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52
导语:在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1型糖尿病;临床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81-02
儿童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a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它又分为1A型和1B型两个亚型。1A型是指由于因遗传基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起病的,是IDDM的代表。1B型是指家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IDDM,是自身免疫疾病的一部分。临床所见患儿多为1A型IDDM[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1岁者1例,2~10岁者13例,>10岁者6例。
1.2 临床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本组19例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症状,患者体重减轻很快,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厌食、腹痛、皮肤黏膜干燥、呼吸中带有酮味甚至出现意识改变等症状:本组9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经实验室检查支持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晚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糖尿病肾病表现,还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本组3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1.3 辅助检查
1.3.1 尿液检查
1.3.1.1 尿糖定性:20例患者均为阳性。
1.3.1.2 尿酮体:本组患者9例呈现阳性。
1.3.1.3 尿蛋白:本组患者2例呈现阳性。
1.3.2 血液检查
1.3.2.1 血糖:血糖检查未经治疗的IDDM随机血糖20例均≥11 mmol/L,12例空腹血糖≥6.7 mmol/L。
1.3.2.2 血脂:血液中各种脂肪成分在血糖未控制时18例升高。
1.3.2.3 血气分析:本组患者9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1.3.2.4 糖化血红蛋白:8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2 治疗及预后
IDDM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IDDM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和身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还应加强精神心理的治疗。
2.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酮症酸中毒迄今仍然是儿童糖尿病急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必须针对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可能并存的感染等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和血、尿液中糖和酮体的变化,随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源性损害。主要包括液体治疗、胰岛素治疗和控制感染。
2.2 长期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饮食管理、胰岛素治疗、运动治疗、宣教和管理、预防并发症。
2.2.1 饮食管理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进行计划饮食而不是限制饮食,其目的是维持正常血糖和保持理想体重。
2.2.2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IDDM能否成功的关键。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注射方法都影响疗效[2]。
2.2.3 运动治疗
运动时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2.4 宣教和管理
医生、家长和患儿应密切配合,帮助患儿树立信心,作好记录、加强管理。
2.2.5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微血管继发损害所造成的肾功能不全、视网膜和心肌等病变。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IDDM的真正起因还未明了。糖尿病的确诊并不困难,但治疗是十分困难的。医生必须对患儿和家长高度地同情、关怀和认真地帮助和鼓励;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措施,而且要持续终生。同时儿童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还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三个方面。值得强调的是,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上述3种疗法相辅相成,往往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98%的儿童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IDDM的真正起因还未明了。糖尿病的确诊并不困难,但治疗是十分困难的。由于糖尿病终身存在,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和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给患儿和父母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医生必须对患儿和家长高度地同情、关怀和认真地帮助和鼓励,使患儿和家长树立坚强的信心,能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意见,安排好家庭生活和学习,克服糖尿病带给家庭和患儿的痛苦和不方便,以保证患儿能长期坚持治疗,计划和有规律地生活[4]。我科举办了一次糖尿病夏令营,尽管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参加的17名儿童均提高了对糖尿病进行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对糖尿病的控制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6-2006.
[2]陈凤生,王伟.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9-30,69-75.
[3]杜敏联.非性腺轴性内分泌疾病患儿的青春发育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5):499-502.
所谓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生理机能相互协调、平衡统一的环境。而这种协调统一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人体内在体质在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正气旺盛,内环境平衡,机体就能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癌症正是在内环境失衡、正气虚衰的状况下,由外来致病因素诱导而发生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癌症患者如能有效地改善机体内环境,调节和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机能,就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精神调理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英国一科学家发现。在用药及治疗条件相同的癌症病人中,积极抗争的人生存率达到10年或20年以上者,较那些被癌症吓倒的人高4倍多。专家们说:在癌症的治疗中,精神心理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有斗争精神,心情畅快豁达,免疫系统功能就会提高,内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机体就能有效地抵抗癌细胞的侵袭,直至杀灭之。如果惧怕癌症,缺乏与癌症作斗争的勇气,人体内环境就会失衡,正气就会虚衰,癌细胞就会扩散,病情就会加重。
饮食调理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富于蔬菜和水果的膳食,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在实践中,许多人发现,癌症病人适当地多吃些蔬菜水果。可以使病情稳定,症状减轻,从而存活期延长。研究表明: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抗癌成分,主要包括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E、谷胱甘肽等。这些抗氧化剂可以中和与清除自由基,阻止和减慢癌症的发展,改善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
中药调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扶正祛邪、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的中药,不论是在癌症的早期或是晚期。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扶正祛邪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获苓、当归、桂圆、黄精、羊藿、虫草、银耳、山药、大枣等,都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活血祛淤解毒的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三七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作用。这两类药物合用,就能够有效地调理内环境,抑制癌症的发展。
总之。癌症病人只有坚持精神、饮食和中药调理相结合,不断地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是可能最终战胜癌症的。
成龙的电影《快餐车》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两个人到精神病院送东西,刚到医院,车胎爆了。下车换轮胎时一不留神,车胎上的四个螺丝全滚到下水道里去了,他在那儿干着急。这时,一个声音对他说:“你从其他三个轮子各卸下来一个螺丝,不就能把这个轮胎固定上了吗?”这两人如梦初醒,忙向给他支招的声音道谢,却发现那个人竟然穿着蓝白条的病服――原来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于是好奇地问:“你不是精神病吗?“那人嘴角一扬:”你以为精神病都是傻子啊?”
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也就是医学上的精神病,许多都能给出故事中的正确答案。套用小学语文阅读题的格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神病≠傻子。
所谓的傻子,严谨点说就是智力低下,宽泛点说就是处理问题缺根弦。
打个比方,左图这个国际象棋盘,问一个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子?”
如果他数不出来或者只会一个一个的数,我们认为这是傻子;但是一个精神病,可能数不出来或一个一个数,也可能会用8X8或者82得出64的结果,还可能直接把这个棋盘烧掉,告诉你一个也没有。
精神病用俗话更确切的说,是“疯子”。精神病的“疯”,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异常,也就是脱离大家公认的正常行为。这些异常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混乱。比如精神分裂病人的思维障碍,躁狂病人的情绪高涨,阴性症状患者的意志活动减退,还有重度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行为等等。
一些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因为精神病使他们在认知、情感等症状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是部分药物副作用的影响,让他们看上去有些“呆傻”。但并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会如此,许多精神病患者智力很正常,甚至有一些还智力超常。
我们常常以为精神病都是傻子的,压根就是一种错误观点,而这种观点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体、娱乐表演等的错误导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所谓“正常人”对精神病偏见带来的“扫把星效应”,我们厌屋及乌的认为精神病就是傻。
神经病 vs 精神病
人们经常在吵架中,用“神经病”指对方举止疯狂,实际上是一种错误。
神经病,顾名思义就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而神经系统则包括维系生命的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我们的大脑和脊髓,它像树干一样立在中间,而外周神经系统则是与之相连,像根须和枝桠一样延伸出来的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这些内容,想必大家在生物课上已经有所了解了。
精神病的根本病因,至今医学界还没有定论,现在只知道和基因、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都有关系。相比之下,神经病的病因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了,它肯定是在神经系统发生了问题。神经病的例子有神经性耳聋啦,半身不遂啦,很多很多。这类神经病肯定不是人们吵架时候想表达的意思。
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看出了两者比较关键的区别。但是实际上,神经病和精神病也常常眉来眼去。
神经 & 精神
这里不得不讲一下一个叫做盖奇的美国人。25岁的时候,他在工地工作时发生意外,一根铁棍穿透了他的头颅,从颧骨下面进入,从眉骨上方出去,但是他却活了下来。当然,故事讲到他从鬼门关生还这里还没有完。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大难不死之人,居然从一个温和、灵活的三好青年变成了一个暴躁、易怒的家伙,人们都感慨“盖奇再也不是那个盖奇了”。12年后他因癫痫发作而死。
同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改变神经系统,人的心理、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受生理基础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一些神经病患者,会出现精神病表现出的疯癫表现。而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现代的医学成像技术也发现在他们大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精神病治疗上面,医生们也在神经上大做文章。
利用手术改变神经的方法,治疗神经病古已有之。比较近的有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西方曾经流行过的额叶切除手术。说白了,就是利用手术工具将大脑里额头那个区域人为破坏掉。因为这个手术过后,原本疯癫的病人的确老实了,所以这个技能风靡一时。但是也有反对者指出,这种手段治疗的一些病人却变得呆傻、木讷。这种方法因为其副作用日益凸显渐渐被淘汰。
现在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方法是药物治疗,其实依旧是在神经系统上做文章。在我们的神经系统除了有洋气的电脉冲传导信息外,每个神经细胞之间还有神经递质的化学传导。现代医学已经发现,精神病患者们在一些神经递质水平上与正常人相左。而现有的精神病药物,就是通过对神经递质的调节来实现治愈精神病的目的。
有医生曾断言,当医学科技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之后,精神疾病会和神经疾病合并。
傻子 vs 神经病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进步与发展,在智慧方面,大脑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神经系统作为心理的生理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智力的生理基础。我们常用“脑子进水了”“脑子缺根弦”“没脑子”“脑子挨门挤了”这些话来形容一个人的智商不灵光,也侧面反映了神经系统对于智力的重要性。
一些智力低下的人,恰恰就是因为罹患了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脑瘫。
同样,正如我们前文提到过的,精神病的药物副作用使得精神病人出现反应迟钝等问题,看上去呆呆傻傻的,也正是因为药物的作用影响到了神经系统这个生理基础。
它们仨
傻子,神经病和精神病。
傻子相比后面二位定义更随意,更宽泛。它既可以用作贬义也可以用作褒义。比如在电视电影中,恋人之间会温柔的说“你个傻子”,他们可能正甜蜜呢;但如果他们之间说的是“你个神经病/精神病”,那他们一定是在吵架。
当然,在和后两者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地用傻子这个标签。如果你一味地把病人当成“傻子”,首先从道德上是不人道的,其次也是危险的,至于多危险,许多恐怖片里都有答案。
傻子一词,比较主观,我们可能按照自己对聪明的判断标准去定义别人是否傻。而神经病和精神病在医学上有客观的定义,只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才能做出诊断,并不是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简简单单就能评说的。
除此之外,我们已经学会了区分它们仨,至于用途,有以下几点:
疲劳导致躯体和精神症状伴发
据悉,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早是由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命名和定义的,即是指在非劳动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出现疲劳感,同时在生活习惯、饮食或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均找不到引致疲劳的原因,就可以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目前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指出,其成因或与感冒及精神压力有关,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也可见明显异常,而确切成因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该病患者多数会有逾半年的持续疲劳,睡眠后亦难助纾解,或睡眠质量低下,同时伴有头痛、发烧、关节痛、喉咙发炎、肌肉痛、淋巴肿胀、精力集中能力减弱等躯体症状。部分患者更会因此衍生出情绪障碍,比如由身体的不适症状而造成的精神困扰甚至焦虑、抑郁。脑力劳动者往往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工作压力增大,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目前正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据文献报道,在西方国家中,疲劳是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前五大原因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往往认为疲劳不是病,只有到出现非常严重的躯体症状时才会想到就诊,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调理时机。
此外,很多人会误将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划上等号。殊不知,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不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身体状况,它在医学上尚无严格的定义,而“慢性疲劳综合征”则是确切的疾病。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明显的不同是,前者多以躯体症状为主,而后者除了躯体症状外还多伴随精神心理的障碍,并且,随着时间的迁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还会渐渐感觉不能从事任何工作,少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会大幅下降,甚至需要他人帮助。最后,患者会表现孤独、挫折、悲伤。
中医调理疗效更佳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目前西医尚无好的办法,而中医调理则是较好的选择。该病患者多有身体持续劳累、四肢乏力酸痛的症状,因此可归入中医“郁证、虚劳、五劳”的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多是由于长时间肝气郁结、脾肾亏虚,致体内阴阳失调、精气不足所致,故见少气懒言、疲乏无力、精神欠佳、腰膝酸软。而人体主管精气的脏腑主要是肾、肝、脾。因此,要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就必须调理好这三个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负责“藏精”,如肾功能不足或精气消耗过度,都会造成精神不振。其次,肝负责“藏血”和“司神志”,如肝气郁结不疏,则易致情绪低落和身体气血虚弱。最后,脾为“后天之本”,掌管肌肉气血的运行、主管水谷精微的运化,因此,脾功能不足,身体四肢的气血运行也会不畅,形成疲劳。
目前中医临床上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以中药煎剂和心理疏导为主,配合针灸、推拿、点穴、食疗、刮痧,等等。
1. 中药疗法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上多分为心脾两虚型、痰湿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和肝气瘀滞型等证型进行处方。一般来说,中药方剂中的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等均是比较好的对证成方。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往往直接伤及内脏,古典医籍曾描述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强调本病病位在脾、肾、肝三脏,其基本病机在于脾虚、肾虚、肝实。六味地黄丸可用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遗精盗汗的肾阴虚型等,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方。而补中益气汤和小柴胡汤加减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健补脾胃,可用于四肢疲乏、精神疲惫、烦躁易怒、食欲不振的肝郁脾虚之证。
2. 针灸推拿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还可以选择针灸推拿这一中医特色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腧穴和经络疏通气血、调理脏腑气机,同时补益气血。具体可有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拔罐、耳针和刮痧等多种治疗方法。针刺可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百会、印堂、内关、神门、气海、太溪等穴。耳针可选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等穴。有研究显示,电针以及背部走罐配合穴位针刺可加强其治疗效果。此外,根据患者情况还可以选用穴位注射或点刺放血等方法进行施治,例如,足三里穴注射黄芪注射液或以梅花针于该穴位点刺放血等均可起到显著疗效。
目前还有另一种治疗方法――中药熏蒸疗法也很有特色,即直接将活血行气的中药药汁以蒸汽形式透入皮肤,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消瘀散结及强经通络、祛风散寒的目的,能有效改善肌肉痉挛、腰膝酸软的症状。
3. 药膳食疗
在这里推荐一道食疗药膳――“柴胡当归绿鱼丸”。食材有菠菜250克,净青鱼肉50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黑芝麻粉30克,精盐、鸡精、猪油、湿淀粉、高汤各适量。
在医学界,正式开展音乐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始于18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认为,患者不仅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人,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复杂心理的社会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心理因素不解,仅用药物治疗效果是不会很好的。而音乐疗法.就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聆听艺术音乐或自然音乐,如各种鸟鸣、海浪、雨滴、泉水、松涛,使人体产生生理上的共振,激志,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使情绪得以宣泄,缓解紧张或失常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目前,音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音乐疗法这种能动的、情绪的、精神的综合力量将为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1.抑郁型
糖尿病患者多出现抑郁情绪,对于情志郁结所致的各种病症可选择开郁类音乐处方。本类音乐多节奏鲜明,优美动听,具有愉悦情志、舒肝解郁的功效,可调畅抑郁情绪,使精神心理趋于常态。我国的民族乐曲如《光明行》、《喜洋洋》、《步步高》、《春天来了》、《雨打芭蕉》、《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国外的乐曲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B小调)》、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第二部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C小调)等,都属于这类处方中的曲目。
2.失眠型
糖尿病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烦躁、恐惧、失眠等心理障碍,可选择安神类方。本类音乐处方多情调悠然、节奏舒缓、旋律典雅、清幽和谐的曲目;具有宁心安神、远志除烦的功效,可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用于情志焦躁的各种病症。音乐宜选择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烛影摇红》、《江南好》等民族乐曲,以及国外的乐曲如莫扎特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奏鸣曲《梦》、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G小调)等。
3.暴怒型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愤怒、易激动等情绪,可选用制怒类方,本类音乐多低沉伤感,凄惨悲哀,具有抑制狂躁、愤怒,减轻情绪亢奋的功效,可用于情志偏激易怒、狂躁者。我国的民族乐曲有《江河水》、《汉宫秋月》、《塞上曲》等,国外的乐曲有韩德尔的组曲《焰火音乐》、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中的《风暴》、鲍罗廷的《鞑靼人的舞蹈》等。
4.消极型
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悲观、消沉,甚至绝望的情绪,本类音乐处方高亢激昂,曲调雄壮,具有激昂情绪、振奋勇气、增强信心的功效,可以减轻患者低沉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我国的乐曲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国外的有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降巨大调)、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芬》序曲、奥涅格的管弦乐《太平洋2316》等。
5.紧张型
精神紧张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想想当你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并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及日常活动,你有何感受?你运用适当的方法和常识,使自己的情绪回复平静重新的生活。但是,你会像其他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遇到令你精神紧张的情形,例如:交通堵塞或繁忙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家庭或工作上、人际关系或经济问题遇到困难等,都是令人情绪不安的原因。这种时候听一些班德瑞的音乐,会对紧张情绪有很好的缓解,像是《森林中的一夜》、《童年》、《安妮的仙境》、《追梦人》等,都可以让你感受到空灵、放松与惬意。踏下心来,享受安静、享受美好。
6.压力型
糖友患病后,精神有压力的不良影响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等,使人感到胸闷、头痛、头晕、疲乏;二是心理反应,如有的人感到焦虑不安,有的人对既成事实仍表示怀疑,甚至否认它的存在,有的人则表现为恐惧、愤怒等。无论是什么样的压力,都能使人体的血糖升高,尤其是胰岛功能较差的糖尿病病人。而要想把血糖控制的平稳,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在感觉压力大的时候,都会找不同的途径进行发泄,而听音乐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有的老人爱听戏剧,跟着音乐大声的哼唱出来便觉痛快不少,青年人喜欢听摇滚类的歌曲,把自己与世外隔绝,安静的思考以后的人生之路。而我们糖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将声音调大,喉咙放开,把心中的压力一起的宣泄出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减压的方法。
7.内疚型
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人居多,他们当中近四成的人有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认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常年治疗又造成家庭经济拮据。有的患者因无法正常饮食表现出愤怒和拒绝。其实这是很没有必要的,既然得了这个病,就要勇敢的去面对,而且现在的医学如此之发达,只要自己严格按照五驾马车进行监控,把血糖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的侵扰,糖尿病就没有那么可怕,也根本不用有内疚的心理。如果心情一时调整不过来,就可以自己安静的找一些振奋的歌曲进行自我调试。也可以听一些老歌,让自己置身于年轻时代,追忆似水年华。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 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 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 治疗方法
4.1 行为治疗 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 心理治疗 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4.3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I,s)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嗯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及糖肽类(如替考拉宁)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0月本院nsclc 203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85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2~3周期,化疗结束后3~4周手术,另118例直接手术(对照组)。 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68.24%(58/85),病期下调率35.29%(30/85);手术切除率新辅助化疗组91.25%(73/80),对照组为81.36%(96/118);两组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辅助化疗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2%、53.85%和35.39%,对照组分别为70.88%、40.32%和24.19%,新辅助化疗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术前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能降低nsclc病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化疗 生存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eat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ansclc) with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improvement on 5 years survival rate of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efore surgery was evaluated . methods 85 cases in test group had 2-3 cycles of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ere carried out and 3-4 weeks after that , they underwent operation .118 cases in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operation directly .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8.24%(58/85),downstaging rate was 35.29%(30/85)in test group ,the resection rate was 91.25%(73/80) in test group and 81.36%(96/118)in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ve complication an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one-years、three-year and five-year survival rate in test group were 77.52%、53.85% and 35.39% respectively while in control group , they were 70.88%,40.32% and 24.19% respectively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es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s the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 which downstages nsclc and improves the resection rate 、 long term survival rate and life quanlity.
【key words】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survival rate
肺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亦逐年增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当前肺癌诊断水平有限,70%~80%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1]。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术后生存期有一定作用[2]。为了评价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作用,现对本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0月一宗nsclc 病例作术后新辅助化疗和直接手术对照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3例均经纤支镜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脱落细胞等方法行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为nsclc,病灶局限于一侧,无这处转移,未接受过放化疗,kps>80分。以入院时间顺序按随机数字法分两组。术前新辅助化疗组85例,男64例,女21例,年龄35~79岁(中位年龄58岁);鳞癌63例,腺癌22例;ⅲa期71例,ⅲb期14例。术前不作化疗直接手术(对照组)118例,男86例,女32例,年龄38~83岁(中位年龄57岁);鳞癌87例,腺癌31例;ⅲa期101例,ⅲb期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新辅助化疗方案 85例中行gem+ddp方案70例,cap方案15例,均2~3周期静脉化疗,对ⅲ~ⅳ度白细胞降低者用g-csf治疗。化疗后3~4周手术。
1.3 疗效评价 化疗疗效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原发性支部管肺癌化疗疗效评定标准(缓解率)标准: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mr(轻度缓解)、sd(稳定)、pd(进展),不良反应按who分度标准评价。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9.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 新辅助化疗组85例经2~3周期化疗后,pr43例,cr6例,sd15例,mr6例,pd11例,化疗总有效率为69.41%;病期下降30例(占35.29%)。化疗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12/85(14.12%),经g-csf治疗后好转,其次为消化道反应10/85(11.75%)、贫血5/85(5.72%)、血小板降低4/85(4.76%)、脱发5/85(5.72%)等,经支持治疗好转。
2.2 手术情况 新辅助化疗组85例经2~3周期化疗后,其中11例因全身情况未继续手术治疗,其余74例化疗后3~4周手术治疗,其中行肺叶切除术43例,全肺切除术10例,开胸探查术8例,肺叶切除加部分心包切除术2例,双肺叶切除术11例,全组手术切除率89.19%(66/74);未经化疗直接手术(对照组)118例,行肺叶切除术51例,全肺叶切除术18例,肺叶切除术+邻近肺部分切除术11例,肺叶切除+部分心包切除术4例,开胸探查术21例,全组手术切除率82.34%(97/118)。两组手术病例均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2.3 术后情况 新辅助化疗组手术74例发生并发症共12例次(发生率为16.2%),手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对照组118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20例次(发生率16.95%),住院期间死亡1例。新辅助化疗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2%、53.85%和35.39%,对照组分别为70.88%、40.32%和24.19%,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nsclc患者就诊时已存在远处非显性转移,外科手术及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无法治疗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远处的微转移灶,而化疗和免疫治疗属于全身性治疗,对原发病灶和微转移灶的癌细胞均具有抑制及杀伤作用,但化疗对敏感细胞杀伤后,耐药细胞则残存下来,这些残存的耐药细胞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基于以上理论,产生了术前新辅助化疗[3,4]。
临床观察显示,ⅲa期nsclc为局部晚期肿瘤,具有潜在的可治愈性,尤其是当获得手术完全性切除后预后较好,提高手术的完全切除率和减少复发与转移是改善ⅲ期nsclc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新辅助化疗近年已比较广泛地用于nsclc术前化疗,可以增加手术完全切除机会,减少肿瘤术中扩散机率,且可以术前肿瘤血管保留完整,允许更有效地输送药物及杀灭微小病灶,能使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病期降低,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开胸探查率,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前新辅助化疗更能客观地评价化疗药物的作用,为不同个体术后选择更为有效的化疗药物[5]。
周清华等[2]总结术前施行新辅助化疗对nsclc的优点:(1)通过对局部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的细胞减灭作用,可以增加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减少术中肿瘤播散的机率;(2)可能降低肺癌病期;(3)可以消灭可能存在于患者体内的微转移灶;(4)有助于参观评价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5)新辅助化疗后,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残留的肺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一方面可以消除肺癌多药耐药,另一方面可消除肺癌复发转移的根源;(6)有效的术前化疗在减轻肺癌伴随症状的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的不利因素等。本研究观察结果符合以上观点。
术前新辅助化疗一般需2~3周期,化疗后需3~4周再手术,这段时间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身体体质变弱,也可能对新辅助化疗药不敏感而病灶扩大,从而失去手术机会,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zhou qh,gong yl,qin y,et al.value if diagnosing micrometastasis by nested rt-pcr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in non-small cell lung lancer patients.chin j oncol,2003,25(1):62~65.
2 周清华,刘伦旭,李潞,等. 术前新辅助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中国肺癌杂志,2001,4(4):251~256.
3 ukena d.chemotherapy in stage i+ⅱ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2001,33(1):25~28.
4 丁嘉安,王兴安,杨倍,等.新辅助化疗对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 中国肺癌杂志,2003,6(6):488~491.
1 情绪障碍[1]
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国内报道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10.5%~21%之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男女之比为1∶2.2[4]。在儿科综合性门诊中,心理障碍的2/3属于情绪障碍,其次为情绪、行为混合障碍,占17%[3]。儿童常见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包括学校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障碍的影响不足为父母及学校老师重视[5]。对儿童的情绪障碍进行早期干预,不仅有利于儿童智商提高,而且较少发生行为问题,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6]。由于家庭因素和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问题存在密切关系[7],对少年儿童的情绪障碍的干预,欧广萍[7]提出重在预防,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优化家庭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情绪障碍严重时,需要予以系统、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或) 药物治疗。
2 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somatization)是一个精神分析术语,目前,广泛用于描述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躯体症状。儿童门诊患儿中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包括各种功能性头痛和腹痛。
2.1 头痛 头痛在儿童中非常常见。有资料显示,若不区分是哪一类型头痛的话,近15%的学龄儿童至少1周出现1次头痛[8]。头痛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冒、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精神紧张、压抑等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头痛。有学者研究儿童慢性疼痛(包括头痛)、个性及其心理特征的关系,指出患有周期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的儿童更易沮丧,患头痛的年幼儿中抑郁检出率是对照组的2倍,而年长儿则达3倍[9]。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发生头痛,对9~12岁女童调查分析,抑郁型女童49%具有头痛,非抑郁型女童中发生率为9%,而相同年龄阶段男童头痛的发生率仅9%[10]。同样,强迫也是头痛的一个重要诱因[11]。虽然对儿科门诊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头痛的发生率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若儿科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各种类型头痛,可以减少儿童缺课,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儿童生活质量[12]。对由心理因素引起头痛的治疗,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头痛,采用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方法,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头痛出现的频率。有研究表明,休息和放松是学龄儿童头痛的主要应对方式,其次冷却、止痛、分心均有效,同时,18%的学龄儿童头痛无需处理,可以自行缓解[13]。有学者认为,行为认知训练是解决儿童头痛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明显降低儿童心理障碍性头痛出现的频率[14]。
2.2 腹痛 在儿科门诊中,以腹痛为由而反复多次就诊者颇多,经详细检查后,有严重器质性问题的不足5%[15],Apley把这种影响日常生活的反复性腹痛,至少经过3个月以上,发作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6]。Oster报道复发性腹痛发病率在学龄儿童为14%,一般认为其发病率在5%~10%[17]。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RAP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状态不协调”,在个性测验中,腹痛儿童的“内向”分显著偏高,其发生腹痛多与激动、惩罚和家庭纠纷等心理因素有关[16]。国内学者也强调家长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发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8]。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医生也应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复发性腹痛患儿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行为治疗,鼓励患儿多接触社会, 并为其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无疑地可在治疗RAP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表现。有学者随机抽样1290例8岁孩子,跟踪调查其睡眠质量4年,结果显示,8岁与12岁的孩子具有睡眠障碍者均占18%,其中持续睡眠障碍占12%,在8岁时出现的睡眠问题,有33.3%在12岁时仍可发现[19]。然而大多数睡眠障碍并未得到诊断和治疗,普通医生接受睡眠问题的培训很少,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有限。有研究发现,在普通临床诊疗中60%~64%的严重失眠未能被医生识别,70%的慢性失眠患者没有和医生讨论过睡眠问题[20]。不能很好地诊断和治疗失眠对患者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睡眠差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心境、增加躯体的主诉[21],短暂的睡眠障碍还将大大增加发生精神心理行为方面疾病的危险,特别是情绪障碍类疾病[22]。治疗原则上不给予药物, 主要解除患儿心理诱因,对父母做支持性心理治疗,消除父母过分焦虑、紧张的心理。对夜醒行为不作过分的关注,帮助父母建立一个规律的上床制度,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的抚养方式:如儿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对个别严重缺乏睡眠、父母又极度焦虑者,可给予小剂量安定,连续服用数晚[23]。
4 注意缺陷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ADD)是儿童常见的身心障碍之一。学龄儿童中约有3%~5%存在着此类障碍,可分为2种亚型:有多动症状的注意缺陷障碍(ADDH)和无多动症状的注意缺陷障碍(ADDnoH)。据统计,目前,我国患有ADDH的学龄儿童在500万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4]。我国南宁市儿童少年心理卫生调查的资料显示,多动行为障碍达9.71%[25]。有学者[26]对儿科门诊中1000个3~12岁的儿童调查,发现其中112人有儿童多动症,且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3~4岁儿童中仅5.2%,11~12岁儿童中达29.2%。多动症在独生子女及社会底层人群中更常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4~6∶1。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许多研究都表明采用行为治疗,教育指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24,27]。陈雪梅[28]认为多动症的发生与微量元素的缺乏存在密切关系,建议适当补铁、铜、锌、钙,多食富含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类、猪肝、海产品、大豆等。儿科医生若能尽早的发现儿童多动症,指导患儿心理行为训练,选择合适的药物综合治疗,可以避免对儿童正常发育、学习和人格形成的影响。
5 饮食障碍
合理饮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儿童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均呈上升趋势。纪锋颖等[29]调查青岛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发现营养过剩者占23.06%,营养不良者占22.31%,与1995年相比呈上升趋势(1995年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分别为20.25%、17.53%)。因此,儿科医生对就诊患儿多一份饮食关注、指导合理膳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身体素质,减少身心疾病发生。
5.1 偏食、厌食 偏食是指正常儿童饮食中有3种以上食品不吃者。厌食为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目前,我国儿童偏食、厌食及所致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均相当高,北京[30]三所幼儿园510名3~5岁日托幼儿中,偏食123例,占24.11%;厌食81例,占15.88%。目前,一致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的饮食卫生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相关。任性是导致儿童偏食、厌食的常见个性问题,其次情绪障碍、做事依赖大人、就餐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在偏食、厌食中检出率均较高[30]。针对偏食、厌食患儿,儿科医师应向家长宣传营养知识,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和挑食、偏食现象,多进行鼓励、暗示及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2 单纯性肥胖 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10%的孩子患有单纯性肥胖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1]。有学者调查北京市儿童,20世纪70年代单纯性肥胖率不足5%,20世纪80年代单纯肥胖率达10%,20世纪90年代上升至15%。2001年调查发现,部分区县儿童肥胖率竟达到25%以上,成了北京市儿童的慢性流行病[32]。儿童肥胖不仅造成心肺功能性损伤以及活动能力和体质水平下降,而且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度以下的肥胖儿性格多温和、宽容,并无易激惹倾向, 随着肥胖程度加重,社会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大多数行为问题,如社交退缩、分裂样行为问题等有增加趋势,内向性格增多,尤其是极度肥胖儿情绪稳定性差[33]。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智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学习成绩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4]。万国斌等[35]认为儿童肥胖可以造成较严重的心理损害,个性、气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分析肥胖儿个性、气质特点,利于肥胖儿身心健康发展。肥胖的干预主要是运动和饮食控制,干预效果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儿童宜选择慢跑,娱乐性比赛等运动方式,每周3~5次,一般每次运动60~90min,不能少于30min。同时适当控制饮食,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如多摄食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脂肪类及糖类食物,不吃零食。严重者可以辅以药物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儿童心理障碍已倍受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在我国这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相对缺乏的情况下[36],儿科医师应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积极参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经过一定的培训,儿科医生可掌握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采用常规的心理测试工具来提高心理障碍患者的检出率[37],并在必要的时候,将儿童心理障碍患者转诊到儿童精神科。
1 Briggs-Gowan MJ, Horwitz SM, Schwab-Stone ME,et al.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settings: distribution of disord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0,39:841-849.
2 骆伯巍,高亚兵.不同时期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42.
3 Garralda ME,Bailey 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general paediatric referral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89,64:1727-1733.
4 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5.
5 杜武毅,李雁.学习困难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9-150.
6 Ramey CT,Bryan DM,Wasik BH, et al. 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ow birth weight.premature infants:program elements,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intelligence.Pediatries,1992,89:454-465.
7 欧广萍.少年儿童情绪障碍的预防对策.广西教育,2003,4:20.
8 King NJ, Sharpley CF. Headach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0,26:50-54.
9 Andrasik F, Kabela E, Quinn S,et 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ho have recurrent migraine. Pain,1988,34:43-52.
10 Egger HL, Angold A, Costello EJ. Headache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951-958.
11 McGrath PJ,Unruh AM.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22-25.
12 Stang PE,Osterhaus JT. Impact of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Headache,1993,33:29-35.
13 Gilbert MC. Coping with pediatric migrain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ers and non-copers.Child Adolesc Soc Work J Pediatr Psychol, 1995,12:275-287.
14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 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15 Garralda.ME.Aselec tivereview of child psychiatricsyn dromes with asomaticpresentation.Brit J Psychiatr,1992,161:759-773.
16 高木康雄.反复性腹痛和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2,19:146-148.
17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4-225.
18 王亚萍,姚凯南,张桠贤.试论儿科医师的医学模式转变及群体观念的建立.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4,2:49.
19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20 Sscramm E, Hohagen F,Kappler C,et al. Mental commorbidity of chronic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gers using DSM-Ⅲ-R.Acta Psychiatr Scand,1995,91(1):10-17.
21 周华琳,周瑞兰,樊立凤.260例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63-665.
22 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3,24(5):307-14.
23 郭延庆.儿童、少年期常见生理心理障碍.中国医刊,2000,35(10)(总601) :25-26.
24 肖征.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防治.丹东师专学报,2003,5(4):72-73.
25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等.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47-449.
26 Bhatia MS,Nigam VR,Bohra N,et al.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among paediatric outpati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2): 297-306.
27 刘秋竹,谭如意.试论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措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3):155-157.
28 陈雪梅.多动症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中国健康学刊,2003,5:9.
29 纪锋颖,张正爱,管境.2000年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3,19(10):127-128.
30 段汐,朱雅琴,高志茹,等.儿童偏食、厌食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224.
31 江岩,李艳.济南市历城区2003年7~11岁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状况调查.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302.
32 北京市卫生局.生活方式疾病防治指南,2003,13.
33 李香华.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与运动减肥原理.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3):83-86.
34 迎修,鲁京浦,孙大永,等.肥胖儿童的个性、智力及学习成绩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9-160.
35 万国斌.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研究.中国心理杂志,19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