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50
导语:在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英文摘要】Net-reliance has recently raised widespread concerns due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exam-taking education to all-round education, many students are under physical or mental stress from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 little understanding or support, they choose to resort to relatively active. So, in this sense, intemet is one of means of self-manifestations chosen by youth to express inner feelings and soften the conflict between ideal & realistic world and also can have strong impact on youth's growth. Therefore, we should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intemet and take advantage of its helping points under proper guidance rather than prohibit it roughly.
【关 键 词】青少年/网络依赖/自我表露
youth/net-reliance/self-manifestation
【正 文】
自从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以其为核心的信息不仅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继“网迷”、“网虫”之后便是“网络依赖”,这种“网络依赖”现象并非个案,而且也并非仅限于问题或学业不良的学生,而是一个包括优良中差各个级别学生的较庞大的群体,“依赖”现象对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其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也影响极大:有的家庭因此使原本就已紧张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正常的家庭功能难以维持,有的青少年为此走了犯罪的道路。另据媒体报道: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陶宏开莅临济南讲座,为此前来求助的家长给他“跪下一大片”,恳求他救救孩子,远离网络。网络作为一个新异刺激,在我国从出现到今天并未经历多长的时间,但面对纷繁众多的信息,青少年为什么对网络如此青睐?
一、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原因也是复杂而深刻的。
(一)学业的压力
在我国,学业问题目前仍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观念和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都是导致青少年学业压力的重要因素。很多父母基于个人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青少年不堪其重,特别是那些学业本来就较差的学生,在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有研究表明,由于受到社会比较、他人消极评价和自我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外显自尊常常受到压抑和伤害,但其内隐自尊不仅没有受到扼制,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趋向。这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自尊的理论研究是一致的,这些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的一种本能性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机和适应功能,不管个体处于何种心理状态下,其内隐自尊一般不会改变,所以,尽管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难遂人愿,但其内心仍有强烈自尊的需求,但这一需求在现实中很难通过学习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急于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消除学业压力、满足个人自尊的目的。
(二)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1.家庭
一个人的成长所需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环节的肯定、鼓励即社会支持系统。而家庭因素是这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民主型的父母采取鼓励、支持青少年参与家庭事务和其他的群体活动,很好地促进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对子女经常进行行为控制和支配,很少给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子女失去了外界的信息交流,容易形成表面上的自我封闭和内心强烈的压抑与冲突;放任型的父母则任其发展,对子女毫无约束,所以导致了他们自我认同的扩散。因此,家庭中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给子女心理上极大的安全感。但事实上,由于社会对青少年学业过分单一的要求标准,使很多父母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对孩子在学业上要求较高,在孩子达不到父母要求的学习状态时,父母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孩子在学习失助时,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
2.学校,
毋庸置言,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相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发挥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对于青春期学生而言,这一时期由于思维逻辑性和批判性发展较快,所以,他们常常不满足于书本和老师课堂上的教育,对课本以外的新事物充满了猎奇和探究心理,而学校从早到晚毫无个人放松和发挥想象的单一机械的学习模式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在学业上评价不良,被老师认为升学无望而无奈地将其放弃。同时,由于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表现得较为严重,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他们渴望的亲密的同伴关系也难以建立。
3.社会文化
现阶段中国的主流文化仍然提倡或尊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倡导多元化的价值评价标准,但真正落实执行仍然需要时间,这容易给青少年造成矛盾困惑的心理,既要素质,又要应试,既要遵守规范,又要张扬个性,孰轻孰重顾此失彼;另外,一些媒体和机构对国外教育的不实报导也误导了不少青少年,使他们中不少人产生了国外教育民主、宽松,只有中国的教育才让青少年苦不堪言的错误印象。
4.青少年本身的因素
“网络依赖”青少年,大多数心理素质较差,抵御诱惑的意志力薄弱,由于我们在教育上各个环节的不足和失误,造成不少青少年从小缺乏责任意识,没有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发展迟滞现象,所以一旦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很容易通过想象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二、网络是青少年自我表露的重要途径
中央电视台2004年公布了国内最新的研究结果,该结果显示网络对人的吸引力最高为36%,所以网络本身的魅力也使人难以抵挡。
(一)虚拟的网络世界,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虚拟即现实中不存在,根据人们的需要而编制出来的事物或对象,即想象。这一点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很多文学作品借助于神话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不畏和权贵的英勇斗争精神。想象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借助于想象的补充作用,人们打破了直接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拓展了认识的空间和范围;第二,借助于想象的预见作用,人类可以实现对现实的超前反映;第三,借助于想象的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某些实际行动不能得以实现时,常常凭借想象得到满足和实现。所以从此意义上说,网络作为虚拟的想象世界,充分满足了青少年很多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和要求。不少人借助于网络成名,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成就欲望,在网络中变为现实。
(二)网络的隐蔽性和安全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本能,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每个人都像一轮明月,它有呈现光辉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从来不给人看到的一面。”由于现实生活的紧张和压力,人们需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表露,但这种真实的表露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表露的对象、背景、内容等都要受到很多严格的限制,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保证个人的自尊不受伤害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网络的隐蔽性和安全性特点,避免了青少年在现实表白自我时遇到的挫折,即使是在并不特别喜欢对方时,也能将自己表露出来,释放消极的情绪(Deriega harris & Chaikin, 1973; Enrlich & Graeren, 1971; Lynn, 1978),至于能否得到期待的回应并不重要。实际上,由于“网络依赖”者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所以他们很快找到了支持性的朋友,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又反过来增强了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和依赖之情,导致了上隐现象。
由此可见,网络成为青少年释放自我即自我表露的重要途径。何谓自我表露?Archer指出,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背景、焦虑、欲望等这些私人事件向别人告知。Jourard也曾对自我表露下过这样的定义:个体把有关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林英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三、网络表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帮助青少年确立了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对人的亲和动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亲和动机是指个体因害怕孤独而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内心欲求,其研究结果显示,经历过不安的人会具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理由有二:第一,亲和是为了减少不安和恐惧;第二,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又很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合某种情境时,就会产生和他人在一起的愿望,希望通过把自己的反应与他人相比较,来估价和把握自己的反应。由此可见,亲和动机也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欲求,希望缩小与他人的距离,加强人际间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支持和依托,即建立对自己来说有益的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青少年网络依赖者很难在现实中取得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尽管表面看来毫不在乎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但其内心却非常孤独、苦闷的情绪,驱使他们通过网络寻求这种需求的满足。通过网络,青少年大大拓展了交友空间,提高了青少年网络社会的支持度,特别是网络双方相似的背景,两人会产生惺惺相惜的感受;并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宿感,尤其是互联网有助于美化交往双方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促进双方有更多更快的自我表露,这种心境会使他们有友好的精神,这种好的感觉无疑是青少年进行自我表露的强化物,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我表露的几率。从这一意义上说,网络最好的满足了青少年摆脱内心孤独,寻求外界支持的需要。
(二)网络表露使青少年更了解自己
根据库利的理论,社会或他人给自己提供了一面镜子,从中人们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就产生于这种反应中。只有通过看到别人的态度,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身份、地位以及被他人认可、接纳的程度,从而及时对自己有所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进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别人了解自己,对网络依赖者往往有诸多不便,他们特别担心由此受到伤害,但网络化解了这一切,帮助他们通过彼此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个人的自我表露,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了解自己的目的。 Dads & Franzoni认为,自我表露能为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卡尔·罗杰斯也曾说过:“在一个值得信赖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地理解自己的第一步。”朱拉德也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我们才能逐步地认识自己,当人们压抑自我的时候,他的自我也就停止进步了。
(三)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个人心理健康水平
弗洛伊德的观点之一便是认为人过去的不幸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是造成个体心理焦虑的深层根源,将过去受到的挫折与不幸表露出来才能帮助个体重新恢复心灵的健康与安宁。自我表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在于,烦恼与秘密藏在心中会令人感到苦闷;而心里的不满、烦恼越是排泄不出去,个体就越是烦恼苦闷。时间一长,人就会痛苦得无法保持心理平衡,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Larson & Chastain(1990)的研究,表露创伤性经历的好处不止局限于身体健康,那些倾向于隐藏自己消极信息的人更有可能遭受抑郁和焦虑。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少年自我封闭,固然与其青春期矛盾的交往心理有关,实际上不会选择恰当的自我表露方式让外界了解自己,为自己的交友设立良好的平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这方面,网络给很多既想交往,又害怕交往的人大大提供了便利。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表露,是其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研究发现,无论是写出还是与人讨论自己的创伤性经历和情感,都能帮助自己处于更好的情绪状态。
(四)暂离现实,逃避责任
前面我们分析过,由于教育上各个环节的失误,造成了不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集中表现在自我中心突出,意志力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律性较差,缺乏责任意识,在面临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的冲突时,常常好高骛远,想入非非,而不愿去做踏踏实实的努力和工作,网络由此乘虚而入,由于它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动感,网住了一大批青少年,使他们沉溺网络,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从此意义上说,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成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严重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正是这一点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坚决反对青少年上网的真正原因。
四、启示
(一)正确对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状况来看,虽然褒贬不一,但持否定意见的居多。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对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态度,一方面应该看到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符合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和正规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利用得好确实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二方面,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对网络提供的信息,每个人对其态度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内容,再加上网络依赖者的特殊背景,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极易误导青少年,所以国家、政府各部门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予以严格管制,彻底清理网络市场,为青少年安全上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落实、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最近,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近半数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青少年上网时长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近七成青少年靠网络“减压”或“发泄情感”,半数以上青少年因上网导致身体不适,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如何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而对各种媒体信息(即对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手机上的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使他们批判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
一、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的高校录取工作中,高职录取永远是排在大学(这里指的是综合性的大学,下同)之后。因此,总体而言,高职录取分数要比大学低,虽然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这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高职生缺少大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生活的自律性,这也决定了高职生比大学生更易受到不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有可能走向偏差。目前,高职生媒介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相信大众传媒。目前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其内容五花八门,这对于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的影响很大。现在,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计制造轰动效应,对于一些明星的言行或者是一些事件不加甄别,如对杨丽娟追星事件、“艳照门”事件大肆宣扬。面对铺天而来的传媒,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会形成一种错觉:媒体所介绍的、所宣传的就是真实的,就是正确的,于是纷纷仿效,这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另外,有的品味不高的媒体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大力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公德,这也无疑给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
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青少年因为思想不成熟,易冲动,成为他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利用大众传媒误导学生,利用传媒的手段多方面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青年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便会被西方所掌控利用。
2过度沉溺于大众传媒。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如果过度沉迷,就会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高职生而言在入学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一门技能,以便更好地就业,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学业有更高的要求,专转本或者考研读博的学生也很少,学习上迷惘、没有目标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另外,高职生还处在青春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而互联网上各类信息混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的窥视欲。此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网游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心理。总而言之,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会阻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阻碍自己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有的青少年甚至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并产生消极的影响。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中国有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因此,在学校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1 成立研究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院校应更新管理观念,认识到媒介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对可能影响学生的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高职生有着不同于大学生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高职院校里要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研究目前大众传媒中哪些信息对学生有影响,哪些信息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按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措施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一个好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也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帮助教师提高媒介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论文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内涵,诊断,治疗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这一阶段特殊的一种问题———网络成瘾。这种现象最先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 [1]。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国网民数迅猛增加,我国网络成瘾的问题日显突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行业继续2006年上半年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3700万人、594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3.4%和20.0%。在职业方面,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因此,帮助青少年有效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研究,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网络成瘾的内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情绪焦虑,进而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表现。尽管对网络成瘾尚没有一致而标准的定义,但是对于网络成瘾这种现象的存在几乎不存在异议。网络成瘾和其它行为成瘾一样,具有六个核心成分:突显性(salience)、心境改变(mood modification)、耐受性(tolera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冲突(conflict)和反复(relapse) [3] 此外,有研究者从网络成瘾的内容角度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将其分为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超载、电脑成瘾五类。
二网络成瘾的诊断
在网络成瘾的研究中,研究者面对的最首要的工作是对网络成瘾进行临床上的界定,它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直接制约着对网络成瘾的预测、诊断、干预与治疗cssci期刊目录。临床上对网络成瘾的鉴定主要考虑的是以下6个因素:
上网时间 上网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不过时间在这儿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武断的规定上网时间超过多少小时就算是网络成瘾,而应该看这个上网时间是否干扰了个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社会活动,同时参考个体周围人的评价。
网上行为 个体在网上的活动内容对于判断是否成瘾具有间接的意义。如果个体的网络活动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毫无关系,而是无节制的聊天或者是游戏等消极行为,即使时间不算太长,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指标 心理指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网改变了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只有在网上才能体验到放松、兴奋和自信等积极情感;上网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导致个体产生适应不良和泛化的灾难性的认知模式,并且具有“我不好”或者是“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核心观念。行为指标主要有:个体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维持一定的满足感的获得;个体对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感到焦虑而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个体试图对家人和朋友隐瞒真实的上网时间和费用等等。
生活事件指标 在作判断时应了解个体近期的各方面情况,如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工作上的不顺心以及身体不适等,以确定个体是否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直接指标 正常社会生活的恶化是网络成瘾的直接指标,也是网络成瘾的临床判断基准。主要表现在成瘾行为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典型指标 主要表现在个体的主要社会生活来自虚拟空间而没有适当的现实生活环境。
三 网络成瘾的治疗
(一)思想政治教育 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帮助其完善人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大量文献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中,都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在实际操作中,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首先进行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的,才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目前国内外所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它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患者暴露于刺激,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患者们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并要求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当前国外在临床上对互联网成瘾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往往运用这几种技术方法。
1打破定势:打破互联网成瘾症患者使用网络的定势,在相反时间上网,建立一种新的使用网络的时间表,以打破已经形成的不良的上网习惯。
2借助外力制止:采用闹钟或有时间提醒的软件,在上网时间一到时,提醒上网者,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拔掉电源。
3制定目标:要首先选择上网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分配上网时间,消除毫无目标的漫游现象。
4节制:不让患者使用让他上瘾的网络服务,但可以使用其他的网络服务。
5提醒卡片:列出5个沉迷于因特网的害处和不使用因特网的好处,制成卡片,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
6个人清单:让网络成瘾者列出自己因上网而失去或忽略的活动,并按重要性等级排出顺序,以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向往的意识。
7:个人治疗与支持群体 帮助患者找到最适合其状况的支持团体,适合成瘾者特殊生活状况的支持群体可以提高成瘾者与处于相同境况的人交友的能力,还能减少其对在线群体的依赖,使其获得社会支持。
8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协助对患者的治疗,给患者提供认知和情感上的帮助,家庭支持的强烈感受可以使患者从网络成瘾中摆脱出来。
在心理疗法中,还有一些辅助方法与技术,不易归为认知行为疗法,但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能会用到,具体包括:转移注意力法、计划时间表、循序渐进法、社会支持法、生理反馈法等cssci期刊目录。
(三)解决焦点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therapy,SFBT)解决焦点短期疗法是由Steve de Shazer等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而来的。该疗法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其治疗焦点重在“求解”,而非问题本身,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对其“症状”、“问题”的忌讳,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调整力量,积极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故易被患者接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近20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国内解决焦点短期疗法在临床上已开始应用,但解决焦点短期疗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药物、心理干预综合疗法 目前国外用于治疗互联网成瘾症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Shapira(2000年)的研究中, 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3]。由此可见,药物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进行。
我国学者杨国栋教授提出了干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新方法———东莨菪碱加心理干预,据初步实践结果表明,此种综合疗法疗效比较理想。
四 总结和展望
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治疗主要是从心理行为的角度来进行的。对于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依赖认知行为疗法,其它治疗方法还比较少。对网络成瘾的临床药物治疗还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发现有效的药物和比较有效的药物治疗模式。在具体的干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开始趋向于使用综合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医院和专门的治疗中心都会使用心理行为和临床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以后的研究应该尝试更加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和评估,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亚兵《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4期:40~45。
[2]《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7/1/23/113114.pdf
[3]Griffiths M D. Doesinternet and computer“addiction”exist? Somecase study evidence.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2000, 3(2):211-218
[4]Dieman MB, Franklin C. Brief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J]. SocWorkEduc, 1998, 20 (4): 261-268.
[5]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9: 31-36.
论文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网络在改变人们生存的地缘空间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尤其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在分析网络特点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基拙之上,从认知过程、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等几个方面论述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计算机发明及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体现,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在为其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心理沟通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依赖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特点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使用电脑,并成为网络的主要受益者。但作为具有特定发展特点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点的网络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Granic&Iam-ey.2000)。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Olson,1994)‑也有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的知觉(peioeptionofreality)、自我感(senseof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过程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从互联网的使用中受益;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Hess,1999)。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技能可能产生影响。有人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Tong,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同时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
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斯普劳尔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Faraj,1995)。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特克勒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的产生(Turkle,1996)。也有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具体地说,他们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即使是因为交流而使用互联网,也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联网使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其双刃剑性,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利用其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借以满足其特定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因此,要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其短暂性,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觉察和监督,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也认识到了加强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规定了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积极建设教育网络。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健康发展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为青少年创设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就决定了明天的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因此,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站,就是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网上调查、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81-03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它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对它的具体运用和传播中产生的。正如汤因比所言:“一个文化因素,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是无害或是有利的,但是在它所闯进的另一社会体中,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在网络文化步入校园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它合理利用,扬避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校园网络文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园网在建立之初就需要设置相当数量的优秀文化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反映民族精神的,也可以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坚持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引导、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文化的糟粕。
2.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
只要你一连上互联网,海量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如果没有一定的判断力,就有可能被大量的信息淹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可以在这方面作些尝试,如做一些专题类知识培训,在提高学生使用网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信息的辩识能力,一方面对网络信息要有科学辨证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自身信息的需求要有良好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
3.物化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文化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得以体现:一是在校园网上设立新闻专题,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以及他们关心的事物。二是设立专门的讨论区、聊天室,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定期组织网上热点问题讨论,教师给予相应的点评,还可以对学生的留言进行评比,对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三是校、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区域,通过网络和学生平等交流,使学校教育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班级网页制作、个人网站、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此外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引入相应的软件,建立校园网防火墙,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通过引导、监控等手段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二、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1.转变观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已多元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说教模式,转而发挥网络趣味化、形象化的优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同日常的生活、学习相结合,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2.更新内容
在学校德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有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
一是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是一个开放、平等、虚拟的世界,它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现实世界有很多不同,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太快,我们的管理往往很难跟上,因此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关于网络诈骗、网友见面等的负面新闻,这对于还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值得警惕。《中青网安全规则》的第一条就是“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第二条是:“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很多这方面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注重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将网络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才能使生活更丰富多彩。
二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结合网络的特殊性向学生宣传和学习有关文明上网的要求,例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就是很好的教材,让学生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还要能影响身边的其他人。使我们的网络行为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三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恶搞、无厘头的信息影响着还未涉世的中学生,这对于中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抵制网上垃圾信息的侵袭,同时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帮助中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培养高尚的情操。
3.形成机制
订好学校网络规范,加强网络道德的管理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校纪校规,加强中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自律教育,可以建立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生违规行为,并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次。利用校园网资源,积极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把学生的上网需求纳入到校园网的建设中进行直接规划与管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除了能玩游戏、聊天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促使他们对互联网的其他方面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逐渐培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班团活动课的功能,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互联网知识竞赛、黑板报、专刊等形式的活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上网意识。
三、强化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校园网建设
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内容多、分布广、数量大、更新快,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因此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拓展学习带来很大不便,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考虑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使用的校园网站,以便对网络学习资源的管理。
1.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
建立此类网站必须要用先进
的思想指导网站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宣传正面、表扬先进的主阵地。可以在学校网站上链接一些新闻门户类、教育科技类等优秀站点,在网上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网站成为弘扬学校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获取各类正面信息的宝库。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计算机操作、网页设计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反映意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考虑学生需求
校园网建设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建立之初不但要考虑它的政治性,还要考虑趣味性要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需要,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宗旨,切忌死板、教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所建的网站学生可能不愿意使用,那一切都作的是“无用功”。
3.可开设“校园网吧”
建立校园网站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利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园网吧”,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对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管理,这样可以对他们的上网时间和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另外还可以丰富校园网站的内容,如“名师在线辅导”、“校园QQ”等,让他们在有困惑的时候及时得到帮助,定期对上网的学生进行调查,向他们了解对“校园网吧”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改进,并可增设新的内容。同时注意网站信息的更新和使用维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定期请一些网络知识丰富的教师给学生开设知识讲座,进行网络知识和上网体验的互动。
互联网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网上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人类真正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如何才能真正发挥网络造福人类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每个网民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愿我们的高中学生以学业为重,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享受健康快乐的网络生活,积极向上,立志成才。最后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共勉: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 认知过程 行为特征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计算机发明及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作为全球信息化革命的最新体现,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在为其知识获取、技能掌握、心理沟通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依赖等。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特点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使用电脑,并成为网络的主要受益者。但作为具有特定发展特点的青少年,在使用具有特定特点的网络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影响。
格拉尼克和拉梅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自组织的特性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出现5个方面的变化:要素主义思维转向虚幻感;情境化的批判思维技能的发展;体现自我同一性的元认知的出现;思维流畅性增加;效能感的发展(Granic & Iam-ey. 2000)。更为具体地说,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以线性的要素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人的思想模式可能转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奥尔森认为,这种转变可能类似于那些在中学阶段由于大量知识的学习而导致的认知过程出现的大量的变化,如抽象思维的发展、普遍道理的学习(Olson, 1994)‑也有的研究者发现,互联网的时间感、空间感、现实的知觉( peioeption of reality)、自我感( sense of self)会在互联网中发生改变。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行为过程的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从互联网的使用中受益;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等(Hess,1999)。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交往技能可能产生影响。有人发现互联网成瘾者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存在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人则使用互联网来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Tong, 1996)。也有的研究表明,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上网成瘾的报道,尤其中学生由上网所引起的自杀、出走、碎死事件值得引起关注。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它同时对人的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
首先,互联网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斯普劳尔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Sproull & Faraj , 1995 )。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会给用户的情绪情感带来消极影响。特克勒发现一些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的产生(Turkle, 1996)。也有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具体地说,他们的研究发现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即使是因为交流而使用互联网,也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其次,互联网使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大多数的互联网使用者独自使用互联网,“电子化的个体”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互联网较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最后,某些网上活动可能会给具有较好计算机技巧的人赢得尊重与地位,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二、应对青少年
网络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其双刃剑性,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利用其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借以满足其特定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因此,要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
(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于其短暂性,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觉察和监督,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
目前我国也认识到了加强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中规定了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积极建设教育网络。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健康发展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为青少年创设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就决定了明天的青少年的成长状态。因此,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网站,就是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影响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网上调查、心理咨询、网上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 紧扣教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为此,我校由德育处、年级部、网络中心、班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了网络德育教育体系,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校园网络使用规章制度》。每学年开学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打破教学常规,先从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开始,观看动画片《迷途少女》《E时代少年》等,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地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沉溺于网络。同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定期聘请校外法制宣传员到校给学生讲解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一些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现象:如黑客行为、病毒、BBS论坛、贴吧、网上交友等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耐心教育,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和“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建良好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如使用多媒体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或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 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让学生自觉提高信息素养
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学校应改变传统考试方式,真正地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采用与学业水平考试相似的上机考试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计算机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核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又如,采用团队上交自制电子作品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给予任务驱动,最后共同完成作品。这种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这几种方式既独立使用,又结合使用,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使考评真正起到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提高的调控作用。
五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并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不愿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即使已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学习电脑的重要性,也只是学习电脑操作技术,但仅有的这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举办的各种优质课之类的竞赛活动,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得到体现,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广大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己:首先,教师要在对信息的认识、态度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是每个教师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即驾驭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等,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提高,教师才会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课程术标准(审定稿)[S],2003.2
关键词:教育 网络 犯罪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虽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更多强调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忽视了网络的负面作用。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法律基础》还是专业课《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违法犯罪产生的途径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认识。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发命案,有的离家出走、被拐被骗,,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足见其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危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生系统化、正规化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素质,是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未雨绸缪,才能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
2.1长期沉迷形成网络成瘾现象
互联网交流主要是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长期沉迷网络之中,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经常上网的部分学生中,有的出现厌学焦虑、心情压抑及交际冷淡等不良行为,有的患有“上网综合症”,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游戏和网聊网恋,最终付出沉重代价,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据统计高校每年退学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不良,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2呈现道德缺失现象
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社区,上网查阅信息、发表言论或与别人交流时,基本上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实行的道德标准,远远低于他们在实际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庸俗、下流的脏话,在网络上则口无遮拦,全力宣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不说”的言论,在网络上则心无顾忌,肆意发表。尤其是有些过于放纵的网络行为,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等,对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2.3导致犯罪行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网络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种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并极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动机。又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一群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智商群体,喜好在网络上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拥有的成就。在网络上,他们可以无节制地放纵自己,可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自以为可以寻回迷失的自我,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制造计算机病毒,进行网络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屡见报道。有的甚至对聊天对象进行、抢劫等犯罪活动,最终导致大学生沦为阶下囚。
3、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学生网络法及文明上网的强化教育
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网者都必须以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须令行禁止的或坚决摈弃的。网络道德文明是信息时展的产物,人类面临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文明也就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文明是网络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要约,赋予人们在其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大力弘扬网络道德文明,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
3.2加强大学生自律性教育
网络信息的开放、快捷、隐秘、广泛、虚拟等特征,使网络信息污染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这些信息是迅速扩散的污染源。会不断毒害青年学生的心灵。高校既要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教师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的指导作用,也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规范网上秩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培养有益的爱好和活动,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道网络安全的自身“防火墙”,培养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免疫力,从而彻底抵制网络的不良的影响。
3.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他们成为网络的驾驭者。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载体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促其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弘扬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还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厘清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是与否,促其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
总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重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