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46
导语:在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各个领域快速步入世界市场的大舞台,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及将来的人才发展战略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很多中职院校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做了较大的改革和革新,并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社会与中职院校也提出了详细的发展规划。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要求广大中职院校培养出能够熟悉掌握电子与信息技术理论并能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及拥有一定电路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子与信息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关于电子设备设计、维修、维护等相关领域。本文将就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对学生应该培养的关键能力
1.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所用电子元器件种类的不断增多,学习和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用途和质量辨别方法等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解决电子信息技术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时,正确选用电子元器件,认识电路图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所以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训。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环节,注重仪器和仪表工具的使用,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理论知识检测和实践操作的形式来检验最终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学生了解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测量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把示波器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分为独立的两个实践课题,要求学生不仅会定性的观察波形,而且能对信号的幅度、频率和周期进行定量的测量。在单管放大实践中,输入正弦波时,通过示波器我们可以观察到放大后的输入信号和波形,通过对输入信号、负反馈的增减及对上偏置电位器的调整来实现晶体管三种不同状态的转换,观察波形的变化,这样,学生既能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能观察饱和失真、双向失真及截止失真的波形,最终使学生对在模拟电路中,条件变化决定晶体管状态变化的概念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对于稳压电源、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能够在操作实践中合理熟练地运用。
3.掌握各项电子技能实训
在实际操作中要熟悉各种元件的参数,要让学生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种技能的关键技术要素,对各种电路原理图能看得明白并懂得如何去调试。在安装电路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电子技能的工艺水平,而且也要了解各种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条件变化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学生要利用每一次实训的机会,不断地进行思考,检测调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多的电路故障都可以凭经验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要对各种电路损坏时的颜色、气味、声音等特征进行总结,培养自己的专业敏感性。学生还可以通过人为损坏的方法来进行经验的积累,并从源头上真正了解电路损坏的原因。这种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关键能力的措施
1.建立实训基地,保证实训条件
针对本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问题,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每年定期投入资金进行基地内的设备更新和条件改善,为保障学生技能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必需的硬件条件。只有实训场所得以保证,学生真正的技能训练才能有序进行。
2.制订实训计划,强化实训内容
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中去。教师应该制订详细的实训计划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都能从实践中得到高效的训练,教师在实训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把握好实训各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预想实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实训计划;另外在实训内容上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实践训练中分清主次,重点突出关键问题的实践操作。强化实训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在实践中集中问题并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唯有突出重点,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3.校企合作,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接轨
首先,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教育者从理论层面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更需要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具体的实践基地和机会。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采取的办法是针对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向外发展,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协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先进培训经验引入到课堂中来,以企业实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还需要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让学生到企业工厂中进行专业实习,熟悉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基本的应用电子技能,贴近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再次,可以和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合同,让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计和调整中去,使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不再脱离社会实际而孤立存在。学校还要积极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可以与企业合办培训班,通过学校的理论知识教学和企业具体上岗操作相结合,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开辟出一条稳定长期发展的新道路,企业可以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或提供高级培训的机会,从而密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职业联系。最后,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合格的技术人才。
中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复杂性,社会对其教育方法及观念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标准要求。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学以致用,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中职的教育发展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广大的中职教育者一定要秉承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育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为学生专业关键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为中职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汤乃云(1976-),女,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10ZR1412400)、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110502200)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18-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力工业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下,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与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3]行行离不开电、处处是信息的社会以及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需求对电力背景下信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4-6]为此,我们根据具有电力背景与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展了新形势下电力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信息与电力结合,技术与应用结合,强调学生的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四个一”工程的实施
在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信息技术和电力特色的结合,我们按照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个特色培养计划,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一条电力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1.制订一个具有电力特色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如何满足现代电力的发展对信息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制订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突出电力特色成为关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信息类专业坚持“行业为背景、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培养理念,以“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电力应用”为特色,制订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我校信息类学科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分四阶段有贯通递进地开设相关的电力知识教学。在这四阶段的相关教学中,有电力科技展示馆的参观,电路及电工理学习及电厂的认识学习,使得学生通过信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子电路及电工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来掌握信息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等(此课程是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的相关交叉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电子学、电工学、自动控制、信号检测处理等技术在电力装置及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通过这一特色培养计划,我校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信息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内容,还掌握了电工学科中关于电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等内容,因而真正实现了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服务电力应用的目标,满足现代电力工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保证了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使学校无愧于电力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2.开展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几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实验、技能、实习、设计、综合”五个模块,通过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创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立体推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均在学院的统一的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这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资源的集成、共享、开放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核心,拓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个定位,实验教学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建了信息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平台,下设信息技术实验平台、电力应用实验平台、实践与创新应用平台三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信息技术实验平台面向信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电力应用型平台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和设计,结合电力行业背景开展满足电力特色信息专业的实验教学,使实践教学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如在电力系统展示馆对学生进行电力系统模型及工作原理进行认知实践,通过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实践培养学生将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增加信息类人才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技能等。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主,通过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信息类科技项目比赛,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开展一组丰富的科创与社团活动
在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中,我们突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开展了以“素质教育,特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学院的实验中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室,通过开放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有机器人协会、微软俱乐部、飞思卡尔智能车和动感网络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建设创新应用实验平台等。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院筹建了电子工艺平台,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和“飞思卡尔”等比赛,以竞赛为抓手,诱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训,鼓励采用科创项目与老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学生科创、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内的各实验平台、研究机构等直接面对学生开放,成为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的重要基地,旨在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科技开发能力。同时,在毕业设计中,为了突出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我院要求毕业设计中工程实践类课题需占毕业设计课题总数的50%以上,2008年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定位中的应用等相关课题均为工程实践类课题,2012年此类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实践或应用型选题已经超过70%。
4.实行一条行业特色的产学研教育之路
学院注重以科技服务企业、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过程结合起来,让科研项目和成果走进课堂,转化本科教学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目前,学院与一批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合作建立了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些校内外教学训练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我院有许多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授课或者直接在企业授课,共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20%以上的毕业设计在相关企业进行。此外,还经常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校参观考察和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思想带进学校里。
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引进课堂。如我院在与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将市级供电公司生产运行与生产技术系统、火电厂实时监控SIS仿真系统、电力公司ERP—综合报表系统平台放进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电力一线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和应用。
二、小结
“四个一”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3个年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等专业中实施,涉及学生达1200人。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本,充分将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相融合,服务于电力应用,形成了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学科。在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市场背景下,学生就业前景看好,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进入相关强电类专业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历年达100人左右,进入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就业的人数年均20人以上。
参考文献:
[1]王波.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科技,2012,(10):56.
[2]胡宏标.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新技术探讨[J].电力科技,2012,(6):111.
[3]吴永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6):111-112.
[4]林广灯.浅谈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科学之友,2010,(3):74-75.
[论文摘要]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 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 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 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 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 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四 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扩张,呈现出经营范围跨度大、营业场地分散、组织结构关系纵横交错等一系列特点,从而迫使电力企业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全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所谓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必须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内部审计作用真正有效发挥,并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为此,电力企业集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的发展目标,并于2002年8月颁发了《关于建设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的指导意见》(国电审[2002]568号)及《国际一流电力公司审计工作考核标准》、《中国一流电力公司审计考核标准细则》两个实施细则,用于指导内部审计实践。2007年10月17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又印发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试行)》,该标准指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的测试与评价。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审查内部控制环境、审查风险管理、审查内部控制活动、审查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审查监督情况。这表明,电力企业相关内部审计制度和标准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了。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本文对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贵州电网下属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贵州电网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调度。公司下辖电力销售、设计、施工、科研等23家单位,2008年公司完成售电量904.34亿千瓦时,主营业务收入349.5亿元,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的第一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贵州经济发展起到了突出的拉动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早在2005年,贵州电网公司下属电力企业就引进了中普软件公司开发的中普审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是进行财务审计。2009年,该软件进行了升级,审计内容扩展到电力营销审计。总之,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范围和内容的扩展以及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使内部审计在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8年,公司获得“2005-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2005-2007年度贵州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另据统计,2005-2007年公司审计系统共完成审计项目2919项,其中工程项目审计2244项,财务收支审计215项,资产经营责任审计153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26项,预算审计104项,审计调查53项,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内控审计等创新审计项目24项;共提出审计建议2673条,促进增收节支9075万元,查出会计信息失真金额53277万元。
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贵州电网公司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
首先,当前电力企业的审计人员大都具有财务工作背景,通常拥有会计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工程预算审计师等职称或注册证书,从事过一定年限的审计实务操作,或者在财务岗位工作过一定时间,对于从事传统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工作没有问题。但是,勿庸讳言,许多审计人员的电力专业及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很少触及电力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此外,在国内财务系统计算机运用水平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也远远落后于财务人员,而且审计人员本身对财务软件不太熟悉,这不仅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占有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贵州电网公司的资产规模将翻番,因些无论从人员规模、营业规模,还是管理结构,都变得越来越庞大。目前,贵州电网公司拥有直属单位22个,并对全省88个县(市、区)供电(电力)局(公司)进行直管或代管。直属单位中既包括供电局,还有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力物资供应分公司、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力职工培训中心、贵州电力职工医院和贵龙饭店等众多经营实体。这些基层单位涉及众多不同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采购众多不同类别的产品,审计人员难以准确判断所有原材料、劳务采购价格和产品、服务销售价格的公允性,审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目前内部审计信息的共享性差,其他部门使用的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结算软件的运用还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与审计部门建立网络联结,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不能及时、全面地收集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审计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可以预见的是,今后随着贵州电网公司规模和管理跨度的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机构占有有效信息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
无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如何先进,归根到底,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依然要依靠审计人员来执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审计人员。同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必定对从业的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要在信息化环境下更好地执行内部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金融和审计知识与技能外,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优化群体结构,选聘优秀的专业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审计人员计算机上岗考核制度,定期开展计算机审计经验交流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培训、考核、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等技能。
除了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外,还可聘用工程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解决计算机审计中出现的困难。同时,让他们与审计人员相互学习,造就一大批既懂电力企业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审计人员,以适应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其次,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审计的特点是以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联网系统为载体。审计人员可以实时调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收集审计有用信息,并对财务报告做出单独审计的过程,使审计结论更为可靠。前文已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存在占有有效信息不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审计系统与经营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有效联接,根据审计监督业务和审计管理需要,从企业内部各个信息源取得各类审计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实时检测、检查各部门电子账数据存储、备份方式,检测数据文件形成的名称、位置、时间、大小和属性,防止人为删除、修改和重新输入数据等变化。审计人员还能注意到电子原始凭证数据形成时的合法、合理性,监测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并抽取样本检查其是否真实完整。交易测试几乎可以与交易的处理过程同步,从而将传统审计的事后监督变为实时监督。
此外,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而来的审计信息,严格地讲只是一些原始材料。必须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全面校验,剔除不准确的信息,同时压缩多余的信息,变模糊为清晰。通过审计信息加工,还能产生出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从中产生许多很有价值的结论。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应尽快建立审计法规政策和被审计对象信息库。建立被审计对象资料信息库,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整改落实情况等附加信息录入库内,并逐年更新完善,可以达到对审计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后续审计项目的工作效率。建立电力企业常用审计法规信息库,既能够使审计人员快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又可以对照审计所发现问题的违规依据,做到有理有据,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同时也可以增强审计报告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第三,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信息的输出与反馈。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前瞻性的发现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2002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该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这表明,除了传统的保证服务之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就如何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审计数据分析和咨询服务。
审计师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审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审计线索,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目前在国外,以交易类型数据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审计的计划和风险评估、异常交易数据的查找和线索发现、舞弊现象的侦测、评估和检测内控的有效性以及探求业务流程的改进机会等各个方面。如奥地利政府财政部的审计师在对来自各业务平台上的海量税务和海关数据进行分析,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完成了对公司发货额和公司记录的销售额的全面审计,挽回了8500万欧元的损失,并改进了审计流程,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再度发生。
因此,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信息的输出与反馈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和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向信息共享、实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工作要围绕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过程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围绕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考核、评价和监督开展审计课题研究,与现有的“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和“电费管理实用化系统”相结合,找出审计监督的关键控制点,将审计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延伸,使运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紧密联系,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还不是很多。本文的研究是笔者在此领域的初步探索,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并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妙如.lT环境下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
[2]任志媛.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
[3]资料来源:中国电力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试行)》印发[EB/OL].省略/article/1108/art1108925.asp
[4]资料来源:贵州电网公司网站.公司简介[EB/OL].gz.省略/show.aspx?id=40001&cid=187
[5]资料来源:贵州电网公司. 贵州电网公司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奖[EB/OL]. gz.省略/show.aspx?id=44913&cid=176.
[6]李健.浅议信息技术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信息化建设,2008(9):45-46.
【关键字】 电力信息 安全存储 技术 运用
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电力系统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让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但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尽快掌握信息安全存储的技术方法,以适应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一、电力信息安全存储技术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信息安全存储的主要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电力企业应在内部局域网和外部网络均设置防火墙,使一切信息传递都经过防火墙的监测。合理设置防火墙的方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开通访问模式,拒绝未被许可的信息链接。
2、身份鉴别技术。身份鉴别技术可对系统用户进行识别,规定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识别的方式是口令输入,操作简捷,适用性广泛。电力企业应为所有操作人员设置独立的口令密码,便于身份识别和安全管理。身份鉴别应在操作权过程中实时进行,确保使用者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安全操作[1]。
3、入侵监测技术。入侵监测技术是防止黑客入侵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分布式监测架构实现大范围系统监测,当黑客入侵是及时发出警报,并对入侵行为作出反应,是防范来自外网攻击的警戒系统。
4、加密技术。网络数据传播具有很高的安全风险,容易被“窃听”,造成信息泄露。数据加密技术是保证数据传播过程中安全性的有利手段。信息发出方通过特定的加密方式将信息流转变成乱码,及时信息被截取,也能保证信息内容不会泄露。信息接收方在接到信息后在依照对应的解密方法对信息进行还原,完成信息的最终传播[2]。
5、病毒查杀技术。一些网络数据带有病毒代码,在传播过程中会给系统带来危害,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病毒查杀系统,在数据传播的全过程是实时监控,及时找到并清除病毒代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病毒查杀系统应具备升级功能,以适应对新型病毒的查杀任务。
二、电力信息安全存储的实现方法
1、加强外部设备的安全使用。网络信息安全是难以控制的,数据在网络环境中面临着更高的安全风险,所以电力部门保证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是采用隔离性存储技术,即使用外部设备进行信息存储。加强外部设备的安全使用,要求使用外部设备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意对外部设备的保养维护。另外,对重要信息的存储要进行备份,对外部设备的保管人员M行妥善管理,防止人为造成的信息泄露[3]。
2、提高网络环境安全等级。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存储需要时刻监测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环境安全等级。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使用防火墙、入侵监测、病毒查杀等多种技术手段处理网络存储的安全隐患,以防为主,营造良好的网络存储环境。目前云技术在网络存储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存储环境会对存储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数据传送进行身份验证,大大提高了网络存储的安全性,是网络存储的发展方向。
三、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用
1、提高操作员的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者的能力水平是决定信息技术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一味追求高效率而带来更高的安全风险,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就得不偿失了。电力企业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培养操作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操作员掌握前沿的技术方法,让其具备处理新型安全风险的技术水平[4]。
2、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电力信息应用系统包括信息、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部分,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安全隐患。电力企业的高层领导首先要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成员素质。管理员要针对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各种安全风险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电子信息进行精细划分,明确各种电子信息的型号、体裁、性质、功能等,者也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结束语:总而言之,为了电力信息的安全存储,需要电力部门相关工作者掌握先进的信息安全存储技术,积极探索加强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提高操作员和管理员的整体业务能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运行起到良性帮助作用,切实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文. 信息机房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
[2]孙立. 电力企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D].吉林大学,2015.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设计;运行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变革也促使了电力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逐渐从生产型向生产和经营一体化的企业转变,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样的变化,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网路建设走进了电力企业,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生活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力系统与电力企业也将逐渐建设成高效的、有技术含量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生产系统。网路参与的生产,减轻了工作人的工作量也方便了监控和远程的操控,最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电力企业也转变了经营模式,由生产型逐渐转向了生产经营型,这也使得电力企业加入了信息时代的浪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系统与电力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建设,从而为电力系统以及电力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流程是,在电力系统的中心地带安置计算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周围的系统进行网络辐射,在此周围的变电站、电网则进行信息的设置以及安置监视装置,以此可以实时的进行监控,并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网络覆盖面,保证电力系统内部可以进行信息的传达与传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网络设计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进行总的调度,设置的监控设备是对操作以及工作过程中的故障、信息的记录和处理以及编制的报表与系统的运行与恢复情况进行实时的控制与监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运用网络化进行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使用,从而可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更大化与有效性。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电力系统的控制策略上向着智能化、适用化以及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控制手段更多的利用了计算机等的技术;设计上更多的利用多机系统处理问题;人员的组成上更多的倾向于多种专业化的联合。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
电力系统自动阿虎网络的设计首先是要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网络技术自动化系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其次是要实现电力企业与系统管理的信息化,而这是关键性的技术,主要包括监控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监控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以及电力系统管理的现代化,还有利于电网的自动运营与调度。
1、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监控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实时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完成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的发电控制、监测与管理,还可以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与分析,并且对电力系统的性能分析、计算,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营与管理。监控信息系统由很多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主要有网络站监控系统、DCS系统、DAS系统以及DHE系统等等的子系统组成,当前使用最多的是DCS系统。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再加上控制技术的进步,使得电气控制系统与机炉控制系统显得矛盾重重,为解决这个问题,将DCS系统纳入到电气系统中。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仅利用了DCS系统的分散控制技术,也使得电气化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监控信息系统将电气控制、发变组系统、自动同期系统等的多种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接入变电组装置、自动电压的调整装置,并与常规的硬口相接,从而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操作更为快速、方便,也与显示报警和电气设备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整个电气控制设备得以提高,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2、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电力企业实行管理的自动化的信息工程,它覆盖整个电力企业或是主要的业务部门,对电力企业的辅助管理实行人机一体化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良好的运行提供自动化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有很密切的关系,可以实现电力企业的服务目标。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为实现电力企业更好地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的有效地探索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为电力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电力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数据与数据的处理方式,即实现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需求时刻的发生变化,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人员也需要不断地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更好地实现系统的设计与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以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更好地实现。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系统自动化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网络技术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不仅推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也推动着电力系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不仅可以解决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与质量,为电力系统的稳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并不断地进行探索,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晓虹.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的建设和运行[J].汕头科技,2001(04)
[2]唐亮.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硅谷,200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企业的运作模式,影响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力;内部审计;分析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涉及的业务领域在不断扩大,具有经营范围跨度大、营业场地分散、组织结构关系纵横交错等一系列特点,电力企业必须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全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在电力企业中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2信息技术在电力内部审计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在电力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系统和ERP业务审计系统是电力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对电力公司系统审计决策、计划及日常事务等具体事项进行有效管理。在平台上操作审计工作所能体现的作用主要包括: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规范审计流程、保障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审计的现代化发展。另外,还便于审计人员查询相关数据,从多个角度对一些具体事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快速掌握审计的方向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并将ERP财务转化为ERP审计,从而为财务ERP系统的查账和查询凭证提供便捷和保障。
3信息技术在电力内部审计的具体应用
3.1电力企业概况
某市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阶段比较早,因此,早已建立了能全面覆盖省、市、县的三级数据网,相应的信息系统也在各个公司投入使用,比如生产技术、物资管理、财务核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企业的运作模式造成影响,还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3.2信息技术在电力内部技术的应用
3.2.1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该市的电力信息建设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通讯技术完成的,并以大型数据为中心,建立了集团一体化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运作模式主要是集中管理的模式,在省公司网络框架的基础上,对各单位现有的审计管理软件和项目实施辅助审计软件进行网络平台的统一整合,与此同时,将新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实施模块正式运作起来,将财务、业务系统和审计系统进行实时联网。集团一体化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实时系统、审计监控分析系统、审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这三大主系统,和十五个子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3.2.2该系统的特点
(1)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并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实现了对应用截面和数据级上的整合,将各个单位的审计应用系统整合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创建共享数据中心,保证省公司的服务器上有各个公司内部单位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实施数据的存在,且保证数据只要就你行输入或采集,尽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2)单机版外勤作业的系统和集团网络版的服务器之间可进行数据交换。若被审单位的系统不能连接到审计服务器时,一方面,可以将审计服务器上相关的项目资料或数据导入到单机版的外勤作业系统上,从而有利于现场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将被审单位的财务数据及工作相关资料通过单机版外勤作业系统导入到审计服务器中,从而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共享。
(3)将系统数据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中,并分级授权进行维护和保障,还包括从客户端对数据进行维护,从而为数据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有利于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集团一体化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下属公司都分别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分系统管理员开展对授权模块的维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省公司总系统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各项数据的及时更新。
(4)该系统为客户端提供独立的数据采集工具,方便操作,能够对一百多种财务软件或各种信息系统的数据完成采集,且将不同财务软件及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合并。
(5)该系统将业务审计平台进行统一,可定制和被审单位各种业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及时、完整的完成数据的抽取、挖掘、分析,比如营销、工程、物资采购等系统,且在数据的审计过程中,不会对连接单位的数据造成影响,从而体现出该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该系统可支持远程联网审计,在线分析被连接单位的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可对多个单位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的同一业务类型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而为出现的差异分析提供可靠性的数据依据。
3.2.3系统存在的不足
(1)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所实现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只是片面的,仅针对公司系统审计部门内部自上而下的应用系统,对于其它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OA系统及不同部门信息系统之间还未实现资源的整合和数据共享。
(2)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个专项业务审计系统还未开发成功,比如电力营销、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等信息审计系统,而审计监控分析系统不能对除了财务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完成现代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的转变,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支持信息的及时获得。
(3)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仅针对于对信息系统处理数据进行辅助审计,不利于保障信息系统自身审计的可用性、合理性、及时性、安全性。
(4)信息技术手段未能在公司各个审计部门的应用中体现出良好效果,内部审计相关人员不仅缺乏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还缺乏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度,部分单位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较低,没有将系统的真正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3.2.4解决方法
(1)通过现有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电力审计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制度方面,可参考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审计信息资源,为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信息化建设是最佳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电力企业运用这一平台的优势在于:①方便工作人员在传达审计内容活动信息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向上反应和监督;②可以定期将信息在平台上相互交流,促进信息交流制度的形成,另外要及时与企业财务、纪检等部门交流在审计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而为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将审计成果管理由内部运作转变为公开的审计结果,将信息审计的粗加工转变为精细化加工,从而满足审计单位和部门的相关需求,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对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研发单位主要结合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加强对更易操作、功能更强大的系统建设,增强其运算处理能力、科学设置相关权限等,加强研发单位和电力系统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及时发现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完善,使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到相互接应,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
(3)对审计技术手段进行改善,从而保障审计质量。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审计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将信息化技术和审计技术进行结合,审计检查的重点主要通过对内部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等进行确定,将其和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审计技术和现代审计技术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将计算机审计切实应用在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条件的项目中,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并将审计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对队伍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对复合型审计人员的招揽力度,广招一些对管理、技术、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所了解的人才,在实际工作对审计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将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对加强对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将审计人员的知识和专业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实现其审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4结语
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更好的提升审计方面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作者:谢丹丹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娄底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汪艳.信息技术在电力内部审计的应用[J].中国外资(月刊),2013(13):268.
1建设用电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电力企业市场化营销战略目标体系下的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需要以用电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建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根本在于建立稳定的信息采集系统平台,以实现对各类型客户端以及通信信道的接收,从而完成用电信息采集工作。与此同时,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对各计量点信息采集与分析等工作。
2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原则
1)规范化。在建立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的过程中,要秉着规范化的原则,根据计量设备、通信信道等结构特点,并按照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相关技术要求,设计出建设方案,从而对具体的应用模式形成统一的规范。
2)实用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向用电客户提供高质量用电服务为理念,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与技术的特点,找到建设信息系统的重、难点,从而使其与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性目标相一致。
3)先进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在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相符,并具备超前性,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延长信息平台的使用寿命,降低电力企业的投资成本。
3抓住用电信息系统建设的重难点
以全面实现其功能“全面采集、全面覆盖、全面预付费”是电力企业建设用电信息系统平台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平台要具备相应的功能,而其系统建设要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所存在的重难点进行逐一击破。因此,要想全面实现信息系统平台的作用,需要多种通信网络以及通讯方式的支持,还需要配置多种采集终端以及多重功能的智能电表。
二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阻碍性因素及解决对策
1技术困境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速度要远超于电力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速度,尤其是电力企业在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缺少必要的人才,致使对系统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对建设期间每一环节所需要的技术缺少了解,从而制约了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进程。因此电力企业在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的过程中,要具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加深对系统技术要求方面的研究,再结合当前本行业所具备的先进技术经验,以掌握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的技术核心。
2建设步调不一致
用户信息采集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作用的发挥是需要各个环节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的。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在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平台的过程中,存在着建设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制约了整个信息采集系统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从整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全面掌控各个环节所需,这样才能实现对每一环节的信息采集工作,从而才能使整个系统平台协调发展,促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平台作用的发挥。
3外部条件的限制
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目标定位于实现全面覆盖,因此,其施工的范围相对较大,进而就无法避免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施工环境、施工范围内居民的阻碍等,这些外部条件会直接与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产生矛盾,进而制约了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时,首先要对施工环境进行勘察,经过分析制定可行性方案,以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针对人为阻碍因素,应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办法,尽量争取到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为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总结
时代在进步,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越加迅速。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关键的技术便是电力通信技术。因此,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措施,实现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技术这二者的有效融合,运用电力通信技术使电力信息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1、分析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第一,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提高也促进了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通信工作若融合力的信息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地利用整合功率信息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可以减少电网的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速率,帮助电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这点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当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电网企业运营中应就要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简化网络结构,使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电力企业上述目标快速实现。
第二,坚强的政策环境后盾。近年,我国一直在倡导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使电子信息通信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并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顺应国家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形势,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得到满足,并实现统一机构管理,这两项技术的融合也因此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要在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促进信息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整合各项网络信息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还提出了现代化公司的建设,即智能电网以及优良资产、优质服务为基础的电力企业,而这一目标要想实现,数据网络接入的范围必须扩大,才能使电网公司数据通信网覆盖的范围扩大。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有力的技术环境。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近年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并掌握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必须的各项关键性技术。譬如:核心网络技术和应用IP/ M PLS技术可以对网络资源的分配进行大幅度优化,使网络结构提高了稳定性;通过接入网络技术,结合宽带网络技术、光纤接入网络,无线网络技术和无源光网络技术可以为集成这两种技术以增强必要的技术支持的应用;软交换系统,应用此系统可以使网络数据传输简化,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会有效提高;软交换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可对多业务操作给予支持,也可以使这两项技术更好的融合到一起。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对于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这两项技术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可行性。
2、实现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有效融合的策略
第一,建立电力信息通信统一调度。电力信息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全我们必须建立信息和通信调度部门,保证机房和调度部门独立运作,使电力信息通信,形成全面安全集成,使信息管理平台为调度信息和通信提供统一的监控,使得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效率。电力通信技术可用于提供电力信息的传输信道,以及信息监测结果将通过通信调度来反馈。电力系统的工作流程也要不断整合,确保对通信运作的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加强全方位电力信息监控系统的构建,促进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一体化的实现,使员工可以对信息传输状态进行实时的掌控并进行反馈,从而促进通信系统运行统一调度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建立规范化操作机制。要想融合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必须先融合各项基础业务。电力企业必须首先对通信管理系统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作完善,以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维护工作向着规范化发展,强化实践中的可行性,保证沟通工作和现场检查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导确保现场操作的可行性,使员工可以根据操作规则作业,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通信质量。电力企业还要大力投入资金,引入先进的技术积极建设信息化系统运行平台和信息监控管理中心,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操作。运用IMS系统,实时监控电网信息系统实际的运行情况,并由操作员工对系统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进行与处理,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故障隐患,加强系统维护工作并提升系统运行与管理水平,使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并发挥各项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对员工的基础技术培训工作。电力企业要想加快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经,电力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各项基础技术的培训工作。对此,可以邀请相关技术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来开展讲座或者进行现场工作指导,在引入先进技术之前,先要开展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先进的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各项基础操作、注意事项等,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够熟练地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促进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快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