,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体魄是小学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正由于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态度、习惯会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缓解压力,使人的精神状态良好,所以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若能很好地教授给小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及锻炼方法,让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培养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必然会对小学生宣泄压力、塑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起到良好的作用。

不仅如此,体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团结意识、竞争意识、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效果,也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一些体育方面的技能,更能在课程中学会自我关心和关心他人,自我关心表现在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珍爱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表现在关心同学的安全、关心同学的健康以及关心教师及同学的言行。

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学会主动伸出援手,培养助人为乐的品质;在参加集体比赛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集体争光,培养团结一心、热爱集体的品质;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永不言弃,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这些关于情感意识方面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更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充实、欢乐、幸福。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不合群”的学生,当教师布置一些体育练习项目时,这些学生就会坐在一旁观看或者四处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从而导致不合群,若长此以往的话,必然会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应亲自出马先找这类学生谈心,然后再通过分组的形式,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并且为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关心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对于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对于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帮助这类学生重新寻找自信心,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更能培养所有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感受团结合作所带来的乐趣,这不失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良好举措。

(二)重视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体育水平参差不一,若仍按照传统“一视同仁”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话,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体育水平高、爱好体育的学生更喜欢练习体育,而本来就不是特别喜欢体育的学生则会有更大的抵触情绪。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育质量的话,就必须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在要求全部学生达到体育课标的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将对他们的教学目标达到基础的课标要求即可,同时要注意照顾他们的情绪,找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游戏教学、竞赛教学,在引起他们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体育课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所长,选择更多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学习。高等水平的学生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保证自身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体育项目,同时也要学会帮助层次较低的同学,学会乐于助人,得到品格上的锻炼。

这样的分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更能激发自身的体育潜能,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也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语

小学体育作为一项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体魄、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情感意识,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小学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认真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探索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4(16).

[2]董益锋.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小学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5(28).

[3]刘航.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施红波.刍议创新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手段[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3).

第7篇

摘要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学生健康学习和发展的根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体质的提高,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质 学生

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的体魄是基础,国民的健康是保障。一个国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富强。然而,我国对青少年多年的体质监测表明,尽管青少年在发育、营养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学生在体能、体重、视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却呈下降趋势。

一、 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一)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喜欢的食物一般都能得到满足,饮食无节制、偏食、厌食、食物高热量、富营养的学生日益增多,谷类食物、粗纤维食物和青菜食用少,许多学生喜欢吃零食,不喜欢粗粮,而家长又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意识,任随学生,造成了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的现象。另外,在我国许多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午餐的推广力度也不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以政府行为推广营养午餐,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二)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有所变动

一方面,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有所改善,患病率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中肥胖和超重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耐力、速度、肺活量等指标连年下降,每年的高考中有80%以上的考生因身体指标原因报考专业受限,有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而导致征兵被淘汰。

二、 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一)当今的教育体制因素

当今的考试选拔制度,导致学校教学普遍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课程安排上严重偏向文化课,体育课程常被冷落,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时偏少、体育设施简陋、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学生为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好的学校,也常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开设体育课程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种以文化课高分为录取标准的考试选拔制度,直接影响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考取更好、更高层次的学校,因此容易产生体育课程对于他们的目标没有直接帮助的想法,导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经常被忽视。

(二)传统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因素

重文轻武,学而仕则优,这种文化传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千百年来这种传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切来源于知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学生被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体育课时开设本来就少,课余时间又几乎被种类繁多的课外教育占满,无暇顾及身体的锻炼,无法保障应有的体育活动时间。

(三)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

学生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朋友、家长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体育设施等外在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如果同学、朋友、家长锻炼意识不强;学校、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又跟不上、氛围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家长对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等,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学生大多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这种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学生的意志,导致学生怕苦怕累,缺少坚忍不拔的精神,久而久之,身体素质也日益下降。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也可以看的出来,多数学生选择铅球、跳远等简单易行的项目,敷衍几个动作草草了事,很少有学生选择中长跑这样的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怕累。另外,随着肥胖、体能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做一些体育项目的时候产生了难度,例如,肥胖学生跳高,体能较差学生做引体向上等活动时难度会更大,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愈发不愿意上体育课。

三、 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作用

首先,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现今社会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意识层面上家长和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满足学生身体营养需求的情况下又不产生肥胖等负面结果。

其次,传授正确的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锻炼身体是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好的身体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

再次,学校应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制状况,最好是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学生容易参与,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比单纯的体育课效果会更好;最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上让学生逐渐学会自立,不要总是依赖外界的援助,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类似马拉松、军训等一些锻炼意志的活动。

(二)政府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民众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且对于某些制度具有决策权,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间接的起到很大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未来国民的体质,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物质上,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制度上,完善考试选拔制度,不能片面的追求文化课的成绩,而占用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宣传上,加大身体素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家长、老师、学生能都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内涵及其意义的认识;监管上,各级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督,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加强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端正办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素质教育课程,纠正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减轻学生的课负,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锻炼。把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定期对学生体质进行检查与分析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制度,定期的监测与公布学生的身体状况,增加身体素质的监测指标,例如:体能素质指标可采用握力、仰卧起坐、50米跑、立定跳远等多种形式;心肺功能指标:增加台阶试验,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合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诸如膳食、锻炼方法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并贯彻执行。例如:对肥胖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燃烧不同部位的脂肪,并配以专门的膳食,促使其降低体重;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可采取相应的力量训练,并补充蛋白质等影响,增加肌肉生长的需求;对于耐力差的学生,可采取长跑等方法加以强化训练。学校、家庭、政府等方面在人、才、物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证监测、分析及后续改善工作的合理进行。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体育科学理论讲座,聘请业内专家做报告,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是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体育教育的一线人员,只有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体育教师才能切实的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体质的强弱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和希望,正确分析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并给以相应对策,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建平,张秋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8).

[2]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 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03).

[4] 赵燕,聂连福.和谐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5]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01).

第8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职业素质;可行性

作者简介:陶荣兵(1983-),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进行实践教育不容易开展,但是随着拓展训练对参与者的职业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被社会认可,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了拓展训练,以此进修的方式锻炼职工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准职业人”对未来职业的方向比较明确,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也是非常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和具有开发人潜在意志的能力,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

1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简单地说,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的教育模式处于附属课程教育状态,没有真正的纳入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职业素质教育的计划安排,授课方式等不够系统,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相关课程的设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可以归纳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中来,认为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中添加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对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错误理解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混淆。另一类是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可以与职业技能教育混在一起,在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在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中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介绍性课程进行设置和教授。目前高职院校没有真正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课程。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为薄弱,需要倡导高等职业院校像对待专业课程一样对待职业素质教育。

2拓展训练模式与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融合

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培训、顶岗实习、自我修炼等途径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的从事职业所必须的素质要求,并使学生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得到提升,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拓展训练的教育理念是以体验、分享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和训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能通过特有的项目设置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它并不是单纯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灌输学生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通过设定和模拟特殊的环境,让参与者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通过职业特殊环境的设置和模拟,使参与者在参与、训练中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职业活动,培养参与人的积极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投入到特设的职业环境中,体验和面对各种不同的职业环境及挑战;通过观察、实践、体验、自我反思、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通过角色的扮演、分组讨论、互动交流、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参与者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职业素质的精髓。

3拓展训练模式对职业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隶属于体育课程的体系,它核心功能就是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潜能激发和社会适应等教育功能,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职业知能素质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起到促进和融合的作用。拓展训练以合作进取精神的升华为宗旨,设置“挑战极限”的团队活动和项目,使参与者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挖掘潜能、体会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正视恐惧和困难,确立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活力、创造性和凝聚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1拓展训练模式在高职学生职业知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知能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之源,其内容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礼仪和职业交往等,这些内容是一名大学生走入职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这些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运用拓展训练手段来实行;拓展训练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磨练、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在拓展训练实训基地里的各种职业环境模拟中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或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通过完成项目设置的障碍了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操作,这是为工作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3.2拓展训练模式在学生职业身心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身心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它更重视的是使学生具备适应职业生涯发展中各种挑战的综合素质。要想促进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让学生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才能适应职业生涯发展中各种“挑战”。拓展训练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在训练中结合力量、灵敏、速度、柔韧等一些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需要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相互融合,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而且使各种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拓展训练还以心理挑战为重点,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复杂多变,这种体验是人成长的一种质变与升华。拓展训练过程中要求始终拥有坚定的信心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并且通过拓展训练过程中成功的鼓舞和失败的磨砺,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了解自己能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3拓展训练模式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学生进入职场融入企业,也就是加入了一个大的团队,在团队合作中为人处世的道德水准同时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拓展训练的团队合作项目非常多,在项目训练中设置多种障碍,怎样迎难而上顺利通过障碍达到目标,方法很重要,但是人的信任、信念、敬业等道德水准也非常重要。我们在它寓教于乐的过程中,通过做团队项目任务进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3.4拓展训练模式在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精神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灵魂。职业精神是职场活动中重要的支柱,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也不相同。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内容,它们相互影响,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拓展训练对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的各种精神很好地诠释了职业精神的内涵,拓展训练中团队的合作特别加强了信任与承诺训练,信任与承诺体现了一种责任感,责任感的存在是对队友的负责,是对劳动成果的负责,是对职业未知困难的负责。

4结语

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课程,应把职业素质教育提到和专业技能教育同等的高度;因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利用拓展训练教育模式特点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中去,这不仅是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拓展训练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中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也是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不足进行了补充,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的“灌输式”教学到拓展训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从体验中明白职业素质,从训练中提升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2).

[3]谭满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4]朱小平,王海棠.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2(0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素质;重要性

众所周知,体能是开展体育训练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能支持,任何体育训练项目的开展都是无稽之谈,一切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身体为载体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存在一定问题:学生骨质疏松、心肺等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忽视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盲目地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不仅不会取得有效的锻炼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学生体能下降,身体变形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的开展回归到学生的体能素质,重新认识体能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才能科学地开展体育体能训练活动。

一、小学生体能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基数过大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心肝儿”,常常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这就使现在的孩子们对家长、教师有严重的依赖性,不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自理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轻言放弃。加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拉动了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每天上下学都由父母车接车送,或者乘坐公交,而且孩子们经受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很容易沉溺其中,长时间地待在室内不运动,这就严重压缩了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间。尽管我国从1985年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学校还是会将教学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文化成绩上,忽视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训练,再加上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儿童也出现了少儿肥胖症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重新认识体能素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

二、l展小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速度、耐力、力量等技能。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现阶段的体育锻炼情况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所谓的健康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从我国频频出现的学生跑步猝死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在身体素质上显得过于脆弱。众所周知,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体统、器官的成长与发育都与体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最好的体能养成时期其实就是在小学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脏、肌肉、柔韧性等方面都在逐步发展。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体能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一般会将竞技性的训练项目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教学主要以各种动作技巧和运动方式模仿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属于统一性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将学生的体能现实情况考虑其中。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技能深化与技巧细化,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隔离在具有针对性的独立进行的专项运动,这就使学生难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均衡、和谐发展。而且,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分要求动作技巧的准确化,这造成教学本末倒置,将技巧训练作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受到限制,其身体锻炼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中将学生的体能素质作为锻炼的目的与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在有针对性的锻炼活动开展中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使身体的各项技能达到协调发展,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作为开展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不仅可以从不同层次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还可以在有效的锻炼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能,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