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9-19 18:51:53

导语:在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区,左江

生态保护区一般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保护水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确保人类物质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特殊功能。 [1] 但是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日趋增长的人口数量,给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如何能使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文章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实例加以分析,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这为实现保护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按传统开发模式,只注重经济产值增长,而忽视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如国际流行的发展指标GNP就没有资源环境代价的体现,导致对发展衡量严重失真。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历程都是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随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开始显现。发达国家上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温室效应等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所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己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长久发展。因此经济要想取得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资源是其经济发展首要前提条件。

1.2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条件。如果停止发展经济,单方面保护环境资源,即所谓的“经济零增长论”,那将因噎废食。 [2] 改善和优化环境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的能力。当然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用环保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解决结构性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1.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能够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则会更有力促进环境保护,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要坚决杜绝不顾环境承载能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而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保护区资源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无序开发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难以自然恢复。我国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排放出了过多的污染物质,也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2.2人口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来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人口不断增长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质也将激增。当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时,势将无计划、无序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经济在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中求发展。加之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一般处于偏僻位置,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发展经济往往成为首要选择,这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3经济落后的约束造成地方保护主义

我国很多生态保护区所在地经济不发达,部分地区居民还处于贫困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来加强环境保护。同时经济落后的约束容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提高GDP产值,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大量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技术水平低、污染大的企业。这样往往导致有限资源大量耗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 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创新和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的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创新和补偿。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钻政策的空子情况。这说明现行部分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如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的违约成本超过收益,在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上,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可见,增加主体的违约成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同时,环境破坏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短期内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缺乏对环保技术需求和对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实现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地理位置位于21°51′N~22°58′N.106°38′E~ 107°36′E之间。保护区区域包括宁明县的驮龙乡、城中镇和明江镇,总面积为35677.65公顷。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中心,包括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五个岩画点及其周围的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10公顷。保护 区地区生产总值现行价2004年53469.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元,其中: 第一产业产值2228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67%,第二产业产值16952.5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7%,第三产业产值14234.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6.62%。该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当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它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3]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花山岩画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是土壤稀少、乱石散布的石灰岩生态脆弱区,石材丰富、植被稀少是该区的一大特色,过度开发会引起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为了实现环保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长期以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花山岩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化厅委托编制的“花山岩画文物保护规划”; 广西环境保护局正在调查、研究编制“花山岩画风景名胜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厅主持编制的“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花山岩画核心景区保护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有效促进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相应要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保护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增加他们工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可以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很好地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利用,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3.2发展相宜的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行保护性开发,是实现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谈发展,最终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影响环境系统。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相宜的产业。对那些低效率、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应该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出一批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同时还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打造“花山岩画”为品牌开展壮文化生态旅游、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四棵摇钱树”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澎润土采矿等,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进一步发展是变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环保制度,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

将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制度,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论文参考网。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实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必须坚决摒弃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内的主要工厂布局在驮龙和县城,工业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厂正值榨季生产高峰期,工厂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万吨,使明江水质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显超标。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严禁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要施行积极性战略,加速区域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论文参考网。重点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

3.4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论文参考网。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

要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环保部门要通过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实施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树立环保整体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国富.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整之生态经济对策 .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5.

[2] 廖赤眉,严志强等 .可持续发展导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科学消费观 绿色GDP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工业文明创造的巨量物质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工业文明形态下,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生产动力就是尽最大的可能通过在经济体系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经济的不断扩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大规模生产商品,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并迅速对消费品进行更新换代,这样,“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就成为维系工业社会得以持续而不至于面临崩溃的怪圈,这一怪圈被阿兰・施耐伯格称为“苦役踏车”。“苦役踏车”这一过程在初始的生产阶段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同时又在终端的消费品更新换代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产生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在自然界中不断积累,加之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持续增加,就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局面,严重危及到人类在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而这种现状之所以产生,就在于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无知和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人类产生的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若想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绝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所天然具有的界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维系下去的。正是在对这一真理有了真正掌握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终于被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提交的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表述旨在强调人类在利用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时的代际公平性。这种代际公平在自然生态系统上的表现,便是要求人类始终应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不突破自然生态系统的“界限”。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障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前提下的“发展”。

在对以往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生态文明这一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文明形态理念被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与工业文明形态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盲目冲动是大相径庭的。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应以生产和消费两个重要环节作为基本着力点。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基础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及其不同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生态经济是指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现行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尽力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且经济发达的产业类型,着力建设和谐先进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色宜人的环境。究其根本,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整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前进,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类型。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是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自20世纪始逐渐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愈来愈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大量出现并日益严重起来,引起了人们对以上各类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学术界对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类型。这些经济类型尽管在研究内容、研究侧重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是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宗旨而被提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

(二)绿色GDP及其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

发展生态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摒弃那种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就要求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盲目追求GDP的经济发展观,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绿色GDP针对GDP的先天不足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在GDP中扣除掉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并加上了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收益,更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

改变过去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而代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过去传统经济模式无视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错误的调整。此外,由于生态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兼顾的产物,这必将因其对经济效益的兼顾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毕竟经济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也不可能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完全放弃经济发展,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生态经济的主导与推进成为必须。

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但这更多是从生产角度着眼,而一旦脱离了从消费的视角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所做的相应调整,生态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则事倍功半。因此,将科学消费观的推广普及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整合,无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科学消费观是消费领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工业文明形态下的经济模式会异化消费加剧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形态下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建立在探讨如何在经济系统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GDP(或利润、或效用水平等)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相应的承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资本在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持续扩大生产规模,而为了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就利用资本控制下的宣传机器(大众传媒)鼓励人们过度消费甚至盲目消费,致使消费者在脱离其实际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以消费主义作为其生活方式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这种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专注于获取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为基础,反而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为导向的消费形式就是异化消费。当异化消费逐渐内化到人们心中,并成为相当多数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社会消费规模便日益扩大,这不仅会消耗掉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还会推动社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最终达到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所谓“理想局面”,在客观上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二)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消费观以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本着眼点,排斥那种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不断增长、带动资本持续增值的观念,是生态文明形态下的消费观。

首先,科学消费观鼓励健康消费。健康消费指的是正当的消费、合理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鼓励健康消费,就是要反对那些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进行的大大超越了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的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其次,科学消费观主张公平消费。公平消费是指那种在全社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消费差距最小的消费。当前,不同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巨大的消费差距。这种基于历史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等原因所形成的差距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失衡,而且由其导致的贫困现象还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严重危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公平消费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并持续为之努力。此外也应注意,公平消费的所谓公平,其本意不仅是注重代内公平,而且更是强调代际公平。而强调代际公平,无疑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

再次,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全面消费是指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消费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而异化消费只片面地强调物质领域的消费,对精神层面消费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伴随着异化消费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物欲的奴隶,陷入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追求物质财富而又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恶性循环中,同时却忽视甚至无视了良心、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对人而言更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 使人类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因此,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强调要更加重视那些能够陶冶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精神消费,就非常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利的社会现状。

最后,科学消费观提倡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就是指适度的消费、节约的消费,就是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就会减少向自然界索取过多的资源,就会减少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废弃物。从本质上说,可持续消费无疑是科学消费观里最为直接地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上文所述的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和全面消费本身即含有可持续消费的深刻意涵。

(三)科学消费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而被提出的,而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即异化消费息息相关。

生产与消费在同一经济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的角色,生产过程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而消费过程则向自然界返还废弃物。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一旦过于频繁,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力,生态危机将必然发生。因此,不仅要以生态经济形式减少向自然界获取过多的资源,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生产废弃物,更要以科学消费观为指导,反对毫无节制的异化消费的物质生活。尽管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方式,但消费方式终究在事实上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当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改变以后,他们的消费行为会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导致生产者改变其产品的生产导向甚至是改变其生产模式。从这种意义上,“消费决定生产”这一论断就具有着非常高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说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以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全面消费以及可持续消费等消费模式替代异化消费,实现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就对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消费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总之,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着手,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方面在民众生活中积极普及科学消费观,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1研究区概况

正宁县地处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属于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也是我国辐射能源高值区之一。区域东部为子午岭西部边缘区,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区域西部是煤炭资源富集区,现已探明储量18.48亿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1180km2,占总面积的89.4%。正宁县是农耕民俗文化的发源地,有古老的自然崇拜和深厚农本意识的节令时岁文化,形成了有浓郁农耕民俗文化韵味的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

2研究方法与步骤

能值分析以能值为基础,将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化为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并与能值分析综合系统图结合,反映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真实价值,评价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21,13]。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搜集正宁县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相关资料,绘制能量系统图与能值系统图,编制能值分析表,并将相关的能量、物质转化为太阳能值;其次,简化能值系统图,将整个系统的能量使用和流动简化为图1的形式: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通过环境作用成为系统能量输入的一种形式,区际间燃料、商品、劳务的反馈输入为另一种形式,同时经济系统向市场产出物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再次,建立并计算反映生态与经济效率的一系列能值指标体系(表1),分析系统运行的物质代谢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据此提出优化建议。

3结果分析

从1988年开始,选取正宁县各年的物质、能量、货币流动数据,对20年来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动态进行评价,并通过表1中的公式计算,得到反映物质代谢与生态效率的相关指标值(表2)。

3.1代谢流量

2007年,正宁县可更新资源能值(2.4×1020sej)、不可更新资源输入能值(4.8×1020sej)、反馈输入能值(5.1×1019sej)分别占总输入能值的31.3%、62.2%、6.5%。产出能值(7.2×1020sej)与废弃物能值(9.3×1019sej)分别占输出能值的88.6%和11.4%。

系统输入端能值流中(图2),可更新资源能值(EmR)在1.78×1020sej与3.18×1020sej之间波动,表明20年来EmR对系统运行的贡献基本保持稳定。不可更新资源能值(EmIN)的变化主要由1988-1993与1994-2007年的两个缓慢增长阶段组成,1994年的急剧增加是由发电量的迅速增加到造成的①。随着正南煤田的进一步开发,EmIN在总输入能值中所占比重将会迅速增加。反馈输入能值(EmF)由1988年的2.78×1019sej波动增长到1993年的4.51×1019sej,增长0.6倍,主要由较大的生铁购买能值引起,1994年之后EmF由3.76×1019sej稳定增长到2007年的5.06×1020sej,增长0.34倍。可见,驱动正宁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对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开发与反馈输入能值的增加。系统输出端能值流中(图3),产出能值(Emo)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由农业产出能值的不稳定造成的。废弃物能(Emw)由2001年的8.18×1019sej迅速上升为2007年的9.3×1019sej,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

3.2代谢强度

能值密度ED由1988年4.21×1011sej/m2波动增长至2007年的5.91×1011sej/m2,增长0.5倍,表明区域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加大。人均能值使用量(EPC)从生态经济系统角度评价人民的生活质量,弥补了传统上只用表征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缺陷[21]。正宁县EPC(图4)与ED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由1988年的2.93×1015sej/人波动增长到2007年的3.24×1015sej/人,增长0.1倍,表明近20年来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EPC的增长速率小于ED,原因在于区域人口增长,同时说明正宁县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

基于系统可更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具有永续生命力的系统所具有的人口承载能力。由于人均能值使用量的增加,正宁县人口承载力(图5)由1988年的90808人波动下降为2007年的75478人。1988年,实际人口是人口承载力的2.09倍,2007年达到了3.19倍。随着正宁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必将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此将造成严重的人口压力。

3.3代谢效率

受输出能值和反馈输入能值的共同作图6正宁县1988-2007年经济亚系统NEYR、EMR变化趋势图Fig.6ThetrendsofNEYR、EMRinZhengning,1988-2007用,正宁县净能值产出率(NEYR)总体呈波动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图6),2004年NEYR为12.89,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21.4)[18],表明正宁县的生产效率低,发展方式粗放。1988-2007年能值货币比率(EMR)呈逐步下降趋势(图6),2004年为9.04×1012sej/$,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33×1012sej/$)[18],表明正宁县经济开发程度较低,但单位GDP购买的能值财富不断增加,区域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正宁县能值投资率(EIR)在1988-1993年间由于较高的反馈输入能值而表现出较快的波动增长趋势,1994年之后,反馈输入能值降低到较低的水平,EIR呈缓慢的增长趋势。2000年正宁县EIR为0.06,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3.87)[24],表明正宁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本地资源,这与煤炭、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正宁县产品的经济投资低,产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正宁县环境负荷率(ELR)的波动上升说明系统的能值利用强度逐渐加大,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3.4可持续发展评价

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从综合角度评价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ESI<1为消费型经济系统,1<ESI<10表明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ESI>10表明经济不发达[21,25]。正宁县ESI由1988年的15降至2007年的6.5,其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由于环境负荷率的增长速率快于同期净能值产出率的增长速度,表明正宁县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性退化。但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ESI的下降趋势却趋于缓和,说明正宁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997年以来,正宁县ESI介于1~10之间,表明系统经济不发达,但区域富有活力和开发潜力。性退化。但2000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ESI的下降趋势却趋于缓和,说明正宁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997年以来,正宁县ESI介于1~10之间,表明系统经济不发达,但区域富有活力和开发潜力。

4结论与建议

1988年以来,正宁县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富有活力的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但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对当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大力开发,属于资源输出型的经济区域,且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压力逐步加大,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降低。从能值分析角度,针对正宁县主要的生态经济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有机农业及循环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通过引进外资与高新技术,加大反馈能值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输入端能值投入比例。

第4篇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南辰溪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82-02

县域经济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最基本经济单元,它既位于宏观经济之“尾”,也处于微观经济之“首”,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环节之一。自1999年海南省率先提出建立建设“生态省”以来,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等l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有150多个市(县、区) 创建了“生态市”(县、区),建立了19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面对新世纪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源短缺、环境劣势等严重问题,如何处理好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实例研究入手,剖析目前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现状、制约因素等,以期为完善南方丘陵山区县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供现实理论参考。

一、研究县域生态经济现状[2]

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北边,地处沅水中游,境内“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 990.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0.994%,辖6个办事处、30个乡镇(其中8个建制镇、22个乡)、441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

1.农业经济基础扎实。该县属山区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较好,优质农产品基地众多。水利规划建设方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好,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至2010年6月,全县除险加固工程89处,渠道防渗58公里,加固中型水库1座,小I型4座,小II型26座,山塘56处。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工程35项,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4万。林业建设方面: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至2010年8月,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15万亩,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2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54万亩,灌木林、四旁林折算面积合26.9万亩,森林面覆盖率已达到61%,“十二五”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2.工业经济园基础厚实。多年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切实优化经济环境,形成了能源、建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在产业项目建设、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等有力推进下,全县工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工业园规模工业企业已由2002年的34家增加到61家,涌现出了蓝伯化工、华中水泥、华中莫来石、建德水泥等一批实力强、后劲足、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3.城市化基础建设力大。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努力,县委、县政府以扩容提质为目标,按照“东扩、西改、南连、北进”的思路,改造老城,拓展新城,提升品位,打造怀化北部经济区域“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目前,新县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城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了10万,全县城镇化率达30%。通过先后拉通和硬化道路、改造与建设公园、亮化与美化县城防洪大堤,建立海利山庄、晓园新村和双溪商贸街等一批住宅小区,县城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宽阔整洁,高楼鳞次栉比,彩灯霓虹闪烁,山水小城初具规模。

二、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高科技生态技术支持缺乏。目前,县委、县政府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相对而言忽视了环境污染、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从国际科技发展整体来看,生态学研究所没有完全能够提供成熟、成套的生态技术,目前仅只是一种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未建立起“绿”色生态技术支撑体系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的需求。

2.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在中国日益迈向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县域生态经济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却仍需要不断健全。目前,环保法律在立法观念上仅局限于“污染治理”、“先开发再治理”等的思维模式,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缺失已严重影响到县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全面实行,也悖于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当今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民的生态和环保等意识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一是地方政府将很大部分财力和物力花费在“形象工程”上,重经济开发、轻成本节约,重视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缺乏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意义意识,存在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二是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对环境资源成本不够关注;三是由于公民文化层次的差异性,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仍旧参差不齐,部分公众环境保意识低,主要为当代人的利益着想,而缺乏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意识。

三、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创新“生态经济”县。建立建设“生态经济”是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4]。作为湖南省山区丘陵地区,按照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的要求,把生态经济作为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以此加快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走以“绿”字引领生态经济,保护生态资源,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提高“生态经济门槛”。县域要快速发展生态经济,就应提高招商引资的“生态门槛”,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下寻求招商落地项目,改变过去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代之为“生态门槛”精细化招商,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大量入驻“生态型”优质企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3.建设“低碳生态经济”县。自湖南省开始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后,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滞后现象,工业主导产业以能源、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县域,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加工时具有资源消耗大、浪费多、耗能高、污染重等共同特性[5]。为此,资源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确立以环境整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全力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发展低碳优势产业,大力推行“低碳生态”产业。

4.发展“生态经济工业”县。以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县域,应建立“生态工业”为主线贯穿整个工业发展体系,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建立什么类型的工业”。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要求不惜放弃眼前利益,不符合低碳生态的项目坚决不上。二是“怎样集聚发展工业”。集聚发展工业项目,应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两翼”,重点集聚发展低碳、环保、具有前沿科技特性的生态工业。三是“工业怎样生态转型”。精心培育工业产业,实施工业生态转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生态新产业,使生态产业经济发展高起点、快发展、远规划。

5.做强“生态经济产业”县。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重点建设在于对生态产业进行培育,要做强生态经济产业,重点在于对生态产业的生态技术支持与正确引导[6]。着力做好几件事:一是精深化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依托当地的资源生态优势,以“绿”字为中心做文章,用生态化理念抓农业,建设现代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办好柑橘、食用菌、名茶、蜂产品、野山椒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二是生态化培育“五新”产业。培育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LED照明为主导的新光源产业、以超高压电缆和特种电缆为主体的电缆产业、以特种纤维和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产业,推进“五新”产业生态化。三是快速化培育生态科技人才和延伸生态产业链。为拓展生态范畴,将低耗能的现代服务业列入生态经济范畴,提倡和鼓励企业引进生态产业技术人才、高新生态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有生态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延伸其生态产业链条,开发下游新产品。

四、结语

县域生态经济建设已成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项目,正确遵循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以绿色消费为新时尚、市场企业行为为主导、高新技术为产业领航等方式,采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立法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建强“低碳―生态―经济”县域。

参考文献:

[1]许青萍.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初探[J].生态经济,2010:85-88.

[2]湖南省辰溪县年鉴[K].辰溪:辰溪县政府编辑,2009:10.

[3]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梅芳.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25-29.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11-1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切实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发展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为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强化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3 加大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林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捷径。

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兴林为基础。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林业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围绕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森林经营与管理、丰产栽培技术、生态建设、灾害预防与控制、储藏保鲜技术、辅料加工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扶持推广新品种的培育等研究与开发,突破瓶颈环节,攻克关键技术,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以及特色林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必要的技术支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强国战略。

4 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进程。首先要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机制,按照“山区林业商品化、社区林业休闲化、城镇林业绿色化、庭院林业经济化”的发展总体规划格局,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经营与碳汇造林战略,改革创新商品林采伐制度,按照实际要求适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贴、补助资金标准,大力实行封山育林工程,使其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加快林业产业建设,规范林地、林木合法流转,健全现有的林业要素市场,通过公平、公正交易,维护林权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全力打造碳汇品牌市场,促进全县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合理的的发展;最后要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林业机构,为林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技术等支撑。

5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林业生产是一项周期性长的基础产业,并且它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特殊产业。如果仅仅依靠投资回报来扩大再生产,必然影响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同时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林业自身特点对其所要求的合理程度。因此,要现实森林资源的良性健康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同时要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切实保障林业生产健康合理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一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 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首先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生态体系,是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 “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的根本解决措施。要建立健全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抗灾能力,积极预防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其次积极推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积极组织与实施林业产业发展长远战略规划,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等。同时要重点发展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等,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有计划的举办原生态旅游节,宣传林业生态文明特色。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7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依法治林管理力度

第6篇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着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

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