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1:57
导语:在护理教育学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新入职的护理实习学员120名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所有学员全为女性,且都顺利的完成了专业学校基本临床护理理论的学习,取得了毕业证书。以随机数字法把所有的实习护理学员随机平均分成两组,1号作为对照组,其中所有成员年龄在20~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4±1.2岁,文化程度方面:本科有35人,大有25人。2号作为研究组,其中成员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1±1.4岁,文化程度方面:本科有31人,大有29人。经统计,两组学员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性资料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1号对照组学员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进行培训指导,根据教学培训大纲里的方法,我们结合自学、多媒体教学和几种现场演示等几种传授方式,由指导老师亲自授课培训。而对于2号研究组则是在传统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安全教育,其主要措施有:(1)教学模式设计。对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定位,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对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技巧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根据其风险点着重讲解,并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2)实施安全教育。这个过程包含了认知阶段和强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对护理操作中的各种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熟记,同时指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得出相对应的应变措施。而在教育强化阶段,护理学员则是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自己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做出评价,自行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会在护理过程中影响或者损伤患者,同时检测能否在不同情况下作出最佳的应变处理。
1.3评价方法
在教学培训结束之后,对两组实习护理学员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同时统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选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进行检验,两组数据对比以P<0.05作为有数理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考核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学员在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成绩明显比对照组好,理论考试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统计中,研究组中的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的高达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选择的,25名男性和25名女性,年龄30~68岁。所有的大致高血压程度相同,中等或高等教育。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条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使命,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解释给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及知识,根据病人的需要扩大解释的不同级别的疾病;小册子的分布式知识在医院和医生的办公室在走廊知识信息。实验组在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具体内容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①为所有参与此研究的患者建立相应的健康情况档案,并阐述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危险因素分析、治疗高血压的举措、治疗的药物,并讲明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或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讲解有效预防冠心病与脑卒中的措施。同时指导患者注意日常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定时、定期为患者讲述疾病知识,并让患者讲解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对部分患者有疑问的问题,组织所有患者共同分析、讨论、学习和交流,阐述控制高血压的饮食,并指导依自身的兴趣来进行饮食调节,禁食不利于降低血压的食物。
1.3评价标准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统一调查,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有无遵医嘱、有无按时吃药、有无严格按医生规定的饮食规律进行合理膳食等。为患者制作较全面的、详细的知识问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其能随时展开测评;制定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量表,让患者随时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尸≤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治疗情况。
2.2两组血压改善情况。
2.3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1.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举一反三,在与教师的提问应答的过程中,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2.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而在师生互动式的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方向性的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适度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在师生互动式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路径就是在不断地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想法的碰撞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师生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解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
1.课前引导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且通过模拟性的小测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开展这一堂课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调解课堂气氛,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多,而学生只是一味的被灌输,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也没有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学习和掌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自身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鼓励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宽松、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提问。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大胆猜想。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会带着求知的欲望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建合作小组,增进学生交流
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编程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同时,每个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刑法和特点,通过合作小组的建立,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交流,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他们会在注意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树立。
5.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繁琐的问题运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形象的对立体几何的数学难题的解题思路形象化,构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靠的是单纯的记忆与练习,更多的是靠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前进行回顾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转化成一种学习的能力,真真正正的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做自己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油城学校)
参考文献:
[1]佐彬.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护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47
高血压病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常见的一类疾病,因其发生发展缓慢,很多人确诊时已经出现相应的并发症。而且该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比例及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有效的降压治疗能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显著减少卒中、冠心病及死亡率[1—2]。而由于很多患者预防意识欠缺、对该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不足、饮食控制欠佳及服药依从性差等现实情况,导致多数患者虽然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效果难以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本文着重讨论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治疗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4月于中国人民264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患者71例,其中男45例,女26例,年龄60~85岁,中位年龄67岁,病程6个月~23年。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理解和接受健康指导的患者。
1.2 护理健康教育
1.2.1 高血压基本知识普及 很多患者虽然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对于高血压的定义、具体诊断标准、病因、形成机制、分级标准、临床表现等方面知识比较匮乏,而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也对此方面的知识有着迫切的渴求。因此,在初步护理健康指导过程中,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及采取责任护士主动宣教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以上诸方面知识的讲解,以期使患者对高血压的基本常识具有详细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使患者对高血压病重新有了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消除了因认识不足导致的对该疾病的恐惧和治疗的避讳。
1.2.2 生活方式
1.2.2.1 限盐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食盐
1.2.2.2 控制体重 医学研究发现,肥胖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随着体重增加,进行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男性。男性超重25%,收缩压提高18%,而体重下降25%,则收缩压降低10%。高血压患者饮食适量,食谱清淡,有效控制体重,也可使血压有所下降。
1.2.2.3 饮食原则 除上述低盐、清淡及适量饮食外,低脂饮食可减缓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另外老年人大多有便秘,而便秘极有可能导致排便时血压急剧升高,严重者可诱发心衰,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多食用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另外水果、鱼类、海产品等食物也必不可少。
1.2.2.4 戒烟、限酒、有氧运动、作息规律等。
1.2.3 血压的监测 患者住院期间血压监测均由护士完成,但考虑到高血压病确诊后具有终生伴随性,因此,无论患者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掌握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和分析可能影响血压的因素必不可少。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为测血压的环境要求及患者个人因素、正确测量的操作方法及血压计的选择等,具体内容如下。
1.2.3.1 测量血压的环境应安静及舒适,测前30 min禁止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保证无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疼痛。测量前至少休息5 min。
1.2.3.2 被测者一般采取坐位,测量右上臂,不应将过多或太厚的衣袖推卷至上臂而挤压在袖带之上。听诊器体件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1.2.3.3 袖带下缘位于肘关节上2.5 cm。听诊器体件正确位置应为袖带下肘窝处肱动脉上,不应塞于袖带下。
1.2.3.4 间隔2 min连续测2次,取平均值为最后结果。如果2次读数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大于5 mm Hg,应再隔2 min,测第3次,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1.2.3.5 最理想的测量工具为水银血压计,易于操作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也可选择,但不推荐使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
1.2.4 心理疏导 高血压病本身的发病因素中患者情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护理工作除了要给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外,主要任务是逐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语言上的沟通,渐进式引导患者自我放松、通过不同方式(如阅读、组织患者联谊、集体锻炼、听广播、看电视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患者独处时间,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1.2.5 用药指导 目的是使患者了解降压药物的种类、各自作用特点、副作用、禁忌证、服用方法等,特别是让患者认识到降压药物应用的规律性、药物调整的原则及对医嘱的理解。
【关键词】同伴教育;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是衔接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开展系统化的操作技能强化训练意义重大。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让部分人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使更多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同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参与示教,发挥优秀学生在教学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一种方法。我校于2016年将同伴教育应用于护生实习前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校大二年级抽取两个班参与研究,一个班作为实验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班45人,对照组43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示范操作一次,学生再3-5人一组进行练习。实验组采用同伴教学法开展课堂学习,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1.2.1课前准备。学习委员在班级群选取同伴教育者的通知,并公示将由同学进行示范操作的10项操作名称,教师将规范操作视频、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上传到个人教学主页,同学们自愿报名并选择将进行示范的操作项目,汇总后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拿到名单后,第一步:要求同学根据上学期的教师规范示教、网络规范视频进行强化练习。第二步:在开展某项操作强化训练的前一周,组织报名该项目的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选取打分最高的一名同学作为该操作项目的同伴育者,教师对其进行个体化指导,指导内容涵盖规范的操作示范、沟通技巧等。第三步:被选中的这名同伴教育者,在课前15分钟到达实训室做好操作前各项准备。
1.2.2课堂实施。(1)示教环节:同伴教育者根据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规范的示教。(2)评价环节:操作者进行自我评价,指出自己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再邀请班级5-10名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操作中的优缺点及建议等;(3)总结环节:在自评和他评完成后,指导老师对该项操作进行总体评价,对同伴教育者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肯定同学们细微的观察和中肯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指导老师进行难点的慢动作及多方位展示,强化学生的视觉效果。(4)分组练习环节:同学们3-5人一组开展分组练习,指导老师和同伴教育者进行指导。
1.3评价方法
1.3.1实践考核。在所有操作项目强化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均参与课程实践考核,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一致,总分100分,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
1.3.2期末教学评价。选取学校期末评价中教学方法评价得分进行比较,总分为10分,计算两组的平均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对照组为79±8.53分,实验组为88.90±4.86分,t=2.996,p
2.2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价得分比较,对照组为90.80±4.34分,实验组95.20±3.88分,t=2.389,p
3.讨论
3.1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结果2.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的效果。同伴教育法,是让与自己有着相似年龄和教育经历的同学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过程中同伴教育者展示的娴熟操作极大地鼓励了同学,让他们树立了“孰能生巧”的信心。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评价的过程,既让同学们意识了自己操作中的共性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归纳分析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同伴者教育者而言,这也是对自我的历练和提升,示范带教既是对自我临场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操作者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及沟通等能力的考验。
3.2同伴教育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
从结果2.2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期末教学方法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同伴教育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评价满意度。同伴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示教方法,它是由自己的同龄人进行示教,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群体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伴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艳胜,玄英哲.基于同伴互助的本科护生临床实践行为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7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学科;岗位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23-02
医疗卫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医疗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工作者,这就要求教育质量必须满足时代特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学科主要研究诱发疾病的生物及免疫因素,可以让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课程而言,存在学时不衔接、专业特色缺乏等问题,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进步,提高人才质量。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责任意识
在医疗和护理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此,护理教育在重视学生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渗透人文素养[2]。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期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此外,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不仅会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增强护理使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医生了解致病因素,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效果,对促进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二)树立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有的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以及“三级预防”,均提示疾病重在防而非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着重阐述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学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群预防疾病。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
(三)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在护理工作中,无菌观念应贯彻始终。只有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分布和致病性等,强调微生物无处不在。同时,补充医院感染知识,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利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可在学校初步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
(四)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药物过敏,在于药物进入过敏体质人体之后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大可小,小的可能表现为皮疹、流涕等不适,重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有专门的超敏反应知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过敏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与方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临床主干课程之前树立起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
(一)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现状
分析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在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可发现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时比例不合理。总体上看,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而实际操作课程占有的比例非常小,最少的仅占到6个课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本身是一项操作性稍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和技能,课时比例的设置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一直以来,护理专业都依附于其他医学基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学科本身的创新和发展非常少[3]。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偏向临床医学基础专业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特色。并且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护理专业思想的培养所起到的实质作用较少。最后,护理综合技能的衔接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课程的创新,实用性知识的讲解也不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大多是死板、独立的,没有灵活地和与其他专业相连接,使得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学科桥梁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措施
1.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的配套教材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当前,大多数学校护理专业应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结合当前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适当增加实验模块。根据总论、各论的课程进度、难度等,循序渐进。例如,基本实验模块这一模块对临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主要内容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基本实验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实验模块与开放性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临床专业及检验专业学生,护理专业学生如有兴趣,也可以开展相关试验[4]。
2.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应尽量实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单单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桥梁的作用,其研究的感染性、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多个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现状,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非常重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制定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讲授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概述及寄生虫概述等内容,将讲授的重点放在正常菌群的特点、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关键、条件致病菌的转换、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等。各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具有强传染性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化脓性球菌、破伤风杆菌及流感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的讲解。此外,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构成、抗原与抗体、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防治,都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机制与致病机制、关联性较弱的内容及发病率较低的寄生虫病等,可作为自学内容进行学习,不需要重点讲解。结合临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例如,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培养基制备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人工培养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实验、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部分应用设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地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该方法与教师为主导,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继续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被控制,无法发挥出个人的应用水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应用传统讲授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可以引进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及以方案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的就职道路打下基础。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例,课前,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学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实验,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到统一的结论,最终汇报结果后老师点评。这种结合了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成果。
4.教学考核的改革。物理课程考核的改革通过很多年的探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加多的尝试,最终,在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考试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予以改革。针对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开卷、闭卷、平时测验和随堂考核等;笔试而言,减少了客观题目的比例,提高了主观思考题、综合运用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让考试内容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及掌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特点,教学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是培养护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首要途径。因此针对传统护理学科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弊端,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广泛的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霞.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9-80.
[2]石搏.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102-105.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9-02
【Abstrat】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 tra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theo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actice, this mode obviously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to play the respective rol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how to prot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一、前 言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客观上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养等,并且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需要。这些对高等工程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分析
工程师的培养过程,既包括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工程实践的训练;工程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工程师是学校工程教育和就业后工程实践锻炼对人才连续塑造的产物,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目前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是采用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对工程师等级进行划分,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个层次,工程师等级的评聘主要是根据学历、工作年限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业绩成果。[1]根据社会实际调查,我国工程师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技术实施类工程师,主要指在工业生产、设计、工艺第一线的工程师,此类工程师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70%左右;研究开发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和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研究类工程师,约占20%左右;工程管理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和科技管理性任务的工程师,约占10%左右;[2]其它类型的工程师相比于以上几类所占的比例较少。这三类技术人才在理论基础、工程知识、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可以看出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必须面向这三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需要,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后续发展和职业定位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阶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
结合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要想在毕业后经过工程经历磨练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在校阶段的培养就必须从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我国高校课程的普遍设置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完成本科教育的学习。也可将全部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过去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1996年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京津地区工程教育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中,受益最大的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质疑等实际问题的日渐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社会对于实践教学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这一事实已达成共识。只有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用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中职护生;护理教育
一、《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目标
《护理信息技术》是一门运用计算机技术或计算机系统来加工和交流护理服务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护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护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二、护理信息技能是护理工作者必需的基本素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文字处理和数据库软件技术的成熟,信息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以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于担负着促进人类健康使命的护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具备护理信息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者必需的基本素质,担负着培育中职护理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列入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使中职护理学生在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三、我国中职护理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已有很多医院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与护理有关的行政和事务上的管理,并能有效地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的作用,提高了护理科学的管理水平。在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中,通过计算机完成护理计划的制定、书写,使护理计划更规范,它既能如实反映病人的病情,又可使护理表格书写、修改、启用更方便,减少了书写时间,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病人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四、提高信息素养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学也在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如今,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体系,对护理人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获取护理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文社科类知识,而且还需要与护理工作的扩展与延伸相适应。从病人到健康人、从医院到社区、从个体到人群,都需要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充分、科学、灵活、有效地占有和利用各种医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运用医学信息来进行反复思索、推敲和研究的理性认识中得出结论,明确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和措施,提高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角色转换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宏观上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还是从微观上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护理人员才能认识到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机会,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利用信息在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做出正确选择。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理解如何学习,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寻找和利用信息,也才能找到决策所需的信息,才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和综合利用。
在护理领域,信息观念的成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是不容置疑。纵观现代医学及护理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医学信息与价值的关系可谓是一刻千金。通过对医学信息的搜索、捕捉、收集、汇总分析、评估、鉴定、取舍以及利用,控制了烈性传染病的蔓延,逐步形成了疾病的预防观念,成立了防病机构网络。所以,只有掌握护理信息学的理论、知识,逐渐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才能使疾病的预测、监测、医学诊治、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走上正规、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才能使护理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监测及其护理管理等工作少走弯路;才能进一步促进护理学的成熟和完善,促进护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共同进步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地,应当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信息技术在护理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培养出适应国家护理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五、提高对中职护生护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势在必行
护理教育是我国宏观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的信息教学,不但要符合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要求,还要符合其医学护理专业的特点,在强化基础教学的同时,更要针对其职业性进行教学与创新,所以中职护理学校完全有必要广泛全面地开展护理信息学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很多人眼里,护士的职业行为和专业形象仍是劳力型人力资源,这跟护士的信息素质偏低是分不开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等护理教育在整个护理教育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对中职护生护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加强培养中职护生信息技术能力,势在必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息化护理人才,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朱秀丽,黄美萍.护理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25).
2.张霞,林辉,刘芳,郭婷.中国护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10(02).
关键词:PBL教学法 儿科临床护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5-02
PBL法(Problem-based Learning)[1]是指的以问题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作为主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的形式,PBL倡导以讨论和启发的方式来进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大大地提高,并且增加其创造能力。
儿科临床护理学是护理学非常重要的分支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儿科护理不仅包括了儿童各阶段的器官健康学、疾病防治学和护理学,还包括了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可谓是一门极为繁杂且学习任务重的学科。如果在教学中仅仅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很容易便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学习的能力,很多高校目前已经将PBL法引入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
1 问题的来源[1]
1.1 由病史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病例,让学生在病床边采集患儿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当面对真实的场景和患儿与其家属的直接沟通时,学生会对教学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1.2 根据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对医院少见的病例如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可以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科学地设计典型病例,把课本上的较为死板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病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1.3 社区采集病例并解决相应问题。根据学校周围的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将教学地点由教室改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既能培养学生与患儿之间的沟通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4 通过多媒体演示病例以启发问题。与老师口头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与生动,且利用声音、图像和文字的配合,能够轻松地引发学生对于典型病例的思考,使学生在放松而愉悦的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2 教学的方法[2]
2.1 教授课程前详细制定教学大纲与课堂目标。合理地利用PBL教学方法是对儿科临床护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根据PBL教学法和儿科护理教学大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是,PBL教学法更加注重护理学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仅要囊括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还要包括患儿和家属的心理评估等。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导之前需要将学生掌握的内容按照问题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且将问题难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2.2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病例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进行提问,并且按照病因、病理、治疗方法、护理要点等关键词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设置新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在PBL教学中,不能够把其字面意思理解为教师提问,传统的教学即是仅有教师提问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PBL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3 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对于学生在学习的预习,练习,复习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将学生随机分为几组,在每节课之前一周向学生给明课题,并提供知网、CNKI、维普等文献检索引擎让学生自行查阅课程相关知识。每次在上课时,由小组的成员上台发言,大胆地讲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避免讨论最终变为争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
3 总结
3.1 PBL的核心。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的核心在于从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与讨论,教师加以辅导和修正,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主角而非配角。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在与小组成员合作的时候享受学习的愉悦感和团队精神。此外,当以问题作为主线时,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儿科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表现、发病的机制等等,这样也更使得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3.2 教师的主导性。PBL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病例与罕见的病例均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设立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供学生学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到每个儿科患者案例的特点,并且引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还要细心倾听,且不能过于武断地判断对错。
3.3 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在案例的选取时,要注意案例和教师教授的内容要符合,且具有典型性、现实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在教学过程中,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实习以前,而在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应建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相关资料。③完全用PBL教学的方式可能会使得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所以要全面地、系统地考虑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的利弊,取长补短,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勇,郭荣,孟娜,等.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83-83