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素质教育的方向

时间:2023-09-19 18:51:47

导语:在素质教育的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素质教育的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改革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语文,一门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在当代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中注入了“清醒剂”。应当看到,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需要认真反思,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而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以往教育更注重的是前者,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记得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育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一课作为必上课程安排于学期之中,但是鲜少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之中的,更不用说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入教学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除外语类专业有一个学年的汉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为现代汉语,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为古代汉语)外,其他专业都没有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而诸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所学内容的传承性,其实更应该全面的接受语言文化教育,使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把握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还有例如工科特这特别明显的专业,这样的大学生因其长时间接触工科教学内容,很容易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而缺乏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就犹如缺乏了灵性的高智商机器一般,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某一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分子,却大大的缺乏了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认知感。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智商满分情商零分”的怪才,这其实是对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因地制宜、因校执教的开展由大学语文教学所脱胎而成的人文素质培养。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可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学开辟新道路,指明新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2] 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9(01).

第2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地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精神,以“共塑××新形象,展示消防新风采”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消防官兵道德意识、奉献意识;激励消防官兵热爱××、建设××,培养消防官兵对驻地××的自豪感。为维护××形象,塑造××形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使“共塑××新形象”活动深入,取得实效,支队成立领导小组,支队长×××、政委×××任组长;×××、×××、×××、×××、×××、×××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兼办公室主任,政治处干事和司、后、防三个部门抽调人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活动的综合协调、日常事务和指导。

三、活动安排

(一)塑造爱心消防。

大力开展消防献爱心活动,确实体现消防部队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好一队扶一贫、一队帮一残、一队助两学、一队帮一孤等爱心活动,对处于弱势群体的群众要关注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需要,把消防部队的爱心播散到社会上急需帮助的群众,让消防部队获得更多群众的称赞和爱戴,让消防部队成为参与驻地“三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成为带动驻地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领头雁。

(二)铸炼素质消防。

大力推进消防部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结合岗位练位、大比武活动,推动全体官兵的业务素质提高,让每一位官兵都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成为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作风顽强的部队。全体消防官兵都要进行相关学历的学习提高,力争两年内实现每位官兵在现有文凭基础上进升一个档次。力争所有战士都要进行相关社会职业培训,解除战士退伍走向社会的后顾之忧。

(三)打造多能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进一步拓宽职能,全面开展贴近群众需要的各项服务。除完成好防火、灭火工作任务外,还要担负起社会各类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继续开展好“有险必救,有难必帮”的承诺活动,并将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让消防部队成为社会和群众遇到急事、险事、难事的首选求救对象,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消防部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力争使我市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活动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广大群众深深信赖的队伍。各级部队要加强处置各类事故的针对性训练,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和本领。

(四)完善法治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官兵要成为忠于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执法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熟知法律条文,遵循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今年支队将开展以“执法为民”的专题教育活动,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消防文明执法。同时还将进一步开展61号令等法规的推广和普及活动,加强重点单位消防主体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从而将法治消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消防执法成为××依法行政的窗口单位,实现××消防执法零投诉、零复议。

(五)建设严明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加大部队管理力度,采取切实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部队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驰现象,以井冈山消防大队官兵为榜样,建立部队正规的管理秩序、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坚决杜绝部队各类事故的发生,执行部队管理“六小员”、官兵“五同六到位”,党员干部“五在前”,精神风貌“三比三看”等井冈山消防大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严格部队管理,达到官兵面貌一新、作风纪律严明、部队秩序正规。充分展示××消防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良好形象。

(六)培植社会消防。

全力推动社会消防力量壮大。目前我市已形成了××防火团、×××消防志愿团、少年消防军校的老年、青年、少年社会消防组织。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消防力量建设的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自防自救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实现“两杜绝、一减少”的目标。各单位要成立更多类型的社会消防组织并借助这股力量,深入开展以消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活动,让消防知识进家庭、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从打造“平安家庭”做起,继而建设“平安社区”,最终共筑“平安城市”。

四、活动要求

1、要把开展“共塑××新形象”与当前部队开展的学习“井冈山模范消防大队”活动结合起来,树立争先创优意识,要把“共塑××新形象”教育活动当作是一次充分展示消防部队风采的机会,大力推出部队特色的先进典型。

2、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共塑××新形象”是每一位消防官兵的责任,要引导官兵积极投身到爱我××、兴我××的建设热潮中。

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97−03

一、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保证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融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的速度和频率都超出人们想象的时代,作为教师有责任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教给他们最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这种能力移植到学生身上。

2.具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观念和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掌控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创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金融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有比较多的了解,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这些知识,并能够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掌控能力,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强。在实施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应该具备将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能力,或者在自身缺少创业实践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2]。教师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者和加工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因此,教师要研究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创业素养培育的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来选择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较之普通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高很多。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解决创业中可能遇见问题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综合实力。

二、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西方经济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湖南女子学院(大专部)、湖南生物机电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与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不足,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和渠道有限。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任务均由同一教师担任,调查显示,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博学历的占到46%,但是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30%。从任课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途径来看,40%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在职进修来完成,14%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来实现,12%的教师因为条件所限很少有机会参与培训进修。每年能定期参与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的教师比例相当低,仅为8%。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调查反映了教师们在接受实践训练方面的机会和渠道很有限,侧面反映出了教师们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第二,实践教学教师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尚未用该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76%的教师在回答“在授课时是否思考过将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相融合的问题”时,选择的答案是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进一步问及“在您的授课中有没有采用过相关的方式或者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时,94%的教师回答还没有尝试过。在回答“没有尝试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80%选择了学校没有给出相应的支持政策,自己也是有心无力;68%选择了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压力大,没有精力去投入;64%的教师认为自己缺少创业的实战经历,指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虽然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限于环境和自身条件,还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

西方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为通过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既是更好地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也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更有生命力的不二选择。目前从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渗透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要担负起将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

1.创造条件,提供教师创业体验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甚至可以说,如何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教法可以借鉴。也正是因为如此,担任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在理论上对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过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方法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西方经济学渗透创业教育后的实践教学要求。因此,为了弥补教师素质中的这种先天不足,高校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体验创业。可以启动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通过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所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选择创业项目,完成商业计划书,从政策支持的申请到资金的筹资再到项目的启动,全程参与,实战演练,以便能够一方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延伸课堂教学,使得创业教育得以落到实处。

2.政策激励,鼓励教师提高其自身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某种程度上讲,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作风、治学态度、业务水平、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关乎教育质量。作为担负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具备了雄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高校管理模式的计划性和教师来源渠道的单一性,教师队伍的素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高校的老教师在接受再教育上很多都处于滞后状态,而新教师学历层次虽然比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光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比如,在鼓励教师进修提升素质方面给予支持;为了激励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尝试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在授课报酬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鼓励教师将大胆尝试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对于那些进行课改,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教师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

3.创建团队,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创业体验能够增长部分经验,但是对比起创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借助工商界的实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和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等的力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邀请这些有经验的人士到课堂给学生讲授他们的实战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人士的企业中参观学习,参与实习实践。对于有良好的创业基础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为其配备校内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全程参与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从这些人才库中挑选合适的人才作为学生创业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战。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时间精力相对充足的优势在构建学生创业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的优势,对学生的创业实战教学提供创业咨询和风险评估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协调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融合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学校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参与和指导创业实践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晓红,欧恒.基于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7):207.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情操

新课改下,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和家长不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说明道理,娓娓道来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由道德认知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以及荣辱观。在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讲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讨论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跟学生讲《一诺千金》或者《曾子杀猪》的故事,再让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再深入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守诚信,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

二、巧设场景,陶冶情操

小学阶段是陶冶情操、培养习惯的最佳阶段,特别是对学生品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创造好的教学环境,设置真实的现实场景,使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陶冶。例如,在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注意家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关爱,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父母对他们的深沉的爱,再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以及表演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动之以情,感染心灵

心理素质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情感有关,而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情感和言行去打动、感染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堂,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这种纯真的情感相互感染。在教学中,为了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根据当时的实情来创造共鸣。例如,在奥运会或者航天登月时,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讨论诉说当时的感想,他们慢慢地会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或爱国热情。

生活中到处都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积极向上的中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5篇

接受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新兴的读者系统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这一理论认为,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来阅读的,因此,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和创造,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可言。接受理论的许多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接受理论,秉承“接受主体本位”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才是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陷和不足,解决实效性低下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妨碍因素分析

我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视为塑造对象和产品,并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藐视”学生在品德建构和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接受主体处于思想控制和道德说教、道德训诫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难以得到接受主体的接受和认可,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和阻抗心理,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1.忽视了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就越大、自觉性就越高;反之,主体的需要比较弱,则其进行接受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比较差,甚至出现抵触、排斥心理。过去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往往只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接受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大道理,与己无关,是为国家、社会而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的个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结合起来,就完全可以激发他们接受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接受的效果。

2.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参与关注不足

情感是知向行转化的必经环节,具有强化认知、生成品德、促进践行的重要作用,情感缺失的教育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把外部思想转化为人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了解和认知、理解和认同、整合和内化、外化与践行等环节,在这种链式的连续反应过程中,情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提高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弱化接受动机,抑制接受。过去我们往往注重运用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去说服、打动教育对象,强调“以理服人”,忽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致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说教和布道,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未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并不是一块白板或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它构成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符时,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悖时,就可能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造成接受的障碍和困难。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授” 等同于“受”,无视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并试图在实践中改变和消除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这种罔顾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令你止”单向式教育必然使接受主体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4.否定了接受主体的自我建构与生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一个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受体,他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并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内化、理解与重构,才能实现真正的接受。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自我建构和生成,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 模式是以教育者作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视为客体,否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造成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低下问题的基本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以接受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基于自己的自由自主意志,择取信息,内化观念,促进践行。可以说,没有接受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接受,而接受主体接受什么,接受多少,则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坚持以接受主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1.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体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接受并内化那些自认为有用的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接受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被看成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导致出现消极接受的现象。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做到: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具性价值,更应关注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的性价值。要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品格。第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接受的需要和欲望。接受主体的需要是极其复杂的,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非正当、低层次和高层次等等之分。因此,教育者应当在分析接受主体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及时纠正接受主体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和动机,引导和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使之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2.重视学生感悟和体验,化知性为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是促进知性转化为德性的中介环节,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仅应诉诸理性,也应付出情感,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不可能赢得人心的。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彻寓情于教、以情育人的原则,具体应做到:第一,要关注接受主体的情感。摒弃接受主体理所当然会接受教育内容等错误观念,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情感场”,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性。第二,要增强情感体验,激发主体感悟。一是要善于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对接受主体进行感化和熏陶;二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感受,通过体验、感悟和反思强化认同,最终达到化知性为德性、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第三,坚持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重情而不滥情,反对不顾教育目的和原则,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以情。

3. 尊重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接受主体头脑中不可能是零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即“接受预设”),它成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前提。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信息,都要经过“接受预设”的审查、过滤和检验。当教育内容过分高于或低于接受主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时,就很难得到接受主体的认可和接受;只有当教育内容契合并适当高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时,才能激发起接受主体探求新知、提升境界的欲望,充分调动接受主体接受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尊重接受主体“接受预设”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也无法彻底消除,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和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二,要善于利用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握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因势利导地利用其中积极、正确的因素,激发接受主体的教育需求。第三,要积极促进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发展。 “接受预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意味教育者就不能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塑造和培养,拓展和改变原有的“接受预设”,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其在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框架内发挥作用。

4.促进接受主体的自我教育和建构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外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反思和教育,才能入脑入心,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去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才能化“知性”为“德性”,提升接受主体思想品德素养。具体而言,应做到:第一,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通过唤醒接受主体的道德自觉和主体意识,关注接受主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精神发展的个体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接受主体自我教育动机,实现思想品德自我创设和生成的目的。第二,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处理和解决一些事情和问题,从而在实践和体验中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学生的团体性自我教育。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是学生进行团体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启迪、相互帮助达到洗涤心灵、生发思想、提升境界的目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培育、扶持和指导,引导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李高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5]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8YB068)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5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根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形成人的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们一直运用的都是应试教育,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在上学期间把文理分开,通过高考,考试成绩来决定进哪所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很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事实表明,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就特别差,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想法;还有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向迷途等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对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作用,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约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等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的素质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缺少哪部分都是不可以的,长期以来,就有重视科学文化的素质,重视智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薄弱的环节,应该二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使人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要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着素质教育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这些素质用于哪些方面,对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则取决于思想政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足,只是对他自身起着限制作用,但是他的思想政治方面不足或缺乏,则会有危害社会的危险。

当代社会存在着“”等非法组织分子危害社会的现象,还有出现的“小悦悦”事件,拐卖儿童等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缺乏,导致出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展,更有利于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

2、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有很强的知识和能力,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危险;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虽然并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高,但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就能使得他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健自己的体魄,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决定其他方面的素质,但是会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着精神的动力,对提高其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的健全,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整合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的一部分,它有着整合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教育的整合,可以使得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就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行正确的行为;它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发挥科学文化知识所带来的力量,使得人们既具有科学文化的知识,又能懂得团结合作,最后使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注重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或身体心理素质,而是把这些素质达到整合,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要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在社会上,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正面的例子,对于丑恶的、不对的事件进行鞭策。在学校里,由于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并且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起着模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才能孕育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做出努力,最关键的是受教育者自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艰巨任务,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学会自律,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更好地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陆亚平,曲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时下,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种声音见解也不绝于耳。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是在全面实施。各种措施包括新课程的改革也是纷纷上马.什么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科学课、探索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排满了学校的课程表。紧接而来的是似乎强有力的督导检查。各种新课程的教案汇报检查、听课、日常开课情况检查等等,一环扣一环,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阵势。更有禁止给学生打分数排队,禁止举办特长班、重点班,禁止拿成绩向家长说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时间,学校内外、师生、家长、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喜有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想。可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学生的家长满意了吗?事实不得不让人摇头怀疑,甚至是担忧。

担忧之一:

学生的素质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并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确切和明白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倒好处,直至事半功倍。不容质疑新时期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指应该求得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个性发展是指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达到充分发挥。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制定的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在此,落脚点也应该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教育目的、教学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服务服从于教育目的。

担忧之二:

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或流于形式,或剑走偏锋,或拣起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其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丢失了已取得的好的教育成果,迎来的是素质教育的夹生饭。把仅有的一点办学特色拱手让出。把本已紧张活泼的教育教学秩序变得涣散。把本已熟悉擅长的教学抛之脑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家长对素质教育改革抵触,因为改革使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对素质教育改革欢迎,因为改革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教师对改革未置可否,有的高兴,有的无奈,因为改革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了教学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改革也让一些优秀教师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擅长制假者有了用武之地。只要做好应付各种检查的纸面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好的,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而真正事关学生风俗制发展的教育活动却没有扎实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音体美教学秩序仍然是我行我素可有可无。各种音体美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音体美教师的配置也是随意指定。至于教育教学也就依旧原地踏步,完全没有目的和教法可言。至于停课或放羊教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倒是现在被停的音体美课已没有哪个任科教师愿意代替。因为没有了教学成绩的压力,谁都懒得再去多上几节课去逼迫学生多学一点。至于所谓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且不说教师中此类教育人才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奇缺,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单单就实践活动中所要求具备的人力、物质、时间条件就根本不具备。所以所谓的许多实践活动只有布置没有检查。也不可能取得怎样的实践成果。其他新设置的课程也是有课节无教材无考评标准,任课教师本就是新手,又无积极性可言。这些新开设课程的素质教育结可想而知。

担忧之三:

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经费资金支持。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难怪素质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转贴于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办学水平的的差异长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到了基层已经所剩无几。学校无米下锅有限的资金不能维护正常的办公需要。还要腾出手搞花架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更有甚至很多农村学校长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于学校内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硬件设施更是上了放,放着坏,坏了拖,拖了再上。有限的资金及教学设施没有被利用好。有限设施无法满足师生从事素质教育教学的 基本需要。教师们业余自修的空间狭窄,施展自身教学素质的条件简陋,久而久之很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也懒于提升已有素质,随遇而安原地踏步或干脆生疏掉已有素质乐得自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实践已有好多年了,从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后,各地政府、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课改精神和理念,认真组织和培训。作为一线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切身体会。下面本人仅从本学科(物理)出发,谈谈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仅以参考。

一、课程改革实施的方向不容动摇

有人说,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方向会产生偏折,甚至往回走。一个人会影响一个班集体,一个学校或一个集体会影响一个地区,长此以往,那将使一代人或几代人受到影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主导。倘若主导方向不对,那作为主体的学生怎么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有些抱怨,或许出于各种压力,不敢突破,心里没底……,但这些绝不能成为不实施素质教育的理由,这样会误人子弟的。当然有些教师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上级部门的宣传工作是否持久,这也很重要。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质量观念、考试招生制度、课程教材、教育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仅仅靠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行为就能完成的。所以作为上级部门不但课程改革方向不能动摇,而且应该尽早给学校和教师一些明确清晰的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同时上级部门要为社会、学校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改变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学校教育的做法,让学校和教师真正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并让人们认识到除了上大学外,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拓宽受教育的渠道并逐步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等。总之,在前期改革别注意政策的清晰度和长期性,切不可重蹈覆辙,前功尽弃。

二、课程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在课堂上

素质教育的实施,多年来一直受阻,让素质教育更多地流于形式,特别是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大家知道,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大突破。只有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使得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应该是贯彻课改的关键,真正不让课改流于形式。要做到这一点,本人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突破学科的本位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学历”和“学力”的区别。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人才竞争自然很激烈,只有具备终身学力的人才足以立身。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各种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对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不以学科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首先考虑公民科学文明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使学生成为全方位人才,就必须首先让教师成为全方位的人才。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情感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①复合型的知识素质: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②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交往和合作能力、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等。③健全的专业情感:它包括不断完善的职业道德修养、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

2.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

课程改革除了思想上有高度认识外,还要落实于行动上,而课堂是真正实施的主战场。实施中有些教师是"心动"了,但没有实效的"行动",还是没有按新课程理念去教学,过分强调自身学科的内容、结构,惟恐自身知识体系不全面性,知识难度不够深,解题方法不够多,从而会对学生考试分数不利。这是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有另一现象值得注意,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的形式化。就本学科(物理)而言,有些教师太注重课堂教学的模式化,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内容,而不太注意知识的传承,学科本身的体系显得有些凌乱,学生学起来好像什么都懂,又似乎什么都不懂,也就是所谓的“万金油”式学生,有点像美国以前的纯粹的渗透式教学,其实这是对课程理念认识的偏差。物理课程标准上这样说“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很显然课程标准只是说明不要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但并没有忽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的同等地位,不能顾此失彼。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课程的核心,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舍此就谈不上什么科学素质教育。杨振宁先生早就说过,中美双方教育传统的长短是互补的,若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教育上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其实我认为杨先生的话就是现在课程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而所有这些认识只有得到思想上的统一和认可,才能很好运用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课堂,因为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课改理念的最有效途径,但不能简单的模式化。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课改中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予赐教。

参考文献:

1.陆炳炎,王建磐主编.华东素质教育(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有时候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现在又要追求学生成绩,又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在很难做到二者兼顾。这种怨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抱怨者的教育理念落后,他们认为中高考成绩跟素质教育相冲突,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现行中高考制度确实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使得一些“题海战士”能够“收获颇丰”。其实,从本质上说,中考高考跟素质教育之间并无冲突,因为其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而被选中的人才当然应该是那些素质优秀的人。因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要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级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给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生机。

因此,我们须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等,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提前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和及时复习习惯等。

四、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